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四十一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23《墨池记》教案+鲁教版

合集下载

学期九年级语文上册 《墨池记》教案 鲁教版

学期九年级语文上册 《墨池记》教案 鲁教版

梅兰芳学案鲁教版教学指导:1、让学生知道这是一个外国人第一次听中国戏曲时的感受,是一种直观的感受。

可以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这个外国人,情景设置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深入地理解作者当时的心态。

另外,可以顺势补充一些欣赏戏曲时必须要具备的背景知识。

也可以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变生硬的教学进程为灵活多变的传授方法。

2、让学生体会国粹的魅力。

自主、交流、合作式地探讨文中有疑问的地方,教师适时点拨。

给学生相应的体验和感悟空间。

独立试航问题导读1梅兰芳(1894-1961),本名澜,又名鹤鸣,小名裙子、群子,字畹华,一字浣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

他是中国戏曲艺术大师,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

勇于对传统戏剧进行创造革新,创立了独特风格的表演艺术,与、、合称“四大名旦”。

他向海外弘扬祖国文化艺术,影响巨大。

2诺达尔格里格是作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为了抗击德国法西斯进攻,投笔从戎。

他是爱国主义作家,著有小说,诗集。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聒耳()铿锵()魁梧()狂飙()鼙鼓()驰骋()闪烁()粗犷()炽热()鞭笞()奇葩()4、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一愁莫展()色彩斑澜()漫骂()走头无路()眼花瞭乱()骄健()5、下列句子中的修辞格是:3他像一阵狂飙似的旋进舞台。

4一条朱红色的小金鱼游过来用嘴吻他。

5于是这些丘八老爷们干脆都站到舞台上去。

关键信息1 梅派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2 贝多芬《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3 guō kēngqiāng kuí biāo pí chěng shuòguǎng chì chī pā4 筹斓谩投缭矫5、(1)比喻(2)拟人(3)拆字我发现的问题(编写说明:留出一定空白供学生填写自己认为应该掌握的重要问题或知识点。

)合作探讨主干知识1.梅兰芳和中国的京剧艺术2.作者作为一个外国人,在中国剧院看京剧演出,有什么独特的感受和体验?3.作者认为梅兰芳的艺术魅力体现在什么地方?4.作者是如何表现梅兰芳的艺术魅力的?5.如何整合文章的内容和结构?6.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7.体味文本的艺术特色创新解读作者是如何表现梅兰芳的艺术魅力的?梅兰芳在作者的心目中是“中国最伟大的戏剧表演家”,作者是怀着崇敬和期待的心情来看梅兰芳的演出的。

《墨池记》教学教案

《墨池记》教学教案

《墨池记》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墨池记》。

(2)理解《墨池记》的文言文内容,掌握其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3)分析并欣赏《墨池记》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墨池记》。

(2)学会如何运用文言文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勤奋好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墨池记》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2. 《墨池记》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墨池记》的文言文表达方式和句式结构。

2. 对《墨池记》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墨池记》的原文和译文。

2. 准备相关的学习资料和参考书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墨池记》的作者和背景。

(2)学生齐读《墨池记》原文。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学习《墨池记》,理解文意,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式。

(2)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和疑问。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深入解读《墨池记》的主题和内涵。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4. 欣赏与借鉴(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墨池记》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尝试运用文言文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6. 作业布置(1)学生背诵《墨池记》。

