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逻辑》课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普通逻辑》教学大纲

《普通逻辑》教学大纲

《普通逻辑》教学⼤纲《普通逻辑》教学⼤纲⼀、说明(⼀)课程名称普通逻辑。

(⼆)课程性质专业核⼼课。

(三)教学⽬的开设本课程的主要⽬的是使⼤学⽣⽐较系统地掌握普通逻辑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法,通过⾃觉的逻辑思维训练形成较⾃觉的逻辑思维习惯,使思维过程更加规范、有序、严谨和合乎逻辑,从⽽,提⾼思维的效率,达到准确性和敏捷性的共同提⾼,同时也可⽤逻辑基本规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这⼀能⼒的形成也将为学好其它课程奠定良好基础。

(四)课程主要内容《普通逻辑》是⼀门⼯具性的学科,本课程主要介绍逻辑基本原理及其在思维过程中的运⽤。

主要内容为概念、判断(命题)、推理、逻辑思维基本规律及简单的逻辑⽅法。

从具体结构来说,包括逻辑概说、演绎逻辑、归纳逻辑及其论证和反驳等基本原理。

通过学习,学⽣能基本掌握和正确运⽤这些知识,提⾼逻辑思维能⼒,尤其是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五)教学⽅式课堂教学附以辅导和实际逻辑思维训练。

教学理念与设想:①在讲透逻辑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紧密联系思维实际,引⼊案例教学;②把传授逻辑学知识与培养学⽣的逻辑思维能⼒联系起来;③努⼒激发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中重视学⽣的主体地位。

(六)教学时数该课程总学时为64学时,其中课堂理论教学56学时,考试与复习6学时,独⽴练习课2学时。

(七)考核办法闭卷。

(⼋)使⽤教材《普通逻辑原理》,吴家国主编,⾼等教育出版社。

(九)参考书⽬1、《普通逻辑》,编写组,上海⼈民出版社;2、《普通逻辑教学导引》,吴家国主编,上海⼈民出版社;3、《形式逻辑》,⾦岳霖主编,⼈民出版社;4、《逻辑学》,何向东主编,⾼等教育出版社。

5、《逻辑时空丛书》,刘培育主编,北京⼤学出版社。

(包括逻辑与智能新编,笑话、幽默与逻辑,咬⽂爵字的逻辑,点击思维,古诗中的逻辑,趣味逻辑,博弈思维等⼗三本。

⼆、本⽂第⼀章绪论教学要点:1、什么是逻辑2、普通逻辑的对象和性质3、逻辑简史教学时数:5课时教学内容:第⼀章绪论第⼀节认识、思维和逻辑⼀、什么是逻辑1.“逻辑”的含义2.逻辑的语源学⼆、认识、思维和逻辑思维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有两个显著特点:1.间接性2.概括性第⼆节普通逻辑的研究对象和性质⼀、普通逻辑的研究对象1.思维的逻辑形式指思维内容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式(或形式结构)。

《普通逻辑》课程教学大纲

《普通逻辑》课程教学大纲

普通逻辑》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普通逻辑/ The General Logic课程代码:220552学时:32;学分:2 ;讲课学时:32;上机/实验学时:0;考核方式:考查先修课程:无适用专业:公共管理系各个专业开课院系:社会科学教学部原理教研室教材:《普通逻辑》主编: 李小龙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主要参考书:1、《普通逻辑》吴家国等编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 《普通逻辑学》姜成林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3. 《普通逻辑纲要》王庆军主编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普通逻辑》是一门形式科学,又是工具性的基础学科。

本课程重点介绍概念、判断、推理、论证及逻辑规律,以帮助学生较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普通逻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则和基本技能,自觉进行逻辑思维训练;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增强语言表达的逻辑性,以求达到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符合规则,为公共管理或行政管理类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与加强必要的逻辑基础;同时对于学习其他学科与专业的大学生,也能使其增强正确运用逻辑方法的能力,提高科学的逻辑思维水平。

《普通逻辑》课的教学任务,是使大学生懂得普通逻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和素质,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提供逻辑学基础。

