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题解析

合集下载

诗歌鉴赏题(带答案解析)

诗歌鉴赏题(带答案解析)

诗歌鉴赏题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7-8题。

春日五门西望①唐王建百官朝下五门②西,尘起春风过玉堤。

黄帕盖鞍呈了马③,红罗系项斗回鸡。

馆松枝重墙头出,御柳条长水面齐。

唯有教坊南草绿,古苔阴地冷凄凄。

(注)①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写于安史之乱后。

②“五门”,又称午门。

唐代长安城大明宫南墙有丹凤门、建福门、望仙门等五个门,故云。

③马,指舞马。

唐玄宗时,斗鸡、舞马、歌舞、百戏等成为宫廷不可或缺的享乐活动。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叙写百官退朝,侧身西望,但见春风阵阵,股股灰尘吹过御堤,使整个西内之地显得迷迷漾漾;第二句虽为写景,却暗含消逝的岁月无数史实已记忆不清印象模糊。

B.颔联很白然地就从首联的望西内而过渡到对玄宗往事的追忆,选取玄宗最喜欢的玩法舞马和斗鸡,不露声色地展示出来,而让知道这段历史的读者去想象更多诗外之境。

C.颈联描写在春风的拂动下,馆松茂密,御柳堆烟,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以今之物同昔之事类比,郁郁葱葱的馆松御柳,和已经逝去的玄宗的生活,相互映照,别有情致。

D.尾联中“教坊”已不再是歌舞繁华之地,其南则荒草古苔,一派阴暗凄冷之象。

诗中“阴”和“冷凄凄”数语,既是景语,又饱蘸作者浓烈之情,达到景和情相融。

8.本诗由“望”所引,望中有感。

请结合全诗,分析由望而感的具体内容。

【答案】7.C8.①“望”之景:首联由“望”所引,但见阵阵春风,股股灰尘吹过御堤,使整个西内显得迷迷漾漾;颈联和尾联则描写了在春风的拂动下,馆松茂密,御柳堆烟,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可“教坊”已不再是歌舞繁华之地,其南则荒草古苔,二者反衬,物是人非,一派阴暗凄冷之象。

②“感”之事:颔联虚笔叙事,想象当年唐玄宗在舞马和斗鸡的情形,突出玄宗荒嬉误国,这是由“望”而产生的遐思。

③“感”之情:采用虚实结合(或者借景抒情)的手法展现诗人抚今追昔的伤痛之情。

【分析】7.C.“以今之景同昔之事类比,郁郁葱葱的馆松御柳,同已经逝去的玄宗的生活,相互映照,别有情致”错,应该是“以今之景同昔之事对比,郁郁葱葱的馆松御柳,同已经逝去的玄宗的生活,形成巨大的反差”。

新诗歌鉴赏 测试试题含答案解析

新诗歌鉴赏  测试试题含答案解析

新诗歌鉴赏测试试题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水龙吟·登瓜步江楼徐之瑞①怒涛千叠横江,是谁截断神鳌足②?却思当日,风云叱咤,气吞巴蜀③。

江左夷吾④,风流顿尽,神州谁复?但茫茫睹此,河山如故。

悲何限、吞声哭。

正拟清游堪续,剩荒台、乱鸦残木。

伤心地、莫话,南朝旧事,春波犹绿。

鼎鼎华年,滔滔逝水,浮生何促!指三山缥缈,凌云东去,醉吹霜竹。

【注释】①徐之瑞:字兰生,浙江仁和人。

明崇祯九年举人,入清不仕。

②传说女娲断鳌足做撑天之柱。

③西晋初期,王濬率军自巴蜀顺江东下,迫使吴国投降。

④温峤认为王导有管仲(夷吾)之才,能辅助局势未稳的东晋。

(1)这首词的上片多处用典,作者借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2)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这首词的下片。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对酒①陈与义新诗满眼不能裁②,鸟度云移落酒杯。

