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燕歌行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与散文
《燕歌行》优秀教案(精选

《燕歌行》优秀教案(精选《燕歌行》优秀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诗歌散文》单元,具体章节为《燕歌行》。
详细内容包括诗句解析、背景分析、意境体会、主题探讨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燕歌行》的字词、句式、韵律等基础知识。
2. 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培养审美情趣。
3. 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诗歌的意境体会和主题探讨。
重点:诗句解析、背景分析、诗歌鉴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北国风光,引导学生感受北国壮丽的景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作者高适及其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 诗句解析:带领学生逐句解析诗句,分析字词、句式、韵律等,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4. 意境体会: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6.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一首以《燕歌行》为题的短诗,分享并交流。
7.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题目,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8.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答。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燕歌行》2. 作者:高适3. 背景介绍:边塞诗、豪放派4. 诗句解析:逐句解析5. 意境体会:描绘画面、感受情感6. 主题探讨:家国情怀、豪情壮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翻译诗句:“大漠穷秋独长云,长河落日孤飞鸟。
”(2)简述《燕歌行》的主题及其表现手法。
2. 答案:(1)翻译:广阔的沙漠到了秋天,只剩下孤独的云彩;长长的黄河上,落日映照着孤独的飞鸟。
(2)主题:《燕歌行》表现了诗人对家国的热爱和对豪情壮志的赞美。
通过描绘边塞风光,运用豪放的笔触和激昂的情感,展现了边塞将士的英勇形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歌意境,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鉴赏能力。
燕歌行(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

燕歌行(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二选修《古代诗歌鉴赏》第四章《边塞诗鉴赏》,主要内容为唐代诗人高适的《燕歌行》。
本诗描绘了戍楼将士在北地边塞的艰苦生活和英勇事迹,表达了诗人对将士们的敬仰之情。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燕歌行》的背景、内容、意境及艺术特色。
2. 提高学生对边塞诗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热爱。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弘扬民族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把握《燕歌行》的意境和艺术特色,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重点:分析边塞诗的写作背景、形象描绘和情感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燕歌行》注释、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北地边塞风光,引导学生感受边塞的雄浑壮美,激发学生对边塞诗的兴趣。
示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让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边塞之中,体会边塞将士的豪情壮志。
2. 诗词朗读:让学生齐读《燕歌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诗人简介:简要介绍高适的生平事迹,帮助学生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
4. 诗歌解析:详细讲解《燕歌行》的每一句,分析诗中的形象描绘、意境和艺术特色。
a. 形象描绘:分析“戍楼望辽阳,想象边塞将士的英勇形象。
b. 意境:通过“燕歌”、“北风”等意象,展现边塞的苍凉与豪迈。
c. 艺术特色:讲解诗中的对仗、用典、抒情等手法。
5.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燕歌行》的鉴赏题,指导学生解题思路。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一道边塞诗鉴赏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燕歌行》2. 结构:四句一节,共四节3. 意境:苍凉、豪迈4. 艺术特色:对仗、用典、抒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燕歌行》中的形象描绘和艺术特色。
2. 拓展延伸:阅读其他边塞诗人作品,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比较异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了《燕歌行》的内容、意境和艺术特色。
