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历史沿革与发展综述
中国对犯罪心理测试技术

中国对犯罪心理测试技术近年来,犯罪心理测试技术逐渐获颁获得了人们的认可,被广泛运用于司法侦查中。
它的用途主要就有六个方面:一是有助于认定罪犯嫌疑人或知情人;二是有助于及时、准确地排除无辜人,澄清事实;三是有助于帮助侦查人员分析、解决口供与证据之间,口供与口供之间的矛盾,辨别真伪;四是有助于量身定制侦查方向,增加办案人员的市场信心;五是有助于增大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压力,为跨越案件奠定基础;六是有助于在法定时限内省却、人力、物力和财力,提高侦查案件的效率。
本文从内涵、原理、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三个方面对犯罪心理测试技术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一、索耶测试技术的内涵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又称“心理测试技术”)源于侦查人员对嫌疑人进行谎言识别的案犯实践,因此也曾被称作“测谎技术”。
现代教育学犯罪心理测试技术是在心理学、生理学、电子叙尔热雷县科学等多门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一项综合性的技术。
对于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概念,国内已有多位学者研究者进行了阐释,本文不再或进行一一罗列,结合多位专家的观点,将犯罪心理测试关键技术的概念概念阐述如下:主试人员经了解和分析案情,描绘出犯罪嫌疑人(或知情者)的心理痕迹、选择适当的减缓心理刺激并编制相关测题,通利用专门的心理和计算机软件操作系统,记录被测人对施测过程中所呈现刺激的心理生理反映,进而评判被测人员与犯罪活动的关系的一种侦查技术。
犯罪心理测试方法技术的鉴定对象是被测人员的心理痕迹,这种实现伤痕的侦查是通过被测人员生理指标的变化来心理,这些生理主要指标包括:皮肤电、脉搏、呼吸、血压、动作等;被测人员的范围包括区域经济犯罪嫌疑人、知情人和相关者等,应根据具体案件来确定,范围不宜过大;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包含“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硬件”包括多通道心理测试仪和智能计算机,“软件”包括电子测试程序和合理编制而成的测题。
心理测试技术的实施制订过程包括六个阶段:犯罪心理痕迹的动态描绘;犯罪心理不合理测试题的合理编制;心理测试前的访谈;利用焦虑测试系统、智能计算机进行施测;对同步声像图谱进行综合型综合评判;测试后的心理讯问。
心理测试技术在狱内侦查中的应用①

心理测试技术在狱内侦查中的应用①Application of Polygraph in Prison InvestigationZENG Demei摘要:心理测试技术在公安、国安、军队及检察院等侦查部门中的应用发展迅速,实效显著,却在同样拥有侦查权的狱内侦查部门中鲜有提及。
心理测试技术的鉴定意见虽然在证据价值上一直备受争议,但作为一种侦查辅助手段,不能否认其在实践侦查过程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当前狱侦工作也面临复杂的形式,亟需挖掘心理测试技术在再犯罪嫌疑人排查、口供与证词真伪核查、确定讯问方向、狱内耳目审查及深挖余罪等方面的应用价值,以提高狱侦工作效率。
关键词:心理测试技术;狱内再犯罪;侦查心理测试技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的发展虽然只有短短二、三十年时间,但已被广泛应用于我国刑事侦查中,促进了公安机关侦查工作的发展,帮助侦破了一系列疑难案件。
随后心理测试技术又在检察机关侦破职务犯罪的过程中展露拳脚,其应用价值得到检察机关的高度认可。
实践证实心理测试技术的确能够在鉴别嫌疑与无辜,鉴别证人口供真伪以及对于把握侦查讯问方向等方面提供很大的帮助,在保证办案质量的前提下,大大地提高了办案效率,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
而同样履行侦查职能的狱内侦查部门却在实务中对心理测试技术鲜有应用,如何使用心理测试技术为狱侦部门服务,是监狱部门亟需关注的一个问题。
一、心理测试技术概述心理测试技术是由专业的测试人员依据心理痕迹动态分析,编制一定的题目,对测试对象进行提问,唤起其心理活动,并用心理测试仪同步记录被测对象的生理指标(心跳、皮电、指脉、血压等指标)变化,依据测试图谱来评判被测人与事件相关度、甄别心理事实的心理实验技术。
