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企业定量风险评估理论方法理论与应用(新版)

电力企业定量风险评估理论方法理论与应用(新版)
电力企业定量风险评估理论方法理论与应用(新版)

Enhance the initiative and predictability of work safety, take precautions, and comprehensively solve the problems of work safety.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电力企业定量风险评估理论方法

理论与应用(新版)

电力企业定量风险评估理论方法理论与应用

(新版)

导语: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转变观念,开拓创新,统筹规划,增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做到未雨绸缪,综合解决安全生产问题。文档可用作电子存档或实体印刷,使用时请详细阅读条款。

摘要:电力企业定量风险评估(QRA)是一项涵盖并以安全工程、可靠性工程、风险分析等为基础的综合研究。针对电力工业自身的特点及电力市场化改革的进程,阐述了电力企业QRA的基本思想、流程框架、主要工作内容及基本方法。通过实施QRA,可帮助电力企业全面识别风险,有利于电力企业将风险水平控制在规定水平之内,并针对风险作出正确、合理的决策。

关键词:电力企业,风险管理,定量风险评估

0、引言

电力作为高风险产业,不仅源于其公用事业属性,以及技术资金密集、供求瞬时平衡、生产运行连续等特征,同时电力项目投资额巨大、建设周期长、沉没成本高,而且,随着电力体制改革和电力市场建设进程的深入,市场主体越来越多,电力交易关系复杂,不同主体之间协调困难,电力行业规划建设、生产经营的不确定性加大、电力

市场风险增加。根据“十一五”期间电力体制改革的任务,面对我国电力市场化发展的现状,增强风险意识,树立风险观念,加强风险管理将是电力企业的重要任务。本文在阐述了企业风险管理基本框架流程及其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提出电力企业定量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及方法,以期推动电力系统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

1、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

风险作为客观存在,要求人们考察研究风险时,要从决策角度认识到风险与人们有目的活动、行动方案选择及事物的未来变化有关。风险的形成过程和风险的客观性、损失性、不确定性特征共同构成风险形成机制分析和风险管理的基础。

人们一般对风险持厌恶态度,都想减小风险损失,追求风险与收益的均衡优化。风险管理的提出与发展与企业发展状况、社会背景密不可分。风险管理作为一门管理学科,首先在美国应运而生,之后传到西欧、亚洲、拉丁美洲。美国大多数企业都设置专职部门进行风险管理,许多大学的工商管理学院都开设风险管理课程。风险管理作为一门科学与艺术,既需要定性分析,又需要定量估计;既要求理性,又要求人性;不但需要多学科理论指导,还需要多种方法支持。

源于风险意识的风险管理主要包括风险分析、风险评价与风险控

制三大部份。根据风险形成的过程,风险分析需要进行风险辨识、风险估计。风险估计需要进行频率分析与后果分析,而后果分析又包括情景分析与损失分析。通过风险分析,可得到特定系统所有风险的风险估计,对此再参照相应的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判断系统的风险是否可接受,是否采取安全措施,这就是风险评价。风险分析与风险评价总称为风险评估。为进行风险定量化估算,要进行定量风险评估(QuantitativeRiskAssessment—QRA)。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针对风险状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与对策方案,以控制、抑制、降低风险,即风险控制。风险管理不仅要定性分析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及损失状况,而且要尽可能基于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对风险进行定量评价。对于以盈利为目的的工业企业也希望将风险损失价值化并给出货币衡量标准。风险管理就是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三者密切相联的动态过程,见图1。

2、风险管理的组织实施与基本流程

为有效实施风险管理,企业应由专门的组织及相关人员按一定程序组织实施风险管理工作。据《幸福》杂志对美国500多家大公司的调查知,84%的公司由中层以上的经理人员负责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的趋势是董事会下属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公司风险管理,组织

实施的流程是:①制定风险管理规划;②风险辩识;③风险评估;④风险管理策略方案选择;⑤风险管理策略实施;⑥风险管理策略实施评价。

3、电力企业定量风险评估(QRA)

电力企业QRA的建立与发展从内部来看,不仅已有可靠性分析、安全分析、质量管理、项目管理等各专业分析作基础,从外部而言有电力用户、政府与社会公众、咨询机构等众多相关主体的关注。电力企业QRA对企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QRA有利于企业将风险水平控制在规定标准的风险水平之内,并符合最低合理可行原则;通过开展QRA可帮助企业全面识别风险,并按轻重缓急排序,以有助于管理者将精力、财力、物力集中于风险控制的重要紧急领域,使风险管理决策更为合理、效果更好、成本最小;通过对各种风险控制方案或安全改进措施进行QRA,使决策者对方案措施进行优劣选择,为公司提出决策支持。电力企业的风险将对其它企业和主体带来连带影响,并产生放大效应,电力系统安全、可靠、高效、优质是各行各业和政府管理部门共同的愿望。电力企业实施QRA具有现实意义。

3.1电力企业QHA的基本框架模式

电力企业QRA是指在工业系统QRA的基础上,考虑电力系统的技术经济特点及运行规律,结合电力体制改革及电力市场化进程而以概

《电网风险评估方法》

《电网风险评估方法》 附件:电网风险依据cp评估法 5.1对电网风险进行综合评估,其风险值d由两个主要因素c(事故产生的后果)、p(事故发生可能值)的指标值的乘积表示,即d=cp,由d值确定风险等级。 5.2c值的确定 后果。由于危害造成事故的可能最严重结果序号1造成电网特大事故2造成电网重大事故3造成电网较大事故4造成电网一般事故(含一般设备事故)事故性质根据事故调查规程确定。 5.3p值的确定 p值计算公式。p=(d+f+j+s+x)t5.3.1电网结构分(d)序号电网结构因素分值87632.5221.51.3143后果的严重程度分值1006040151单回线(或者方式安排造成)供电线路长度在100公里及以上2单回线(或者方式安排造成)供电线路长度在100公里以下,50公里及以上同杆双回线(或者方式安排造成)供电线路长度在100公里及以上同杆双回线(或者方式安排造成)供电线路长度在100公里以下,50公里及以上同杆双回线(或者方式安排造成)供电线路长度在50公里以下双回线(或者方式安排造成)供电线路总长度在200公里及以上双回线(或者方式安排造成)供电线路总长度在200公里以下,100公里及以上双回线(或者方式安排造成)供电线路总长度在100公里以下,50公里及以上3单回线(或者方式安排造成)供电线路长度在50公里以下45678910双回线(或者方式安排造成)供电线路