(2)选择一个重点字词或句式进行深入研究和练习。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增强学生对《墨池记》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墨池记》的情况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3.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墨池记》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3《墨池记》课件鲁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3《墨池记》课件鲁教版
墨 池 记
曾巩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关于作者
• 曾巩(1019—1083)字 子固,北宋南丰(今 江西省南丰县)人。 曾巩聪敏好学,十二 岁即能著文立论,受 到欧阳修的器重。嘉 祐二年举进土,先后 在地方和朝廷做过官。 他也是北宋著名的散 文家,名列于唐宋八 大家。
关于墨池
• 墨池,写字时供 洗笔洗砚的水池。 文中所记墨池在 江西临川,相传 为晋朝大书法家 王羲之学习书法 的墨地遗迹。
字词积累
• • • • • 洼(wā) 邪(yé) 楹〔yí ng〕 徜(cháng)徉(yáng) 恣(zì )肆(sì )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第1段)首先直接说明墨池的 所在,接着指出古迹不实,然后强调不由 天成,而须“以精力自致”由物及人,题 小意大,发人深省。 第二部分(第2段)交代作“记”缘由, 讽谕宣扬不当。
译 文:
• 临川郡城的东面,有块隐约突起的高地, 下临溪水,名叫新城。新城上面,有一处 低洼的长方形水池,称为王羲之墨池。这 是南朝宋人苟伯子在《临川记》里所记述 的。王羲之曾经仰慕东汉书法家张芝,也 在池边练习书法,池水都因洗笔洗砚变黑 了,这就是他的故迹。难道真的是这回事 吗?
• 当王羲之不愿受人勉强而做官的时候, 他曾遍游越东各地,泛舟东海之上,以 快心于山光水色之中。难道当他逍遥邀 游尽情游览的时候,又曾经在此地休息 过吗?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渐入佳 境,看来 他所以能有这么深的造诣,是 因为他刻苦用功所达到的结果,而不是 天赋所致。但后世没有能比得上王羲之 的,恐怕是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王 羲之吧?看来,学习的功夫怎么可以少 用呢!更何况对于想要在道德方面取得 很高的成就的人呢?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交代写作时间、作者, 属于“记”这种文体的固定体例。

《墨池记》教学教案设计

《墨池记》教学教案设计

《墨池记》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墨池记》。

2. 能够理解《墨池记》的文言文内容,把握其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墨池记》的文化内涵。

2. 学会欣赏和评价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墨池记》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一篇散文,记叙了王羲之在墨池边练习书法的经历,表达了作者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2.2.1 教学重点:1. 熟读并理解《墨池记》的文言文内容。

2. 掌握《墨池记》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 深入解读《墨池记》的文化内涵。

2.2.2 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句式结构。

2.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和人生哲学。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王羲之的生平事迹和书法成就。

2. 引导学生关注王羲之的《墨池记》,激发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朗读《墨池记》,理解文意。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

3.3 合作探讨1. 学生分组讨论,深入解读《墨池记》的文化内涵。

3.4 欣赏与评价1. 学生分享自己对《墨池记》的感悟和欣赏。

2. 教师引导学生评价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和人生哲学。

3.5 课堂小结2. 学生整理学习笔记,准备课后复习。

第四章:课后作业4.1 熟读并背诵《墨池记》。

4.2 运用《墨池记》中的写作手法,写一篇练字心得体会。

4.3 调查了解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下节课分享成果。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学生自评: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提出改进措施。

5.2 同伴评价:评价他人的学习成果和表现,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5.3 教师评价: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反馈,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情境创设1.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让学生感受书法艺术的魅力。

墨池记教案优秀教案

墨池记教案优秀教案

墨池记教案优秀教案教案标题:《墨池记》教案-优秀教案指导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墨池记》这篇古代文学作品,了解古代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目标:1. 了解《墨池记》的背景和作者,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情节。

2. 掌握作品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和解释作品中的隐含意义和修辞手法。

4.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分析作品的结构和风格,欣赏文学之美。

教学重点:1. 理解《墨池记》的主题和情节。

2. 掌握作品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1. 解释作品中的隐含意义和修辞手法。

2. 分析作品的结构和风格。

教学准备:1. 《墨池记》的文本材料。

2.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3. 学生课前阅读的指导材料。

4. 学生阅读笔记和问题列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些古代文学作品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2. 引导学生回忆上一堂课学习的内容,了解学生对《墨池记》的初步了解。

二、阅读理解(2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墨池记》的指定章节,然后回答一些与情节相关的问题。

2. 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自己的答案,教师带领学生共同解决问题。

三、词汇学习(15分钟)1. 教师选取《墨池记》中的一些重要词语,并给出汉字和拼音。

2. 学生根据给出的词语解释,尝试猜测词义,并进行讨论。

3. 教师给出正确的词义和用法,并帮助学生记忆和掌握。

四、文学鉴赏(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墨池记》的结构和风格,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 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自己的分析结果,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五、拓展活动(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演绎,根据《墨池记》中的情节创作小剧场表演。