新疆布尔津县高级中学高中语文 燕歌行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燕歌行【教学重点、难点】学习“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和“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两组对比,体会诗人的沉痛之情。
【教学方法】诵读理解【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了解边塞诗盛唐在当时十分强大,边塞诗十分流行。
因为,唐朝当时和外族交往很多,战争也不少,有时是为了拓边,开拓疆土,有时是为了抵抗外族的入侵。
这就提供了边塞诗写作的背景。
同时,过去的诗人是很少亲自去边塞的,而盛唐的诗人有不少去过边塞,在边防部队里工作,所以他们对边塞生活和士兵感情有切身的体会。
这是一个奇特的现象,在之前以及之后,边塞诗都没有像盛唐时这样繁荣,边塞诗是盛唐气象的产物。
2、高适见注释1高適在创作此诗之前不久,曾经怀着豪情壮志,到蓟北一带漫游,寻求报效国家的机会。
当时,那里正是唐朝与契丹对峙的前沿地区,形势紧张,是用人之地。
由于当地军政官僚们堵塞贤路,高適的愿望无法实现,但他对边塞地区的现实状况是了解的更加具体、更加透彻了。
也为《燕歌行》的写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和思想基础。
安史之乱时,他追上正在逃到四川的玄宗,直言当时潼关战败的原因,也说明他对边塞战事、当时社会政治有自己很深刻的认识。
燕歌行,是一首古乐府诗题。
主要是写征人远戍燕地与妻子互相思念的感情。
3、写作背景注释2、3张公”何许人?(张守珪)当时,张守珪担任着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的要职,主持北边对契丹军事;史载他曾隐匿所部将领的败状,而向朝廷妄奏有克捷之功。
[结合注释1给出主旨,给出感情基调是——慷慨悲壮二、诵读1、自己读结合注释,初步了解全诗2、齐读(对朗读作强调——慷慨悲壮)3、再读,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事?哪些人?哪些景?本诗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明确:对比。
思考:本诗按照什么顺序写战事的?明确:战事发展的顺序,据此将全诗分成四节。
事:战争:出师——战败——被围——结局人:将帅唐军士卒今将军士卒敌军思妇古将军景:塞外肃杀阴惨的秋景——大漠衰草孤城落日(边塞特点和阴惨景象)三、研读:(按战争发生的顺序分节研读,在各个层节中分析思想、艺术手法)1、出师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人教版高中语文《燕歌行》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燕歌行》学案第一篇:人教版高中语文《燕歌行》学案《燕歌行》学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诵读诗歌,鉴赏诗歌。
2.正确地看待战争,并感受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
3.分析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一、导入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的历史都热血沸腾。
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充满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
他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分体现了盛唐精神,是古代诗坛上绝无仅有的奇葩,是后世诗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高适的《燕歌行》二、资料补充边塞诗派:在唐代,有一批诗人,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为代表,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主要以描写边塞风光、守边将士的生活及征人思妇相思为主,反映边塞征战生活。
边塞诗的出现与大唐帝国的疆域不断扩大导致的开边战争与众多盛唐士人渴望通过战功谋求功名有关。
边塞诗是唐代主要的诗歌流派之一。
歌行:歌行体歌行体歌行体歌行体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诗歌体裁,一般篇幅较长,以叙事为主,音节格律相对自由,以七言为主。
我们以前学过的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都属于这一类型。
三、字词积累。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燕歌yān旌旆石jié塞草腓...jīnɡpèi逶迤..wēiyí碣..féi玉箸北jì.zhù蓟.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描写了一场惨烈的战争,以战斗过程为线索,这场战争共分为几个环节?试进行归纳每一环节的主题。
明确:四个环节,第一节(1-8句)写出征,着力烘托气氛;第二节(9-16句)写战事失利,揭示其原因;第三节(17-24句)写被围之痛,刻画相思之苦;第四节(25-结尾)写死斗,突出壮志豪情。
2、试分析“摐金伐鼓”“旌旆逶迤”的唐军怎么会遭遇如此惨痛的失败?原因有哪些?期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师明确:原因①“山川萧条极边土”:自然条件恶劣;②“胡骑凭陵杂风雨”:敌人来势凶猛,战力强;③“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士兵在前线拼命,而将军却在醉生梦死。
山东省冠县一中高中语文燕歌行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山东省冠县一中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之《燕歌行》导学案2013刘巧玲燕歌行一、学习目标: 1.分析诗歌中环境渲染、对比手法的作用。
2.挖掘、探究边塞诗的内涵,理解边塞诗的多重主题。
学习重点:挖掘、探究边塞诗的内涵,理解边塞诗的多重主题。
学习难点:分析诗歌中环境渲染、对比手法的作用。
