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冰洋浮冰区湍流通量观测试验及参数化研究

合集下载

水力学实验报告思考题答案(全)

水力学实验报告思考题答案(全)

水力学实验报告思考题答案(一)伯诺里方程实验(不可压缩流体恒定能量方程实验)1、 测压管水头线和总水头线的变化趋势有何不同?为什么?测压管水头线(P-P)沿程可升可降,线坡J P 可正可负。

而总水头线(E-E)沿程只降不升,线坡J P 恒为正,即J>0。

这是因为水在流动过程中,依据一定边界条件,动能和势能可相互转换。

如图所示,测点5至测点7,管渐缩,部分势能转换成动能,测压管水头线降低,J P >0。

,测点7至测点9,管渐扩,部分动能又转换成势能,测压管水头线升高,J P <0。

而据能量方程E 1=E 2+h w1-2,h w1-2为损失能量,是不可逆的,即恒有h w1-2>0,故E 2恒小于E 1,(E-E )线不可能回升。

(E-E )线下降的坡度越大,即J 越大,表明单位流程上的水头损失越大,如图上的渐扩段和阀门等处,表明有较大的局部水头损失存在。

2、 流量增加,测压管水头线有何变化?为什么?1)流量增加,测压管水头线(P-P )总降落趋势更显著。

这是因为测压管水头222gAQ E pZ H p -=+=γ,任一断面起始的总水头E 及管道过流断面面积A 为定值时,Q 增大,g v 22就增大,则γpZ +必减小。

而且随流量的增加,阻力损失亦增大,管道任一过水断面上的总水头E 相应减小,故γpZ +的减小更加显著。

2)测压管水头线(P-P )的起落变化更为显著。

因为对于两个不同直径的相应过水断面有g A Q g A Q A Q g v g v v p Z H P 2222222212222222122ζζγ+-=+-=⎪⎪⎭⎫ ⎝⎛+∆=∆ g A Q A A 212222122⎪⎪⎭⎫ ⎝⎛-+=ζ式中ζ为两个断面之间的损失系数。

管中水流为紊流时,ζ接近于常数,又管道断面为定值,故Q 增大,H ∆亦增大,()P P -线的起落变化更为显著。

3、 测点2、3和测点10、11的测压管读数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测点2、3位于均匀流断面,测点高差0.7cm ,γpZ H P +=均为37.1cm (偶有毛细影响相差0.1mm ),表明均匀流各断面上,其动水压强按静水压强规律分布。

我国参与MOSAiC气候多学科漂流冰站计划的概况

我国参与MOSAiC气候多学科漂流冰站计划的概况

第32卷第4期极地研究Vol. 32, No. 4 2020年12月CHINESE JOURNAL OF POLAR RESEARCH December 2020我国参与MOSAiC气候多学科漂流冰站计划的概况雷瑞波(自然资源部极地科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上海 200136)0 前言与中低纬度相比, 北极气候变暖呈现放大效应。

在过去40年里, 北极表面气温在各个季节都有不同程度的增温趋势, 其中秋冬尤为突出。

《巴黎协定》指出, 各方将加强对气候变化威胁的全球应对, 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C之内, 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C之内而努力。

北极地区的升温幅度已经超过了《巴黎协定》设定的全球尺度的阈值。

正是因为北极近地面气温的升高, 北极海冰呈现快速减少的趋势, 北极的大气、海洋和陆地环境也随之发生诸多不可逆的变化, 北极成为了全球气候变化的震中。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北极气候变化和海冰减少与北美和欧亚大陆的冷冬及雪暴等极端天气存在密切的关系, 甚至会影响我国冬季季风和华北地区的雾霾扩散。

