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干扰与儿童创造力因果关系论文

合集下载

心理学视角下的情绪与创造力关系研究

心理学视角下的情绪与创造力关系研究

心理学视角下的情绪与创造力关系研究情绪与创造力是人类思维和行为中的两个重要方面。

情绪可以激发和影响创造力的表现,而创造力也可以改变和塑造人们的情绪体验。

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研究情绪与创造力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思维和行为的本质。

首先,情绪对创造力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积极的情绪,如喜悦和兴奋,往往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

这是因为积极的情绪能够提升人们的自尊、自信和乐观,使其更加开放和自由地产生新的想法和创意。

相反,消极的情绪,如焦虑和抑郁,往往会阻碍人们的创造力的发挥。

消极情绪会引发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问题和困难上,使其难以产生新的创意和解决方案。

不仅如此,情绪对创造力的表现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情绪对创造力的影响并不相同。

例如,愉快的情绪与创造力的关系更为密切。

一项研究表明,当人们处于快乐和欣喜的情绪中时,他们的创造力表现更加出色。

这可能是因为愉快的情绪能够激发人们的积极意向和动力,使其更加专注和投入于创造性任务中。

而愤怒的情绪,则可能会对创造力产生一定的正面影响。

愤怒能够激发人们对不公正和不良状况的反应,从而促使他们主动寻求新的解决方案和创造性的行动。

除了情绪对创造力的影响外,创造力也可以对情绪产生积极的影响。

创造性的活动能够成为人们释放情绪的一个途径,帮助他们舒缓压力和负面情绪。

当人们沉浸在创造性的过程中时,他们会忘记焦虑和忧虑,享受到情绪的解放和舒适感。

这是因为创造性的活动能够激发人们的注意力和兴趣,使其投入于当下的体验中,减少对过去和未来的担忧。

因此,创造力可以成为缓解情绪困扰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总的来说,情绪与创造力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积极的情绪有助于激发和提升创造力的表现,而创造力则可以改变和调节人们的情绪体验。

了解情绪与创造力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两个重要的心理过程。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个体差异、环境和任务的特点等因素也会对情绪与创造力的关系产生影响,因此,未来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深化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情绪与创造力 情绪对我们的创造力有何影响

情绪与创造力 情绪对我们的创造力有何影响

情绪与创造力情绪对我们的创造力有何影响情绪与创造力:情绪对我们的创造力有何影响情绪对于人类的生活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它们可以影响我们的思考、决策、行动等方面。

而我们的创造力也不例外,情绪对于创造力的发挥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情绪如何影响我们的创造力,并分析如何管理情绪以提升创造力。

1. 情绪对创造力的积极影响情绪可以激发和促进我们的创造力。

积极的情绪,如喜悦、兴奋、乐观等,可以提升我们的创造力水平。

当我们处于快乐的情绪状态时,大脑中的多巴胺水平会增加,这种化学物质可以促进创造力的释放。

在积极情绪下,我们更加敢于冒险、尝试新思路,从而提高了创造力的水平。

例如,著名的艺术家和作家常常在情绪愉悦的状态下创作出杰作,这是情绪积极影响创造力的一个例证。

2. 情绪对创造力的消极影响然而,情绪对创造力的影响并非始终是积极的。

消极情绪,如焦虑、沮丧、愤怒等,会严重抑制创造力的发挥。

这些负面情绪会导致我们的注意力集中于问题本身,而不是寻找解决方案。

当我们处于压力和焦虑的情绪下,我们的大脑更容易陷入思维定势,无法开拓新的思路。

这种情况下,我们缺乏创造性思维和灵感,从而限制了创造力的发挥。

3. 如何管理情绪以提升创造力管理情绪对于提升创造力至关重要。

以下是几种方法:3.1 情绪调节和积极思维我们可以通过情绪调节技巧来管理情绪,例如深呼吸、冥想和身体锻炼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放松身心,缓解压力和焦虑情绪,从而提升创造力。

同时,培养积极的思维方式也是重要的。

学会积极看待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可以帮助我们摆脱消极情绪的困扰,激发创造力的释放。

3.2 寻找灵感的来源创造力需要灵感的滋养。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交流、阅读等方式来寻找灵感的来源。

