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特色服务项目
中医特色服务项目总结

中医特色服务项目总结一、前言中医特色服务项目是指在中医理论和技术基础上,针对不同人群的健康需求,提供的具有独特特色的服务项目。
随着人们对中医保健意识的增强,中医特色服务项目逐渐成为了各大医疗机构和养生馆的重要服务内容。
本文将从中医特色服务项目的概念、分类、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总结。
二、概念中医特色服务项目是指在传统中医理论和技术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针对不同人群的健康需求而开展的具有独特特色的服务项目。
它包括了传统中药治疗、针灸推拿、气功养生等多种形式,旨在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环境,达到预防疾病、保健养生的目的。
三、分类1. 中药治疗类:包括汤剂、丸剂、散剂等多种形式,主要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环境来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2. 针灸推拿类:包括针灸、拔罐、刮痧、推拿等多种形式,通过刺激经络和穴位,促进气血流通,调整人体内部环境。
3. 气功养生类:包括太极拳、气功等多种形式,通过调整呼吸和姿势,达到调节身心平衡的目的。
四、应用1. 医疗机构: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已成为许多医疗机构的重要服务内容。
在传统中医理论和技术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针灸推拿康复治疗、中药治疗等。
2. 养生馆: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在养生馆得到广泛应用。
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推拿按摩、气功养生等,满足了人们对健康保健的需求。
3. 社区卫生站:社区卫生站是人们日常就诊的重要场所之一。
通过开展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针灸推拿康复治疗、中药治疗等,在社区居民中推广中医保健理念,提高居民的健康素养。
五、总结中医特色服务项目是在传统中医理论和技术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针对不同人群的健康需求而开展的具有独特特色的服务项目。
它包括了中药治疗、针灸推拿、气功养生等多种形式,旨在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环境,达到预防疾病、保健养生的目的。
在医疗机构、养生馆和社区卫生站等场所得到广泛应用,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健康保健服务。
中医特色服务项目

中医特色服务项目中医特色服务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结合传统中医养生技术和现代医疗技术,为人们提供的一系列特色服务项目。
这些项目旨在维护和促进人体健康,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下面将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中医特色服务项目主要包括传统中医治疗、针灸、推拿和中药方剂等。
传统中医治疗是中医特色服务项目的核心,它采用中医五行学说和阴阳平衡理论,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苔、脉搏等身体表现来判断病情,并采用中药调理和针灸推拿等手段进行治疗。
中医治疗的特点是独立于西医诊断技术,关注患者的整体状况,以平衡人体阴阳为目标,提高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
其次,针灸是中医特色服务项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灸是一种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的疗法。
针灸疗法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缓解疼痛,调节内分泌等作用。
在中医特色服务项目中,针灸常用于治疗疼痛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
另外,推拿是中医特色服务项目中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
推拿是通过手法和按摩的方式来调理人体的经络和气血,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疲劳,舒缓精神压力。
推拿在中医特色服务项目中常用于调理内脏的功能,预防和治疗疾病,促进身体健康。
最后,中草药方剂也是中医特色服务项目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药方剂是根据中医理论和中药药性特点,将多种中草药进行组方,煎煮制成药剂。
中草药方剂在中医特色服务项目中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具有疗效快、副作用小等优点。
中药方剂常用于调理体内阴阳不平衡,调整免疫功能,促进身体自愈。
此外,中医特色服务项目还包括中医药美容、中医养生与康复等。
中医药美容是指利用中医药理论和技术,通过内服外用中草药和中医手法,改善面部皮肤问题、延缓衰老等。
中医养生与康复主要是通过中医药、针灸推拿和运动疗法,调理身体和心理,增强体质与抵抗力,预防疾病,加快康复。
中医特色服务项目的推出,为人们提供了多样化、个性化的健康服务选择。
它结合了传统中医理论和现代科技手段,综合运用了中医药、针灸推拿等疗法,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疗效。
中医特色服务项目

