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农村外出务工经济调查报告
农村外出务工经济调查报告

农村外出务工经济调查报告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选择外出务工。
这一现象对农村社会和经济的影响日益显著。
本文通过对农村外出务工群体进行经济调查,探讨了农村外出务工的现状及其对农村经济的贡献和影响。
一、样本情况本次调查采样于安徽省一位以农村经济和社会问题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向的专家提供的问卷调查方法,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60份,样本涵盖了年龄在18~55岁之间的农村外出务工人员。
二、调查结果1.性别分布本次调查样本中,男性占比为60%,女性占比为40%。
2.年龄分布样本中,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25~35岁之间,占样本的72%。
其余28%的样本年龄分布在18~25岁和35~55岁之间。
3.月收入情况本次调查样本中,月收入主要集中在2000~3000元之间,占样本的53%。
其余47%的样本月收入分布在1000~2000元和3000~5000元之间。
其中少数(约占5%)样本月收入较高,超过5000元。
4.外出务工原因从样本的回答情况来看,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外出务工的主要原因是生计压力(超过60%)。
此外,约有30%的样本为了寻求更好的工作机会而外出。
5. 贡献和影响(1)对农村经济的贡献在本次调查中,接受采访的许多农村外出务工者表示,他们的收入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家庭和村庄的经济。
通过额外的收入,他们可以提高家庭的生活水平,同时也有条件支持家里进行农业生产或放租土地,产生了额外的收益。
农村外出务工的另一个经济效应,是调动了村庄和周边地区的劳动力资源。
许多在家难以提供廉价且高效的劳动力资源,通过农村外出务工得到充分利用。
由此,降低了一些人口拥堵现象,可以节省劳动力成本。
(2)对家庭影响对于很多农村家庭,外出务工确实可以为家庭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特别是在经济收入支撑方面。
农村外出务工者的收入支持家庭提高了收入水平,可以增加家庭的支出和存款能力,同时他们的新生活经验、知识和观念也可以传递给家庭和村庄,有助于推动家庭和村庄的发展。
农民外出务工情况调查报告

农民外出务工情况调查报告一、引言农民外出务工是指农村居民为了谋取更好的收入和就业机会,离开家乡到城市或其他地区从事非农产业工作的现象。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开放以来,农民外出务工的规模不断扩大。
本报告将对农民外出务工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旨在了解他们的动因、就业情况以及对农村发展的影响。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共发放6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550份,有效回收率为91.7%。
调查对象为农村劳动力中有去城市外出务工经历的人群。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1.动因分析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外出务工的动因主要分为三类:经济动因、就业机会和收入改善(43%),教育动因和提升技能(32%),探索和开拓自我的动因(25%)。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许多农村居民认识到务工有机会获得更高的收入,同时也有机会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
另外,教育和提升技能对于提高务工人员的竞争力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2.就业情况分析调查结果表明,务工农民主要从事制造业(38%),建筑和房地产(20%),服务业(16%),农业(12%),其他行业(14%)。
制造业因其相对较高的薪资水平和较低的技术门槛吸引了大量的农民工。
建筑和房地产行业也是吸纳农民建筑员工的重要领域。
3.收入情况分析四、对农村发展的影响农民外出务工对农村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方面,农民外出务工缓解了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减轻了农村人口压力。
另一方面,务工人员的收入回流农村,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民外出务工还带来了新的观念和技术,对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五、结论与建议通过本次调查,我们了解到农民外出务工的动因主要是经济、教育和自我探索等方面的因素。
农民外出务工主要从事制造业、建筑和服务业等行业。
他们的收入水平普遍较好,对农村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基于以上调查结果,我们建议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农民外出务工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完善的培训和就业机会,促进他们的职业发展。
农民外出务工调查报告

鼓励农民创业
鼓励农民发挥自身优势, 自主创业,实现就地就近 就业。