观察周围的事物,与他人交流思想,阅读启发性的书籍和文献,都可以激发我们的创造力。

同时,我们也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接纳新的想法和观念,以推动自己的创造力发展。

3.3 管理时间和压力时间和压力管理对于提升创造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情绪状态对学生创造性的影响

情绪状态对学生创造性的影响

收稿日期:2002-01-17情绪状态对学生创造性的影响卢家楣 刘 伟 贺 雯 卢盛华(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上海 200234)摘 要 研究了情绪状态对学生创造性影响的问题。

被试为上海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初二的学生220名,其中男生104人,女生116人,年龄13~14岁。

由于国外已有研究的结果并不统一,研究的方法也缺乏生态化效度,因此本文试图通过教学现场实验,运用实际教学情境中的刺激来诱发学生愉快—难过情绪,以探索在教学情境中学生情绪状态对其创造性影响状况。

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在愉快情绪状态下的创造性总体发挥水平显著高于难过情绪状态(t =21025,p =01045),且主要体现在流畅性和变通性两个方面。

关键词 情绪状态,创造性,生态化效度。

分类号 B849:G 441问题的提出我国教育界正在全力推进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如何在课堂中积极探索有助于促进学生创造性发展的教学,已成为广大教学理论和实践工作者所高度重视的课题。

然而,从心理学角度对创造性的研究,以往大多囿于认知维度,而乏于情感维度。

事实上,情感作为重要的心理活动,同样会影响人的创造性的发挥和发展。

其中的一个方面便是个体的情绪状态对其创造性发挥的影响。

但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国内几乎没有,而国外仅有的研究,其结果也不尽相同。

有的研究发现正情绪(快乐、愉悦、兴趣等)有助于创造性水平的发挥,而有的研究结论则与此相悖。

比如Isen (1985)通过实验证明,在执行概念分类任务时,诱发的正情绪使被试产生更多的概念类别,并且对中性词汇产生更多不寻常的联想[1]。

Mackie (1989)也证明,正情绪使被试减少加工刺激的时间,但他同时发现在加工分析性问题时,具有正情绪的被试则比具有负情绪的被试花费更多的时间[2]。

Jausovec (1989)的研究也证明,正情绪有助于完成类比推理任务,但对解决顿悟性问题没有效果[3]。

而另有研究表明,负情绪(悲伤、恐惧、愤怒等)有助于顿悟性的问题解决[4~6]。

情绪与创造力揭示情绪对创造性思维的影响

情绪与创造力揭示情绪对创造性思维的影响

情绪与创造力揭示情绪对创造性思维的影响情绪与创造力:揭示情绪对创造性思维的影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情绪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们可以影响我们的行为、思维和判断力。

而且,情绪也被证明与创造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情绪对创造性思维的影响,并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以增强创造力。

一、情绪与创造力的关系1. 积极情绪的影响积极情绪,如喜悦、兴奋和幸福,可以激发和促进创造性思维。

研究表明,当人们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下,他们的思维更加开放和灵活,更有可能产生创新的想法。

这是因为积极情绪有助于提高认知的灵敏度和柔韧性,使人们更加愿意尝试新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 负面情绪的影响与积极情绪相反,负面情绪,如沮丧、焦虑和愤怒,通常会对创造力产生负面影响。

当人们处于这些情绪状态下,他们的思维变得较为狭窄和僵化,很难产生出具有创新性的思考。

这是因为负面情绪会引发压力和担忧,进而导致思维受到限制,难以跳出既有的思维框架。

3. 中性情绪的作用相对于积极情绪和负面情绪,中性情绪对创造力的影响较为有限。

当人们处于中性情绪状态下,他们的思维不会受到太大的限制,但也很难激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因此,中性情绪对于创造力的发挥来说,并不是最理想的状态。

二、增强创造力的方法1. 调整情绪要增强创造力,调整情绪是一个关键的步骤。

当你感觉情绪低落时,可以采取积极的方式来改变情绪状态,例如听音乐、阅读激励性文章或与朋友聊天。

这些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产生积极的情绪,从而促进创新思维的产生。

2. 培养乐观心态乐观心态是增强创造力的一种重要因素。

学会看到问题背后的机会与潜力,相信自己的能力,将会有助于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培养乐观心态可以通过积极的自我对话、思维重构和寻找解决方案的方法来实现。

