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仁不让于师(梅河五中 佟海燕)
劝学教学讲课实用梅河五中佟海燕

荀子像
作者介绍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 赵国人,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曾游学于齐, 当过楚国兰陵令。后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 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 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 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 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 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 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生词注音
中(zhòng ) 舆( yú ) 槁暴( gǎo pù ) 参省( cān xǐng) 跂( qì ) 生( xìng ) 跬( kuǐ ) 驽( nú ) 镂( lòu ) 蟮( shàn )
輮( róu ) 有( yòu ) 砺( lì ) 须臾(yú ) 楫( jÍ ) 蛟( jiāo ) 骐骥( qí jì ) 锲( qiè ) 跪( guì ) 螯( áo )
(2)设喻方式多样:
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 “輮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 的重要性。
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 “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 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
③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 “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 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20卷,收文 章32篇。该书由《论语》、《孟子》的 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 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 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 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知之为知之 梅河五中 佟海燕

选文10 10、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 “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重点翻译: ①必不得已:隐含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不得 不去掉一项; ②于斯:于,介词,在,对;斯:指代词,这. ③何先:宾语前置,先何,去掉那一项.
角度:对待错误----知错能改
选文4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 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重点翻译: ①食通“蚀”;
②更:改正(变)
【译文】君子的过错好比日月蚀,他犯过错,人们 都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着他。
启示
• 一是有过错,别人都能看见,不要以为别 人不知道,对领导者、公众人物而言尤其 是这样; • 二是承认错误、改正错误,反而会赢的人 们的尊重。
名句默写
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1、知之为知之,____
过而不改 2、_____,是谓过矣。
非道弘人 3、人能弘道,____。 4、 _________,则远怨矣! 躬子厚而薄责于人 欲速则不达 见小利则大 5、无欲速,无见小利。______,____ 事不成 ____。 人无而信 不知其可也 6、______,______。大车无輗 ,小 车无軏 ,_________。 其可以行之哉? 然后知松柏之后 7、 岁寒,___________。 不舍昼夜 8、 逝者如斯夫,______!
【评析】
孔子认为,信是儒家传 统伦理准则之一,也是人立身 处世的基点。所以无论在工作、 学习、生活、交往等方面都要 讲诚 信 ,人 无 信而 不 立 。在 《论语》中信的含义有两种: 一、是信任,即取得别人的信 任;二是对人讲信用。
《长恨歌》梅河五中 佟海燕

诗文赏析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太真外传》:“有道士杨通幽自蜀来, 知上皇(玄宗)念杨贵妃,自云有李少君之术 (招魂之术)。上皇大喜,命致其神。”
诗文赏析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好一个痴心汉!天上地下,处处搜遍,但 是芳踪渺茫,无处寻找,已是行到水穷处。 想来没有哪个女子会不被这样的痴情感动, 不过早知如此,又何必当初?
诗文赏析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渔阳是安禄山属地,鼙鼓是古代军中大鼓 小鼓。 叛乱的战鼓惊天动地,打破了歌舞升平实 藏危机的气象。
诗文赏析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
《资治通鉴》:上至马嵬驿,将士饥疲, 皆愤怒。陈玄礼以祸由杨国忠,欲诛之。会吐蕃 使者二十余人遮国忠马,诉以无食。国忠未及对, 军士呼曰:国忠与胡虏谋反,国忠走,追杀之。 上杖履出驿门,慰劳军士,令收队,军士不应。 上使高力士问之,玄礼对曰:国忠谋反,贵妃不 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
不管是被缢死还是被乱军杀死,她的确是 死了。当了四十年的皇帝,到头来还是保不住自 己的女人,不知当时的玄宗,内心有怎样的惊涛 骇浪,又是否有过后悔与自责?而当时的玉环, 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踏上那奈何桥?