二、作家与作品介绍高适是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
他的诗歌以古体见长,尤长于七言古诗,《燕歌行》即为著名代表作。
其作品集为《高常侍集》。
此外,著名的边塞诗人还有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名篇分别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从军行》、《出塞》。
高适长于七言歌行和五言古诗,风格雄浑悲壮、古朴苍劲。
(二)积累有关边塞诗的常识1.边塞诗的形成。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
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2.边塞诗标题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等字词,如柳中庸的《征人怨》3.边塞诗表达的思想情感主要有四个方面:(1)描写塞外奇丽壮阔的自然风光,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景喻冬景,描写了塞外玉树琼花的雪景。
(2)抒发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英雄豪情,(3)表达征人久戍边关的思乡念亲之愁,如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以如霜月光和似雪沙漠两个朦胧意象营造了绵绵乡思的典型环境,“不知”两字写出征人迷惘心情,“尽”字写出征人无一例外的不尽乡愁。
(4)反映连年征战对广大人民和平生活的干扰和破坏,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拓土开边。
如陈陶的《陇西行》中“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中无定河边悲哀凄凉的丈夫枯骨,一边是妻子梦境中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对照,凝聚着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4.边塞诗中常运用的表现手法。
渲染、反衬、对比、借景抒情、细节、修辞等。
燕歌行导学案

《燕歌行》导学案学习目标:1、分析边塞诗的多重主题,掌握诗歌环境渲染、对比衬托等艺术手法,揣摩诗歌精湛的语言。
2、通过诵读法与提问法,品味诗歌的主题美、技巧美、语言美,学习诗歌鉴赏基本方法。
3、感知作者对边庭士卒英雄气概的赞颂,对他们离家远戍痛苦的同情,以及对某些将领腐败无能的抨击,体会边塞诗深广的社会意义。
一.文学常识填空高适是唐朝著名的______诗人。
他的诗歌以古体见长,尤长于__________,_______即为著名代表作。
其作品集为__________。
此外,著名的同期同类诗人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名篇分别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芙蓉楼送辛渐》、《登鹳雀楼》。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燕.歌旌旆..功勋...逶迤碣.石塞草腓.玉箸.蓟.北三.解释词语。
(一)古今异义①男儿本自重横行②天子非常赐颜色(二)多义词伐①伐薪烧炭南山中②十年春齐师伐我:③故上兵伐谋④每一令出,平伐其功.穷①谗人间之,可谓穷矣②固将愁苦而终穷③所识穷者得我欤④接天莲叶无穷碧⑤复前行,欲穷其林[精思熟虑研文本]仔细研读《燕歌行》并填空。
1.本诗的主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揭示民族矛盾,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段八句写____,第二段八句写______,第三段八句写______,第四段四句写__________。
各段之间,脉理绵密。
3.本诗处处隐伏着鲜明的对比。
从贯串全篇的描写来看,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都是鲜明的对比。
高中语文《燕歌行》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燕歌行一、学习目标:1.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和风格。
2.深入理解诗作所表达的复杂感情和主旨。
3.赏析本诗的艺术技巧。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精神教学重点:1.深入理解本诗的情感。
2.赏析艺术技巧。
教学难点:理解本诗复杂而深刻的主旨二、自学资料链接(一)作者简介:高适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
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
早年曾游历长安,后到过蓟门、卢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都没有成功。
在此前后,曾在宋中居住,与李白、杜甫结交。
其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与岑参齐名,也称“高岑”。
为人落拓不拘小节,大半生过着贫穷困顿的生活,甚至“求丐自给”(《旧唐书·高适传》)。
二十岁时曾到长安求仕,没有找到出路。
开元二十年曾去东北塞外从征契丹。
天宝八年,中“有道科”,任为封丘尉。
他不愿过“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封丘作》)的县尉生活,辞官而去。
后客游河西,在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中作记室参军。
历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和州刺使等职,官至散骑常侍,封渤海侯。
长期的边塞生活,使他有条件成为与岑参齐名的边塞诗人。
他的边塞诗抒发了安边卫国、立功异域的雄心壮志,揭示了战地军旅生活中的各种矛盾,能够比较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充满爱国热情,具有独到的成就。
反映他贫困的生活、抒写他怀才不遇的诗篇,对于现实的黑暗、统治阶级的腐朽,也有揭露作用。
