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颅脑疾病介入治疗麻醉管理专家共识
颅脑疾病介入治疗麻醉管理专家共识

极记录及症状影响较小,同时其对呼吸抑制较轻微,能缓解钻 孔时患者的紧张焦虑,减少血压波动,减少脑血流降低颅内压。
钻孔前15 min 0.2~0.5ug/kg/h 微电极记录定位核团至完成电极植入 0.1~0.2 ug/kg/h 注意:维持Ramsay评分2—3分,维持脑电双频指数(BIS)>80,
药名 尼卡地平 拉贝洛尔 艾司洛尔 负荷量 0.1-0.2mg 0.1 mg/kg 0.5mg/kg
持续剂量 0.5-6.0 ug/kg/min 20-160mg/h 0.05-0.3mg/kg/h
3
麻醉管理
首选全身麻醉
降颅内压
甘露醇 0.25~0.50 g/kg
PETCO2 30~35mmHg
1
目录
一
•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麻醉管理 • 脑动静脉畸形介入栓塞治疗的麻醉管理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介入治疗的麻醉管理 • 颈动脉支架手术的麻醉管理 • 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的麻醉管理
二
三 四
五
2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麻醉管理
管理目标:既要维持足够的灌注压防止脑缺血,又要控制
过高血压导致动脉瘤破裂或加重颅内出血风险 血压:高血压患者,收缩压低于160 mmHg 应避免使用硝普钠 尼莫地平缓解脑血管痉挛
栓术或联合机械取栓术
局麻、监护麻醉:患者清醒合作 全身麻醉:不合作患者、大部分后循环脑卒中患者以
及饱胃
7
血压管理
采用有创动脉压力监测,如果采用无创血压,至少3 min测量1次。
血管再通前应维持收缩压在140~180 mmHg,舒张压<105
mmHg。过高(收缩压>200 mmHg)或过低(收缩压<120 mmHg)
中国神经介入穿刺建立专家共识(2023)要点

中国神经介入穿刺建立专家共识(2023)要点摘要:血管穿刺是神经介入治疗的第一步,安全有效地建立穿剌,并尽可能避免或减少穿刺相关并发症,是后续神经介入治疗能够顺利完成的基础。
以股动脉穿剌建立为代表的不同穿刺部位的选择,既取决千患者具体病变和血管走行特点,也取决千术者个人偏好和经验。
该专家共识概括了常见穿剌血管的临床解剖特点及穿剌操作要点、风险因素、并发症及其防治策略,旨在为神经介入医师提供参考依据与传统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相比,神经介入具有适应证广、微创、操作时间短、并发症少、患者接受度高等优势。
近年来,随着神经介入材料的改进和技术进步,神经介入技术得到不断推广,手术量逐渐增加,出现了向县市级医院普及的趋势。
临床实践过程中根据患者血管解剖和介入通路的特点,挠动脉、眩动脉、颈动脉穿刺等相继问世,旨在确保手术安全,减少操作时间和并发症1 动脉穿刺1.1 股动脉穿刺股动脉位置表浅、管腔大、血管走行千骨质结构表面,因此股动脉穿刺成功率高可走行较大规格的导管和器械且易于压迫止血,—直为神经介入诊疗首选的穿刺路径,适用于绝大多数脑血管疾病的神经介入诊疗操作。
1.1.1 相关解剖:1.1.2 材料:1.1.3 穿刺操作:1.1.4 穿刺操作注意事项:1.1.5 穿刺点闭合止血:1.1.6 股动脉穿刺并发症及处置:1.1.6.1 腹膜后血肿:1.1.6.2 假性动脉瘤:1.1.6.3 动静脉疼:1.1.6.4 股动脉分支血管损伤:1.165皮下血肿:1.166股动脉夹层、血栓形成和闭塞:推荐意见:(1)股动脉穿刺路径适用千大多数神经介入操作,利用股动脉解剖标志进行股动脉穿刺是最普及的方式,透视和超声引导能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是否能减少穿刺并发症尚无定论;(2)穿刺时建议避免穿透血管后壁,进针角度应根据患者BMI调整,导引导丝尾端应始终在视线范围内,操作过程中应避免空气栓塞;(3)腹膜后血肿致死率高,应对措施包括补液、输血、使用血管活性药物、血管内封堵,以及外科修补破口;(4)直径<3c m的假性动脉瘤经局部压迫一般预后良好,但直径2!:.3m 的假性动脉瘤应考虑予以干预,干预措施包括手动压迫、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瘤腔内血凝酶注射、血管内或外科修复;(5)股动脉穿刺导致的动静脉痰多预后良好,症状性病变可行手动压迫、血管腔内闭塞或手术结扎疼口;(6)股动脉分支血管损伤多因导丝、导管操作不当引起,皮下血肿、动脉夹层和血栓多预后良好,必要时考虑手术干预。
12月10日颅脑损伤麻醉管理共识 (1)

原发性颅脑损伤
数小时数天
因呼吸,循环改变, 内环境的改变
............