[1]心理测试技术以认知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犯罪心理学、心理生理学等知识为基础,其理论核心在于人的心理痕迹活动与心理生理反应之间的关联性,即言语问题唤起被测人的自我认知、理解、联想、思维对策等活动,这些活动伴随着心理生理反应。
犯罪心理学(心理学分支学科)(二)2024

犯罪心理学(心理学分支学科)(二)引言概述:犯罪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主要研究人类犯罪行为的心理过程和心理机制。
通过深入探索犯罪者的心理特征、犯罪动机、犯罪心理变化以及犯罪预防等方面的内容,犯罪心理学为犯罪预防、犯罪侦破和犯罪心理矫治提供了基础理论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从犯罪心理学的五个大点出发,分别介绍其中的小点内容,并最后对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进行总结。
正文:一、犯罪心理学的基本理论1. 犯罪心理学概念与历史渊源2.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3. 犯罪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动态4. 个体差异与犯罪心理学研究5. 预防与矫治犯罪的犯罪心理学方法二、犯罪者的心理特征与心理机制1. 犯罪者的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2. 青少年犯罪者的发展心理3. 社会心理对犯罪行为的影响4. 犯罪中的动机与冲动行为5. 犯罪者的认知特点与决策过程三、犯罪心理学在犯罪侦破中的应用1. 犯罪心理学与犯罪侦破的基本原理2. 犯罪心理学在嫌疑人心理分析中的应用3. 犯罪心理学在证据分析中的作用4. 量刑决策与犯罪心理学分析5. 心理学预测在犯罪侦破中的应用四、犯罪心理学与犯罪预防1. 犯罪预防的心理学理论与实践2. 儿童早期干预与预防犯罪3. 社会福利政策与犯罪预防4. 犯罪心理学在学校暴力预防中的应用5. 犯罪心理学在社区犯罪预防中的应用五、犯罪心理学的未来发展方向1. 法医心理学与犯罪心理学的结合2. 犯罪心理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3. 犯罪心理学在互联网犯罪中的应用4. 犯罪心理学在恐怖主义研究中的作用5. 犯罪心理学的跨文化研究总结:犯罪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在犯罪预防、犯罪侦破和犯罪心理矫治等领域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研究犯罪者的心理特征与心理机制,犯罪心理学为了解和预测犯罪行为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未来,犯罪心理学还将与其他学科融合,开展更多的跨学科研究,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犯罪形式和需求。
2. 心理测量历史

4.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用于心理发展和
心理治疗效果诊断的临床医学量表日渐增多。
一曰问之以言以观其祥 即提出某些问题来考察其理解的程度; 二曰穷之辞以观其变 即详尽追问而考察其反应; 三曰与之以间以观其诚 即间接打探以考察其是否真诚; 四曰明白显问以观其德 即坦率交谈以考察其德行; 五曰使之以财以观其廉 即让他管理财务以考察其是否正直廉洁; 六曰试之以色以观其贞 即以女色相试以考察其操守; 七曰告知以难以观其勇 即告知以危难形势以考察其勇气; 八曰醉之以酒以观其态 即使其醉酒来考察其神态。
孔子的个性差异思想
性相近,习相远。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孔子《论语》
返回
孟子的心理测评思想
权,然后知轻重;度, 然后可以知长短;物皆 然,心为甚。
返回
周朝的“试射”选拔
古者:天子以射选诸侯、卿、大夫、士。射 者,男人之事也,因而饰之以礼乐也。 天子之制,诸侯岁贡士于天子,天子试之以 射宫。其容体比于礼,其节比于乐,而中多者, 得与于祭;其容体不比于礼,其节不比于乐, 而中少者,不得与于祭。
明清的科举考试制度:内容与方法
考试内容:四书五经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四书:《大学》、《论语》、《孟子》、《中庸》 考试方法 隋唐:口试、贴经、墨义、策问、诗赋 宋朝:策论(经义论策) 明清:八股文、经义、策论
返回
什么是“八股文”?
