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县民间的丧葬习俗

合集下载

在我们农村地区大多数的丧葬习俗!

在我们农村地区大多数的丧葬习俗!

在我们农村地区大多数的丧葬习俗!在我们农村都有这样习俗,凡“做事体”,三天丧事加“五七”,吊唁者只须一份礼钱,全家都去;自族弟兄帮忙,亲戚邻里吃饭。

场地不够,往往在屋之近处搭起大棚设桌。

也请厨师班子租用其炊具食具,帮着料理伙食,排好菜单,每餐十几样。

农村人平时很节省,办事不计较,烟酒无限用。

一,净身。

逝者是男性,请仵作代理脱衣、揩身、穿衣事项(也有同辈或儿女为死者净身、穿衣的)。

完成后在门板上铺上订着多根白布带的白褥子,将“司令”(这里的风俗,遗体雅称为司令,逝者为大,这是对死者的尊崇)放上去。

逝者头戴黛色瓜皮帽,身穿黄色寿纹丝绸唐装,下身穿玄色寿纹丝绸长裤,脚穿黑色皮鞋。

这时尚可见其遗容。

稍后覆盖白布,移至灵堂。

在农村不举行瞻仰遗容的告别仪式。

灵堂设置在房屋的中堂内。

前后用白色幔布分隔开,“司令”放在幔布之后,头南脚北,脚边点长明灯一盏。

如果“司令”横放的,头东脚西,那样的话,丧事一定要大办!一般停尸三天,大办的话,停尸一周,吃喝一周,还要请和尚为亡灵超度一周。

如果有长辈还健在,小辈故世,长子的遗体放置在东屋东墙边,头南脚北。

次子的遗体则放置于西屋西墙边,一样头南脚北。

都用白幔布与灵堂隔开。

灵堂在正屋中间设供桌。

两侧放凳若干,供做法事的人入座。

供桌上。

供死者牌位,朝南摆放;有些地方将牌位放在一刀黄同纸上。

猪头、鱼、鸡三件是必备的,余者不论。

水果、粽子、团子及油煎馄饨个一盆。

(有些地方是按死者享年数字列放,如逝者80岁,则需各80只。

)香烛、金银元宝(纸锭)办用。

白幔布前挂逝者像,披黑纱。

如果要做法事,白幔布上需挂佛像。

请道士做法事,则挂三清神像;请和尚做道场,则挂如来佛像。

如果挂了佛像,逝者的像则放在牌位后方。

供桌前放包扎好的一大捆柴草为拜堆,供人跪拜。

“司令”放置时为什么头朝南或头朝东,而不向北、向西呢?西方极乐世界之说,是佛教认为西方是逝者的天堂;而我国的道教文化主宰人们的思想,相信死后进入地狱,平时经常做好事的人,不会受苦;相信有轮回,好人早投胎。

常见的农村丧葬习俗

常见的农村丧葬习俗

常见的农村丧葬习俗“丧葬”是指一种为死去的人举办的仪式,有关汉族农村丧葬习俗都是怎样的呢?中国民间农村丧葬习俗都有哪些,下面一起来看看吧!常见的农村丧葬习俗汉族农村丧葬习俗1、汉族人亡后,首先立丧主(死者的长子或长孙,无孙则以次子)、丧妇(死者之妻,无者为丧主之妻)和司礼,置棺椁寿衣,棺椁用料以松柏为上,桐木、杉木次之。