大部分病人 未死亡
.继发性损伤
致残,致死
在暴力作用的当时,对神经的破坏已经造成, 这一破坏无法预防和逆转, 是病人颅脑损伤以及后续病情变化的起点
继发性损伤
在原发性颅脑创伤后因呼吸,心血管循环系统的不稳定造成病人全身 内环境的紊乱,以及外伤后持续的颅内高压 引发神经组织的进一步 损伤 数小时 数天
患者体温升高,对发热患者给予降温处理,理论上低温可降低脑代谢, 有保护作用(降1度,可使脑代谢率降低5-7%)
多中心临床试验发现,低体温 患者的死亡率与正常体温患者相比 并无改善
麻醉药物和麻醉方法的选择(静脉or吸入?)
以患者颅内的病理改变和全身状况作为麻醉药物的选择依据 静脉麻醉药物:可降低 CMRO2,CBF 和ICP,保留脑血管的自主调节 作用,主要用于麻醉诱导和维持 吸入药物:高浓度减低CMRO2,可同时又可扩张颅内血管,增加CBF和 ICP,因而在严重高颅压的病人一般建议在去除骨瓣或硬膜打开之后使用, 或者一直使用低浓度吸入麻醉药(<1MAC)用于辅助静脉麻醉(七氟醚是 首选) 肌肉松弛药:琥珀胆碱快速起效,时间短,对困难气道是首选(缺点: 氟烷》恩氟烷》地氟烷》异氟烷》七氟烷,七氟烷麻醉效能高, 肌肉抽搐,颅内压升高;罗库溴铵可替代琥珀胆碱 血气分配系数低
所有的吸入麻醉药可导致剂量依赖性的脑血管扩张,扩张血管程度的顺序
激素的使用
□ 尽早应用,术前用 □ 注意并发症的控制 □ 多使用地塞米松、甲基强的松龙 ♦ 大量文献结果证明糖皮质激素大剂量用于颅脑 外伤不能改善预后
激素用还是不用? 尽早使用
中国颅脑疾病介入治疗麻醉管理专家共识

药名 尼卡地平 拉贝洛尔 艾司洛尔
负荷量 0.1-0.2mg 0.1 mg/kg 0.5mg/kg
持续剂量 0.5-6.0 ug/kg/min
20-160mg/h 0.05-0.3mg/kg/h
3
麻醉管理
首选全身麻醉 降颅内压 甘露醇 0.25~0.50 g/kg PETCO2 30~35mmHg Glu 4.4~11.1 mmol/L 不推荐低体温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7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介入治疗的麻 醉管理
颈动脉支架、椎一基底动脉支架植入术、急诊动脉溶 栓术或联合机械取栓术
局麻、监护麻醉:患者清醒合作 全身麻醉:不合作患者、大部分后循环脑卒中患者以
及饱胃
8
血压管理
采用有创动脉压力监测,如果采用无创血压,至少3 min测量1次。 血管再通前应维持收缩压在140~180 mmHg,舒张压<105 mmHg。过高(收缩压>200 mmHg)或过低(收缩压<120 mmHg) 的血压是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诱导避免血压下降幅 度超过基础值的20%,血管升压药物的选择应基于个体化,推 荐使用去甲肾上腺素、去氧肾上腺素,对于心功能不全患者可 给予正性肌力药物
13
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的麻醉 管理
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的靶点主要包括丘脑底核、 苍白球腹后部以及丘脑腹中间核,此类手术患者I期在 局麻下安装头架进行cT扫描,计算目标核团的靶点, 然后进行微电极记录及刺激以确定靶点位置,监护麻 醉或清醒镇静以消除患者紧张恐惧情绪,配合手术; 电刺激疗效满意后进行Ⅱ期脉冲刺激器植入,全麻或 复合头皮神经阻滞均可满足手术要求。
颅脑创伤患者脑监测技术中国专家共识ppt课件

提高诊断准确性
多模态监测技术能够实时 监测患者脑功能状态,有 助于早期发现异常情况, 提高诊断准确性。
指导个体化治疗
多模态监测技术能够评估 患者脑功能损伤程度及恢 复情况,为制定个体化治 疗方案提供依据。
目前应用现状与挑战
技术普及程度有限
01
目前多模态监测技术在颅脑创伤领域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
普及程度有限。
存在颅内压增高风险的患者
包括急性脑肿胀、脑水肿、颅内血肿等可能导致颅内压增高的患者 。
需要神经重症监护的患者
如脑干损伤、弥漫性轴索损伤等需要密切监测神经功能的患者。
监测设备选择和使用建议
多模态监测设备
推荐使用多模态监测设备,包括颅内压监测、脑血流监测、脑电 图监测等,以全面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状态。
