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食用菌种植方法

合集下载

温室大棚平菇种植技术

温室大棚平菇种植技术

温室大棚平菇种植技术温室大棚平菇种植技术是一种非常适合于小规模农户进行的种植方式。

平菇是一种具有高经济效益和广泛市场需求的食用菌,其种植技术相对简单,投资成本较低,适应性强。

下面将介绍温室大棚平菇种植技术。

首先,选择适宜的温室大棚建设地点。

温室大棚应选择在光照充足、排水良好、通风条件好的地方。

此外,建设地点应尽量远离污染源,以保证菇类的生长环境。

其次,准备种植基质。

平菇适合以稻草、麸皮、木屑等有机废弃物为基质。

一般选择稻草为主要基质,因其易获取且含有较高的养分。

建议使用麸皮和木屑进行混合,以提高基质的透气性和耐水性。

在使用前,应将基质用沸水煮沸或蒸汽消毒,以杀死病原菌和杂草种子。

然后,进行平菇种植的操作步骤。

首先,将准备好的基质进行装袋,每袋的重量应控制在1-1.5公斤之间。

然后,在每袋基质加入菌种,一般采用100-150g的菌种量,通过均匀撒布在基质上。

再次,将袋中的基质和菌种充分搅拌均匀,并将袋口用扎带封口。

最后,将装好菌种的袋子放置在温度适宜的地方,保持适宜的湿度和通风条件。

接下来,对温室大棚内的环境进行调控。

平菇适宜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5-25摄氏度,最适宜的温度为20-24摄氏度。

