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尺度天气图分析技术规范
中尺度天气图分析技术规范

中尺度天气图分析技术规范分析高度:925hpa分析项目技术要求分析方式分析目的分析符号风低空急流当有2个以上连续测站风速超过12 m/s时,沿12m/s以上大风区的几何中心分析低空急流轴,并在急流轴上标注最大风速值。
人工分析判断低层的辐合区;综合湿度分析判断水汽输送条件;综合其它层的风场分析判断垂直风切变条件灰色显著流线当风速未达到低空急流的标准,但有风速明显比周围大的最大风带出现,且位于干湿气流区之间,或者位于切变线、靠近急流轴的位置时,分析显著流线,并在流线上标注最大风速值。
人工分析低空急流和辐合区的辅助分析灰色切变线(辐合线)当风场具有明显的风向切变时,沿风的交角最大(风向改变最大)的位置分析切变线。
当风场具有明显的风速辐合时,沿最大风速的前端分析辐合线。
人工分析判断低层的辐合区灰色温度等温度线以0℃为基准,每隔2℃分析等温线,如-2℃,0℃,2℃等。
在客观分析基础上进行人工订正确定温度脊红色温度中心分别标注暖、冷中心。
在客观分析基础上进行人工订正确定温度脊暖中心N,红色,冷中心L,蓝色温度脊从暖中心出发,沿等温度线曲率最大处分析温度脊。
人工分析判断低层增暖引起的不稳定;综合低空急流及其显著流线分析判断暖平流红色湿度等露点温度以0℃为基准,每隔2℃分析等露点温度线,如10℃,12℃,14℃等。
在客观分析基础上进行人工订正确定干线和湿区绿色等比湿线4-9月每隔2 g/kg分析等比湿线;其它月每隔1 g/kg分析等比湿线。
在客观分析基础上进行人工订正确定干线和湿区绿色干线(露当相邻两站的露点温度相差10℃以上时,沿湿度梯度最大处人工分析判断水平干湿分布不均匀引起的大气不稳定。
当有显著流灰色点锋)分析干线(露点锋)。
线自干线(露点锋)的干区一侧吹向湿区时,强对流天气易发生等温度露点差线以1 ℃为基准,每隔2 ℃分析等温度露点差线,如1 ℃,3 ℃,5 ℃在客观分析基础上进行人工订正确定湿舌绿色湿舌当温度露点差(T-Td)小于或等于5℃, 或相对湿度(RH)超过70%时,分析湿舌人工分析判断低层的显著湿区;综合低空急流和显著流线判断水汽输送条件绿色850hpa风低空急流当有2个以上连续测站风速超过12 m/s时,沿12m/s以上大风区的几何中心分析低空急流轴,并在急流轴上标注最大风速值。
天气学分析 中尺度天气分析

§5.1 地面中分析的基本项目和基本原则 地面中尺度天气分析的基本图包括气压分布图 气压分布图(根据风和气压分 气压分布图 析);温度分布图;降水量图;云和对流性天气分布图;总能量分 温度分布图; 温度分布图 降水量图;云和对流性天气分布图; 布图等。 布图等。 在作中分析时,有三条基本原则 第一条是保持每小时图上天气 三条基本原则。第一条是保持每小时图上天气 三条基本原则 形势的合理的历史连贯性。 形势的合理的历史连贯性。(对于演变较快的系统则常需用每10分 钟或每30分钟图来表现其历史连贯性);第二条是注意各种图的配 第二条是注意各种图的配 即各种气象要素之间的合理关系; 合,即各种气象要素之间的合理关系;第三条是纯粹的局地性现象 可以光滑掉。 可以光滑掉。 §5.2 气象要素的时间一空间转换 气象要素只有通过自记仪器才能进行完全连续的观测和记录 自记仪器才能进行完全连续的观测和记录,许 自记仪器才能进行完全连续的观测和记录 多重要的中小尺度扰动(如雷暴高压,中尺度低压,龙卷等)都只 有自记仪器才能正确地对其进行记录。作中分析时,可以利用气象 利用气象 要素在自记曲线上反映的变化来了解气象要素的空间梯度。 要素在自记曲线上反映的变化来了解气象要素的空间梯度。将气象 要素的时间变化转换成空间分布的方法叫做“时间一空间转换” 要素的时间变化转换成空间分布的方法叫做“时间一空间转换”, (简称“时空转换”)。由于一般台站网的观测难以做到在空间上 完全连续的观测,因此要了解中系统的正确的空间结构常常必须应 用“时空转换”的方法。
