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葡萄以《墨葡萄图》中徐渭的书画艺术论文网站(精)

合集下载

徐渭《墨葡萄图》探析

徐渭《墨葡萄图》探析
参考文献: [1董希文.从中国绘画的表现方法谈到油画中国风M.美术,2003
(7):55-58. [2] 李昌菊.油画民族化再探索一1949至1966年中国油画的重要实
践匕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3] 邱东联.中国现代油画赏玩2]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
65-70. [4] 钮毅.百余年中国油画发展及其民族化:现代化探索研究3]江淮
1生平际遇 徐渭(1521—1593)出生于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的一个官吏家庭,汉族,初 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青藤老人、青藤道士、山阴布衣等,是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 家、戏曲家、军事家(图1)。纵观徐渭一生,坎坷一路相伴。徐渭在幼年时丧父,家道 中落,婚姻也不尽如人意,多次参加科举未中,晚年只能靠卖画维持生活。从《墨葡 萄图》(图2)中的题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 掷野藤中”可以看出,其晚年生活十分艰苦,充满无奈。 2•师承传统 明中后期,社会风气不良,一些知识分子不再参加科举考试,而是追求诗文书 画、戏曲小说等的创作。王阳明倡导的“夫学贵得之心”的“心学”,为一些追求个性 解放的读书人的思想注入了新的血液,并推动了 一大批成就卓越、个性分明的知识 分子的产生。徐渭深受心学的影响,后又向王阳明弟子季本和王畿学习,进而形成 了独特的绘画思想。就与同时代人的交往而言,徐渭与吴县的陈淳、谢时臣,同乡的 陈鹤、刘雪儒,仁和的沈仕、鄞县的沈明臣等人不仅有来往,而且深受他们的影响,特 别是陈淳、谢时臣、陈鹤三人给他的影响最大同时,徐渭又受吴门画派沈周的影 响,将山水画中的文人趣味和技法引入花鸟画创作。通过学习与继承传统,徐渭把 这些技法融会贯通,形成了独特的绘画风格。徐渭以水墨写意花卉著称于世,形成 了集洗练的形象、飘逸的笔法、抒发性灵的意境于一身的写意花鸟画风格(图3、4、 5)。

浅析徐渭绘画的艺术风格

浅析徐渭绘画的艺术风格

浅析徐渭绘画的艺术风格作者:***来源:《收藏与投资》2021年第10期摘要:明代后期的大写意派画家徐渭,主张人的“自我”,强调“本色”的艺术创作方法,冲破传统的束缚,其作品呈现出独特的个人风格。

文章从徐渭的人生经历和创作背景入手,对徐渭的绘画美学、大写意的绘画风格、以草书入画的绘画方式进行阐述,结合徐渭的绘画作品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徐渭的绘画成就。

关键词:徐渭;绘画;艺术风格一、徐渭的绘画创作背景宋代以来,苏轼等人提倡的文人画占据了中国绘画的主导地位。

文人画发端于晋代,兴盛于北宋,直至明清时期,仍在画坛占据重要地位。

文人画大多取材于山水、花木,艺术家多以绘画表达个人情感,揭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

王维作为文人画始祖,运用泼墨的绘画技法,以笔墨的浓淡渲染山水的神韵,打破了线条勾勒和青绿设色的束缚,极大地拓展了水墨山水的绘画意境。

明代,文人画进一步发展。

明代画家董其昌将禅宗理论中的“南禅”与“北禅”加以阐发,提出了“南北宗论”的绘画理论,将山水画的绘画风格分为南宗和北宗。

其中,南宗是以王维为代表的文人画,北宗是以李思训为代表的院体画。

在绘画方面,南宗用笔疏散圆柔,结构多呈线形,气势飘逸简淡,呈现出随意自然的画面状态;北宗用笔谨严方刚,结构多呈面状,气势突兀奇峭,呈现出严谨拘束的画面状态。

董其昌的“南北宗论”尤其提倡以王维为代表的南宗画家风格,促进了此时的文人画发展。

徐渭,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于明武宗正德十六年(1521)二月初四日,出生在一个日趋衰落的官宦家族。