3. 运动和休息研究表明,运动和休息对创造力的提升有积极的影响。

定期进行适量的身体运动可以提高心理健康,并刺激创造性思维的产生。

此外,确保每天有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时间,有助于恢复精力和提高注意力,从而改善创造力的表现。

情绪影响创造性的相关研究概论

情绪影响创造性的相关研究概论

情绪影响创造性的相关研究概论情绪与创造力一直是心理学中备受研究的领域。

情绪对于一个人的创造性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不同的情绪状态会对创造力产生不同的影响。

本文就情绪对创造力的影响进行介绍和探讨。

研究表明,情绪对创造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情感上的积极与消极状态。

积极情绪与创造力的关系,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Freud曾表示,悲伤可能会对艺术家的创造性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些研究发现,积极情绪可以促进创造性思维,使人们更加开放、乐观、自由。

例如,对于复杂问题的解决和新想法的创新,在积极情绪中表现出的创造性思维比负面情绪中表现更好。

然而,有些學者认为,积极情绪在某些创造性任务中可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当人们处于能够很好地应对任务和挑战的舒适状态时,他们可能会更容易停滞不前,变得创新力不足。

他们可能会满足于固有的想象和思考模式,而不是尝试新的想法或方法。

相比之下,消极情绪也可能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积极影响。

一些研究者发现,对于一些需要压抑思维的问題,负面情绪能够使人们更加深入地思考并产生更多的创造性想法。

例如,一份调查报告发现对于愤怒、焦虑、悲伤或沮丧等负向情绪,创作者倾向于有较高的反省、分析、想象和妥善解决问题应对策略。

这些挑戰性的負向情緒可能会启发与促进创造性思维。

然而,另外一些研究认为,由于消极情绪会使人心情低落或自我怀疑,因此可能会导致人们对创意缺乏兴趣或心态不佳,导致出现缺少创新想法的问题。

因此,无论是积极情绪还是消极情绪,都会影响人的创造力。

而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在不同情绪状态下的表现是不同的,但不同的任务和目标需要适应不同的情绪状态。

如果是像写或绘画这样的创作型任务,或是提供全新框架、转换思维模式、解决尚未解决的问题等任务,则可能需要采用负面情绪。

如果是寻找现有解决方案、提供解决方案的任务,则可能需要积极的情绪。

因此,让情绪在适当的情境下发挥优势,才能发挥创造力最大的潜力。

压力和情绪对创造力的影响

压力和情绪对创造力的影响

压力和情绪对创造力的影响创造力是人类独特的能力,它是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展现出的创新和想象力。

然而,压力和情绪对创造力的发挥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这种影响,并介绍一些调节压力和情绪对创造力的方法。

一、压力对创造力的影响压力是现代社会普遍面临的挑战,它来自于工作、学习、人际关系等方面。

适度的压力可以激发人们的潜能,但过度的压力可能会对创造力产生负面影响。

1. 压力对专注力的干扰高压力环境下,人们的注意力会受到干扰,难以集中精力进行创造性思考。

这是因为压力会引发身体激素的变化,导致紧张和焦虑感增加,进而干扰到大脑功能的正常运作。

2. 压力对灵感的封锁创造力的源泉之一是灵感,但在高压力的状态下,身心的紧绷可能会阻断灵感的涌现。

压力使人们过于专注于问题和困境,难以打开思维的壁垒,从而限制了创造性的想法和解决方案的产生。

3. 压力对创造性思维的限制创造性思维需要人们有足够的心理宽容和开放的思维模式。

然而,压力会引起焦虑和紧张感,使思维模式变得狭窄和刻板,从而削弱了创造力的发挥。

二、情绪对创造力的影响情绪是人们情感体验的反应,也对创造力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不同类型的情绪可能会对创造力的表现产生不同的影响。

1. 积极情绪的促进作用积极的情绪,如快乐、喜悦和幸福,能够提高人们的创造力水平。

这是因为积极情绪有助于放松身心,提高心理弹性,促进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2. 负面情绪的挑战负面情绪,如焦虑、沮丧和愤怒,可能对创造力构成挑战。