本大纲适用于公共管理系各本科专业。

、教学内容第一章导论第一节什么是逻辑和普通逻辑?一、“逻辑”与“普通逻辑”二、思维、思维形式和思维的逻辑形式三、普通逻辑学的研究对象四、逻辑与语言第二节学习逻辑学的意义和方法一、学习逻辑学的意义二、学习逻辑学的方法第二章 概 念第一节 概念的概述 一、什么是概念二、概念的基本特征——内涵和外延 三、概念与语词第二节 概念的种类 一、单独概念与普通概念 二、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 三、正概念与负概念 四、形式概念第三节 概念外延间的关系 一、同一(全同)关系 二、真包含关系和真包含于关系 三、交叉关系 四、矛盾关系 五、反对关系六、(一般意义的)全异关系第四节 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一、概念内涵和概念外延的反变关系 二、概念的限制 三、概念的概括第五节 定义一、“定义”的定义及其结构 二、定义的种类和方法 三、定义的规则第六节 划分 一、划分的定义及其结构 二、划分的种类和方法 三、划分的规则一、命题定义和命题的特征 二、命题与语句 三、命题的种类第二节 直言命题 一、直言命题定义及其结构 二、直言命题的种类 三、 AEIO 词项的周延问题 四、 AEIO 之间的对当关系第三节 直言命题的直接推理 一、推理的概述 二、直言命题的直接推理第三章第一节 命题概述 直言命题及其推理第四章直言三段论第一节三段论一、三段论定义及其结构二、三段论的公理三、三段论的规则四、三段论的格及其规则第二节三段论有效性的文恩图判定一、三段论有效式的判定二、三段论非有效式的判定第三节三段论在思维中的应用一、三段论的省略式二、复合三段论三、应用三段论应注意的问题第五章复合命题及其推理(上)第一节复合命题概述一、什么是复合命题二、命题联结词及复合命题的分类第二节简单命题的负命题及其有效推理一、负命题及其与否定命题的区别二、负命题的逻辑特性及其真值表三、简单命题的负命题的有效推理形式第三节联言命题及其有效推理一、联言命题的定义及逻辑形式二、联言命题的逻辑特性及其真值表三、联言推理的有效形式第四节选言命题及其有效推理一、选言命题的定义及其种类二、相容选言命题及其逻辑特性、真值表,相容选言推理的有效形式三、不相容选言命题及其逻辑特性、真值表,不相容选言推理的有效形式第五节假言命题及其有效推理一、假言命题的定义、结构和种类二、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及其逻辑特性、真值表、有效推理形式三、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逻辑特性、真值表、有效推理形式四、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逻辑特性、真值表、有效推理形式第六章复合命题及其推理(下)第一节复合命题的负命题及其等值推理一、联言命题的负命题及其等值推理二、选言命题的负命题及其等值推理三、假言命题的负命题及其等值推理第二节假言推理的推广形式一、纯假言推理二、二难推理三、假言联言推理第三节命题逻辑的现代形式一、多重复合命题及其符号化二、命题的永真式和矛盾式三、命题形式的判定方法第七章模态命题及其推理第一节模态逻辑简介一、模态逻辑的含义二、模态的种类第二节模态命题及其推理一、模态命题二、模态推理第三节规范命题及其推理一、规范命题二、规范推理第八章逻辑基本规律第一节逻辑基本规律的概述一、逻辑基本规律的含义二、逻辑基本规律的客观性第二节同一律一、同一律的基本内容二、同一律的逻辑要求及违反其的错误三、同一律的作用及其与形而上学观点的区别第三节矛盾律一、矛盾律的基本内容二、矛盾律的逻辑要求及违反其的逻辑错误三、矛盾律的作用及其与辨证矛盾的区别第四节排中律一、排中律的基本内容二、排中律的逻辑要求及违反其的逻辑错误三、排中律与矛盾律的关系四、排中律的作用第九章归纳推理和归纳方法第一节归纳逻辑概述一、归纳的实质与特征二、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的联系与区别三、归纳逻辑的产生和发展第二节完全归纳推理与不完全归纳推理一、完全归纳推理二、不完全归纳推理三、科学归纳推理第三节探求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一、求同法二、求异法三、求同求异并用法四、共变法五、剩余法第四节类比推理一、类比推理的实质与特征二、提高类比推理可靠性的途径三、类比推理的应用第五节假说一、假说的实质与特征二、假说的提出三、假说的验证第十章论一、论证的实质和作用二、论证的结构三、证实与证伪四、论证与推理的关系第二节充足理由律一、充足理由律的基本内容和逻辑要求二、违反充足理由律的常见错误第三节证明与反驳的种类和方法一、证明的种类和方法二、反驳的种类和方法第四节论证规则一、关于论题的规则二、关于论据的规则三、关于论证方式的规则第五节论证的建构及其在实际论辩中的作用三、课程基本要求《普通逻辑》课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懂得普通逻辑思维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和素质,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提供逻辑学基础。