徐渭青年时期没有得到父母的疼爱,与兄弟的相处并不愉快,寄人篱下,受尽冷眼,在考取功名的路上也并不顺利。

但徐渭天资聪颖、多才多艺,成年后的徐渭在书画、诗词等方面都有所建树,与杨慎、解缙并称为“明代三才子”。

徐渭受到当时吴门画派的影响,在绘画中追求神似而不求形似,花鸟、山水画技艺超凡,开创了一代新画风,对后世清初四僧、扬州八怪等著名画家影响颇深。

徐渭《墨葡萄图》赏析

徐渭《墨葡萄图》赏析

徐渭《墨葡萄图》赏析第一篇:徐渭《墨葡萄图》赏析浅谈徐渭徐渭(1521—1593年),字文清,后更字文长,号天池,晚又号青藤道人、田水月等,浙江山阴(今绍兴)人。

明文学家、戏曲家、书画家。

传世著名作品有《墨葡萄图》轴、《山水人物花鸟》册、《牡丹蕉石图》轴,以及晚年所作《墨花》九段卷等。

徐渭的作品主要是水墨写意花卉,在继承沈周、陈淳写意技巧上,笔墨更为自由活泼,纵横驰骋,淋漓满纸、不受任何拘束,加上题句,以表达他心中的愤懑,对世态的讽刺,并真正发挥了中国画笔墨纸张特殊效果而创立了水墨大写意画法,因此被誉为中国大写意花鸟花派的创派始祖。

主要艺术特色表现在:内容上的文人画物质和形式上的水墨大写意技法。

文人画物质突出体现在作品的主体化和个性化方面,徐渭擅长绘文人所熟悉和喜爱的四君子、荷花、芭蕉等,尤喜以花木在凄风苦雨中的姿态,来象征他人生的苦痛。

牡丹属宝贵花,色彩绚烂,但他却常以水墨绘之,不着意刻画花卉的自然生趣,而是从主观出发,有意改其本性,从而借题发挥,直抒胸襟,抒写自己的怀才不遇。

横溢雄阔的才情、变幻莫测的意境、高旷脱俗的情趣。

诗书画的三结合也是其文人画的特质。

徐渭的水墨写意法,不仅将技巧升华到新的高度,还强化了文人画特色。

他笔下的形象,以寥寥几笔,倾倒墨汁的淋漓水墨,浑然天成地传达出物象的神韵,将写意法演变为大写意法,真正达到了“逸品”和文人画所标榜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此诗出自明代著名画家徐渭的《墨葡萄图》的题画诗,作为徐渭的代表杰作,《墨葡萄图》成为研究徐渭不得不提的一幅重要作品。

徐渭把水墨花卉大写意推向颠峰并开宗立派。

从《墨葡萄图》中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大师的艺术精神之所在。

《墨葡萄图》,纸本,水墨,纯以水墨写葡萄,以饱含水分的泼墨写意法。

点画葡萄枝叶,水墨酣畅。

老藤错落低垂,串串葡萄倒挂枝头,晶莹欲滴,茂叶以大块水墨点成信笔挥洒,任乎性情,意趣横生,风格疏放,作画状物不拘形似,仅略得其意,重在寄兴遣怀。

浅谈徐渭花鸟画《墨葡萄》的题画诗

浅谈徐渭花鸟画《墨葡萄》的题画诗

浅谈徐渭花鸟画《墨葡萄》的题画诗作者:张欣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6年第08期摘要:徐渭是明代写意花鸟画的代表人物,也是中国写意花鸟画的开山鼻祖,写意花鸟画在徐渭时正式形成。

后世很多画家无论从构图、笔墨、题跋、落款等各方面均受到徐渭的影响。

徐渭的《墨葡萄》在其作品中多次出现,是徐渭题画诗中的代表作品。

关键词:徐渭;写意花鸟;墨葡萄;题画诗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3-0171-01一、浅析徐渭与《墨葡萄诗》1.徐渭,浙江山阴人,初字文清,取渭水清之意。