设备准确性和可靠性
操作流程
清洁头皮、安装电极、连接仪器、开 始监测。
注意事项
确保电极与头皮紧密接触,避免干扰 ;定期更换电极片,防止感染。
04 颅内压监测技术应用与评 估
颅内压监测技术原理及优势
原理
通过传感器将颅内压转换为电信号,实时监测颅内压变化。
优势
及时发现颅内压异常,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适应证与禁忌证分析
拓展应用领域
多模态监测技术有望拓展至其他神经系统疾病领 域,为更多患者提供精准诊疗服务。
3
智能化发展
结合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多模态监测技术有 望实现智能化发展,提高数据解读效率和准确性 。
07 专家共识建议与总结
患者筛标准建议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
GCS评分≤8分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尤其是需要重症监护的患者 。
脑血流监测技术原理及优势
颅脑外伤病人麻醉管理专家共识护理课件

保持呼吸道通畅
确保病人呼吸道畅通,及时清理呼吸 道分泌物,必要时进行吸氧或机械通 气。
控制颅内压
监测颅内压变化,采取降低颅内压措 施,如抬高床头、控制液体摄入等。
监测病情变化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 并发症,如出血、感染等。
营养与康复
根据病人情况制定营养计划,协助康 复训练,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颅脑外伤病人麻 醉管理专家共识 护理课件
目录
• 颅脑外伤概述 • 颅脑外伤病人麻醉管理 • 颅脑外伤病人并发症的预防与处
理 • 颅脑外伤病人护理实践指南 • 颅脑外伤病人康复与随访
01
颅脑外伤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颅脑外伤是指头部受到外力冲击 导致的脑组织损伤。
分类
根据损伤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 、重度颅脑外伤。
02
颅脑外伤病人麻醉管理
麻醉前评估与准备
评估病人情况
了解颅脑外伤的病因、 病情严重程度、是否合
并其他器官损伤。
准备麻醉设备
确保麻醉机、监护仪、 急救药品等设备齐全且
功能正常。
禁食禁饮
根据麻醉方式确定禁食 禁饮时间,避免误吸。
心理护理
对病人及家属进行必要 的心理疏导,缓解紧张
情绪。
麻醉方法选择
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 麻醉方法:如全身麻 醉、局部麻醉等。
遵循个体化原则,制 定合理的麻醉方案。
考虑病人年龄、病情 等因素,选择对中枢 神经系统影响小的麻 醉药物。
麻醉期间监测与护理
01
02
03
04
监测生命体征
密切观察病人的心率、血压、 呼吸等指标,及时发现异常情
况。
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 呼吸道通畅。
中国颅内外大动脉非急性闭塞血管内介入治疗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导丝选择
导丝应具有足够的支撑力和灵 活性,以便于通过病变部位和
进行精细操作。
球囊与支架选择
根据病变性质和血管直径选择 合适的球囊和支架,确保支撑
力、贴壁性和Biblioteka 畅性。使用技巧熟练掌握导管、导丝、球囊和 支架的操作技巧,确保准确、 安全地将器材送至病变部位。
操作流程规范及注意事项
介入治疗定义
通过导管等器械,在影像设备引 导下对病变血管进行诊断和治疗
。
介入治疗原理
利用导管将药物、栓塞剂或支架等 输送至病变部位,达到局部治疗的 目的。
介入治疗优势
创伤小、恢复快、可重复操作,适 用于不同部位和类型的血管病变。
常用介入器材选择及使用技巧
01
02
03
04
导管选择
根据病变部位、血管直径和手 术需求选择合适的导管,确保
。
诊断方法
颅内外大动脉非急性闭塞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影像学检查,如CT血管造影(CTA)、 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此外,脑电图、经颅多普 勒超声等检查也有助于诊断。对于疑似病例,医生还会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进
