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基因在染色体上》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高中必修二)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二章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优质教案

第二章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联系细胞学和遗传的相关知识的枢纽,在整个高中生物学必修内容的知识体系中属于一个可以承上启下的关键内容。
深刻地理解基因与染色体的平行关系有助于学生理解生物物质基础、结构基础和功能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材中内容的选用和编排也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说出细胞学和遗传规律的有关基础知识。
2、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3、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二)能力目标1、尝试总结归纳细胞学和遗传规律的有关知识,培养比较、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2、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锻炼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对科学的热爱,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像力,在大胆质疑的同时必须小心求证,培养质疑、求实、创新以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1、基因和染色体的平行关系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3、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教学难点:1、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四、学情分析:学生在第一章中已经学了孟德尔的遗传规律,提出有遗传因子(基因)的存在,此时学生的心中会有一些疑问:遗传因子(基因)是什么?遗传因子(基因)在哪里?接着在第2章的第1节又学习了减数分裂,知道了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也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
对于孟德尔遗传实验中所用到的假说—演绎法,此时再次提出起到了有效巩固知识的作用五、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课件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二章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二章第 2 节《基因在染色体上》教课方案《基因在染色体上》教课方案武平二中生物组钟大雄一、教材剖析:《基因在染色体上》是人教版《一般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②《遗传与进化〉》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它是沿着遗传学史的发展次序,在第 1 章人们是如何发现遗传因子的存在的基础上,指引学生找寻遗传因子,即基因在细胞中的地点。
所以,第 1 章和本章的第 1 节是本节学习的基础。
该节的内容包含萨顿的假说、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考凭证及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说三部分,新教材中的这些生物知识是为学生的思想能力培育服务的,是从头演绎当年科学家研究过程。
本节提出“类比推理”方法,是对“假说演绎法”科学方法的进一步培育,是对提出正确的“假说”的一种详细指导,对培育学生的提出假说很有帮助。
摩尔根实考凭证是考证“类比推理”假说,同时摩尔根实验自己也是一个完好的“假说演绎法”的科学思想方法,所以,可利用假说——演绎法的再现,稳固学生对假说——演绎法的理解和应用。
二、学生基本状况剖析:依据学生对前方一章及本章第一节知识的学习,学生已认识了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中基因的行为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这为本章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可是,好多方面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并无很完好,比方假说——演绎法,所以在本章,可利用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中假说——演绎法的再现,再次强调、稳固假说——演绎法的一般程序。
本节提到类比推理法,这是一种常用的推理方法,学生固然没有成型的理论,可是基于生活中常无形之中会应用到,所以讲堂上要修业生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与染色体关系的假说,这不是难事,可是在实考凭证的采集与剖析方面,学生会比较困难,这里,能够由师生一同进行采集,降低难度。
新的课程标准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根绝填鸭式的学习,所以本质教课中既要让学生掌握好知识性目标,同时也要着重培育他们发现问题、剖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等的能力,其他,还应让他们体验科学研究过程,建立学生正确的感情态度价值观。
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二教案:2.2 基因在染色体上

第二节基因在染色体上教案核心素养目标1.生命观念:通过理解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构建细胞减数分裂的结构与功能观。
2.科学思维:运用假说--演绎法分析萨顿假说和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
3.科学探究: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并能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4.社会责任:认同摩尔根等科学家尊重科学事实、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
重点难点知识1、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和实验证据2、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在染色体上3、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探讨导入引导学生阅读“问题探讨”一栏的内容,进行思考和讨论。
为什么人类基因组进行测序,首先要确定一些染色体呢?为什么不能测定全部的46条染色体呢?(提示:配子的染色体与体细胞的染色体的区别在于:A.配子中的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中的一半。
B.配子的染色体是由体细胞的每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组成的。