北极海冰的变薄和缩退使得北冰洋适航性显著提高。

对于常水船舶, 1979—2005年9月北极东北航道的适航概率为40%, 而2006—2015年则提高至60%~71%。

针对北冰洋中心区域气-冰-海相互作用过程, 尤其是冬季过程, 观测数据的匮乏制约了我国对北极海冰与海洋环境变化认知水平的提高以及海冰预测预报能力的提升。

冰站观测是北冰洋考察区别于其他大洋考察的最主要手段, 南大洋以季节性海冰为主, 年周期的冰站观测也难以实施。

同时, 冰站观测也是获得北冰洋气-冰-海相互作用过程的最直接和有效的手段。

冰站考察的科学设计源自挪威的探险家弗里乔夫·南森。

南森利用特殊设计的“弗拉姆号”木帆船于1893年9月—1896年8月完成了自拉普捷夫海北部至弗拉姆海峡的穿极漂流探险, 证实了穿极流的存在。

化工原理习题

化工原理习题

化工原理习题————————————————————————————————作者: ————————————————————————————————日期:ﻩ一流体流动流体密度计算1.1在讨论流体物性时,工程制中常使用重度这个物理量,而在SI制中却常用密度这个物理量,如水的重度为1000[kgf/m3],则其密度为多少[kg/m3]?1.2燃烧重油所得的燃烧气,经分析测知,其中含8.5%CO2,7.5%O2,76%N2,8%水蒸气(体积%),试求温度为500℃,压强为1atm时该混合气的密度。

1.3已知汽油、轻油、柴油的密度分别为700[kg/m3]、760[kg/m3]和900[kg/m3]。

试根据以下条件分别计算此三种油类混合物的密度(假设在混合过程中,总体积等于各组分体积之和)。

(1)汽油、轻油、柴油的质量百分数分别是20%、30%和50%;(2)汽油、轻油、柴油的体积百分数分别是20%、30%和50%。

绝压、表压、真空度的计算1.4在大气压力为760[mmHg]的地区,某设备真空度为738[mmHg],若在大气压为655[mmHg]的地区使塔内绝对压力维持相同的数值, 则真空表读数应为多少?静力学方程的应用1.5如图为垂直相距1.5m的两个容器,两容器中所盛液体为水,连接两容器的U型压差计读数R为500[mmHg],试求两容器的压差为多少?ρ水银=13.6×103[kg/m3]1.6容器A.B分别盛有水和密度为900[kg/m3]的酒精,水银压差计读数R为15mm,若将指示液换成四氯化碳(体积与水银相同),压差计读数为若干?ρ水银=13.6×103[kg/m3] 四氯化碳密度ρccl4=1.594×103 [kg/m3]习题5附图习题6附图1.7用复式U管压差计测定容器中的压强,U管指示液为水银,两U管间的连接管内充满水。

已知图中h1=2.3m,h2=1.2m, h3=2.5m,h4=1.4m,h5=3m。

《洋流的模拟实验》实验课

《洋流的模拟实验》实验课

《洋流的模拟实验》实验课教案【实验背景】洋流是人类所处的海洋环境中重要组成因素,它本身属于自然地理知识,包括洋流的的概念、成因、分布,以及对气候、生物的影响。

从人地关系的角度,洋流通过影响沿岸气候而影响没岸人民的生活与生产,通过影响海洋生物来影响海洋渔业生产,还能从正反两方面影响海洋航运和海水污染状况。

另一方面,人类可以主动利用洋流于海上战争、海洋航运、海洋通讯等事业。

在人类历史中,洋流对人类活动成败与否起着决定意义的案例很多。

让学生探究洋流的形成和分布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洋流知识的记忆,更能培养学生的大局观念,认识地理要素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

也认识海洋环境的重要意义,人类发展应和海洋自身的发展相协调。

【实验器材】玻璃水槽、碎茶叶末(一部分要预先浸透)、吹风机、橡胶管【实验步骤】回忆上节课讲的关于“洋流”的知识。

明确洋流产生的原因和洋流的类型。

洋流模拟实验共分四种,实验器材、物品摆放在讲台上,分四个小组自选组员和实验课题,依次上台实验和讲解。

(教师演示、教学生如何记录实验现象和分析)例:风海流和补偿流的形成1.在盛水器的表面标注出赤道、两极和南北半球的西风带。

把玻璃水槽注满水,放入茶叶末(两种一起放入)。

2.用吹风机通过橡胶管向赤道表面吹风(类似于赤道地带的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记录现象,并分析:3.水面现象及分析(如图1):分析:在赤道地区,由于信风的吹送,水体从东向西流,形成风海流;在图中A、B两个地区的水流是由于赤道地区洋流的流动,引起水体的减少,引起补偿,形成补偿流。

