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中国收入分配方面存在的问题讨论-第三组

合集下载

浅议我国收入分配问题及其改善措施

浅议我国收入分配问题及其改善措施

浅议我国收入分配问题及其改善措施打开文本图片集一、我国收入分配现存问题收入分配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表明经济运行的整体平衡性。

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存在一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总体上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通常我们用基尼系数来衡量居民间收入差距。

根据国际标准,基尼系数小于0.2,为收入过于平均;0.2-0.3之间为比较平均;0.3-0.4之间为比较合理;0.4-0.5时差距过大;大于0.5时差距悬殊。

2022年我国的基尼系数为0.473,根据图1显示,自2003年到2022年,我国的基尼系数始终高于国际标准0.44,尽管在2022年达到峰值0.491后,基尼系数逐年下降,但仍超过了国际警戒线,这说明我国始终存在较大的收入分配差距。

(二)城乡收入差距过大根据国家统计局《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2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89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955元,城镇居民收入基本上是农村居民的三倍。

而这种收入上的差距也体现在了消费上,2022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5%,而农村为37.7%,农村比城市高出2.7个百分点,说明农村居民用于食品消费支出的资金较多,自身收入较少。

而2022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现金消费支出为16674.3元,农村居民仅为5414.5元,城市人均消费是农村的三倍,从中反映出城乡消费水平的差异。

(三)企业高管收入过高2022年5月27日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51474元,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32706元。

同年万科集团公布的企业年报中,董事会主席王石2022年税后年薪为904万元,是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的175倍,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35倍。

2022年,上市公司高管的平均薪酬为63.61万元,约为2022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5倍。

可见,近年来企业高管收入过高,与普通职工的收入差距也过大。

收入分配改革及措施

收入分配改革及措施

收入分配改革及措施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调整取得积极成效。

但是,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下降、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依然存在。

本文在剖析现阶段中国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之后,结合未来我国改革的思路及原则,给出了一些建议性的对策。

关键词:贫富差距收入分配二次分配一、现阶段中国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1.贫富分化十分严重中国已成全球贫富两极分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数据表明,中国社会贫富差距由改革开放初期的4.5:1扩大到目前的接近13: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1998年的2.52:1,扩大到2022年的3.13:1。

全国收入最高的10%群体和收入最低的10%群体的收入差距,已经从1988年的7.3倍上升到目前的23倍。

2.既得利益群体阻挠改革进程收入分配改革方案难产,最大原因在于它牵涉到了各种利益的博弈。

而在这些利益群体中,收入分配改革利剑所指的以贪腐官员为代表的权贵利益群体、以垄断企业为代表的垄断利益群体和以房地产业、资源行业为代表的地产和资源利益群体这三大公认既得利益群体拥有着巨大的政治活动能量和社会影响力,他们阻挠改革的推进,扭曲公共政策的公平和公正。

3.分配不公危及国家发展统计局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人均GDP已达到5432美元,处于900至11000美元的中等收入阶段的中端。

这表明中国已经到了必须直面和解决分配不公问题,切实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的阶段。

事实上,收入分配改革已成为中国经济体制整体改革的一个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中国能否摆脱“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层平飞状态。

二、未来我国收入分配改革的思路和原则1.基本思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稳定和促进和谐为根本出发点,坚持“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两个根本性方向,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以“完善市场,转型政府,促进参与,补低、拓中、调高”为基本思路,努力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健全扩大就业、增加劳动收入的发展环境和制度条件,提高人力资本参与率;规范分配秩序,加强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现阶段我国的收入分配问题

现阶段我国的收入分配问题
维普资讯 市 委 党 校 学 报
J RNA HE P T NI R I Y OF S JAZ ANG C T OMMI Y E O C OU L OF T AR Y U VE S T HII HU IY C T E F CP
从根源上去分析其原因 , 尽快制订相应的改革措施 。 否则 ,收入分配问题会成为社会和谐发展的重大障
碍。