天气预报 中尺度分析new

中低层槽、切变线和辐合线
四、垂直风切变条件分析
• 分析对流层各层流场,判断有利于对流天气发生发展和加强的动 力组织条件。
• 主要通过高低空的风向风速来判断 • 分析层次包括925 hPa、850 hPa、700 hPa、500 hPa、300h和结合其它要素(温度、 湿度等)分析判断平流过程
急流核
• 综合判断与大风速带相伴的急流核大值区域,辅助判断有利于 垂直运动的环境场条件
标识流线
• 分析目的:气流的辅助分析。
• 技术要求:对于不属于大风速带的气流,当有助 于识别流场中的辐合辐散区、风速切变区以及其
它必要的天气系统时分析识别流线,识别流线走 向与风向一致。
• 200 hPa分析符号:
它是在一定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中,由各种物理条件相 互作用形成的中尺度天气系统造成的
• 中尺度分析是指对中尺度天气系统的描述和分析
• 一方面运用常规观测资料和中尺度数值预报分析其发生的可能性, 进行潜势预报;——环境场分析
• 另一方面运用非常规的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危险天气报告、雷达、 卫星等资料进行中尺度系统的监测和短时临近预报(预警 )
• 分析中低层流场,判断有利于触发对流天气的抬升条件。 • 分析层次包括地面、925 hPa、850 hPa、700 hPa、500 hPa。 • 主要分析边界层锋区、中低层槽、切变线和辐合线。
边界层锋区
干线(露点锋)
平原:850或925hPa相邻两站Td相差 10℃以上;高原:700hPa相差10℃ 以上
• 500hPa冷850hPa暖
• 高空急流
• 强对流天气落区位于 低涡东南象限的低槽 前
• 连续数日
西北气流型
• 强对流天气出现在高空 低槽后
中尺度天气图分析技术规范(暂行稿).精讲

中尺度天气图分析技术规范(暂行稿).精讲-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附件:中尺度天气图分析技术规范(暂行稿)国家气象中心二O 一O年三月目次引言 (1)第一章高空分析 (2)§1.1概述 (2)§1.2925h P a分析 (3)§1.3850h P a分析 (5)§1.4700h P a分析 (8)§1.5500h P a分析 (11)§1.6200h P a分析 (14)第二章地面分析 (15)§2.1概述 (15)§2.2 气压场 (15)§2.3 风场 (16)§2.4 温度场 (16)§2.5 湿度场 (17)§2.6 天气区 (18)§2.7 边界线(锋) (18)第三章综合图分析 (18)第四章附录 (19)附录I 术语和定义 (19)附录Ⅱ中尺度天气分析符号 (21)参考文献 (22)引言中尺度天气是指水平尺度几十公里至几百公里,时间尺度几小时到几十小时的天气现象[1],按其性质分为中尺度对流性天气和中尺度稳定性天气。
中尺度对流性天气包括雷暴、短历时强降雨、冰雹、雷暴大风、龙卷以及下击暴流等[2],它是在一定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中,由各种物理条件相互作用形成的中尺度天气系统造成的。
中尺度对流天气预报的成败,从根本上取决于在业务预报过程中所做的分析[3]。
