湍流的研究进展
湍流模拟与控制技术的研究

湍流模拟与控制技术的研究湍流是自然界中相当普遍的现象,它可能出现在各种情况下:例如在高速公路上汽车相互之间产生的气流,飞行器在飞行中对空气的影响等等。
因此,湍流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
然而,湍流的复杂性使得其难以被准确描述和预测,这对于湍流控制问题的解决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湍流模拟与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
I. 湍流模拟技术湍流模拟是研究湍流现象的主要手段之一。
基于不同的数值模拟方法,湍流模拟可以分为直接数值模拟(DNS)、大涡模拟(LES)、雷诺平均(方法)模拟(RANS)等不同的技术。
这些技术的精度和应用范围各不相同。
DNS是湍流模拟中最精确的一种方法,在DNS中,所有湍流涡旋都会被模拟出来。
但是它的计算量也是最大的,因为需要模拟所有长度尺度的湍流涡旋,因此只适合处理小尺度的湍流问题。
LES则只模拟大尺度的湍流涡旋,相对于DNS,它的计算量较小,也更适合研究较大尺度的湍流问题。
RANS方法则适用于大规模湍流问题,并且能够比较好地处理湍流边界层问题。
近年来,由于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高,湍流模拟技术的精度和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同时,基于人工智能的技术也开始被应用到湍流模拟中,这种将深度学习应用于流体力学研究的方法被称为深度湍流学习。
II. 湍流控制技术湍流控制是研究如何在湍流流场中控制湍流涡旋的行为,进而优化流场的控制技术。
湍流控制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包括航空航天、汽车、化工等领域。
湍流控制技术可以分为被动控制和主动控制两种。
被动控制主要采用各种措施对流体采取某种限制手段,通过改变流体的流动状态以抑制湍流,例如在翼型的表面上设置阻力体、过渡区、减阻区等等。
主动控制则是通过外部的力或控制装置控制流体的动态性质,以改善流场的运动状态和控制湍流涡旋。
目前,主动控制技术主要包括周期性摆动、脉冲激励、人工湍流激发、流体注入等。
通过使用以上控制方法,湍流控制技术可以达到优化湍流流场的目的,减少湍流带来的不利影响。
湍流研究的现状和进展

湍流研究的现状和进展
湍流研究是一个广泛的领域,其中有许多不同的话题,需要不同的测量、数值建模和理论研究。
近年来,由于现代计算技术的进步,以及先进的测量设备的出现,湍流研究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首先,科学家们开发出更为精细的流场数据,提高了对于湍流流场中流动结构的认识,例如,现在可以观测到湍流中的微小力矩和能量分布,并通过数值模拟得出更为详细的解释。
其次,科学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数值模型,更深入地探讨湍流的细节,以更合理地描述湍流的结构和性质。
结合传统的经验方法,这些数值模型使得对湍流的模拟更加准确,并且可以用于多种应用领域,例如自由混沌运动模拟、叶片流动计算、空气动力学分析、重力和磁场力分析等。
此外,近年来,学者们开发出了一系列新的控制策略,以改善湍流的流动性能。
这些策略的准备方法涉及精细的数值模拟,基于大量的实验测量数据,有效地改进湍流流场的特性,从而提高流体动力学的效率。
总的来说,近年来,湍流研究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精细的数据和模型,以及新的控制策略,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和控制湍流流场,进一步提高流体动力学性能。
关于湍流理论研究进展精品资料

关于湍流理论研究进展摘要本文对近年来湍流理论在某些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了概要介绍,对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假设的思想方法,进行了扼要阐述,指出了相应的实用价值和局限性。
关键词湍流湍流统计理论混沌理论湍流拟序结构湍流剪切流动1 无处不在的湍流现象湍流是自然界中流体的一种最普遍的运动现象,它广泛的存在于我们生活周围。
在大风吹过地面障碍物的旁边,在湍急的河水流过桥墩的后面,在烟囱中冒出的浓烟随风渐渐扩散等地方,都能观察到湍流运动现象。
简单地说,湍流运动就是流体的一种看起来很不规则的运动。
由于湍流现象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工程技术的各个领域,因此湍流基础理论研究取得的进展就可能为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广泛领域带来巨大的效益。
例如,提高各种运输工具的速度以大量节约能源,提高各种流体机械的效益;改善大气和水体的环境质量,降低流体动力噪声,防止流体相互作用引发的结构振动乃至破坏;加强反应器内部物质的热交换与化学反应的速度等等。