朝廷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 题,应考的人也不能有个人见解。 答卷按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 股、后股、束股的格式写,后四段必须各有 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称“八 股文”。
第二讲 心理测验的历史回顾
犯罪心理及其测试技术概述

犯罪心理及其测试技术概述作者:魏子龙来源:《法制博览》2015年第03期摘要:犯罪心理学作为一门即是交叉学科,又是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而犯罪心理测试技术是在犯罪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上产生的一项侦查技术。
本文主要从犯罪心理及其测试技术在我国当前的发展状况做简要概述,以求大体展现现阶段我国的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方面的状况。
关键词: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当前状况中图分类号:D9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5)08-0131-02作者简介:魏子龙(1986-),男,汉族,新疆昌吉人,甘肃政法学院公安技术学院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诉讼法学。
一、犯罪心理学的国内外发展情况犯罪心理学最早可以追溯到意大利著名犯罪学家龙勃罗梭提出的“天生犯罪人”理论以及我国古代哲学家董仲舒提出的“性三品”说等等。
其实我国古代对犯罪心理研究比较早,只是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作为古代法制思想代表的“明德慎罚”、“原心定罪”等,都是有关犯罪心理分析的精辟思想。
只是近代西方的学者能把犯罪心理学的研究系统化了,所以我们现在说的犯罪心理学,都是指西方19世纪以来由犯罪学和心理学发展而来的一门学科。
我国的犯罪心理学研究是从20世纪初,随着犯罪学和心理学从西方的传入才开始的。
在1939年由世界书局出版的孙雄编著的《变态行为》一书是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犯罪与司法心理学研究领域的一本杰作。
[1]新中国成立直到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犯罪心理学研究才开始起步,但是经过30年的发展,现在已经在这个领域取得了较好的一些成绩,特别要提到的是我国是在八十年代将其逐步引进和发展的,1982年以法大的罗大华为主的国内政法院校的教师编写了第一本较为系统的《犯罪心理学》教材。
二、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在国内的发展在改革开放后,由当时在公安部任职的刘文同志在日本考察期间引进了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后,[2]我国国内才开始接触犯罪心理测试这门技术,以前都是把它打入唯心主义的范畴加以否定的。
【推荐下载】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原理及其实践_6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原理及其实践一、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内涵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又称心理测试技术)源于侦查人员对嫌疑人进行谎言识别的实践,因此也曾被称作测谎技术。
现代犯罪心理测试技术是在心理学、生理学、电子科学等多门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一项综合性的技术。
对于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概念,国内已有多位学者进行了阐释,本文不再进行一一罗列,结合多位专家的观点,将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概念阐述如下:主试人员经了解和分析案情,描绘出犯罪嫌疑人(或知情者)的心理痕迹、选择适当的心理刺激并编制相关测题,通利用专门的心理测试仪和计算机软件操作系统,记录被测人对施测过程中所呈现刺激的心理生理反映,进而评判被测人员与犯罪活动的关系的一种侦查技术。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鉴定对象是被测人员的心理痕迹,这种心理痕迹的侦查是通过被测人员生理指标的变化来实现,这些生理指标包括:皮肤电、脉搏、呼吸、血压、动作等;被测人员的范围包括犯罪嫌疑人、知情人和相关者等, 应根据具体案件来确定, 范围不宜过大;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包含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 硬件包括多通道心理测试仪和智能计算机, 软件包括电子测试程序和合理编制而成的测题。
