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蛇吞象历史成语故事
蛇吞象是什么意思

蛇吞象是什么意思
蛇吞象意思就是一条蛇把一只大象吞了,释义比喻人贪心不足,就像蛇想吞食大象一样。
词语出自《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
”就像巴蛇这种传说中的蛇,也需要3年的时间,才能消化一头大象,更何况是那些小蛇,所以也是后来就被人们用来比喻贪得无厌的人。
典故介绍
从前有一个很穷的人救了一条蛇的命,蛇为了报答他的救命之恩,于是就让这个人提出要求,满足他的愿望。
这个人一开始只要求简单的衣食,蛇都满足了他的愿望,后来慢慢的贪欲生起,要求做官,蛇也满足了他。
一直到他做了宰相,还不满足,还要求做皇帝。
蛇此时终于明了,人的贪心是永无止境的,于是一口就把这个人吞吃掉了。
所以,蛇吞掉的是宰相,而不是大象。
故此,留下了“人心不足蛇吞相”的典故。
蛇吞象的故事

蛇吞象的故事在遥远的古代,有一条巨大的蟒蛇,它的身体长得无比粗壮,足有数丈长,头部更是比人还要大上数倍。
它的名字叫做巨蟒,是当地的神灵之一,被人们奉为至高无上的存在。
而在同一个时代,有一头巨大的象,它高大强壮,是森林中的霸主。
其他动物都对它敬畏备至,因为它的力量无人能及,威慑力极强。
一天,巨蟒和巨象不知为何起了争执。
巨蟒自信满满,自认为自己是森林之王,应该比巨象更加强大。
而巨象则不屑一顾,认为巨蟒只是一条蛇而已,怎么可能与自己相提并论呢?为了证明自己的强大,巨蟒决定挑战巨象。
它开始绕着巨象打转,企图将自己的身体缠绕住巨象,让巨象认输。
而巨象根本不把巨蟒放在眼里,它用力挥动长长的鼻子,将巨蟒甩开,然后发出震天的吼叫,宣告自己的霸主地位。
巨蟒并没有气馁,它再次向巨象发起挑战。
这一次,它选择了更加狡猾的方式。
巨蟒假装受伤,躺在巨象的面前,声泪俱下地请求巨象放过自己。
巨象看在眼里,心软了一下,放松了警惕。
就在这时,巨蟒猛地张开大口,企图将巨象吞下肚去。
然而,巨象早已防备,它迅速后退,躲过了巨蟒的攻击。
巨象愤怒地扇动着大耳朵,它再次向巨蟒发动了猛烈的进攻。
巨蟒虽然拼尽全力,但终究无法抵挡巨象的力量,最终被巨象击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实力永远是最重要的。
无论巨蟒多么狡猾,多么阴险,它最终还是败给了巨象的力量。
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不管是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只有拥有强大的实力,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因此,我们要像巨象一样,保持自己的实力,不被外界所干扰,不轻易相信别人的花言巧语。
同时,也要警惕那些像巨蟒一样的人,他们总是企图用各种手段来打败我们,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欺骗。
最后,让我们记住这个古老的寓言故事,蛇吞象的故事,让我们铭记在心,不断提醒自己,保持实力,永远不要低估对手,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人心不足蛇吞象的故事典故

事实上我们今天所使用的很多俗语都已脱离了最初的本意。
比如“明哲保身”这个词就是一个贬义词:如今这个词被用来批判那种为保全个人利益而不考虑原则的自私自利行为。
然而“明哲保身”这个词最早出自于《诗经·大雅·烝民》中的“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这句话的意思是:既明事理又聪慧,善于应付保自身。
显然这个词最早其实是一个褒义词,因此曾长期被人们作为处世的座右铭。
“愚不可及”一词如今被用来形容一个人愚蠢得不可救药。
其实这个词出自《论语·公冶长》中的“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
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这句话的本意是:宁武子这个人在国家政治清明时就表现得很有才能;在政治混乱时就表现得很愚笨。
他在该表现才能的时候表现才能,在该表现愚笨的时候表现愚笨。
他表现智慧的行为是其他人也能做到的,可他表现愚笨的行为却是别人很难做到的。
由此可见“愚不可及”的本意倒是有些近似于“大智若愚”:一个有大智慧的人在该表现愚笨的时候用表面的愚笨隐藏自己的智慧。
在我们日常所使用的俗语典故中“人心不足蛇吞象”可能是比较难以理解的:蛇才多大,可象有多大。
即使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巨蟒说能吞人倒有可能,可如果说能吞象得是多大一条蛇啊?即使是目前人类已发现过的最大的远古蛇类泰坦蟒平均体重也只有1吨左右。
1吨重大小的泰坦蟒要吞食平均体重在5吨以上的大象估计也够呛。
要说泰坦蟒能吞食刚出生的小象或许倒是有可能,不过这种巨大的蛇类早在近5800万年前就已灭绝。
换句话说古人是绝不可能见到泰坦蟒吞食小象并将其记录在案的。
当然也许有人会说我们人类对这个世界的了解还相当有限:泰坦蟒只是目前人类已知的最大蛇类,可这并不能证明世界上就不存在可能比泰坦蟒更大的蛇类。
会不会有比泰坦蟒更大的能吞食大象的蛇类曾生存于这个星球上呢?这种蛇类所生存的时代会不会与远古人类生活的年代有交集呢?会不会有亲眼见到蛇吞象这种现象的人将其记录在案呢?《山海经·海内南经》中曾记载过一个“巴蛇吞象”的典故:"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
贪心不足蛇吞象的故事