诗文赏析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
秋风萧瑟,秋景凄凉,秋雨断肠。行宫见 月,往昔一对,如今月下只得一人;夜雨闻铃, 凄凄惨惨戚戚。 以行见情,触景生情。
——《寄唐生》 • 为君、为臣、为民、为事而作, 不为文而作也。 ——《新乐府序》
最大的艺术成就——倡导
• 中唐诗歌流派
新乐府运动
• 形式:即事名篇,采用乐府诗歌的形式而不沿 用古乐府名称 • 内容:多反映现实生活,关心民生疾苦,揭露 社会弊端,力求使诗歌起到干预社会、补救时 政的作用 • 诗人:白居易、元稹等 • 诗风:多平易朴实,语言通俗直切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高一期中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你如果曾在云南省澜沧县的农田里看见他,或许想不到他是一位院士。
他时常头顶草帽,卷着半边裤腿,扛着锄头,脖子上搭一条毛巾,“吧嗒吧嗒”地和农民聊天,手把手地教他们种马铃薯。
他就是“农民院士”朱有勇。
朱有勇的确“有勇”。
2015年,中国工程院确定了澜沧县作为院士专家科技扶贫点,朱有勇请缨到澜沧扶贫。
那一年,他已经60岁。
来到澜沧后,他跑到农户家里走访,发现很多农户住着四处漏风的篱笆房,家里只有几袋苞谷、几只鸡。
看到这些,他的眼泪忍不住地往下掉。
“是真的穷,”朱有勇说,“我们是人民培养出来的科技工作者,却没有让这里的老百姓享受到我们的科研成果,这是我们的亏欠。
”他就下定决心,留在这里。
在科研方面,朱有勇是专家,但在扶贫上,他还是个“新手”。
他首先面临着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农民们应该种什么。
经过深入考察,他发现这里很适合种植“冬季马铃薯”,因为马铃薯在生长过程中最怕下雨,而澜沧县的冬天几乎无雨,温度最低12℃。
这样的气候不仅适宜马铃薯生长,且能让其品质更佳。
朱有勇越想越兴奋:“这简直是为马铃薯‘量身定做’的!”他想到这里,不禁笑出声来。
但种植“冬季马铃薯”是一个冒险的决定。
云南并不是马铃薯的主产区,更鲜有人尝试在冬天种植。
万一失败了,农民一整年的收入就打水漂了。
果然,有人表面上答应要种马铃薯,第二天就去地里撒了油菜种。
对此,朱有勇并不气馁:“扶贫是一步步来的,有人配合,也有人不配合,要反复做工作。
”他劝说村民,从10亩地中拿出2亩种植试试。
不成想,这一尝试,地里结出了全村当年最大的马铃薯,足足有2.5公斤!最终,一亩地的“冬季马铃薯”卖了5000多块钱,这几乎是他们从前一年的收入,大家都高兴坏了。
而那些往日怀疑重重的村民们,此时全变成了“哑巴”。
扶贫路上,朱有勇坚持授人以渔。
从2017年开始,他先后在澜沧开设了“冬季马铃薯”“冬早蔬菜”“林下三七”等种植培训班,培训学员超过1500人。
梅河口市第五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 佟海燕

梅河口市第五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命题时间:2012、3、23命题人:佟海燕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第Ⅰ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
考生做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1、、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2、、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3、、选考题第三、第四题请选做其中一题。
第I卷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琴的文化内涵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
特殊的身份使得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
‚和雅‛、‚清淡‛是琴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
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要达到这样的意境,则要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
在这一方面,伯牙的经历可称为后世的典范。
传说,伯牙曾跟随成连学琴,虽用功勤奋,但终难达到神情专一的境界。
于是成连带领伯牙来到蓬莱仙境,自己划桨而去。
伯牙左等右盼,始终不见成连先生回来。
此时,四周一片寂静,只听到海浪汹涌澎湃地拍打着岩石,发出崖崩谷裂的涛声;天空群鸟悲鸣,久久回荡。
见此情景,伯牙不禁触动心弦,于是拿出古琴,弹唱起来。
他终于明白成连先生正是要他体会这种天人交融的意境,来转移他的性情。
后来,伯牙果真成为天下鼓琴高手。
琴者,禁也。
作为‚圣人之器‛的琴,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
《红楼梦》第八十六回,贾宝玉得知林黛玉会弹琴时,便要妹妹为自己演奏一曲。
林黛玉这时讲到:‚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
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
蜀相 梅河五中 佟海燕

在艺术上,他善于运用各种诗 歌形式,风格_沉_郁__顿_挫_;语言精练, 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著有 《_杜__工_部__集__》。
•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 元元年,杜甫避乱成 都的次年春天,安史 之乱仍未平息,唐王 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 中;唐肃宗信任宦官, 猜忌如杜甫这样忧国 忧民的文人。
• 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 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 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 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虚云:“怀古者,见古迹,思古人。其事无他,兴 亡贤愚而已。”
• (1)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 (2)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
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 寂失意。 • (3)手法:用典 对比 借古讽今 吊古伤今 • (4)语言:含蓄蕴藉 • (5)意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 (6)思想感情:吊古伤今,昔盛今衰,怀才不遇 • (7)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在鉴赏怀古诗词时要抓住 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时局和诗人
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
一、咏史诗的概念
• 咏史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 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 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 班固的《咏史》是我国是诗歌史上第一首以咏史
《书愤》梅河五中 佟海燕

• (三) • 他的诗歌突出的特点 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 复事”,气势雄浑,感情 奔放,笔意明快。
十一月四日 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诗界千年靡靡风, 兵魂销尽国魂空。 集中什九从军乐, 亘古男儿一放翁!
