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教案-新版
《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准确说出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成分及其功能。
(2)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了解生物圈的范围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和分析生态系统的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构建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目标(1)使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功能。
(2)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及作用。
(3)生态平衡的概念和重要性。
2、教学难点(1)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2)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特点。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多媒体演示法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5 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关于美丽自然景观的视频,如森林、草原、湖泊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自然景观中包含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从而引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2、生态系统的概念(5 分钟)讲解生态系统的定义: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并举例说明,如一片森林、一个池塘、一块农田等都是生态系统。
3、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15 分钟)(1)展示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图片,如池塘生态系统,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其中包含的生物和非生物成分。
(2)讲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土壤等)。
(3)分别介绍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概念和作用,并举例说明。
生产者: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如绿色植物。
消费者: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如动物。
分解者:能够将动植物遗体和排泄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如细菌和真菌。
4、食物链和食物网(15 分钟)(1)通过展示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苏教版必修3生态系统和生物圈学案

课题:生态系统和生物圈【学习目标】:1、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2、理解生态系统四种组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3、理解营养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掌握营养级的概念以及营养级与食物链的关系。
【活动重点】:生态系统四种组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活动难点】:营养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自学质疑(一)、生态系统的范围1.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态系统概念:由与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_________________ 叫做生态系统;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________________ ,包括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态系统类型:一般可分为和两大类。
前者又包括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又包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 、_等。
水域生态系统又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人工生态系统又包括农田生态系统、人工林生态系统、果园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____________________ :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等________ : ____________ 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
________ :动物,包括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和寄生动物等。
__ :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主要是和。
1.生态系统的成分2.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因为食物关系形成的一种联系。
食物网:许多___________ 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就是食物网。
思考:1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一组是()①一块稻田中所有二化螟幼虫、蛹和成虫②崇明岛东滩的全部生物③东方绿舟的全部生物及无机环境④九段沙湿地的全部动物及绿色植物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③④① D.①②④2. 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应包括( )A. 食物链和食物网 B •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C. 生产者和分解者 D .阳光、生产者和分解者—】、相互研讨—三、活动一:生态系统的成分'阅读书P92- P93思考:1、生产者都是植物吗? 2 、植物都是生产者吗?3消费者都是动物吗? 4 、动物都是消费者吗?、5 、分解者都是微生物?6 、微生物都是分解者?7、完成下列填图,总结生态系统各组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第3讲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教学案苏教版必修30628179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第3讲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教学案苏教版必修30628179第3讲 生态系统和生物圈[考纲展示] 生态系统的结构(Ⅰ)考点一| 生态系统和生物圈1.生态因子(1)概念: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等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