因此,在温室大棚内应保持适宜的温度,可以通过通风、加温、降温等手段进行调控。

此外,平菇对湿度的要求较高,最适宜的相对湿度为80-90%。

可通过增加喷水、覆盖湿布等方式来提高温室大棚内的湿度。

在生长期间,需要进行定时的管理工作。

对于菌床温度、湿度和通风等环境因素要进行监测和调整,确保平菇的生长环境稳定。

在整个生长期内,还需要定期对菌袋进行翻动,以保证菌丝和菌盖的均匀生长。

此外,还需要注意对温室大棚进行消毒和清洁,以避免病虫害的发生。

最后,进行平菇的收割和贮存。

平菇的生长周期一般为20-30天,当菌盖全部展开后即可进行收割。

收割时,要用干净的手工具将平菇整株连根割下,避免破坏下面的菌丝。

收割后的平菇应及时进行贮存,可选择以蓝膜袋包装,贮存在阴凉、通风的地方,以保持其新鲜度和口感。

大棚蘑菇的种植方法

大棚蘑菇的种植方法

大棚蘑菇的种植方法大棚蘑菇是在温室环境下种植的一种蘑菇品种,它具有生长周期短、产量高、品质优良等特点,因此备受种植户的青睐。

下面将详细介绍大棚蘑菇的种植方法。

1.环境准备大棚蘑菇适宜在温度保持在15-25℃的环境下生长,相对湿度保持在75%-80%左右。

为了达到这种环境条件,可以在大棚内安装温湿度控制设备,如温度控制器和加湿机。

此外,大棚的通风条件也很重要,确保适当的空气流通。

2.菌种准备选择优质的蘑菇菌种是成功种植的关键。

可以选择市场上的优质菌种或者自行培育。

将菌种培养于菌床培养器中,切割好的菌丝插入菌种培养器的菌肉中。

3.菌床准备菌床是蘑菇生长的基质,常用的菌床材料包括秸秆、玉米芯、麸皮、木屑等。

首先将底层做好防潮处理,可以用土壤或塑料薄膜进行覆盖。

然后将菌床材料充分堆放,厚度可控制在15-20cm左右。

菌床遮盖物可以使用透气性好的物品覆盖,如中草药材、切碎的秸稻和纸屑。

4.菌丝接种将培养好的菌种均匀插入菌床内,菌丝与菌床的接触面积越大,蘑菇的生长速度越快。

一般情况下,接芽后的菌丝会逐渐扩散。

5.管理养护(1)水分控制:种植初期要保持菌床湿润,可用喷雾器进行喷水,保持相对湿度在75%-80%之间。

菌床不要过湿,以免引发霉变。

适量的水分有助于蘑菇菌丝的扩散和菌盖的形成。

(2)通风:在大棚内设置合适的通风设备,保持空气流通。

这可以有效地控制大棚内的湿度,减少病菌的滋生。

(3)温度调节:保持温度在15-25℃之间,蘑菇才能正常生长。

夏季温度过高时,可以通过喷水降温;冬季温度过低时,可以使用加热设备进行保温。

(4)病虫害防治:定期巡视大棚,及时清除病虫害菌丝,如发现病虫害,可以使用一些安全有效的药物进行防治。

6.收获和保鲜正常情况下,大棚蘑菇的生长周期为20-30天。

当蘑菇的菌盖扩展到适当大小时,可以开始收获。

收获时,拧断菌柄,最好一次性将一个菇环拧下来,避免残留菌柄。

为了延长蘑菇的保鲜期,可以将其放置在通风性好的容器中,避免日光直射。

大棚蘑菇的种植方法

大棚蘑菇的种植方法

大棚蘑菇的种植方法大棚蘑菇种植是一种高效益、低投入、快速见效的农业种植方式。

以下是大棚蘑菇的种植方法:1.选址备地。

大棚蘑菇适合在通风良好、日照充足、湿度适宜的地方种植。

选择合适的土地,避免阴湿、低洼地区。

2.准备基材。

大棚蘑菇的基材主要选用秸秆、菌床、木屑等有机材料。

首先将材料切碎,然后堆积起来,进行堆肥处理。

处理时要注意控制水分,保持适宜的湿度和温度。

3.堆结菌床。

将处理好的基材放入菌床中,每层厚度约20厘米,上下层之间留有2-3厘米的空隙。

菌床一般高度为40-50厘米。

填满菌床后,要用锄子轻轻拍实,使菌床表面平整。

4.菌种接种。

选择蘑菇菌种,将其均匀地撒在菌床表面。

接种量一般为每平方米5-7克。

接种后,用清洁的湿布覆盖菌床表面,保持湿度和温度。

5.菌丝生长。

菌床覆盖湿布后,应保持菌床湿润。

常规的湿度约为70-80%,温度保持在22-25摄氏度。

菌丝生长期一般为15-20天。

在这个过程中要及时观察菌丝的生长情况,发现有问题及时处理。

6.覆土和盖膜。

当菌丝长到菌床表面时,可进行覆土处理。

将土壤平均覆盖到菌丝表面,厚度约为2-3厘米。

然后,在菌床表面覆盖黑色塑料膜,防止水分蒸发和确保适宜的温度。

7.通风和浇水管理。

大棚蘑菇种植过程中,要保持好通风和及时浇水。

合理通风可以保持空气的流动,调节湿度和温度。

切忌过度通风,以免菌丝生长受到影响。

浇水时应避免喷射水流直接落在菌丝上,以免破坏菌丝的结构。

8.采摘与保养。

一般在菌丝长出蘑菇的6-8天后,即可开始采摘。

将蘑菇剪断,并用锋利的刀修整蘑菇柄,保持蘑菇的外观和质量。