这些情绪常常导致思维的固化和狭隘化,使人们难以产生新颖、独特的创意。

3. 中性情绪的平衡作用与积极和负面情绪相比,中性情绪对创造力的影响相对较小。

中性情绪能够维持人们思维的平稳状态,不过也无法激发创造力的潜能。

三、调节压力和情绪的方法虽然压力和情绪对创造力有一定的影响,但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来调节它们,以更好地发挥创造力。

1. 压力调节的策略- 建立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减少时间压力产生的影响。

情绪调节与创造力的关系

情绪调节与创造力的关系

情绪调节与创造力的关系情绪调节是指在面对各种情绪时,人们能够有效地识别、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状态的能力。

而创造力则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创造新颖想法或产出创新作品时的能力。

情绪调节与创造力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它们相互交织、互相影响,共同构成了人类思维和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情绪调节对创造力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情绪调节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处理负面情绪,将注意力从消极情绪中转移到创造性思维上。

负面情绪往往会限制我们的思维,减少对问题的开放性思考和创新思维的灵感。

而当我们学会调节情绪,特别是积极情绪,我们更容易进入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有助于启发创造力的发挥。

因此,通过情绪调节,我们能够更好地发掘内在的创造潜力,提高创造力的表现。

其次,创造力对情绪调节的影响同样值得关注。

创造力是一种积极而愉悦的体验,它可以帮助人们摆脱负面情绪,调整情绪状态。

在追求创造性的过程中,人们一般会感到兴奋、投入和快乐。

这种积极情绪有助于改善个体的情绪状态,减少焦虑和抑郁等消极情绪的体验。

同时,创造力还能够帮助人们寻找新的解决办法和应对策略,提高情绪调节的能力。

通过发挥创造力,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提升情绪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情绪调节与创造力的关系不仅体现在个体层面上,还可以在团队协作中产生共振效应。

研究表明,团队中的情绪调节水平对团队成员创造力的发挥具有重要影响。

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够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和理解,增强团队成员对彼此创造力的认可和推崇。

当团队成员共享积极情绪并相互激励时,创造力在团队中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因此,在团队协作中注重情绪调节能够促进团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使团队取得更好的成果。

综上所述,情绪调节和创造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情绪调节对创造力的发挥有重要影响,它能够为创造力提供有利的内部环境和心理条件。

同时,创造力也可以促进情绪的调节与积极体验。

在个体和团队层面上,情绪调节与创造力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从而推动个体和团队的成长和发展。

情绪与创造力情绪对创造力的影响

情绪与创造力情绪对创造力的影响

情绪与创造力情绪对创造力的影响情绪与创造力:情绪对创造力的影响创造力是指个体通过独特的方式产生新观点、想法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心理能力。

而情绪是个体在特定环境下的情感体验和心理状态,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情绪对创造力的影响,并讨论如何调节情绪以增强个体的创造力。

一、情绪对创造力的积极影响情绪会对个体的认知过程、思考方式和创造性思维产生积极影响,从而促进创造力的发挥。

积极的情绪如喜悦、兴奋和好奇心,能够提升个体的注意力和集中力,使思维更加活跃和灵活。

这有助于个体更好地融入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产生更多的创意和新想法。

研究表明,积极的情绪能够拓宽个体的认知范围,促使其更具创造性地思考问题。

二、情绪对创造力的负面影响然而,并非所有的情绪都有助于创造力的发挥。

负面的情绪如焦虑、压力和悲伤,会引起个体的情绪抑制和思维僵化,降低其创造力水平。

焦虑和压力会导致个体过度专注问题的失败和可能的负面结果,从而限制了个体在寻找创造性解决方案时的思路和灵活性。

悲伤情绪则可能消耗个体的心理资源,使其难以产生新的想法和观点。

三、情绪调节策略的重要性面对不同的情绪状态,个体需要有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来提升创造力。

首先,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和情感体验,正确认识负面情绪对创造力的负面影响,并努力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挑战。

其次,培养乐观的情绪,通过寻找积极的情绪源来改善心情,从而促进创造性思维的产生。

此外,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提供积极的反馈和支持,有助于个体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激发创造力。

