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线面体》视频课堂实录(优质视频实录+配套课件+配套教案+配套练习、反思)

合集下载

《点线面体》教学反思

《点线面体》教学反思

《点线面体》教学反思在本学期的《点线面体》教学中,我担任的是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师。

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和反思,我意识到在教授《点线面体》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和改进的空间。

本文将对我在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提升教学效果。

首先,在教学《点线面体》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几何概念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引入点、线、面等基本概念时,学生普遍缺乏直观的感受和抽象思维能力。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决定在教学前通过引入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几何图形,如长方形的地砖、正方体的骰子等,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逐渐理解几何概念的抽象意义。

其次,在教学重点和难点方面,我在课堂上注重了对于点、线、面的定义和特点的讲解,但是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和探索能力。

为了改进这一问题,我计划在下一学期的教学中引入更多的启发性问题和探究性活动。

例如,我可以组织学生观察周围的物体,并找出点、线、面的具体示例,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讨论来加深对几何概念的理解。

此外,在教学方法方面,我发现在课堂上我过于注重理论讲解,而忽视了实际应用和综合运用的训练。

为了提高学生的几何解决问题能力,我计划在教学中增加一些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

例如,我可以设计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几何问题,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升他们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另外,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我需要更加明确地制定学习目标和提供适合的学习资源。

有些学生对于几何概念的记忆能力较弱,需要更多的练习和巩固才能掌握。

为了帮助这部分学生,我计划在课堂上增加更多的练习环节,并提供针对性的学习材料和习题。

同时,我还会注重对学生学习的过程进行监控和反馈,及时纠正学生在学习中的错误,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几何概念。

综上所述,《点线面体》教学反思使我意识到在教学中的不足以及可以改进的地方。

我将通过引入生活中的例子、增加启发性问题和探究性活动、设计实践活动、提供适合的学习资源等方式来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二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3课点、线、面》人教版

二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3课点、线、面》人教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点、线、面的基本概念。点是构成图形的最基本元素,线由点延伸而成,面由线围成。它们在美术创作中具有重要作用,能够帮助我们表现形象、情感和创造力。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幅画作通过点、线、面的组合表现出丰富的层次感和美感。让我们分析它是如何运用这些元素来传达艺术家的想法。
二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3课点、线、面》人教版
一、教学内容
《第3课点、线、面》为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美术课程的第三个教学单元。本节课将围绕以下内容展开:
1.感知点、线、面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学会运用点、线、面进行绘画创作;
3.了解点、线、面在美术作品中的应用;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具体教学内容包括:
4.团队协作:在小组讨论和创作过程中,培养学生沟通、协作的能力,增强团队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掌握点、线、面的基本概念及特点:点是构成图形的最基本元素,线由点延伸而成,面由线围成。通过具体实例使学生理解这些基本元素在美术创 Nhomakorabea中的应用。
举例:在画作中,一个圆点可以表示一个物体,如太阳、眼睛等;线条可以表示物体的轮廓、运动轨迹等;面可以表示物体的表面、背景等。
最后,总结回顾环节,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掌握得还算不错。但在课后,我收到一些学生的反馈,表示对于点、线、面在实际应用中仍有些迷茫。针对这一问题,我计划在下一节课中进行针对性地讲解和辅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消化和运用所学知识。
2.教学难点
(1)点、线、面的区分与运用:学生容易混淆点、线、面的概念,难以在创作中灵活运用。
解决方法:通过实物演示、例图分析等方式,使学生明确点、线、面的特点及运用场景。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美术下册点、线、面教案及反思(范文)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美术下册点、线、面教案及反思(范文)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美术下册点、线、面教案及反思(范文)第一篇:人教版小学二年级美术下册点、线、面教案及反思(范文)第2课点、线、面课时:1课时[教材简析]本课内容是以点、线、面这三种基本造型要素为表现媒介,徒手绘制自由图案。

由于抛开具体形象的束缚,这种相对简单的作业更易于训练学生的形式美感,也更便于学生自由发挥创造。

点:不可过大,否则就有面的感觉。

点与面的对比关系,是相对的,同时点的形态以单纯为好。

线:包括直线、曲线、折线,可有粗细、方向、组合上的变化。

曲线应画的有弹性、光滑感。

面:可分为独立的面;有线条分割、交*形成的块面。

[教学目标]训练学生对点、线、面构成的认知和组织能力;培养学生自由创造的能力;启发学生对形式美感的感受力(色彩问题本节不另作要求)。

[教学重点]对点线面的认知及其画法。

[教学难点]画面组织的均衡和多样统一。

[教学构想及方法]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和教师的讲授启发、感染,使学生能感受到点、线、面的美感和作用,认识到它们是绘画的语言。