加强权益保障力度
完善劳动合同
加强劳动合同管理,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
落实工资待遇
确保农民工获得应有的工资待遇,防止拖欠 工资现象的发生。
完善社会保障
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民工的 社会保障水平。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村交通条件
加大财政支持
增加对农民外出务工的财政支持,如提供交通补 贴、住房补贴等。
优化服务体系
建立完善的职业介绍、技能培训和法律援助等服 务体系,为农民外出务工提供更好的服务。
提高农民技能水平
01
02
03
加强技能培训
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 ,提高农民的技能水平和 就业竞争力。
推广现代农业技术
引导农民学习现代农业技 术,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 村经济发展。
近年来,农民外出务工人数持续增长,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 重要力量。
详细描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 民选择离开家乡前往城市务工,农民外出务工人数不断攀升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农民外出务工人 数已经突破2亿,比去年同期增长了约5%。
农民外出务工地区分布
农民外出务工的收入水平普遍 高于当地农民的平均收入水平
,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农民外出务工主要集中在城市 郊区和工业园区周边地区,从 事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等 劳动密集型行业。
农民外出务工面临的问题主要 包括工资待遇低、劳动保障不 足、职业发展受限等。
研究不足与展望
01
本调查报告主要基于问卷调查和访谈,样本量相对较小,可能存在一 定的局限性。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调研报告范文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调研报告范文摘要:本调研报告旨在了解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探讨相关政策推动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通过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发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在近年来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其中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收入水平、就业机会、社会保障等多方面因素。
结合调研结果,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以期推动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逐渐成为一种常见现象。
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选择离开家乡,前往城市或其他地区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以改善生活水平。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所面临的挑战与问题也逐渐凸显。
本报告将通过调研的方式了解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现状,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最终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
实地走访主要是为了深入了解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具体情况,包括他们的工作环境、生活水平、社会融入等方面。
问卷调查则是为了获取更多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数据资料,以及他们的想法和需求。
三、调研结果1. 外出务工情况根据调研结果显示,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数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
以务工人员年龄在25至45岁之间的相对较多。
他们在城市或其他地区从事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建筑业、服务业、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2. 影响因素分析a. 收入水平:调研发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主要动力之一是为了增加收入。
相比于农村的务工机会,城市的务工收入更高,因此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