中医特色服务项目
一、中医特色服务项目
中医针灸疗法、拔罐、刮痧、刺络放血、手法推拿、点穴按摩、穴位敷贴、穴位注射、穴位埋线、中药熏洗、中药敷贴、中药雾化吸入、针刀疗法、颈腰椎牵引、康复理疗等。
二、适应范围
1、呼吸系统疾病:感冒,过敏性鼻炎、鼻窦炎,扁桃腺炎,急、慢性咽喉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
2、眼科疾病:急性结膜炎,中心性视网膜炎,近视眼,白内障等。
3、口腔科疾病:牙痛,拔牙后疼痛,牙龈炎等。
4、胃肠系统疾病:食道、贲门失驰缓症,呃逆,胃下垂,急、慢性胃炎,胃酸增多症,慢性十二指肠溃疡,单纯急性十二指肠溃疡炎,急、慢性结肠炎,慢性杆菌性痢疾,便秘,腹泻,肠麻痹等。
5、神经、肌肉、骨骼疾病: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中风后瘫痪,周围性神经疾患,小儿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美尼尔氏综合征,神经性膀胱功能失调,遗尿,肋间神经痛,颈臂综合征,肩凝症,网球肘,坐骨神经痛,腰痛,关节炎,小儿脑瘫等颈肩腰腿痛症。
三、具有优势:
1、有广泛的适应症,可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多种疾
病的治疗和预防。
2、治疗疾病的效果比较迅速和显著,特别是具有良好的兴奋身体机能,提高抗病能力和镇静、镇痛等作用。
3、操作方法简便易行,无痛苦。
4、医疗费用少,经济适用;
5、没有或极少副作用,基本安全可靠,又可以协同其他疗法进行综合治疗。
受到人民群众普遍欢迎!。
中医特色服务项目

中医特色服务项目中医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医文化,许多医疗机构和保健中心都提供了中医特色服务项目,以满足人们对中医养生的需求。
一、针灸推拿:针灸和推拿作为中医的两大特色疗法,被广大民众所认可和接受。
针灸以皮肤刺激达到调节人体的治疗效果,而推拿则利用按摩和调理经络的方法,促进气血通畅,增强体质。
通过专业的技师进行针灸推拿,可以治疗一些常见的疾病和不适,比如颈椎病、腰腿疼痛、失眠等,同时还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二、中草药熏蒸:中草药熏蒸是中医特色的又一项服务项目。
通过将中草药煮沸后,产生的草药蒸汽进行熏蒸,可以起到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
这种疗法对一些呼吸系统疾病、皮肤病、关节炎等具有显著疗效。
在疗程中,医生会根据个人病情调配不同的中草药,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三、中医营养疗法:中医营养疗法注重通过饮食调理来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
中医强调“食疗”,认为食物是最自然和安全的药物。
根据中医的理论,合理搭配食物可以调理气血、平衡阴阳,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中医营养疗法注重食物的属性和功效,因此在进行治疗时,医生会根据个人体质和疾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饮食方案。
四、中医经络调理:中医经络调理是基于中医经络学说的养生方法。
中医认为人体内有气血运行的经络,通畅则身体健康,不通则易生疾病。
通过按摩、拍打、推拿等手法刺激经络,可以调理气血,舒畅气机,起到保健养生的作用。
同时,中医经络调理也可以应用于一些疾病的治疗,如月经不调、冻疮等,具有一定的疗效。
中医特色服务项目的开展,不仅能够满足人们追求健康生活的需求,还能够促进中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针灸推拿、中草药熏蒸、中医营养疗法和中医经络调理等特色服务,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医的理论与实践,体验中医文化的魅力。
然而,中医特色服务项目的开展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专业人才的短缺。
中医特色服务需要专业的中医师和技师进行操作和指导,而目前中医人才的供给不足,相应地影响了中医特色服务项目的推广。
中医特色服务项目、中医医疗技术项目

中医特色服务项目、中医医疗技术项目引言概述: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和中医医疗技术项目是中医发展的重要方面。
本文将分别从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和中医医疗技术项目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中医特色服务项目1.1 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是中医特色服务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括中医药调理、中医养生保健指导等。
通过中医药调理,可以帮助人们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中医养生保健指导则是根据个体的体质特点,为其提供相应的饮食、运动、作息等方面的指导,以达到保健养生的目的。
1.2 中医经络按摩中医经络按摩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按摩经络穴位,调理气血运行,促进身体的健康。
中医经络按摩可以缓解身体疲劳、改善睡眠质量、提高免疫力等。
在中医经络按摩中,按摩师会根据个体的体质特点和需求,采用不同的按摩手法和技巧,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1.3 中医推拿疗法中医推拿疗法是一种通过按摩、推拿等手法,调理人体的气血运行,治疗疾病的传统中医疗法。
中医推拿疗法可以缓解各种疼痛症状,如头痛、颈椎病、腰痛等,同时还可以改善人体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
二、中医医疗技术项目2.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医疗技术项目的核心内容之一。
中药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天然药材为基础,通过煎煮、炮制等工艺制成。
中药治疗可以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配制出适合其体质特点的药方,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2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医疗技术项目中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
它通过在人体的特定穴位上插入针具,并进行适当的刺激,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对于一些慢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2.3 中医推拿手法中医推拿手法是一种通过按摩、推拿等手法,调理人体的气血运行,治疗疾病的中医疗法。
中医推拿手法可以缓解各种疼痛症状,如肩颈痛、腰痛等,同时还可以改善人体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
中医特色服务项目