行综合判断。
02
血管内介入治疗原理与技术
介入治疗原理介绍
动脉夹层和动脉瘤形成处理
对比剂肾病预防与处理
密切观察、控制血压、使用抗血小板药物 等,必要时进行手术治疗。
水化治疗、减少对比剂使用剂量、使用肾 保护药物等。及时处理并发症,减轻患者 痛苦,提高治疗效果。
06
总结与展望
目前存在问题和挑战
介入治疗技术普及不足
尽管介入治疗在血管疾病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在部分地区和 医院普及程度仍然不足,需要加强技术推广和培训。
脑动静脉畸形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脑动静脉畸形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脑动静脉畸形(brain arteriovenous malfo rmation,bAVM)为先天性疾病,年发生率约为1.12~1.42/10万人[1-4]。
脑出血是bAVM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年出血率约为2.10%~4.12%,初次就诊时出血的患者约占36%~68%。
初次脑出血后再出血的风险增高,第1年约为9.65%~15.42%,以后逐年下降,5年后为1.70%~3.67%[5-6]。
bAVM出血后的年致残率和致死率分别约为1.7%和1.0%[7]。
鉴于破裂bAVM有较高的再出血率,破裂bAVM需要积极治疗已经得到广泛认可,而未破裂bAVM是否需要治疗及在治疗方式的选择上尚有争议。
目前对bAVM的干预性治疗方式主要有外科手术治疗、介入治疗、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SRS)治疗及多种方式联合治疗。
作为单独治疗方式或联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介入治疗在多数情况下可作为bAVM的首选治疗方法[8-9],尤其是对于外科手术风险较大的位于颅内深部、功能区及破裂并伴有动脉瘤的畸形团,在bAVM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
但是,由于bAVM的治疗较为复杂,目前对bAVM介入治疗的适应证选择及具体治疗策略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为了给神经介入医生提供参考依据,bAVM介入治疗编写委员会经过多次讨论,在循证医学及编写委员会专家经验的基础上,编写了《脑动静脉畸形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旨在使bAVM介入治疗更加规范化和系统化,提高治疗的合理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病因、病理及诊断bAVM的病因尚不十分明确,目前普遍认为是多种原因导致的胚胎时期血管发育异常所致。
研究表明,有超过900种基因与bAVM有关,其中约300种基因表达上调,560种基因表达下调[10-11]。
bAVM的形成由这些基因控制的复杂血管生成调控网络异常引起,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家族、生长因子受体、转化因子家族、表皮生长因子和蛋白激酶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意:维持Ramsay评分2—3分,维持脑电双频指数(BIS)>80,
脑深部核团微电极记录出现明显抑制,可以降低输注剂量或者 停止输注,可使微电极记录恢复。
麻黄碱间接促进多巴胺的释放,降低脑内浓度,不推
栓术或联合机械取栓术
局麻、监护麻醉:患者清醒合作
全身麻醉:不合作患者、大部分后循环脑卒中患者以
及饱胃
血压管理
采用有创动脉压力监测,如果采用无创血压,至少3 min测量1次。
血管再通前应维持收缩压在140~180 mmHg,舒张压<105
mmHg。过高(收缩压>200 mmHg)或过低(收缩压<120 mmHg)
荐用于帕金森病患者升压治疗
5一羟色胺能神经元可以将外源性左旋多巴脱羧成多巴
胺,因此,高选择性5-羟色胺3受体拮抗剂托烷司琼应 慎用
吞咽困难、食管肌力障碍的患者应在全麻前置人胃管
防止反流误吸