总长度在50公里以下11多回线(或者环网)供电三永故障时开关拒动存在稳定问题12因电网结构存在低频振荡问题13多回线供电0.5如果供电区域内有电源,安全自动装置按要求正常投入,在事故情况下能够保持区域电网单独正常运行,d值做减半处理。 5.3.2负荷性质系数(f)序号负荷性质因素分值0.811.11供电区域内没有重要负荷2供电区域内有重要负荷3供电区域内有特别重要负荷 5.3.3继电保护分(j)序号继电保护因素分值10.80.60.50.30.11单套保护(或者方式安排造成),运行时间超过xx年2单套保护(或者方式安排造成),运行时间5年以上,xx年以下3单套保护(或者方式安排造成),运行时间5年以下4两套及以上保护,运行时间xx 年以上5两套及以上保护,运行时间xx年以下,5年以上6两套及以上保护,运行时间5年以下5.3.4设备分(s)s=s1+s2+s3+s45.3.4.1开关(s1)序号1开关运行时间xx年以上2开关运行时间xx年以上,xx年以下3开关运行时间xx年以下5.3.4.2变压器(s2)序号1单主变2双主变变压器因素开关因素分值0.50.30.1分值10.055.3.4.3母线(s3)序号母线因素分值10.051单母线(包括线路-变压器组、桥式接线)2双母线5.3.4.4安全自动装置(s4)序号安全自动装置因素分值0.50.30.11安全自动装置运行时间xx年以上2安全自动装置运行时间xx年以上,xx年以下3安全自动装置运行时间xx年以下5.3.5通信分(x)序号通信因素分值0.51造成安全自动装置或继电保护单通道运行5.3.6时间系数(t)序号1持续时间7天以内2持续时间7

定量风险评价方法

定量风险评价方法 在控制易燃、易爆、有毒等危险化学品重大事故的诸多措施中,定量风险评价是一项重要的内容。所谓风险评价就是首先要识别潜在危险,对潜在危险发生的概率及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行分析,再根据评价的准则判断这些潜在的危险是否能被接受,进而提出减少、消除危险应该采取的措施。 在重大危险源与风险评价方面,英国、美国、欧共体、世界银行组织、国际劳工组织及我国均十分重视,开展了相应的研究工作,也已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标准。在美国和大多数欧洲国家,定量危险分析技术已成为制定政策的一个重要依据。定量风险评价包括辨识与公众健康、安全和环境有关的危险,并估计危险发生的概率和严重度。目前,定量风险评价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工作场所危险、有害物质运输、环境中有毒物质浓度以及评价发生概率小而后果严重的事故隐患。 目前,适用于石油化工企业及易燃、易爆、有毒等工业设施的安全评价的定量风险评价方法主要有世界银行的《工业危险评估方法》、《基于风险的检验方法》,挪威DNV公司SAFETI、LEAK软件以及概率危险评价技术等风险评估方法。此外,预测发生危险化学品重大事故时对周围人员、环境及建(构)筑物等的影响的事故后果分析的计算机模型软件有:美国ENSR咨询公司的AIRTOX、美国海岸防卫队的DEGADIS、英国和加拿大联合开发的GAS-SAR、美国Technica公司的PHAST以及我国原化工部劳动保护研究所的HLY等软件。 (一)世界银行工业危险评估方法 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1FC)对其资助的工业新装置进行评估和监督,需要对这一新装置可能给其界外的人群和环境带来的危害进行评估。还需要对为控制危害所采取的措施评估其是否恰当和有效。为协助这种评估,世界银行环境和科学事务室制定了“世界银行对于在发展中国家主要危害装置进行鉴别、分析和控制的指导方针”。为了实施这一方针,需要对涉及的新装置进行危害分析以确定从该装置中意外释放出的有毒、易燃或爆炸物料可能造成的损害。该危害分析将鉴别有潜在危险的物料和可能造成释放的意外事件。如果任何此类意外事件会给生命和财产带来重大危害,必须采取措施以降低意外事件可能造成的损害。要做到这一点,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对加工工艺进行更改或更换别的加工工艺,减少危险物料的存量,提供坚固的辅助容器,更改现场的配置,迁至不同的地址或改进控制和管理技术。 如果采用以上措施不能降低潜在的损害,则可以进行风险分析。该风险分析要计算意外危害事故发生的概率,并测定是否可以通过更改诸如加工工艺、安全体系或培训、测试或维修程序等方面来降低这一概率。若这种危害和风险分析表明所涉及的工艺和厂址的结合会给临近的社区带来不可接受的威胁,则必须另找新的厂址。

风险评估方法简介及分析模板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格雷厄姆——金尼法) 1 评价方法简介 作业条件的危险性评价法(格雷厄姆——金尼法)是作业人员在具有潜在危险性环境中进行作业时的一种危险性半定量评价方法。它是美国格雷厄姆(K.J.Graham)和金尼(G.F.Kinney)提出的,他们认为影响作业条件危险性的因素是L(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 (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和C(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用这三个因素分值的乘积D=L×E×C来评价作业条件的危险性。D值越大,表明作业条件的危险性越大。 2 评分步骤 1. 以类比作业条件比较为基础,由熟悉类比作业条件的人员组成专家组。 2. 由专家组成员按规定标准给L、E、C分别打分,取三组分值集的平均值作为L、E、C的计算分值,用计算的危险性分值(D)来评价作业条件的危险性等级。 3 赋分标准 1.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定性表达了事故发生概率。必然发生的事故的概率为1,规定对应的分值为10;绝对不发生的事故的概率为0,而生产作业中不存在绝对不发生的事故的情况,故规定实际上不可能发生事故的情况对应的分值为0.1;以此为基础规定其他情况相对应的分值,见附表2-3。 表2-3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分值L 2. 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 人员暴露在危险环境中的时间越多,受到伤害的可能性越大,相应的危险性也越大。规定人员连续出现在危险环境的分值为10,最小的分值为0.5,分值0表示人员根本不暴露危险环境中的情况没有实际意义。具体打分的标准见附表2-4。