棺木的板数须成双成对,厚2~3寸,4寸为好,5寸更佳。

外形一头大、一头小。

薄棺俗称匣子,多用于幼丧。

外刷土漆,呈深黑色,有的黑中杂以红色,内外刷桐油。

富有之家棺内底部铺炼熟的糯米灰数寸厚,还有的熔入麻油、松香等。

寿衣习惯用单数,5件,7件不等,蓝、藏青、灰色均可,忌用黑色。

不缀钮扣,缀布带系着。

衣外系一条白色棉线腰带,线的根数与死者的年龄相同。

脚穿棉鞋。

、死者弥留之际,亲属静候身旁“送终”。

气绝后,烧落气纸,将尸体移至正屋,置于床板或草铺上,头向下方,脸盖黄裱纸。

板下点长明灯,设牢盆(即泥糊盆),烧纸及纸人,又扎纸台插于门外树上,称“望乡台”。

死者子女披麻戴孝,孝子手持哭丧棒,长约3尺。

父丧用竹,母丧用桐,取父节在外,母节在内之意,棒上用白纸条缠绕。

身系草绳或缠黑纱,穿草鞋或白面布鞋,有的地方赤脚不穿鞋。

光山、新县等地,男性死了,孝鞋口左边披脸子,女性死了则为右边,父母双亡则为双边。

接着给死者沐浴,前身7次,后身8次,有的前后各擦3次,穿上寿衣后入殓。

棺底铺香末,末上垫纸或褥,有的还置5枚铜钱。

抬尸时,丧主抱死者头部人棺,头朝棺木大头,平直仰卧。

头枕3块瓦,脚垫2块砖。

口中含钱,或食物、珠玉。

2、盖棺后,用3枚大钉封口。

光山县忌用钉,用木楔,棺口用糯米粥糊纸密封。

人殓后,棺立中堂为灵堂,亲人按尊卑长幼,男女有序,肃立守灵。

亲朋至吊,送以银钱、孝幛、祭牲(鸡、鱼、肉)、纸钱等物,家人不论长幼均跪门迎接。

吊丧期间禁忌颇多,非葬事不谈,面污禁洗,女忌脂粉等。

3、出殡前,请道士做斋,和尚念经,超度亡魂,模拟阴间阎府种种酷刑,请其一一破除,以拯救亡魂,免遭阴间之苦;将纸扎金银山、楼宅亭阁、佣人仆役、车马服饰、望乡台等焚化,供亡人阴间使用;做堂祭,由丧主或司礼哭诉祭文,追述亡人生平事迹和德行。

我所了解的民间葬礼实况

我所了解的民间葬礼实况

我所了解的民间葬礼实况(根据自己家人去世办理丧事的过程所写)我的家乡在遥远的黑龙江省,一个美丽而又富饶的地方,一个民俗不多的地方,由于那一方水土养育了我们几代的人。

回归故土那是我们永远的向往。

我们中国古人讲究落叶归根、入土为安,意思是人死了以后一定要回归自然,回归大地。

以求子孙后代幸福平安。

还因为我们那里是农村,相对来讲土地管理还是比较宽松,所以我的家乡是土葬。

开始老人去世后是在家里停放的,一般是三天,有时候是七天,逢七放七天,一般都是三天。

一般是快入土的头天晚上会有个辞灵。

家属穿丧衣男的在头上系一长条白布,女的是扎成斗笠一样的孝布,同辈的人就只是把孝布系在腰上就可以了,儿子女儿都只是白布上面什么也没有,但是孙子孙女辈的孝布上会有一个很小红布条,虽然很小带是会然人一目了然的,再有就是特别长寿的老人会有曾孙,曾孙的孝布上面会有红布条上面还有一块蓝布条,以此证明辈分的高低,在这三天中第一天(去世当天算第一天)家属给亲人穿衣,这个衣服并不是像殡仪馆的那种寿衣,有的就是老人自己的女儿或者儿媳给做的寿衣,在我们那里老人去世要是在外面卖衣服是会视为不孝的所以很少有在外面买丧衣的,还有就是比较长寿的老人(女)在闲暇时会给自己做寿衣,就像古代帝王在生前修建陵墓一样。

穿完寿衣后由孝子孝女将老人抬入棺材内,把灵棺停在院子里,棺材外面会贴有二十四孝,在棺材前面摆一个小的供桌,上面摆着一些逝者生前爱吃的水果或吃的,当然不会少了一个香炉的,前面还会有一个烧纸的盆(类似花盆)。