b. 就业机会:另一个影响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因素是就业机会。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中的就业机会相对丰富,而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相对有限,这也成为了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重要动因。
c. 社会保障:在调研中发现,部分农村劳动力担心外出务工后将失去农村的社会保障福利,这也成为他们犹豫不决的因素。
四、政策建议1. 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政府应加快推进农村社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使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能够享有和城市劳动者同等的社会保障待遇。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情况调查报告

外出务工人数及占比
总结词
近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数持续增长,占比不断提高。
详细描述
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我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数达到2.86亿人,比上一年增长1.2%,占农村总劳动力的 比例达到48.8%。其中,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数占比最高,达到61.6%。
外出务工地域分布
能和知识。
就业信息不对称
03
由于信息不对称,农村劳动力往往难以获取准确的就
业信息,导致外出务工的难度增加。
原因分析
01
经济发展不平衡
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农村 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驱动力不足 。
02
教育资源不足
03
政策支持不足
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导 致农村劳动力在知识和技能方面 的储备不足。
提供心理辅导与援助
关注农村劳动力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心理辅导与援助服务,帮助 他们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和工作。
07
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0102ຫໍສະໝຸດ 030405
农村劳动力外出 务工人数…
外出务工以中青 年为主
务工地点以城市 为主
务工行业以制造 业和服务…
外出务工对农村 家庭经济…
与前几年相比,农村劳动 力外出务工人数明显增加 ,这表明农村劳动力外出 务工现象普遍。
社会关系对务工选择的影响
社会网络关系
农村劳动力通过社会网络关系如亲戚 、朋友等获取外出务工的信息和机会 ,因此社会关系也是影响他们是否选 择外出务工的重要因素。
社区支持
社区支持如提供就业信息、职业培训 等也能够促进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 选择。
技能水平对务工选择的影响
技能水平
技能水平较高的农村劳动力往往更容易 找到高薪的工作,因此他们的外出务工 意愿更强烈。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情况调查报告(5篇材料)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情况调查报告(5篇材料)第一篇: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情况调查报告**镇**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调查报告调查人:罗**调查时间:2012年* *月调查地点:*****村近期,我们按照县统计局的安排部署,对我镇*******村2012年1—9月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及返乡情况,开展了为期半个月的专项调查。
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一、两村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及返乡情况的现状****村同位***库区,发展水产养殖和边贸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版图面积 *** 亩,耕地*** 亩,总人口2714人,实际从业人员为1457人,占两村总人口的53.68%。
其中:在本乡镇从业人员634人,占两村实际从业人员的43.51%,同比减少2.42%;外出务工人员823人,占两村实际从业人员的56.49%,同比增长2.42%。
外出返乡人员46人。
其中选择在本地从事二、三产业16人,占返乡再就业人员的34.78%;再次外出就业30人,占返乡在就业人员的 65.22%。
两村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及返乡情况具有特点:1、省外就业人员比重高于省内就业比重。
从两村调查结果看,省内就业的有293人,占 35.6%;省外就业的有530人,占 64.4%。
从外出务工就业人员地区分布情况看,镇外县内的有40人,占 4.86%;县外省内的有253人,占30.74%;省外的有530人,占64.4%。
2、外出务工人员以东部发达地区向中部转移。
两村调查结果表明:到东部发达地区务工人员有287人,占34.87%,同比减少23.75%;到中部务工人员有477人,占57.96%,同比增长132.03%;到西部欠发达地区务工人员有58人,仅占7.05%。