每次采摘后要及时清理菌床上的残留物,保持菌床的干净卫生。

大棚蘑菇种植需要掌握合适的温度、湿度和通风条件,同时注意浇水和采摘的技巧。

通过科学管理和细致的操作,可以获得丰富的产量和高品质的蘑菇产品。

蔬菜大棚冬季轮作金针菇栽培技术

蔬菜大棚冬季轮作金针菇栽培技术

蔬菜大棚冬季轮作金针菇栽培技术金针菇是一种高产、高经济效益的食用菌,它适合在蔬菜大棚内进行冬季轮作栽培。

本文将介绍金针菇在蔬菜大棚中的栽培技术。

在选择金针菇的种源时,应选择具有生长快、丰产稳定的种质资源。

常见的金针菇种子包括大棉花、金锦、黄金蜡、广安红等。

一般来说,种子的选择应根据栽培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市场需求来确定。

在金针菇的栽培过程中,土壤的选择非常重要。

蔬菜大棚内的土壤应保持松软、肥沃、富含有机质和充足的水分。

在前茬蔬菜收获后,应进行腐熟有机肥的追施,保持土壤肥力。

要注意陆域排水,避免水沉淀或水logged的情况发生。

然后,金针菇的种植方式可以有两种选择:扎扣法和铺膜法。

扎扣法是将种子用绳子扎成串,再固定在菌袋内进行栽培。

这种方式种子的利用率较高,但处理较为繁琐。

铺膜法是将种子直接撒在栽培床上,然后用塑料膜覆盖。

这种方式操作简单,但种子的利用率相对较低。

接着,金针菇的栽培温度是影响菇丝生长和丰收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金针菇的适生温度为15-20摄氏度,最适生温度为17-20摄氏度。

如果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金针菇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在冬季轮作金针菇时,要注意保持室内的温度稳定,并及时调整温度。

在金针菇的栽培过程中,保持适宜的湿度也非常重要。

一般来说,菇丝生长阶段要保持相对湿度在80%左右,菇盖生长期下降至60%-70%左右。

为了保持湿度,可以通过浇水、喷水或设置湿帘等方式进行调控。

金针菇的病虫害防治也是冬季轮作金针菇的关键。

常见的病虫害有褐斑病、轧菇病、菇绿霉病、金蝽等。

为了防治病虫害,可以进行病虫害监测,采取机械、生物、物理等多种综合防治措施,如及时清除菌床上的病菌部分,保持通风良好等。

冬季轮作金针菇是在蔬菜大棚中进行的一项重要栽培技术。

通过选择合适的种源、适宜的土壤、合理的种植方式以及科学的温度湿度控制和病虫害防治措施,可以保证金针菇的高产稳产。

希望本文的介绍对你的金针菇栽培有所帮助。

大棚种植蘑菇方法_大棚蘑菇栽培

大棚种植蘑菇方法_大棚蘑菇栽培

大棚种植蘑菇方法_大棚蘑菇栽培一、大棚结构及床架设置栽培蘑菇的蔬菜大棚长以15~20米最佳。

利用温室大棚栽培蘑菇操作方便,大棚走道宽,进料可用翻斗车操作;层数不高,凋水不用爬高爬低,简化了操作工序,减轻了劳动强度。

并且,大棚保温性籽,秋菇结束迟,冬季可少量出菇,春菇出得早,易获得蘑菇高产,每平方米产量可达9公斤以上,亩收入达万元左右。

栽培蘑菇的蔬菜大棚长以15~20米最佳,管棚塑料膜上盖双层草帘遮光,棚内床架可设2床3走道,床宽1.6米,中间走道1米,两边走道0.9米,搭3层,面积在144~192平方米。

也可设3床2走道,中间床宽1.8米,可搭3层,两边床宽1.1米,走道1长,可搭2层,面积147~196平方米。

二、生产时间安排因温室大棚前期温度高,整个栽培期应比常规推迟1~2周,如苏南地区以8月底9月初堆料为宜。

三、培养料配方配方一:稻草1800~2000公斤,菜饼120公斤,尿素30公斤,过磷酸钙40~50公斤,石灰40~50公斤,石膏粉75公斤;配方二:稻草1750~2000公斤,干鸡粪750~900公斤,尿素15公斤,菜饼75公斤,过磷酸钙40公斤,氨水50公斤,石灰30~40公斤,石膏粉75公斤。

四、堆料发酵(1)室外前发酵。

建堆前2天,将稻草切成2段,进行预湿,边翻边浇水,稻草堆积不宜太厚,中间、下部要湿透。

建堆前3~4天,将配方中的料(除石灰、尿素)进行顶堆,湿度控制在55%左右,中间翻1次堆。

建堆前1天,在混合料上喷0.5%敌敌畏液,然后覆膜12~24小时。

建堆按常规,翻堆间隔时间按5、4、3天进行,翻堆时加入尿素、石灰。

含水量掌握在65%~70%,pH值7.5~8。

(2)室内后发酵。

把料抖松后,用翻斗车搬运至床架上(架底层不放),用煤炉或柴油桶蒸汽炉加温,当料温升到60~62℃,保持6~8小时;适当通气,待料温降至48~52℃时维持4~5天。