正确认识 当前收入分配 的现 状
中国是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 , 各级公务人
员凭借政府权力在资源配置和社会管理中居于主导
的核心地位 , 公务员的工资合理 、 规范与否直接影响 全社会的收人分配秩序。改革开放 以来 , 18 年 从 95 到 20 年, 0 3 国家曾对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 制度进行过 8 次调整 ,不同职级公务员之间的工资 差距 ,由 18 的 1.倍 缩 小到 目前 的 66倍 , 95年 02 . 此 后再未对公务员统一调整过工资。尽管从工资收人 上看 , 我国公务员工资水平差距并不大, 但在实际运 行 中 , 然存 在 一些 突 出问题 : 是 地 区差 距 较 大 , 仍 一
差别 ,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决定了不同市场群体之 间必然存在收人的不均等。由于长期计划经济的贫
困生活 , 使我 国人民有 了一个共同的愿望 , 即宁可要 有差别 的富 , 不愿要无差别 的穷 , 因此 , 社会公众对 于有差距的收人分配关系是能够接受 的,这是社会 进步的表现。 当收入差距保持适度 , 控制在一定范围
灵 状 况 , 以应对 层 出不 穷 的新 的利 益 矛盾 。 国有 难 在
我 国经济处在加速工业化和市场化时期 ,按劳 分配和按要素分配正在成为主要的分配方式 。但 由 于社会正在急剧转型,利益分配关系的调整往往落 后于现实经济和社会的变化 , 还存在大量不合理 、 甚 至 非法 的分 配关 系 , 因此 , 国家必 须进 行及 时有 效 的 调整 , 不能使这些不合理的关系制度化和长期化 , 否

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现状及财政调节措施

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现状及财政调节措施

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现状及财政调节措施现阶段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主要表现为:居民收入比重偏低、居民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建议采取积极的财政手段调节收入分配问题,主要措施为:一是保增长、扩收入。

二是提高普通劳动者收入。

三是强化税收调节。

四是调整经济结构。

【关键词】收入分配财政调节税收工资增长当前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财政作为政府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应当切实履行职责、发挥职能作用,推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向着预期方向发展。

这既是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广大劳动者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迫切要求。

我国现阶段国民收入分配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政府收入和企业收入比重偏高,而居民收入比重偏低据统计,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GDP年均增长率约为9.5%,而同一时期内,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只有6.9%。

导致居民未能享受经济高增长成果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和企业的分配收入挤占了居民的分配收入。

多年来政府和企业的收入趋势不断上升,而居民的收入趋势却在波动中下降。

我国2006年政府收入份额为14.2%,企业收入份额为45.2%(包括折旧),而居民收入份额仅为40.6%。

资料显示,全球多数国家居民收入在GDP中的比重普遍都在54%~65%。

相比之下,我国政府收入和企业收入比重偏高,而居民收入比重偏低。

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一是劳动者报酬比重偏低,而劳动者报酬是现阶段我国居民收入的最主要来源;二是居民经常转移净收入增长大大放缓。

政府对居民的社会保障支付投入不足导致居民经常转移收入减少,同时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又导致居民经常转移支出的增加;三是地方政府考核机制的弊端和财税分权体制的不完善导致各级地方政府千方百计通过各种途径招商引资,扩大生产规模以创造更多税收;四是资本报酬比重偏高,导致企业收入因此大步上扬。

二、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20世纪80年代我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在0.2~0.3之间,进入90年代以后居民收入差距急剧扩大,2000年时基尼系数超过了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最近几年一直保持在0.45左右。

中国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中国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中国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收入分配制度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经济的发展和杜会的稳定。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指出了我国当前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为我们指明了收入分配改革的方向。

我国是一个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按照这一指导思想,建国以来,中国一直在努力建立能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既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和创造性,又使每个劳动者和社会成员都能公平享有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经济收入和社会福利的分配制度。

一、新中国收入分配政策的变迁。

1、从建国到 50年代中期,实行的是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

1952 年后,党在占主导地位的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中,广泛地推行了按劳分配制度,对国有企业的工资制度进行改革,建立了新的“八级工资制”。

1956年进行了第二次工资改革,初步建立起了体现按劳分配原则的社会主义工资制度。

2、1957年至改革开放前,实行的是带有平均主义倾向的单一的“按劳分配”。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基本上成为单一的公有制结构。

此后的 20多年时间里,按劳分配被认为是社会主义阶段的唯一分配方式。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以农村为突破口,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切实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开始从根本上打破了农村的带有平均主义的按劳分配方式。

4、党的十三大到十五大召开前夕,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的原则。

5、党的十五大至十六大,提出允许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完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国家通过医改、房改、教育体制改革,退出三大保障系统,国家财政负担减轻了,但个人在收入没有增加的前提下,支出突然增加了。

6、新世纪新阶段,党从构建和谐社会实际出发,着力建立体现社会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

