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小技巧
写作文的技巧总结5篇

写作文的技巧总结5篇写作文的技巧(一):一、分析题意,提炼素材没有材料或材料不足,自然写不好文章。
但有了材料如果不精心选材或选材不当,仍然也写不出好文章。
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本事,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审题立意、谋篇布局的本事。
1、审明题意,选取材料。
材料是为主题服务的,所以,在选择材料前,必须要明确文章的体裁及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我们有些学生往往不舍得割舍材料,有用没用一齐上,这样就会造成“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结果。
所以,在写作时,首先要明确主题。
在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注意分析课文题目,培养审题技能以外,还可采用一些具体方法,培养学生概括、提炼的本事。
如,让学生把自我作文的中心思想浓缩为一句简短的文字,即提炼出“主题句”。
采用这种浓缩法,对提高学生审题立意的技能,是十分有益的。
其次,要选取典型材料,即那些反映事物本质,有代表性、有说服力的材料。
同时,还应注意材料的真实性和可信性。
2、立意要深刻,创意要新颖。
无论何种体裁的文章,都需要经过材料烘托主题。
所以,看一篇文章是否成功,首先就要看作者是否是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对生活是否有深刻的认识和独到的见地,即立意要深刻。
其次,在立意深刻的基础上,还要看作者的创意是否新颖,即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见解,所抒发的感受,不落俗套,否则人云亦云,则没有新意。
所以,在写作训练中,应拓宽学生视野,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在文章中体现自我的独特性,这样就会抓住读者,给人一种新鲜醒目的感觉。
要做到创意新颖,关键是写作的角度要新。
因为现实生活丰富多彩,客观事物纷繁复杂,人物千姿百态,即使是同一生活现象,同一人物或同一景物,只要观察者的角度不一样,就会表现出不一样的侧面。
所以,角度新也就是立意要新,观点要新,构思要新。
二、多观察,培养写作基础1、注意平时积累,做生活的有心人。
生活的积累是写作的源泉,就像罗丹所说的“美是到处都有的。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缺少发现。
”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到大自然中去陶冶美的性情,到社会生活中去发现美的事物。
掌握写作的八大技巧

掌握写作的八大技巧在写作的道路上,掌握一些技巧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写作能力,使文章更加准确、流畅、有吸引力。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八大写作技巧。
一、明确目标在写作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写作目标。
确定好写作的主题和要表达的意思,这样就能更好地展开写作,并且文章的内容会更加有针对性和连贯性。
二、构思大纲在动笔之前,合理的构思大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组织文章的结构。
大纲可以包括引言、主体段落和结尾等部分。
在构思大纲时,要确保每个部分都有清晰的展开和逻辑完整性。
三、准确表达写作时,我们要力求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选择恰当的词汇和句子结构,避免使用模糊的表达方式。
同时要遵循语法规则,不出现冗长的句子和拗口的表达。
四、运用修辞手法写作中的修辞手法可以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
比如使用比喻、拟人、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能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引人入胜。
五、合理运用段落合理运用段落是保持文章结构和逻辑连贯性的重要技巧。
每个段落应该有一个主题句或论点,并在该段落中展开解释或论证。
段落之间的过渡要自然流畅,避免突兀的切换。
六、引用和参考文献在进行学术写作时,引用和参考文献是不可或缺的。