然而像湍流这样,虽经包括许多著名科学家在内长达一个世纪多的顽强努力,正确反映客观规律的系统的湍流理论至今还没有建立,在整个科学研究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因此,可以说湍流是力学中没有解决的最困难的难题之一。
因此,世界上许多国家一直坚持把湍流研究列为需要最优先发展的若干重大基础研究课题之一。
2 湍流理论的发展历史湍流理论从它的思路来说大体可分为两类[1]。
一类是先把流体动力学方程组平均以后,然后再设法使方程组封闭,求解后再和实验结果比较,看封闭办法是否正确。
湍流中绝大部分理论是属于这一类型。
另一类是先求解,取特殊模型,再引进平均,得到要求的物理量,和相应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
2.1 Reynolds方程和混合长度理论十九世纪70年代是Maxwell-Boltzmann分子运动理论取得辉煌成果的时代。
它成功地解释了气体状态方程、气体粘性、气体热传导和气体扩散等一系列现象。
湍流理论开始发展的时候,就受着这种思想支配。
高速流体力学中的湍流现象研究

高速流体力学中的湍流现象研究湍流是流体力学中一个复杂而普遍存在的现象,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工程、天气、海洋、环境等等。
在高速流体力学中,湍流现象对流动的影响尤为明显,研究湍流现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流体在高速流动中的行为,并设计出更有效的工程解决方案。
本文将探讨高速流体力学中的湍流现象及其研究进展。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湍流的基本概念。
湍流是指在流体运动时,流速和压力等物理量的瞬时变化存在随机性和不规则性的流动状态。
相比于层流,湍流流动的速度变化更加剧烈,流动方向也更加混乱。
湍流的产生可以归因于流体运动中的惯性力和黏性力之间的相互作用。
当惯性力占主导作用时,流体会形成湍流。
在高速流体力学中,湍流现象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一方面,高速流动中的湍流现象不仅会增加能量损耗,还会导致流体中的压力和温度等物理量分布不均匀,影响流体运动的稳定性。
另一方面,湍流现象还可能引起水力或气动设备的振荡和噪声,对设备的寿命和性能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深入研究高速流体中的湍流现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优化工程设计、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减少环境污染。
在湍流现象的研究中,数值模拟和实验是两种常用的方法。
数值模拟通过在计算机上建立湍流的数学模型,模拟流体的流动过程,可以提供湍流现象的详细信息和流场分布。
然而,数值模拟也有其局限性,比如计算所需的时间和计算资源较大,对初始和边界条件的准确性要求高等等。
因此,为了验证数值模拟结果的准确性,实验研究也是不可或缺的。
实验可以通过在实际装置或模型上测量流动参数和观察流动行为,来获取湍流的实际数据。
过去几十年来,湍流现象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我们对湍流的理解逐渐深入。
在高速流体力学中,湍流现象的研究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湍流传输的研究。
湍流传输是指在湍流流动中,质量、动量、能量和物质等的传输过程。
湍流传输的研究对于工业和环境领域的流体传输和能量转换有重要意义。
近10年晴空湍流的研究进展

近10年晴空湍流的研究进展周林;黄超凡【摘要】晴空湍流是威胁航空安全的一种极端危险性天气,因其不伴有明显的天气现象,机载雷达难以探测,故对飞行安全威胁巨大,因此对于晴空湍流的形成机制与预警预报的研究十分重要.从晴空湍流的形成机制、晴空湍流的观测手段和晴空湍流的预报方法3个方面,对近十年国内外有关研究进行归纳和综述.重点引述了惯性重力波在晴空湍流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多种新型观测手段为晴空湍流研究提供宝贵的实况资料、基于湍流指数集成算法的晴空湍流数值预报等重要进展.本文对晴空湍流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展望.【期刊名称】《气象科技》【年(卷),期】2015(043)001【总页数】6页(P91-96)【关键词】晴空湍流;观测手段;预报方法;研究进展【作者】周林;黄超凡【作者单位】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海洋学院,南京210000;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海洋学院,南京210000【正文语种】中文众所周知,气象条件对于航空飞行有着重大影响。