因为中尺度系统及其影响的中尺度对流天气现象的明显特征是生命史短、空间范围小且变化剧烈,所以业务预报员在进行中尺度对流性天气预报时,应更加关注比天气尺度更小的天气系统,并且关注大气中瞬变的系统和微小的变化[3]。
中尺度对流天气主观分析,是利用各种高空和地面观测资料、雷达和卫星等遥感探测资料、数值分析预报产品等资料,分析产生中尺度对流天气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及其发生发展的环境场条件。
中尺度天气图分析技术规范(暂行稿).精讲

附件:中尺度天气图分析技术规范(暂行稿)国家气象中心二O 一O年三月目次引言 (1)第一章高空分析 (2)§ 概述 (2)§ 925hPa分析 (3)§ 850hPa分析 (5)§ 700hPa分析 (8)§ 500hPa分析 (11)§ 200hPa分析 (14)第二章地面分析 (15)§ 概述 (15)§ 气压场 (15)§ 风场 (16)§温度场 (16)§ 湿度场 (17)§ 天气区 (18)§ 边界线(锋) (18)第三章综合图分析 (18)第四章附录 (19)附录I 术语和定义 (19)附录Ⅱ中尺度天气分析符号 (21)参考文献 (22)引言中尺度天气是指水平尺度几十公里至几百公里,时间尺度几小时到几十小时的天气现象[1],按其性质分为中尺度对流性天气和中尺度稳定性天气。
中尺度对流性天气包括雷暴、短历时强降雨、冰雹、雷暴大风、龙卷以及下击暴流等[2],它是在一定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中,由各种物理条件相互作用形成的中尺度天气系统造成的。
中尺度对流天气预报的成败,从根本上取决于在业务预报过程中所做的分析[3]。
因为中尺度系统及其影响的中尺度对流天气现象的明显特征是生命史短、空间范围小且变化剧烈,所以业务预报员在进行中尺度对流性天气预报时,应更加关注比天气尺度更小的天气系统,并且关注大气中瞬变的系统和微小的变化[3]。
中尺度对流天气主观分析,是利用各种高空和地面观测资料、雷达和卫星等遥感探测资料、数值分析预报产品等资料,分析产生中尺度对流天气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及其发生发展的环境场条件。
为了加强我国各级气象台站对中尺度对流天气发生发展条件的分析和诊断,规范中尺度天气分析的技术方法,参考美国空军全球天气预报中心和美国天气局风暴预报中心的强对流天气分析技术[3-4],参考我国的常规天气图分析要求和中尺度天气分析研究[5-6],国家气象中心制定了《中尺度对流天气的天气图分析技术指南》。
天气预报 中尺度分析new

对流的基本要素
• 湿度条件(水汽条件)
• 静力稳定度(不稳定条件)
• 触发条件(抬升条件)
√基本要素
• 湿度条件(水汽条件) • 静力稳定度(不稳定条件) • 触发条件(抬升条件)
√
触发条件
通常为多种触发机制共同造成
• 天气系统:锋面、低涡、低槽、切变线等 • 边界层辐合线: ——地面要素的不连续线:风向or风速(地面辐合 线)、温度(锋面、地表加热不均匀、城市热导 等)、湿度(露点锋∕干线、湿地和植被区)
——雷暴出流边界 ——海风锋 ——地形辐合线等
地形触发—山区多雷暴
10m/s的地面风产生1m/s的上升运动,若持续1个小时,则上升运动将达到3km高度
例:地形辐合线+雷暴出流边界
2012年8月8日过程分析(金晓青)
13时
13时
14时
15时
16时
例:非锋斜压带+出流边界
20130625(张南、张迎新)
• 分析中低层流场,判断有利于触发对流天气的抬升条件。 • 分析层次包括地面、925 hPa、850 hPa、700 hPa、500 hPa。 • 主要分析边界层锋区、中低层槽、切变线和辐合线。