后改字文长。

号青藤,青藤老人、青藤道士、天池生、天池山人、天池渔隐等。

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军事家。

徐渭是一个诗书画全才,他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是他的绘画,本文我主要论述的也是他的题画诗。

但他对自己一生的成就有着自己的评判标准,他认为他自己:“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

”本文论述的墨葡萄图诗,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他诗、书、画、文的结晶。

这首诗多次出现在徐渭的绘画之中;单列出来是一副非常优秀的书法作品;无论是从诗词格律还是文学表现形式来看,它又是一首优秀的诗文。

另外,徐渭的这首墨葡萄诗把他的人生遭遇、价值理念柔和在诗作当中,以诗来感悟自己,阐明自己绘画的内容或绘画动机。

2.半生落魄已成翁。

徐渭完成这一系列题有墨葡萄诗的画作的时间所以,我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必须以一个老人的视角来解读徐渭,他对自己的一生是一个回顾的状态,也是一个品味的过程,无论酸甜苦辣。

3.独立书斋啸晚风。

如果我们不相信前面说徐渭是作为一个老人在对自己进行回顾,那么我们在读到第二句“独立书斋啸晚风”的时候就能明确的感受到了前面的信息了。

徐渭半生落魄,现在已近暮年,他可以有各种生活状态,他选择的生活状态是“独立书斋啸晚风”,尝试按照中国古人的习惯来理解,“独立”是一种品质,“书斋”象征学养,“啸晚风”是一种超脱。

这也是大部分中国古人面对困难时一种不俯就的态度。

徐渭《墨葡萄图》笔墨结构的审美范式研究

徐渭《墨葡萄图》笔墨结构的审美范式研究

2023/12 No.262一、关于徐渭《墨葡萄图》研究的学术史综述徐渭(1521—1593),浙江绍兴人。

在整个中国绘画史上,他与陈淳并称“青藤白阳”,是非常难得的水墨大写意花鸟画家代表。

关于徐渭的学术研究,国内学术界在20世纪50年代对其相关史料进行了挖掘。

何乐之撰写并出版的《徐渭》[1]被定为“中国十大画家丛书”之一。

学术界一般把何乐之视为徐渭研究的重要发端学者,然而该书存在故事性强于学术性的弊端。

而真正将国内徐渭研究拉入学术视野的则是1961年李松在《文物》杂志第6期发表的论文《徐渭生平与其绘画成就》[2]。

尔后,国内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对徐渭展开相关研究。

何平的《徐渭艺术风格研究》[3]一书对徐渭诗歌、戏曲、书法及绘画的艺术特色进行总体分析,总结出徐渭艺术的统一性特点。

苏东天在《徐渭书画艺术》[4]中指出徐渭的绘画艺术成就与其书法创作水平、绘画理论的支撑密不可分。

张启元《徐渭信札书法研究》[5]则勾勒出一个不同于寻常文献记载的徐渭生活状态,并指出其书写的日常性和艺术交际圈。

刘燕的《徐渭书法与绘画风格的相关性》[6]有创见性地提出:自从53岁出狱之后,徐渭所创作的书法和绘画作品才算得上是真正有意而为的艺术创作,此时他的人生经历和艺术心态有利于他的艺术创作。

还有其他著作指出徐渭的艺术成就与其受文学、戏曲和美学影响有关。

如梁一成著《徐渭的文学与艺术》一书主要是论述徐渭的文艺观;王长安的《徐渭三辨》[7]以徐渭的戏曲艺术勾连出他的绘画艺术特色;李祥林与李馨主编的《徐渭》用较多篇幅讨论徐渭的书画理论及其分类归纳;中华书局点校本《徐渭集》[8]是讨论徐渭的人生与艺术历程的重要文本;澳门艺术博物馆主编的《乾坤清气—徐渭、陈淳书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9]主要考察了徐渭的绘画艺术形态、审美意义及书法美学思想。

海外关于徐渭的学术研究:1921年,日本学者青木正儿发表《徐青藤之艺术》一文,该文载于民国十年(1921)的《文学年报》上,除了简述徐渭的生平和作品,还对徐渭的诗、书、画进行了深入阐述。