(2)分类⎩⎪⎨⎪⎧非生物因子:光、温度、水等生物因子:生物之间的各种相互关系,如捕食、竞争等 (3)特点(耐受性定律):生态因子在低于或超过生物体的耐受极限时均可成为限制因子,但在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内,每种生物都具有一个最适区。
2.生态系统和生物圈(1)生态系统的概念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彼此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2)生态系统的类型类型⎩⎪⎨⎪⎧自然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3)生物圈①概念: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②组成:岩石圈上层、水圈和大气圈下层。
3.生态系统的组成(1)非生物成分(又称无机环境):光、水、空气、无机盐等。
(2)生物成分(又称生物群落): 比较项目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营养方式自养 异养 异养 生物类型 ①光合自养生物:绿色植物和蓝藻等; 大多数动物;寄生的植物(如菟丝子)、某腐生细菌、真菌和少数动物②化能合成生物:硝化细菌等些微生物地位生态系统的基石,主要成分生态系统最活跃的部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关键成分作用①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把光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②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①加速物质循环;②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泄物分解成无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生态系统是由种群和无机环境组成的有机统一体。
(×)提示: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及其生活的无机环境构成。
(2)生产者一定是绿色植物。
高中生物 生态系统和生物圈学案苏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和生物圈学案苏教版必修3注生态系统的结构(B级)教学过程活动一环境对生物非常重要【自主先学】阅读教材91~92页,说出生态因子的概念和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的含义,梳理以下概念:1、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和等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称为生态因子。
2、生态因子分为和。
前者包括、、水等,后者包括生物之间的各种相互关系,如、等。
3、谢福尔德耐受性定律提出任何生物的种群数量都会随着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活动二生物与环境构成生态系统【自主先学】阅读教材92~94页,说出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成分组成及相互联系等,梳理以下概念:1、生态系统概念:是在一定空间中的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和。
3、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和。
前者主要包括、、、和温度等;后者主要包括、、。
4、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
主要是指,是生态系统主要成分,也是必备成分。
5、消费者:属于养型生物,主要是指。
消费者自己不能制造_________,它们的生存必须直接或间接地依赖。
6、分解者:主要指营腐生的________和。
它们能将动植物的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所含的有机物,逐渐分解成,归还到无机环境中,被生产者重新利用。
也是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
【合作探究】填表完成生态系统各成分的比较成分名称生物类型(或成分)同化类型作用地位非生物成分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等为生态系统的生物提供____和____,是各种生物赖以____和____的基础基本成分生产者________(主要)、光能自养细菌、化能自养细菌等______将______合成______,把____或无机物中的______转变成有机物中的化学能,是一切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物质和能量来源基本成分消费者营__ __生活的和____生活的各种生物(如肺炎双球菌、菟丝子、病毒)异养型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____循环;有助于植物传粉和种子传播非基本成分分解者___ _微生物(主要是细菌和真菌)、某些营____生活的动物等异养型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______,保证物质循环顺利进行基本成分关系______和______是联系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两大桥梁;生产者与各级消费者以捕食关系建立的______和______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活动三食物链和食物网【自主先学】阅读教材94~96页,说出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作出营养级与消费者的等级判断等,梳理以下概念:1、食物链的概念: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由于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高中生物 第四章 生态系统的稳态 4.1 生态系统和生物圈学案 苏教版必修3(2021年最新整理)

2018版高中生物第四章生态系统的稳态4.1 生态系统和生物圈学案苏教版必修3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版高中生物第四章生态系统的稳态4.1 生态系统和生物圈学案苏教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版高中生物第四章生态系统的稳态4.1 生态系统和生物圈学案苏教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第一节生态系统和生物圈1.分析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成分和类型。
(重点)2.列举食物链和食物网.(重难点)3.描述生物圈的组成.环境对生物非常重要1.生态因子的概念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等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
2.生态因子的种类(1)非生物因子:光、温度、水等。
(2)生物因子:种内关系、种间关系,如捕食、竞争等。
3.谢尔福德耐受定律生态因子在低于或超过生物体的耐受极限时均可成为限制因子,但在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内,每种生物都具有一个最适区.错误!探讨错误!:影响浒苔生长的生态因子主要有哪些?提示:水温、光照、无机盐的浓度等。
探讨错误!:生物都生活在环境中,受各种环境因子的影响。
请思考生态因子是否就是指环境因子?提示:不是。