与此同时家属在边上等着跪客人,一般这里会有朋友们来,人家跪,你还礼就是。

第二天同第一天大同小异不同的是会有一个人去请阴阳先生(也称风水先生),家人选好埋葬的地点这是由风水先生看风水选一块“宝地”接下来就有家人来打墓(挖墓穴)第一锹土是由长子开始挖的,接着有多少个孝子就按顺序每个人都挖,然后一般农村是各家一个劳力帮忙挖,然后就可以继续打墓直至达到了足够的深度。

天津起灵前的一套词

天津起灵前的一套词

天津起灵前的一套词
摘要:
1.天津起灵的背景介绍
2.天津起灵的仪式流程
3.天津起灵的意义与象征
4.天津起灵的文化价值
正文:
天津起灵是天津地区特有的一种丧葬习俗,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是一种表达对逝者敬意和缅怀的方式,也是一种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

天津起灵的仪式流程主要包括:报丧、沐浴、更衣、入殓、设灵、出殡等环节。

报丧是向亲友通报逝者离世的消息;沐浴、更衣是为逝者净身、换上整洁的衣物;入殓是将逝者安放于棺木中;设灵是在家中设立灵堂,供亲友祭拜;出殡是将逝者棺木送往墓地安葬。

天津起灵中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

例如,报丧用的“丧盆”代表通报逝者离世的消息;沐浴、更衣象征逝者得以洁净、安息;入殓时,棺木内的物品如镜子、花生、米、币等各有象征寓意,如镜子象征照亮前路、花生象征多子多福等。

天津起灵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首先,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孝道文化,表达了对逝者的敬爱之情;其次,它彰显了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美誉,通过庄重的仪式表达对逝者的尊重;最后,它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为现代社
会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总之,天津起灵作为一种独特的丧葬习俗,既展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又体现了对逝者的敬爱之情。

农村丧葬习俗

农村丧葬习俗

农村丧葬习俗武绍智收集农村丧葬习俗是几千年来一代代流传的民间习俗。

如果哪家老人病故,故者晚辈一是要用硬币含入老人口中,叫含口钱。

老人含了含口钱,以示到了阴间,有吃有穿。

二是要烧落气钱,落气钱的数量是3.6斤、6.6斤,老人一落气,孝男、孝女要跪着烧,一边烧一边喊(爹)(妈),我们烧钱给你了,你要好好管理。

烧完后用草纸包成三份,两分到入棺时放于故人头两边,让他以后用,一包放在他手边,以便于他到阴间过关时,用于开支关卡费。

殡葬程序大致有以下几项:一、入棺入棺前孝家先要把老人洗净,穿好衣服,然后停于正堂屋- 1 -中,下垫白布,上盖红布,然后派人去瞧日子,还要派男孝去请族宗自亲长辈到场(男老人先请叔叔、大伯,女老人要先请舅舅等长老),自亲长老到场后,在他们的监督下,开始入棺,入棺时,将棺材用条凳放于正堂屋中,选好吉时,请个经验丰富之人,扫材,扫材时打开棺盖,用一只雄鸡,提鸡面向大门、念:“此鸡不是非房鸡,玉母娘娘刺下扫棺鸡,从里往外挥动,一扫孝堂生魂出,二扫孝家人等生魂出,三扫六牧牲口生魂出,四扫五谷杂粮生魂出,五扫亡人死魂入、生魂出、死魂入”,将鸡从里向往丢出。