后发酵结束,料呈深咖啡色,很柔软,稻草有弹性,手捏不粘手,无氨味,有较浓香味.并有大量放线菌产生,料含水量在65%,pH值7.2~7.5。

羊肚菌大棚栽培关键技术

羊肚菌大棚栽培关键技术

羊肚菌大棚栽培关键技术1工艺流程菌种选择→菌种制作→大田除草及整地→棚架、遮阳网搭建→大田播种及覆土、覆膜→发菌管理→外源营养袋制备和摆放→催菇→出菇管理→采收。

2菌种选择不同品种对温度的适应性和商品性状不同,应选用经过系统研究、示范栽培及适宜本地栽培的优质高产羊肚菌品种。

3菌种制作在各级菌种制备前,应根据当地种植时间、种植面积等安排各级菌种生产时间和生产数量。

此外,在各级菌种生产和培养过程中出现污染等导致菌种不合格的情况难以避免,因此,实际菌种生产数量应稍多于(增加10%~20%)需要使用的数量。

3.1原种、栽培种配方杂木屑70%,小麦粒20%,腐殖质土10%,生石灰1%~2%,石膏1.5%;小麦粒68%,腐殖质土20%,木屑10%,麦麸5%,石膏1%;小麦粒45%,腐殖质土20%,木屑35%,麦麸5%,石膏1.5%,石灰1%;杂木屑60%,小麦25%,腐殖质土15%,生石灰1%~2%,石膏1.5%。

木屑、麦粒、玉米芯、稻谷壳等都是原种、栽培种制作常用的原料,菌种制作时应确保原料干燥、无虫蛀、无霉变、无异味,选择颗粒饱满、无杂质的优质小麦。

小麦粒提前预湿16~24h,木屑提前预湿6~12h,所有原料混匀后调节培养料含水量为60%~65%。

3.2装袋、灭菌及接种羊肚菌原种容器规格通常使用750mL、耐126℃高温的透明、广口原种瓶,或对折径(14~17)cm×(28~35)cm 耐高温的聚丙烯菌种袋。

栽培种使用上述规格的聚丙烯菌种袋即可。

栽培袋每袋装干料重量在550~650g,要求袋(瓶)装料上下松紧适宜,不可过度挤压装得过紧。

各类容器应使用棉塞或满足滤菌和透气要求的无棉塑料盖代替棉塞。

装袋结束后对菌袋进行灭菌,采用高压灭菌的方式,培养料灭菌条件为121℃维持2h。

采用常压灭菌时,保持常压灭菌锅内水沸腾,以距离蒸汽发生处最远的培养瓶(袋)料温达到100℃时开始计时,100~105℃维持10~12h后,利用余热再封闭8~10h。

大棚食用菌种植方法

大棚食用菌种植方法

食用菌蘑菇种植技术.室内栽培蘑菇,要求一定的设施,如房屋、床架等。

在种植过程中,培养料和土粒的搬运又大大增加了菇农的种植成本和大量人工,并且菇房由于年年种菇,房间内杂菌、害虫的密度增大,消毒灭虫工作稍有疏忽,会造成蘑菇减产,质量降低。

近年来,国家加强了对土地的管理,要大规模发展食用菌,建设标准化的蘑菇房将会遇到较大困难。

因此,将蘑菇种植由室内向室外发展成了今后大规模种植蘑菇的方向。

重庆沙坪坝区蘑菇生产基地的菇农,在专家的技术指导下,成功地在闲置的冬季稻田种植,其产量达到每平方米7~9千克,而且设施简单,成本低,病虫害少,降低了劳动强度和用工量。

种植蘑菇后的菌渣,就地处理,又成为稻田的有机农家肥,创造了良好生态农业模式,取得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

其栽培措施是:1.选地搭棚稻田种菇是利用水稻收获后闲置的冬水田来种植蘑菇。

当水稻在散籽后,排干稻田水,开始整地作厢有:2沟3厢式,中厢1.5米,边厢1米,厢沟宽0.3米,深0.3米,长度10~15米;3沟两厢式,厢宽1.5米,沟宽0.3米。