普通逻辑教学大纲

普通逻辑教学大纲

普通逻辑教学大纲普通逻辑教学大纲逻辑是一门研究思维方式和推理规律的学科,它对于培养人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当今社会,逻辑思维已经成为了一项必备的技能。

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制定一份普通逻辑教学大纲是非常必要的。

一、引言在引言部分,可以简要介绍逻辑的定义和作用,以及为什么学习逻辑对于学生的重要性。

二、逻辑基础知识在这一部分,可以介绍逻辑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如命题、论证、推理等。

同时,还可以介绍逻辑的分类,如形式逻辑和实质逻辑等。

三、命题逻辑命题逻辑是逻辑学中最基础的一部分,它研究的是命题之间的关系和推理规律。

在这一部分,可以介绍命题的基本运算、真值表、命题的等价和蕴含等内容。

同时,还可以通过一些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命题逻辑。

四、谬误与辩证思维在这一部分,可以介绍一些常见的逻辑谬误,如偷换概念、虚假二选一等。

通过讲解这些谬误,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辨别和避免谬误的能力。

同时,还可以介绍一些辩证思维的方法,如对立统一、因果关系等,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五、推理与论证推理与论证是逻辑学中的重要内容,它研究的是如何从已知的命题中得出结论。

在这一部分,可以介绍一些常见的推理方法,如假设法、归纳法和演绎法等。

同时,还可以讲解一些论证的基本结构和要素,如前提、结论和论证链等。

六、批判性思维与判断力在这一部分,可以介绍一些批判性思维的方法和技巧,如质疑、评估和分析等。

通过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力,可以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决策能力。

七、逻辑思维的应用在这一部分,可以介绍逻辑思维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如科学研究、法律和商业等。

通过这些实际应用的例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逻辑思维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八、总结在总结部分,可以回顾整个教学大纲的内容,并强调逻辑思维对于学生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运用逻辑思维,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通过制定这样一份普通逻辑教学大纲,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逻辑思维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普通逻辑学》课程教学大纲

《普通逻辑学》课程教学大纲

《普通逻辑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普通逻辑学课程类别:教师教育选修课适用专业:心理学、教育学、学前教育学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 32学时2 学分其中实践学时: 0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普通逻辑学是教育学、心理学、学前教育学专业的一门选修课。

它是以思维的形式结构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其基本性质是基础性、工具性和全人类性。

逻辑学作为一门思维科学,既有认识的作用,又有表达思想和论证思想的作用。

因此,学习逻辑学对于自觉地进行思维的逻辑训练,提高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既有助于大学生正确地认识事物,获取新知识;有助于大学生准确地表达思想,严密地论证思想;有助于大学生反驳谬误,揭露诡辩。

二、课程教学要求在本课程教学中,要遵循以下几个基本要求:(一)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讲述教育理论知识时,注重联系实际进行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教学,反对从书本到书本、单调乏味地机械讲授。

(二)坚持在教学中以启发引导学生思考、研究为核心:在教学中传授知识是基础、是中介,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学会思考和研究,引导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以培养他们的多种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方法、习惯和能力,学会自学。

(四)课堂教学要与课外活动、教育实习等活动结合起来。

三、先行课程无四、课程教学重、难点概念间的关系、三段论及复合判断推理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本课程以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为主,辅之于案例和课例分析。