扫完棺材后,在棺内垫纸,用草纸叠成三角形,铺在棺底,铺纸要算亡人有几岁,就铺几份,另加三份。

左右和底数量一样,纸铺好后,开始入棺,入棺时,亡人头顶要放瓦,脚边要- 2 -放砖(叫头顶铜瓦脚采金砖)。

老人入棺材前要把身上的铁器、扣子全部剪掉,老人的腰带要用棉线,一岁数一根,另加三根合拼系在老人腰上。

二、领地领地要根据老人的属相、来配山向,按照阴阳先生的指点,葬在哪方亡命八字合葬哪方,还有哪方山向利葬哪方。

山向以亡命是两回事,山向不利,今年不利,明年利,可不开向,到利年开向,如果亡命人八字不合,就永远不合不能葬。

三、编扎编扎就是打钱、织马,一般都是由先生做,按照孝家的要求,有的织狮、马、鹿、像,有的织三人三马,打两束钱。

四、做法事做法事前要扎好孝房,孝房扎好后,按孝家的要求,有的做三晚法事,有的还要念经,也是三晚上,如两样都做就是六- 3 -晚上,有的要搭架子、点天灯,点天灯也要按老人的岁数,有一岁点一盏,另加三盏。

农村丧礼习俗,15种丧礼流程全揭秘,路祭、泼汤只是其二!

农村丧礼习俗,15种丧礼流程全揭秘,路祭、泼汤只是其二!

农村丧礼习俗,15种丧礼流程全揭秘,路祭、泼汤只是其二!在农村,地域的不同,农民对丧礼习俗的考究也多有差异,毕竟“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今天我们就主要说一下在北方地区丧礼的习俗。

众所周知,丧礼是一个人存于世间的最后一个仪式,也是众子女表达孝敬的一种方式,古人以“孝”治天下,但在如今的农村,“孝”依旧是考虑一个人好坏的标准之一!今天我们就讲讲关于农村葬礼的一些仪式。

一、倒头纸。

在农村,当家里老人过世,首先要将他移动到厅堂,并且将脚朝内,头朝外,在床头处放“老盆”烧纸!这就是处死后要烧的“倒头纸”!二、入殓。

在农村,过去实现的土葬多用棺材,因此在入殓时,在我们农村要让老人口中有饭,或者用一些古币或玉石放在口中。

三、告庙。

村中老人过世后,忙客不用请,听到鞭炮响自然到,如果过世的是女方,要倒头时给“娘家至亲”报信,而孝子会去祖坟报信,也就是我们农村所说的“告庙”或“引魂”!四、报丧。

如果女方去世,孝子会先向故人的“娘家”报信,而娘家人也会立即扎好“牌坊”来到吊唁!但是对于一般的亲戚,在第二天孝子会逐一报信,一般情况下,孝子报信不能进门,并扣头报丧!五、破孝。

在农村所谓的“破孝”就是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做“孝帽”和“孝服”,在我们农村,鞋子也要用白布敷一层!其中,男子多为“羊角帽”,女子多用白方巾裹头!六、设灵棚。

为了方便宾客吊唁,常在厅堂门口设灵棚,众孝子分跪于两侧。

灵棚正中设案桌,放祭祀用的贡品!七、请厨。

在农村,老人过世,一般要三天的时间,在发丧的时候,亲戚前来,主家要管一顿饭,在我这俗称“豆腐汤”!随着农村移风易俗,现在的农村,很少有用鼓乐手的了!但是,请厨却依然存在。

八、泼汤。

在发丧的前一晚上,长子拿着引魂幡,后面孝子会抬着半桶面汤,沿路泼洒!九、破土。

在农村,在发丧的这一日清晨,众孝子一起去选定的坟地,由长子起前三楸土,以后的由忙客代劳,挖坑打穴!十、起灵。

也就是丧葬仪式的开始,亲友送老人最后一程,一般亲近的要行“九头十八揖”,待所有亲朋仪式完成后,仪式正式开始,在我这说是“出丧”!十一、摔老盆。

北方民众丧葬礼仪

北方民众丧葬礼仪

北方民众丧葬礼仪丧葬习俗县内丧葬习俗在建国之后,虽有所革新,但举办丧事,农民家庭一般仍按历史相沿的传统习俗进行。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些关于北方民众的丧葬礼仪。