贪心不足蛇吞象的故事
在古代的一片森林中,有一只贪心的大蟒蛇。
它总是觉得自己的肚子里永远装
不下足够的食物,于是它就开始吞食比自己更大的动物,比如狮子、老虎甚至大象。
每次吞食完一个大动物,它都会得意洋洋地晃动着身子,以示自己的强大。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蟒蛇的身体变得越来越臃肿,行动也变得越来越迟缓。
但是它仍然不肯收手,因为它觉得自己还可以吞下更大的猎物。
直到有一天,它碰到了一只比自己更大的蟒蛇,这只蟒蛇的身体比它更加粗壮,力量更加强大。
大蟒蛇不甘示弱,依然想要吞下对方。
于是,它们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斗。
大蟒蛇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地攻击对方,
但是对方却毫不畏惧,反击得更加猛烈。
最终,大蟒蛇被对方打败了,它的身体被对方吞食,成为了对方的食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贪心不足蛇吞象。
贪心是人类的通病,有时候我们总是觉
得自己可以得到更多,却忽略了自己的局限性。
就像大蟒蛇一样,它贪心地吞食比自己更大的动物,最终却因此而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我们应该学会知足常乐,知道自己的能力和局限,不要贪心地追求过多的东西。
只有知足,才能真正享受生活,才能避免陷入无尽的欲望之中。
当我们贪心不足的时候,往往会陷入困境,甚至失去更多。
因此,让我们从这个故事中吸取教训,不要让贪心蒙蔽了自己的双眼,要学会
知足,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人心不足蛇吞象的典故

人心不足蛇吞象的典故
人心不足蛇吞象是一个典故,讲述了一只蟒蛇因为贪婪而试图吞下一头比自己大很多的象。
蟒蛇一口咬住象的鼻子,然后用尽全力将它塞进嘴里。
然而,因为蟒蛇的嘴巴并不够大,它最终被象压死了。
这个典故反映了人类的贪婪和不知足的本性。
有些人总是试图追求更多的财富、权力和享受,而不顾及自己的能力和局限性。
这种不切实际的欲望往往会导致失败和灾难,就像蟒蛇试图吞下比自己更大的象一样。
因此,这个典故告诉我们要珍惜眼前的一切,不要贪心不足,否则将付出沉重的代价。
- 1 -。
巴蛇吞象文言文翻译

昔者巴蛇,其大如车盖,其长如虹。
能吞象,象不能走,走则触其鼻,鼻断则毙。
巴蛇吞象,象尽则已,不若小蛇之食蚯蚓,虽多不厌也。
巴蛇之食,非独象也,凡大兽皆可吞之。
然其吞食之量,固已足矣。
虽有大象,不能使之食尽,盖其食已饱,故不复吞。
然巴蛇之食,犹有可议者。
以其大,故能吞象;以其长,故能吞大兽。
然象之身,重且大,非一日可吞尽。
巴蛇虽能吞象,然象之死,非一日可成。
是以巴蛇之食,虽多,而不能尽其欲。
或曰:“巴蛇之吞象,何异于牛之食草?”曰:“牛之食草,草之生也,固有限也。
牛食草,草尽则已,不复食矣。
巴蛇之吞象,象之生也,亦有限也。
象食草,草尽则已,不复食矣。
然巴蛇之吞象,象之死,非一日可成。
是以巴蛇之食,虽多,而不能尽其欲。
”又曰:“巴蛇之吞象,何异于鹰之食鼠?”曰:“鹰之食鼠,鼠之生也,亦有限也。
鹰食鼠,鼠尽则已,不复食矣。
巴蛇之吞象,象之生也,亦有限也。
象食草,草尽则已,不复食矣。
然鹰之食鼠,鼠之死,非一日可成。
是以巴蛇之食,虽多,而不能尽其欲。
”夫巴蛇之吞象,盖欲求其大也。
大而能吞,固已奇矣。
然其欲无穷,吞食不已,则必至其害。
是以圣人见之,知其所以然,故为之法。
夫食者,所以养生也。
养生之道,在于适可而止。
过则损,不及则病。
巴蛇之食,虽多,而不失其度,是以能久而不败。
译文:从前有一种名叫巴蛇的巨蛇,它的体型有车盖那么大,长度如同彩虹。
巴蛇能够吞食大象,而大象却无法逃脱,一旦逃跑就会被巴蛇的鼻子触及,一旦鼻子被咬断,大象就会立即死亡。
巴蛇吞食大象,直到大象全部被吞食完毕才会停止,这比小蛇吞食蚯蚓,尽管吞食很多也不会感到满足。
巴蛇的食量,并非只限于大象,所有的大型野兽它都可以吞食。
然而它的食量已经足够,即使是大象也无法使它吃尽。
因为巴蛇一旦吃饱,就不会再继续吞食。
然而,巴蛇吞食大象,还有一些值得讨论的地方。
因为它体型巨大,所以能够吞食大象;因为它长度惊人,所以能够吞食大型野兽。
然而大象的身体既重又大,不是一天就能吞食完毕的。
俗语故事:贪心不足蛇吞象