随着航空业飞速发展,飞行安全的保障日益紧要。
研究表明,影响飞行安全的主要天气现象有:大风和低空风切变、低能见度、湍流和飞机积冰等[1-5]。
湍流能引起飞机颠簸,严重降低乘员舒适度,剧烈颠簸甚至造成乘员受伤、飞机失控坠毁等灾难。
在由天气状况不佳引起的飞行事故中,起因是大气湍流的超过半数,因此遭遇湍流是造成机上人员受伤的首要原因,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6-7]。
其中,由于晴空湍流并不伴有可见的天气现象且尺度较小,机载气象雷达等设备难以探测,故对飞行安全造成巨大威胁[8-9]。
2007年7月6日, 由悉尼飞往广州的CZ322航班, 在菲律宾南部海域上空巡航高度上突遇晴空湍流, 飞机急速上抛后又急速下降十几米, 维持时间20多秒。
机上有人员飞离座位, 头部撞上机舱顶, 20多名乘客及机组成员头部或颈部受伤[4]。
2013年5月26日,一架新加坡航空公司的空客A380飞机在巡航至安达曼海上的万米高空时毫无征兆地遭遇重度晴空湍流,飞行高度急坠30多米,造成多人严重受伤。
湍流燃烧数值模拟的研究与进展

湍流燃烧数值模拟的研究与进展湍流燃烧是指在燃烧过程中,燃料与氧化剂在湍流的条件下相遇和反应。
湍流燃烧数值模拟是一种通过计算机模拟湍流燃烧过程的方法,可以提供燃烧器内部的流场和温度分布等信息,对于燃烧器的设计和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湍流燃烧数值模拟的研究与进展进行探讨。
首先,湍流模型的选择是湍流燃烧数值模拟的一个关键问题。
湍流现象十分复杂,需要选择适当的湍流模型来模拟湍流流动。
常用的湍流模型有雷诺平均应力模型(RANS)和大涡模拟(LES)。
RANS是一种将湍流场分为均匀部分和涡旋部分的统计方法,适用于模拟湍流较为稳定的情况;而LES则能模拟较为精细的湍流结构,但计算量较大。
根据具体问题的复杂程度和计算资源的限制,选择适当的湍流模型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化学反应模型的建立是湍流燃烧数值模拟的另一个关键问题。
燃烧过程中涉及到多种化学反应,需要建立合适的化学反应模型来描述燃烧反应。
常见的化学反应模型有简化化学反应模型和详细化学反应模型。
简化化学反应模型基于简化的反应机理,计算速度较快;而详细化学反应模型则基于包含大量反应步骤的反应机理,计算速度较慢但结果更精确。
根据具体问题的要求和计算资源的限制,选择适合的化学反应模型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边界条件的设定也是湍流燃烧数值模拟的一个关键问题。
边界条件的合理设定可以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常用的边界条件有Inflow Boundary Condition、Outflow Boundary Condition、Wall Boundary Condition等。
对于湍流燃烧数值模拟,还需要考虑湍流场的边界条件,例如由湍流脉动引起的湍流输运方程中的涡粘性项的边界条件等。
最后,计算方法的选择也对湍流燃烧数值模拟的结果和计算速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常用的计算方法有有限差分法(FDM)、有限元法(FEM)和有限体积法(FVM)等。
这些方法在计算精度和计算速度方面各有优势,需要根据具体问题的要求选择适当的方法。
湍流研究的现状和进展

湍流研究的现状和进展湍流(Turbulence)在自然界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比如水、空气、尤其是太阳系中天体运动活动等,湍流发挥着重要作用。
由于湍流具有复杂的运动性质和多变的影响因素,因此,人们对湍流的研究也不断进行,在这些研究中,湍流已经成为当今物理学领域研究最深入和最规模最大的一个问题。
湍流研究历史悠久,可以追溯至18世纪,早在1783年,英国著名科学家韦伯(Leonard Euler)就提出了湍流流体运动的基本方程,这是开启湍流研究的一大突破,在19世纪末期,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又提出了湍流方程,许多人因此而贡献出宝贵的研究成果。
20世纪初期,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许多湍流理论的发展也得到了一定的突破。
比如在1920年,湍流特性的研究者林奈(L.F. Richardson)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他指出湍流流体的混合过程可以用一个叫做“级数混合”的方法来模拟,而这一理论在过去的90多年里一直是湍流研究的重要参照物。
20世纪40年代,湍流研究又迎来了一次重要突破,即近似动态子网格技术(Dynamic Subgrid Model),它允许人们用计算机来模拟湍流使其变得更易于理解和操作。
此外,由于空间和时间分辨率不断提高,磁摆式技术(Magnetic Momentum Method)也发展出来,它结合了积分方程和分流技术,从而可以模拟更加复杂的湍流。