(1)准备“后事” 人生百岁总有一死。

当人老年迈以后,本人或家属其他成员则要为其准备身后用物。

最主要的一是棺材,二是寿衣。

当地习俗,这两样东西一般都在老人生前准备好。

过去备棺材,木材以柏木为最好,板料越厚、棺材越大越好。

寿衣要备衣、裤(裙)、鞋、袜、帽,衣裤应有棉有单,寿衣颜色多为红、蓝,忌黑、忌花。

这些备用物品看似不吉利,但谁都不忌讳。

有些人家准备的早,结果多年死亡不至,到另一世界的衣物、“房子”只好仍处在备用中。

(2)老人病重期间的礼俗病人病重期间,儿女一定要陪护身边,否则为不孝。

亲戚一定要携礼物看望,否则若病人死后无法面对死者及其家属(不知者除外)。

凡重要的亲戚应当多次探望病人。

病人病危时,不在病人身边的重要亲属,病家应通知前来,以防事后落“埋怨”。

(3)弥留之际与初亡时的处置咽气前,儿女要守护身边,并为其理发(女人梳头)、净面、洗脚、看寿衣。

气断,全家举哀。

入敛时,死者脸蒙黄表纸,曰“蒙脸纸”;口含一铜钱或硬币,曰“噙口钱”,背垫铜钱或硬币,曰“垫背钱”;手持线串小面饼,曰“打狗饼”,小饼个数与死者年岁相等。

棺头点一黑瓷灯,曰“引魂灯”,放一陶盆,供停灵期间焚纸用,曰“老盆”灵房门口搭棚,曰“灵棚”,棚内设供桌,供举行吊祭仪式用;院门外放“指魂纸”,白纸条之条数与死者年岁相等。

(4)着孝孝布白色,。

儿子剃头,戴斜角孝帽,帽订麻匹,谓之“披麻”;腰束茼绳拖地,谓之“拦腰绳”;赤足穿草鞋,手执柳木哀杖,哀杖裹以指魂纸。

儿媳披发,顶褡头,束腰绳,穿草鞋。

女儿戴孝同儿媳。

侄辈戴平角孝帽,孙辈戴“柿花”孝帽。

吊客中闺女婿、侄婿束孝带,戴平角孝帽;孙婿、外孙婿束孝带,戴“柿花”帽;其余一律戴平角孝帽。

(5)送汤当地叫“泼汤”。

临沭地方人死之后,一般三日而葬。

蓟州元宝山庄安葬流程

蓟州元宝山庄安葬流程

蓟州元宝山庄安葬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蓟州元宝山庄安葬流程。

1. 预约安葬。

致电元宝山庄殡仪服务中心预约安葬时间和墓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蓟县民间的丧葬习俗
王旭建搜集整理
新中国成立前,丧事繁琐,讲究封建礼仪。

新中国成立以后,蓟县各级政府提倡移风易俗,丧事简办,农村建立公墓,以减少占用耕地。

年建火化场,年以后,全县基本实现火葬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蓟县的丧葬习俗也随之变化。

六七十年代,破旧立新,大部分习俗或取消或淡化或由新的习俗取代。

九十年代以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文化素质的提高,逐渐恢复了一些习俗,并且融入了现代内容。

这些习俗的发展变化,在建设和谐、文明的小康社会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送终,长辈在绝气前,晚辈守在身旁,直到咽气,谓之“送终”。

