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矿业大学机械系统动力学实验指导书(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矿山机械实验报告

矿山机械实验报告

矿山机械实验报告1. 引言矿山机械在现代矿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了提高矿石的开采效率和安全性,矿山机械的研究与应用成为矿业领域的热点之一。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对矿山机械的测试和分析,评估其性能和可靠性。

2. 实验目的- 了解矿山机械的基本原理和构造;- 测试矿山机械的工作效率和负载能力;- 分析矿山机械的故障模式和寿命。

3. 实验方法本次实验选择了一台常见的矿山机械进行测试,具体实验步骤如下:1. 设置实验装置,包括传感器、控制面板等;2. 启动矿山机械,并记录其运转过程中的各项参数,如转速、载荷等;3. 运行一段时间后,观察矿山机械的工作情况,并记录异常现象;4. 停止矿山机械的运行,并对其进行检查,找出可能的故障点;5. 分析实验数据,评估矿山机械的性能和可靠性。

4. 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实验测试和数据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主要结果:1. 矿山机械的工作效率较高,能够满足矿石的开采要求;2. 在负载较重的情况下,矿山机械的转速略有下降,但仍在正常工作范围内;3. 实验过程中未发现矿山机械的明显故障现象;4. 通过对矿山机械的检查,我们发现一些潜在的故障点,如轴承磨损、传动系统松动等。

根据实验结果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矿山机械在正常工作条件下具有较高的效率和稳定性;2. 在矿山机械运行过程中,需定期进行维护保养,以减少潜在故障的发生;3. 在矿山机械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应注重耐久性和可靠性的提升。

5. 结论本次实验通过对矿山机械的测试和分析,评估了其性能和可靠性。

结果表明,矿山机械在正常工作条件下具有良好的工作效率和稳定性。

然而,在运行过程中仍存在一些潜在的故障点,需要进行定期的维护保养。

因此,在矿山机械的研发和应用中,应注重提高其耐久性和可靠性,以满足现代矿业的需求。

6. 参考文献(这里列出所参考的相关文献、资料等)注:此为实验报告的模板,并非真实数据和实验结果。

动力学实验实验报告

动力学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动力学基本原理,掌握动力学实验的基本方法。

2. 通过实验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即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它上面的合外力成正比,与它的质量成反比。

3. 学习实验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分析方法。

二、实验原理牛顿第二定律是经典力学中的基本定律,其数学表达式为:F = ma,其中F为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外力,m为物体的质量,a为物体的加速度。

三、实验设备1. 动力实验台2. 测力计3. 速度传感器4. 电脑数据采集系统5. 实验用小车及砝码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将实验台上的小车放置在水平轨道上,确保小车能够自由滑动。

2. 连接数据采集系统:将测力计、速度传感器和电脑数据采集系统连接好,确保各部分工作正常。

3. 实验数据采集:a. 将砝码挂在小车后端,记录小车初始位置。

b. 打开数据采集系统,启动小车,同时开始记录小车运动过程中的速度和测力计的示数。

c. 当小车运动至预定距离时,停止小车,记录此时的速度和测力计的示数。

4. 数据处理:a. 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小车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图,计算小车的加速度。

b.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计算作用在小车上的合外力。

c. 比较计算得到的合外力与实验测得的力,分析误差来源。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速度与时间关系图:根据实验数据绘制速度与时间关系图,观察小车运动规律,发现小车在实验过程中呈匀加速直线运动。

2. 加速度计算:根据速度与时间关系图,计算小车的加速度,得到加速度a =2.5 m/s²。

3. 合外力计算: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计算作用在小车上的合外力F = ma = 2.5kg × 1 m/s² = 2.5 N。

4. 误差分析:实验过程中,误差主要来源于以下方面:a. 测力计的精度;b. 速度传感器的精度;c. 数据采集过程中的误差;d. 实验操作过程中的人为误差。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验证了牛顿第二定律的正确性,掌握了动力学实验的基本方法。

矿山机械实验报告(6学时)

矿山机械实验报告(6学时)
19
1
1
2
序号
部件结构
1
3
功能
2
3
4
液压系统
5
电控系统
6
喷雾降尘系统
2
2)写出 YT27 型气腿式凿岩机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名称。
YT27 型气腿式凿岩机气
1.

2.

3.

4.

5.

6.

3)标出气动凿岩机转钎机构各部分名称。
1.
; 2.

3.
; 4.

5.
; 6.

7.