《孤立圆柱的湍流结构与稳定性》是20世纪50年代湍流研究的一次重要发展。
有关研究者发现,当流体以一定的速度流过一个垂直的圆柱时,湍流的漩涡结构会呈现出特定的稳定态,并且周围的空气流动会影响其稳定性,从而揭示了湍流及其稳定性的本质特性。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大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湍流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开展了大规模的实验测量和计算机模拟研究,用实验和计算机模拟研究的结果来检验理论模型。
在近30年的研究中,许多新的湍流理论也得到了发展,比如湍流与风洞、燃烧和内部流动机理等,都有了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流体力学中的流体流动和湍流问题研究

流体力学中的流体流动和湍流问题研究流体力学是研究流体力学性质和行为的物理学分支。
其中,流体流动和湍流问题一直是流体力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以流体力学中的流体流动和湍流问题为主题,探讨其研究现状和相关进展。
一、流体流动问题流体流动是指流体在空间中的运动。
根据牛顿运动定律,流体流动可以分为定常流动和非定常流动。
定常流动是指流体在时间上保持不变的流动状态,而非定常流动则是指流体在时间上发生变化的流动状态。
在流体流动问题的研究中,研究者通常关注流速、压力、密度等流体的宏观性质,并通过探究流体的各种特性来揭示流动的规律。
常见的流动模式有层流、分离流、回流等,它们在不同的应用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飞机设计中,流体流动的研究可以帮助优化机翼气动性能,提高飞行稳定性。
二、湍流问题研究湍流是流体运动中的一种非常复杂的流动形式。
它的特点是流速的各向异性和纵横比较大的速度脉动。
在湍流现象中,流体以旋涡的形式流动,造成流动的紊乱和混乱。
湍流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流体力学领域研究的难点之一。
尽管湍流的数学模型非常复杂,但研究者们通过实验、数值模拟和理论探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
目前,湍流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湍流边界层的研究:湍流边界层是指流体在靠近固体壁面处的湍流现象。
研究者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揭示了湍流边界层的各种特性,如壁面粗糙度对湍流边界层的影响等。
2. 湍流动力学的研究:湍流动力学是研究湍流现象的数学模型和物理机制的学科。
研究者通过分析湍流流场的各种参数,如湍流能量谱、湍流涡旋等,揭示了湍流运动的规律。
3. 湍流的数值模拟与预测:数值模拟是湍流问题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研究者通过开发湍流数值模型和高性能计算方法,实现了对湍流运动的精确模拟和预测。
流体流动和湍流问题的研究对于理解自然界中的许多现象和优化工程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应用中,研究者们不断改进和创新,为各个领域带来了许多重要的应用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湍流的研究进展XXX(XXX大学化工学院,青岛 266042)摘要:本文对一百多年来湍流研究的进展作了简要回顾,并概述了湍流产生的原因及湍流对流体造成的影响,从不同的方向阐述了当今流体湍流的研究成果,展现了湍流研究的深入对于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产生的重要作用,展望了对于湍流研究的前景,并对湍流研究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和设想。
关键词:湍流;湍流模式;流体湍流;湍流强度;The Turbulence of Research ProgressXXXXX(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266042)Abstract: Stupid hundred years Turbulence Research progress made brief review and an overview of the the turbulence causes and turbulent fluid caused today's fluid turbulence research, elaborated from a different direction, to show the turbulentdepth study of the important