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中医特色服务项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一中医特色服务项目管理制度 (2)

二外科常见中医特色的技术操作规程

1、保留灌肠的操作流程 (3)

2、穴位注射 (4)

3、耳针法 (6)

4、艾条灸 (9)

5、拔罐法 (12)

6、穴位按摩法 (15)

7、刮痧法 (17)

8、湿敷法 (20)

9、涂药法 (23)

10、熏洗法 (26)

中医特色服务项目管理制度

1、全部中医技术工作人员必须取得国家执业(助理)资格后方可进行医疗执业。

2、执业技术人员服从医院的统一工作安排,不得私自变更执业岗位。

3、在医疗活动中必须遵守各项医疗法律法规及医疗操作程序,组方用药合理。

4、积极参加各种中医培训,提高业务理论知识,改善中医医疗质量,严防各类医疗事故的发生。

5、中医技术人员外出进修必须按照医院有关制度进行,否则取消进修资格。

6对全科事中医药技术人员培训学习,督导中医特色项目服务项目。

7、对各类传染病有及时上报的义务,不得瞒报或者不报,一经发现严肃处理。

8、有弘扬中医文化的权利,对撰写论文发表的,视其情况给予奖励。

9、对不遵守有关规定的中医工作技术人员要视其情节严重程度给予批评或者严肃处理。

外科常见中医特色的技术操作规程

一保留灌肠的操作流程

1、备齐用物,携至病员床旁,向病员解释清楚,以取得合作。

2、嘱病员排便或作大量不保留灌肠。

3、取侧卧位,根据病情定左、右。裤褪至膝部,臀部移近床沿,垫橡胶单与治疗巾于臀下,并抬高臀部约10厘米(小枕垫于臀下)。

4、抽吸药液,连接肛管、排气、润滑肛管前段,反折肛管;左手分

开臀部显露肛门,右手轻轻插肛管入肛门内15厘米左右。

5、抬高注洗器,液面不超过30厘米,放松肛管,让溶液缓缓流入。

6、溶液将流尽时,倒温开水5-10毫升,反折肛管拔出手指包住肛管

置弯盘内,然后用手纸在肛门处轻轻按柔。

7、待10-15分钟后,取出水枕、橡胶单与治疗巾,整理床铺、环境、清理用物。

二穴位注射

又称“水针”,是选用中西药物注入有关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操作方法

(1)常用穴位:

有研究者分析了近年来国内55篇相关文献,总结发现使用频率最高的4个主穴依次是足三里、曲池、肺俞和血海,配穴频率最高的两个是血海和大椎。从主穴使用频率较高的4 个穴位来看,主治病症集中于荨麻疹、痤疮、银屑病和鼻炎。详见下表:(2)操作方法:

患者取正坐位,每次取2~4穴,皮肤常规消毒,取5ml注射器抽取注射液2ml左右,在穴位上斜刺约10~15mm,缓慢提插至有针感,抽吸针筒无回血后,注入药液(每穴注入药液0.2~

0.4ml),隔日一次,3次一疗程。

(3)注意事项:

①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则,防止感染。

②使用穴位注射时,应该向患者说明本疗法的特点和注射后的正常反应。如注射局部出现酸胀感、4~8小时内局部有轻度不适,或不适感持续较长时间,但是一般不超过1天。

③要注意药物的有效期,并检查药液有无沉淀变质等情况,防止过敏反应的发生。

④风池穴近延髓,故应严格掌握针刺角度和深度,针刺深穴应控制在颈围的1/10内,向鼻尖方向刺0.5~0.8寸,以免伤及延髓。脊髓两侧腧穴注射时,针尖斜向脊髓为宜,避免直刺引起气胸。

⑤药物不宜注入脊髓腔。误入脊髓腔,有损伤脊髓的可能,严重者可导致瘫痪。

⑥年老体弱及初次接受治疗者,最好取卧位,注射部位不宜过多,以免晕针。

5、在神经干旁注射时,必须避开神经干,或浅刺以不达神经干所在的深度。如神经干较浅,可超过神经干之深度,以避开神经干。如针尖触到神经干,患者有触电感,就须退针,改换角度,避开神经干后再注射,以免损伤神经,带来不良后果。

6、躯干部穴位注射不宜过深,防止刺伤内脏。背部脊柱两侧穴位针尖可斜向脊柱,避免直刺而引起气胸。

7、年老体弱者,注射部位不宜过多,用药剂量可酌情减少,以免晕针。孕妇的下腹、腰骶部和三阴交、合谷等孕妇禁针穴位,一般不宜作穴位注射,以免引起流产。

三、耳针法

耳针是采用针刺或其他物品(如菜籽等)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操作方法。

一、评估

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耳针部位的皮肤情况。

3、女性患者的生育史,有无流产史,当前是否妊娠。

4、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5、心理状况。

二、目标

遵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三、禁忌症

耳部炎症、冻伤的部位,以及有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

四、告知

耳针局部有热、麻、胀、痛感。

五、物品准备

治疗盘、针盒(短毫针等)、或菜籽等;碘酒、酒精、棉球、棉签、镊子、探棒、胶布、弯盘等。

六、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遵照医嘱,选择耳穴部位并探查耳穴。

3、体位合理舒适,严格消毒,消毒范围视耳廓大小而定。

4、一手固定耳廓,另一手进针,其深度以刺入软骨,但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度。留针。

5、为使局部达到持续刺激,临床多采用菜籽、王不留行籽、磁珠等物,附在耳穴部位,以小方块胶布固定,俗称“埋豆”。留埋期间,嘱患者用手定时按压,进行压迫刺激,以加强疗效。

6、起针后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涂以碘酒或酒精消毒,预防感染。

7、操作完毕,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8、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七、护理及注意事项

1、在针刺中及留针期间,患者感到局部热、麻、胀、痛或感觉循经络放射传导为“得气”,应密切观察有无晕针等不适情况。

2、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起针后如针孔发红,应及时处理。

3、使用耳针法治疗扭伤及肢体活动障碍者,埋针后待耳廓充血具有发热感觉时,嘱患者适当活动患部,并配合患部按摩、艾条灸等,以提高疗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