教学手段有多媒体、视频、课堂练习。

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 (4学时)1.教学内容(1) 普通逻辑学的研究对象与性质(2)学习普通逻辑的意义(3)普通逻辑学简史2.重、难点提示(1) 教学重点:逻辑学的性质(2) 教学难点:逻辑学的涵义第二章概念(4学时)1.教学内容(1) 概念的概述(2)概念的种类(3)概念间的关系(4)概念的限制与概括(5)概念的定义与划分2.重、难点提示(1) 教学重点:概念的涵义及逻辑特征(2) 教学难点:概念的逻辑特征第三章简单判断及其推理(8学时)1.教学内容(1)判断(命题)的概述(2)判断的种类(3)性质判断及其推理(4)关系判断及其推理(5)模态判断及其推理2.重、难点提示(1)教学重点:性质判断的对当关系和三段论推理(2)教学难点:性质判断的三段论第四章复合判断及其推理(8学时)1.教学内容(1) 联言判断及其推理(2)选言判断及其推理(3)假言判断及其推理(4)负判断及其等值判断2.重、难点提示(1) 教学重点:假言判断的二难推理(2) 教学难点:负判断及其等值判断第五章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4课时)1.教学内容(1) 归纳推理(2)类比推理2.重、难点提示(1) 教学重点:科学归纳法与简单枚举法(2) 教学难点:穆勒五法第六章普通逻辑基本规律(2课时)1.教学内容(1) 同一律(2)矛盾律(3)排中律(4)充足理由律2.重、难点提示深入理解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

普通逻辑教程课程设计

普通逻辑教程课程设计

普通逻辑教程课程设计一、课程介绍本课程是普通逻辑的基本课程,主要介绍了命题逻辑与谓词逻辑的基本概念和推理方法。

在本课程中,学生将学会如何分析和证明逻辑命题,以及如何应用逻辑规则进行推理和判断。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1.掌握命题逻辑中的命题连结词及其运用;2.理解谓词逻辑中的谓词符号和量词,能够正确理解谓词公式的含义;3.掌握前束范式推理方法和谓词逻辑推理方法;4.能够正确分析和证明逻辑命题;5.能够利用逻辑规则进行推理和判断。

三、教学大纲第一章命题逻辑基础1.1 命题和命题真值 1.2 命题联结词的定义和使用 1.3 命题公式、真值表和命题等值式 1.4 推理规则第二章命题逻辑推理2.1 基本推理方法 2.2 归结推理 2.3 反证法 2.4 充分必要条件推理法 2.5 演绎推理法第三章谓词逻辑基础3.1 组合、函数和关系 3.2 带量词的谓词公式 3.3 对象域、存在量词和唯一性量词 3.4 解释和真值第四章谓词逻辑运算4.1 逻辑运算符和函数符号 4.2 真值表和等值式 4.3 前束范式第五章谓词逻辑推理5.1 基本推理方法 5.2 归结推理和证明方法 5.3 动态权证公理化方法 5.4 形式化证明方法四、实验设计本课程包含两个实验设计:实验一:命题逻辑公式化及等值式推理实验内容:学生需要完成以下任务:•列出所给命题的等值式•完成命题公式的公式化•列出相关的命题公式•基于命题公式设计并验证命题等值式实验二:谓词逻辑归结推理实验内容:学生需要完成以下任务:•以归结推理的方式求解给定问题•对象域、函数和关系的生成•归结推理及其应用五、参考书目以下书目作为本课程的参考书目:1.《数理逻辑》许纪常著2.《逻辑学》朱敏洛著3.《逻辑学教程》康德著。

《普通逻辑》教学大纲

《普通逻辑》教学大纲

《普通逻辑》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9100009英文名称:GeneraI Logic学分:3学时:48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授课对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单位:法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修读学期:第1学期一、教学任务本课程教学任务是通过传授普通逻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准确、严密表达和论证思想的能力,为学习现代逻辑和掌握其他各门科学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1.专业知识方面: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实用性较高的课程,主要讲授思维的逻辑形式、逻辑规律以及简单的逻辑方法。

通过学习此课程,使学生系统地理解和掌握概念、命题和推理的基础知识,正确运用概念、命题和推理、保证思维结构正确性所必须遵守的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以及包括定义、划分、论证等的逻辑方法。

2.专业能力方面:通过此课程教学,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逻辑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逻辑技能,并在生活和工作中予以运用和实践。