“明珠”有价,“葡萄”无价--徐渭《墨葡萄图》赏析

“明珠”有价,“葡萄”无价--徐渭《墨葡萄图》赏析
从 画 面 的题 诗 上看 ,“半 生 落 魄 已成 翁 ,独 立书 斋 啸 晚风。笔底明珠 无处卖 ,闲抛闲掷野藤中。”前半句说明 作者一生 穷困落魄 ,此画乃作者 晚年所作 ,后半句尽显 作者不得志的心情 ,以及满腹才华不能施展的无奈 。整 首诗行笔东倒西歪 ,字迹夸张 ,线 条流动 中显滞意 ,字里 行间体现 了画 家愤懑、抑郁 、孤独 、凄凉 ,狂妄不羁 ,愤世 嫉俗 的 内心世 界 。
从画面 的笔墨上看 ,徐渭 的用 笔 自由奔放 ,再加上 才华横溢 的文学素养 ,不仅提升 了画面 的精神 内涵 ,更 增强 了文人画特 色。从《墨葡萄图》中我们不难看出 ,毛 笔在他 的手中信手挥洒 ,犹如一个将 军在 千军万马 中厮 杀 ,一会儿大开大合 ,一会儿又密不透风 ,整个 画面墨色 变化丰富 ,浑然天成。徐渭把写意画推 向一个 大写意时 代 ,创 立 了水 墨 大 写 意 画 法 ,因 此 他 也 被 誉 为 中 国 大 写 意 花 乌 画 的创 派始 祖 。
从 画 面 的 构 图 上 看 ,整 幅 画 面 错 落 有 致 ,相 得 益 彰 。 只 见 一株 老 藤从 画面 的右 上 方斜 插 而 下 ,直 至 画面 的 左 侧 ,把 画 面 构 图 一 分 为 二 ,在 老 藤 的 下 方 分 别 悬 挂 着 两 处 葡 萄 ,一 处 略 多 ,在 片 片 叶 子 间若 隐若 现 地 挂 满 枝 头 ,在 墨 色 的 斑 驳 中 画 面 形 成 一 种 稳 定 的 三 角 形 构 图 :在 葡 萄 略 少 的 一 处 ,从 老 枝 上 伸 展 出一 段 嫩 枝 ,紧贴 着左侧 ,以“S”形垂落 ,打破 了画面的呆板 生硬。
责任编辑 :任一娟 email:ryj666@sohu com
铁 梅 说 叠 /

冷风摧残,遗世独立——以《墨葡萄图》为例观徐渭的精神世界

冷风摧残,遗世独立——以《墨葡萄图》为例观徐渭的精神世界

057一、徐渭简介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青藤老人、青藤道士等,明代中期的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军事家。

徐渭博古通今,知识相当广博。

他还是优秀的书法家,尤其擅长狂草。

他在写意花鸟创作中运用狂草的笔法在画间尽情挥洒笔墨,将他的“狂放”与狂草相结合融于花鸟绘画中,创造新的花鸟绘画艺术局面。

他所描绘的花草形象在“似与不似”之间①,既灵活生动,又表现出画家英雄托足无门的悲愤,还抒发其个人的“灵性”。

他不仅是能诗擅词的文人、技艺非凡的画家,也是肆意挥洒的书法家,标榜“士气”“逸品”,讲求笔墨情趣,脱离形似,讲求神似,注重意境。

他以“批评家”的眼光看待明末的中国社会,在“不求形似求生韵”“舍形悦影”“空染胭脂媚俗人”等绘画理论的指导下,以“墨戏”的创作方式勾勒其生命的美学图式。

其作品,将诗情画意、简洁淡雅、清新飘逸的文人画表现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②。

二、以《墨葡萄图》来看徐渭的绘画艺术思想《墨葡萄图》可以说是徐渭大写意花卉风格的代表作。

图中仅以水墨画葡萄,随意涂抹点染,墨色的葡萄倒挂枝头,显得饱满多汁,引人垂涎。

整幅画面以墨线为主,达到线、墨、色交相辉映。

从墨线的节奏感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徐渭浑厚的绘画艺术功底,运笔流畅、节奏适中,点线的疾徐疏密有致,使得观者能清晰感受画面节奏的变化,气力相合,迹虽断而气连,笔不周而意周,运用笔墨技巧作为他状物言情的艺术表现方法。

