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③事》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精美课件

【代表作】
合作编著《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
编著《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
文学》《负暄琐话》等。
相关介绍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
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
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
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
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
之称。
【代表作】 童话集《稻草人》; 长篇小说《倪焕之》;
达标自测
达标自测
4. 下面是“最美教师”颁奖词,请你根据语境, 仿写画线句子,要求语意连贯,句式相同。 三尺讲台,竖起了他们高大的形象,两尺教鞭,挥 洒着他们无悔的人生。加减乘除,算不出他们的奉 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他们用学识与热情打动了学生的心灵,把看似枯燥 的知识绘成了最美的风景。
他是热忱的事业家在编辑部不是做官当老爷而是脚踏实地以身作则放手让青年编辑在实践中锻炼有合理的建议欣然采纳对可用的稿件热诚支持有忽略的地方及时提醒有弄错的地方予以纠正
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R·七年级语文下册
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表面不动声色,而实际情感真挚,内 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2.掌握本文以小见大,通过具体事例的详细描述 再现人物全貌的写法。 3.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过人品性及 作文写话的文学主张。
课内精读
楚楚,不敢草率了事。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 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其时他刚 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 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他对 普通话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我 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 性的意见。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 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 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 来。”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可是他却不 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 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课件

巩固提升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C ) A.李老师勤勤恳恳,诲人不倦,为教育事业献出了毕生 精力。 B.张叔叔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安定的工作,希望从此可 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 C.上课一定要认真听讲,有疑问要不耻下问,老师一定 会耐心解答。 D.教育别人最好的方法就是以身作则。
叶圣陶先生热切的主张规范现代汉语包 含规范的语法、修辞、词汇、标点等。
忆先生之身影,品先生之形象
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 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 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 一篇文章的标点。
——治学严谨
有事,或无事,到东四八条他家去 看他,告辞,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 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 到大门外才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 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
• ……
• 待人厚: 修改文章 恭送客人 真诚复信
• 律己严: 写文章用写话风格 文风方面重视简洁 重视语文力求完美
根据文章内容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1)得知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消息, 心中罩上“双层的悲哀”。
第二部分:(2)总写叶圣陶先生 品德的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3-5)详写叶圣陶先生在日常 交往中为人宽厚的一面。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语文人教版 七年级下
导入新课
大家都说“见字如见人”,你能从语 文教材封面的“语文”二字,看出写 这两个字的人有什么样的品质吗?
圆润、敦厚,一点也不花哨
知道这是谁写的吗?叶圣陶。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关于叶圣陶先生的几 件事,了解他的人品。
初读感知
阅读课文,思考下面问题
1、本文写了关于叶圣陶先生的哪些事情? 2、作者是怦着一种什么样的情怀来写叶圣 陶先生的? 3、理清课文思路,划分课文层次,并概括 层意。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件(共48张PPT)