3.综合能力方面:通过此课程教学,提高学生的思维的准确性和敏捷性,增强语言的表达能力和论辩能力,初步具有运用逻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并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知识提供必要的逻辑工具。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引论1.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简介;普通逻辑的研究对象;思维、思维形式、思维的逻辑形式、逻辑常项和变项、有效性和可靠性等基本概念的内涵;逻辑形式与语言形式的关系。

2.自主学习内容:逻辑学发生、发展的简况;学习普通逻辑的意义、方法和要求。

3.要求: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掌握普通逻辑的研究对象,熟悉思维、思维形式、思维的逻辑形式、逻辑常项和变项、有效性和可靠性等基本概念的内涵,了解逻辑学发生、发展的简况,以及学习普通逻辑的意义、方法和要求。

4.教学重点:普通逻辑的研究对象。

5.教学难点:思维的逻辑形式、逻辑常项和变项、有效性和可靠性等基本概念的内涵。

第二章复合命题及其推理1.教学内容:联言命题及其推理;选言命题及其推理;假言命题及其推理;负命题及其推理。

《普通逻辑学》课程教学大纲

《普通逻辑学》课程教学大纲

《普通逻辑学》课程教学大纲《普通逻辑学》课程教学大纲(2004年制定,2006年修订)课程编号:310074英文名:General Logic课程类别:通识教育选修课前置课:无后置课:无学分:2学分课时:36课时主讲教师:陈健、耿步健等选定教材:何向东主编:《逻辑学教程》(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课程概述:本课程尝试以现代逻辑为立足点,以较大篇幅讲解经典逻辑的部分基础内容,着重系统讲解命题逻辑的自然演绎系统NP的建构及其演算,并以一定篇幅介绍词项逻辑、归纳法、科学逻辑方法、论证等传统逻辑的主要内容。

导论部分主要讨论逻辑的性质、简史,现代逻辑的特点等。

命题逻辑部分先引介复合命题及其推理,再重点讲解NP系统的建构和演算,最后讨论可靠性与完全性问题。

传统逻辑部分以词项逻辑为主,包括词项、直言命题和三段论,还包括论证部分,主要内容为论证的结构、论证的规则以及论证的常见错误。

教学目的:普通逻辑学是一门区别于对象科学的元科学。

现代逻辑从整体上系统处理思维形式之规律,因而是传统逻辑不可比拟的。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总体上是培养现代逻辑的观念,初步理解现代逻辑最基本的知识和处理方法。

此外,通过较为系统的逻辑演算训练,以帮助学习者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进而培养和提高综合素质,并为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打好必要的逻辑基础。

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尝试以一阶逻辑为主要内容,在整体和系统的意义上讲授现代逻辑最基本的知识,以回应1978年提出“逻辑要现代化”口号以来20多年的改革取向。

同时也兼顾了传统逻辑的主要知识内容,以作为对人类知识文化遗产的某种传承。

本课程在内容上和要求上作了较大的调整,课堂教学强调“思维之演算”能力的提高。

在教学进程上也充分考虑了建构形式系统、逻辑推演之前的必要的铺垫性教学。

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第一章导论课时分配:6课时教学要求:本章要求掌握逻辑的性质、研究对象、发展简史、传统逻辑和现代逻辑的特点。

《普通逻辑学》课程教学大纲

《普通逻辑学》课程教学大纲

《普通逻辑学》课程教学大纲一、教师或教学团队信息(教师或教学团队中每位教师主要讲授的本科课程,课程受欢迎情况;主要研究领域和研究成果。

)二、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文):普通逻辑学课程名称(英文):Logistics课程类别:□通识必修课□√通识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方向课□专业拓展课□实践性环节课程性质*:□√学术知识性□方法技能性□研究探索性□实践体验性课程代码:0510138周学时:2总学时:40 学分:2先修课程:无授课对象:小学教育专业文科方向三、课程简介本课程是高等师范小学教育专业文科方向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

本课程的开设,旨在帮助学生了解逻辑学的大致内容体系,掌握逻辑学的一些基本知识、逻辑推理的基本形式、基本规律和简单逻辑方法;初步学会运用逻辑基本规律和逻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研究问题,提高证明和反驳,揭露谬误的能力,从而提高思维和表达的能力。