心理测试技术的实施过程包括六个阶段:犯罪心理痕迹的动态描绘;犯罪心理测试题的合理编制;心理测试前的访谈;利用心理测试系统、智能计算机进行施测;对同步声像图谱进行综合评判;测试后的心理讯问。
一、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内涵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又称心理测试技术)源于侦查人员对嫌疑人进行谎言识别的实践,因此也曾被称作测谎技术。
现代犯罪心理测试技术是在心理学、生理学、电子科学等多门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一项综合性的技术。
对于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概念,国内已有多位学者进行了阐释,本文不再进行一一罗列,结合多位专家的观点,将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概念阐述如下:主试人员经了解和分析案情,描绘出犯罪嫌疑人(或知情者)的心理痕迹、选择适当的心理刺激并编制相关测题,通利用专门的心理测试仪和计算机软件操作系统,记录被测人对施测过程中所呈现刺激的心理生理反映,进而评判被测人员与犯罪活动的关系的一种侦查技术。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旋转 的烟纸鼓上 , 显示人 的身体变化 ; 套
古代社会 的犯罪心 理测试技 术较为
绷 国内学者杨 晓华指 出 ,古代测谎术 在脚上 的胶 管管头 系在 一个绷 圈上 ,
简单 ,采用 比较原始 的手段来判 定犯罪 经过 漫长的演变 ,到封建 社会时期取 得 圈 的一 端 会 在纸 烟 鼓 上形 成 另 一个 记 显示 血压的变化 , 成为第一个 血压记 嫌疑人是否具 有说谎 的行为 ,具 体的技 两 大进 步 : 一是 出现 了 “ 智力 型 ” 的测谎 录 ,
术。
为犯 罪 心 理测 试 准 备 了必 要 的测 量 工 展 为犯罪 心理 测试 奠定 了理论 基础 ; 第
( ) 二 运用 简单的生理 学心理 学原理 具 ; 第二 , 联想心理 学和情绪心理 学的发
随着生产 力 的发展 和人们认识 能力 三 , 实验心理学的创 立和发展为犯罪心理
过察 言观色和情 理推断 的方 法来判定谎 之 中。国内学者曹 晓宝指 出, 心理学原理 进入犯罪学研究 领域 开辟 了道路。因此 , 言; 第二个 阶段是 1 9 意大利犯罪 心 等知识 的介入 标志着谎 言识别 开始走上 科学犯 罪心理测试技术 的问世 已成为历 8 5年 理学家龙 勃罗索 ( . m— rs) cL boo 开创 的多 了科 学化 的道路 。 o
史 的必 然 。
( ) 代 犯 罪 心理 测 试 技 术 的发 展 一 近
道仪 (o g p ) P l r h 测谎 , ya 即用仪器进行犯 罪
这一时期 的主要做法 有 :嚼米 审判
心 理 测 试 , 要 是 通 过 记 录 心 跳 、 压 、 法 、 吞咽蛋 糕 ” 、 猴法 、 察言 观色 ” 主 血 “ 法 圣 “
我国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历史沿革与发展综述

2004N o.1V oI.14Ser i aI56我国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历史沿革与发展综述常青山1,苏剑君2(1.北京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北京100074;2.济南铁路公安局刑侦处,山东济南250001)摘要:从1991年公安部审定我国自行研制的PG—I型心理襁4试仪至今,现已完善成PG一12、PG A一2000等型测试仪的智能计算机系统。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在我国已实测数千起疑难重大案件,直接测试逾万人,仅PG A系列实测千起测评结果区分无辜和相关的准确率达90%以上,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已在刑事司法实践中显示了其独特的位置和实用的价值。
作为以多元学科综合一体的新兴的边缘学科,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经过专家、学者、技术人员的不断研究和完善,将从实践中得到积累。
从积累中得以生存和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此学科应用范围将全方位拓展,其生存与发展必将走向光明的前景。