附表2-4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分值E 3. 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C) 由于事故造成人员的伤害程度的范围很大,规定把需要治疗的轻伤对应分值为1,许多人同时死亡对应的分值为100,并可依据事故后果严重程度应用插分法取值、赋分见附表2-5。 附表2-5 事故造成的后果分值C 4. 危险性等级划分标准 根据经验,规定危险性分值在20以下为低危险性,比日常骑车上班的危险性略低;在70~160之间,有显著的危险性,需要采取措施整改;在160~320之间,有高度危险性,必须立即整改;大于320时,有异常危险性,应立即停止作业,彻底整改。按危险性分值划分危险性等级的标准见附表2-6。 附表2-6 危险性等级划分标准D值

南网电网企业作业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方法指导性意见

电网企业作业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方法指导性意见 1.目的 1.1为供电局的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估提供操作技术参考。 1.2本标准规定了作业活动过程的危害识别及其危害导致的风险评估方法,适用于对作业危害因素产生的风险及对控制措施的评估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无 3.定义 3.1危害: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条件或行为。 3.2风险:某一特定危害可能造成损失或损害的潜在性变成现实的机会,通常表现为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 3.3风险评估:辨识危害引发特定事件的可能性、暴露和结果的严重度,并将现有风险水平与规定的标准、目标风险水平进行比较,确定风险是否可以容忍的全过程。 4.要求与方法 4.1区域内部风险评估 区域内部风险评估是对作业的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主要针对作业任务执行过程进行,目的是掌握危害因素在各工种的分布以及各工种面临风险的大小。评估结果应填写《区域内部风险评估填报表》,该报表有关项目填报要求如下: 4.1.1工种:是电力生产活动中专业作业活动的分类。 如:调度运行、变电运行、变电检修、输电线路、带电作业、继电保护、高

压试验、化学试验、汽车驾驶等等。 4.1.2作业任务:指各专业涉及的工作任务。在实际操作中应用同类型归类的方法来梳理工作任务。 如:不同电压等级输电线路巡视可归类为“输电架空线路巡视”、同一主接线方式的线路停电操作可归类为“××kV线路停电操作”、同一主接线的母线停电操作可归类为“××kV母线停电操作”等。 4.1.3作业步骤:即作业过程按照执行功能进行分解、归类的若干个功能阶段。 如“220kV线路停电操作”可分解为操作准备(包括接令与操作票、工器具的准备)、开断路器操作、隔离开关操作、二次设备操作、安全措施布置、记录与归档等几个步骤。“变压器高压套管更换”可分解为施工准备(包括工作票、作业指导书和工器具、材料准备)、现场安全措施布置、放油、拆除旧套管、安装新套管接线复位、注油、测量与试验、拆除现场安全措施、记录与归档等几个步骤。在分解作业步骤时避免划分过细,以免增加分析的工作量,一般按照完成一个功能单元进行划分。 4.1.4危害名称:执行每一步骤中存在的可能危及人员、设备、电网和企业形象的危害的具体称谓,作业中经常面临的危害名称可针对《安健环危害因素表》进行选择,表中位涉及的危害一般填写格式为“副词+名词或动名词”,如:“压力不足的车胎”、“有尖角的设备”、“使用不合格的安全工器具”等。 4.1.5危害类别:分为9大类,包括:物理危害、化学危害、机械危害、生物危害、人机工效危害、社会-心理危害、行为危害、环境危害、能源危害。 4.1.6危害分布、特性及产生风险条件:对辨识出的危害,在本单位范围内进行普查,确定其存在的数量、位置、时间以及相关的化学或物理特性,即说明在执行

发电厂风险评估管理规定

发电厂风险评估管理规定 1目的 明确安全生产风险评估管理要求,运用有效评估方法,进行风险评估,确定风险等级,落实风险管控措施和方案,并对风险管控效果进行评价。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上海大屯能源发电厂领域的风险管理。 3 专用术语定义 3.1风险 风险是指危险源造成危害的可能性(机率或概率)。危害后果和危害发生的可能性是风险两个要素。危害后果是危险源本身固有的性质,危害发生的可能性是指危害后果出现或发生的几率。 3.2 危险源 危险源是可能对人、财产、环境造成危害影响的根源或状态。 3.3 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对危险源进行辩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地处置危险源,使风险保持在可接受水平。是一种以较低成本投入、超前控制手段,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 风险管理是一个PDCA的管理模式,通过危险源辩识、风险分析、制定并实施风险管控措施与方案、风险管控评价等程序,实施风险管控,使风险保持在可接受范围。 3.4 风险评估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二十五项反措、国家电网公司安全性评价、发电厂各项规章制度的要求对发电厂各系统进行危险源辨识,在危险源辨识的基