作厢时,将沟中的田地挖出,垒在厢边上,形成土埂,用以挡住培养料。

厢沟又作操作人员的走道和排水之用。

在厢面上搭建人字棚,人字棚中部用竹或木棒支撑成棚的中部立柱,高2.4米。

立柱之间用大竹竿连接成顶梁。

用地膜覆盖顶梁,拉直两边成自然的三角形。

再用稀薄的稻麦草用重型夹成大毛扇靠放在顶梁上,起到遮光的效果。

也可用黑色的塑料膜,经过顶梁后,两边拉伸形成人字三角棚,而不使用毛扇遮光。

人字棚的两头,用草帘遮光。

棚外应做好四周的排水沟。

2.培养料的发酵培养料的配方与室内种菇相同。

可采用一次发酵法和二次发酵法。

室外二次发酵法不用燃料加温,而是利用初秋的自然高温来达到二次发酵的效果,降低了生产成本。

方法是用砖、石做垫墩,高约20厘米。

在热墩上放置木棒,木棒上放置竹片,尤如一个床架,做成宽1.5米,长不定的基座。

把经过前发酵的料堆,调水至用手捏料有5~6滴水,再用石灰粉调pH值到7.8~8。

大棚食用菌栽培技术

大棚食用菌栽培技术

大棚食用菌栽培技术随着人们对于健康饮食的要求逐渐提高,食用菌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而由于种植小菇种类多、周期短、成本低、效益高以及对环境的要求低等优势,大棚食用菌栽培技术也越来越受到农民和投资者的青睐。

一、大棚食用菌栽培技术的发展历程随着我国由农业大国转变为农业强国,农民的种植技艺和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大棚食用菌栽培技术也日益成熟。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就开始了食用菌的研究,并形成了自己的栽培技术,诸如黑木耳、香菇等已经成为我国的出口特色农产品。

近年来,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和出口国之一,栽培技术也在不断创新。

二、特点及应用范围大棚食用菌栽培技术是指在大棚内通过人工控制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使菌类生长繁殖,以获得高品质、大产量的食用菌。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一年四季均可栽培,与自然环境无关,实现全年生产。

2.可人工控制大棚内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提高产量和品质。

3.能够规模化、精细化、集约化,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效益。

大棚食用菌栽培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可栽培品种种类众多,适用于各种气候和地域的生产环境,且无需大面积土地,可以在城市和乡村进行栽培。

适用的品种包括但不限于蘑菇、平菇、千层菇、竹荪、金针菇等。

三、技术要点及流程大棚食用菌栽培技术的成功与否,与技术要点、操作流程直接相关。

以下是大棚食用菌栽培技术的主要技术要点及流程:1.选择合适的品种根据当地气候、市场需求等因素选择适宜的菇种。

2. 配制菇种根据不同的品种,选用适当的栽培基质,按比例将添加有机配料的面筋和发酵槽中的草木灰进行研磨混合后加水和菇种拌匀,保存10-15天后,加入混合好的菌种经过搅拌后,进行菇种的培育。

3. 准备栽培环境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品种需要,调配好适宜的温度、湿度等环境,搭建好大棚,进行消毒除害处理。

4. 菌种钻孔在基质上按指定的孔距钻适量的孔,将菌种放进去,再覆盖上一层水浸透过的细沙或菜园土(菜园土深度控制在1-2厘米即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用菌蘑菇种植技术.室内栽培蘑菇,要求一定的设施,如房屋、床架等。

在种植过程中,培养料和土粒的搬运又大大增加了菇农的种植成本和大量人工,并且菇房由于年年种菇,房间内杂菌、害虫的密度增大,消毒灭虫工作稍有疏忽,会造成蘑菇减产,质量降低。

近年来,国家加强了对土地的管理,要大规模发展食用菌,建设标准化的蘑菇房将会遇到较大困难。

因此,将蘑菇种植由室内向室外发展成了今后大规模种植蘑菇的方向。

重庆沙坪坝区蘑菇生产基地的菇农,在专家的技术指导下,成功地在闲置的冬季稻田种植,其产量达到每平方米7~9千克,而且设施简单,成本低,病虫害少,降低了劳动强度和用工量。