边界层锋区
干线(露点锋)
平原:850或925hPa相邻两站Td相差 10℃以上;高原:700hPa相差10℃ 以上
中低层槽、切变线和辐合线
四、垂直风切变条件分析
• 分析对流层各层流场,判断有利于对流天气发生发展和加强的动 力组织条件。
一、水汽条件分析
• 水汽条件分析旨在分析气团的水汽含量和饱和程度,以及它们的 边界。
• 主要分析低层显著湿区、中层干区。 • 分析层次包括925 hPa、850 hPa、700 hPa和500 hPa。
中尺度天气图分析技术规范(暂行稿)

附件:中尺度天气图分析技术规范(暂行稿)国家气象中心二O 一O年三月目次引言 (1)第一章高空分析 (2)§1.1 概述 (2)§1.2 925hPa分析 (3)§1.3 850hPa分析 (5)§1.4 700hPa分析 (8)§1.5 500hPa分析 (11)§1.6 200hPa分析 (14)第二章地面分析 (15)§2.1 概述 (15)§2.2 气压场 (15)§2.3 风场 (16)§2.4 温度场 (16)§2.5 湿度场 (17)§2.6 天气区 (18)§2.7 边界线(锋) (18)第三章综合图分析 (18)第四章附录 (19)附录I 术语和定义 (19)附录Ⅱ中尺度天气分析符号 (21)参考文献 (22)引言中尺度天气是指水平尺度几十公里至几百公里,时间尺度几小时到几十小时的天气现象[1],按其性质分为中尺度对流性天气和中尺度稳定性天气。
中尺度对流性天气包括雷暴、短历时强降雨、冰雹、雷暴大风、龙卷以及下击暴流等[2],它是在一定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中,由各种物理条件相互作用形成的中尺度天气系统造成的。
中尺度对流天气预报的成败,从根本上取决于在业务预报过程中所做的分析[3]。
因为中尺度系统及其影响的中尺度对流天气现象的明显特征是生命史短、空间范围小且变化剧烈,所以业务预报员在进行中尺度对流性天气预报时,应更加关注比天气尺度更小的天气系统,并且关注大气中瞬变的系统和微小的变化[3]。
中尺度对流天气主观分析,是利用各种高空和地面观测资料、雷达和卫星等遥感探测资料、数值分析预报产品等资料,分析产生中尺度对流天气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及其发生发展的环境场条件。
为了加强我国各级气象台站对中尺度对流天气发生发展条件的分析和诊断,规范中尺度天气分析的技术方法,参考美国空军全球天气预报中心和美国天气局风暴预报中心的强对流天气分析技术[3-4],参考我国的常规天气图分析要求和中尺度天气分析研究[5-6],国家气象中心制定了《中尺度对流天气的天气图分析技术指南》。
中尺度分析规范(气象中心)

关于水汽方面的参数 地面绝度湿度、高空等压面上的比湿、露点、 温度露点差及其随高度的变化 露点的24小时或12小时变量 抬升凝结高度 地面或低层的风向
抬升条件方面的参数 锋面、高空槽及切变线与某地的距离,锋面与 高空槽的距离 高空冷涡的位置 锋区温度梯度和气压梯度 辐合量的大小 高空流场的形态、涡度平流、涡度的变化 另外,0℃ -10℃ -20℃所在高度
12(24)小时显著降温区:表征冷平流 12小时温度无变化线:预报飑线最可能发展的位置
200hPa分析
当500hPa风场弱时,分析200hPa风场。
风(U,V)
等风速线:≥30m/s,间隔4m/s? 最大风(急流)轴: 显著流线:帮助定义分流区
在实际操作中,参考中尺度天气分析符号表 (附录1)进行综合图分析。
K
200hPa
棕色
显著流线:
兰色
显著流线: 显著流线:
最大风带
最大风带
最大风带