)一、萨顿的假说请同学们阅读课文 29页萨顿假说,并思考一下基因和染色体有什么关系?并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
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老师请学生来回答填表,并引导学生思考填图。
结论:染色体和基因之间是平行关系推断:基因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即基因在染色体上。
方法:类比推理理解类比推理丽丽是某个中学九年级的学生,她最近偶然发现学校里有两个男孩长的很相似,行为举止也很像,下课后往同一个方向回家。
然后小明推测……提问:(1)丽丽会推测什么内容呢?(2)这个推测有没有理论依据?(3)这个推测一定正确吗?揭示类比推理的概念:像这样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属性上相同的现象,因而推断它们在另外的属性上也相同的推理方法称为类比推理。
由类比推理推断的结论不存在逻辑上的必然性,它的正确与否,还需要通过观察和来验证。
总结:一百多年前,美国生物学家萨顿就是运用了这种类比推理的方法,来研究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然后他和我们一样推断:基因在染色体上,这就是萨顿假说。
2.3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高一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2)

第2章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基因在染色体上》是人教版《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2节的内容,按照遗传学的发展顺序,在学完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和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的说明科学家是先通过类比推理,说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然后通过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做出相关的解释,使用实验验证基因在染色体上,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对假说演绎法的理解和应用。
二、学情分析在学完有丝分裂、遗传因子的发现、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后,学生对孟德尔的遗传规律中基因的行为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这些为本章本节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类比推理法在课本中没有明确的概念,但是却是在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在生活中学生也会常常无形之中用到,所以要求学生运用类比推理法,说明基因和染色体之间有明显的平行关系,进而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具有可行性。
在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中学生对于假说演绎法虽然说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还达不到灵活应用的程度,所以教师在讲述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中要及时灵活的引导学生回顾孟德尔是怎样思考的,这实际上是在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中,再次巩固了假说演绎法的知识,并且学生在此过程中也可尝试独立灵活运用此方法,借此学生的能力也可以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三、教学目标1.运用假说—演绎法对果蝇眼色遗传现象进行解释,阐明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和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构建相关生物学概念。
2.借助假说演绎法再现摩尔根的实验,学会自主提出假说、设计实验并验证,体验摩尔根证实基因位置的实验过程,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3.基于基因和染色体的相关事实,运用归纳概括、演绎推理等科学思维,阐明基因在染色体上,进一步体会假说——演绎法。
4.认同基因的物质本质、体会科学研究需要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科研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1.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人教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二第2节 基因在染色体上 示范教案

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目标1.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教学难点】1.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提前预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回到19世纪,1866年孟德尔发现了遗传的两大定律,人们意识到遗传因子(1900年,基因)是客观存在的。
那么基因在哪里?二、讲授新课(一)萨顿的假说问题探讨:请你试一试,将孟德尔分离定律中的遗传因子换成同源染色体,把分离定律念一遍,你觉得这个替换有问题吗?由此你联系到了什么?孟德尔第一定律(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同一性状的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替换后: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对相对性状的同源染色体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这个替换没有问题)一百多年前,萨顿在研究蝗虫的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时发现孟德尔的遗传因子也就是等位基因的分离同减数分裂的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
由此推论: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
也就是说,基因就在染色体上,因为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
尝试分析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基因真的位于染色体上吗?类比推理具有非必然性,萨顿的假说遭到同时代的遗传学家摩尔根的强烈质疑。
“我不相信孟德尔,更难以相信萨顿毫无事实根据的臆测,我更相信的是实验证据,我要通过确凿的实验找到遗传和染色体关系。
”摩尔根的这种大胆质疑,科学务实的研究精神是值得我们努力学习的。
(二)摩尔根的实验1. 实验材料:果蝇昆虫纲双翅目,体长3~4 mm。
在制醋和腐烂水果的地方常常可以看到。
高中生物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示范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推荐五篇]