走,其实质是一种不认真的写作态度。
5.文中一些语句中副词的运用增强了句子的 感染力,试着找出这样的句子来进行品析。
• 副词是指在句子中表示行为或 状态特征的 词,用以修饰动词、形容词、其他副词或 全句,表示时间、地点、程度、方式等概 念。你在学习 的过程中,可以先找出句子 中主要的动词或形容词,然后看它前面的 修饰语,把这个修饰语去掉再读一 读,你 就会发现副词的表达效果了!
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的(一第面3。-5段)
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另
一面——律己严。
(第6-8段)
• 第三部分:谈学习和仿效叶先生品德的思考。 (第9段)
1、作者写了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与工 作中的那些事情呢?请同学们找出来, 并概括。
描标点 修润文章 真诚送客 及时复信 谈写文章 删废字 规范“做”和“作”
3、他晚年的时候已经不能起床,记得有两次,我 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时,他还举手打拱,不断 地说谢谢。
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先生尽管患病在床,但送客时仍“举手打
拱”,说着“谢谢”,细腻而生动地表现出先 生宽厚待人、虚谷若怀。语言简明,但又不失 深致,写出了先生一贯的人格。
4、譬如这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 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 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
• “完全”对妥帖一词起限制作用,其严谨的态度 自然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示例:两处都是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而力有未 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
• 品析:“偏偏”一词,放在“却”这个表示转折的 关 联词后,用在动词“做到”前面,表示动作、 行为或事情的发生,跟愿望、预料或常理相反 ,按常理讲孔老 夫子都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 有未能的”,别人一定更难以做到。而事实与 常理相反,突出了先生“躬行君子”“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的高尚品德。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精品教案 第四单元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1.学习略读,学会通过抓住关键句段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
2.深入理解课文的主旨,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3.领会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学习本文通过若干件小事,写出人物特点的写作手法。
4.感受“小事件”中的“大品格”,学习叶老先生谨严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这是说崇高的德行,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
拥有崇高的德行,历来是文人墨客所推崇的,我们也提倡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们又该怎么去践行这美好的道德品行呢?做一个怎样的人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张中行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了解一下叶圣陶先生,看看他的为人处世。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相关资料1.简介叶圣陶先生。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
汉族人,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曾当过10年的小学语文教师。
新中国成立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等。
主要作品: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集《隔膜》《火灾》《线下》等。
叶圣陶先生是中国文艺界、教育界的老前辈,他为人敦厚,彬彬有礼。
著名诗人臧克家曾经说过:“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大字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我觉得叶老先生身上兼而有之。
”叶圣陶热切地主张规范现代汉语,包含规范的语法、修辞、词汇、标点、简化字和除去异体汉字。
最重要的是,叶圣陶在出版领域提倡使用白话文。
他的杂志和报纸大多使用白话文,这极大地方便了读者的阅读。
所有的这些贡献促进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2.介绍作者张中行。
张中行,原名张璇,河北省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
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
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1963年,我上初三,写了一篇作文叫《一张画像》,是写教我平面几何的一位老师。
他教课很有趣,为人也很有趣,致使这篇作文写得也自以为很有趣。
经我的语文老师推荐,这篇作文竟在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中获奖。
当然,我挺高兴。
一天,语文老师拿来厚厚一个大本子对我说:“你的作文要印成书了,你知道是谁替你修改的吗?”我睁大眼睛,有些莫名其妙。
“是叶圣陶先生!”老师将那大本子递给我,又说:“你看看叶先生修改得多么仔细,你可以从中学到不少东西!”我打开本子一看,里面有这次征文比赛获奖的20篇作文。
我翻到我的那篇作文,一下子楞住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那篇作文简直像是动过大手术鲜血淋漓又绑上绷带的人一样。
回到家,我仔细看了几遍叶老先生对我作文的修改。
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
类似这样的地方修改得很多,长句子断成短句的地方也不少。
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掉原句中“包” 这个动词,使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
而“书皮”改成了“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
我真的从中受益非浅,隔岸观火和身临其境毕竟不一样。
这不仅使我看到自己作文的种种毛病,也使我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叶老先生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
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儿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
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起我写作的信心。
那时我才15岁,一个毛头小孩,居然能得到一位蜚声国内外文坛的大文学家的指点和鼓励,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涨涌起的信心和幻想,像飞出的一只鸟儿抖着翅膀。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

——通过送客、回信这两件事来表现叶老先生待人宽厚。
(4)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赞扬了叶老先生事事躬行,严于律己。
(5)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
——高度评价了叶老先生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
(1)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样。
——高度评价了叶老先生总是将立德放在第一位。
(2)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这是对叶老先生品德的过人之处总的评价。
(3)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3.总结要领:
(1)不动口,不指读,不回看。
(2)抓关键,放细节。
(3)关注注释、旁批等。
(4)准确概括。
4.再次略读课文。
四、总结所学,课堂反馈。
运用略读的方法阅读吕叔湘的《怀念圣陶先生》,回答问题:文章写了哪些事?从中可以看出叶圣陶先生哪些精神品质?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文原文叶圣陶先生于1988年2月16日XXX。
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头正响着鞭炮,万想别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内心马上罩上双层的悲哀。
参加遗体告辞仪式之后,总想写点啥,一则讲讲自个儿的心情,二则作为纪念。
可是一迟延就三个月过去了。
依理,或依礼,都应该尽早拿起笔来。
写啥呢?这有困难。
一是他业绩多,成就大,写别胜写;二是遗体告辞仪式印了《叶圣陶同志生平》的文本,一生事业差不多简明扼要地讲了;三是著作等身,为人,以及文学、教育、语文等方面,脚以沾溉后人的,都明摆着,用别着再费辞。
但纪念文是还要写。
为了别重复,计划沿着两条线选取题材:一是写与我有关的,二是写别见于或别明显见于高文典册的。
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
这之前,我固然懂他,那是上学阶段,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
那时候他还没以字行,用叶绍钧的名字。
我的印象,比如与鲁迅、郁达夫相比,鲁迅笔下多锋芒,郁达夫有才任情,叶先生不过平实规矩而已。
相识之后,交往渐多,感到过去的印象尽管别能讲错,也失之太浅;至少是没有触及最重要的方面,品德。
《左传》讲别朽有三种,居第一位的是立德。
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讲,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
中国读书人的思想,汉魏往后别出三个大圈圈:儒、道、释。
搀合的事情非常复杂,如有的人是儒而兼道,或阳儒阴道;有的人儒而兼释,或半儒半释;有的人达则为儒,穷则修道;等等。
叶圣陶先生则别搀合,而是单一的儒,思想是如此,行为也是如此。
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一处是:“学而别厌,诲人别倦,何有于我哉!”两处基本上孔老夫子以为虽心憧憬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
所以,我常常跟不人讲:“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别厌,诲人别倦,因此确是人之师表。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