——梁启超《读陆放翁集》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愤》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 号放翁。越州山阴(今绍兴)人,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陆 游 的 童 年
他出身书香门第,爷爷是王安 石的弟子,父亲陆宰是经学家 和藏书家。他自己也是神童。 十二岁能写好诗文。 他从小也刻苦习武,擅长骑马 射箭。 少年时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 下马草军书”的志向。
• “空自许”。所谓“塞上长城” 是指自己年青时以捍卫祖国、 扬威边疆的名将期待自己,认 为自己就像万里长城一样,可 以抵挡千军万马。可是就诗人 的经历来看,年青时参加进士 考试因位于秦桧的孙子秦埙之 前而被出名,入仕以后多次因 力主抗金而被罢官,可谓壮志 难酬、请缨无路。着一“空” 字,沉痛之极。
陆 游 的 仕 途
三败考场 16岁科考失败 19岁:喜论恢复,语触秦桧 29岁:喜论恢复,殿试失利 34岁:第一次踏上仕途 38岁:奏请宋高宗罢黜杨存中,因此被 贬放 宋孝宗赐进士出身 40岁:因弹劾曾觌、龙大渊再遭贬官 42岁:因“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 被罢免 45岁:夔州通判
一心报国却壮志难酬,这样的遭遇不只 是一个人的,诗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运的缩 影。爱国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一个永 恒的主题,有句话说“国家不幸诗家幸”, 每当国家危亡时刻,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 大放异彩。陆游继承了这种传统,并把它发 挥到无人企及的高度。爱国主题不但贯穿在 他的诗歌中,而且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成 为陆游诗歌的灵魂。
【全国百强校】吉林省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

吉林省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家经典”。
这种观念有些偏狭。
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当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
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
要知道,“三教合一”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绝不只用一种武器。
因此,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
即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
应当说,在中国古代,关注政治统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到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
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他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史上叫“经典化”。
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的好,被(2页上部分)引用得多,被人觉着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还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
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你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点】
“学而不厌,诲人不 倦”与 “为之不厌,诲 人不倦”是一致的。 这 表现了孔子谦虚和执著 的品格。但伟大寓于平 凡,“为之不厌,诲人 不倦”是孔门弟子公西 华难以做到的,也更是 一般人难以踵从的。
二、学习第九则
1、这则用了什么手法,来写孔子对
弟子的评价?表现了孔子怎样的情感 和态度? (1)反复、对比手法评价了颜回安 贫乐道的品质。 (2)表达了孔子对弟子颜回的喜爱 和赞美,表现出孔子对“德”的重视 和推崇。
2、如果原文改为:“贤哉,
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 巷,回也不改其乐。”好不好? 为什么? 不好。因为原文是一种对 比,更能衬托出颜回的有才德, 也更好地表达出对颜回的赞叹 的情味。
遇到行“仁”的事情的时候, 对老师也不必谦让。
南安成功中学高二年语文
亚里士多德打17岁起就跟随其 师柏拉图学习,时间长达20年 之久。对亚里士多德来说,柏 拉图既是他非常崇敬的恩师还 是他的挚友,正所谓:“良师 益友”。他曾作诗这样赞美过 柏拉图:“在众人之中,他也 是唯一的,也是最初的。…… 这样的人啊,如今已无处寻觅!” 然而,在探究真理的道路上, 亚里士多德表现出极大的勇气: 他不畏权威、不畏传统.他毫 不掩饰他在哲学思想的内容和 方法上与老师所存在严重的分 歧,毫不留情地批评自己的恩 师的错误。这很自然引来一些 人的指责:亚氏是背叛自己恩 师的忘恩负义之徒.亚里士多 德对此回敬了响彻历史长河的 一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
颜渊是怎样评价孔子的? (1)孔子的道高远无边 (2)孔子的善诱让人欲罢无能 (3)孔子的道犹如高耸的东西 这则内容有三:
才德无与论 比,崇拜之 情淋漓尽致
高度评价老师,也是用比喻的手法; 老师是怎样教导自己的; 叹息自己与老师的差距。
评析:
运用夸张式的比喻和对比,由衷的 赞美表现孔子无以伦比的才德,及弟子们 对孔子的极端崇拜之情。难能可贵的是他“克
己复礼”(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视、听、言、动都符 合礼的规定),从不凌驾于弟子之上。
【原文】
9·子曰: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 在陋巷,人不堪 其忧,回也不改 其乐。贤哉,回 也!”