![高中生物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示范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推荐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f72877e1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bc.png)
高中生物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示范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推荐五篇]第一篇:高中生物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示范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从容说课本节内容包括了萨顿的假说、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和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3个教学知识点。
在人类对基因与染色体关系的探索过程中,萨顿和摩尔根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因此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活动、思考和讨论,帮助学生领悟科学家独到的研究方法、缜密的思考、严谨的推理,进行探究并得出相关的结论。
由于本节从上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引过来,所以在教学安排上思路如下:(1)通过回忆孟德尔分离定律和观察哺乳动物精子(或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图解,引导学生联想等位基因与同源染色体的行为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学生的这种疑惑源于头脑中的认知冲突,由认知冲突产生的问题会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接着引导学生把孟德尔分离定律中的遗传因子换成同源染色体,重读分离定律,画含一对同源染色体(假设其上有一对等位基因)和含两对同源染色体(假设其上各有一对等位基因)的精原细胞减数分裂示意图,让学生强烈意识到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
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式有利于落实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动手、动脑的能力,并使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生物学原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生物学观点的认同程度。
教师肯定学生的发现并介绍萨顿的假说,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在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中,教师采取问题串的形式、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设问、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逐步揭开遗传的奥秘,最终证实基因的确位于染色体上。
通过介绍多种生物的染色体和基因的数量关系,让学生理解到一条染色体上应该有许多个基因,且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另外,还简要介绍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基因定位上的应用,有利于拓展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时代感,体现教材内容的先进性。
(4)在以上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染色体和基因水平上阐明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以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高一生物 2.2《基因在染色体上》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新课程标准提到“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本节内容可强烈体现这一点,教学难点较多但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好素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其体会科学家的思维过程从而获得思考的乐趣。
二.教学思路的设计
问题探讨引出问题→根据已学习的知识对问题作出自己的假设,并与科学家的假说比较→理解假说的实验支持,对科学家的精神敬佩→得出结论,对孟德尔遗传定律实质的认识一.教学基本过程。
高中生物 第2章 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第2章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目标】1.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
2.说出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3.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4.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教学重点、难点】1.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2.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自主探究】一、萨顿的假说回忆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特点和孟德尔遗传定律中所揭示的遗传因子(基因)的变化特点。
问题:1.萨顿的推论是什么?基因和染色体从哪些方面体现了二者之间存在着平行关系?推论的主要内容:体现方面:①②③④2.你能用图解表示二者的关系吗?(参考课本P28页)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问题:1.根据课本P29图2-8这个杂交组合判断出果蝇的显性性状?为什么?2.果蝇的白眼性状遗传符合分离规律吗?是否与性别有关呢?3.如果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用字母W表示,而且它位于X染色体上,你能写出摩尔根的两组果蝇杂交实验的图解吗?4.摩尔根又通过测交的方法进一步验证假设,如果你是摩尔根,你将如何设计?为什么?三、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尝试回忆并写出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分离定律的实质: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精讲点拨】例1、果绳的红眼为伴性显性遗传,其隐性性状为白眼,在下列杂交组合中,通过眼色即可直接判断子代果蝇性别的一组是()A、杂合红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B、白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C、杂合红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D、白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例2.