水槽剖面现象及分析(沿赤道剖面,如图2):分析:由于表层水体自东向西流,E地水面降低,底层水体上升,形成上升补偿流;相反,F地水体下降补偿,形成下降补偿流。

4.用吹风机在赤道、西风带位置同时向水面吹气,观察水面茶叶末的运动方向(如图1)。

分析:图中形成四个环流,其环流方向分别类似于气旋和反气旋,形成了分别以C、D为中心的北半球和南半球的反气旋型环流,以及以G、H为中心的气旋型环流,由于南极地区为陆地,南半球缺少了气旋型环流(可在南极地区的位置上放上石块演示)。

水力学实验报告思考题答案

水力学实验报告思考题答案

水力学实验报告实验一流体静力学实验实验二不可压缩流体恒定流能量方程(伯诺利方程)实验实验三不可压缩流体恒定流动量定律实验实验四毕托管测速实验实验五雷诺实验实验六文丘里流量计实验实验七沿程水头损失实验实验八局部阻力实验实验一流体静力学实验实验原理在重力作用下不可压缩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或 (1.1) 式中:z被测点在基准面的相对位置高度;p被测点的静水压强,用相对压强表示,以下同;p0水箱中液面的表面压强;γ液体容重;h被测点的液体深度。

另对装有水油(图1.2及图1.3)U型测管,应用等压面可得油的比重S0有下列关系:(1.2)据此可用仪器(不用另外尺)直接测得S0。

实验分析与讨论1.同一静止液体内的测管水头线是根什么线?测压管水头指,即静水力学实验仪显示的测管液面至基准面的垂直高度。

测压管水头线指测压管液面的连线。

实验直接观察可知,同一静止液面的测压管水头线是一根水平线。

2.当P B<0时,试根据记录数据,确定水箱内的真空区域。

,相应容器的真空区域包括以下三部分:(1)过测压管2液面作一水平面,由等压面原理知,相对测压管2及水箱内的水体而言,该水平面为等压面,均为大气压强,故该平面以上由密封的水、气所占的空间区域,均为真空区域。

(2)同理,过箱顶小水杯的液面作一水平面,测压管4中,该平面以上的水体亦为真空区域。

(3)在测压管5中,自水面向下深度某一段水柱亦为真空区。

这段高度与测压管2液面低于水箱液面的高度相等,亦与测压管4液面高于小水杯液面高度相等。

3.若再备一根直尺,试采用另外最简便的方法测定γ0。

最简单的方法,是用直尺分别测量水箱内通大气情况下,管5油水界面至水面和油水界面至油面的垂直高度h和h0,由式,从而求得γ0。

4.如测压管太细,对测压管液面的读数将有何影响?设被测液体为水,测压管太细,测压管液面因毛细现象而升高,造成测量误差,毛细高度由下式计算式中,为表面张力系数;为液体的容量;d为测压管的内径;h为毛细升高。

船-冰碰撞载荷时间历程的模型试验研究

船-冰碰撞载荷时间历程的模型试验研究

船-冰碰撞载荷时间历程的模型试验研究黄焱;马高强;孙剑桥【摘要】船-冰碰撞载荷是极地船舶船体外板结构强度的设计载荷,但目前的极地船级规范中尚未涉及船-冰碰撞载荷的时变特征.以我国新一代极地科考船为原型开展室内冰水池物理模型试验,对船首与浮冰的碰撞过程进行模拟;试验测试以主拖车拖曳船模撞击浮冰的方式进行,碰撞过程中船体所受冰载荷由布置在船首表面的触觉传感器测得.试验发现:船-冰碰撞过程中的整体冰载荷沿船体外板的作用呈现出近抛物线的轨迹,同时,载荷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完整过程,最大载荷作用时刻出现在冰体最大下压弯曲变形时刻;此外,最大载荷出现的水平位置集中在1/4船宽附近,相应局部碰撞载荷的时程曲线特征以‘单峰’型形态为主.【期刊名称】《振动与冲击》【年(卷),期】2019(038)004【总页数】8页(P7-14)【关键词】船-冰碰撞;冰载荷;时间历程;模型试验;触觉传感器【作者】黄焱;马高强;孙剑桥【作者单位】天津大学水利工程仿真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300350;天津大学水利工程仿真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300350;天津大学水利工程仿真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3003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661.73随着近年来北极航道的开通,以及极地地区铁、镍、油气等矿产资源开发的日趋频繁,船舶航行于极地海域的频率日益增加,同时,由船-冰碰撞所导致的船体结构损伤的风险也日益突出。