官里簿书无日了,楼头风雨见秋来。

是非衮衮书生老,岁月匆匆燕子回。

笑抚江南竹根枕,一樽呼起鼻中雷。

【注释】①宣和六年,诗人时任符宝郎,后因事罢职而出监陈留酒税。

②裁:写诗(1)请分析首联的作用。

(2)请简要概括全诗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品令·茶词黄庭坚凤舞团团饼。

恨分破、教孤令①。

金渠②体净,只轮慢碾,玉尘光莹。

汤响松风,早减了、二分酒病。

味浓香永。

醉乡路、成佳境。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

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注释】①孤令:孤零。

②金渠:茶碾,金属所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茶饼上印着团团起舞的凤凰,将茶饼分开,凤凰好像各自分飞,让人遗憾。

B. 词人将茶饼用洁净的金渠细心碾成琼粉玉屑,但见茶末成色纯净,清亮晶莹。

C. 词人在松林喝茶,听着茶水的沸腾声和掠过松林的风声,心中感到十分惬意。

D. 这首词上阕主要写品茶过程,下阕着重写品茶的感受,语言清丽,情感真挚。

(2)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人是怎样表现对茶的喜爱之情的。

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含答案解析

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含答案解析

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孔巢父①赴河南军皇甫冉江城相送阻烟波,况复新秋一雁过。

闻道全师征北虏,更言诸将会南河。

边心杳杳乡人绝,塞草青青战马多。

共许陈琳②工奏记,知君名宦未蹉跎。

【注】①孔巢父,少时苦学,后辞官归隐,与李白、裴准等隐居徂徕山,号“竹溪六逸”。

②陈琳,归附曹操后,管记室,军国书檄多为陈琳所作。

(1)首联描绘了一幅怎么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简要赏析颈联的表达效果。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六幺令·天中节①苏轼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

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朝夕新亭对泣②,泪竭陵阳③处。

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注】①天中节即端午节。

②新亭对泣,语出《世说新语·言语》:“过江诸人,每至美同,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

周侯中坐而叹日:‘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

’皆相视流泪。

”③陵阳,屈原第二次被流放,最后到了陵阳。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通过描写“虎符缠臂”“门插艾蒲”“放飞纸鸢”“饮酒食粽”“龙舟竞渡”“诵赋祭吊”几个场面写出端午节的盛况。

B.词中运用“新亭对泣”的典故准确贴切,是因为屈原当时流放在外、痛心国难的心情与晋时渡江避难的中原人士非常相似。

C.本词咏今叹古,“借古而启今”。

上片极力描摹端午诸种盛况,下片感怀屈原人生经历。

本词的写作重点在上片。

D.词中有景,景中寓境。

上片一幅幅生动的民俗风景画扑面而来,景境如画;下片一幕幕沧桑的历史再现眼前,一唱三叹。

(2)一般认为,词中的“异客”是指屈原,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除夜二首(其一)①陈与义城中爆竹已残更,朔吹翻江意未平。

多事鬓毛随节换,尽情灯火向人明。

高考诗歌鉴赏题《岁暮》详解

高考诗歌鉴赏题《岁暮》详解

高考诗歌鉴赏题《岁暮》详解高考诗歌鉴赏题《岁暮》详解在大家平时的学习生活当中,相信大家都做过诗词鉴赏题目吧,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高考诗歌鉴赏题《岁暮》详解,欢迎阅读!高考诗歌鉴赏题《岁暮》详解 1岁暮①[唐]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

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

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古诗赏析:杜甫《岁暮》参考答案古诗赏析:杜甫《岁暮》参考答案8.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试题答案】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试题解析】本题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本诗,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明确注释中点明时局背景,还要做到知人论世,根据平时所学习的杜甫的诗歌,了解杜甫的终生志向,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

9、【试题答案】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高二 语文 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解析解析

高二 语文 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解析解析

高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解析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归雁(其一)唐·杜甫万里衡阳雁①,今年又北归。

双双瞻②客上,一一背人飞。

云里相呼疾,沙边自宿稀。

系书元浪语③,愁寂故山薇④。

【注释】①衡阳雁;雁是候鸟,秋来南飞,传说到衡阳为止,不过衡山的回雁峰。

②瞻:往上看,往前看。

③浪语:妄说;乱说。

④故山:喻家乡。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第一句用“万里”和“衡阳雁”写向南漂泊路途之远,为大雁的北归作了铺垫。