此外,还有些反映民生疾苦的诗篇,这在开元盛世的诗坛上,是难能可贵的。
他的诗歌,意境雄浑,格调高昂,气势奔放,语言流畅。
辛文房说他“以气质自高,多胸臆间语。
每一篇已,好事者辄传播吟玩。
”(《唐才子传》)很受人们的喜爱。
著有《高常侍集》。
(二)边塞诗派的产生及其特点唐代国力强盛,疆域广阔,内地与边疆各民族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
在这期间,各民族的融合、分裂,无不给当时社会以深刻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燕歌行

开元十五年(727),高适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张守珪部下幽州将赵堪矫张守珪之命,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二、作者简介及背景
高适(约702~765),唐代诗人。字达夫。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早年曾游历长安,后到过蓟门、卢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都没有成功。在此前后,曾在宋中居住,与李白、杜甫结交。天宝八载(749),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应举中第,授封丘尉。十一载,因不忍“鞭挞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长”而辞官,又一次到长安。次年入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为掌书记。安史乱后,曾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官至左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
诗的主旨是谴责在皇帝鼓励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兵士,讽刺和愤恨不恤兵士的将军。
“燕歌行”,是乐府古题,也就是汉魏乐府音乐中一支曲调的名称。“燕”是战国时期一个国家的名字,地域在今河北省北部。可能就是那一带的民歌曲调。“歌行”是一种诗体,属“古体诗”。句数及每句字数无定,音节格律比较自由,易于叙事抒情,一般篇幅较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文导学案
教学过程
(1)一场完整的战争:、、、(战争全过程)(2)一场环境恶劣的战争
边塞环境:
特点:
(3)一场催人泪下(英勇、感人、沉痛)战争
士兵:
征夫思妇:
补:陇西行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分析:这诗的跌宕处全在三、四两句。
“可怜”句紧承前句,本题中之义:“犹是”句荡开一笔,另辟新境。
“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
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4)一场失败(腐朽)的战争
将领:
(5)一场正义的战争
小结:
边塞诗的思想主题:
多重主题:
四、总结诗歌艺术特色
思考讨论:诗歌主要运用哪些表现手法来表达这些复杂的情感的?
五、总结全文(朗读)
清人宋宗元在《网狮园唐诗笺》中评述高适《燕歌行》道:“沉痛语不堪多读”。
这样的“沉痛语”不是文人的无病呻吟,不是诗人稳坐高堂的想象。
高适曾经怀着豪情壮志,到蓟北一带漫游,寻求报效国家的机会。
当时,那里正是唐朝与契丹对峙的前沿地区,形势紧张,是用人之地。
由于当地军政官僚们堵塞贤路,高適的愿望无法实现,但他对边塞地区的现实状况是了解的更加具体、更加透彻了。
这种切身的体验,也为《燕歌行》的写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和思想基础。
而此诗也是有感而发。
原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背景:御史大夫张公,幽州节度使张守珪。
开元二十三年张因与契丹作战有功,拜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
遂恃功骄纵,不恤士卒,开元二十六年(738),其部将败于契丹,张却隐瞒败绩,虚报战功,并贿赂奉命前去调查的牛仙童。
高适从“客”处得悉实情,乃作此诗以“感征戍之事”。
所以,此诗含有讥讽张守珪的意思,具有明确的现实针对性,诗篇的思想深度来自勇敢针砭时弊的精神。
【随堂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思远人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答:
9.“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高二语文导学案答案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三、自主学习
(一)作者简介:
高适(约700-765)字达夫,一字仲武,世称高常侍,与岑参并称,盛唐
边塞诗代表作家。
其边塞诗感情激昂,意境雄浑,气势奔放;长于七古。
《燕歌行》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
代边塞诗中的杰作。
(二) 1、阅读注解①中的诗前“序”:“开元二十六年(738),客有从御史大
夫张公(张守珪)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
和焉。
”
2、补充介绍:如“序”所云,此诗是有感而发的。
其所“感”之事,则
与谁有关?(张公)“张公”何许人?(张守珪)当时,张守珪担任着辅
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的要职,主持北边对契丹军事;史载他曾隐匿所部将
领的败状,而向朝廷妄奏有克捷之功。
另外,高適在创作此诗之前不久,
曾经怀着豪情壮志,到蓟北一带漫游,寻求报效国家的机会。
当时,那里
正是唐朝与契丹对峙的前沿地区,形势紧张,是用人之地。
由于当地军政
官僚们堵塞贤路,高適的愿望无法实现,但他对边塞地区的现实状况是了
解的更加具体、更加透彻了。
这种切身的体验,也为《燕歌行》的写作提
供了坚实的生活和思想基础。
四、整体感知
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事?哪些人?哪些景?