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细胞中DNA都在染色体上B 细胞中每个染色体都只有一个DNA分子C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与基因的行为一致D 以上叙述均对例3、有一杂合体(Dd)在进行有丝分裂时,可看到每个染色体由两个染色单体组成,如果一个染色单体含有D基因,另一条染色单体上的基因是()A、dB、D和dC、DD、D或d【知识归纳】基因的概念的理解(1)与性状的关系:控制性状的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特定基因控制特定性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1.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科学思维) 2.掌握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过程。
(科学探究) 3.说出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生命观念) 4.认同科学研究需要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
(社会责任)一、萨顿的假说1.内容: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即基因在染色体上。
2.依据: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3.研究方法:类比推理法。
4.项目基因染色体生殖过程中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存在体细胞成对成对配子单个单条体细胞中来源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形成配子时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1.实验者:美国生物学家摩尔根。
2.实验科学方法:假说—演绎法。
3.实验材料:果蝇。
4.实验过程(1)实验现象现象分析P红眼(♀)×白眼(♂)↓F1红眼(♀、♂)↓雌雄交配F2红眼(♀、♂)∶白眼(♂)=3∶1 ①红眼为显性性状;②果蝇眼色的遗传符合基因分离定律;③F2中白眼果蝇只有雄性(2)实验假说①内容:控制白眼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
②遗传图解(3)实验验证:通过测交的方法进行验证。
(4)实验结论:控制白眼性状的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即基因在染色体上。
5.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1)数量关系: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个基因。
(2)位置关系: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三、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1.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1)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2)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1)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
(2)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知识点一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1.果蝇的染色体组成分析性别雌性雄性图示同源染色体4对4对常染色体Ⅱ、Ⅲ、ⅣⅡ、Ⅲ、Ⅳ性染色体X、X X、Y染色体组成6+XX(同型) 6+XY(异型)2.果蝇测交实验的分析(1)实验一:用白眼雄果蝇与杂合红眼雌果蝇交配。
基因在性染色体上基因在常染色体上说明:杂交子代中,雌雄果蝇中均有红眼和白眼,与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表现相同,故根据本实验的结果无法验证假说,但通过本实验得到了白眼雌果蝇。
(2)实验二:利用“实验一”得到的白眼雌果蝇与一个毫无血缘关系的纯种红眼雄果蝇交配。
基因在性染色体上基因在常染色体上说明:杂交子代中,雌果蝇全为红眼,雄果蝇全为白眼,性状表现与性别相联系,与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表现不同,由此可证明假说成立。
发展素养科学思维类比推理法与假说—演绎法的区别项目类比推理法假说—演绎法原理将未知的和已知的作比较,根据惊人的一致性推理并得到结论在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的基础上演绎推理并设计实验得出结论结论不具有逻辑必然性,仅是假说,不一定正确具有逻辑必然性,是科学结论,一定正确1.下列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平行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在杂交过程中,基因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B.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于同一条染色体上C.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D.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Ⅰ后期也是如此解析:选B。
在体细胞中,成对的等位基因存在于成对的同源染色体上。
2.(2019·武汉高一检测)摩尔根研究白眼雄果蝇基因的显隐性及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时,经历了若干过程。
①白眼性状是如何遗传的,是否与性别有关?②白眼由隐性基因控制,仅位于X染色体上。
③对F1红眼雌果蝇进行测交。
上面三个叙述中()A.①为假说,②为推论,③为实验B.①为观察,②为假说,③为推论C.①为问题,②为假说,③为实验D.①为推论,②为假说,③为实验解析:选C。
摩尔根研究白眼雄果蝇基因的显隐性及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时采用的方法是假说—演绎法,根据现象提出的问题是“白眼性状是如何遗传的,是否与性别有关”;作出的假设是“白眼由隐性基因控制,仅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无对应的等位基因”;然后利用F1红眼雌果蝇与白眼雄果蝇进行测交,验证假设,因此C项正确。
3.(2019·郑州高一检测)果蝇的大翅和小翅是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
现用大翅雌果蝇和小翅雄果蝇进行交配,再让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实验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果蝇翅形大翅对小翅为显性B.根据实验结果判断果蝇的翅形遗传遵循基因分离定律C.根据实验结果可证明控制翅形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D.F2中雌果蝇基因型相同,雄果蝇有两种基因型解析:选D。