为了保障极地地区生命、财产与环境的安全,世界多国通力协作,致力于极地海域船舶操作规范的标准化,由此促成了国际船级社协会(IACS)《极地船级规范》的颁布。

极地船级规范在综合考虑多种船-冰相互作用情形的基础上,将船首与巨型浮冰的碰擦作用(Glancing impact)作为船体外板强度设计的控制载荷情形,并通过理论分析构建了基于“压力-面积关系”(Pressu re-Area Relationship)的碰撞载荷评估方法[1-2]。

第四章 层流流动与湍流流动

第四章 层流流动与湍流流动

第四章层流流动及湍流流动由于实际流体有粘性,在流动时呈现两种不同的流动形态:层流流动及湍流流动,并在流动过程中产生阻力。

对可压缩流体,阻力使流体受压缩。

对不可压缩流体,阻力使流体的一部分机械能转化为热能散失,这个转变过程不可逆。

散失的热量称为能量损失。

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流体的能量损失,称为水头损失(或压力损失),并以h w(或Δp)表示。

本章首先讨论流体的流动状态,再对粘性流体在两种流动状态下的能量损失进行分析。

第一节流动状态及阻力分类一、流体的流动状态1.雷诺试验:1882年雷诺作了如教材45页图4-1所示的流体流动形态试验。

试验装置:在圆管的中心用细玻璃管向圆管的水流中引入红色液体的细流。

试验情况:(1)当水的流速较小时(图4-1a),红色液体细流不与周围水混和,自己保持直线形状与水一起向前流动。

(2)如把水的流速逐渐增大,至一定程度时,红色细流便开始上下振荡,呈波浪形弯曲(如图4-1b)。

(3)当再把水流速度增大,红色细流的振荡加剧,至水的流速增大至某一速度后,圆管中红色细流消失,红色液体混入整个圆管的水中(如图4-1c)。

试验的三种不同状况说明:(1)对(图4-1a)所示,表明水的质点只有向前流动的位移,没有垂直水流方向的移动,即各层水的质点不相互混和,都是平行地移动的,这种流动称为层流;(2)对(图4-1b)所示,说明流动的水质点已开始有垂直水流方向的位移,离开圆管轴线较远的部位水的质点仍保持平行流动的状态;(3)对(图4-1c)所示,说明流动中水的质点运动已变得杂乱无章,各层水相互干扰,这种流动形态称为紊流或湍流。

2.雷诺数:流体之所以出现不同的流动形态,主要由流体质点流动时其本身所具有的惯性力和所受的粘性力的数值比例决定。

惯性力相对较大时,流体趋向于作紊流式的流动;粘性力则起限制流体质点作纵向脉动的作用,遏止紊流的出现。

雷诺根据此原理提出了一个判定流体流动状态的无量纲参数——雷诺数(Re):对在圆管中流动的流体而言,雷诺数的表现形式为v:圆管内流体的平均流速(m/s);ε:动力粘度(Pa·s)。

流体力学实验报告书

流体力学实验报告书

33.1 流体静力学实验3.1.1 实验目的与要求1.通过实验加深对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的理解;2.掌握用测压管测量流体静压强的技能;3.验证静止流体中, 不同点对于同一基准面的测压管水头为常数.即 );4.学习利用U 形管测量液体密度;3.1.2 5.建立液体表面压强 的概念,并观察真空现象。

3.1.3 实验原理重力作用下流体静力学的基本方程为const gp z =+ρ(常数) 液面以下任一点处的流体静压强gh p p ρ+=0利用等压面和连通器原理, 可求出待求液体的密度。

如欲测定油的密度, 图3.1.1中1-1.2-2为等压面, 分别量测液柱及油柱高度, 采用下式可得油的密度:H h ρρ=油式中: —— 被测点相对于基准面的位置高度;—— 被测点流体静压强, 用相对压强表示, 以下同;0p —— 水箱中液面的表面压强;ρ—— 液体密度;h —— 被测点之上的液体深度或液柱高度;油ρ——油的密度;H ——油柱高度。