关键词:犯罪心理测试;应用;理论体系;发展中图分类号:I)918.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3192(2004)01—0093—04犯罪心理测试的技术起源于欧美国家。
早在18世纪,国外就有人开始通过人体血压、皮电、呼吸和心律研究人的情绪变化。
1791年生物心理学家伽伐尼和1888年生物学家费利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血压、皮电、呼吸和心率等单道测试仪综合起来,初步研制出用于案件的专用测试仪。
1895年犯罪学家龙布罗梭将测试仪用于监狱,20世纪20年代美国洛杉机警方在办案中使用了拉尔森多道心理生物测试仪。
当今,心理生物测试仪在美国、以色列、前苏联、俄罗斯、加拿大、日本、土耳其、韩国、波兰、罗马尼亚、马来西亚等国家警察机关为常用设备,是刑事侦查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
尤其是美国多数州法院承认心理测试结果的问接证据作用,已有36个州承认心理测试结论。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在新中国的崛起1963年,毛泽东曾指示胡乔木同志具体组织落实心理测试研究会工作,由中科院心理所和航天工业部507所等单位负责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4N o.1V oI.14Ser i aI56我国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历史沿革与发展综述常青山1,苏剑君2(1.北京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北京100074;2.济南铁路公安局刑侦处,山东济南250001)摘要:从1991年公安部审定我国自行研制的PG—I型心理襁4试仪至今,现已完善成PG一12、PG A一2000等型测试仪的智能计算机系统。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在我国已实测数千起疑难重大案件,直接测试逾万人,仅PG A系列实测千起测评结果区分无辜和相关的准确率达90%以上,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已在刑事司法实践中显示了其独特的位置和实用的价值。
作为以多元学科综合一体的新兴的边缘学科,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经过专家、学者、技术人员的不断研究和完善,将从实践中得到积累。
从积累中得以生存和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此学科应用范围将全方位拓展,其生存与发展必将走向光明的前景。
关键词:犯罪心理测试;应用;理论体系;发展中图分类号:I)918.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3192(2004)01—0093—04犯罪心理测试的技术起源于欧美国家。
早在18世纪,国外就有人开始通过人体血压、皮电、呼吸和心律研究人的情绪变化。
1791年生物心理学家伽伐尼和1888年生物学家费利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血压、皮电、呼吸和心率等单道测试仪综合起来,初步研制出用于案件的专用测试仪。
1895年犯罪学家龙布罗梭将测试仪用于监狱,20世纪20年代美国洛杉机警方在办案中使用了拉尔森多道心理生物测试仪。
当今,心理生物测试仪在美国、以色列、前苏联、俄罗斯、加拿大、日本、土耳其、韩国、波兰、罗马尼亚、马来西亚等国家警察机关为常用设备,是刑事侦查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
尤其是美国多数州法院承认心理测试结果的问接证据作用,已有36个州承认心理测试结论。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在新中国的崛起1963年,毛泽东曾指示胡乔木同志具体组织落实心理测试研究会工作,由中科院心理所和航天工业部507所等单位负责研究。
研究一年后样机基本成型,文革期间课题组解散,研究中断。
1980年公安部时任公安部刑侦局长的刘文同志带领刑侦技术考察组赴日本考察,其间考察了这一技术后,认为:“测谎仪是有科学依据的,过去持全盘否定态度是错误的”。
1982年,公安部引进了一台美国1972年生产的M A K E—I I型语音分析仪。
放在北京市公安局试验研究,王朴等人率先使用。
使用后认为,由于中西方的语言文化差异,此单道测试仪准确率较低,不宜推广应用。
1989年中国科学院有感于我国运动员心理训练缺乏必要的手段,同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合作,由张祖丰主研,研制出L厂’一l型心理测试仪。
随后,由北京体育师范学院的刘淑慧教授在亚运会前为国家射击队的主要参赛运动员进行了测试和心理U i l练,效果良好。
这一喜讯传到了公安部,有关部门立即组织技术人员进行实验,结果证明,我国完全有可能研制出自己的测谎仪。