最大风 (急流) 轴:
温度脊:
切变线
棕
色
24h显著降温
•••••••••
பைடு நூலகம்
温度槽
业务使用
关于层结稳定度发面的参数 地面温度、温度距平、24小时变温、12小时变 温 高层各等压面的温度、24小时变温、12小时变 温 各种不稳定指标:沙氏指数、不稳定能量、不 稳定层厚度、自由对流高度、假相当位温随高 度的变化 850百帕和500百帕的温度差
3小时变压(△P)
风(U,V)
辐合线: 标识性流线:确定地面辐合
地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尺度天气图分析技术规范分析高度:925hpa分析项目技术要求分析方式分析目的分析符号 风 低空急流 当有2个以上连续测站风速超过12 m/s 时,沿12m/s 以上大风区的几何中心分析低空急流轴,并在急流轴上标注最大风速值。
人工分析判断低层的辐合区;综合湿度分析判断水汽输送条件;综合其它层的风场分析判断垂直风切变条件灰色显著流线 当风速未达到低空急流的标准,但有风速明显比周围大的最大风带出现,且位于干湿气流区之间,或者位于切变线、靠近急流轴的位置时,分析显著流线,并在流线上标注最大风速值。
人工分析低空急流和辐合区的辅助分析 灰色切变线(辐合线)当风场具有明显的风向切变时,沿风的交角最大(风向改变最大)的位置分析切变线。
当风场具有明显的风速辐合时,沿最大风速的前端分析辐合线。
人工分析 判断低层的辐合区 灰色温度 等温度线 以0℃为基准,每隔2℃分析等温线,如-2℃,0℃,2℃等。
在客观分析基础上进行人工订正 确定温度脊红色温度中心 分别标注暖、冷中心。
在客观分析基础上进行人工订正确定温度脊暖中心N ,红色,冷中心L ,蓝色 温度脊 从暖中心出发,沿等温度线曲率最大处分析温度脊。
人工分析 判断低层增暖引起的不稳定;综合低空急流及其显著流线分析判断暖平流红色湿度 等露点温度以0℃为基准,每隔2℃分析等露点温度线,如10℃,12℃,14℃等。
在客观分析基础上进行人工订正 确定干线和湿区绿色等比湿线 4-9月每隔2 g/kg 分析等比湿线;其它月每隔 1 g/kg 分析等比湿线。
在客观分析基础上进行人工订正确定干线和湿区绿色干线(露点锋)当相邻两站的露点温度相差10℃以上时,沿湿度梯度最大处分析干线(露点锋)。
人工分析 判断水平干湿分布不均匀引起的大气不稳定。
当有显著流线自干线(露点锋)的干区一侧吹向湿区时,强对流天气易发生灰色等温度露点差线 以1 ℃为基准,每隔2 ℃分析等温度露点差线,如1 ℃,3 ℃,5 ℃ 在客观分析基础上进行人工订正确定湿舌绿色湿舌 当温度露点差(T-Td )小于或等于5℃, 或相对湿度(RH )超过70%时,分析湿舌人工分析 判断低层的显著湿区;综合低空急流和显著流线判断水汽输送条件绿色850hpa风 低空急流 当有2个以上连续测站风速超过12 m/s 时,沿12m/s 以上大风区的几何中心分析低空急流轴,并在急流轴上标注最大风速值。
人工分析判断低层的辐合区;综合湿度分析判断水汽输送条件;综合其它层的风场分析判断垂直风切变条件。
红色显著流线 当风速未达到低空急流的标准,但有风速明显比周围大的最大风带出现,且位于干湿气流区之间,或者位于切变线、靠近急流轴的位置时,分析显著流线,并在流线上标注最大风速值。
人工分析低空急流和辐合区的辅助分析红色切变线(辐合线) 当风场具有明显的风向切变时,沿风的交角最大(风向改变最大)的位置分析切变线。
当风场具有明显的风速辐合时,沿最大风速的前端分析辐合线。
人工分析 判断低层的辐合区红色温度等温度线 以0℃为基准,每隔2℃分析等温线 在客观分析基础上进行人工订正 确定温度脊 红色 温度中心 分别标注暖、冷中心人工分析确定温度脊暖中心N ,红色;冷中心L ,蓝色温度脊(暖脊)从暖中心出发,沿等温度线曲率最大处分析温度脊。