箪:竹制或苇
制的盛器, 常用以盛饭。 饮:喝的东 西,这里指 水。 陋:狭小、简 陋。 堪:忍受。
【译文】
鲁国大夫叔孙武毁谤仲尼。
子贡说:“这样做没有用啊!仲尼是不可 毁谤的。别人的才德是丘陵,还可以超越; 仲尼的才德是太阳月亮,没有办法超越。 人纵使要自行断绝跟太阳月亮的关系,那 对太阳月亮又有什么损害呢?只显示出他 不自量罢了!”
第1则是子贡捍卫孔子之言,有两个方面:一 是把一般贤者和孔子作比较,用比喻的方式,说 明孔子的高明、伟大,是常人不可及的;一是批 评叔孙武叔是不自量的、无知的。 子贡的“日月”之比,把孔子推向了最高处, 把孔子的影响力说到了极致。似可说启发了朱熹 “天不生仲尼,万古常如夜”的评价思路。
3·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 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 已。”
喟然:深深感叹的样子。 坚:坚实深奥。 循循:有次序。 诱:引导。 博:使……广博。 卓尔:高大的样子。 末:没有。 由:途径、办法。
【译文】
第2则是当别人比较子贡和老师时,子贡的回 答。子贡先说一个人的言语是体现着一个人的认识 水平和道德素养的,说话要慎重;然后把孔子比作 高不可及的上天;接下来再说孔子为什么高不可及: 如果孔子有邦或家之封,则孔子就可以大展宏图, 他活着是人类的荣耀,他逝世则人类永远哀恸。所 谓“能一日与此人共存今日之世,则是吾人一日之 光荣”,所谓“生得伟大,死得光荣”,所谓“永 垂不朽”是也。
上天不降生仲尼,(人类)万古常年生活就像在夜里。意思就是孔子是个圣人,说 出了很多真理,指导人们的行为思想道德,才有了较为系统的礼义廉耻之说,使中 国古人不至于不知礼仪廉耻,不知礼教教化,使中国古代的人脱离原始性,不断地 向人的特有本质发展。走出原始和愚昧的境地。
写子贡面对叔孙武叔的诋毁,运用比喻、对比 的手法,理直气壮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表现孔 子的出类拔萃的才德以及子贡对孔子无限敬仰的 感情。 诋毁其实是无能和妒忌的表现。
学习第十则
1、重点字词
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
因为
通“已”,停止 非曰能之 能做什么 怎么做 则何以哉 端章甫 穿上礼服 尔何如 怎么样 戴上礼帽 如果 了解 如或知尔 舍瑟而作 站起来 妨碍 何伤乎 或者 如五六十 春服既成 穿好 或者 如会同 莫春者 “暮” 吾与点也 赞成
写子贡面对陈子禽的挑拨,运用比喻、排比的 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孔子的才德,婉转表 达对孔子的无限敬仰之情。 陈子禽用心险恶,手段卑劣。
思考讨论 子贡是怎样面对叔孙武孙、陈子禽的诽谤 和挑拨的?表现了对孔子之言的态度? 面对诋毁和挑拨,子贡运用对比、比喻、 排比的手法,理直气壮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表现孔子的出类拔萃的才德以及对孔子无限敬 仰的感情。 他人---如丘陵-----可逾 贤(才德)仲尼 ---如日月---不可逾 ---如拾级上天---不可及 敬仰
颜渊感叹说:“老师之道,往上看越发 觉得高远,钻研它越发觉得坚实。往前看 它时在前面,忽然间却发现在后面。老师 善于一步一步引导别人,他用各种文献典 籍使我的知识、视野广博,用礼这种规范 来约束我,使我想停止都不能。我已经用 尽了我的才能,可老师的学识道德依然像 一座卓然矗立的东西。即便想追随他,也 没有办法了。”
1、好学 2、悟性 3个性魅力
【原文】
抑:不过
厌:通“餍”,满
4·子曰: “若圣与仁,则 吾岂敢?抑为之 不厌,诲人不倦, 则可谓云尔已 矣。” 公西华曰: “正唯弟子不能 学也。”
足 云尔:罢了 已矣:语气词连 用
【译文】 孔子说:“如果说到圣和仁,那 我哪里敢当呢?不过我朝着圣和 仁的方向努力而从不满足,乐于 教诲人而不知疲倦,就可以这样 说罢了。” 公西赤(字子华)说:“这正是 弟子学不来的。”
【原文】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 贤于子乎?” 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 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 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 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注释】 “知”通“智”,聪明,智慧。 阶:名作动,踩着台阶。而:表修饰 斯:就。 道之斯行: “道”通“导”,引导。 绥(随):安抚。 和:团结协力。