俗语故事:贪心不足蛇吞象有老两口,老头叫大象,磨豆腐为生。
老婆子年过五十才怀孕,喜得大象整天笑眯眯的。
哪晓得生下来一看,却是一条蛇。
外人都劝老两口把蛇扔掉,可老两口却是舍不得。
就这样,老两口把蛇放在一个瓶子里,一天三顿,细心照料。
渐渐地,瓶子里装不下了,蛇开口说话了:“好心的人,把我放到水缸里面吧。
”过了很长时间,水缸里也容不下这条蛇了,老两口犯愁了:“这可咋办?放到哪里好呢?”这时候,蛇又开口说话了:“好心的人呀,把我送到村后的坟地里去吧,那里有好多大柏树,我可以盘在柏树上玩。
”老两口就把它送到村北的坟地里,一天三顿饭,都是老两口轮流着送去。
一天,大象又去送饭,蛇开口说话了:“好心的人呀,你们照顾了我这么长时间,从不厌烦,我可没法报答呀!你把我的一只眼睛剜去,对你们总会有好处的。
”大象就把蛇的一只眼睛剜去,拿回家里,一到了晚上,蛇眼睛就放出耀眼的光亮,老两口喜欢的合不拢嘴:“这可是一颗夜明宝珠啊!”大象得宝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传到了皇帝的耳朵里,他就传旨把大象老两口和那颗夜明珠一齐带到京城。
大臣领旨,就去把大象两口连同夜明珠带到京城,领进皇宫,皇帝一见这颗夜明珠,很喜欢,就封大象为进宝状元。
老两口就过上了好日子,一日三餐有人伺候,再也不用起五更爬半夜磨豆腐卖了。
时间长了,大象就想了:“我要是再将令一只蛇眼剜出来献给皇上,官不升得更大?”大象越想越觉得应该这样做,他就乘着八抬大轿,前呼后拥,来到了坟地里。
这时候,附近干农活的左邻右舍都来看稀奇。
大象对蛇说:“蛇呀,皇上下旨,要我来取你那只眼睛哩。
”蛇说:“好心的人呀,我已经报答你们的养育之恩了,你现在的日子也过好了,你那里晓得,我这只眼睛到现在还疼哩。
”大象说:“皇上金口玉言,谁敢不遵?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
我就是要了你的命,你也不能有怨言呀。
你就忍一忍疼,让我剜出来吧。
”蛇叹了口气,说:“你真是贪心不足呀!你愿剜就过来剜吧。
关于蛇吞象的传说典故推荐