3
4)MQT-100/2.4S 型气腿式锚杆
四、 实验步骤
1、实验数据处理计算公式
(1)流量 Q 实验计算公式 Q 900d12 2gh (d1 d2 )4 1
式中, Q ——体积流量,m3/h; ——文丘里流量系数,取值 0.98; d1 ——文丘里孔口的直径,本实验取 0.02m; d2 ——文丘里喉管的直径,本实验取 0.01m; h ——U 型压差计的高度差读数,m。
扬程 H(m) 有 效 功 率 Ne
( 效W率)η(%)
13
(b)离心泵工作特性曲线绘制
14
2、离心泵串联实验
(a)离心泵串联实验数据记录
序号
压左
1
2
3
4
5
6
7
8
9
10
差 (mm)
计右
高 (mm)
差 差 h m (mm) m 真空表 1(MPa)
压力表 1(MPa)
功率表 1(W)
真空表 2(MPa)
二、 实验内容

机械转动力工程实训报告

机械转动力工程实训报告

一、实训目的通过本次机械转动力工程实训,使我对机械转动力系统有更深入的了解,掌握机械转动力系统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运行维护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提高我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为今后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训时间及地点实训时间:2021年X月X日至2021年X月X日实训地点:XX机械厂三、实训内容1. 机械转动力系统基础知识(1)机械转动力系统概述:了解机械转动力系统的定义、组成、作用及分类。

(2)传动系统:学习齿轮传动、带传动、链传动等基本传动方式的工作原理、特点及应用。

(3)轴系:掌握轴系的基本类型、设计方法及选型原则。

(4)联轴器:学习联轴器的类型、结构、工作原理及选用方法。

2. 机械转动力系统设计(1)传动系统设计: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传动方式,进行传动系统的设计。

(2)轴系设计:根据轴系设计要求,确定轴的类型、直径、长度等参数。

(3)联轴器设计:根据联轴器的工作条件,选择合适的联轴器类型,确定其主要参数。

3. 机械转动力系统运行维护(1)机械转动力系统运行监控:了解运行监控的方法和手段,掌握运行参数的检测与分析。

(2)故障诊断与排除:学习故障诊断的基本方法,掌握常见故障的诊断与排除技巧。

(3)维护保养:了解机械转动力系统的维护保养方法,掌握维护保养周期及注意事项。

四、实训过程及成果1. 实训过程(1)理论学习:通过查阅资料、听讲等方式,掌握机械转动力系统的基础知识和设计方法。

(2)实践操作: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进行机械转动力系统的设计与组装。

(3)运行维护:对组装完成的机械转动力系统进行运行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进行故障诊断与排除。

2. 实训成果(1)完成机械转动力系统的设计与组装,满足实际需求。

(2)掌握机械转动力系统的运行监控、故障诊断与排除等技能。

(3)提高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为今后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五、实训心得1. 通过本次实训,我对机械转动力系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机械转动力系统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运行维护等方面的知识。

机械系统设计课程实验指导书

机械系统设计课程实验指导书

机械系统设计课程实验指导书(机械系统设计课程组编制)2008年实验一传动系统的空载功率测定(两学时)一、实验目的1.了解传动系统空载功率损失在机床主电机功率中所占的比重。

2.了解机床传动系统的安排和结构设计对空载功率损耗的影响。

3.掌握机床传动系统空载功率的测定方法和仪器的使用。

二、实验内容1.测量机床电机空转时的空载功率。

2.测量脱开主轴部件时,机床主变速系统各级主轴转速下的空载功率。

3.测量接通主轴部件时,机床主传动系统各级主轴转速下的空载功率。

4.测量包含进给传动系统在内的机床传动系统在各级主轴转速下的空载功率。

三、实验原理机床传动系统电机输出功率P除消耗于切削功率P c外,还消耗于机床传动系统空载运转时的功率损耗P i和机床有了切削负载以后所增加的机械摩擦所损耗的功率P a。

用公式表示为P=P c + P i + P a式中P——机床电机功率(kw);P c——消耗于切削加工的功率(kw);P i——机床传动系统的空载功率(kw);P a——载荷附加功率(kw)。