《墨池记》教学教案设计

《墨池记》教学教案设计

《墨池记》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墨池记》。

(2)理解《墨池记》的文言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分析并欣赏《墨池记》中的精彩词句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墨池记》的主题思想。

(2)学会通过分析文本,提炼观点,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

(3)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古代文化氛围,增强文化底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墨池记》的文言文词句理解和背诵。

2. 分析《墨池记》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 欣赏《墨池记》中的精彩词句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墨池记》中部分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理解。

2. 文中古代文化背景的了解和运用。

3. 对《墨池记》主题思想的深入探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墨池记》中的精彩词句和表达技巧。

3. 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化氛围,增强文化底蕴。

4.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墨池记》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墨池记》,理解文意,圈点批注。

3. 讲解分析: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字词、句式、典故等进行讲解。

4.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探讨主题思想。

5. 欣赏与拓展:引导学生欣赏《墨池记》中的精彩词句,拓展相关知识。

7.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墨池记》,并对文中相关问题进行思考。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背诵和思考问题的认真程度。

3. 小组合作: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协作、沟通能力、贡献度等。

《墨池记》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墨池记》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墨池记》教案初中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墨池记》,了解池塘对于人们生活的影响和意义。

2.掌握散文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池塘对于人们生活的意义。

2.掌握散文的写作特点和技巧。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通过描写池塘展现人类生活的意义。

2.运用散文写作技巧进行文学鉴赏。

教学准备:教师:教材、教案、多媒体设备学生:学习资料、教学笔记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通过问题导入:你家附近有没有池塘?你去过池塘吗?池塘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二、听说训练(10分钟)1.教师出示池塘的图片,让学生描述图片中的场景,引导学生进入“墨池记”的故事背景。

2.学生分组讨论:池塘对于生活有什么作用?列举一些生活中与池塘相关的事物。

三、阅读理解(20分钟)1.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故事大意和汤显祖对池塘的描写,然后回答问题:-故事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池塘对于人们生活的意义是什么?2.学生讨论答案,并与教师进行交流和讨论。

四、散文写作(30分钟)1.分析散文的特点和写作技巧,让学生了解散文是一种文学创作形式。

2.阅读散文《墨池记》的写作技巧,如比喻、拟人、对比等。

3.学生自选池塘为主题,根据散文写作技巧,进行散文写作。

4.学生交换作文,互相点评和修改,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五、文学鉴赏(15分钟)1.教师选取一些学生精选的作文进行展示,然后进行评析和点评。

六、总结归纳(5分钟)1.教师总结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2.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和反思。

扩展活动:1.学生可以选择其他散文作品进行阅读,比较散文的风格和主题。

2.学生可以尝试自己创作一篇散文,运用散文的写作技巧进行创作。

《墨池记》学案(鲁教版选修学案设计)

《墨池记》学案(鲁教版选修学案设计)

《墨池记》学案(鲁教版选修学案设计)一、预习案:(一)、(你是一个懒惰的人吗?如果不是,就请你……)搜查关于作者与王羲之的资料,并写在下面。

(二)、一读课文,完成以下练习。

1、给以下加点字词注音。

(请不要看书,相信你一定能完成。

)洼然王羲之荀伯子徜徉强以仕楹间惟王君夫人之有一能2、填空。

(1)、曾巩,字,文学家,著有。

(2)、荀伯子,人。

(三)、二读课文,对照注释理解课文意思。

1、联系课本,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如果有一点遗忘,也不要紧,可以查看书本或查一些资料。

)隐然:临:洼然:岂信然邪:邪:方:强:极:徜徉:书:所能:盖:天成:及:深造:章:揭:推:善:尚:庄士:遗风余思:被:来世:2、解释以下句子。

(有点难度,不过不要紧,与“强手”竞争才能显示你的实力。

)(1)、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2)、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3)、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4)、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5)、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二、练习案。

熟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第1节中写了一个什么传说?(2)、课文第1节是从哪三方面来写墨池的?(3)、王羲之的书法是天生的吗?那是靠什么?(4)、抚州学官王君,书“晋王右军墨池”六字于槛柱间的目的是什么?(5)、曾巩作记的缘由是什么?(又告于曾巩曰:“愿有记。