3、外出务工农民受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的影响以中低收入为主。
两村调查结果表明:农民外出务工月收入在1001—2000元的有367人,占 44.59%;2001—3000元的有420人,占51.03%;3000元以上的只有36人,仅占4.38%。
2023年度关于农民工外出务工情况的调查报告

2023年度关于农民工外出务工情况的调查报告报告概述:根据对2023年度农民工外出务工情况的调查,本报告对农民工的数量、性别分布、年龄结构、务工地区分布、收入情况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对不同地区和行业间的差异进行了比较。
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工的数量有所增加,性别不均衡现象有所改善,年龄结构逐渐年轻化,务工地区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收入水平有所提高。
1. 农民工数量增加:2023年度农民工的数量相较于去年有所增加,表明农民工人数逐渐增多。
这可能是由于经济发展、就业机会增加和农村地区劳动力剩余导致的。
2. 性别分布改善:与以往相比,2023年度调查显示农民工性别分布不再严重失衡。
女性农民工比例有所上升,表明女性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外出务工中。
3. 年龄结构年轻化: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工的平均年龄有所下降,年轻劳动力占比增加。
这可能与年轻人更倾向于离乡就业,追求更好的发展机会有关。
4. 务工地区分布:大部分农民工仍然选择前往东部沿海地区务工,包括一线和二线城市。
这是由于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较好,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工资水平。
5. 收入水平提高:调查数据显示,农民工的收入情况总体上有所提高。
这可能是由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增加,导致工资水平上升。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覆盖了各地农村地区的农民工。
问卷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外出务工情况、收入情况等方面的内容。
调查对象包括不同年龄、性别、地区和行业的农民工。
总结:2023年度农民工外出务工情况与以往相比有所变化,农民工数量增加、性别分布改善、年龄结构年轻化、务工地区分布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收入水平提高。
报告建议政府和社会各界继续关注农民工的权益保护和就业机会提供,通过政策和措施进一步改善农民工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状况。
农村外出务工经济调查报告

农村外出务工经济调查报告引言经济的发展导致社会结构的变化,农村经济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与此同时,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也不断加速,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家乡到城市谋生。
外出务工已成为很多农民的选择。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进行了一次针对农村外出务工经济状况的调查。
本文将向您介绍我们的调查结果和分析结论。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我们发放了500份问卷。
调查的对象是在村里注册的农村户籍人口。
调查时间为2021年6月至7月。
问卷中包含了关于农村劳动力流动、入职情况、薪资水平、家庭收入情况以及生活状况等方面的问题。
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我们在数据处理阶段还进行了有效性检验和逻辑检验。
调查结果总体情况我们一共收到了400份有效问卷,其中男性占比63.5%,女性占比36.5%。
受访者中18至29岁人数最多,占比达到62.5%。
另外,50岁以上人群中仍有不少人在农业方面工作。
劳动力状况•有70.5%的受访者在外地工作超过2年,22.8%的人在外地的工作时间为1年以下。
•有42.5%的人在外工作时遭受过欺骗(工资低于承诺等),28.5%的人在外工作时遭遇过欺骗或虐待。
薪资水平•超过一半的受访者(56.5%)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有22.5%的人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
家庭收入情况•对于受访者的家庭而言,有42.8%的家庭年收入在5万元以下,只有17.8%的家庭年收入在10万元或以上。
生活状况•对于外出打工者而言,住房成本是一个重要的开销。
调查显示,有76.5%的人的房租在1000元以下,有16.5%的人的房租超过2000元。
•有39.8%的人因为存款不足而对家人不敢承诺经济支援,只有18.5%的人定期定额地给家人寄贡献家庭支出。
•发展地方经济,希望回到家乡条件好的人比例高达56.3%。
分析结论经过以上数据的分析和综合考虑,我们得到了以下结论:1.农村人口外出务工仍有很大的潜力。
但在流动过程中,也面临着虚假招聘和欺骗的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到外县市工作的人员必须要有外出务工证。
本文将介绍农村外出务工经济调查报告。