这就是南朝谢赫所提及的“六法论”中的“气韵生动”和“骨法用笔”。

③画中葡萄藤蔓错落有致,随风飘动低垂。

徐渭以泼墨的手法画葡萄叶,使得葡萄叶既在“规矩”内又似乎毫无规矩与章法,徐渭洒脱自如又囿于时代困苦的境地似乎在这几笔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水墨用笔犹如草书般狂放肆意。

画面诗画相合体现了明代进一步加深书画结合的时代背景。

在这个主张“书画结合”的时代中,将书法的笔墨用法融入绘画当中已成为潮流,更不用说画家本身就是一位优秀的书法家,画与诗、书、印密切配合,几者融为一体,产生形意相生、形色相映的艺术效果。

徐渭的七绝诗词《墨葡萄图》赏析

徐渭的七绝诗词《墨葡萄图》赏析

【导语】《墨葡萄图》是绘画杰出的佳作,据说是智渊⼤师的遗作。

图中全是葡萄之影,枝叶密连,叶⼦不勾经脉,葡萄果实只画下垂的⼀串圆点。

画⾯构图奇特新颖,给⼈以⼗分强烈的震撼⼒。

⽽这⾸诗则是题写在此图上的⼀⾸七绝。

下⾯⽆忧考就给⼤家介绍下徐渭的诗词《墨葡萄图》,欢迎阅读! 《墨葡萄图》 明•徐渭 半⽣落魄已成翁,独⽴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赏析】 徐渭天才卓异,但⼀⽣坎坷,仕途失意。

曾蓄意⾃杀,击破⾃⼰头颅,不死;后⼜⽤锤⼦击碎⾃⼰的肾囊,仍不死。

如此⾃我摧残,他的精神状态已近疯狂,最后终因失⼿打死继室⽽下狱。

出狱后贫病交加,数千卷书籍变卖殆尽,七⼗三⽽卒。

因此,《墨葡萄图》上的这⾸题诗,正是徐渭满腹才情却不得施展,⾝世坎坷历经劫难,⼼中愤懑不平⽽发的悲鸣! “半⽣落魄已成翁,独⽴书斋啸晚风”两句,先画出⼀位狂放不羁、怅然落魄的⽂⼈形象。

如今,他经历了半世的坎坷与磨难,已然成了⼀个⽩发苍苍的⽼⼈。

然⽽,他的倔强性格并没有因此⽽消减,他反⽽变得更加狂放——“独⽴书斋啸晚风。

”这两句下笔很轻,看似轻描淡写,却隐含了作者悲凉凄切的情感。

特别是⼀个“啸”字,极写其恃才傲物的狂傲性格,同时也表现了他晚年⽣活的孤独⽆助。

“笔底明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两句,进⼀步发出了对世道不公,有志不得伸展的感叹。

扩展阅读:⽂学成就 徐渭的⽂艺创作所涉及的领域很⼴,但它们共同的特征是:艺术上绝不依傍他⼈,喜好独创⼀格,具有强烈的个性,风格豪迈⽽放逸,⽽且常常表现出对民间⽂学的爱好。

明代的诗坛,由于前七⼦与后七⼦的提倡,出现了⼀股拟古的风潮。

这种拟古的风⽓,在⼀定意义上有碍于诗歌艺术的发展。

徐渭对此深致不满,并作了尖锐的批评。

他说:“鸟学⼈⾔,本性还是鸟;写诗如果⼀意模拟前⼈,学得再像,也不过是鸟学⼈⾔⽽已,毫⽆真实的价值。

”徐渭⾃⼰的诗歌创作,注重表达个⼈对社会⽣活的实际情感,风格略近李贺,问学盛唐,并杂取南朝,出⼊宋元,⽽终不失其为⾃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葡萄以《墨葡萄图》中徐渭的书画艺术论文网站
内容导读:,此时另一种学说的传播在衰落的时代,可否兴盛并解禁人的思想呢?这时的徐渭正赶上了儒家中“心学”学派大兴与朱程理学思想的碰撞。