础上进行风险评估。重大设备的异动由各技术科进行风险评估(重要设备的改造、设备的本体改造、主要辅机的改造),重大设备的操作由电力调度中心进行风险评估(220KV、110KV、6KV、厂用电等重大操作)。3.5 风险等级 风险等级是标志风险影响程度的概念。依据企业承受风险的能力一般可分为可接受风险和不可接受风险两大类。 可接受风险表示此类风险对企业生产经营、人员安全和健康没有影响,或者影响程度很小,在可接受范围,不需要专注控制的风险。 不可接受风险表示此类风险对企业生产经营、经济效益和社会信誉造成严重的影响,对人员的安全和健康构成较大威胁,已超出企业可接受范围,必须采取措施予以控制,否则,风险一旦成为事实,企业将蒙受财务损失以及信誉危机。 对不可接受风险等级描述为重大、较大、一般。对可接受风险等级各部门进行解决。 3.6重大危险源 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贮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 4、风险管理组织机构 4. 1 成立以发电厂厂长为组长的风险评估领导小组,副组长为安监站长、各分管领导。成员各技术科、安监科、电力调度中心、科技环保科、生活服务中心、相关部门领导和各专业专工、各分场主任。 4. 2风险评估,按照专业进行划分组成评估小组,成员包括安监科、技术科、电力调度中心、专工、科技环保科、生活服务中心相关部门领导和各专业专工、各分场主任、班组长。 4. 3风险管理主管部门为安监科。 5风险评估工作要求及职责分工 5.1一般风险由各分场主任牵头,主任工程师组织,专业主任、派驻安全员、班组长参加进行评估,分场专业主任负责编制风险评估方案和措施,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地质灾害风险研究是近年来新兴起的一个研究领域,并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关注。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随着人口的增多和地质资源的过度开采,我国的地质灾害已经越来越频繁,无论是地震还是滑坡、泥石流,都对居民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产生了极大的威胁。通过对地质灾害风险开展评价,能够更好的了解地质灾害,在不同季节来临的时候,做好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抵御工作,减少地质灾害对居民造成的影响,实现抵御能力的提升。在现阶段的工作中,应加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切实结合实际情况,突破以往的研究问题。 标签: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理论方法 地质灾害风险研究是自然灾害风险研究的一个分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个越来越受到重视的新领域。相对而言,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表面上仅仅对地质灾害开展研究,在实际的工作中,会依据自然灾害的大背景和相关资料,开展地质灾害的理论与方法分析,为日后的抵御工作及预防工作提供必要的参考。对于我国而言,每一次地质灾害的发生都会造成严重的损失,无论是经济上的还是社会上的,都不是我们想看到的。在此,本文主要对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展开讨论。 1地质灾害风险构成与基本要素 对于地质灾害而言,每一次的发生都不是偶然情况,由于地质灾害风险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地质灾害的出现概率就会大大增加。为此,通过研究地质灾害风险构成与基本要素,能够进一步了解地质灾害的各项相关条件,对日后的抵御和预防,都具有较大的积极意义。同时,深入了解地质灾害风险构成与基本要素,还可以制定积极的环保策略,从根本上实现对地质灾害的控制。经过大量的研究和分析,认为地质灾害风险构成与基本要素,主要是取决于两方面的条件:第一,地质灾害活动的动力条件。目前,我国的地质灾害虽然出现频率较高,但多数都集中在滑坡、泥石流、地震等一些破坏性较强的灾害方面。从现有的情况来看,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的乱砍乱伐等人类活动造成的伤害,另一方面在于地质灾害活动的动力条件得到满足,诸如地质条件、地貌条件、气象条件等等,当这些条件齐聚,地质灾害势必会出现,并且在破坏性方面会直线上升。第二,人类社会经济易损性。也就是受灾的地区的经济活动以及自然环境的恢复能力,其包括的内容较多,例如人口密度、生存环境、财产价值密度、财产类型等等。一般来讲,人类社会经济易损性越高,代表受灾地区的恢复越困难,其遭到的破坏越严重。所以,日后在研究地质灾害风险时,可尝试从以上两个方面着手,根据地方情况再细化为其他的分支。 2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类型 在现阶段的社会发展中,地质灾害已经成为严重影响居民生活和社会进步的威胁,并且其威胁程度持续上升。根据以往的地质灾害情况和目前的各项研究成

电网企业作业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方法(doc 14页)

电网企业作业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方法(doc 14页)

电网企业作业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方法指导性意见 1.目的 1.1为供电局的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估提供操作技术参考。 1.2本标准规定了作业活动过程的危害识别及其危害导致的风险评估方法,适用于对作业危害因素产生的风险及对控制措施的评估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无 3.定义 3.1危害: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条件或行为。 3.2风险:某一特定危害可能造成损失或损害的潜在性变成现实的机会,通常表现为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 3.3风险评估:辨识危害引发特定事件的可能性、暴露和结果的严重度,并将现有风险水平与规定的标准、目标风险水平进行比较,确定风险是否可以容忍的全过程。 4.要求与方法 4.1区域内部风险评估

区域内部风险评估是对作业的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主要针对作业任务执行过程进行,目的是掌握危害因素在各工种的分布以及各工种面临风险的大小。评估结果应填写《区域内部风险评估填报表》,该报表有关项目填报要求如下:4.1.1工种:是电力生产活动中专业作业活动的分类。 如:调度运行、变电运行、变电检修、输电线路、带电作业、继电保护、高压试验、化学试验、汽车驾驶等等。 4.1.2作业任务:指各专业涉及的工作任务。在实际操作中应用同类型归类的方法来梳理工作任务。 如:不同电压等级输电线路巡视可归类为“输电架空线路巡视”、同一主接线方式的线路停电操作可归类为“××kV线路停电操作”、同一主接线的母线停电操作可归类为“××kV母线停电操作”等。 4.1.3作业步骤:即作业过程按照执行功能进行分解、归类的若干个功能阶段。 如“220kV线路停电操作”可分解为操作准备(包括接令与操作票、工器具的准备)、开断路器操作、隔离开关操作、二次设备操作、安全措施布置、记录与归档等几个步骤。“变压器高压套管更换”可分解为施工准备(包括工作票、作业指导书和工器具、材料准备)、现场安全措施布置、放油、拆除旧套管、安装新套管接线复位、注油、测量与试验、拆除现场安全措施、记录与归档等几个步骤。在分解作业步骤时避免划分过细,以免增加分析的工作量,一般按照完成一个功能单元进行划分。 4.1.4危害名称:执行每一步骤中存在的可能危及人员、设备、电网和企业形象的危害的具体称谓,作业中经常面临的危害名称可针对《安健环危害因素表》进行选择,表中位涉及的危害一般填写格式为“副词+名词或动名词”,如:“压力

风险评估技术-风险指数

风险指数 1 概述 风险指数(Risk indices)是对风险的半定量测评,是利用顺序标度的记分法中得出的估算值。风险指数可以用来对使用相似标准的一系列风险进行评分,以便对风险进行比较。得分可用于风险的各组成部分,例如污染物特征(来源)、可能暴露路径的范围,以及对接收方的影响。尽管是风险评估的组成部分,风险指数主要用于风险分析。 风险指数本质上是一种对风险进行分级和比较的定性方法,使用数字完全是为了便于操作。在许多潜在模型或系统不清楚或不能够被表示的情况下,用定性方法更好。 2 用途 如果充分理解系统,可以用指数对与活动相关的不同风险分级。指数允许将影响风险等级的一系列因素整合为单一的风险等级数字。 风险指数可作为一种范围划定工具用于各种类型的风险,以根据风险水平划分风险。这可以确定哪些风险需要更深层次的分析以及可能进行定量评估。 3 输入 输入数据来源于对系统的分析,或者对背景的宽泛描述。这就要求很好地了解风险的各种来源、可能的路径以及可能影响到的方面。像故障树分析、事件树分析以及通用决策分析这样的工具可以用来支持风险指数的开发。 由于顺序尺度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任意性,因此,需要充分的数据来确认指数。 4 过程 第一步是理解并描述系统。一旦系统得到确认,就要对各组件确定得分,再将这些得分结合起来,以提供综合指数。例如,在环境背景中,来源、途径及接收方将被打分。在有些情况下,每个来源可能会有多种路径和接收方。根据考虑