在此基础上,又经过一年的努力,1991年初公安部正式立项,由公安部科技情报所、中科院自动化所等单位的技术人员组成了课题组。
同年5月,由张祖丰、王朴、杨成勋等人为主研制的我国自己研制的第一台测谎仪——P(>一I型多道心理测试仪诞生;6月通过了公安部科技司主持的专家审定,审定认为,“填补了国内空白,接近和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
1992年5月,应山东省公安厅的请求,张祖丰、徐文海使用国产PG—I型测谎仪,参加了调查某乡党委书记被杀案件。
经测试,排除一号嫌疑人,认定了孙鹏程的作案嫌疑。
经突审孙鹏程,孙供述了犯罪过程。
这是中国“测谎”第一起成功的实战案例,这一案例当时曾轰动全国,标志着中国心理测试技术运用于实战真正开端。
收稿日期:2003—06一10作者简介:1.常青山(1961),男,北京人,北京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大队长;2.苏剑君(1963一),男,河北泊头人,济南铁路公安局刑侦处情报大队大队长,铁道部公安局特邀刑侦专家。
90常青山等:我国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历史沿革与发展综述在这之后,张祖丰等一批年轻专家学者,在P G—I型心司法领域里发挥其特有的功能和效益。
特别是1995年美国理测试仪的基础上,运用了现代一6,N学、实验心理技术、神经“测试”学会主席F r a nkhor va t h先生一行来华与中国人民公学及生物电子学等研究成果,通过在北京体育大学、中国政安大学心理测试中心进行技术交流,经双方介绍实验及应用法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等单位的大量基础实验,经过中和实测图谱分析比较,FR A N K H()R vA T H先生认为中国犯国人民公安大学心理测试中心、济南铁路公安局犯罪心理测罪心理测试技术已达到了国际水平,特别是在实际应用测评试分中心及设在全国的150余个心理测试技术点的反复实各类刑事案件上确实达到f『领先水平。
战检验,经过卜余年不懈的努力,逐步升级完善成PG A中国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推广应用,使高新技术的成果(91—99)、PG A2000型智能化多媒体心理测试系统,并在在司法实际工作中取得良好的效益,特别是各级公安机关侦2000年通过了公安部刑事技术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的检查案件和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办理各类案件中,已经日益测。
这是一项同时同步记录被测人多项心理生物反映指标,普及和广泛使用,它不仅在侦破案件、审理案件中起到良好从而评断心理痕迹对映相关度的实验心理技术。
效果,而且打破了人们在思想意识方面的禁锢。
最初这项技1997年济南铁路公安局犯罪心理测试中心根据实战需术由西方国家使用,使人们对心理科学和实验心理技术产生要与张祖丰一道开发研制了“心理测试四分割画面语音同步了认知七的差异,有人甚至将心理测试仪器贬斥为唯心主义记录装置”。
,1998年首次用于实战,从以往的测试单纯打印图的东西,使之无人敢研究推动此项技术的发展。
经过较长时谱分析与结论的文字化,发展过渡到了视频动态图像化、语音间的实践,人们逐步认识了犯罪心理测试的原理、功能及其同步化,是心理测试技术的一次飞跃。
此项目使心理测试技在实战中的作用,进而使从事这项技术研究的专家信心大术更加正规化、法制化,为心理测试结果之视听可示性提供了增,也使该技术的生存与发展有了较宽松的研究空间,因此技术保障,在心理测试技术发展史上有着f分重要的意义。
这门新兴的学科也就从最的萌芽状态逐步发展了起来。
在1991年中国科学院研制成功国内第一台测谎仪的基础上,以杨成勋、董松樵为代表的技术专家经过十余年不懈的努力,在心理测试技术和心理测试理论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发展研制出了P G一7、10、12型多道心理测试仪。
该测试仪具有皮电、指脉、.}:呼吸、下呼吸、血压、动作等6个检测通道,各通道检测信号实时、准确,客观地描述了被测人的心理变化过程。
,P G型多参蹙心理测试仪综合心理学、犯罪学、电子学、计算机科学及其他应用科学,通过分析被测试对象的m压、脉搏、呼吸及皮电等生理参量变化的测试图谱,判断其心理状况。
2000年1月5日PG系列的多参量心理测试仪通过公安部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并且2002年荣获公安部、科技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联合颁发的“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优秀科技成果奖,认为该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995年始,以黄兰友博士为代表的一批国内外专家,致力于以[.j f fayet t e、St ol t i ng等美国原装测谎仪和美国测试方法在中国的推广应用,后期并与清华同方合作研究开发了L Y型测谎仪。