四、课程目标学生通过学习《逻辑学》课程,了解逻辑学的研究对象,逻辑学的基本性质,学习逻辑学的意义和方法;掌握逻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则;熟悉相关推理形式的应用。

训练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等综合素质。

五、课程内容与进度安排(一)课程内容第一章绪论1. 课时数(2学时)2. 讲授内容或训练技能,重点、难点(1)逻辑与逻辑学(2)思维及其特征(3)思维的逻辑形式及其构成(4)逻辑学性质重点:逻辑学研究对象和学习逻辑学的意义。

难点:思维的逻辑形式3. 学生学习任务了解逻辑的研究对象、性质和作用,初步明确学习逻辑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为进一步系统学习逻辑的基本知识奠定基础。

4.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5.课外学习内容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思维、语言和逻辑的关系。

第二章概念1. 课时数(6学时)2. 讲授内容或训练技能,重点、难点(1)概念的概述(2)概念的内涵与外延(3)概念的种类(4)概念间的关系(5)概念的限制和概括(6)定义(7)划分重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难点: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区别;划分和分解的区别3. 学生学习任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定义、概念的种类、概念外延间的关系,初步掌握定义、划分、限制和概括的逻辑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逻辑》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普通逻辑 / The General Logic
课程代码:220552
学时:32;学分:2 ;讲课学时:32;上机/实验学时:0;考核方式:考查
先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公共管理系各个专业
开课院系:社会科学教学部原理教研室
教材:《普通逻辑》主编: 李小龙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1、《普通逻辑》吴家国等编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2. 《普通逻辑学》姜成林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3. 《普通逻辑纲要》王庆军主编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普通逻辑》是一门形式科学,又是工具性的基础学科。

本课程重点介绍概念、判断、推理、论证及逻辑规律,以帮助学生较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普通逻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则和基本技能,自觉进行逻辑思维训练;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增强语言表达的逻辑性,以求达到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符合规则,为公共管理或行政管理类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与加强必要的逻辑基础;同时对于学习其他学科与专业的大学生,也能使其增强正确运用逻辑方法的能力,提高科学的逻辑思维水平。

《普通逻辑》课的教学任务,是使大学生懂得普通逻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和素质,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提供逻辑学基础。