生态因子只是环境因子中的一部分,是指环境中能影响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的因素,例如,虽然海拔、水深对生物也有影响,但不是直接影响,其作用是通过其他因子如温度、阳光、水分等因素实现的,故只能是环境因子,而不是生态因子。
错误!1.生态因子的特征(1)整体性:环境中的各个生态因子对生物体是同时共同起作用的,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表现为多个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
苏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生态系统和生物圈(共36张PPT)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化能合成作用 (化学能)
3、消费者(生态系统中最活跃旳成份) •种类 主要:多种动物 其他:寄生细菌、寄生真菌、病毒、 某些寄生植物等
•作用:加紧生态系统中旳物质循环
寄生植物:菟丝子
4、分解者 (物质循环中旳关键成份) •种类 主要:腐生细菌和真菌 其他:腐生动物(原生动物、蚯蚓等)
草原生态系统
3、生态系统旳营养构造 •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 •功能: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旳渠道。
生物必修3
食物链和食物网注意事项:
1、每条食物链旳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 不被其他动物所食旳动物。不出现非生物 成份和分解者。 2、生产者总是为第一营养级。 3、多种生物所处旳营养级并不是一成不变 旳。同一种消费者在不同食物链中能够占 有不同旳营养级。 4、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旳种间关系 有可能两种情况。
生物个体
生
同种
态
系
种群
统
全部
旳
生物群落
构
+无机环境
造
生态系统
层
最大
次
生物圈
课堂练习:
1、肉食动物不可能是一条食物链中旳第几
营养级
( B)
A.第五 B.第二 C.第三 D.第四
2、对水稻→鼠→蛇→鹰这条食物链旳错误
描述是 A.水稻是生产者
(D )
B.鼠是初级消费者
C.蛇是次级消费者 D.鹰属于第三营养级
三.生物圈是最大旳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旳类型
•自然生态系统
水域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系统 淡水生态系统
冻原生态系统 荒漠生态系统 草地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教案-新版

第一节生态系统和生物圈一、学习目标1.通过查阅资料、师生互动,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2.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尝试建构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3.通过观看图像、动画以及阅读文本,能够描绘营养级与食物链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类型。
(2)食物链和食物网。
(3)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4)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以及各组分之间的关系。
难点:(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类型。
(2)生态因子的种类。
(3)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以及各组分之间的关系。
(4)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图示模型。
三、教学方法1.借用“宇宙飞船”引入本章课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自学教材,归纳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3.指导学生完成“观察非生物因素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的课外生物科技活动,使学生完成由感性知识向理性知识的转化。
四、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1)将学生分配几个学习小组,调查了山地、农田、淡水、草地等生态系统。
(2)在调查实践过程中,积极开展了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3)引导学生自学教材,归纳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4)完成“观察非生物因素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也可观察家庭花卉盆景的生长状况与环境因素的关系)的课外生物科技活动,完成由感性知识向理性知识的转化。
2.教师的教学准备:(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伴随着音乐,我先将各种类型生态系统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将学生引入到我们这节课要学习探讨的问题中来,为本节课的学习创设了一个较好的情境。
(2)问题引领,构建模型接下来在探讨课本中土壤与生物之间关系这一问题时,为了让学生能成功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图示模型,我安排学生先从阅读材料入手,然后要求学生找出材料中提到的与生物和环境相关的词,再去找出这些物质之间的关系。
最后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图示模型。
通过问题的引领,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平台。
(3)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点“生态系统”一词学生并不陌生,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是帮助形成生态学思想的基础。
苏教版教学课件生态系统和生物圈(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

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 (曹阳)
一 生态因子
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 1 概念: 为和分布等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 2 分类:
非生物因子
光 温度
水
生物因子
种内关系 种间关系
3 耐受性定律:
种 群 数 量 耐受下限 适宜区 最适区 耐受上限
生态因子
二 生态系统
(一) 生态系统的结构 1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CO2等 消费者 植食性动物 生 产 者 肉食性动物1 肉食性动物2
遗体、粪便等 分解者 无机物
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
(一) 生态系统的结构 2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 生物之间由于 营养 关系而形成的结构
营养级 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
绿色 植物
第一 营养级 生产者