我国收入分配领域中存在的问题、成因及政策建议

我国收入分配领域中存在的问题、成因及政策建议
我 国收入 分 配差 距 的现状 第一 , 尼 系数 不 断上 升 。 国际 上对 基 尼 系 基


数 的划 分标准是 : 若低 于 0 表示 收入绝 对平均 ; . 2 02 03表 示 比 较 平 均 ; . 0 . . — 03 . 示 相 对 合 理 ; — 4表 04 0 表 示 收入 差 距 较 大 ; . 以上 表 示 收 入 差 距 .— . 5 06 悬 殊 。改 革 开放 以来 , 国 由基 尼 系数 反 映 出来 的 我 收人 差距 总 的来说呈 现 一种 上升 的趋 势 。据世 界银 行 的统 计 数 字 , 国 的基 尼 系 数 在 改 革 开 放 前 为 我 01 ,0 3 已经 升至 04 , 过 了 国际公 认 的警 戒 . 20 年 6 . 超 6 线 04 20 年 达 到 04 ,0 5 逼 近 04 ,0 6 .,04 .6 20 年 . 20 年 7 04 ,0 7 .6 2 0 年达 到 04 , .8 不仅 超 过 了 国际 上 04 . 0的警 戒线 , 也超 过 了世 界 所 有发 达 国家 的水 平 。 由于部 分 群体 隐性福 利 的存 在 , 国实 际 收入 差 距 还要 更 中 高。 第 二 , 乡收入 差 距 扩 大 。2 0 年 , 国城 镇 城 07 全 居 民人 均 可 支 配收 入 176 , 38 元 比上 年 增 长 l. ; 72 % 农村 居 民人 均可 支 配 收入 仅为 4 4 元 , 10 比上 年增 长 1.% , 支 配 收 入 相 差 达 33 倍 。 根 据 中 国社 会 54 可 . 3 科学 院 经济研 究 所 收入 分配 课题 组 调 查报 告 , 0 1 20 年城 镇居 民的人 均 收人几 乎 是农 村 居 民 的 3 。如 倍 果把 非 货 币 因素 考虑 进 去 , 国的城 乡 收 入差 距 是 中 世界 上最 高 的。从 19 年 到 2 0 年 , 镇 内部 的基 95 02 城 尼 系数 的上 升 幅度 最 大 , 村 的基 尼 系 数反 而 有所 农 下降 , 然而 城乡 之间 的收入 差距 却 在扩 大 , 乡之 间 城 人 均 收 入 比率 由 1 9 9 5年 的 28提 高 到 2 0 . 0 2年 的 31 目前 , 国城 乡居 民收 人 差距 依然 在 上升 趋 势 .。 我 之 中, 势较 前几年 更 为严 峻 。 形 第三 , 业 收入 差距 在拉 大。2 世 纪 9 年 代 中 行 0 0 后期 , 各级 政府 曾在 大 约 3 个 产 业分 别 设置 了程 度 0 不等 的进 入 限制 , 分 企业 由此 获得 了 巨额垄 断性 部

我国现行收入分配制度主要问题及应对

我国现行收入分配制度主要问题及应对

我国现行收入分配制度主要问题及应对作者:南李锁来源:《学理论·中》2013年第11期摘要:我国现行的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

但我国现行收入分配制度还存在对社会不同阶层群众的收入制度不具有针对性,配套法律法规不健全,分配秩序不规范等问题,无法实现经济社会自然和谐的包容性增长。

必须从初次分配、二次分配和三次分配多方面系统对我国收入分配制度进行改革。

关键词:收入分配制度;问题;包容性增长;策略选择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2-0087-02一、我国现行主要收入分配制度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是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基础上,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这种分配制度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以劳动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在商品经济中表现为货币收入。

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体现在按劳分配是全社会分配领域中主体的分配原则,也体现在它是公有制经济内部主体的分配原则。

然而,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职工持股、法人持股以及与各种非公有制经济的合营等形式纷繁多样,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成为收入分配制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是依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生产要素大概分两类:各种物质生产条件,如土地等自然资源及生产厂房、设备、原材料等;另一类是人的劳动,包括从事生产劳动中的活劳动、技术、信息、管理等。

二、现行收入分配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收入分配制度应该是包容性的,既要做到和谐又要能够可持续,既注重经济增长,又注重群众公平参与,共享成果,协调公平与效率。

和谐社会的核心本质是社会公平,解决社会各方面收入公平分配的问题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和谐增长的关键。

我国收入分配现状、问题与对策

我国收入分配现状、问题与对策

我国收入分配现状、问题与对策作者:孔伟艳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22年第11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收入分配格局不断优化,收入分配差距逐步缩小。

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推进共同富裕新征程之际,分析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和问题,提出相应的思路与建议,对于我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一、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可供分配的收入总量总体增加,GDP从2012年的538580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143670亿元,人均GDP从39624元增加到80962元。