本大纲适用于公共管理系各本科专业。

二、教学内容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什么是逻辑和普通逻辑?
一、“逻辑”与“普通逻辑”
二、思维、思维形式和思维的逻辑形式
三、普通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四、逻辑与语言
第二节学习逻辑学的意义和方法
一、学习逻辑学的意义
二、学习逻辑学的方法
第二章概念第一节概念的概述
一、什么是概念
二、概念的基本特征——内涵和外延
三、概念与语词
第二节概念的种类
一、单独概念与普通概念
二、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
三、正概念与负概念
四、形式概念
第三节概念外延间的关系
一、同一(全同)关系
二、真包含关系和真包含于关系
三、交叉关系
四、矛盾关系
五、反对关系
六、(一般意义的)全异关系
第四节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一、概念内涵和概念外延的反变关系
二、概念的限制
三、概念的概括
第五节定义
一、“定义”的定义及其结构
二、定义的种类和方法
三、定义的规则
第六节划分
一、划分的定义及其结构
二、划分的种类和方法
三、划分的规则
第三章直言命题及其推理第一节命题概述
一、命题定义和命题的特征
二、命题与语句
三、命题的种类
第二节直言命题
一、直言命题定义及其结构
二、直言命题的种类
三、AEIO词项的周延问题
四、AEIO之间的对当关系
第三节直言命题的直接推理
一、推理的概述
二、直言命题的直接推理
第四章直言三段论
第一节三段论
一、三段论定义及其结构
二、三段论的公理
三、三段论的规则
四、三段论的格及其规则
第二节三段论有效性的文恩图判定
一、三段论有效式的判定
二、三段论非有效式的判定
第三节三段论在思维中的应用
一、三段论的省略式
二、复合三段论
三、应用三段论应注意的问题
第五章复合命题及其推理(上)
第一节复合命题概述
一、什么是复合命题
二、命题联结词及复合命题的分类
第二节简单命题的负命题及其有效推理
一、负命题及其与否定命题的区别
二、负命题的逻辑特性及其真值表
三、简单命题的负命题的有效推理形式
第三节联言命题及其有效推理
一、联言命题的定义及逻辑形式
二、联言命题的逻辑特性及其真值表
三、联言推理的有效形式
第四节选言命题及其有效推理
一、选言命题的定义及其种类
二、相容选言命题及其逻辑特性、真值表,相容选言推理的有效形式
三、不相容选言命题及其逻辑特性、真值表,不相容选言推理的有效形式
第五节假言命题及其有效推理
一、假言命题的定义、结构和种类
二、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及其逻辑特性、真值表、有效推理形式
三、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逻辑特性、真值表、有效推理形式
四、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逻辑特性、真值表、有效推理形式
第六章复合命题及其推理(下)
第一节复合命题的负命题及其等值推理
一、联言命题的负命题及其等值推理
二、选言命题的负命题及其等值推理
三、假言命题的负命题及其等值推理
第二节假言推理的推广形式
一、纯假言推理
二、二难推理
三、假言联言推理
第三节命题逻辑的现代形式
一、多重复合命题及其符号化
二、命题的永真式和矛盾式
三、命题形式的判定方法
第七章模态命题及其推理第一节模态逻辑简介
一、模态逻辑的含义
二、模态的种类
第二节模态命题及其推理
一、模态命题
二、模态推理
第三节规范命题及其推理
一、规范命题
二、规范推理
第八章逻辑基本规律第一节逻辑基本规律的概述
一、逻辑基本规律的含义
二、逻辑基本规律的客观性
第二节同一律
一、同一律的基本内容
二、同一律的逻辑要求及违反其的错误
三、同一律的作用及其与形而上学观点的区别
第三节矛盾律
一、矛盾律的基本内容
二、矛盾律的逻辑要求及违反其的逻辑错误
三、矛盾律的作用及其与辨证矛盾的区别
第四节排中律
一、排中律的基本内容
二、排中律的逻辑要求及违反其的逻辑错误
三、排中律与矛盾律的关系
四、排中律的作用
第九章归纳推理和归纳方法第一节归纳逻辑概述
一、归纳的实质与特征
二、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的联系与区别
三、归纳逻辑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完全归纳推理与不完全归纳推理
一、完全归纳推理
二、不完全归纳推理
三、科学归纳推理
第三节探求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
一、求同法
二、求异法
三、求同求异并用法
四、共变法
五、剩余法
第四节类比推理
一、类比推理的实质与特征
二、提高类比推理可靠性的途径
三、类比推理的应用
第五节假说
一、假说的实质与特征
二、假说的提出
三、假说的验证
第十章论证第一节
一、论证的实质和作用
二、论证的结构
三、证实与证伪
四、论证与推理的关系
第二节充足理由律
一、充足理由律的基本内容和逻辑要求
二、违反充足理由律的常见错误
第三节证明与反驳的种类和方法
一、证明的种类和方法
二、反驳的种类和方法
第四节论证规则
一、关于论题的规则
二、关于论据的规则
三、关于论证方式的规则
第五节论证的建构及其在实际论辩中的作用
三、课程基本要求
《普通逻辑》课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懂得普通逻辑思维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和素质,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提供逻辑学基础。

四、实践环节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课外对相关图书报刊资料和网络图书资料的浏览和收集,加深课堂教
学内容的影响,形成对教学内容中某些方面或学科的兴趣延伸。

五、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本课程要求着重培养学生正确理解概念,准确作出判断,有效进行推理,科学组织论证,能辨别人们逻辑思维的正误。

六、说明:
1.本课程与其它思维科学的课程有联系,本课程着重于思维形式的分析与运用
2.课程内容的重点主要有概念的种类分析、外延之间的关系、直言命题及其推理、复合命题及其推理、逻辑方阵、基本逻辑规律和逻辑方法;课程内容的难点有定义问题、三段
论问题、复合推理的推广和论证问题等。

3.本课程考核为闭卷为主的书面考核;采用平时成绩与期末考查成绩组成课程总评4.其它需要说明的问题
教学进程的实施强调知识学习与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相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