四、培养积极的情绪对创造力的启发为了提升创造力,个体可以通过培养积极的情绪来增强自己的创造能力。

首先,培养愉悦的情绪,可以通过参加喜欢的活动、与朋友交流和享受自然风景来提升情绪。

其次,保持好奇心和开放的心态,能够激发创造性思维的产生。

此外,通过艺术创作、写作和音乐欣赏等活动,可以激发个体的创造潜力。

最重要的是,个体需要培养积极的情绪调节能力,使自己在不同情绪状态下都能保持良好的创造力表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绪干扰与儿童创造力的因果关系研究摘要:情绪与创造力的研究早就被心里学家着手研究,现代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都相信负面的、不积极的、坏的情绪有碍于创造。

从另一方面看来,情绪也是创造性表现的结果,托兰斯发现创造性高的儿童因为常发奇论而被教师、同学及家长视为顽皮淘气。

这种儿童所处的内外环境对儿童创造表现的“异端邪说”的制裁,因此引起内心的紧张与情绪的纷扰。

由此可看出,情绪纷扰与儿童的创造性是相互影响的,如何做好控制好儿童的情绪纷扰和提高儿童创造力是个急切的问题。

本文围绕两者因果关系,并解析其相互影响,最后提出切实有效的提高儿童创造力的策略。

关键词:情绪;创造力;儿童;情绪纷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4-023-02
一、引言
就创新型国家建设来说,个体创造力(creativity)及其整体效应是重要的社会资源,这一资源的开发需要众多学科联合攻关,其中心理学责无旁贷。

创造力是一种高级心智机能,影响个体创造力的因素可以分为三大类:个体因素、环境因素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

也包括个体的情绪。

情绪是指人对待认知内容的特殊态度,它包含情绪体验、情绪行为、情绪唤醒和对情绪刺激的认知等复杂成分因此,西蒙诺夫认为“当理性的反应无效之时,情绪的激动就变成一种创造的力量。

因为不同的情绪供给我们各种新颖的组合,这
些情绪就与创造的活动、灵感、直觉以及预卜等密切联系在一起。


[2]人们在进行创造性活动时,需要凭借各种灵感、直觉,并由此构成发散性思维、拓展性思维。

综上所述:情绪与创造的关系是相当复杂的,而与儿童创造的关系也是。

二、情绪与儿童创造的关系
1、良好的情绪环境对儿童创造力的影响
所谓良好情绪,是指一些情绪是积极、兴奋型,如高兴、幸福、愉悦安宁、放松的情绪状态。

从生理机制上讲,积极情绪能够促进脑中多巴胺的分泌,而前扣带皮层多巴胺的释放,可以调节和改善脑的认知改组功能,所以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可以得到加强。

[3]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情感是幼儿社会性行为反应的一种原始动机系统,具有一定的自然先天性。

同样幼儿期是儿童创造力发展的最佳期。

有学者通过创造出一些有利于儿童情绪的环境和活动,并在此良好的内外情绪环境下研究儿童的创造力,通过环境体验法、活动感悟法和多元整合法,给儿童提供足够的情绪、情感体验,让儿童尽情发挥创造,并测其创造力。

试验表明,良好的情绪状态(包括教师和幼儿)可以形成一种支持性氛围,激发幼儿的自发行为、敏锐知觉与移情理解,提高创造活动质量。

创造活动充满着人的活生生的情感,正是积极的有导向性质的情感运动,才使创造活动不仅具有传递人类民族文化遗产的功能,而且成为培养个性精神的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讲,情绪过程伴随着幼儿创造力活动的全过程。

2、情绪纷扰下,儿童的创造力
虽然大众印象中都有孤独的天才的形象,但大多数创造性活动都是在人际环境中发生的。

所谓情绪纷扰儿童,就是指经常心里紧张、焦虑、侵略行为的儿童。

这类儿童虽然不是问题儿童,但他们之间有很多都因攻击的行为或者无法教养的行为或看上去疯癫叛逆的行为而被送到心理诊所或情绪适应班去,儿童的情绪可以组织和调节自己的行为。

人际期望很可能会影响到儿童的创造性表现。

研究发现环境因素的影响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两个方面,它们主要是通过个人的活动动机起作用。