按照2021年1美元兑换6.3477元人民币的汇率计算,我国人均GDP达到12755美元,已经超过世界银行2018年高于12055美元为高收入国家的标准,成为高收入国家。

收入分配格局不断优化,收入分配差距逐步缩小,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开始向共同富裕的目标高歌猛进。

(一)收入分配格局不断优化从初次分配看,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加合理,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持续提高。

2012—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509.5元提高到35128元,平均每年名义增长8.75%,与平均每年经济增长率8.73%基本同步。

2012—2019年,企业部门和住户部门初次分配总收入占比分别从25.4%和58.8%提高到25.9%和61.4%,广义政府部门初次分配总收入占比从15.8%下降到12.7%;企业部门和住户部门可支配总收入占比分别从21.3%和57.4%提高到21.9%和60.3%,广义政府部门可支配总收入占比从21.4%下降到17.8%。

(二)收入分配差距逐步缩小从再分配看,收入差距总体下降,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不同群体之间收入分配差距缩小。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总体下降,基尼系数总体呈波动下降态势,从2012年的0.474下降到2020年的0.468。

1、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明显快于城镇居民,城乡收入差距呈现缩小的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阶段中国收入分配方面存在的问题——资料整理:唐嘉蔓、龙春艳PPT:王珊、雷舒然展示:陶灵大家晚上好!我们组研究的问题是“现阶段中国收入分配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大家展示:一、名词解释及现阶段中国收入分配现状;二、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方面存在的问题;三、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下降和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四、解决收入分配领域问题的紧迫性五、国家层面提出的收入分配改革六、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的建议;我们进入第一个板块:一、名词解释及现阶段中国收入分配现状1、基本分配制度:(制度是什么)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2、国内生产总值(GDP):(分配分什么)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国界范围内)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GDP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状况重要指标。

初步核算,2014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636463亿元(63.65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4%。

居民收入占GDP比重的统计:(没有查到2012年以后的比重)过去十多年,中国民众收入占经济的份额持续下降。

从GDP(国内生产总值)分配来看,从1998年到2011年13年中,居民收入占GDP比重从69%降到57%,降了12个百分点。

3、国民收入分配:(分配怎么分)国民收入分配广义上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活动成果在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分配;狭义上指国民收入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各生产单位和非生产单位以及居民中的分配过程。

就中国而言,它包括初次分配、再分配和最终分配三个过程。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指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领域内部进行的分配。

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分为两个组成部分:一部分是物质生产领域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包括工资、奖金、福利费用和农民或其他劳动者的收入,它属于生产者及其家属个人消费所需的必要产品;另一部分是生产单位和社会的纯收入,包括上缴国家的税金和利润、支付的利息和企业税后利润、利润留成或公积金、公益金等,属于国民收入扣除必要产品后的剩余。

而我国现阶段收入里,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过低,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过低。

(在“国家数据”网没有查到具体数据)居民收入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明显下降改革开放以来,以1996年为分界线,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大体可划分为向居民倾斜(1978~1995年)和向政府、企业倾斜(1996年至今)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95年,这一时期收入初次分配的主要特点是向居民倾斜,居民收入比重上升较快,特别是在80年代后期,一度出现了收入向居民过快倾斜的现象。

1988年,居民收入所占比重达到了70.2%。

同时,政府收入比重下降较多,企业收入比重有降有升。

1995年,居民、政府和企业三者收入比重分别为65.1%、15.2%和19.7%,与1978年相比,分别上升了14.1个百分点、下降了20.6个百分点,上升了6.5个百分点。

第二阶段:1996~2007年, 收入初次分配出现向政府和企业倾斜的趋势。

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化,居民收入比重在不断下降,而政府收入比重和企业收入比重不断上升。

到2007年,居民、政府和企业三者收入比重变为57.9%、19.5%和22.6%。

与1995年相比,分别下降了7.2个百分点,提高了4.3个百分点和1.9个百分点。

居民初次收入增长较慢的主要原因:一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不足,高增长伴随低就业。

二是资本超分配导致劳动要素分配不足,职工工资增长缓慢。

目前,我国工会虽然是劳动者的组织,但在劳资关系中缺乏谈4、居民收入:(具体的居民收入分配)居民收入分为纯收入和毛收入。

纯收入就是指除去成本和费用后的利润。

毛收入是指不除去成本和费用的收入。

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2014年中国经济数据,根据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2014年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7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0.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0%。

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44元,比上年增长9.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89元,比上年增长11.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2%。

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7570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2.4%。

按全国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4747元,中等偏下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0887元,中等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7631元,中等偏上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26937元,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50968元。