合理使用引用可以增加文章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在引用时要注明出处,避免抄袭行为,同时要谨慎选择可靠的参考文献。
七、多次修改写作并非一蹴而就,多次修改是必不可少的。
在完成初稿后,务必对文章进行反复修改和润色。
检查文章的结构、语法、用词准确性等方面,使文章更加完美。
八、阅读他人作品阅读其他人的作品可以帮助我们拓宽思路,提高写作技巧。
通过学习他人优秀作品中的表达方式和结构,我们能够更好地进步和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总结起来,掌握写作的八大技巧包括明确目标、构思大纲、准确表达、运用修辞手法、合理运用段落、引用和参考文献、多次修改以及阅读他人作品。
这些技巧的掌握将有助于我们提高写作水平,创作出更加精彩的文章。
无论是学术写作还是日常写作,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运用。
30种写作小绝技

30种写作小绝技1.第一人称叙事法技巧解读:由于文章的内容是通过我传达给读者,表示文章中所写的都是叙述人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或者就是叙述者本人的亲身经历,使读者得到一种亲切真实的感觉。
采用第一人称,由于叙述人是当事人,所以叙述的人与事,只能是我活动范围内的人物和事件。
活动范围以外的人物和事情就不能写进去。
2.第三人称叙事法技巧解读:用第三人称叙事,叙述人既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也不受生理、心理的限制,可以直接把文章中的人和事展现在读者面前,自由灵活地反映社会生活,但第三人称叙事又往往不如第一人称叙事那么亲切自然。
3.顺叙法技巧解读:顺叙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叙述事情,这就跟事情发生发展的实际情况相一致,所以易于把文章写得条理清楚,脉络分明。
运用顺叙,要注意剪裁得当,重点突出。
否则,容易出现罗列现象,犯平铺直叙的毛病,像一本流水帐,使人读了索然无味。
4.倒叙法技巧解读:倒叙并不是把整个事件都倒过来叙述,而是除了把某个部分提前外,其他仍是顺叙的方法。
采用倒叙的情况一般有三种:一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三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倒叙时要交代清楚起点。
倒叙与顺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还要有必要的文字过渡,做到自然衔接。
特别要注意,不要无目的地颠来倒去,反反复复,使文章的眉目不清。
5.插叙法技巧解读:插叙是为了表达文章中心的需要。
有时是为了帮助读者了解故事情节的追叙;有时是对出场人物的情节作注释、说明。
使用插叙一定要服从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做到不节外生枝,不喧宾夺主。
在插入叙述的时候,还要注意文章的过渡、照应和衔接,不能有断裂的痕迹。
6 .补叙法技巧解读:补叙主要用于对上文的叙述补充说明,一般是片断性的、简要的,不具备完整的事件,也可以把解释或说明的文字放有前面,以引起下文。
补叙的作用,一般不发展情节、事件,只对原来的叙述起丰富、补充作用。
作文写作的十大技巧

作文写作的十大技巧写作是一门需要技巧的艺术,通过运用恰当的技巧可以使文章更加有说服力和吸引力。
下面将介绍作文写作的十大技巧,帮助大家提升写作水平。
1. 预先规划在开始写作之前,先进行一定的规划,制定文章结构和内容框架。
明确主题和论点,并列出要用到的论据和例证,这样可以帮助文章逻辑清晰、有条理。
2. 确定目标受众写作时应明确目标受众是谁,这样可以更好地针对读者的需求和兴趣点进行写作。
选择恰当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使读者能够容易理解和接受观点。
3. 使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用词准确并具有表达力是作文的关键。
通过使用丰富的词汇和多样化的句式,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并增强作者的观点。
4. 注重段落结构合理的段落结构可以使文章更具可读性。
每个段落应该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句,并围绕这个主题句展开陈述和论证。
段落之间要有适当的过渡,使整篇文章内容紧密衔接。
5. 采用恰当的引用和例证在论述过程中可以引用权威的观点和研究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使用恰当的例证和实际案例来说明观点的正确性,更加有说服力。
6. 重点突出通过使用适当的标点和排版方式来突出重点,使读者易于理解和记住重要信息。