[教具、学具准备]电脑多媒体教学系统、课件、教材、范图。

第一课时施教时间:2月23日—2月24日教学过程:活动一: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三个好朋友,这三个好朋友就是我们经常见面的点、线、面。

1、板书点、线、面并用课件进行展示。

点:线:面:2、欣赏书中范画。

课本中左上角画家的画,是选用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J。

米洛的一幅《倒立的人》。

作者运用点、线、面的自由组合,以略带具象的装饰形象构成一幅有抽象意味的画,造型单纯、自然,色彩干净、明亮。

欣赏时,指导学生从中体会点线面在画面中所起的作用。

活动二:学生作业,教师巡回辅导独立创作一幅点、线、面构成作业。

主要应注意避免画得琐细、平均。

图色可采用一色多处分步的方法—即每用一色,应在画面不同部位分配,形成呼应,所绘形面应有大小、间隔、形态差异。

课堂小结:选不同程度和特点的作业做讲评,分析优劣得失,布置学生课后加工整理未完成作业。

《第3课 点、线、面》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小学美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

《第3课 点、线、面》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小学美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

《点、线、面》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认识和理解“点、线、面”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 掌握“点、线、面”在美术创作中的运用和表现手法。

3. 提高观察、想象和创造能力,培养审美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体验,理解“点、线、面”的基本特征和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和创造能力,将“点、线、面”元素融入美术创作中,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课件,包括“点、线、面”的典型案例和图片。

2. 准备画笔、颜料、纸张等美术创作工具。

3. 提前布置教室,营造美术课堂氛围。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它就在我们的身边,无处不在,它就是点、线、面。

2. 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发现其中的点、线、面。

(二)讲授新课1. 点:教师出示一些生活中的点,让学生辨认。

教师还可以利用一些工具(如马克笔)让学生自己动手画点,并说出画点的要点。

通过一些练习让学生熟悉点的运用。

2. 线:教师通过不同的图片和工具(如彩色笔、彩色粉笔)让学生认识直线、曲线等,并让学生自己动手画线。

教师讲解画线的要点,并让学生进行练习。

3. 面: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各种形状的面,并让学生辨认。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面在生活中的运用,并让学生自己动手用彩纸剪面。

(三)示范环节教师现场绘画示范,将点、线、面运用在画作中,学生观察并学习。

(四)实践练习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和示范,自己动手绘画,将所学到的点、线、面运用在自己的作品中。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小结作业1. 教师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点、线、面的重要性和运用方法。

2.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家中寻找并记录生活中的点、线、面,第二天与同学交流分享。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点、线、面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掌握点、线、面的基本绘画技巧。

部审初中数学七年级上《点、线、面、体》魏佳欣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比赛新课标人教

部审初中数学七年级上《点、线、面、体》魏佳欣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比赛新课标人教

4.1.2点、线、面、体季梁学校魏佳欣【教学目标】1.知道点、线、面、体是构成几何图形的元素,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2.知道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对点、线、面、体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认识;难点:对点、线、面、体之间关系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图中有哪些你熟悉的立体图形?从而引出几何体的概念。

二、探索新知(一)构成几何图形的元素:体、面、线、点1、问题一:展示图片长方体、圆柱体,进行提问。

①你知道这些体是有什么围成的吗?②展示动画,提问:这些面有什么不同吗?(同时强调:数学中的面没有厚薄之分)③让学生观察我们周围的环境,举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面,并指出哪些面是平的,哪些面是曲的?(学生回答后,教师展示图片:一些生活中的“面”)④随堂练习:如下图,围成这些立体图形的各个面中,哪些面是平的?哪些面是曲的?2、问题二:①观察动画,思考: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什么?②追问:这些线有什么不同?(强调:线没有粗细之分)3.问题三:引导学生观察动画,并思考:线与线相交的地方形成了什么?(同时强调:点没有大小之分)(二)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1、探究一:①让学生拿出纸笔,在纸上写“我真棒”三个字,并思考:如果把笔尖看作是一个点,这个点在纸上运动时,形成了什么?②追问:通过上述运动,你得到了什么结论?然后展示动画,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点动成线。

③学生自主讨论:你能说出生活中“点动成线”的例子吗?(多媒体展示动画:美丽的烟花、划过夜空的流星雨、音乐喷泉)探究二:①学生观察动画,并思考:汽车雨刷可以看作是一条线,它在挡风玻璃上运动时有什么现象?②追问:通过对上面现象的分析你得出了什么结论?(引导学生归纳结论:线动成面)③让学生举例说一说实际生活中的“线动成面”。

然后教师展示动画并讲解:扇子打开、刷墙、雷达扫描。

3.探究三:①观察动画,并思考:长方形玻璃门绕它的一边旋转,形成了什么图形?②通过对上面现象的分析,你得出了什么结论?③你能再举出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说明这一结论吗?(展示一个半圆、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绕一边旋转的动画)4.教师引导学生对“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的知识要点进行归纳。