2014年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469。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9892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2%。

全年农民工总量27395 万人,比上年增加501万人,增长1.9%,其中,本地农民工10574万人,增长2.8%,外出农民工16821万人,增长1.3%。

农民工月均收入水平2864元,比上年增长9.8%。

居民收入持续增长。

看完居民收入大体情况,我们对比着来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据中国经济网,反映城乡收入差距最直观的指标——城乡居民收入比在2014年再度回落。

根据国家统计局今日公布的数据,2014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44元,农村居民纯收入9892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92:1,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差距首次降至“3”倍以下。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统计,这已经是2002年以来最低值。

相关资料显示,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经历了一个“U”字形发展路径。

2002年以来,我国城乡收入比一直在“3”以上,2007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水平3.33:1。

从2010年开始,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续多年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城乡收入差距首次从上一年的3.33倍下降到3.23倍,2011年再次下降到3.13倍。

2012年,农村居民收入再次“跑赢”城镇居民,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917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3.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7%;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2.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6%。

2012年农民纯收入比上年回落0.7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比上年加快1.2个百分点。

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55元,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896元,城乡收入比为3.03:1,较2012年微降。

居民收入行业差距:2012年5月2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1年全国职工平均工资,其中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24556元,而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42452元,私营企业收入远低于非私营企业。

其中,非私营单位金融业的平均工资最高,达9万元以上,最低的农、林、牧、渔业每年收入只有2万元左右,两者相差4倍多。

私营单位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平均工资最高,达35562元,最低的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每年收入只有1万元出头,两者之比为3.03:1。

如果用非私营单位金融业的平均工资与私营单位的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相比,两者差距超8倍。

除了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行业内部的收入差距也是比较大的。

北京的某家大型网络门户网站,新入职的员工月薪2500元左右,高管年薪50万元以上,收入差距达20倍。

中关村某家IT上市公司,基层普通员工月薪4000元,高管年薪数十万到几百万元不等,收入差距达到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居民收入区域差异: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1年全国职工平均工资中,按照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来看,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由高到低排列是东部、西部、中部和东北,分别为48493元、37923元、36558元和36000元。

而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由高到低依次是东部、西部、东北和中部,分别为26800元、22313元、22020元和20677元。

按照包含非私营和私营单位在内的全社会单位平均来计算,四个地区的平均工资排名为东部、西部、东北和中部。

2011年中部、西部职工平均工资增速相对较高,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仍然与最高的东部地区存不小差距。

2012年10月,北京市人力社保局、北京市统计局公布,2011年北京市职工平均工资为56061元,在东部地区相对较高。

浙江省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含私营经济单位的全社会单位)为35731元,其中不含私营经济的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 46660元,年薪最高的行业为金融业,达13万元。

而东部地区收入相对较低的山东省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36737元。

中部地区的河南省2011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城镇非私营单位)为27357元,在中部地区相对较低,其中金融业职工平均工资为44210元,位列第一。

而居中部第一的安徽省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40640元,行业排名前两位是采矿业和金融业,分别为66172元和64288元。

东北部的黑龙江省2011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26535元,金融业是41879元,位居第二。

西部的四川省全部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为31489元,金融行业收入最高,年均工资65873元。

全国各个省份职工平均工资中,同为东部地区的北京与山东之间的职工平均工资比为1.526:1,而同为中部地区的安徽与河南之间的职工平均工资比为1.485:1。

不同地区同行业的人员收入也有差别,四川省委的处级公务员年薪不到5万元,而浙江省杭州市的处级公务员年薪10余万元,相差2倍多。

5、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项重要分析指标。

其具体含义是指,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所占的比例。

基尼系数最大为“1”,最小等于“0”。

前者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即100%的收入被一个单位的人全部占有了;而后者则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即人与人之间收入完全平等,没有任何差异。

但这两种情况只是在理论上的绝对化形式,在实际生活中一般不会出现。

因此,基尼系数的实际数值只能介于0~1之间,基尼系数越小收入分配越平均,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均。

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贫富差距的警戒线,大于这一数值容易出现社会动荡。

从1978年到1984年,我国基尼系数稳定在0.16,而从1984年开始,基尼系数一路攀升, 2007年已达到0.473。

一般说0.2之下叫“高度平等”,0.2到0.4叫“低度的不平等”,0.4被视为基尼系数的“警戒线”,0.4以上叫“高度不平等”, 0.473说明不平等的问题已经非常突出。

2011年末,国家统计局《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2011)》指出,“从五项监测指标来看,2010年基尼系数略高于2000年的0.412,实现程度为79.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