种植蘑菇后的菌渣,就地处理,又成为稻田的有机农家肥,创造了良好生态农业模式,取得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

其栽培措施是:1.选地搭棚稻田种菇是利用水稻收获后闲置的冬水田来种植蘑菇。

当水稻在散籽后,排干稻田水,开始整地作厢有:2沟3厢式,中厢1.5米,边厢1米,厢沟宽0.3米,深0.3米,长度10~15米;3沟两厢式,厢宽1.5米,沟宽0.3米。

作厢时,将沟中的田地挖出,垒在厢边上,形成土埂,用以挡住培养料。

厢沟又作操作人员的走道和排水之用。

在厢面上搭建人字棚,人字棚中部用竹或木棒支撑成棚的中部立柱,高2.4米。

立柱之间用大竹竿连接成顶梁。

用地膜覆盖顶梁,拉直两边成自然的三角形。

再用稀薄的稻麦草用重型夹成大毛扇靠放在顶梁上,起到遮光的效果。

也可用黑色的塑料膜,经过顶梁后,两边拉伸形成人字三角棚,而不使用毛扇遮光。

人字棚的两头,用草帘遮光。

棚外应做好四周的排水沟。

2.培养料的发酵培养料的配方与室内种菇相同。

可采用一次发酵法和二次发酵法。

室外二次发酵法不用燃料加温,而是利用初秋的自然高温来达到二次发酵的效果,降低了生产成本。

方法是用砖、石做垫墩,高约20厘米。

在热墩上放置木棒,木棒上放置竹片,尤如一个床架,做成宽1.5米,长不定的基座。

把经过前发酵的料堆,调水至用手捏料有5~6滴水,再用石灰粉调pH值到7.8~8。

然后将培养堆在基座上,预置木棒或竹成通气孔。

料堆成高0.8~1米,通气孔作成丁字形,当料堆好后,抽出木棒或竹子,就自然成空洞,作料内空气交换之通道。

用0.5%敌敌畏或三氯杀螨醇喷雾料堆表面杀虫。

再在料堆四周用竹搭成一个简易的框架,离料堆20厘米左右,防止塑料薄膜直贴到培养料上影响发酵。

最后罩上薄膜。

料堆在薄膜严密封闭中,充分利用白天的阳光增温,加上料堆中积累的发酵热,使料堆温度迅速上升到62℃以上。

当高温结束后,每天降温1~2℃,通风3~4次,每次30分钟。

控温在50℃左右,6~7天发酵结束,最后将温度降到45℃以下时,就可把料搬进人字棚。

3.铺料与播种在料进棚前两天,用0.5%的敌敌畏对栽培床进行全部喷雾杀虫,作好培养料进棚的准备。

培养料进棚铺在床面时,料含水量掌握在63%~65%,用手捏有1滴水为宜,料pH值7~7.5,无氨味。

铺料厚度在13~17厘米,边铺边拌,力度均匀。

料铺好后,应用温度计测定料温,若料温在28℃以下是老谋深算可以播种。

播种多使用班次粒种,每瓶种可播0.7~0.8平方米。

播前操作人员将手、工具和菌种瓶用0.1%的高锰酸钾消毒。

播种时,用菌种的2/3撒于培养料的表面,然后用手翻拌到料的踣,再将余下1/3的种撒于料面,并用干净木板轻轻压实。

4.发菌及出菇管理播种后的3天内,紧闭人字棚,棚两头用草帘遮严,保温保湿,以促使菌种萌发和吃料。

3天后,晚上可以适当掀开棚两头,通风换气。

15天后,料内菌丝基本长满,就可以覆土了。

覆土采用湿土拌砻糠。

分次将粗土、细土均匀覆盖在料面上。

当菌丝长上土缝时,开始喷一次重水,促使蘑菇迅速长大,在整个了菇期间,对水分管理,采用轻喷勤喷,保持覆土湿度即可。

开春后,气温上升,注意增加喷水量,力争多出春菇,4月份整个稻田种菇结束,就可以拆去人字棚,菌渣撒入稻田,667平方米地的菌渣可撒27 00~3300平方米地。

菌渣是很好的有机肥料,可增加稻谷产量,减少了化肥的施用量。

稻田种菇,是一项开发稻田资源,引导农民致富的好途径。