关于蛇吞象的传说典故推荐蛇吞象的传说典故篇1相传宋仁宗年间,深泽某村,一个只有母子两个人的家庭,母亲年迈多病,不能干活,儿子王妄,三十岁,还没讨上老婆,靠卖些草来维持生活,日子过得很苦。
这一天,王妄跟以往一样到村北去拔草,无意之中,发现草丛里有一条七寸多长的花斑蛇,浑身是伤,动弹不得,王妄动了怜悯之心,带回了家,小心翼翼地为它冲洗涂药,蛇便苏醒后,冲着王妄点了点头,表达它的感激之情,母子俩见状非常高兴,赶忙为它编了一个小荆篓,小心地把蛇放了进去。
从此,王妄母子俩对蛇精心地护理,蛇的伤逐渐痊愈,蛇身也渐渐长大,而且总象是要跟他们说话似的,很是可爱。
为母子俩单调寂寞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
日子一天天过去,王妄照样打草,母亲照样守家,小蛇整天在篓里。
一天,小蛇觉得闷在屋子里没意思,便爬到院子里晒太阳,让人意想不到的,蛇被阳光一照,变得又粗又长,有如大梁,撞见如此情景的王母惊叫一声昏死过去。
等王妄回来,蛇已回到屋里,也恢复了原形,却用人类的语言着急地向王妄说:“我今天失礼了,把母亲给吓死过去了,你赶快从我身上取下三块小皮,再弄些野草,放在锅里煎熬成汤,让娘喝下去就会好。
”王妄说:“不行,这样会伤害你的身体,还是想别的办法吧!”花斑蛇催促着说:“不要紧,你快点,我能顶得住。
”王妄只好流着眼泪照办了。
母亲喝下汤后,很快苏醒过来,母子俩又感激又纳闷,可谁也没说什么,王妄再一回想每天晚上蛇篓里放金光的情形,更觉得这条蛇非同一般。
话说宋仁宗整天不理朝政,宫里的生活日复一日,没什么新样,觉得厌烦,想要一颗夜明珠玩玩,就张贴告示,谁能献上一颗,就封官受赏。
这事传到王妄耳朵里,回家对蛇一说,蛇沉思了一会儿说:“这几年来你对我很好,而且有救命之恩,总想报答,可一直没机会,现在总算能为你做点事了。
实话告诉你,我的双眼就是两颗夜明珠,你将我的一只眼挖出来,献给皇帝,就可以升官发财,老母也就能安度晚年了。
”王妄听后非常高兴,可他毕竟和蛇有了感情,不忍心下手,说:“那样做太残忍了,而且你会疼得受不了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蛇吞象历史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巴蛇吞象历史成语故事,欢迎来参考!
"巴蛇吞象"原出自《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
这种象骨服食后可治腹内的疾病.由此可见,即便是神话中的大蛇,吞下一头大象也是不容易的事情。
那么一般的蛇,要想吞象,那当然更是不自量力了.后来遂以此比喻人心得寸进尺.久而久之即演变为"人心不足蛇吞象"的俗语.明代学者罗洪先曾有诗道: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临头螂扑蝉。
巴蛇吞象的历史故事:
传说,从前有一个农民上山砍柴,见一条小蛇冻得发僵,非常可怜.农民就把它揣在怀里,带回家中喂养起来.小蛇渐渐长成大蛇,自己能生活了,农民就把它放在山后石洞里,渴了饮山泉,饿了吃野果,大蛇自然对农民很感激。
过了些日子,大蛇的石洞口长出棵小小的灵芝.它精心守护,培育,灵芝越长越大,越长越神奇.人们都想得到它,只因蛇的守护,谁也不敢近前。
这件事被皇上知道了,就叫人四下张贴了一道皇榜:谁能采来这棵灵芝,就受重赏.这个农民想得到恩赐,就央求大蛇把灵芝送给他.大蛇答应了他的要求,农民就把灵芝献给皇上,得到一批金银财宝的
奖赏。
又过了些日子,皇后的眼瞎了,御医说只有龙蛇的眼珠才能治好。
皇上又想到这个献灵芝的农民,就命他去挖那大蛇的眼睛.许诺他事成之后,封他为宰相.这农民发了财,又想当官,就又来央求大蛇给他一只眼珠。
大蛇只好忍痛让他挖去一只眼珠,皇后的眼睛复明了,农民遂当上宰相,他当上宰相后,养尊处优,享不尽的荣华富贵,生怕哪一天死掉,丢下这万贯家财.于是,就想到长生不老之法.听说吃龙蛇心能够长生不老,就又到山中去找大蛇,要求再给他一颗心,成全他长生不老。
大蛇见他如此贪心不足,就张嘴叫他去挖.这个贪心的宰相一近前,就被大蛇吞下肚里,再也没回来。
古代典故和民间传说有所不同.一个是说蛇的贪心——"蛇吞象";一个是说人的贪心,人被蛇吞掉——"蛇吞相",这大概是口头文学传播演变的结果.无需鉴别真伪,都是比喻贪心不足,不得好下场.教育人们要抑制欲望,不要得了星星盼月亮.常言道:"知足长乐".当然这句话用在事业上,学业上是消极的,不对的,而在抑制私欲和贪心上,则是有其可取之处的。
巴蛇吞象的基本资料:
【拼音】bāshétūn xiànɡ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人贪心不足
【构造】主谓式
【反义词】知足常乐
【释义】巴蛇吞吃大象。
比喻贪心极大,不知满足。
【解词】巴蛇:古代传说中的大蛇。
【出处】《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
”
【示例】这些利欲熏心的家伙们,对金钱的贪心,是巴蛇吞象,永无止境的。
巴蛇吞象成语故事的评价:
古代典故和民间传说有所不同.一个是说蛇的贪心——"蛇吞象";一个是说人的贪心,人被蛇吞掉——"蛇吞相",这大概是口头文学传播演变的结果.无需鉴别真伪,都是比喻贪心不足,不得好下场.教育人们要抑制欲望,不要得了星星盼月亮.常言道:"知足常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