消耗于切削加工的有效功率P c ,可根据已定的切削用量和有关的切削条件从工艺手册中查到,或用简化后的切削力计算公式根据切削用量进行计算求得。

载荷附加功率是指增加切削载荷以后,所增加的传动件摩擦损耗功率。

它随切削功率的增加而增大。

用公式表示为cc P Pa P η∑=- 式中:∑η——机床传动链的总机械效率。

321ηηηη=∑… ;1η,2η,2η—— 为主传动链内的各传动副的机械效率。

机床传动系统的空载功率是指在无切削负荷时,主传动系统中所有运动零件的机械摩擦损耗功率,包括1. 克服各种传动件和支承表面间的摩擦,如齿轮、传动带、轴承、导轨、油封、摩擦离合器磨擦片等。

2. 克服在机床零件的加工和装配中,由于几何形状误差和位置偏差等所引起的附加摩擦。

3. 传动件在油池中搅动润滑油所引起的功率损耗,它取决于传动件的种类、尺寸大小、浸油深度、油的粘度、温度和传动件的转速。

中国矿业大学电机综合实训报告

中国矿业大学电机综合实训报告

电机综合实训内容实训一电器设备的基础测试一、实训目的1、了解电器设备的基础测试内容。

2、掌握测量电器设备的绝缘电阻的方法。

3、掌握测量电器设备的耐压的方法。

二、预习要求1、了解2种测量电器设备绝缘电阻原理和仪表及使用方法。

2、了解低压电器设备的基本绝缘电阻要求(查国家标准)。

3、学习2种绝缘电阻测量仪表的使用方法和仪表技术指标。

4、设计应该如何测量低压电机、变压器的绝缘电阻值和相应的记录表格。

5、了解测量电器设备耐压的原理和相应所用仪表的使用方法。

6、了解低压电器设备的基本耐压要求(查国家标准)。

7、学习耐压测试仪的使用方法和仪表技术指标。

8、设计应该如何测量低压电机、变压器的耐压数值和相应的记录表格。

9、自拟实验安全注意事项。

三、实训项目1、分别用所选2种绝缘电阻测量仪表,测定低压电机、变压器(或调压器)的绝缘电阻。

2、使用耐压测试仪分别测量测定低压电机、变压器(或调压器)的耐压数值。

四、实训线路、实验所需组件及步骤1.实训线路自拟实训线路和实训步骤及实训注意事项(特别是所有仪器仪表数据)。

参考实训记录表格:表1—1 采用第一种测量仪表测量三相异步电动机电机、变压器(或调压器)绝缘电阻实训报告(A4纸)基本内容:1、基本测量电器设备绝缘方法。

答:摇表、绝缘电阻测试仪2、使用仪器设备技术参数。

见附录一。

3、分析选择第一种测量绝缘电阻仪表测量绝缘电阻(包括实验数据整理)。

由表1-1知:绝缘电阻良好;4、分析选择第一种测量绝缘电阻仪表测量绝缘电阻(包括实验数据整理)。

由表1-2知:绝缘电阻良好;5、分析测量电器设备绝缘电阻的用途和意义。

答:用途:测量电气设备绝缘电阻是检查其绝缘状态最简便的辅助方法。

由所测绝缘电阻能发现电气设备导电部分影响绝缘的异物,绝缘局部或整体受潮和脏污,绝缘油严重劣化、绝缘击穿和严重热老化等缺陷意义:保证设备安全运行的重要措施。

6、基本测量电器设备的耐压实验方法。

答:直流耐压试验、交流耐压试验7、使用耐压实验仪器设备技术参数。

机械系统设计课程实验指导书

机械系统设计课程实验指导书

机械系统设计课程实验指导书机械系统设计课程实验指导书(机械系统设计课程组编制)2008年实验⼀传动系统的空载功率测定(两学时)⼀、实验⽬的1.了解传动系统空载功率损失在机床主电机功率中所占的⽐重。

2.了解机床传动系统的安排和结构设计对空载功率损耗的影响。

3.掌握机床传动系统空载功率的测定⽅法和仪器的使⽤。

⼆、实验内容1.测量机床电机空转时的空载功率。

2.测量脱开主轴部件时,机床主变速系统各级主轴转速下的空载功率。

3.测量接通主轴部件时,机床主传动系统各级主轴转速下的空载功率。

4.测量包含进给传动系统在内的机床传动系统在各级主轴转速下的空载功率。

三、实验原理机床传动系统电机输出功率P除消耗于切削功率P c外,还消耗于机床传动系统空载运转时的功率损耗P i和机床有了切削负载以后所增加的机械摩擦所损耗的功率P a。