(2)而曾皙没有谈到治国大事,但他给我们 勾画一幅优哉游哉,老少同乐的清明上河图的, 构画一幅和谐大同、太平盛世的图景,充分表现 了曾皙仁爱思想和他治理国家的一种远大理想。 在礼乐崩坏的春秋末期,曾点能对古礼作如 此具体生动的描绘,以此寄托自己的理想,这在 孔子看来是十分难得的彼得我心者,所以孔子由 衷地发现赞叹曾皙的话。 孔子不满子路是因为他“非礼”,赞赏曾皙 是因为她懂得古礼。礼遇非礼乃儒家人生理想中 的首要问题。
【原文】 11·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 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 也有斯疾也!斯人也有斯疾也!”
[注释]
疾:重病。
牖:窗户。
斯:这样。
也:句中语气词,表舒缓语气。
【译文】 伯牛病了,孔子前去 探望他,从窗户外面握 着他的手说:“丧失了 这个人,这是命里注定 的吧!这样的人竟会得 这样的病啊,这样的人 竟会得这样的病啊!”
2、孔子对弟子们所谈的人生理想,
表示了怎样的态度? ①对曾皙表示赞同,甚至欣赏。 ②对子路表示否定,但心平气和, 只在微微一笑中流露出一丝不满情 绪。 ③对冉有、公西华没有表示可否。
3、孔子为什么赞同曾皙的志向?
(1)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的志向是 如何治国平天下。 他批评子路,是因为他“率尔而对”, “其言不让”。即他不讲“礼”。在孔子 看来,没有礼就没有一切;纵有天大的政 治才干,也不能治理好一个国家。 冉有、公西华二人尽管态度谦逊,但所 谈的内容无非是为邦为国一套,这在当时 的孔子看来似乎 是不那么感兴趣了。
颜渊死 了。孔子说: “唉!上天 要了我的命! 上天要了我 的命!”
12·颜渊死。 子曰:“噫! 天丧予!天丧 予!”
[评析]
颜渊因贫病三四十岁就早死了。 孔子很伤心,反复念叨着:“唉!老 天要了我的命!”体现了孔子对弟
子爱的深沉!
为什么孔子在伯牛与颜渊死时表现的 不太一样?
第12则,表现的是颜回之死对孔子的沉重打
【译文】
孔子说:“颜回 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一箪饭,一瓢水,住在 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 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 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 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 多么高尚啊!”
【评析】 颜回是孔子心目 中最理想的学生,虽 生活艰辛,但品行卓 越。这里孔子借赞扬 颜回的机会,再次为 我们刻画了一个“安 贫乐道”的君子形象。
提问:课文节选了孔子与弟子的对话, 速读课文,可分为几大类?
1、学生对孔子的评价和推崇类 1、2、3则 2、孔子对弟子的教导及相处模式类 4、5、6、7、8则 3、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和感情类 9、10、11、12、13则
[注释] 【原文】 1·叔孙武叔毁仲尼, 毁:诽谤。 子贡曰:“无以为也。 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 逾:超越。 贤者,丘陵也,犹可逾 伤:损伤。 也;仲尼,日月也,无 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 多:只,仅仅。 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 见:表明。 其不知量也。”
击。这种悲痛要远远深于伯牛之死所带来的 痛感。伯牛之死,孔子主要是痛惜;而颜回 之死,孔子是绝望,是痛彻心肺。原因在于 孔子在颜回身上,寄托着很大很多的理想。 对颜回,孔子视之为自己道德、思想和学问 的传人,颜回早逝,无人承传薪火,所以是 “天丧予”——上天亡我,亡我文化。
[原文]
13· 颜渊死。 子哭之恸。从 者曰:“子恸 矣!”曰: “有恸乎?非 夫人之为恸而 谁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