33.1.4 实验装置本实验的目的和要求可以分别通过如下两套实验装置完成。

A BCD P 012367485910111.测压管2.带标尺测压管3.连通管4.真空测压管5.U 型测压管6.通气阀7.加压打气球 8.截止阀 9.油柱 10.水柱 11.减压放水阀图3.1.3 流体静力学实验装置二同样为一全透明密封有机玻璃箱内注水, 并由一乳胶管将水箱与一加压打气筒相连, 底部设有一减压放水阀, 可通过加压打气、减压放水可调节水箱内液体的表面压强。

水箱顶部装有排气阀 , 用以控制液体的表面压强。

U 形管压差计内所装液体为油, 。

3.1.5 注: 1. 两种装置所有测管液面标高均以标尺零读数为基准;3.1.6 2. 仪器上所注▽A 、▽B 、▽C 系测点A 、B 、C 标高。

3.1.7 实验方法与步骤1. 熟悉仪器, 记录有关常数;2. 打开水箱顶部通气阀 , 使水箱内的液面与大气相通, 此时液面压强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3眷苇2期 2O1 1年3月 海 洋 学 报 

ACTA()CEANOLOGICA SINICA VoI.33.No.2 

March 2011 

北冰洋浮冰区湍流通量观测试验及参数化研究 卞林根 .马永锋 ,逯昌贵 (1. 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1.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 

摘要:利用2008年8月21~29日我国第3次北极考察期间在北冰洋海区(84。27 N,143。37 w~ 8j。1 3 N,1 47。20 w)冰站观测的湍流资料及相关资料,对海冰近地层湍流通量及其特征参数进行 了研究。结果表明:观测期间浮冰近地昙始终存在逆温和逆湿层。这与我们以前(1999年在75。N 和2003年在78。N)的观测结果一致。平均感热和潜热通量分别为c 5 w/n1:扣2.4 w, m:。其结 果与7 。N和7j。N的观测结果有所下同。显示出冰面释放的潜热在85。N浮冰的消融过程中起重 要作用。观测期间大气以近中性层结为主(占样本数91 )。通过拖曳系数((、 )与1 0 m风速(U) 和稳定度(z/L)的关系.得到的近中性昙结条件下C 的平均值为1.64×10 。对SHEBA试验提 出的新参数化方案在本次观测区的普适性进行的检验显示,新参数化方案中的普适函数嗣于北冰 洋浮冰区弱稳定昙结下的具有相当大的优势。 关键词:北冰洋冰站;观测试验;湍流通量:参数化方案 中图分类号:p727:I 73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253—41 93(201 1)02 0027—0u 

l 引言 北极海冰面积和厚度持续减少及其对全球气候 变化反馈机制已是国内外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目 前多数气候模式对北极地区的气候变化和海冰变化 趋势模拟的误差都较大 。由于北极地区大气边界 层实测资料匮乏.北冰洋海一冰一气相互作动的参数 化方案的合理性,大部分研究限制在理论基础上.如 何确定适用于北极气候模式中需求的大气边界层中 的动量、热量和水汽交换过程已成为北极大气科学 研究的重要目标。利用SHEBA试验资料对北冰洋 海冰表面热量平衡分量的变化结构和特征的研究取 得了一些重要进展。 。我国于1999年、2003年 和2008年夏季开展了3次北极科学考察,获取了大 量的考察资料 。。 。Zou等 对北极地区楚科奇海 域的大气结构和大气臭氧含量的垂直分布特征进行 研究。曲绍厚等 对不同浮冰区的近地层结构进 行了分析.给出了73。~75。N大气 直结构的强逆 温现象和湍流通量.Bian等 “提出北冰洋无冰区 和海冰区的湍流交换和能量平衡过程存在较大的差 异。李剑东等 利用冰站近地层廓线资料探讨了 不同普适函数的适用性.气候模式中大气边界层参 数化方案采用的是总体输送法等间接计算方法:即 用平均风速、温度和湿度梯度观测资料求取湍流量。 由于空气动力学的廓线法、总体输送法及不同的普 适函数都是由陆面过程实验得到. 在北冰洋浮冰 区采用何种方法和普适函数来确定至今没有统一的 结论。这也是气候模式模拟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 目前计算湍流通量的最好方法足涡动相关法,但由 于客观条件限制,该方法并不能广泛使用。尽管总 体输送法的计算精度比涡动相关法要差,但能够利 用大范围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米估算陆一气、海气或 冰气交换的湍流通量。 此.在我旧第3次北极科 学考察中,在冰站加强了近地层冰气相互作用的观 