长辈在临咽气时,晚辈能守在身边,也叫“得济”。

更衣,死者在咽气之前弥留之际,家人为其脱下旧衣,更换寿衣。

寿衣有的在死者生前就准备好了,或自己做或子女做或找人做。

也可到寿衣店购买。

用白线扎腿,白线的根数与死者年龄相等。

后来演变为用麻批儿扎脚。

大概有多挽留死者之意。

打狗棒,用秫秸棍等材料做成。

共根,供桌上的碗里插根,死者衣袖各放根。

支客,也称“大了”、“支宾”,是操办丧事的总指挥。

在举办丧事期间统领派找落(读去声)忙人,分配活计,招待客人,主持丧礼,支配喜钱,安排酒席、临时采买等多项工作,总支客下面还要有小支客,小支客形同小组长,是伙夫、端菜、洗碗、倒酒、打杂等项活计的小头头,小支客直接向总支客负责。

现在基本上各村都有专职支客,也有村干部兼任的。

支客男人居多,但也有女支客负责接待女客人的。

会计,也有称“先生”的,一般由—人组成。

设帐桌、账本。

负责整个丧事过程中的钱物收支、记账、书写挽联、供条等。

由死者子女提供钱款。

丧事结束后,公布账目,当面向东家交代清楚钱物,如子女多的还要负责分配钱物和分担债务等。

丧事过程中,所有开支都从会计处领取。

会计必须做到账目清楚,收支平衡。

落忙人,一些村民得知死人后,主动前来帮忙操持丧事,有时由总支客找来,称之“落忙人”,一般都是自愿,并且不要报酬。

报丧,也称“送信儿”、“送话儿”。

人咽气后,立即派人去亲友家送信,谓之“报丧”。

顺序为先通知死者娘家人,然后通知其他亲友。

随着通讯的发展,现在也有改用电话通知的。

送话人到死者亲友家,一定讲清楚死者咽气时间、火化时间、出殡时间等。

灵床,也称“床排子”,用门板或床板,搭在两条长凳上。

人死后,全家痛哭,将尸体停放在灵床上,灵床前设供桌香案,摆供品,点长明灯(在碗中放豆油,灯捻,点燃,直到死者被抬走前不能熄灭)。

孝女烧纸七刀半(刀纸张)。

烧导头车,在门外烧纸车、纸马,谓之“烧导头车”。

送纸儿,孝子手捧有香、酒、纸钱的小簸箕到村头小武庙祭祀鬼神,其他亲人随孝子后面痛哭,谓之“送纸儿”,也称“报庙”。

后来没有了小武庙,就在村头用块坯或砖搭建而成。

孝子捧的香逐渐取消了,酒也用水代替了,同时烧完纸,用水浇灭,防止火灾。

导头纸连送遍,也有送遍的。

每次吃饭前送次纸,直到送行之前。

吊纸儿(即吊唁),人死后,乡亲邻里人买些“烧纸”前去吊唁,并宽慰家属,吊纸儿者多为女性。

一般都不在死者家中吃饭,随来随走。

由死者儿媳行礼、陪祭。

现在逐渐用花圈取代了烧纸。

命纸,用纸剪成,挂在死者家门口。

一般由扯孝人剪或在寿衣店购买。

命纸的数目比死者实际年龄多两条。

讣告,旧时称“批榜”、“殃榜”。

死者家中挂命纸殃榜于门侧,男左女右。

父亡,讣告
上书“故严亲先考,生于×年×月×日,因××医治无效,于×年×月×日辞世(或寿终正寝),享年××岁。

泣告乡里。

×年×月×日。

”母亡,讣告上书“故慈母先妣,生于×年×月×日,因××医治无效,于×年×月×日仙逝,享年××岁。

泣告乡里。

×年×月×日。

”现在一般还要在讣告中简要介绍死者生平,并写上:“谨此,代表全体孝男孝女对乡邻们表示感谢”,还要注明死者子女、晚辈的姓名等,顺序:儿子、儿媳、女儿、女婿……。

讣告一般由会计书写。

扯孝人,由—位中老年妇女组成,负责为死者子女、晚辈及前来吊唁的亲友制作、发放孝服、孝帽等。