C、他不止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
D、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文风方面重视“简洁”
5、回忆先生的身影
A、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治学严谨
B、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待人宽厚
(三)自由阅读课文,解决重要字词,理解重点词句
(1)正确朗读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2)理解以下词语及句子
搀和:chānhuo掺杂混合
东四八条:北京东城区胡同名
冗长:rǒng cháng(文章、讲话等)废话多,拉得很长,含贬义
著作等身:形容著作极多,叠起来能跟作者的身高相等。
沾溉:浸润浇灌
高文典册:经典性著作
3.文中写了关于叶圣陶先生的哪几件事?勾画文中总结提示性的、过渡性的语句。
待人厚:修改文章;恭送客人;真诚复信
律己严:写文章用写话风格;文风方面重视简洁;重视语文力求完美
4、回味先生的语言,感知形象
A、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待人平易,为学谦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③事》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文原文
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
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
那时候他还没以字行,用叶绍钧的名字。
我的印象,比如与鲁迅、郁达夫相比,鲁迅笔下多锋芒,郁达夫有才任情,叶先生只是平实规矩而已。
相识之后,交往渐多,感到过去的印象虽然不能说错,也失之太浅;至少是没有触及最重要的方面,品德。
《左传》说不朽有三种,居第一位的是立德。
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
中国读书人的思想,汉魏以后不出三个大圈圈:儒、道、释。
搀合的情况很复杂,如有的人是儒而兼道,或阳儒阴道;有的人儒而兼释,或半儒半释;有的人达则为儒,穷则修道;等等。
叶圣陶先生则不搀合,而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
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两处都是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
因此,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
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深厚而感动。
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这一次他受了教育,
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
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
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
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
普通话他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
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
他说:“不必客气。
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
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
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
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
”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
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
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
”他说:“好,就这样。
”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作主的是我,不是他。
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事,或无事,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才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
晚年,记得有两次是已经不能起床,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他总是举手打拱,还是不断地说谢谢。
*的大风暴来了,还见了一次给他贴的大字报,幸而这有如阵风阵雨,不到片刻就过去。
但交往总是不便了,何况其时我更是自顾不暇。
所以只能默祝老人能够如《尚书》所说:“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一晃差不多十年过去,知道老人幸得安居,食住如旧,也就放了心。
其时我是依据七十年代初的什么文件,干校结业,因为妻室是有两只手,仍在城里吃闲饭的人,所以没有返城居住的权利,双肩扛着一口下了乡。
大概是七十年代中期某年的春
天吧,我以临时户口的身份在妻女家中小住,抽空去看他。
他家里人说,很少出门,这一天有朋友来约,到天坛看月季去了。
我要一张纸,留了几句话,其中说到乡居,说到来京,末尾写了住址,是西郊某大学的什么公寓。
第二天就接到他的信。
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
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
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叶圣陶先生待人厚,还有一次更为突出,是在某一小型会上发言。
大概是“讨论”批评和自我批评之类的大题目吧,他说,这,他只能做到一半,是自我批评;至于批评,别人的是非长短,他不是看不出来,可是当面指摘人的短处,他总是说不出来。
这只能做到一半的作风,是对是错,自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
这里我只能说说我自己的感觉,那是:至少是某些时候,或从某个角度看,德的力量会比力大,因为它可以使人自重,努力争取不愧于屋漏。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
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人,思想和行动,范围太广,我想损之又损,只说说我深知,而且应该受到高度重视的一个方面,“语文”方面;这仍嫌范围广,只好再缩小,限于写作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言这个像是不成问题的问题。
说是不成问题,因为:一,看历史,似乎早已解决。
那还是民初高喊文学革命的时候,以前言文不一致,如言,说“我觉得对”,文则要写“余然之”,既增加了无谓的负担,又不容易懂,所以应该合二为一。
起初有些人,如林琴南之流,不以为然,但这是大势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