⽤公式表⽰为P=P c + P i + P a式中P——机床电机功率(kw);P c——消耗于切削加⼯的功率(kw);P i——机床传动系统的空载功率(kw);P a——载荷附加功率(kw)。

消耗于切削加⼯的有效功率P c ,可根据已定的切削⽤量和有关的切削条件从⼯艺⼿册中查到,或⽤简化后的切削⼒计算公式根据切削⽤量进⾏计算求得。

载荷附加功率是指增加切削载荷以后,所增加的传动件摩擦损耗功率。

它随切削功率的增加⽽增⼤。

⽤公式表⽰为cc P Pa P η∑=- 式中:∑η——机床传动链的总机械效率。

321ηηηη=∑… ;1η,2η,2η—— 为主传动链内的各传动副的机械效率。

机床传动系统的空载功率是指在⽆切削负荷时,主传动系统中所有运动零件的机械摩擦损耗功率,包括1.克服各种传动件和⽀承表⾯间的摩擦,如齿轮、传动带、轴承、导轨、油封、摩擦离合器磨擦⽚等。

2.克服在机床零件的加⼯和装配中,由于⼏何形状误差和位置偏差等所引起的附加摩擦。

3.传动件在油池中搅动润滑油所引起的功率损耗,它取决于传动件的种类、尺⼨⼤⼩、浸油深度、油的粘度、温度和传动件的转速。

机械系统动力学【范本模板】

机械系统动力学【范本模板】

机械系统动力学报告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专业:机械电子工程姓名:学号:机械系统动力学1 机械系统动力学简介随着现代工业对机械设备及机械传动系统的要求越来越高,机械设备及机械传动系统向着大型化、高速化、轻量化、构件柔性化方向发展。

人们对生产率的不断追求,使得机械的运转速度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人们总是希望使用的机器轻巧一些,材质的改善使得构件的截面可以设计得更小一些,这样就减轻了重量、节省了材料;速度高了使得机器中的惯性力增大,截面小了使得构件的柔性加大,这样使得系统更容易产生振动,振动降低了机械的精度和寿命,恶化了劳动条件。

由于动力学研究的复杂性,人们常常引入一些假定,使问题的研究过程简化.随着生产实践的发展对动力学分析的准确度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为动力学分析提供了新的理论和分析手段。

动力学的发展趋势是:逐步将这些假定抛弃,使得分析更接近客观实际。

对于低速机械,运动中产生的惯性力可以忽略不计。

随着机械速度的提高,惯性力不能再被忽略,此时可根据达朗伯原理将惯性力加入静平衡方程进行求解,这种方法就称为动态静力方法。

为了求出惯性力,就必须知道构件的加速度。

因此在动态静力分析之前首先要进行运动学分析,而在运动学分析时总是假定构件是按某一给定的理想运动规律运动,多数驱动构件均被假定做等速回转运动.由于采用了等速回转这一假定,在动态静力分析中便不涉及原动机的特性,因而,着本质上是一种理想运动状态下的力学分析。

现在在许多速度较高的机械中,用动态静力分析代替了静力分析。

在力的作用下,机械很难维持“驱动件等速回转”这种假定.尽管这种假定在许多情形下是允许的,但在实际运动中常常需要知道系统的真实运动规律,因而进行动力分析就是求出在外力作用下系统的真实运动,用于解决动力学的正问题。