香菇种植技术1.栽培方式和工艺香菇有段木栽培、人造菇木栽培和地栽三大基本方式,随着代料栽培技术的不断完善和人们保护森林意识的增强,近几年段木栽培已经很少,我国香菇主要来自代料栽培,其基本工艺为配料一分袋一灭菌一接种一发菌一出菇。

2.栽培委节主要有春栽和秋栽两大季节,有早春播种春末夏出,春播夏出,春播秋冬出,秋播冬春出这样几大生产运作方式。

3.品种类型香菇品种繁多,可按需要划分品种类型,可按栽培基质划分、按出菇早晚划分、按销售型式划分、按大小划分、按出菇温度划分等。

①按栽培法划分。

香菇可段木栽培,可代料栽培,代料又分为若干类型,为木屑、蔗渣、玉米芯、稻草等。

因此,可划分为段木种、木屑种(代料种)草料种、菌草种、段木代料两用种等五大类型。

②按出菇早晚划分。

按此划分可分为早生种(接种后70(D80天出菇) 、迟生种(接种后120天以上出菇) 。

③按适宜的产品型式。

这主要分为干销种和鲜销种,干销种相对菇质紧密,含水量低,出干率高,适于干制;鲜销种则菇质较疏松,含水量较高。

④按大小划分。

可分为大叶种、中大叶种、小叶种三大类。

前者菌盖多在5-15厘米,后者4-6厘米,居二者大小之中的为中大叶种。

⑤按出菇温度划分。

可分为低温种、中温种、高温种、广温种4类。

低温种:出菇的中心温度大致为5-15℃。

中温种:出菇的中心温度大致为10-20℃高温种:出菇的中心温度大致为15-25℃。

广温种:出菇温度范围较广,在5-28℃,但以10-20℃出菇最高,品质最好。

栽培者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选择适当品种。

三、代料栽培的主要品种近年我国代料栽培香菇已占总产量的90%以上,段木栽培已是一种限制生产的栽培方式,因此,本文不再对段木种和栽培技术进行介绍,而只介绍代料栽培的品种。

为了便于栽培者了解品种及其合理使用,本文以栽培季节介绍品种。

1.春栽迟生品种目前,代料香菇应用的主要有241(D4、庆元9015(花菇939)、花菇135三个菌株。

(1)名称、来源和基本性状①241(D4241(D4香菇菌株是我国第一个大量应用于代料栽培香菇的春栽迟生型品种,从1988年始至今累计应用量约25亿袋以上。

该品种由浙江省庆元县食用菌研究所吴克甸主持选育成功。

是浙江省法定推广品种。

241(D4菌株系从段直木241菌株的子实体分离获得的自然变异新菌株。

其子实体大叶型,朵型园整,肉厚,菌盖真径6 (D10厘米,肉厚1.8(D2.2厘米,柄短而细,品质优,国外称为“仿生菇”,属中温偏低型,出菇温度范围6-20℃,以12(D16℃为最适,接种到出菇(菌龄)180天,适宜的接种期为2(D5月,出菇期10-翌年4月。

该菌株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在全国香菇产地均有应用。

出菇期以低棚保湿、脱袋出菇的方式为主,在一定的温差范围内利用干湿刺激催蕾效果最佳。

是代料香菇感观和品质最优的品种,也是香菇出口量最大的品种。

(2)庆元9015(花菇939)该品种由浙江省庆元县食用菌研究所吴庆甸主持选育成功,并通过认定。

是浙江省法定推广的三个香菇品种之一,属自然变异新菌株,是目前栽培花菇的当家品种。

全国应用9015(花菇939)量占代料花菇总面积75%左右,其朵形圆整,盖大肉厚,产量高,菌盖直径4 (D14厘米,柄长3.5(D5.5厘米,不易开膜,易形成花菇:属中温型,出菇温度为8- 22℃,以14 (D18℃最适,菌龄90天左右。