人:将帅士卒
士卒思妇
事:战争
景:塞外秋景
三、具体赏析
思考讨论: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战争?
(1)一场完整的战争:出师——战败——被围——死斗(战争全过程)
(2)一场环境恶劣的战争
边塞环境:山川萧条极边
土特点:辽远、开阔、
荒凉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
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3)一场催人泪下(英勇、感人、沉痛)战争
士兵:战士军前半死
生拼死作战、流血牺牲
孤城落日斗兵稀
力尽关山未解
围短兵相
接浴血奋战视死如归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质朴、善良、勇敢、可悲
征夫思妇:为了揭露军中苦乐不均,从士兵的内心痛苦来写。
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与将领临战失职、纵情神色鲜明对比。
这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
用对比突出征夫思妇双方的痛苦,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将领更深刻的谴责。
补:陇西行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分析:这诗的跌宕处全在三、四两句。
“可怜”句紧承前句,本题中之义:“犹是”句荡开一笔,另辟新境。
“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
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4)一场失败(腐朽)的战争
将领: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骄傲轻敌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贪功冒进
身当恩遇恒轻敌
美人帐下犹歌
舞纵情声
色腐败无能
(5)一场正义的战争……
小结:
边塞诗的思想主题:建功立业、报效祖国;久戍思归,离愁别绪;边地苦寒,厌恶战争
多重主题:对边庭士卒英雄气概的赞颂,对他们离家远戍痛苦的同情,以及对某些将领腐败无能的抨击。
四、总结诗歌艺术特色
思考讨论:诗歌主要运用哪些表现手法来表达这些复杂的情感的?
方法指导:手法——分析——效果
(1)善于描绘边塞风光,渲染战地气氛(烘托)。
边塞环境:山川萧条极边
土特点:辽远、开阔、荒凉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
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作用:一片肃杀的气氛,渲染悲剧的场面,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2)运用多重对比,深化作品主题。
例: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分析:一方拼死作战、流血牺牲,一方却是美人歌舞、纵情声色,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尖锐地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批判了身居要职的将军们的腐败作风。
暗示了必败的原因。
士兵浴血奋战——将军荒淫腐败
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将领临战失职、纵情声色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双方紧张的军事活动对比
当时寻欢作乐、不思报效国家的将军——古代勇猛善战、与士卒同甘共苦的李将军
出征时的狂妄——战败时的惨烈
句中并无一个褒贬性的字眼,通过鲜明的多重对比,使主题更鲜明,情感爱憎分明。
五、总结全文(朗读)
清人宋宗元在《网狮园唐诗笺》中评述高适《燕歌行》道:“沉痛语不堪多读”。
这样的“沉痛语”不是文人的无病呻吟,不是诗人稳坐高堂的想象。
高适曾经怀着豪情壮志,到蓟北一带漫游,寻求报效国家的机会。
当时,那里正是唐朝与契丹对峙的前沿地区,形势紧张,是用人之地。
由于当地军政官僚们堵塞贤路,高適的愿望无法实现,但他对边塞地区的现实状况是了解的更加具体、更加透彻了。
这种切身的体验,也为《燕歌行》的写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和思想基础。
而此诗也是有感而发。
原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背景:御史大夫张公,幽州节度使张守珪。
开元二十三年张因与契丹作战有功,拜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
遂恃功骄纵,不恤士卒,开元二十六年(738),其部将败于契丹,张却隐瞒败绩,虚报战功,并贿赂奉命前去调查的牛仙童。
高适从“客”处得悉实情,乃作此诗以“感征戍之事”。
所以,此诗含有讥讽张守珪的意思,具有明确的现实针对性,诗篇的思想深度来自勇敢针砭时弊的精神。
【随堂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思远人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答:
9.“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8.【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以及表达技巧的赏析。
【解题思路】解答时要联系全词词句,联系题目、作者的情况,准确把握。
从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