收稿日期:2010 07 25;修订日期:20l0 1 2-20。 基金项目: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和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第3次北极考察专项经费资助。 作者简介: ‘林根(1 951 ),男,江苏省南通f订八.研究员.博 生导师.主要从事极地气象研究。E_I1 a 28 海洋学报33卷 测试验,获得了湍流通量参数的研究资料.本文利 用这些资料,利用空气动力学方法分析冰一气相互作 用的动力和热力湍流参数,讨论从SHEBA试验提 出的普适函数参数化方案适用于北冰洋更高纬度浮 冰区下垫面物理过程适用性。 

2观测概况与计算方法 2.1 观测概况 中国第3次北极科考队以“雪龙”号船为依托, 于2008年8月19日在北冰洋海区(84。27 N, 43。37 w~85。13 N,147。20 W),利用直升飞机侦 测,选择了约200 km ,厚度约2 m,相对平坦的多年 浮冰建立了联合冰站,开展了大气边界层和海冰一 气相互作用的联合观测试验。在冰站湍流通量观测 系统由安装在4 m高度的两套三维超声风温传感 器(WindMaS[eF Pro.Gill和CSAT3,Campbel1)和 红外水汽脉动传感器(LiCo一7500)及数据采集器 (CR一1000,Campbel1)组成,观测三维风速、温度和 水汽脉动量,采样频率为10 Hz。近地层廓线观测 系统由气象观测塔上2,4,10 m高度上安装的温 度、湿度传感器(HMP45D,Vaisala)、风速、风向传 感器(O5106 monitor—Ma,Young),冰面上气压传感 器(CS106,Campbel1)和冰面以下0.1,0.2和0.4 m 深处冰温传感器(PTIO0)及数据采集器(CR一5000, Campbel1)组成,每分钟采样1次,10 rain平均资料 自动记录在存储卡上。辐射观测系统由在2 m高度 安装的向上向下的长波和短波辐射传感器(CNR1, Kipp—Zonen)和冰面红外温度传感器(IRR P,AP0一 GEE)与数据采集器(CR一5000,Campbel1)组成。每 分钟采样1次,10 rain平均资料自动记录在存储卡 上。在冰站观测期间,除仪器自动观测项目外,同时 对云状、云量、能见度和天气现象进行目测记录,获 得了2008年8月21~29日北冰洋高纬度地区海一 冰一气相互作用的观测数据。在赴北极前观测仪器 在中国气象局计量站进行了标定。 2.2计算方法 在湍流资料处理中,利用剔除和内插方法消除 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噪声干扰后,计算各时次水平 风分量的平均值(“和 ),由a—tg (u/v)得到主 风向和水平风速分量的脉动值(“ 和 ),垂直速度、 温度和比湿的脉动值(q ,叫 ,t )。由涡动相关法和 湍流脉动量序列直接计算摩擦速度(“ )、莫宁一奥 布霍夫长度(L)、动量通量(r)、感热通量(H)、潜热 通量(LE)、动量整体输送系数(c。)等参数。它们的 表达式如下: r一一p , (1) “ 一( + 。) 1, (2) L一一 , (3) ,c H一 丽 , (4) LE—PL , (5) CD一“ /U, (6) 式中,0和』D分别为位温和空气密度,由同步实测气 压和温度求取, 为Karman常数( 一O.4),g为重 力加速度,C 为定压比热,己,为平均风速,L 为水汽 的汽化热系数,稳定度为 /L,L为Monin—Obuk— hov长度, 为测量高度(2—4.0 m)。 总体输送法是根据近地层平均风、温、湿廓线观 测资料可以计算湍流通量和相关特征量_】 。计算 方程如下: r一 DU。, (7) H一 C U( 一 ), (8) LE===PL CEU(q。一q), (9) 一是(u 一U。)/Eln(Z /z:)一 (Z /L)+ (Z。/L)], (10) CD一( /U) === [—in(—z/z z/L Z/L)] 11) L 。)一 ( )+ ( ’… 式中C。,C 和c 分别表示动量、热量和水汽的总体 输送系数,计算中取Co—C =Ce;Z。,Z-r和Z 分别 是动力学粗糙度、热力粗糙度和水汽粗糙度,计算中 取Zn===ZT—Zq, 和q。分别是浮冰面的位温和比 湿;U,0和q分别是2,4,10高度上的风速、位温和 比湿。式中的其他参数与涡动相关法表达式相同。 , 及 分别表示风速、温度、湿度的普适函数。 选定普适函数后,根据观测资料和迭代程序,计算出 式(10)和(11)的摩擦速度“ 和C。参数,就可得到 动量通量r、感热通量H和潜热通量LE。需要说 明的是,目前多种普适函数都是通过陆面过程观测 试验得到的经验公式,这些公式是否适用于北冰洋 高纬度浮区需要大量的观测资料来分析,由于本次 冰站观测试验的时间有限,本文对SHEBA试验结 果 进行验证。 2期 卞林根等:北冰洋浮冰区湍流通量观测试验及参数化研究 式向大气输送热量,平均通量分别为0。5 w m:和 2.4 w/m ,两者之和2.9 w m!,超过了海冰表面 吸收的净辐射平均通量2.8 W/m。。由此表明超过 吸收的净辐射那部分热量是由海冰中的热通量G 向上输送的(0.1 5 w m!),以补偿雪冰表面损失的 热量,这与冰温梯度相一致(见图2)。在本次观测 的湍流参数中,潜热占净辐射的86 ,感热仅占 18 。可见潜热在85。N浮冰的消融过程中起重要 作用。其结果与75。N 和78。N- 的结论有所不 同,这可能与观测站区浮冰的结构和天气过程有关, 需要通过更多的观测资料来分析。 