人工分析 判断低层增暖引起的不稳定;综合低空急流及其显著流线分析判断暖平流其它:最值得关注的温度脊位于最强辐合区前红色湿度 等露点温度线 以0℃为基准,每隔2℃分析等露点温度线,如10℃,12℃,14℃等在客观分析基础上进行人工订正确定干线和湿区绿色等比湿线4-9月每隔2 g/kg 分析等比湿线;其它月每隔1 g/kg 分析等比湿线 在客观分析基础上进行人工订正确定干线和湿区绿色干线(露点锋) 当相邻两站的露点温度相差10℃以上时,沿湿度梯度最大处分析干线(露点锋) 人工分析 判断水平干湿分布不均匀引起的大气不稳定。
当有显著流线自干线(露点锋)的干区一侧吹向湿区时,强对流天气易发生红色等温度露点差线以1℃为基准,每隔2 ℃分析等温度露点差线,如1 ℃,3 ℃,5 ℃在客观分析基础上进行人工订正帮助定义湿舌绿色湿舌 当温度露点差(T-Td )小于或等于5℃, 或相对湿度(RH )超过70%时,分析湿舌。
人工分析 判断低层的显著湿区;综合低空急流和显著流线判断水汽输送条件绿色850与500温度差 在干线的湿区一侧,当850 hPa 与500 hPa 的温度差超过28℃时,间隔4℃分析等温差线 人工分析 判断大气稳定度。
垂直温度递减率可反映大气的稳定状态。
在东部低海拔地区通常用850 hPa 与500 hPa 的温度差表征大气稳定度橘黄色700hPa风低空急流当有2个以上连续测站风速超过16 m/s时,沿16m/s以上大风区的几何中心分析低空急流轴,并在急流轴上标注最大风速值。
人工分析判断低层的辐合区;综合湿度分析判断水汽输送条件;综合其它层的风场分析判断垂直风切变条件棕色显著流线当风速未达到低空急流的标准,但有风速明显比周围大的最大风带出现,且位于干湿气流区之间,或者位于切变线、靠近急流轴的位置时,分析显著流线,并在流线上标注最大风速值。
人工分析低空急流和辐合区的辅助分析棕色切变线(辐合线)当风场具有明显的风向切变时,沿风的交角最大(风向改变最大)的位置分析切变线。
当风场具有明显的风速辐合时,沿最大风速的前端分析辐合线。
人工分析判断低层的辐合区棕色温度等温度线以0℃为基准,每隔2℃分析等温线在客观分析基础上进行人工订正确定温度脊和温度槽颜色:红色温度中心分别标注暖、冷中心。
人工分析确定温度脊和温度槽。
暖中心N,红色;冷中心L,蓝色温度脊(暖脊)从暖中心出发,沿等温度线曲率最大处分析温度脊。
人工分析判断低层增暖引起的不稳定;综合低空急流及其显著流线分析判断暖平流其它:最值得关注的温度脊位于最强辐合区前。
当温度超过12℃,对流容易被抑制,因此仅在高原地区(如云贵高原)分析温度脊棕色温度槽(冷槽)从冷中心出发,沿等温度线曲率最大处分析温度槽。
人工分析判断降温引起的不稳定;综合低空急流及其显著流线分析判断冷平流其它:通常仅在冷季分析700hPa的冷槽棕色变温( T)当变温超过-3℃时,分析显著降温区。
人工分析确定显著降温区,表征冷平流和冷空气强度。
此外12小时温度无变化线对于预报飑线最可能发展的位置有指示意义,必要时可考虑分析其它:夏半年分析24小时变温,冬半年分析12小时变温。
变温分析通常在500 hPa,当冷空气比较深厚时,分析700hPa变温棕色湿度等露点温度线以0℃为基准,每隔2℃分析等露点温度线,如10℃,12℃,14℃等。
在客观分析基础上进行人工订正确定干线绿色等比湿线4-9月每隔2 g/kg分析等比湿线;其它月每隔 1 g/kg分析等比湿线。
在客观分析基础上进行人工订正确定干线绿色干线(露点锋)当相邻两站的露点温度相差10℃以上时,沿湿度梯度最大处分析干线(露点锋)。
人工分析判断水平干湿分布不均匀引起的大气不稳定。