由于分析的对象是整个机械系统,所以又称为机械系统动力学。

在高速情况下,动态精度与静态精度有很大的区别。

精密机床的动态性能研究、高速间歇机构的动态定位精度研究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为斜椭圆,其变化过程如下图所示。因此图象由斜椭圆变为直线的频率就是振动体的固
有频率。
(3)加速度判别共振
将激振信号输入到采集仪的第一通道(即 X 轴),加速度传感器输出信号输入到第二
通道(即 Y 轴),此时两通道的信号分别为:
激振信号为:
F F0 sin t
加速度信号为: y 2Y sin(t )
4.实验步骤
一、幅值判别法测量
1、安装仪器 把激振器安装在支架上,将激振器和支架固定在实验台基座上,并保证激振器顶杆对 简支梁有一定的预压力(不要露出激振杆上的红线标识),用专用连接线连接激振器和 INV1601B 型实验仪的功放输出接口(实验仪上的功率幅度调节按钮应调到最小)。 把带磁座的加速度传感器安放在简支梁上,输出信号接到 INV1601B 型实验仪的加速
在激振功率输出不变的情况下,由低到高调节激振器的激振频率,通过示波器,我们 可以观察到在某一频率下,任一振动量(位移、速度、加速度)幅值迅速增加,这就是机 械振动系统的某阶固有频率。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在阻尼较大的情况下,不同的测量方 法得出的共振动频率稍有差别,不同类型的振动量对振幅变化敏感程度不一样,这样对应 一种类型的传感器在某阶频率时表现不够敏感。
q F0 m
k c
m
F0 sin et 图 3 阻尼强迫振动
x1 代表阻尼自由振动基, x2 代表阻尼强迫振动项。
自由振动项周期
TD
2 D
强迫振动项周期
Te
2 e
由于阻尼的存在,自由振动基随时间不断地衰减消失。最后,只剩下后两项,也就是通常
讲的定常强动,只剩下强迫振动部分,即
x
(
2
q(
2
2 e
)
别为:
激振信号为: F F0 sin t
位移信号为: y Y sin(t )
理可知共振,屏时幕,上的图象n ,将是一2个,正X椭轴圆信。号当和
Y 轴信号的相位差为 略大于 n 或略小于
/
n
2 ,根据利萨如图原
时,图象都将由正椭
圆变为斜椭圆,其变化过程如下图所示。因此图象由斜椭圆变为正椭圆的频率就是振动体
察图象的变化情况,分别用 INV1601B 型实验仪“加速度档”的加速度 a 、速度 v 、位移 d
进行测量,观察图象,根据共振时各物理量的判别法原理,来确定共振频率。
三、传函判别法和自谱判别法测量
1、安装仪器 把实验模型力锤的力传感器输出线接到 INV1601B 型实验仪第一通道的加速度传感器
输入端,档位拔到“加速度”档的 a ;把带磁座的加速度传感器放在简支梁上,输出信号
触发”,点击左侧操作面板的“传函”按钮,可得到频响曲线,第一个峰就是系统的第一 阶固有频率,后面的几个峰是高阶频率。移动传感器或用力锤敲击简支梁的其它部位,再 进行测试,记录下各阶固有频率。
4、自谱测量 选择“波谱”示波方式,从第二通道的频谱图中读取前三个谱峰即为系统的前三阶固 有频率。
5.实验数据和结果分析
量,放到所谓“模态坐标系统”中来描述。这一坐标系统的每一个基向量恰是振动系统的 一个特征向量。也就是说在这个坐标下,振动方程是一组互无耦合的方程,分别描述振动 系统的各阶振动形式,每个坐标均可单独求解,得到系统的某阶结构参数。
接到 INV1601B 型实验仪的第二通道加速度传感器输入端,档位拔到“加速度”档的 a 加
速度。 2、开机 进入 INV1601 型 DASP 软件的主界面,选择“双通道”按钮。进入“双通道”软件进
行“传函”示波。在“自由选择”中选择传函幅频和相位项示波。 3、传函测量 用力锤敲击简支梁中部,就可看到时域波形,采样方式选择为“单次触发”或“多次
分析法)
2.实验仪器及安装示意图
实验仪器:INV1601B 型振动教学实验仪、INV1601T 型振动教学实验台、加速度传感 器、接触式激振器、MSC-1 力锤(橡胶头)。软件:INV1601 型 DASP 软件。
图1 幅值判别法和相位判别法仪器连接图
图 2 传函判别法和自谱分析法仪器连接图
3.实验原理
《机械系统动力学》
实验指导书
编制 机械系统动力学课程组
中国矿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机械设计系 2019 年 3 月
实验:结构的固有频率与模态的测试 一、结构的固有频率测试
1.实验目的
1、学习机械系统固有频率的测试方法; 2、学习共振法测试振动固有频率的原理与方法;(幅值判别法和相位判别法) 3、学习锤击法测试振动系统固有频率的原理与方法;(传函判别法) 4、学习自由衰减振动波形自谱分析法测试振动系统固有频率的原理和方法。(自谱
速度信号为: y Y cos(t )
加速度信号为: y 2Y sin(t )
(1)位移判别共振
将由 INV1601B 实验仪的“信号源输出”的激振信号输入到 INV1601B 型实验仪的第一
通道(即 X 轴)的速度输入接头,位移传感器输出信号或通过 INV1601B 型实验仪积分档
输出量为位移量的信号接入教学仪的第二通道(即 Y 轴)输入接头,此时两通道的信号分
滞后相位角
因为 q / 2 F0 m
幅 A 可写成
arctg
2Du 1u2
K
m
F0 K
xst 为弹簧受干扰力峰值作用引起的静位移,所以振
A
1 (1 u 2 )2 4u 2 D 2
x st
xst
其中
称为动力放大系数
1
(1 u 2 )2 4u 2 D 2
动力放大系数 是强迫振动时的动力系数即动幅值与静幅值之比。这个数值对拾振器
YX
1/ k
e j
F (1 u 2 )2 4D 2u 2
tg 1
2Du 1u2
Y 的意义就是幅值为 1 的激励力所产生的响应。研究 Y 与激励力之间的关系,就可得
到系统的频响特性曲线。在共振频率下的导纳值迅速增大,从而可以判别各阶共振频率。
4) 自谱分析法
当系统受脉冲激励后做自由衰减振动时包括了各阶频率成分,时域波形反映了各阶频 率下自由衰减波形的线性叠加,通过对时域波形做 FFT 转换就可以得到其频谱图,从而我 们可以从频谱图中各峰值处得到系统的各阶固有频率。
2.实验仪器及安装示意图
实验仪器:INV1601B 型振动教学实验仪、INV1601T 型振动教学实验台、加速度传感 器、MSC-1 力锤。软件:INV1601 型 DASP 软件。
图 1 振动测试实验台的组成及连接示意图
3.实验原理
3.1 模态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模态分析方法是把复杂的实际结构简化成模态模型,来进行系统的参数识别(系统识 别),从而大大地简化了系统的数学运算。通过实验测得实际响应来寻示相应的模型或调 整预想的模型参数,使其成为实际结构的最佳描述。
共振时,
n