《 4.1.2 点、线、面、体》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数学人教版12七年级上册

《 4.1.2 点、线、面、体》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数学人教版12七年级上册

《4.1.2 点、线、面、体》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点、线、面、体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点的无大小性质,线的长度概念,面的边界与面积概念,以及体在空间中的存在形式。

同时,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图形的认知能力,为后续的几何知识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明确点、线、面、体的基本特征及其在几何图形中的地位。

难点在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理解三维空间中点、线、面、体的关系,并能够用这些概念去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几何问题。

三、教学准备课前准备包括准备教学课件,包括点、线、面、体的基本图形和实例;准备几何模型,如立方体、圆柱等,用于直观展示体的概念;准备练习题,用于课后巩固和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教师需提前熟悉教材,准备好解答学生可能提出的疑问。

课堂上,还需确保教室空间充足,便于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课程伊始,教师将采用日常生活中的实物为出发点,进行引入。

如通过提及学生们在校园里常见的事物,如“操场上的篮球场、教室里的课桌椅”等,来引导学生们思考这些实物的共同特征。

通过提问的方式,如“这些物体都是由哪些基本的元素组成的?”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 概念阐释在学生对点、线、面、体的概念有初步的感知后,教师将详细解释这些概念。

首先,从“点”开始,解释点作为空间中无大小、无方向性的基本元素。

接着,讲解“线”,说明线是由无数个点连接而成的,有方向性且具有一定长度的基本图形。

随后是“面”,阐述面是由线所构成的、有边界的区域,并且强调其长宽等尺寸的存在。

最后介绍“体”,它是由多个面围合而成的具有空间感的立体图形。

3. 互动探究在学生对点、线、面、体的概念有了初步理解后,教师将通过一些具体的实例和互动活动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例如,教师可以用身边的物体进行展示和解释,让学生亲自观察并感知不同物体中的点、线、面、体。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初一上册 4.1.2点、线、面、体 名师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反思 (3)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初一上册 4.1.2点、线、面、体 名师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反思 (3)

4.1.2点、线、面、体(敎學设计)[敎學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几何图形的基本元素:点、线、面;点、线、面也都是几何图形;2.认识到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过程与方法:经历从几何体中寻找点、线、面的过程,借助实例,通过触摸、观察、实验、举例等数學活动,便抽象为具体,发展抽象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热爱几何的热情,激发學习兴趣.[敎學重、难点]重点:理解几何体的基本要素以及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难点:是对“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理解.[敎學用具]数學课本、多媒体课件[敎學方法]探究式[敎學活动设计]一、情景导入:(播放视频:链接酷网2008北京奥运会视频42分53秒至44分56秒)由视频导入课题“点、线、面、体”。

二、出示课件(ppt)1.从日常生活入手找出以下几何图形:长方体、棱锥、圆柱、圆柱、圆锥和球。

2.观察静态的长方体有几个面?面和面相交成几条线?线和线相交成几个顶点?再认几种几何图形总结出几何体(即“体”)。

3.學习面有平的面和曲的面:平静的湖面给人平面的印象,建筑物的顶部给人曲面的印象;草坪是平面,圆柱体的绿化面曲面;茶壶表面是曲面,放茶壶的桌面是平面。

面和面相交成线(水面与天空相交成了一条线)。

4.學习线有直线和曲线:一道道光柱给人直线的印象,曲线形状的喷泉与之形成了对比。

5.學习点,中国地图上的每座城市都用一个个红色的点表示出来,北京市地图(北京用一个版面表示)与中国地图上(北京用一个点表示),由此得出:点无大小。

6.探索:点动成线,并请學生观察想象生活和學习中点动成线的实例。

7.探索:线动成面,一条直线转动半周成一扇面,夜灯光制作的广告牌。

8.探索:面动成体,一三角形绕着一边旋转一周成圆锥,一长方形绕着一边旋转一周成圆柱,三、练习巩固1.平面图形与几何体连线。

2.实物演示:课本是长方体,一页页纸分别是长方形,装订在一起便是长方体的课本。

四、回顾归纳:1.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体由面组成、面与面相交成线以及线与线相交成点。

部审初中数学七年级上《点、线、面、体》王丽霞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比赛新课标人教

部审初中数学七年级上《点、线、面、体》王丽霞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比赛新课标人教