rol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future prospects for turbulence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turbulence research has made some suggestions and ideas.Keywords: Turbulence; Turbulence models; Fluid turbulence; Turbulence intensity;一、湍流研究的历史进程人类很久前就已经观察到湍流运动了,但对它系统地进行研究则仅仅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经过一百多年的研究工作,人们的认识日益深化, 预测方法不断改进。
回顾一下湍流研究取得进展的历程对于进一步揭示这一十分复杂流动现象是有益的。
涡团粘度概念首先是由波希尼斯克(Boussinesq)于1877年提出的,他的观点是湍流是一团杂乱无章的涡团。
而现代湍流理论的创始人O.Reynolds则认为,湍流是由层流不稳定性发展起来的。
这两位湍流研究的先驱者对湍流的认识有所不同。
本世纪二十年代湍流研究取得了巨大进展,有电子管补偿线路的热线风速计为湍流实验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从四十年代到六十年代末湍流研究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没有很大的突破。
但是应用热线风速计测量各种湍流特性的资料大大充实了湍流的数据库。
六十年代末以后, 湍流研究又出现了一个新高潮,切变湍流中拟序结构的发现,复杂的湍流模式的建立和发展。
湍流的直接数值模拟的尝试以及在方程中发现奇异吸引子或其它混沌现象的探索是近二十多年来湍流研究中的重大突破。
二、湍流的特点、起因及表征2.1湍流的特点层流从宏观上来说是一种有规则的流体流动,即流体的质点是有规则地层层向下游流动;而湍流则是杂乱无章地在各个方向上以大小不同的流速运动,流体的质点强烈的混合,但总的或平均的流动方向还是向前的。
流体质点的这种不规则运动,使得其除在主流方向运动之外还存在各个方向的附加脉动。
因此,质点的脉动是湍流的最基本的特点。
湍流的另一特点是在与流动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流体的速度分布较层流均匀,而在管壁附近,其速度梯度又较层流时陡峭。
2.2湍流的起因由层流变为湍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 旋涡的形成(2) 形成后的旋涡脱离原来的流层或流束进入附近的流层或流束。
只有符合上述两条,才能说流动已变为湍流了。
旋涡的形成又取决于一些基本因素:(1)流体的粘性,无粘性的流体为理想流体,不会出现旋涡。
(2)流体的波动。
2.3湍流的表征(一)时均量和脉动量针对流速而言可将湍流中任何一个质点的速度向量分解为如下两个部分:一个是时均速度分量,或称为平均速度分量,它不随时间变化。
另一个是脉动速度分量,它在时均速度分量的上下波动着。
时均速度与瞬时速度之间的关系为:(二)湍流强度从统计学的观点看,某一点的脉动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可作为湍动程度的一种衡量,脉动速度与平均速度的比值可视为该点流体质点的湍动强度。
考虑到 可正可负,故取其平均根值(算术平均值)。
这一方根脉动速度与时均速度的比值即表示湍动强度。
三、湍流时的运动方程前面导出的N -S 方程和连续性方程均可适用于湍流,但是由于其中的 的复杂性,使得实际上几乎不可能应用这两个方程来解决湍流问题。
为此,雷诺以时均量和脉动量之和来代替方程中原来的瞬时量,并对方程两侧各项取时均值的方法导出可以应用于湍流的运动方程,这个方法称为雷诺转换,所导出的方程称雷诺方程。
θθθd u u x x ⎰=01()2'2'2'2'31z y x u u u u ++=如导出的连续性方程为:x 方向的N —S 方程:显然该方程较原来的N -S 方程多出了几项。
为附加的时均应力。
称为雷诺应力,是湍流中所有的。
雷诺应力较粘性应力大得多,对湍流而言,可以忽略粘性应力。
四、湍流的半经验理论和统计理论湍流的控制方程是N-S 方程,但和层流相比,方程不封闭。
为满足工程需要发展了一系列的以普朗特混合长理论为代表的湍流半经验理论或早期模式理论。
这种理论虽然对于增进湍流机理的了解没有提供更多的贡献, 但对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却起了重大的作用。
半经验理论是一种唯像理论,并不涉及湍流内部机理。
以速度分布公式为例, 半经验理论的速度分布公式大致有对数型和指数型。
对数型速度分布得到的假定是充分发展的剪切湍流中主流区(不含边界层的) 的流速梯度和分子粘性无关, 指数型( 或渐近指数型) 则假定分子粘性不能忽两种类型的流速分布公式在工程实践中都获得了非常广泛的应用。
半经验理论的一个发展方向是吸收统计理论的成果, 用统计理论的精细成果丰富半经验理论不足并保留便于应用的优点。