农村外出务工经济调查报告:农村富余劳动力战略化转移,是现代农业跃升发展的大趋势,是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应循坦途。
**县挟口岸之利,特色农业气候小成,劳务经济发展也自成特色,需予以疏理、探究和提升。
为此,县委办调研室会同县农委等部门的同志进行了针对性的调研,并形成报告。
一、特色劳务经济发展情况作为龙江重要的国家一类对俄陆路口岸,**县辖6镇102个村,农业人口10.1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6.2万人,富余劳动力3.5万人;耕地面积73.3万亩,人均7.26亩。
近年来,通过境内外互动,转移、中转、吸纳并举,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2004年共转移3.38万人,占富余劳动力总数的96.8%,其中,就地转移2.46万人,向境外及国内大中城市转移9200人,分别占转移总数的73%和27%。
具体呈现以下趋向和特点。
1、转移领域由埠内向境外转变。
充分发挥口岸中龙头带动作用,扩大对外投资与合作,扩张农村富余劳力就业空间。
大力开拓俄罗斯市场,先后在俄十月区、乌苏里斯克、海参崴等地建成16处以轻工产品、果菜、粮食为主的综合批发市场,有1700多名农村劳动力在此从事境外营销,人均年收入1万多元。
积极推进跨国投资,目前边贸企业已在境外创办各类实体52家,其中加工型38家,投资额达2.97亿元,涉及轻工产品、木材加工及金属冶炼、装璜建筑等领域,承载农村劳动力近千人。
扩大对俄农业科技合作,县政府在俄罗斯租赁土地1300公顷兴建农业技术合作基地,在俄远东地区创办13家中小型农场,年输出县内外农民劳务人员2000多人,收入近2000万元。
2004年,向俄、韩、日等地转移县内劳动力4300人,占转移总数的13%。
2、转移渠道由单一向多元转变。
做精做强县域经济,广辟转移渠道。
围绕壮大口岸进出口加工业,深入实施落地生根工程,累计投资1.26亿元,兴建对俄进出口加工、绥阳进口锯材加工及华宇工业园区,已承载企业37户,26户建成投产,华海木业、宁城渔业、顺风松仁加工厂等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相继投产,安置农民进城务工1700多人。
加快发展乡镇企业,培养产值超百万元、就业超百人的乡企45户,安置农村劳动力2400余人;绥阳镇创办木材加工企业28户、黑木耳加工企业15家,安置农村劳动力1000多人。
加速发育农村第三产业,吸纳富余劳动力到小城镇经商、务工,**镇依托城郊优势,常年从事餐饮、运输各业农民4000多人,占农村劳动力50%以上;绥阳镇投资1800万元建成全国最大的黑木耳集散中心绥阳黑木耳批发大市场,带动6000多名农民专门从事黑木耳销售、运输及其它关联产业。
发展能人经济,县内及境外已有4000多名经纪人脱离土地,常年或季节性从事农产品贩销。
3、转移方式由输出向吸纳转变。
培育壮大特色农业,发展袋栽木耳2.4亿袋,耳农7000余户,年产量达万吨;建成果树、蔬菜生产基地18.5万亩,年产鲜品17万吨,成为全国黑木耳生产销售第一县和沿边较大的出口果菜生产集散地。
黑木耳、出口果菜、特色养殖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蓬勃兴起,对本地和外埠农民产生了强劲的吸纳力。
据不完全统计,4大农业主导产业年以离土不离村方式就地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2万余人,吸纳穆棱、林口等周边县(市)民工1000多人。
绥阳镇绥西村218户农民,今年发展袋栽木耳1200万袋,冬春两季户均雇佣附近农村劳动力4人,全村年劳务费支出达到80多万元。
启动建设以加工为主的中俄**波尔塔夫卡互市贸易区,中方一侧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的商品交易中心主体工程完工,仅建筑一项就吸纳外地民工2000余人。
走出国门创建吸纳基地,在俄罗斯乌苏里斯克市、十月区等地兴建劳务点300多个,面积达到4.5万亩,长期雇工4000余人,其中外地民工达2500多人,来源多为吉林、山东及本省齐齐哈尔、龙江、海伦、巴彦、兰溪、绥化、呼兰等地农民,人均纯收入1~2万元;吉信工贸集团分别与温州达芙妮、盛宏达鞋业合作,投资3000万元在俄乌苏里斯克兴建11条鞋业生产线,日产皮鞋、旅游鞋4万双,仅此吸纳温州籍农民工400人,月收入均在2000元以上。
4、转移农民由体能型向技能型、管理型转变。
着眼提升转移农民素质,以县农广校为中心,利用县职教中心、劳动培训中心、农技推广中心、农机驾校的师资和设施,对农村准备从事非农产业和进城打工的初高中毕业生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协调县内26户企业与各镇签订550余份用工协议,举办黑木耳栽培、木工、电工、土木工程、俄语等专业培训班53期,受培训人员1.17万人次,占农村剩余劳动力76%。
对外出务工人员开展《劳动法》、《合同法》、安全知识、境外风俗、礼仪常识及专业技能培训,为打造外向型劳动力品牌奠定了基础。
一批转移出去的高素质农民逐步从操作层步入管理层,由受雇于人变为雇人务工的经理人。
俄十月区200多个中国劳务点中,90%以上的承包人都为**本地农民,建成俄罗斯最具规模的蔬菜生产基地之一,产品全部直销俄市场,投入产出比1∶2,每人年净收入50万元。
大肚川镇胜利村农民赵彦铭投入100万元,在十月区、西伯利亚承包菜田500亩,雇佣国内民工50余人,年收入超过100万元。
5、组织形式由无序向有序转变。
成立劳动力转移领导机构,确定镇村专人管理,对农村劳动力全部登记造册。
加强埠外劳务市场对接,组织参加海林劳动力转移洽谈会,召开有60余个企业、800个民工参加的劳务供求洽淡会,安排劳动力600余人,占总数75%。
三岔口镇泡子沿村组织村民与俄十月区星火公司签定300公顷土地承包合同,两批派出驾驶员、农业指导员98人,月工资1300~1500元;分别与华宇集团、宁城渔业、绿林牧野养貂公司及建筑企业多方联系,转移劳动力600余人,占全村劳动力6成以上,人均月工资1000元~2200元,仅此一项年可增纯收入100万元,人均增收430元。