过度灌注综合征时,宜控制收缩压在110~140 mmHg。
对于颈动脉狭窄的患者给予高流量吸氧有助于增加缺 血半暗带区域的脑灌注,维持正常的呼气末二氧化碳 分压,可以增加局部脑组织氧饱和度。
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的麻醉 管理
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的靶点主要包括丘脑底核、
苍白球腹后部以及丘脑腹中间核,此类手术患者I期在
压水平
颈动脉支架手术的麻醉管理
能合作的患者可以在局部麻醉或者监护麻醉下完成介
入治疗。
高龄、紧张焦虑、合需实施全身麻醉,控 制气道,保持患者制动。
喉罩可安全用于颈动脉狭窄支架手术,但对于饱胃及
胃食管反流患者应禁用。
血压控制
狭窄解除前,需要将血压控制在不低于基础值水平至
围手术期并发症 生物胶过敏所致的气道痉挛或休克、心动过缓或高血压
泼尼龙1~5 mg/kg 预防性加深麻醉或使用阿托品 肾上腺素、扩容
栓塞所致的颅内出血
硝普钠控制降压,鱼精蛋白中和肝素等 其他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介入治疗的麻 醉管理
颈动脉支架、椎一基底动脉支架植入术、急诊动脉溶
局麻下安装头架进行cT扫描,计算目标核团的靶点,
然后进行微电极记录及刺激以确定靶点位置,监护麻 醉或清醒镇静以消除患者紧张恐惧情绪,配合手术; 电刺激疗效满意后进行Ⅱ期脉冲刺激器植入,全麻或 复合头皮神经阻滞均可满足手术要求。
右旋美托咪啶
产生类似自然睡眠的镇静效应,对口头指令反应灵敏,对微电
极记录及症状影响较小,同时其对呼吸抑制较轻微,能缓解钻 孔时患者的紧张焦虑,减少血压波动,减少脑血流降低颅内压。
基础值水平的20%,或者控制收缩压在140~180
mmHg,舒张压<105mmHg,双侧颈动脉狭窄≥70%
的患者收缩压不宜低于160 mmHg。麻醉诱导期间应 用去氧肾上腺素或去甲肾上腺素连续输注,减少低血 压发生风险。
血压控制
术后高血压为脑出血的危险因素,术后目标血压宜控
制在术前水平或收缩压在140~160mmHg,当出现脑
药名 尼卡地平 拉贝洛尔 负荷量 0.1-0.2mg 0.1 mg/kg
持续剂量 0.5-6.0 ug/kg/min 20-160mg/h
艾司洛尔
0.5mg/kg
0.05-0.3mg/kg/h
麻醉管理
首选全身麻醉 降颅内压
甘露醇 0.25~0.50 g/kg
PETCO2 30~35mmHg
的血压是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诱导避免血压下降幅 度超过基础值的20%,血管升压药物的选择应基于个体化,推 荐使用去甲肾上腺素、去氧肾上腺素,对于心功能不全患者可 给予正性肌力药物
通气管理
推荐气管插管 避免过度通气,低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水平与卒中患
者不良转归有关。推荐维持正常的呼气末二氧化碳分
麻醉科 孙林浩
目录
一
•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麻醉管理 • 脑动静脉畸形介入栓塞治疗的麻醉管理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介入治疗的麻醉管理 • 颈动脉支架手术的麻醉管理 • 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的麻醉管理
二
三 四
五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麻醉管理
管理目标:既要维持足够的灌注压防止脑缺血,又要控制
过高血压导致动脉瘤破裂或加重颅内出血风险 血压:高血压患者,收缩压低于160 mmHg 应避免使用硝普钠 尼莫地平缓解脑血管痉挛
30~45min
4~8h
Glu 4.4~11.1 mmol/L
不推荐低体温
术后管理
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与体征,预防再出血;高度警惕
使用肝素预防静脉血栓时发生的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
少征(HIT);应继续给予尼莫地平预防脑血管痉挛,
减少迟发性脑缺血
脑动静脉畸形介入栓塞治疗的麻 醉管理(全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