系统客观现状的计划将单个得分进行综合。关键是,系统各部分的得分(来源、途径及接收方)应在内部保持一致,同时保持其正确关系。给风险组成部分(例如,概率、暴露及后果)或是增加风险的因素打分。 可以根据模型对得分进行加、减、乘及/或除的运算。通过将得分相加来考虑累积效果(例如,将不同路径的得分相加)。严格地讲,将数学公式用于顺序得分是无效的,因此,一旦打分系统得以建立,必须将该模型用于已知系统,以便确认其有效性。确定指数是一种迭代方法,在分析师得到满意的确认结果之前,可以尝试几种不同的系统以将得分进行综合。 通过灵敏度分析和不同得分来解决不确定性问题,以发现哪些参数是最敏感的。 5 输出 输出结果是与特定来源有关的一系列数字(综合指数),并可以与为其他来源开发的指数或是按相同方式建模的一系列数字进行比较。 6优点及局限 优点: ●风险指数可以提供一种有效的划分风险等级的工具。 ●它们可以让影响风险等级的多种因素整合到对风险等级的分析中。 局限: ●如果过程(模式)及其输出结果未得到很好确认,那么可能使结果毫无意 义的。输出结果是风险值这一点可能会被误解和误用,例如在随后的成本效益分析中。 ●在很多使用风险指数的情况下,缺乏一个基准模型来确定风险因素的单 个尺度是线性的、对数的还是某个其他形式,也没有固定的模型可以确定如何将各因素综合起来。在这些情况下,评级本身是不可靠的,对实际数据进行确认就显得尤其重要。

风险评价方法

1.1 风险评价 1.1.1 风险评价方法 工贸企业宜选择风险矩阵分析法(LS),参见附录C.1、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参见附录C.2、风险程度分析法(MES),参见附录C.3等方法对风险进行定性、定量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按从严从高的原则判定评价级别。 1.1.2 风险评价准则 工贸企业在对风险点和各类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价时,应结合自身可接受风险实际,制定事故(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严重性、频次、风险值的取值标准(参见附录C)和评价级别,进行风险评价。风险判定准则的制定应充分考虑以下要求: ——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设计规范、技术标准; ——本单位的安全管理、技术标准; ——本单位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等; ——相关方的投诉。 1.1.3 风险评价与分级 企业根据确定的评价方法与风险判定准则进行风险评价,判定风险等级。风险等级判定应遵循从严从高的原则,将各评价级别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等风险级别,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表示,评价出其他级数评价级别的企业在进行风险分级划分时参照以下原则,结合自身可接受风险实际进行划分。 ——E级\5级\蓝色\可接受危险:班组、岗位管控。 ——D级\4级\蓝色\轻度危险:属于低风险,班组、岗位管控。 ——C级\3级\黄色\显著危险:属于一般风险,部室(车间级)、班组、岗位管控,需要控制整改。 ——B级\2级\橙色\高度危险:属于较大风险,公司(厂)级、部室(车间级)、班组、岗位管控,应制定建议改进措施进行控制管理。 ——A级\1级\红色\极其危险:属于重大风险,公司(厂)级、部室(车间级)、班组、岗位管控,应立即整改,视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停产整改,需要停产整改的,只有当风险降至可接受后,才能开始或继续工作。 1.1.4 确定重大风险 以下情形为重大风险: ——违反法律、法规及国家标准中强制性条款的; ——发生过死亡、重伤、重大财产损失事故,或三次及以上轻伤、一般财产损失事故,且现在发生事故的条件依然存在的; ——涉及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 ——具有中毒、爆炸、火灾等危险的场所,作业人员在10人及以上的; ——经风险评价确定为最高级别风险的。

半定量风险评估方法

半定量风险评估方法 1 目的 对存在的风险进行辩识和排序,以确定风险控制的相对优先度,达到对风险的有效管理。 2 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神华神皖池州九华发电有限公司风险管理工作。此方法属于定性的风险评估方法。 3 引用标准及关联子系统 3.1引用标准(无) 3.2关联子系统 4 专用术语定义 4.1 危险源 危险源是可能对人、财产、环境造成危害影响的根源或状态。 4.2 风险 风险是指危险源造成危害的可能性(机率或概率)。危害后果和危害发生的可能性是风险两个要素。危害后果是危险源本身固有的性质,危害发生的可能性是指危害后果出现或发生的几率。 4.3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对危险源进行辩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地处置危险源,使风险保持在可接受水平。是一种以较低成本投入、超前控制手段,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 风险管理是一个PDCA的管理模式,通过危险源辨识、风险分析、制定并实施风险管控措施与方案、风险管控评价等程序,实施风险管控,使风险保持在可接受范围。 4.4 风险评估 根据既定的标准或准则,评价系统发生危害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并确定其是否在可承受范围的全过程。 4.5风险等级 风险等级是标志风险影响程度的概念。依据企业承受风险的能力一般可分为可接受风险和不可接受风险两大类。 可接受风险表示此类风险对企业生产经营、人员安全和健康没有影响,或者影响程度很小,在可接受范围,不需要专注控制的风险,或者控制风险的成本极大于风险造成的损失。 不可接受风险表示此类风险对企业生产经营、经济效益和社会信誉造成严重的影响,对人员的安全和健康构成较大威胁,已超出企业可接受范围,必须采取措施予以控制,否则,风险一旦成为事实,企业将蒙受财务损失以及信誉危机。 4.6风险控制方法 根据对风险实施管控的不同途径,可将风险控制方法分为六种:排除、代替、隔绝、工程、行政管理、个人防护。