分解者 (细菌、真菌) 非生物成分: 为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生产者: 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将光能变成化学能。 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 将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被生产者利用。对于 消费者: 植物的传粉、种子的传播具重要作用。 分解者: 将动植物的遗体、排泄物等分解成无机 物,归还到无机环境
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
4、按照不同种类生物的营养方式和它们 在生态系统的作用,将生物进行归类。
1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a.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生产者
阳光、热能、空气、水、 无机盐等
主要是绿色植物、化能合成细菌 ——自养生物
是生态系统的最基本最关键的成分 动物 ——异养生物 分 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肉食性动物 类 次级消费者: 植食性动物 初级消费者:
温带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
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生态系统和生物圈一、学习目标1.通过查阅资料、师生互动,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2.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尝试建构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3.通过观看图像、动画以及阅读文本,能够描绘营养级与食物链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类型。
(2)食物链和食物网。
(3)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4)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以及各组分之间的关系。
难点:(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类型。
(2)生态因子的种类。
(3)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以及各组分之间的关系。
(4)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图示模型。
三、教学方法1.借用“宇宙飞船”引入本章课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自学教材,归纳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3.指导学生完成“观察非生物因素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的课外生物科技活动,使学生完成由感性知识向理性知识的转化。
四、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1)将学生分配几个学习小组,调查了山地、农田、淡水、草地等生态系统。
(2)在调查实践过程中,积极开展了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3)引导学生自学教材,归纳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4)完成“观察非生物因素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也可观察家庭花卉盆景的生长状况与环境因素的关系)的课外生物科技活动,完成由感性知识向理性知识的转化。
2.教师的教学准备:(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伴随着音乐,我先将各种类型生态系统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将学生引入到我们这节课要学习探讨的问题中来,为本节课的学习创设了一个较好的情境。
(2)问题引领,构建模型接下来在探讨课本中土壤与生物之间关系这一问题时,为了让学生能成功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图示模型,我安排学生先从阅读材料入手,然后要求学生找出材料中提到的与生物和环境相关的词,再去找出这些物质之间的关系。
最后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图示模型。
通过问题的引领,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平台。
(3)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点“生态系统”一词学生并不陌生,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是帮助形成生态学思想的基础。
要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以及各组分之间的关系,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4)引导学生构建起一条自己熟悉的完整的食物链。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根据你所完成“观察非生物因素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也可观察家庭花卉盆景的生长状况与环境因素的关系)的课外生物科技活动,完成由感性知识向理性知识的转化的实践。
请你问答:给过敏性鼻炎患者闻花香,患者会怎样?学生:会立即打喷嚏。
教师:将水洒在含羞草的叶片上,叶片会怎样?学生:立即合拢。
教师:将蚂蚁放在三角烧瓶中加热,蚂蚁会怎样?学生:随着温度的升高,蚂蚁活动加剧直至死亡。
师生共同分析:从上述例子不难看出,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
因此,我们把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
教师:根据有无生命的特征可以把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指周围环境中的其他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生物的个体和种群。
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等很多种,下面我们重点讲述光、温度和水这三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环境、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的概念及关系阅读课本P75-76相关内容,思考并小组讨论下列问题:〖问1〗对一只生活在田野里的蝗虫来说,它的环境因子包括哪些因素?【讲述】田野中各种植物和蛇、蛙等动物,同时包括田野里的其他蝗虫;阳光、空气、温度、土壤等因素——即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因素。
〖问2〗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是同一个概念吗?【讲述】不是。
环境因子是指生物体周围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生物生存的所有因素,而生态因子只指其中的直接影响因素,如温度、水分、阳光、空气等是直接影响的,而海拔高度、水域深度等不能直接影响,只能通过阳光、温度、气压等影响生物,这些属于环境因子,而不是生态因子。
因此,可以将生物体周围的环境因素分为两大类:一是对生物的生存有直接影响的称为生态因子;一是对生物生存无直接影响的称为非生态因子。
即:〖问3〗如何理解谢尔福德耐受定律?【讲述】谢尔福德耐受定律表明,每一种生物对每一个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的上限和下限。