B.颔联中的“瞻”“背”前后呼应,更写出大雁北归时整齐的队形和浩大的阵势。

C.五六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动静结合地表现出大雁北归途中急切的心情。

D.诗人系在大雁脚上的书信里没有什么妄说乱言,字里行间都是自己一片衷情。

E.最后一句诗人将自己的万种愁绪遥寄于想象中故乡的山薇,这是作者的虚笔。

(2)全诗塑造了大雁怎样的形象?有何寓意?2.阅读下面的宋词和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探春令赵长卿笙歌间错华筵启,喜新春新岁。

菜传纤手,青丝轻细,和气入,东风里。

幡儿胜儿①都姑媂②。

戴得更忔戏③。

愿新春以后,吉吉利利,百事都如意。

立春(节选)杜甫春日春盘④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

盘出高门行⑤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⑥。

【注】①幡儿胜儿:新年里的装饰品。

②姑媂:整齐。

③仡戏:可爱。

④春盘:古代习俗,立春日用蔬菜、水果、饼饵等装盘,馈送亲友,⑤行:赐予。

古代立春前皇帝会赐大臣春盘。

⑥青丝:青梅等切成的细丝,放在糕点馅内或放在糕点面上做点缀。

(1)下列对赵词、杜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赵词以“笙歌间错华筵启”开篇,营造了新春时节笙歌高奏、宴席摆开的热闹气氛。

B.赵词中的“菜传纤手,青丝轻细”化用了杜甫《立春》中的诗句,化用巧妙,自然得当。

C.“愿新春以后”等三句,是词人对天下苍生在新的一年里的美好祝福,感情真挚深沉。

D.从杜诗的第三句可以看出,春盘不但在民间成为一种习俗,而且在朝廷中也比较盛行。

2022年高考全国甲卷诗歌鉴赏题分析

2022年高考全国甲卷诗歌鉴赏题分析

2022年高考全国甲卷诗歌鉴赏题分析2022年高考全国甲卷语文试题,诗歌鉴赏考查的是欧阳修的《画眉鸟》与文同的《画眉禽》两首咏物诗的比较阅读,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和对抒情技巧的鉴赏能力。

【作品理解与鉴赏】一、欧阳修《画眉鸟》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注释百啭千声:啭,鸟婉转地啼叫;形容画眉叫声婉转,富于变化。

随意:随着自己(鸟)的心意。

金笼:贵重的鸟笼。

有时也喻指不愁吃喝、生活条件优越的居所。

始知:现在才知道。

不及:远远比不上。

2.译文画眉鸟千啼百啭,随着自己的心意在林间飞动,在那开满红红紫紫山花的枝头自由自在地穿梭。

现在才知道以前听到那锁在金笼内的画眉叫声,远远比不上悠游林中时的自在啼叫。

3.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富有生活哲理。

前两句写山花嫣红姹紫,赏心悦目,画眉鸟在高低错落的山树间自由飞舞,千啼百啭;后两句写关在金笼里的鸟儿,远远不如林间自在地飞啭啼叫。

这是一首借物抒情之作,诗中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追求自由生活的热切愿望。

对比鲜明,是本诗的艺术特色。

诗歌先写画眉鸟自由自在,鸣声婉转动人,生存环境生机勃勃,描绘出山林自由无拘的景象,与后两句“锁向金笼”形成强烈的反差;后二句又通过“金笼”与“山间”的对比,写“锁向金笼听”远远不如“山间自在啼”的歌声优美,因“锁”而“不及”,因拘禁而失去自由,诗人由此呼唤自由,歌唱自由。

4. 知人论世这是一首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之作。

诗中写飞啭在林间的画眉鸟,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对比笼中鸟与林间鸟,表达了自由的可贵与对自由的向往。

通过对画眉鸟自由生活的赞美,有贬官外任后的忧郁,有被贬后的自我安慰,表达了诗人追求自由生活的热切愿望,以及对束缚个性、压抑人才的种种拘系与禁锢的强烈憎恶和否定。

这是从创作背景出发,对《画眉鸟》的鉴赏。

知人论世,是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中学教师也喜欢讲这个方法。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学术界流传三种说法,大多认为是诗人受到朝中排挤而被贬到滁州时所作。