早在1993年一1994年沈阳市法院等部门就进口美国原装测谎仪并派人到美国学习测试方法,此后,开始了实战应用,亦取得r较好的效果。
再者清华同方殷涛等人研发的SPS系列测谎仪亦在公检法部门得到了广泛使用。
同时,在全国如北京、上海等地的心理测试技术专家,也在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和研究开发工作,不断地丰富和完善着中国的“法庭心理生理测试技术”。
中困之犯罪心理测试系统的问僦及其在司法领域推广使用,尤其是近f|年来在各类刑事案件中大量的实际应用,充分证明在中国刑事案件的侦查破案、调查取证及审讯审判过程中,对案件巾的原告(事主、报案人等)、被告(犯罪嫌疑人)及相爻证人的证言、证词情节等各环节中出现的矛盾之处或不符合事实真相情况进行测试评判,有助于案件的侦破和案件公正的审判。
犯罪心理测试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已在二、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独立学科的特性众所周知,任何新生事物或新兴学科的问世,都需通过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应用的检验,犯罪心理测试技术也是如此。
这门新兴学科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有其自身曲规律特点,更重要的是有自己特殊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在中国以武伯欣为代表的犯罪心理学家在老一代心理、生理、生物学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大量心理实验、实战探索并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方法,总结创立了中国心理测试学科研究方向。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设立“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硕士点,武伯欣、付有志为导师。
从科学角度看,任何一门学科的产生与生存,要看其有没有特殊的、独立研究对象。
在此,笔者试用痕迹学与犯罪心理测试技术作以分析比较,从而对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特殊对象和基本概念、规律特点、基本原理和功能、具体操作程序与过程、科学理论的基础指导及其遵循的基本原理进行必要的论证。
笔者在此试从以下六个方面加以论述:第一,犯罪心理测试技术有自己特殊的研究对象。
可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犯罪心理行为痕迹,另一方面是测试仅器。
犯罪心理痕迹是指犯罪嫌疑人在犯罪全部过程中,形成的需要、动机、感知、认知、情绪、意志、行为能力、记忆等诸多心理特征,能客观地反映出来的动态轨迹和图像。
心理测试仪器是指同时同步记录被测人心理图像的专门仪器和软件系统。
笔者认为,从痕迹学同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研究对象的分析比较上看,前者是运用科学技术的手段,对特定的犯罪现场遗留下来各种印象和形象(指纹、足迹、年龄、枪弹、整体与分离等痕迹)与作案人犯罪活动进行同一性认定;后者则是运用科学技术的手段,对特定的个体心理生物痕迹与作案人或相关人进行同一性认定。
很明显,两者本质相同,都是运用科学技术的手段对个体人身特征进行同一性认定,9】——堂青山等:我国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历史沿革与发展综述■—————■——■——■————————————————————————————————二—————二——二—_二—=z二二—二二——~一一但是,两者形象上存有差异,一个是对个体人身及活动的物的关系。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这门学科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质形象痕迹的鉴定,另一个是对个体心弹痕迹的鉴定。
,观点——物质和意识、实践和认识的原理为指导思想,以现第二,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研究的特殊性表现在两个方代心理学、生物电子学、实验心理技术、犯罪学、刑事侦查学、面:一个方面是测试主体通过犯罪心理行为动态分析描绘犯罪行为,这一阶段最重要的技术是通过测试题编制技术,分别将犯罪的环境与状态、犯罪出入路线、作案一[具和赃物及犯罪实施过程中各个环节,由案发前到案件结束,编题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