可以采用加粗、斜体、引用等方式来醒目地呈现关键内容。
7. 创造性的表达避免使用过于平凡的词语和表达方式,可以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和比喻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引起读者的共鸣。
同时,要保持语言简洁明了,避免使用冗长的句子和复杂的词汇。
8. 修订润色写作完成后,一定要进行修订和润色。
检查文法错误、拼写错误和逻辑不通之处,并进行必要的修改。
增加一些细节和例证来丰富文章内容,提高逻辑推理和说服力。
9. 多样化的阅读素材阅读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多读书籍、新闻和期刊等各类阅读材料可以拓宽视野,积累更多的知识和素材。
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可以丰富写作的思路和观点。
10. 培养写作习惯只有通过频繁的练习才能提高写作水平。
养成每天写作的习惯,无论是写日记、随笔还是文章,都能够锻炼自己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写作小技巧12篇

写作小技巧12篇写作小技巧1一、作文要学会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古人这些总结,从正反两方面说明白“积累”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平常靠积累,考场凭发挥”,这是考场学子的共同体会。
(一)语言方面要建立“语汇库”。
语汇是文章的细胞。
广义的语汇,不仅指词、短语的总汇,还包括句子、句群。
建立“语汇库”途径有二:第一是阅读。
平常要广泛阅读书籍、报刊,并做好读书笔记,把一些美丽的词语、句子、语段摘录在特定的本子上,也可以制作读书卡片上。
第二是生活。
平常要捕获大众口语中鲜活的语言,并把这些语言记在随身带的小本子或卡片上,这样日积月累、集腋成裘,说话就能出口成章,作文就会妙笔生花。
(二)要加强材料方面的积累。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
很多同学由于平常不留意积累素材,每到作文时就去搜肠挂肚,或者胡编或者抄袭。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积累素材。
平常有条件的可带着摄像机、录音机、深化观看生活、乐观参加生活,并与写生、、写日记、写观看笔记等形式,准时记录家庭生活、校内生活、社会要把自己熬炼成一个目光敏锐永不罢休的观看家!——要把自己熬炼到观看简直成习惯,仿佛变成第二个天性。
”把观看熬炼成习惯,熬炼成第二天性,这是一种很需要时间去磨练的功夫,是很有作用,很了不起的功夫。
要留心观看身边的人、事、景、物,从中猎取你作文时所需要的材料:你要对一些看似不大实则很有意义的事情产生爱好,留意观看起因、过程和结果;你要留意校内花坛里的植物一年四季如何变化它的颜色,学会刨根问底,弄清这些变化的来龙去脉;你要走向社会,同更多的人接触,观看他们的一言一行,要思考一些东西,随时将它们汇入自己思想的长河。
这就是观看的过程,观看过程中要留意以下几点:(一)观看决不要仅仅局限于“用眼看”。
广义的更有实际意义的观看是指要将人的五官全部调动起来:用耳朵去倾听,用身体去感受,更重要的是要专心、用脑去思考,这样的观看才会更加细腻、深刻。
(二)观看过程中要留意运用好“烂笔头”。
写作技巧有哪些(推荐5篇)

写作技巧有哪些(推荐5篇)1.写作技巧有哪些第1篇客观性描写独立于观察者的感知和感情,精确记录描写对象的面目。
它是一种真实的报道,目的在于告诉不能亲眼看见描写对象的读者景物的真实情况。
作者把自己当作是一部照相机,用词语如实摄制真正的照片。
从其超然或公正的特点来看,客观性描写文作者很像是科学家,他要从自己的工作中严格排除个人意见和感情。
例如,他在描写上楼时,不能写“I am going upstairs”,而只能直接写“on the second floor”;也不能用反映个人意见内涵的词语,例如,要说“大楼”就要用陈述事实的“large building”,而不能用含有感情的表达“a magnificent building”。
2.写作技巧有哪些第2篇写人的记叙文,主要通过描述人物的外貌、行动、心理、语言和人物所处的环境来刻画人物性格,塑造形象,突出主题。
要写好人物,最重要的笔法技巧是细节描写,这是通过对人物细微的神态动作、细微小事的描写来活画人物,使之血肉丰满的方法。
没有细节,就写不好人。
这是人物描写的第一方法,要好好揣摩。
要写好人物,我们还要琢磨漫画勾勒以形传神的笔法。
这种笔法有些像人物速写,三两笔一勾勒,使有特征的地方加以突出,人物形象就鲜明了。
而且,关键是显示出内在气质而使人物形象丰满起来。
为了使文章产生曲折委婉的趣味,有时可以用一种特殊的笔法来写人,如先抑后扬、明贬暗褒、正话反说、反话正说等。
这样构思处理,文章自然会幽默、风趣、委婉、含蓄。