诗歌鉴赏--描绘画面题

诗歌鉴赏--描绘画面题

2021/10/10
3
三、解题思路
第一步 找出诗中意象,品味诗中意境。
第二步 发挥想象,组织语言,把意象组成连贯的画面。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三步 表达了作者xxx的情感(喜or悲)。
2021/10/10
三步走。
4
例如
春 望 杜甫(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021/10/10
答案:日落时分,群鸦乱飞, 叫声嘈杂;极目远望只有三两 户人家。描绘了梁园萧条破败 的景象。用乐景反衬哀情,形 象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凭吊古人 的伤痛之情。(2015山东潍坊)
6
课堂练习
迎 燕 (宋)葛天民 咫尺 春三月,寻常百姓家。 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 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 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
参考答案:春雨绵绵, 小燕子扑扇着翅膀忙着 衔泥筑巢,细雨沾湿了 双翅,嘴上衔着的泥土 还带着落花的芳香。
问: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的画面。
一个标志词、两种变体、三个步骤、两个套路。
2021/10/10
7
描述你心中的黛玉:
瘦、病、才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 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似娇花照 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 窍,病弱西子胜三分”
问:颈联描绘了 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作者怎样
的情感?
2
二、解析
寒 夜 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 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 才有梅花便不同。
答案:冬天的夜晚, 来了客人,用茶当酒, 吩咐小童煮茗,火炉 中的火苗开始红起来 了,水在壶里沸腾着,

2023年新高考2卷语文诗歌鉴赏解读

2023年新高考2卷语文诗歌鉴赏解读

2023年新高考2卷语文诗歌鉴赏解读一、背景介绍2023年新高考语文科目将进行重大改革,而其中包括了语文试卷的改革。

作为语文试卷的一部分,诗歌鉴赏一直是考生们比较头疼的部分之一。

在2023年的新高考2卷语文试卷中,诗歌鉴赏将继续占据重要的位置,要求考生对诗歌进行深入的解读和鉴赏。

二、题目解析在2023年新高考2卷语文试卷中,诗歌鉴赏的题目种类可能有所增加,包括古代诗歌、现代诗歌以及外国诗歌等。

对于这些诗歌题目,考生需要从诗歌的结构、意境、语言特色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

(一)古代诗歌在古代诗歌的鉴赏中,考生需要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的生平以及诗歌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还需要对古代诗歌的韵律、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解读,从而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特点。

(二)现代诗歌对于现代诗歌的鉴赏,考生需要重点关注诗歌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和时代精神。

还需要对现代诗歌的语言特色、意象运用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解读,从而把握诗歌的核心思想和艺术特点。

(三)外国诗歌在外国诗歌的鉴赏中,考生需要对诗歌的文化背景、民族特色等方面有所了解。

还需要对外国诗歌的翻译和译文进行比较鉴赏,从而准确把握诗歌的内涵和表达意图。

三、解题思路针对2023年新高考2卷语文试卷中的诗歌鉴赏题目,考生可以采取以下解题思路:(一)整体把握在解题过程中,考生首先要对整篇诗歌进行整体把握,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内核。

通过对诗歌的内容和结构进行梳理,从而把握诗歌的主旨和表达方式。

(二)细节分析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考生需要对诗歌的细节进行深入分析。

包括诗歌的语言运用、修辞手法、意象等方面,从而揭示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三)融会贯通考生需要将整体把握和细节分析融会贯通,形成对诗歌的全面理解和鉴赏。