上、下限之间的范围被称为能耐受范围(这个范围又称为生态幅),而能耐受范围中又存在着一个最适范围(又称为最适区),耐受范围的两端(即除去最适范围所剩的部分)为生理受抑区,若再往外延伸超出能耐受范围后,则为不耐受区。
〖问4〗温度对动、植物有哪些影响?【讲述】(1)影响植物的分布:寒针温阔,南橘北柑。
苹果、梨不宜在热带栽种,香蕉、凤梨不宜在寒冷地区栽种。
在我国沿海岸线从南往北,植物群落的分布特点是: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北方针叶林。
高山植物的垂直分布特点是:森林→灌木林→高山草甸→雪线。
类似于从南到北不同纬度上的植被分布情况。
(2)影响动物的形态:寒大热小。
北极熊体大,黑熊体小。
(3)影响动物的生活习性:知了在24℃以上才叫,蛇冬眠,箭猪夏眠。
(4)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速度:猪在18—20℃时增重最快。
〖问5〗光照对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否有影响?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讲述】有。
光对生物的影响包括光照强度、光质(即光的波长)、光照时间三个方面:(1)植物:光对植物的影响概括为:(2)动物:光对动物的影响概括为:①日照时间影响动物的繁殖:许多鸟类在春夏之际交配繁殖。
②光照影响动物的活动时间:蝴蝶在白天活动,飞蛾在夜晚活动。
③光照影响动物的习性、视觉:某种雷鸟冬天白羽,夏秋褐羽;鸡夜晚看不到。
〖问6〗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水,水分对生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讲述】(1)限制陆生生物的分布:我国从东到西,森林覆盖率逐渐减少;从南到北,颜色越来越黄。
在我国的北纬35°~45°之间的自然地带,从东到西的植物群落的分布特征是:森林→草原→荒漠→沙漠。
(2)影响植物的形态:沙漠中植物茎内质化,叶变成刺;雨林中植物叶片宽大。
探究二 生物与环境构成生态系统阅读课本P76-P78相关内容,思考并小组讨论下列问题:〖问7〗生态系统的组成层次如果?【讲述】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其阳生植物 需要较高强度的光照,如小麦、水稻、森林中的乔木等 阴生植物 需要较低强度的光照,如人参、三七等 与绿色植物的光合色素的吸收光谱有关 长日照植物 需要长于某一临界日长的日照时间才能开花的植物 中性植物 植物的开花结果与是照时间的长短没有明显的关系 短日照植物 需要短于某一临界日长的日照才能开花的植物光组成层次如下:〖问8〗生物种内斗争与竞争的区别是什么?【讲述】种内斗争是同种生物个体间为争夺食物、生存空间等而发生的斗争,属种内关系。
而竞争是不同种的生物之间为争夺资源及空间等而进行的斗争,属种间关系。
具竞争关系的两种生物生活习性越相似,竞争往往越激烈。
〖问9〗如何识别互利共生、竞争、捕食三种关系曲线图?【讲述】如图所示:甲 乙 丙互利共生是两种生物之间互惠互利、相互依存的关系,即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二者表现出同步增减的关系,两条曲线互相平行,如图中的甲。
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为:被捕食者(食物)增多,捕食者随之增多,但随着捕食者的增多,又会引起被捕食者的减少;被捕食者少了,食物来源减少了,随后必然引起捕食者的减少。
二者总是存在波动的关系,且二者不同步,相差一个时间段。
如图中的乙。
竞争的两种生物之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为强者更强、弱者更弱,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当一种生物减少时对另一物种的增加并无抑制作用,如图中的丙。
〖问10〗分析8—9问可知生态系统具有哪些特点?【讲述】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
〖问11〗生态系统中哪些生物属生产者?哪些生物属于消费者?哪些生物又是分解者?各成分的地位及关系如何?【讲述】(1)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是生态系统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成分。
包括: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蓝藻、化能合成细菌(如:硝化细菌)。
(2)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可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包括:植食性动物,小生物个体 种群 群落 生态系统+无机环境型肉食性动物,大型肉食性动物。
(3)分解者包括:腐食性微生物(酵母菌、蘑菇等)、腐生性动物(蚯蚓、蜣螂)。
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地位与关系如下图:〖问12〗何为食物链?食物网又是指的是什么?又各具有什么特点?在食物网中的某种生物只能处于一个营养级吗?【讲述】⑴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彼此互相由食物关系而连接起来,形成食物链。
食物链一般包括若干个环节,每个环节可作为一个营养级,而能量沿着食物链从一个营养级流动到另一个营养级。
能是沿着太阳→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途径流动,在这个过程中,能量不断散失。
⑵各食物链又相互交错地连结在一起而形成复杂的食物网。
食物网中一种生物可能同时占据多个营养级;食物网中两种生物可能具有多种种间关系。
〖问13〗生产者、一级消费者,第一营养级是相同的意思吗?【讲述】否。
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以及一些光合细菌,是能利用简单的无机物制造食物的自养生物。
是整个生态系统的物质生成者,为第一营养级。
一级消费者(初级消费者)指草食动物,为第二营养级。
二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以草食动物为食的动物,为第三营养级。
〖问14〗为什么说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是比较稳定的?【讲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不仅在进化历史上有改变,在短时间内也有改变。
动物在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里,食物的改变(如蛙)就会引起食物链的改变。
动物食性的季节性变化也会引起食物链的改变。
因此,食物链往往具有暂时的性质,只有在生物群落组成中成为核心的、数量上占优势的种类,食物链才是比较稳定的。
〖问15〗所有微生物都是分解者吗?【讲述】不是,如硝化细菌为生物者,酵母菌为消费者。
探究三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问16〗原始森林、冻原、海洋等生态系统是否受到人类的干预?【讲述】按生态系统形成的原动力和影响力,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半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三类。
凡是未受人类干预和扶持,在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依靠生物和环境本身的自我调节能力来维持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均属自然生态系统。
如原始森林、冻原、海洋等生态系统;〖问17〗半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有什么区别?【讲述】按人类的需求建立起来,受人类活动强烈干预的生态系统为人工生态系统,如城市、农田、人工林、人工气候室等;经过了人为干预,但仍保持了一定自然状态的生态系统为半自然生态系统,如天然放牧的草原、人类经营和管理的天然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