拿 ≥ 、、 咖: 

窭 

图6观测期间净辐射(R 粗实线)、感热(H:虚细 线)、潜热通量(LE:细实线)和冰层中热通量(G :粗虚 线)的FI变化 

4.1稳定度和拖曳系数 大气稳定度是大气边界层中的重要特征参数之 一。利用式(5)和湍流资料计算出观测期问10 ITI 高度上的稳定度(z/L),有效样本数为359个。图7 给出 , 概率密度统计分布结果。由图7可知,近 中性层结(一0.1<2 L<0.1)的样本达到327个, 占总样本数的91 ,而稳定层结(z/L>O.1)和不稳 定层结(z/L(一0.1)的样本仅为14个和18个,分 别占总样本数3.9 和5/1%。其结果与第1次和 第2次北极冰站试验得到的中性层结所占样本比例 (71 和61 )相当“ “j,表明85。N附近的浮冰区 近冰面大气主要以近中性层结为主。稳定度与风速 和对流结构有关,观测期问很少出现大风天气,在冰 面反照率较高的条件下,能量交换的强度比较弱,抑 制l『对流过程的产生。这可能是高纬度浮冰区大气 中性层结的重要特征。 近地层大气动量参数常用C (拖曳系数,亦称 动量整体输送系数)。气候模式中在假设C 为常数 图7观测期间近地层大气层结稳定度(z/L)的 概率密度分布 的前提下,根据2 m高度气温和10 rn高度风速计 算湍流通量。因此,合理的确定C 对利用整体输送 法求解湍流通量非常重要。通过式(2)和(6)计算得 到观测期问C。时间序列。图8给出C 与10 m风速 u的关系。从图中可见( 。随着风速增大而减小,其 后趋向于常数(1.63×10。)。由最小二乘法拟合得 到CD与U的关系式为C 一(1.G8U 4-1.63)× 1O 。。由此式可以进一步得到在2 m, s<【_,<4 m/ S,4 m/s<U<6 m/s,6 m/s<U<10 m/S的情况 下,CD分别为2.O6×10 ,1.63×10。和1.61× 10~。。显然,风速大于4 m/s以后, 的变化比较 小,因此我们得到风速大于4 m/s后的中性条件下 的动量整体输送系数C。 一1.63×1O 。。其结果与 Verburg和Antenucci一 提出的近中性CD会随风 速增大而略有增大的结果有所不同。( 。的变化不 但与风速相关,还与稳定度参数有关。为了验证C。 与风速的关系所得到的中性层结下的C ,图8b和 8c给出了 与z/L的变化关系。由图所示,在稳 定条件(z/L>0)下,由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C。与 , 、 1/3 z/L关系式为CD一1.63×1 0 f l+1.39 T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