湍流的统计理论的目标则是从最基本的物理守恒定律——N-S 方程和连续性方程出发,探讨湍流的机理。
理查逊-柯尔莫哥洛夫湍流图像部分被实验所证实。
统计理论中湍流的能量传递关系被更符合实际的U .Frisch 等所提出的模型所代替。
湍流统计理论历时半个多世纪的发展, 经泰勒、陶森德等人的努力, 取得丰硕的成果, 但仍不能绕过封闭性的困难, 所得成果都还是很不完善的。
湍流统计理论的重要性目前已有所下降。
我国周培源等提出了均匀各向同性湍流的准相似性条件以及相应均匀各向同性湍流的涡旋结构统计理论并得到实验的验证 , 进一步将在均匀各向同性湍流中得到的准相似性条件推广到一般的剪切湍流中,然后对关联方程的耗散项作出假定, 利用逐级近似方法发展了湍流的统计理论 , 所得结果部分经实验证实。
文采用逐级迭代法对湍流平均运动方程和脉动速度关联方程进行求解, 解决了以往求高阶脉动关联函数时须联立求解一系列不同阶脉动速度关联方程所带来的方程不封闭性。
统计理论由研究均匀各向同性湍流到研究一般的剪切湍流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但这种探索毕竟刚刚起步, 有些困难目前还难以克服。
虽然用统计理论方法封闭湍流方程组似乎难似登天, 但统计学派所得的成果和所用的方法对后来湍流的研究有深远的影响。
0=∂∂+∂∂+∂∂z u y u x u z y x ()()()''''2'2x z x z zx x y y x yx x x xx x u u u u z u u u u y u u x u ρρτρρτρρτρθρ--∂∂+--∂∂+--∂∂+X =∂∂五、湍流研究的前景1. 湍流是非线性复杂系统研究的基础学科世纪之交科学的发展,已越来越明显地表明,人类对非线性系统和复杂性的认识上正经历着巨大的飞跃,但在研究方法上还需要有更大的突破。
许多与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科学问题(如航空航天工业中的控制问题,灾害性气象气候的预报问题等)都涉及到多尺度多层次的复杂系统。
对湍流这一世纪性难题的研究,曾经直接引发了非线性科学与混沌学的诞生和发展。
20世纪90年代,我国旅美学者余振苏教授提出的湍流层次结构理论,在概念上和方法上对多尺度多层次的湍流系统提出了崭新的见解。
佘振苏教授介绍了这几年湍流层次结构理论在国际湍流界引起广泛关注及获得大量实验验证的情况,引起广大青年学者的浓厚兴趣。
大家一致认为,湍流研究正在不断涌现新思想、新思路,湍流研究的开拓必将带动非线性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的湍流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协作,互相支持,在一些重大湍流问题上凝聚力量,必将有所成就,并带动一批相关学科的发展。
2. 湍流数值模拟的研究是重点湍流数值模拟是进一步加深对湍流本质认识的有效工具。
直接数值模拟为湍流模式的建立提供依据,而最有实际应用前景的是大涡模拟:应集中力量开发适应于复杂流动的大涡模拟算法。
我国青年学者有必要在新的湍流物理思想的指导下,开发研究新型的湍流模拟计算方法,并与工程科学及环境科学的问题接轨。
湍流数值模拟计算是连接湍流理论与应用的桥梁。
计算机工业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在未来的数年中,建设若干个湍流数值研究中心,不但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3. 亟须加强湍流实验研究尽管我国湍流实验研究有一些设备,有一定的基础,但实验研究队伍的年轻化迫在眉睫。
没有稳定、优秀的湍流实验队伍,我国的湍流研究将会在理论的深入发展与应用上遇到巨大的阻力,对把湍流研究成果转向生产,为经济建设服务也将无法实现。
六、结语综上所述,湍流是流体力学中的一大难题。
上面概要评述说明近一百年来湍流的研究, 在应用方面取得很大进展。
另一方面我们不能低估湍流现象的复杂性, 正如近百年来的进展是理论家、实验家和工程师共同努力的结果, 在进一步探索这一难题时, 仍需要有一支精干的联合大军, 集中近代数学、物理、计算技术和工程界的智慧和技巧, 才能攻克这个堡垒。
参考文献1.陈涛、张国亮主编《化工传递过程基础》第三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2.张兆顺、忻鼎定《湍流研究的现状和进展》3.刘兆存、金忠青《湍流理论若干问题研究进展》4.是勋刚《湍流》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4.5. 高智《简化N-S 方程的结构及内涵》中国科学( A) , 1988.6. 符松《湍流模式—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7. 陈学生、陈在礼等《湍流减阻研究的进展与现状》8. 第41次“青年科学家论坛”《湍流研究最新进展》9. 吴望一《流体力学》(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10.沙庆云《传递原理》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