4.2 直线、射线、线段初中数学人教2011课标版1教材分析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该小节共分两个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直线、射线和线段是本章知识图形认识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从知识上讲,直线、射线、线段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几何图形,以后学习的三角形、四边形等都是由它们组成的.从本节开始出现的几何图形的表示、几何语言的表达以及几何图形的画法,也是今后系统学习几何知识所必须的基础;从思想方法上讲,直线基本事实的得出经历了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同时射线、线段的表示是由直线类比得到,渗透了类比的数学思想.总之,本节课在学生今后的整个几何学习中起着奠基的作用. 2教学目标结合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本节的地位和作用,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制定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基本事实,掌握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以及了解相交的概念. (2)能力目标:通过对直线基本事实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抽象概括能力;同时通过学习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培养学生不同数学语言之间转换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直线基本事实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与此同时通过分组合作及动手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及探索精神. 3重点难点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如下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的基本事实;(2)教学难点: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情境引入情境设置:学校总务处为解决下雨天学生的雨伞存放问题,决定在每个班级教室外钉一根装有挂钩的木条.七年级共有5个班,请你帮总务处算算至少需要给七年级买多少颗铁钉?(学生自己思考运算)设计意图: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为本节课的情境引入,让学生能够带着疑问进入新课的学习.最后再前后呼应,在学完新课内容后让学生自己来解决这个实际问题,提升学生的成就感,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活动2【活动】探究新知探究活动1 将纸条固定在硬纸板上,使纸条不能动,需要几颗图钉? 学生分组活动、动手操作;教师深入小组,查看各小组的活动完成情况. 活动完成后,让学生回答自己的做法,老师给予简单的总结后,从学生所做的结果中任意的选取一组,与学生合作,通过拔掉图钉的过程,得出活动结论. 图钉纸条 2 1 即,只需要两颗图钉就能将纸条固定,并且纸条不会动. 得出结论后,进而提出如果将图钉看作是点、纸条看作直线又能得出怎样的结论?层层引导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最后得出“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的结论.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以问题制造困惑,在问题的驱动下激发学生思考,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兴趣,再以目标导引,最终解决困惑. 探究活动2 经过一点画直线,能画几条?经过两点画直线,又能画几条?学生拿出直尺、铅笔自己在课本上作图,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板演;教师看学生在黑板上的板演情况,并看下面的学生是否认真作图.然后和学生一起来看所作出的图,再简单引导,得出“经过两点只有一条直线”的结论. 设计意图:该活动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动手作图、思考问题,在适当的部分再提出合适的问题来引导学生,使学生朝着终点一步步迈进.这样做正体现了新课标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学理念. 直线的基本事实是本节课的重点,前面的两个探究活动已经得出了基本事实的两个要点,所以,只需要对两个活动结论进行总结合并就得出了直线的基本事实. 直线的基本事实: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简述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这个知识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再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进行讲解,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基本事实的含义. 思考基本事实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有哪些? 实例:(1)课本:工人砌墙、植树;(2)其他:木工师傅用墨盒弹出墨线、修建桥墩、跑道、窗帘上的铁丝等等. 设计意图:通过基本事实的举例,更加的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之于生活;让学生感受数学的有用性以及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学完直线的基本事实后,进而学习本节课的难点“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棱柱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教 育网 -
棱锥
立体图形又叫做几何体简称为体 包围着体的是面
观察 这是一个长方体的模型,它有几个面? 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几条线?线与线相 交成几个点?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教 育网 -
观察 这是一个三棱锥的模型,它有几个面? 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几条线?线与线相 交成几个点?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教 育网 -
观察 下面是圆柱、圆锥的模型,它们各有几个面? 面又有什么特征?
底面是平面 侧面是曲面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教 育网 -
练习:围成下面这些立体图形的各 个面中,哪些面是平的?哪些面是 曲的? 平的
育网 -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教 育网 -
议一议 笔尖可以看作一个点,这个点在
纸上运动时,形成了什么?
点动成线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教 育网 -
探究
点动成线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教 育网 -
曲的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教 育网 -

平面
曲面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教 育网 -
小结
1.立体图形又叫做几何体简称为体
2.包围着体的是面;面有两种,平的面与曲的面.
3.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线;线有直线也有曲线. 4.线与线相交的地方是点.
1
2
3
4
5
A
B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教 育网 -
C
D
E
1.体是由面组成 2.面与面相交成线 3.线与线相交成点
1.点动成—— 线 2.线动成—— 面 3.面动成—— 体
几何图形都是由点、线、面、体组成 的,点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教
议一议 汽车雨刷可以看作一条线,它在
挡风玻璃上运动时有什么现象?
线动成面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教 育网 -
线动成面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教 育网 -
议一议
直角三角形纸片绕它的一直角 边旋转一周,形成了什么图形?
21世纪教育网精品教学课件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教 育网 -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教 育网 -
你能找出常见的立体图形吗?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教 育网 -
常见
圆锥
面动成体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教 育网 -
三角形 绕一边 旋转成 圆锥体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教 育网 -
长方形 绕一边 旋转成 圆柱体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教 育网 -
练习:把下面第一行的平面图形绕 线旋转一周,便能形成第二行的某个几 何体,请用虚线连一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