风险评估的基本要素

内容为风险评估的基本要素,与这些要素相关的属性,也是风险评估要素的一部分。风险评估的工作是围绕其基本要素展开的,在对这些要素的评估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业务战略、资产价值、安全事件、残余风险等与这些基本要素相关的各类因素。 这些要素之间存在着以下关系:业务战略依赖于资产去完成;资产拥有价值,单位的业务战略越重要,对资产的依赖度越高,资产的价值则就越大;资产的价值越大则风险越大;风险是由威胁发起的,威胁越大则风险越大,并可能演变成安全事件;威胁都要利用脆弱性,脆弱性越大则风险越大;脆弱性使资产暴露,是未被满足的安全需求,威胁要通过利用脆弱性来危害资产,从而形成风险;资产的重要性和对风险的意识会导出安全需求;安全需求要通过安全措施来得以满足,且是有成本的;安全措施可以抗击威胁,降低风险,减弱安全事件的影响;风险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降为零,在实施了安全措施后还会有残留下来的风险——一部分残余风险来自于安全措施可能不当或 无效,在以后需要继续控制这部分风险,另一部分残余风险则是在综合考虑了安全的成本与资产价值后,有意未去控制的风险,这部分风险是可以被接受的;残余风险应受到密切监视,因为它可能会在将来诱发新的安全事件。 风险因素识别阶段的工作流程和内容如下: 1)识别需要保护的资产。依据对象确立输出的三个报告,即《信息系统的描述报告》、《信息系统的分析报告》和《信息系统的安全要

求报告》,识别对机构使命具有关键和重要作用的需要保护的资产,形成《需要保护的资产清单》。 2)识别面临的威胁。依据对象确立输出的三个报告,参照威胁库,识别机构的信息资产面临的威胁,形成《面临的威胁列表》。威胁库是有关威胁的外部共享数据和内部历史数据的汇集。 3)识别存在的脆弱性。依据对象确立输出的三个报告,参照漏洞库,识别机构的信息资产存在的脆弱性,形成《存在的脆弱性列表》。漏洞库是有关脆弱性/漏洞的外部共享数据和内部历史数据的汇集。 风险因素的识别方式包括文档审查、人员访谈、现场考察、辅助工具等多种形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采用和结合使用。 风险程度分析阶段的工作流程和内容如下: 1)确认已有的安全措施。依据对象确立输出的三个报告,即《信息系统的描述报告》、《信息系统的分析报告》和《信息系统的安全要求报告》,确认已有的安全措施,包括技术层面(即物理平台、系统平台、通信平台、网络平台和应用平台)的安全功能、组织层面(即结构、岗位和人员)的安全控制和管理层面(即策略、规章和制度)的安全对策,形成《已有安全措施分析报告》。

电力企业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作业指导书

文件制修订记录

确定信息网络、信息系统存在的安全风险,提高信息系统整体防护水平。 本作业指导书依据《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规范》GB/T 20984—2007及《信息安全管理实施细则》ISO/IEC 17799编制。 2.0范围 适用于电力企业信息安全风险评估。 3.0评估原则 为保证风险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合理性,工作实施中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3.1标准化原则 认真遵循有关国际/国内和国家电网公司标准,编写评估方案、安排评估流程,严格按照预先定义的实施方案开展工作,确保评估工作过程、操作流程和操作方法的规范性。 3.2完整性原则 为了保证评估取得预期结果,全面反映信息系统安全状态,应确保评估范围的完整、评估内容的全面和评估流程的完整。 3.3最小影响与安全性原则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部分工作内容可能会对信息系统的运行带来影响。因此要充分考虑各种意外因素,根据评估对象的不同特点采取各种安全防范措施,严格控制工作过程中产生的风险,把风险评估对信息系统和业务活动产生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4.0评估过程及内容 4.1网络构架评估 1)网络拓扑结构的合理性和可扩展性 2)包括局域网核心交换设备、广域网核心路由设备是否采取设备冗余或准备了备用设备,路由链路是否施行冗余方式。 3)网络的边界接入方式,网络管理协议的安全设置、业务系统采用的安全协议,

是否有不经过防火墙的外联链路。 4.2网络设备评估 网络设备评估主要针对核心交换机,核心路由器,接入交换机。 1)网络设备配置食肉进行备份(电子、物理介质)。 2)是否关闭了不必要的HTTP、FTP、TFTP等服务。 3)是否对登录网络设备的用户进行身份鉴别。 4)是否对网络设备的管理员登录地址进行限制。 5)是否开启密码加密机制以console超时机制,以保障访问安全。 6)是否开启或配置安全策略以降低或防止已知的针对网络设备的拒绝服务攻击7)是否使用安全的连接管理方式,如ssh等,代替明文传输的telnet连接管理方式开启路由命令审计配置。 4.3服务器系统 4.3.1补丁管理评估 1)补丁管理补丁管理手段,或管理制度是否齐全。 2)Windows系统主机补丁安装是否齐全(除了Service Pack之外,还包括Hotfixes)。 4.3.2系统安全配置评估 1)重要系统用户最小口令长度是否大于8位,一般系统用户最小口令长度>6位。 2)是否关闭(或删除)系统中不必要的服务。 3)为重要系统的审计功能是否配置相应的审核策略。 4)是否关闭默认共享(C$、D$...)。 5)是否限制建立匿名连接。 6)是否禁用远程注册表访问。 的测试。

灾害风险评估理论

1.定义: 风险评估是指,在风险事件发生之后,对于风险事件给人们的生活、生命、财产等各个方面。造成的影响和损失进行量化评估的工作。即,风险评估就是量化测评某一事件或事物带来的影响或损失的可能程度。 2.内容: (1对风险本身的界定。包括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风险强度;风险持续时间;风险发生的区域及关键风险点。 (2)对风险作用方式的界定。包括风险对企业的影响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是否会引发其他的相关风险;风险对企业的作用范围等。 (3)对风险后果的界定。在损失方面:如果风险发生,对企业会造成多大的损失?如果避免或减少风险,企业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在冒风险的利益方面:如果企业冒了风险,可能获得多大的利益?如果避免或减少风险,企业得到的利益又是多少? 3.程序: 风险评估包括风险辨识、风险分析、风险评价三个步骤。 1.风险辨识。风险辨识是指查找企业各业务单元、各项重要经营活动及其重要业务流程中有无风险,有哪些风险。 2.风险分析。风险分析是对辨识出的风险及其特征进行明确的定义描述,分析和描述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风险发生的条件。 3.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评估风险对企业实现目标的影响程度、风险的价值等。 3.任务: 识别组织面临的各种风险 评估风险概率和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确定组织承受风险的能力 确定风险消减和控制的优先等级 推荐风险消减对策 A:风险评估定义: 风险评估(Risk Assessment):是指,在风险事件发生之前或之后(但还没有结束),该事件给人们的生活、生命、财产等各个方面造成的影响和损失的可能性