当有显著流线自干线(露点锋)的干区一侧吹向湿区时,强对流天气易发生棕色等温度露点差线以1℃为基准,每隔2 ℃分析等温度露点差线。
在客观分析基础上进行人工订正确定干舌绿色干舌当温度露点差(T-Td)大于15℃,或相对湿度(RH)小于50%时,分析干舌。
人工分析判断对流层低层上部的干区;综合850hPa和925hPa的水汽分析用以确定低层湿空气的厚度。
当700hPa干舌对应其以下层的湿舌,则表明可能出现的对流比较干,反之则可能出现深厚湿对流,有利于强降水的发生橘黄色700与500温度差在干线的湿区一侧,当7000 hPa与500 hPa的温度差超过20℃时,间隔4℃分析等温差线。
人工分析判断大气稳定度。
垂直温度递减率可反映大气的稳定状态橘黄色500hPa分析风中空急流当有2个以上连续测站风速超过20 m/s时,沿20m/s以上大风区的几何中心分析中空急流轴,并在急流轴上标注最大风速值。
人工分析综合其它层的风场分析判断垂直风切变条件;综合温度分析判断中层的冷平流蓝色显著流线当风速未达到中空急流的标准,但有风速明显比周围大的最大风带出现,且位于干湿气流区之间,或者位于切变线、靠近急流轴的位置时,分析显著流线,并在流线上标注最大风速值人工分析中空急流的辅助分析蓝色切变线当风场具有明显的风向切变时,沿风的交角最大(风向改变最大)的位置分析切变线。
人工分析判断抬升条件;综合对流层低层切变线分析判断锋面的陡峭程度。
当500 hPa切变线超前或接近于低层切变线,表明锋区陡峭,有利于大尺度的强迫抬升蓝色温度等温度线以0℃为基准,每隔2℃分析等温线在客观分析基础上进行人工订正确定温度槽红色温度冷中心(冷堆在具有类似切断低压状的温度场冷中心分析冷堆人工分析判断冷空气强度K蓝色温度槽(冷槽)从冷中心出发,沿等温度线曲率最大处分析温度槽人工分析判断冷空气的移动趋势蓝色变温当变温超过-3℃时,分析显著降温区。
人工分析确定显著降温区,表征冷平流和冷空气强度注:夏半年分析24小时变温,冬半年分析12小时变温。
蓝色干舌当温度露点差(T-Td)大于15℃,或相对湿度(RH)小于50%时,分析干舌。
人工分析综合急流和显著流线的分析判断对流层中层的干侵入;综合对流层低层的水汽分析用以确定湿空气的厚度橘黄色。
位势高度等位势高度线等值线分析原则与大尺度天气图分析原则一致。
等位势高度线以580dgpm为基准,间隔4dgpm分析在客观分析基础上进行人工订正分析槽线黑色位势高度中心分别标注位势高度场的高、低中心人工分析分析槽线高中心G,蓝色;低中心D,红色槽线槽线是等压面图上低压槽内等位势高度线气旋性曲率最大处的连线。
槽前为偏南风,槽后为偏北风。
槽线的分析原则与大尺度天气图分析原则一致。
人工分析判断大尺度强迫抬升条件棕色24小时变高间隔3 dgpm分析,如-3 dgpm,-6 dgpm等,分析等24小时负变高线。
在客观分析基础上进行人工订正判断槽线的移动趋势。
负变高最大区是长波槽和短波槽移动位置的重要线索,也大致是最大正涡度区;颜色,蓝色200hPa分析风等风速线以40 m/s为基准,间隔4m/s分析等风速线。
在客观分析基础上进行人工订正分析高空急流和急流核黑色高空急流当有2个以上连续测站风速超过40 m/s时,沿40m/s以上大风区的几何中心分析高空急流轴,并在急流轴上标注最大风速值人工分析综合急流核和低空急流判断大尺度强迫抬升;综合其它层的风场分析判断垂直风切变。
紫色急流核穿越高空急流的闭合等风速线的最内圈为急流核,标注风速值人工分析综合高空急流判断大尺度强迫抬升区。
通常高空急流核入流的右后侧和出流的左前侧为大尺度强迫的抬升区紫色地面分析气压场等压线等值线分析原则与大尺度天气图分析原则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