我们还应该研究一下用幽默调的笔调来写人,因为它的效果特别好。
就像画漫画。
用略显夸张的笔法将人物勾出来,一下子就产生了喜剧效果。
只是,这既要在选材上下功夫,又要在语言锤炼上下功夫,“炼”出一种幽默、风趣的语言来。
3.写作技巧有哪些第3篇要善于观察,找出景物独有的特点观察就是运用人的各种器官如视,听,触,嗅,味觉等来感知事物。
观察时,要细致,要学习抓住景物的特点,也就是找出观察景物与其他不同类景物及同类景物之间的区别。
写作小技巧12篇

写作小技巧12篇写作小技巧1一、标题写作标题如同消息的“眼睛”,是观众记忆新闻最重要的环节,它在屏幕上停留的时间一般只有几秒或十几秒,稍纵即逝。
这就需要它先声夺人,引起注意,要一下子抓住观众,激发“想看”的欲望。
点睛传神的标题是对整条新闻的高度概括,拟定标题的基本原则是简洁、通俗、生动、确切。
标题写作要紧贴主题,起到引导视听、浓缩信息、说明内容的作用,要让观众一看就知道消息的大体内容,用词要言简意赅,通俗易懂。
标题要力求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组成,要具有一定的内涵和美观的外在形式,这就要求语言简练形象、对仗整齐,决不可使用生僻的字词。
比如:我采写的一篇反映宁阳县农村合作医疗典型经验的新闻,标题是《每人每年十元钱,解决农民看病难》,观众一看标题就大体知道了这条消息的主要内容。
二、导语写作导语如同消息的“脸面”,是新闻的开头,代表着内容的精神和灵魂,也就是古语所说的“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导语是一种提示、摘要、高潮,一种包在小包裹里的要点或者是新闻预告的总和。
写导语最重要的原则是把观众最感兴趣的东西和记者最需要告诉观众的东西写在导语中,也可以把最重要、最新鲜、最富有吸引力的材料放在开篇。
要抓住特点,写出个性导语,要寻找新意,立意新颖别致,要用简练的文字准确概括消息的中心思想,要善于从内容中筛选出精华,做到“开篇之初,当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忍弃去”。
我曾写过的一条消息:《灵山里有只流动的红药箱》,导语是这样写的:“驻扎在宁阳县灵山深处的某部诊所的军医们20年如一日为当地群众送医送药,一只小小的红药箱传了几代人,记载着军民深深的鱼水情。
”听着这样的解说词,看着画面上身背红药箱的解放军战士行走在崎岖的羊肠小道上,翻山越岭去乡亲们家巡诊送药,谁能不为之动情。
三、主体写作主体如同消息的“躯干”,是新闻的主要部分,它阐述新闻的详细内容,是对导语的注释、补充、丰富和深化,而不是简单的乏味重复。
主体部分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整条新闻的质量,主体写作至关重要。
写作文的技巧和方法6篇

写作文的技巧和方法6篇写作文的技巧和方法篇(一):小学生写作文技巧一、提高认识事物和表达事物的能力。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写任何东西决定于认识和经验,有什么样的认识和经验,才能写出什么样的东西来。
反之,没有表达认识的能力,同样也写不出好作文。
二、把认识结构作为作文的核心,包括学习知识,观察积累,记忆储存,训练思维,丰富想象,培养情感,锻炼意志;从说到写,推敲修改,多读勤写。
三、树立大作文观,听、说、读、写有机结合一要注重审题;二要明确写作目的,立意要新;三是选材要有根据;四要讲究谋篇技巧,安排好篇章结构;五要注意文章分段,事先列小标题,作文提纲;六要注重文章写法,因文用法;七要妙用语言,用思想调遣语言。
学会五种立意法:以事赞人,直抒胸臆,借物喻理,触景生情,托物言志。
四、作文大目标的逐年级分解:一年级字词,二年级句子,三年级片断,四年级篇章,五年级综合,六年级提高。
写作文的技巧和方法篇(二):论写作文的学习方法1、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勉韩愈在《进学解》中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学业的精深,在于勤奋刻苦,学业的荒废,在于嬉戏游乐;道德行为的成功在于深思熟虑,败毁在于因循苟且。
韩愈强调一个人要着力于"业精"、"行成",即在学业上做到"精",在品德上要做到"成"。
怎样才能做到"精"与"成"呢?他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就是说,要想使学业精益求精,最根本的前提条件是勤学,否则懒惰贪玩,终至学业荒废。
要想使品德上有所成就,凡事要三思而后行,否则放荡成性,随波逐流,必须品德堕落。
这确实是千古名言,不易之真理。
总之,他强调无论是进德还是业,都要严格要求自己。
这里的"勤"表现为口勤(多吟诵),手勤(多翻阅),脑子勤(多咀嚼、多思考),日以继夜地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蒋军晶谈作文六个小技巧
技巧一:写外貌不用“有”
作文如何写外貌?