同时掀起了个性解放的思潮,徐渭在思想上深受极大的影响,在晚年的书画等艺术作品表现的极为明显。

徐渭生平徐渭(1521—1593),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
摘要:徐渭艺术主要源于个人的性格特点和大明朝社会动荡,他具有强烈的个性,力图追求个性解放最终难以摆脱自身的传统意识。

笔者认为了解徐渭的书法艺术以他的生平、社会环境、个人性格来综合分析。

本章中《墨葡萄图》为徐渭晚年水墨作品,纵116.4CM、横6403CM为例来分析徐渭书画艺术的内涵和艺术表现力。

关键字:徐渭墨葡萄青藤道人书法艺术水墨艺术
往往时代造就一个人,在大明朝的社会可谓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政治上的内忧和外患直接的结果就是祸国殃民。

内忧:帝王的昏庸,严嵩父子重拳在握、结党营私、使得阶层及其腐败。

外患:北方俺答的侵扰,东南沿海倭患屡禁不止,可想而之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会为人民带来怎样的身体和心理伤害。

大明王朝推崇的朱程理学还能固守朝纲继续推动时代的发展吗?大千世界凡是物极必反,此时另一种学说的传播在衰落的时代,可否兴盛并解禁人的思想呢?
这时的徐渭正赶上了儒家中“心学”学派大兴与朱程理学思想的碰撞。

同时掀起了个性解放的思潮,徐渭在思想上深受极大的影响,在晚年的书画等艺术作品表现的极为明显。

徐渭生平
徐渭(1521—1593),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青藤道人等,自称“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

他才艺纵横。

在这里为了更好了解徐渭笔者把他的生平分为三个时期: 1、少年时期天才超逸“六岁受《大学》日诵千于言”二十岁时成为生员。

出生官宦家庭、庶出、幼孤、但在受教育的环境相对来说有一定的优越性,读书考取功名作为自己追求和奋斗目标,此时的他可谓是前程似锦。

2、中年时期思想最为复杂,二十八岁拜王阳明弟子季本、王龙溪为师,学习王阳明“心学”理论。

三十一结实谢时臣作《四书绘序》显示出绘画方面的才能。

三十八岁正式入幕胡宗宪帐下,积极投身于抗倭战争,为胡宗宪作《再进白鹿表》奠定了他的文学才能。

四十岁中举人,严嵩的倒台和胡宗宪下狱瘐死,因惧受牵连,曾一度惊狂,屡次自杀导致误杀续妻张氏,促成了晚年命运的潦倒。

3、晚年是他思想大的转折时期,这时对社会的不满,反抗社会黑暗,藐视权贵,怀才不遇等都在晚年作品中有明显的体现。

如:《墨葡萄诗》就是一例子,诗云:“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稍作解析:这里的“半生”通常为五十岁前后,其一、指明《墨葡萄诗》或者《墨葡萄图》创作时间在晚年,其二、指明晚年的生活状况,他遗憾表达现今五十有余已经变成了老翁。

“落魄”有精神上的失落和现实环境的遭遇。

诗中“独立书斋啸晚风”重在“啸”字,有抨击社会、蔑视权贵的状态,更有“傲物”和
“自我感慨”之意。

“笔底明珠无处卖”这说的“明珠”寓指自己的才华,一种怀才不遇之情,在《墨葡萄图》作品中所表现的水墨葡萄就是这种喻意的体现。

最后一句很好理解,正因为“无处卖”而“闲抛闲掷野藤中”同样还是写怀才不遇的自我心态。

这首诗他本人非常喜欢,在多幅墨葡萄水墨作品中都以不同形式的题跋。

徐渭病逝73岁,死于家中,一堆残书旧稿里。

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来诠释他晚年生活再恰当不过了。

后世几百年里研究徐渭的学者数不胜数,学者的众多言论笔者全持肯定态度,但如何评价徐渭的人品和画品这一问题上,笔者认为可以对应他生平的三个时期来评判,尤其是晚年时期,他经历了太多的坎坷,很多精品的水墨作品都创作于晚年。