大翅雌果蝇和小翅雄果蝇进行交配,F1全是大翅果蝇,所以大翅对小翅为显性。
根据题中“F2:大翅雌果蝇2 159只,大翅雄果蝇1 011只,小翅雄果蝇982只”可知,大翅∶小翅≈3∶1,符合基因分离定律,又因为小翅果蝇只出现在雄性中,由此可推知,控制翅形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遗传图解如下:P 大翅(雌)X A X A×小翅(雄)X a YF1X A X a大翅(雌)X A Y大翅(雄)雌雄个体交配F2X A X A X A X a X A Y X a 大翅(雌)大翅(雄)小翅(雄)可见,F2中雌果蝇有两种基因型,分别为X A X A和X A X a。
知识点二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1.基因分离定律的细胞学解释(1)图解(2)分离定律的细胞学基础: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细胞学解释(1)图解(2)自由组合定律的细胞学基础: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的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基因的行为并不都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1)并不是所有的非等位基因都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只有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2)并不是真核生物中所有的基因都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如叶绿体、线粒体中的基因都不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
(3)并不是所有生物中的基因都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如原核生物细胞中的基因都不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
4.(2019·江西新余一中高一期末)下列关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的说法,错误的是()A.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总是成对存在的B.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结合机会相等C.非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D.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分离和组合互不干扰解析:选C。
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开,分别进入两个配子,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5. (2019·滨州高一检测)右图表示果蝇的一个细胞,其中数字表示染色体,字母表示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从性染色体情况来看,该果蝇只能形成一种配子B.e基因控制的性状在雌雄个体中出现的概率相等C.形成配子时基因A、a与B、b间自由组合D.只考虑3、4与7、8两对染色体时,该个体能形成四种配子解析:选D。
图中7为X染色体,8为Y染色体,因此,只从性染色体情况看,该果蝇能形成X、Y两种配子,A错误;e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它的等位基因,因此e基因控制的性状在雄性个体中出现的概率高于在雌性个体中出现的概率,B错误;基因A、a与B、b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基因A、a与B、b之间不能自由组合,C错误;只考虑3、4与7、8两对同源染色体时,二者为非同源染色体,其上的非等位基因可自由组合,故能产生四种配子,D正确。
等位基因与非等位基因的辨析项目等位基因非等位基因同源染色体的不同位置、非同源染色位置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体特点控制一对相对性状控制不同相对性状行为随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随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自由组合图示(1)A和a、B和b、C和c为等位基因。
(2)A和B、A和C、B和C、A和b等均为非等位基因,其中A和B位于一条染色体上,A和b位于同源染色体上,不能自由组合;A和C、B和C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可自由组合核心知识小结[要点回眸][规范答题]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个基因。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萨顿的“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的假说是运用了类比推理法。
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利用了假说—演绎法。
[随堂检测]1.(2019·延安高一检测)已知果蝇的体细胞内有4对同源染色体,根据萨顿的假说,下列关于该动物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说法,正确的是()A.果蝇的精子中含有成对的基因B.果蝇的体细胞只含有一个基因C.果蝇的4对同源染色体上含有的基因可以同时来自父方,也可以同时来自母方D.在体细胞中,基因是成对存在的,在配子中只含有成对基因中的一个解析:选D。
根据萨顿的假说,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是成对的。
在配子中只含有成对基因中的一个,同样,也只有成对的染色体中的一条。
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不可以同时来自父方或母方。
2.(2019·宁夏银川一中期中)下列有关性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多数雌雄异体的动物有成对的性染色体B.性染色体只存在于性腺细胞中C.哺乳动物体细胞中没有性染色体D.所有生物的性染色体类型都是XY型解析:选A。
多数雌雄异体的动物有成对的性染色体,A正确。
性染色体也可以存在于体细胞中,B错误。
哺乳动物多为雌雄异体,体细胞中有性染色体,C错误。
XY型只是性别决定方式的一种,除此之外,还有ZW型等,D错误。
3.(2019·湖北宜昌二中期末)羊的下列各组细胞中,肯定有Y染色体的是()A.受精卵和次级精母细胞B.受精卵和初级精母细胞C.初级精母细胞和公羊的神经元D.精子和公羊的小肠上皮细胞解析:选C。
公羊的初级精母细胞和体细胞中一定含Y染色体,次级精母细胞和精子中可能不含Y染色体,含X染色体的精子和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受精形成的受精卵中不含Y染色体。
4.红眼雌果蝇与白眼雄果蝇交配,子代雌雄果蝇都表现红眼,这些雌雄果蝇交配产生的后代中,红眼雄果蝇占1/4,白眼雄果蝇占1/4,红眼雌果蝇占1/2。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红眼对白眼是显性B.眼色遗传符合分离定律C.眼色和性别表现为自由组合D.红眼和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解析: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