该菌株最大优点是接种期间可在3(D8月之间接种。

不同接种期菇木的香菇产量一致,但5(D7月接种的菇木香菇的朵形最均匀。

该菌株抗逆性强,是所有代料香菇的菌株中耐高温能力最优的品种,出菇期9月(D翌年5月。

该菌株是花菇栽培的优良品种,也是采用低棚保湿、脱袋出菇方式的高产优质品种。

③135该品种系段木栽培香菇的品种,经代料栽培驯化成为栽培花菇的品种之一。

其菌盖大,肉厚,菇柄短,菇质优,菌盖直径5 (D13厘米,柄长3(D4厘米,易形成花菇;属中低温型,出菇温度范围6(D18、,以9-13℃为最适;菌龄200天以上,接种期2(D4月,出菇期为10-翌年3月。

该品种抗逆性较差,在菌丝生长发育阶段遇夏季高温会影响菇木质量,轻则局部霉烂,重则病虫滋生。

接种的菇木培养环境光线要弱,以免菌膜色太深,菌膜太厚不易出菇。

(2)栽培关键技术①科学安排栽培接种期,春栽秋生型品种从接种到出菇有一个较长的菌丝生长发育过程,接种期过早培养料的营养消耗多会影响香菇后期产量,接种期太迟香菇菌丝营养积累少,第一至二潮菇的畸形菇多。

从我国南方的气候条件来看,春栽秋生型的接种期分别为:24 1(D4为2-5月,庆元9015(花菇939)为4-7月,花菇135为2(D4月。

我国北方气温偏低,秋季出菇适温要比南方来得早,接种期可稍提前,但要注意,接种期必须安排在气温5℃始日之后。

②合理的培养料配比。

以上菌株均适宜用杂木屑78%,麦麸20%,糖和石膏各1%,含水量60%左右的常规配方,花菇135品种的培养料含水量略低些更好。

③适时刺孔通气。

刺孔通气的工具常用1.5寸元钉制成,每段菇木刺孔的总量视菇木划分别进行。

较紧实的菇木刺孔数要多些,含水量较大的菇木刺孔要深些。

每段菇木一般掌握在100个左右,深度为1.5厘米。

在菌丝生长过程中一般刺三次孔,第一次在接种孔香菇菌丝圈直径6(D7厘米,第二次在香菇菌丝蔓延到培养料50%左右,第三次在香菇菌丝布满全袋。

第1-2次刺孔的位置选在香菇菌丝圈内1.5厘米,第三次刺孔则在接种孔的背面。

第二及第三次时培养料袋壁必须出现玉米粒大小的白色瘤状物。

④调整菇木堆形,调节料温。

接种的菇木一字形排列,堆高8-10层,第二次刺孔通气的菇木横二纵三排列,堆高8层,第:次刺孔之后的菇木六角形排列,堆高5-6层。

堆与堆之间要有空隙,行与行之间须有40厘米通道。

在室内培养的要加强通风换气。

⑤菇木适时转场。

促使菇木转色形成均匀菌膜需要较强的散射光线。

241-4、9015 (花菇939) 的菇木,香菇菌丝布满全袋后2个月左右开始转场,最迟为出菇前30天;135 菇木不宜全面转色后再转场,因为转色太深菌膜太厚,菇蕾不易发生,应采取长期的较暗光线培菌,出菇季节转场,边转场边出菇。

⑥促使菇蕾发生均匀。

香菇241-4和庆元9015(花菇939)菌株系菇蕾多发生型的品种,在香菇菌丝达到生理成熟和出菇适温季节来临时,采取温差刺激出菇较宜。

若采取震动、击木(惊蕈) 刺激,菇蕾就会大量发生影响香菇质量;花菇135菌株则必须有一定的震动或击木(惊蕈)刺激,否则出菇不均匀。

(3)杂菌和虫害的预防措施对春栽迟生型品种,在杂菌和虫害预防上的重点是越夏管理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