他最终以一种坚持和执着的态度走完了一生,他的每幅作品就如同他的自画像,把自己赤裸裸的展现在大家面前,难道这不能说明人品与画品的问题吗?
一、《墨葡萄图》题拔书法的分析
在《墨葡萄图》左上方有行草书写的《墨葡萄诗》一首,关于《墨葡萄图》的落款,经过考证,徐渭很少在作品中题写年号,所有许多作品都没有具体的创作时间。

徐渭的书法艺术可以从书法创作源头和其它因素影响两个大类进行分析,这样以来就不难理解其内涵。

(一)书法艺术创作源头
徐渭少年时在绍兴老家深受当地艺术名流陈鹤杨珂的影响,从徐渭的书论得知,他的小楷学钟王;行书则多从米芾、黄庭坚、倪瓒等风格中来;草书取法张旭、怀素等人。

广取博收自成一家,他极其反对吴门书派主张唐法。

他积极推崇北宋黄、米艺术个性,对晋唐书法有创造性的破坏。

在书写方面开创“打散”和“卷滚”形式和书写技法,大致奠定了他的书写艺术的特点。

徐渭对自己的书法极为满意,作书时喜欢用浓墨,散锋枯笔较多,善于营造墨色的节奏和笔墨效果。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他有卓越的控笔能力和急速挥洒的严谨法度,时刻保持万豪齐力的中锋状态,遒劲妩媚、气势磅礴,笔底浸透着满是苦涩、愤懑的个人情感。

在题拔书法中可窥见其炽浓飞扬的情感与坚韧不屈品性的呈现。

(二)书法艺术的其它因素影响
社会因素:明初科举的恢复,以八股取士的文化政策在艺术上呈现一股形式主义的潮流,禁锢书法的个性发展。

个人因素:徐渭的性格直接影响处世态度,在自撰墓志铭中对自己有这样个人心态总结“懒” “直”“傲”“疏纵”。

懒:指仕途功名的心灰意懒;直:个性强烈、狂放不羁;傲:傲物耿介自负;疏纵:心理上的变化、行为异常。

宗教信仰:徐渭兼通三教(儒释道),心学是人生晚年的主流哲学思想,“心学”理论与他的天性一拍即合,在思想观念上主导了他的书法和水墨绘画创作。

古人云:“书画同源”所以说徐渭的书法特色融合了以上因素的影响,同时在水墨绘画艺术上也得到了延伸和扩展。

二、《墨葡萄图》写意泼墨的分析
“不求形似求生韵”的艺术主张:首先源于徐渭的个性,其次他中年学画,深受“心学”思想影响强调“万物贵取性”从“形神皆备”的主客观兼顾而转向“意在象外”的重主观,次客观
摘自:毕业论文格式模板
的大写意发展阶段。

他早期的水墨作品《三清图》题拔中言“从来不见梅花谱,信手拈来自有神;不信且看千万树,东风吹着便成春”可见他不受《梅谱》古人之法,有撰造的个人行为,不受笔法规则的限制,由心而发,不拘一格,不守一家。

在技法上:在水墨中加入少量胶水控制水墨扩展和渗透,为他的想象带来了更大的创造空间。

通过上述书法艺术的分析和水墨特点的分析,笔者认为《墨葡萄图》为他书画艺术代表作品最为体现徐渭艺术的大胆变革和创造力。

三、结语
在这里结合徐渭的生平和艺术创作历程来看,他把生命多舛、坎坷、悲愤之感注入笔端,用水墨泼洒和浸润着自己的情感,用心血浇灌着他的艺术世界和精神世界。

再次品读《墨葡萄图》顿时感觉五味杂陈,心潮难平。

那《墨葡萄图》中,随意点染,任乎性情藤条,晶莹剔透的葡萄真实生动的再现了文人水墨大写意震撼人心的魅力与魄力。

以致于后来追随者不计其数其中以八大山人、郑板桥、齐白石、黄宾虹、张大千等较为翘楚,卓有影响。

参考文献:
[明]徐渭、徐渭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3.
李德仁徐渭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199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