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宽松的外部环境和正确的激励促使内部动机发挥作用。

不适当的外在奖励、任务、评价和监督等往往会导致儿童的内部动机的下降和情绪的纷扰,导致儿童紧张,犹豫或好胜,而会使创造力遭到扼杀。

马斯洛把创造分为初级和次级两种,他认为初级的创造是每个健全儿童所赋有的,他发挥了罗杰斯的心理健康论,认为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事故的程度,也就是情绪性格上发生的变化而导致创造力被埋没在潜意识里。

这里,本文着重强调了,由于情绪干扰的因素,导致儿童创造力部被开发或者受到抑制。

但是,审视一下我们当今的教育,我们应该反省,是情绪导致创造的抑制,还是这个创造的欲望本身不被社会接受而导致压迫?
三、创造本身对儿童所带来的影响
不管从生理基础还是从心理动机角度,对于儿童来说,创造性
是一种需要,只是到越大的时候会被抑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能看到有的小孩小时可聪明了,什么点子都有,偶尔还会搞点小发明、小创造,在一个明智的家庭或一个开放性高的班级,这类小孩会越来越受重视,相反,在我们铺排你的家庭和班级,这样只能被旁人、家长、老师视为淘气、顽皮。

进而就说教,说不听就带去看医生或直接不闻不问,而这时的小孩的感情和情绪也正在发展中,长期的打击抑制,会导致小孩紧张、郁闷、和失落。

在这样的情绪下,小孩不敢也不想去创造,在不断的事件中,本来有的心创造性就被严重抑制或被阻挠在潜意识里,严重的会导致成为问题少年或者患上精神病。

从上表可以看出,要想激发和提高我们儿童的创造性,必须从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一同着手。

四、控制儿童情绪的干扰和激发儿童创造力的策略
由上面分析的,想要儿童创造得到良好发展,得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空间,激发其良好情绪,控制情绪干扰,使儿童自发地创造,避免儿童因想创造而被排斥和被环境所遗弃。

1、营造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
父母的态度对小孩的身心发展都有直接影响,一个开放的,自由的和宽松的家庭氛围,对小孩天生的创造欲望提供一个良好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从幼儿到学年儿童,孩子的思维都是开放的,不受本身情绪的干扰,能吧自己的潜能在良好状态下发挥出来。

2、建立积极的课堂环境和开放思维的教学模式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阵地,教师应该设置积极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

在我们国家这样面临改革的教育体制下,教师必须要有敏锐的眼光和开放的思维,对于那些思想活跃的,看上去调皮捣蛋的孩子,要给予良好的引导,让孩子发挥创造的欲望。

在创造活动中教师尤其要捕捉幼儿的内心体验,帮助幼儿克服由于初涉新事物而造成的畏难和胆却心理,教师必须成为幼儿合作伙伴,营造师生间其乐融融的学习氛围,从而让儿童消除心理压力和情绪紧张等干扰,做到:敢想、爱做。

在教学过程中,教让幼儿体验创造活动的温馨从而大胆张开想象的翅膀……情景相融,引起幼儿参与创造活动的愿望。

3、生生间的友好交往氛围
良好的班风、友好的同伴能激励幼儿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

儿童的个体差异决定了儿童创造能力各不相同,儿童与幼儿童的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为其认真学习产生了积极的动因。

对于特活泼的儿童,不能排斥在班级之外,要相互爱护和欣赏,激发各个儿童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 郭有遹. 创造性理学[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28—130.
[2] 张庆林,曹贵康主编创造性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罗洛,梅著,杨韶刚译. 创造的勇气[m].北京: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2008.
[4] 骆素萍,汪玲,王爱娟. 情绪创造性研究宗述评[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0 1:192.
[5] 龚增良,汤超颖. 情绪与创造力的关系[j].人类工效学,2009 12.
[6] 邓铸,黄荣. 情绪与创造力关系研究的新进展[j].南京师大学报,2010 7.
[7] 周国莉,周治金. 情绪与创造力关系研究综述[j].天中学刊,2007 6.
[8] 刘新学,张福娟. 情绪智力研究新趋向[j].中国特殊教育,2006 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