进行量化评估的工作。即,风险评估就是量化测评某一事件或事物带来的影响或损失的可能程度。 灾害风险评估是指,在灾害(自然灾害,社会灾害,科技生产灾害等)发生之前或之后(但还没有结束),该事件给人们的生活,生命,财产等各个方面造成的影响和损失的可能性进行量化评估的工作。 致灾因子 致灾因子是自然或人为环境中,能够对人类生命、财产或各种活动产生不利影响,并达到造成灾害程序的罕见或极端的事件。如暴雨洪涝、干旱、热带气旋、风暴潮、霜冻、低温、冰雹、海啸、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均为致灾因子。 致灾因子,即由孕灾环境产生的各种异动因子。其是由各种自然异动(暴雨、雷电、台风、地震等)、人为异动(操作管理失误、人为破坏等)、技术异动(机械故障、技术失误等)、政治经济异动(能源危机、金融危机等)等产生的。 致灾因子和孕灾环境、受灾体一起决定了自然灾害的灾情大小。 当致灾因子作用于人类社会并造成灾害时,称这类致灾因子为危害;当它不作用于人类社会或作用于人类社会,或带来的益处远远大于害处时,如发生在无人区的地震和山洪,主要起到缓解旱情作用的暴雨等,这些致灾因子只称为自然现象变异。 致灾因子是导致灾害的直接极端事件,孕灾环境是简单地就是能发生灾害所需的地理环境。 比如泥石流灾害,致灾因子可能是一场暴雨,也可能是突然的冰雪融水或其它的增水事件。而泥石流的孕灾环境是发生泥石流所在地区的地形、气候、植被、人口、城市、经济等因素。注意一点:孕灾环境不只有自然环境还有人文方面的,无人不成灾,没有人口的地方可能有泥石流,但不可能有泥石流灾害 举个例子吧。 台风、地震、蝗虫是致灾因子 对应的孕灾环境分别是: 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

南网电网企业作业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方法指导性意见

南网电网企业作业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方法指导性 意见 Lele was written in 2021

电网企业作业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方法指导性意见 1.目的 为供电局的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估提供操作技术参考。 本标准规定了作业活动过程的危害识别及其危害导致的风险评估方法,适用于对作业危害因素产生的风险及对控制措施的评估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无 3.定义 危害: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条件或行为。 风险:某一特定危害可能造成损失或损害的潜在性变成现实的机会,通常表现为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 风险评估:辨识危害引发特定事件的可能性、暴露和结果的严重度,并将现有风险水平与规定的标准、目标风险水平进行比较,确定风险是否可以容忍的全过程。 4.要求与方法 区域内部风险评估 区域内部风险评估是对作业的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主要针对作业任务执行过程进行,目的是掌握危害因素在各工种的分布以及各工种面临风险的大小。评估结果应填写《区域内部风险评估填报表》,该报表有关项目填报要求如下: 4.1.1工种:是电力生产活动中专业作业活动的分类。

如:调度运行、变电运行、变电检修、输电线路、带电作业、继电保护、高压试验、化学试验、汽车驾驶等等。 4.1.2作业任务:指各专业涉及的工作任务。在实际操作中应用同类型归类的方法来梳理工作任务。 如:不同电压等级输电线路巡视可归类为“输电架空线路巡视”、同一主接线方式的线路停电操作可归类为“××kV线路停电操作”、同一主接线的母线停电操作可归类为“××kV母线停电操作”等。 4.1.3作业步骤:即作业过程按照执行功能进行分解、归类的若干个功能阶段。 如“220kV线路停电操作”可分解为操作准备(包括接令与操作票、工器具的准备)、开断路器操作、隔离开关操作、二次设备操作、安全措施布置、记录与归档等几个步骤。“变压器高压套管更换”可分解为施工准备(包括工作票、作业指导书和工器具、材料准备)、现场安全措施布置、放油、拆除旧套管、安装新套管接线复位、注油、测量与试验、拆除现场安全措施、记录与归档等几个步骤。在分解作业步骤时避免划分过细,以免增加分析的工作量,一般按照完成一个功能单元进行划分。 4.1.4危害名称:执行每一步骤中存在的可能危及人员、设备、电网和企业形象的危害的具体称谓,作业中经常面临的危害名称可针对《安健环危害因素表》进行选择,表中位涉及的危害一般填写格式为“副词+名词或动名词”,如:“压力不足的车胎”、“有尖角的设备”、“使用不合格的安全工器具”等。

桥梁隧道风险评估流程方法

3.1 风险研究内容与分析目标 3.1.1 风险研究内容 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通过有效的评价管理去避免项目风险的产生或减少风险事件发生给工程带来的损失,以确保工程工期和造价不超过既定目标,同时确保工程质量满足要求并安全顺利进行。对于水下公路隧道,风险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 (1)隧道风险评价方法的选取; (2)隧道建设风险分析评估; (3)隧道运营风险分析评估。 3.1.2 风险分析目标 (1)工程风险因素辨识及风险评估方法选择 根据水下隧道特点,进行隧道工程风险因素辨识、选定适宜的评价方法,建立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表达及后果预测模型,对风险因子危险度进行定量评估研究。 (2)隧道建设期安全风险分析 根据国内外同类公路隧道建设实例调查,结合隧道工程特点开展隧道在建设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事故进行分析,主要包括洞口失稳事故、突水(涌泥)事故、塌方事故、大变形事故、瓦斯事故、岩爆事故、工期等,并对风险进行详细的分析与评估,评定各风险因素的等级,找出主要防范风险,并建议相应的风险对策。 (3)隧道运营风险分析 包括隧道结构稳定性风险分析,运营通风系统的可靠性及风险分析、消防设施可靠性及事故风险分析。针对隧道火灾事故,在模拟火灾烟气蔓延的基础上,分析火灾环境下隧道内人员疏散安全。 3.2 安全风险评估流程与评估方法 3.2.1 风险评估流程 风险评估与分析的基本流程为: 风险评估的步骤包括:风险辨识、风险估测、风险评价、风险控制及应急预案,风险评估的流程如图3.1所示。