通过对诗歌的多维度解读,把握诗歌的核心内涵和艺术魅力,从而全面展现自己的语文素养和鉴赏能力。

四、备考建议为了更好地备考2023年新高考2卷语文诗歌鉴赏,考生可以采取以下备考建议:(一)积累诗歌知识考生需要积累大量的诗歌知识,包括古代诗歌、现代诗歌以及外国诗歌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拟人,用典,虚实结合。
链接:本题考查表现手法。“向泥中,着意衔,携归 画栋修花口”,将燕子人格化,拟人手法;“最难消 王谢堂前憾”化用刘禹锡《乌衣巷》中“旧时王谢堂 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句子,属用典;“语呢喃, 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是作者想象之景,是假设之景, 是虚写。拟人的句子是实写,这里是虚写,虚实结合。 这类题完成一般分三步:一是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和 主旨,二是明确表达技巧,三是分析技巧在表达式人 情感和凸显主题方面的作用。
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生平不详。
8.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 请简要分析。(5分)
答题思路:本题考查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包括
①修辞:比喻、比拟、夸张、对比、借代、双 关、通感等; ②表现手法:衬托、烘托、渲染、动静关系、 虚实关系、点面关系、色彩关系 (映衬)等; ③抒情方式: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用典抒情、托物言志、哀乐关系抒情等; ④结构手法:开门见山、重章叠句、卒章显志 等。
答案二:衬托手法。诗人虽到处漂泊,但并不在 意,认为是“等闲”之事,而客中一觉梦醒,思乡、 思人惆怅之情油然而生。
9.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 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
韦诗表达了旅途漂泊的凄清、孤独、 无奈、怅惘之情;郭诗表现了诗人宿于渔 家所感到的温暖、愉悦之情。
三、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2014年山东)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链接:诗歌抒发的感情不外乎忧国伤时、 建功报国、思乡怀人、寄情山水、仕途失意、 青春易逝、长亭惜别等;
诗歌鉴赏题无非涉及三方面的问题:①写 了什么,即诗歌的内容;②抒发了什么情感, 即思想感情;③运用方法,即艺术手法。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11分) 2014年辽宁卷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周晋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 自对黄鹂语。
答题思路:本题考查意象与意境。两句描写不同景色, 也就是意象,实际上都是为诗歌营造意境,“园”句 是写园里的花经雨洗后显得更为娇艳,主要是表现其 色彩的艳丽;“乔”句中“峥嵘”有“深邃、深远” 之意,明月掩映于高峻挺拔的树木中,显得更加深邃 而幽远。
相关知识链接:本题主要考查鉴赏诗歌形 象的能力。诗歌形象分人物形象、景物形 象、事物形象,本题考查鉴赏景物形象的 能力。鉴赏景物形象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 器。
(1)“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 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 分①)艳丽 ②清幽 ①“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 场雨后,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 ②“乔木峥嵘明 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 峭拔,意境清幽。
答案一: 虚实相生的方法。诗的首联先写 “实”,写自己“等闲挥袂”“别家”“客天 涯”的豪迈和潇洒;诗的第二联写“虚”,虚 写自己的“灯前一觉”所做的梦。这“梦”是 “江南梦”,即思家梦。诗人将离家的苦闷转 入到梦境,以此寄寓自己现实中的困惑、矛盾 和失意之情。末句再用“山月斜”映衬自己的 “惆怅”和孤独,“斜月”意象的加入,使诗 人的感伤表露无遗。
①描绘诗歌所展现的画面图景,描述时一 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 加以创造; ②要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 点; ③联系作者生平,分析景物所包含的 思想感情。
(2)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 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4分)
①行为洒脱 ②情趣高雅 ①“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 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 脱的性格特点。 ②“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 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 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奠定了词的感情基调。春风春雨,残红满 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 雨虽晴,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 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9.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 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
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 绪是通过人物的动作来表现的。回身整顿残局 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 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四、阅读下面这首散曲,回答问题(7分 ) 2014年重庆卷
商调•黄莺儿 赠燕
[清]张渐 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 栋修花口。珠帘半缄,乌衣半掺,最难消王 谢堂前憾。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
[注]花口:指初开的花。因花开时如口张状, 故称。
(1)作着描写燕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2014年新课标2卷)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 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吴越等地。
(2)散曲中的燕子为何不衔泥而衔花?作者这样 写抒发了怎样的情?(4分)
怜惜花朵零落,衔花去修补房梁上彩绘的 花朵。抒发了惜花伤春、痛惜衰败的感情。
答题思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诗歌的内容 和情感。燕子不衔泥而衔花,是要去修补画栋 上面斑驳的花朵,目的是来表现雕梁画栋的破 落,从而表现一种昔盛今衰的景况,进而抒发 一种惜花伤春、感伤衰败的思想情感。
一 、古代诗歌阅读(11分)(2014年新课标1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阮 郎归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 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翻身整顿着残 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 围棋术语。
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 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