孩子的作文里总会看到类似这样的句子:“××可漂亮了,她有一头卷卷的黄头发,有一双乌黑的葡萄般的大眼睛,有一个高高的鼻子,还有一张樱桃小嘴。
”如果你试着让他们去掉文中的“有”,把文字重新串联一遍,会发现作文顺了很多。
写上段文字的同学经蒋老师指导后修改如下:“××可漂亮啦。
一头卷卷的黄头发自然地披在肩上。
她的眼睛太吸引人了,乌黑乌黑葡萄一般。
高高的鼻子,和樱桃小嘴配合起来,有点混血的味道,同学们可喜欢她啦。
”是不是读起来舒服多了?同样,在描写动物外貌时也可以用到这个方法,如:毛黄白相间,耳朵尖尖地向上竖起……而不是写成:它有一身黄白相间的毛,有一对尖尖的耳朵……。
技巧二:写说不出现“说”
让孩子比较以下三句话。
张三说:“……”;
张三无可奈何地说:“……”;
张三摊了摊手,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
显然,不出现“说”的第三句更精彩。
写语言可以不用出现“说”而是在语言前面加上动作和神态,通过一定训练掌握这样的技巧将让孩子的写作水平切实得到提升,这他们学会了细节描写,不会仅干巴巴地写“某某说”。
技巧三:就是不用成语
作文为什么写不长?都是成语惹的祸!蒋老师此言一出震惊四座。
不是说多用成语才显得有文采吗?其实不然,在“就是不用成语”写作技巧中,蒋老师指出:当作文中只会按照套路使用成语时,文章细节就没了,还不如让孩子老老实实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写出来。
什么“天高云淡、风和日丽、桃红柳绿、炯炯有神、心旷神怡……这些被用滥的成语还是少出现为妙。
如,写春天别用“风和日丽”,而是这样写:“风儿拂过林梢,原本平静的湖面漾起了圈圈涟
漪,湖边的柳树轻摇着身姿,我也忍不住张开双臂,任风抚过我的每一寸肌肤,暖暖的,痒痒的。
”想办法用具体的句子替换掉别人用滥的成语,解决孩子作文写不长写不细的难题。
技巧四:遇到“很”和“非常”想一想
对于文章写不长的孩子,可以训练的另一个技巧是:遇到“很”和“非常”想一想。
看过无数学生习作,蒋老师发现出现频率最高的字眼包括“很、非常”,请家长提醒孩子,遇到要写这几个字时不要轻易下笔,停下来想一想,是不是非要出现这个字眼?比如写热,别出现“很热”两个字,学会用其他的描写来体现热:骄阳似火,没有一丝风,树叶低垂毫无生气…… 文章自然就能写长。
技巧五:一秒钟的事写三百字
还是针对作文写不长的一种技巧训练:用三百字来描写1秒钟内发生的事。
如关于破校运会跳高纪录瞬间的描写原本只有几十字:只见某某纵身一跳,一下子飞过横杆,新的校运会记录诞生了!怎么变成三百字?可以有条理地加上动作解剖:如何助跑、起跳、翻越、落地;加上联想:往届校运会有人挑战失败,平时如何一次次练习等等;还可以加上细节充实,起跳前如何与同学进行眼神交流,成功后同学如何向他祝贺……家长可以找一些1秒钟的素材让孩子进行写作练习,学会了这个技巧还怕考试写不出四五百字吗?