2
,X
轴信号和
Y
轴信号的相位差为
/
2 。根据利萨如图原
理可知,屏幕上的图象应是一个正椭圆。当 略大于 n 或略小于 n 时,图象都将由正椭
圆变为斜椭圆,其变化过程如下图所示。因此图象由斜椭圆变为正椭圆的频率就是振动体 的固有频率。
`
n
n
图 4 用位移判别共振的利萨如图形
n
n
对于振动系统,经常要测定其固有频率,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用简谐力激振,引起系统 共振,从而找到系统的各阶固有频率。另一种方法是用锤击法,用冲击力激振,通过输入 的力信号和输出的响应信号进行传函分析,得到各阶固有频率。
1、简谐力激振 由简谐力作用下的强迫振动系统,其运动方程为:
mx Cx Kx F0 sin et
方程式的解由 x1 x2 这二部分组成: x1 et (C1 cos Dt C2 sin Dt)
式中 其中
D 1 D2
C1 、 C2 常数由初始条件决定
x2 A1 sin et A2 cos et
A1
( 2
q( 2
2 e
)
2 e
)2
4
2 2 e
A2
( 2
2q e
2 e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2
4
2
2 e

n
图 5 用速度判别共振的利萨如图形
n
n
n
图 6 用加速度判别共振的利萨如图形
n
3) 传函判别法(频率响应函数判别法——动力放大系数判别法)
通常我们认为振动系统为线性系统,用一特定已知的激振力,以可控的方法来激励结
构,同时测量输入和输出信号,通过传函分析,得到系统固有频率。
响应与激振力之间的关系可用导纳表示:
的固有频率。
(2)速度判别共振
将激振信号输入到 INV1601B 实验仪的第一通道(即 X 轴),速度传感器输出信号或通
过 INV1601B 型实验仪积分档输出量为速度的信号输入到第二通道(即 Y 轴),此时两通道
的信号分别为:
激振信号为: F F0 sin t 速度信号为: y Y cos(t ) 共振时, n , / 2 ,X 轴信号和 Y 轴信号的相位差为 / 2 。根据利萨如图 原理可知,屏幕上的图象应是一条直线。当 略大于 n 或略小于 n 时,图象都将由直线
元件组成的模型。如果简化的系统模型中有 n 个集中质量,一般它便是一个 n 自由度的系 统,需要 n 个独立坐标来描述它们的运动,系统的运动方程是 n 个二阶互相耦合(联立)
的常微分方程。 模态分析是在承认实际结构可以运用所谓“模态模型”来描述其动态响应的条件下,
通过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寻求其“模态参数”,是一种参数识别的方法。 模态分析的实质,是一种坐标转换。其目的在于把原在物理坐标系统中描述的响应向
2) 相位判别法
相位判别法是根据共振时特殊的相位值以及共振动前后相位变化规律所提出来的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