1)风险辨识 (1)充分了解所需要研究的工程情况,收集资料,包括工程背景、气象资料、地质资料、工程已有的研究报告等; (2)辨识隧道方案在工程建设期和运营期存在的风险,划分评价层次单元,对各评价单元的可能发生的风险事故进行分类识别; (3)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或定性描述方法,根据风险的存在形式和状态进行风险分类; (4)建立风险结构图:包括风险目录、主要风险及其存在形式和状态,并初步判定“轻重缓急”。 2)风险影响分析 针对主要风险,分析其风险度(发生的概率),指出风险可能导致的后果,找出风险效益的变化规律,提出风险控制标准。 3)风险控制及对策研究

(风险管理)南网电网企业作业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方法指导性意见

(风险管理)南网电网企业作业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方法指导性意见

电网企业作业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方法指导性意见 1.目的 1.1为供电局的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估提供操作技术参考。 1.2本标准规定了作业活动过程的危害识别及其危害导致的风险评估方法,适用于对作业危害因素产生的风险及对控制措施的评估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无 3.定义 3.1危害: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条件或行为。 3.2风险:某一特定危害可能造成损失或损害的潜在性变成现实的机会,通常表现为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 3.3风险评估:辨识危害引发特定事件的可能性、暴露和结果的严重度,并将现有风险水平与规定的标准、目标风险水平进行比较,确定风险是否可以容忍的全过程。 4.要求与方法 4.1区域内部风险评估 区域内部风险评估是对作业的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主要针对作业任务执行过程进行,目的是掌握危害因素在各工种的分布以及各工种面临风险的大小。评估结果应填写《区域内部风险评估填报表》,该报表有关项目填报要求如下: 4.1.1工种:是电力生产活动中专业作业活动的分类。 如:调度运行、变电运行、变电检修、输电线路、带电作业、继电保护、高压试验、化学试验、汽车驾驶等等。 4.1.2作业任务:指各专业涉及的工作任务。在实际操作中应用同类型归类的方法来梳理工

作任务。 如:不同电压等级输电线路巡视可归类为“输电架空线路巡视”、同一主接线方式的线路停电操作可归类为“××kV线路停电操作”、同一主接线的母线停电操作可归类为“××kV母线停电操作”等。 4.1.3作业步骤:即作业过程按照执行功能进行分解、归类的若干个功能阶段。 如“220kV线路停电操作”可分解为操作准备(包括接令与操作票、工器具的准备)、开断路器操作、隔离开关操作、二次设备操作、安全措施布置、记录与归档等几个步骤。“变压器高压套管更换”可分解为施工准备(包括工作票、作业指导书和工器具、材料准备)、现场安全措施布置、放油、拆除旧套管、安装新套管接线复位、注油、测量与试验、拆除现场安全措施、记录与归档等几个步骤。在分解作业步骤时避免划分过细,以免增加分析的工作量,一般按照完成一个功能单元进行划分。 4.1.4危害名称:执行每一步骤中存在的可能危及人员、设备、电网和企业形象的危害的具体称谓,作业中经常面临的危害名称可针对《安健环危害因素表》进行选择,表中位涉及的危害一般填写格式为“副词+名词或动名词”,如:“压力不足的车胎”、“有尖角的设备”、“使用不合格的安全工器具”等。 4.1.5危害类别:分为9大类,包括:物理危害、化学危害、机械危害、生物危害、人机工效危害、社会-心理危害、行为危害、环境危害、能源危害。 4.1.6危害分布、特性及产生风险条件:对辨识出的危害,在本单位范围内进行普查,确定其存在的数量、位置、时间以及相关的化学或物理特性,即说明在执行同类作业任务时,该危害存在于哪些地方?有多少?什么时间会涉及到?该危害的可能重量、强度、长度等如何? 4.1.7危害可能导致的风险后果:即现存危害可能引起风险的具体结果信息,包括:人身伤

风险评价方法(JHA)详细说明与举例

风险管理——评价方法说明 一、选定的方法 二、方法介绍 1、工作危害分析法(JHA) (1)定义:从作业活动清单中选定一项作业活动,将作业活动分解为若干个相连的工作步骤,识别每个工作步骤的潜在危害因素,然后通过风险评价判定风险等级,制定控制措施。 (2)特点: ①.是一种半定量评价方法。 ②简单易行,操作性强。 ③分解作业步骤,比较清晰。 ④有别于掌握每一步骤的危险情况,不仅能分析作业人员不规范的危害,而且能分析作业现场存在的潜在危害(客观条件)。 三、评价过程 1 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及风险等级判定 1.1 工作危害分析(JHA) 1.1.1 工作危害分析流程

1.1.2 从作业活动清单中选定一项作业活动,将作业活动分解为若干个相连的工作步骤,识别每个工作步骤地潜在危害因素,然后通过风险评价,判定风险等级,制订控制措施。 1.1.3 作业步骤应按实际作业步骤划分,佩戴防护用品、办理作业票等不必作为作业步骤分析。可以将佩戴防护用品和办理作业票等活动列入控制措施。 1.1.4 作业步骤只需说明做什么,而不必描述如何做。作业步骤的划分应建立在对工作观察的基础上,并应与操作者一起讨论研究,运用自己对这一项工作的知识进行分析。 1.1.5 识别每一步骤可能发生的危害,对危害导致的事故发生后可能出现的结果及严重性也应识别。识别现有安全措施,进行风

险评估,如果这些控制措施不足以控制此项风险,应提出建议的控制措施。 1.1.6 如果作业流程长,作业步骤很多,可以按流程将作业活动分为几大块。每一块为一个大步骤,可以再将大步骤分为几个小步骤。 1.1.7 对采用工作危害分析的评价单元,其每一步骤均需判定风险等级,控制措施首先针对风险等级最高的步骤加以控制。 1.1.8 频繁进行的类似作业,可事先制定标准的工作危害分析记录表。 1.3 工作危害分析法(JHA)等级判定 风险度R=可能性L×后果严重性S的评价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