技巧六:一段话里出现6种标点
很多孩子不会用标点,习作中常只有逗号句号逗号句号,甚至逗号都没有,把老师读到断气为止。
针对这个现象,可以让孩子进行“一段话必须出现6种标点”的技巧练。
,。
?!…… :“” 这些标点你的作文中都有吗?没有的话请尝试用起来。
经过几次训练后,你会发现孩子的惊人变化:意味深长的句子会写了、人物语言会加进去了,心理活动结合进去了,还会用反问句了,这些句子加进去后,文章当然生动起来。
一位作家就曾用这种方法对自己作文写不好的孩子进行训练,收效明显,进步很快。
何必钻谈作文六个小技巧
技巧一:多分几个自然段
不知老师们有没有注意,班里孩子的作文有几个自然段,3个?4个?很少有超过5个自然段的吧,孩子们的习作除了开头和结尾,正文一个自然段就写满了一页作文纸,粘粘乎乎的,看得头都大了,眼都花了。
而我们让学生标课文自然段序号,少则7、8个,多则20来个。
你看许地山的《落花生》,全文300多个字,就有15个自然段。
文章多分几个自然段就显得文学味浓点,行文清爽,脉落清晰,节奏明快,情意跃动,文断意不断,读起来视觉舒服,又有回味和冥想的时空。
技巧二:多用说话的的几种形式
写人物对话,学生喜欢用“我说”、“他说”、“我又说”“他接着说”,冒号引号一直用到底,看得人头昏脑胀。
其实课本里关于人物的对话形式有四种:一是提示语在前,二是提示语在中,三是提示语在后,四是没有提示语,独句成段。
不同的提示语有不同的表达效果,在写对话的时候不能采用单一的形式,这样会显得呆板僵化,了无生趣。
特别是后几种对话形式的穿插使用,叙述更紧凑,更能表现人物特点和生活情境,有时一两个对话单独成段,作文会显得文学味和可读性更强点。
技巧三:心理活动不要出现“我想”
作文要多写心理活动,这样让读者有一种在旁侧窥视人物的感觉,感同身受。
但是不要出现“我想”这样的提示语,而要把心理活动直接呈现出来,和盘托出,这样才有现场感和鲜活性。
比较一下这两句话:1.“我想挑战一下自己的耐心和细心,就开始绣十字绣了。
”2.“怎样挑战一下自己的耐心和细心呢?对,绣十字绣靠枕!”你看,第一句是平铺直叙感情平淡,第二句一个“对”字,就把孩子眼珠一转、灵机一动的表现跃然纸上。
其实文中不要以“我想”打头,直接出现“啊!嘿嘿,哇塞”之类的语气词,更能显现少年儿童的俏皮和童趣。
技巧四:尽量少出现“高兴、难过、生气”的词语
喜怒哀乐愁,写人物的心情,不能直接说“我很高兴”、“我难过极了”、“我非常生气”,这样一概括马上就成了概念化的总结了,而是应该通过具体的动作、语言、表情来描绘,让读者从这些行为表现中感受到人物的心情状态,这样才有感染力,才是对生活的还原。
比如写“高兴”:“我耶地大叫一声,一蹦三尺高,转身一把拽过奶奶手,转了一圈又一圈。
奶奶乐呵呵地说:‘小祖宗,你快停下来,奶奶要晕了。
’”
技巧五:把大动作写成“小动作”
动作描写,可不能太笼统,用一个大的动作一提炼、一概括,那就没有画面感和过程感了,所以要采用分解化的细微的动作描写,把大动作写成小动作。
你可以做些这样的专项训练。
比如“何老师喝了一口水”这一个大动作,你能把它写成100多个字吗?那就要分解成细微的动作:何老师停止了讲课,目光一瞟,伸出右手凑近杯子,用食拇和拇指轻轻一合,轻而易举地托起了杯子,举到嘴边,嘬起嘴唇呼呼地猛吹了几下,一抬杯子,只听到“骨嘟骨嘟”的声音,喉结上下不停地抽动,一眨眼功夫,一杯水见底了,他咂巴咂巴着嘴,好像还很不解渴。
技巧六,结尾不一定要加“光明的尾巴”
受早年“杨朔体”的影响,写记叙文,文章结尾总要点明中心,揭示道理:“通过这件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这件事虽然过去很久了,但它让我懂得了”,好像不这样写中心就不明确,意义就不突出,思想就不高尚。
其实生活中的小事情,你做了就做了,哪有那么多的人生启迪啊,这样拔高的表述让人觉得生硬、空洞、虚假。
好的表达,道理启示一般不用直白地写出来,往往是把意义隐含在事情中,留有余地,让读者自己去体味、去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