高安村发挥亲缘优势,主攻对韩劳务输出,村委会为出国农民统一办理各种手续,全村500名劳动力已赴韩350多人,年纯收入高达400多万元。
制发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实施意见、方案及考核办法,放宽户籍管理,为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办理城镇户口;对农民从事农产品加工和营销给予政策、资金扶持,设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小额贷款,三岔口镇2004年落实农贷资金2010万元,其中劳务输出专项资金达320万元,占总额16%。
二、主要成效及影响1、提升了农民生活质量和水平。
2004年,实现劳动力转移收入1.56亿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12.7%,占全年人均纯收入30%以上,劳务收入成为许多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一些镇村出现了外出一人、致富一家、带活一方的可喜局面。
三岔口镇4个朝鲜族村60%的劳动力长期在俄、韩、日从事跨国劳务,今年该镇又通过边贸公司向俄输出劳动力500余人,人均年收入在1.2万元以上;依托能人带动向韩国输出劳动力400多人、向日本输出100多人,人均年收入达5~15万元。
高安村农民权仁培在俄罗斯承包了120亩菜田和5000平方米棚室,带动本村80余名农民到境外出劳务,年收入达130万元;当地农民金吉男承包了赴俄务农村民留下的200亩土地,发展绿色水稻种植,年收入近10万元,实现了境外土地开发和村域资源利用的良性互动,今年该村人均收入高达2万多元,成为依靠境外输出致富的新亮点。
2、推进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全县4.3万亩耕地流转,有效盘活了农村人力资源,推动了耕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了地产优势农产品的专业、规模、区域化生产。
将已转移农民弃耕的土地及山场、水面、滩涂,及时进行转、卖、租,一批专业村、种养大户脱颖而出,带动发展黑木耳、烤烟、果菜、优质米、特色养殖等生产基地30.5万亩,其中绿色食品13.5万亩;木耳专业村发展到98个,占行政村总数96%,辐射农户1.5万户,吸纳农民富余劳动力2万余人,其中绥阳镇绥西、三道河子和大肚川镇石门子村黑木耳示范区摆放规模分别达到1200、1500、1600万袋,纯收入实现1162、1329和2080万元。
三岔口镇幸福村农民王会仁,通过合理流转土地,从45户外出农户手中承包了330亩土地种植圆葱,总产达1300吨,纯收入超过50万元。
3、加速了农村城镇化进程。
以县城为龙头、中心镇为依托的小城镇发展体系初步形成,一批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在城镇有了稳定职业,并购房落户,去年以来已有1900名农民变市民,示范带动更多的农民入城安家置业。
部分外出打工者致富不忘家乡,纷纷返乡回城投资创业,又反哺了打工经济发展。
进城、返乡农民共同构成农村城镇化的建设主体,助推了城镇第三产业及公益事业发展。
三岔口镇农民金圣范赴韩务工多年,回乡后投资20多万元建起一流的韩式餐馆,雇工20多人,带动全镇发展餐饮服务业170余家。
绥阳镇红旗村农民董玉臣通过打工完成原始积累,现投资100多万元,建起了占地1000余平方米的木材加工厂,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56人、下岗职工15人,吸纳周边县(市)民工31人。
**镇大城子村民毕希铭打工致富后不忘乡亲,多方筹措资金48万元修建长642米的便民路,解决了困扰村民多年的行路难问题,在村委会换届选举时高票当选为村主任。
三、存在问题及制约因素一是受传统观念束缚和旧的小农生产方式制约,农民不会转移、不懂转移和不想转移现象仍普遍存在;受域内黑木耳等特色、高效产业快速崛起的吸引,一些农民产生小富即安、看家守业等狭隘思想,不考虑潜在的发展,不愿离土创业,部分外出务工人员甚至回流,给资源合理利用、调精做强产业增添了压力。
二是农民整体素质不高,脑力型、技能型的高素质农民还占少数,近90%的农村劳动力均为初中以下文化,接受过技术培训的也较少,由于缺乏科学知识、专业技能和市场意识,转移出来后大多只能从事苦、脏、累的工作,更难向新兴产业转移,制约了就业结构调整,在与城市劳动力的竞争中也往往处于劣势。
三是除对外输出劳务趋于有序外,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仍较低,大多还处在自发、无序状态,主要途径限于亲靠亲、邻帮邻,制约了劳务经济的深层次发展;一些中介组织运行不规范,存在着信息不准、管理不细,重利益、轻服务,影响农民合法权益等现象。
四是随着近年来改革的不断深化,城镇下岗职工有所增多,导致城镇对农民工的容纳能力没能有效提升,甚至出现吐纳现象,阻碍了劳动力转移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具体操作部门受职能、权限等掣肘,仍限于抓引导、拢情况、报数字,综合管理、协调力度不够。
四、对策及建议1、深化农业结构调整,提升特色产业吸纳力。
着眼创建全省重要的农村劳动力中转吸纳基地,牢固树立抓调整就是促增收理念,坚持发展区域性特色农业不动摇,促进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打造外埠农民吸纳平台。
稳定、有序扩张黑木耳生产,力争2005年发展袋栽木耳3.5亿袋,建成国家级食用菌生产基地;以创建全国黑木耳菌种生产管理规范化示范县为契机,组建世界上首个黑木耳DNA标准指纹图谱和数据库,强化菌种研发和系列食品精深加工,争取绥阳黑木耳批发大市场跻身国家级龙头企业行列,将**建成黑木耳生产、加工、销售、效益的全国第一县,仅此一项产业年承载埠内外农村劳动力3万人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