”)(6)、曾巩认为王君书字于槛柱间与索文有哪两个目的?(仰慕王羲之;勉励学生。

)(7)、找出文章中议论的句子。

三、拓展延伸。

古往今来,有很多关于勤奋、刻苦的名言名句或成语故事,你能说上吗?(快速收集你大脑中的所有信息,看你的文化积累怎样。

有难度吧?没关系,试试看。

)2、讨论思考:(这可是真功夫啊!看你是否理解了文章。

)(1)、第1节中写了一个什么传说?(有关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2)、课文第1节是从哪三方面来写墨池的?(地理位置、外形特征、得名由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墨池记》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熟读课文,理解并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掌握重点句子的含义。

2. 能力目标:把握课文的内容,理解勤学苦练对于道德圆满、事业有成所具有的决定作用。

3.情感目标:结合自身的学习实践,进一步体会“以精力自致”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 熟读课文,理解并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掌握重点句子的含义。

2. 把握课文的内容,理解勤学苦练对于道德圆满、事业有成所具有的决定作用。

【教学方法】
1. 多种形式朗读课文,熟读成诵培养语感。

2. 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在自己领悟基础上合作交流。

3. 合作探讨,分析理解文本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王羲之是中国最伟大的书法艺术家之一,被后人誉为行书天下第一,他的书法线条如行云流水,字体风流潇洒。

前人评他的笔势说“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世人称他为“书圣”。

他的字是天生如此,还是别有决窍?今天我们学习曾巩的《墨池记》,解开我们的疑惑。

二、简介文史知识
1. 曾巩简介
曾巩,字子固,北宋建昌军南丰县(今属江西省)人,杰出文学家。

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登仁宗嘉二年进士及第。

历官太平州司法参军、馆阁校勘、集贤校理、英宗实录院检讨官,出通判越州,历知齐、襄、洪、福、明、亳诸州。

元丰五年拜中书舍人。

六年,病逝于江宁府,享年六十五岁。

后人称其为"南丰先生",南宋理宗时追谥"文定".他与欧阳修等人一起,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作出了杰出贡献,被归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著作有《元丰类稿》,《隆平集》等传世。

2. 王羲之简介
王羲之,字逸少,琅邪临沂人(今属山东)。

晋怀帝永嘉年生,死于晋哀帝兴宁三年。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世称为"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

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

他小时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

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王羲之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对后世影响很大,他的正体世称"书之圣". 王羲之在书法上是个革新家,他的主要成就还是表现在行书和草书上。

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他把散见于前代、当代的书法作品中的一些用笔、结字优点融合统一在一种崭新的书法作品中。

3. 关于墨池的记载——除荀伯子《临川记》中有王羲之墨池的记载外,浙江省永嘉县积谷山中也有一个水池,池旁刻有米芾所题"墨池"二字,庐门归宗寺内也有王羲之的洗墨池,此外湖北蕲水(蕲春、浠水一带)等地亦有类似遗迹。

这些遗迹有些当然是后人的附会,但也可见人们对王羲之勤奋精神的钦佩和仰慕之情。

4、本文的写作北京:曾巩于嘉佑二年考中进士之前,曾在家乡临川(现江西抚州)讲学。

这篇文章时他再庆历八年应抚州州学教授王盛君之请而写的。

三、文体知识
1、“记”: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写法不定,可以叙事、写景、状物,也可议论。

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操、抱负或阐明作者对某个问题的看法(观点)。

2、特点:⑴寓情、理与事、景、物之中;⑵、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结合。

例如:《核舟记》————说明状物————核舟:奇巧(状物)
《桃花源记》————写景散文————“世外桃源”
《岳阳楼记》————抒情散文————“先天下┅┅”
《醉翁亭记》————抒情散文————“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
《墨池记》————说理散文————勤学苦练出才能
四、教师范读课文,并正音。

学生自己朗读,全班齐读。

五、翻译课文
1、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

2、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3、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

4、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
5、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6、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7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
8、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
9、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10、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
11、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教师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