孝服,死者的嫡系子孙,披麻戴孝(县内满族,不披麻戴孝),旁系子孙,戴孝不披麻。

死者有曾孙时,谓之“白喜”。

曾孙戴孝,鞋帽上有红布条。

持供品吊唁,近亲给孝袍、孝帽各件,远亲给孝带条,男人系在腰间,女人系在头上。

死者儿女穿孝年,父母双亡,其鞋为全白,亡人,其鞋面大部分蒙白布。

守孝期间,儿女不给长辈拜年,不办喜事。

后来披麻演变为用麻批儿系在腰间。

孝服,死者儿子的必须缝好,其他人可以披在身上,事后还可以做它用,以减少浪费。

孝帽,死者孙子、重孙子辈的要戴红布条,并且可以从孝帽上分出辈份来。

女的不带孝帽,带塔头。

供品,前来吊唁的亲友,要到帐桌交份子钱,过去交几元钱,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一般都在元以上,也有上千元的。

会计要认真记账,并开好领孝条儿,亲友凭此条领取孝服。

除去交份子钱,还有带供品的。

供品分为全供、果供、酒供等。

死者妈家一般带全供,包括:猪头、整鸡、整鱼、馒头个、米饭碗、水果样、菜盘。

在家中摆就是样,上坟时摆供就应该是样。

有“人五人六、神三鬼四”一说。

在家中认为死者还是人,没有变成鬼。

果供,一是指点心供,二是专指大女儿带的果供,是一种用面粉做好蒸出来的工艺品,上面雕塑着各种人物等,底大上小顶部有花儿,一般自己做或到市场购买。

也有摆猪头供的。

所有供品都要清楚地记在账本上,会计还要写供条,一式两份,一份挂在灵棚上,一份放在供品上。

也有亲友送帐子的,应该挂在灵棚内显要位置,并写明送帐子人的姓名、与死者的关系等内容。

纸活,用秫秸、纸等材料糊制而成。

包括一楼二库(即一座楼,包括保安等,两座钱库,旧时称金银库)、纸车、纸马、纸人、摇钱树等。

现在又增加了用纸做成的彩电(天堂影院)、冰箱、汽车、花圈等。

都是些民间艺人的作品。

在办丧事时,可以欣赏到蓟县的民间艺术,也是一种享受,只是很快就变成灰,怪可惜的。

纸活还包括幡杆(也称“招魂杆”)、哭孙棒等。

幡杆由死者大儿子在出殡时手持,老坟地用白色,新坟地用粉红色。

也有满堂幡的,儿子、侄子都持。

哭孙棒由死者的孙子、重孙子手持。

棺木,没有实行火化前,一般要用棺木,也称棺材。

棺木的大小、厚薄不等。

富户所用棺木多以松、柏木为料,穷户所用棺木多以柳、杨、杂木为料,棺木前刻有“寿”字。

贫苦人家也有用苇席埋葬的,富户人家年过岁就准备棺木,穷人家或暴病而死的,在人死后才开始做棺木,叫“赶热活”。

实行火化以后,使用棺木的习俗就成为历史了。

守灵,人死当天夜间,一般由村里找来胆子比较大的人看守灵床和尸体,称之守灵。

守灵人一夜不能睡觉。

要看好长明灯,随时加油,不能熄灭,还要看好供品,防止猫、犬偷吃。

打墓子,也称打坑子。

第二天上午,由人进行。

必须一次呵成。

开光,开光在死者妈家人到场,火化车到来之前进行。

一人手持棉球蘸香油,听着另一个人念。

念哪点哪(死者五官)。

“点嘴公,饮琼浆,点鼻公,闻清香,点眼公,亮堂堂,点耳公,听八方。

”旧时开光在盖棺之前进行,现在在装纸棺之前进行。

入殓,未实行火化前,人死后第二天中午或晚上进行入殓,也称成殓。

先铺棺,然后死者由孝子抱头,仰面朝天,放入棺材,周围塞棉花、草纸,死者衣袖放个面饼、个九连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