中医特色服务项目
皮肤科开展了湿敷、清创、药膜、贴敷、面膜、罐疗、针灸等中医特色服务项目;以及药浴、熏蒸、放血、薰药、鲜药外治、临床调配等服务项目。
妇科开展了中药外敷、灌肠、熏洗、针灸、局部用药、耳穴、刮痧、穴位贴敷等中医特色服务项目;以及中药超声导入、音疗、熏蒸、穴位注射、砭石、腹针、足浴等服务项目。
儿科开展了雾化吸入、推拿、罐疗、针灸、药浴、中药熏蒸、中药香囊等中医外治服务项目。
眼科开展了点眼法、滴眼法、涂眼法、浸眼法、洗眼法、熏眼法、敷眼法、钩割法、熨烙法、眼部注射法、赵针灸、耳穴、离子导入、穴位贴敷、局部按摩等中医眼科特色治疗。
耳鼻喉科开展了清创、吹药、中药滴剂、中药灌洗、中药含漱、中药离子导入、中药外敷、中药雾化吸入、针刺、灸法、放血、穴位注射、穴位贴敷、耳穴治疗、烙治、割治、啄治、按摩导引等中医特色技术。
骨伤科开展了中医手法整复骨折及外固定、牵引、功能康复等医疗项目;针刀疗法,手术、理疗等治疗技术。
针灸科开展了针刺(包括毫针、电针、快针、腕踝针等)、灸法、放血疗法、罐疗(包括火罐、走罐等)、头针、耳针、舌针、梅花针、穴位贴敷、穴位注射等针灸服务技术。
1
推拿科开展了推拿手法、膏摩、中药、敷贴、湿热敷、理疗、练功等特色服务项目;腿疗、药浴、熏蒸、罐疗、针灸、刮痧、穴位注射、中医骶疗、中医微创疗法等服务项目。
急诊科制定了常见急诊病及本科室重点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并定期对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以安全、有效、方便、经济为核心,不断优化诊疗方案。
2。
中医医院各科室应开展中医特色服务项目要求

中医医院各科室应开展中医特色服务项目要求
一、中医内科:
1.中医体质辨识与调理:通过中医体质辨识,为患者提供相应的中医
调理方案,针对不同体质的患者进行治疗。
2.中医养生保健:开展中医养生保健项目,帮助人们提高免疫力,预
防常见的慢性病。
二、中医外科:
1.中医创伤救治:利用中药和中医理疗手段,为创伤患者提供综合治疗,促进伤口愈合和康复。
2.中医整形美容:结合中医经络学理论,开展中医美容项目,达到改
善面部皮肤状况的效果。
三、中医妇科:
1.中医妇科调理:针对妇科常见病症,采用中药、针灸等中医疗法进
行调理,减少药物的使用。
2.中医月子保健:提供中医按摩、中药补益等服务,帮助产妇康复身体,增强免疫力。
四、中医儿科:
1.中医儿科常见病治疗:提供中医药治疗方案,针对儿童常见病症进
行治疗,例如感冒、咳嗽等。
2.中医儿童体质调理:通过中医体质辨识和调理,提供中医养生建议,提高儿童身体抵抗力。
五、中医骨伤科:
1.中医骨伤康复:利用中医推拿、艾灸等手法进行骨伤康复,加速骨折愈合和康复。
2.中医骨质疏松预防:结合中医养生理论,为中老年人提供骨质疏松预防服务,包括中医养生建议、草药调理等。
六、中医眼科:
1.中医眼科调理:针对不同眼病,开展中医治疗项目,例如青光眼、干眼症等。
2.中医眼保健:提供中医眼保健养生建议,增强眼部抵抗力,预防眼病。
以上仅为推荐的中医特色服务项目要求,中医医院各科室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调整。
通过开展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可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提高中医医院的竞争力。
中医特色服务项目、中医医疗技术项目

中医特色服务项目、中医医疗技术项目引言概述: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增加,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和中医医疗技术项目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和中医医疗技术项目两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中医特色服务项目1.1 中医推拿中医推拿是中医特色服务项目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它通过按摩、揉捏、推拿等手法,刺激人体经络和穴位,调理气血,达到舒筋活络、疏通经络、调整阴阳的作用。
中医推拿可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并且具有疗效显著、无副作用等特点。
1.2 中草药熏蒸中草药熏蒸是中医特色服务项目中的另一项重要内容。
中草药熏蒸利用中草药的药性和气味,通过蒸汽或熏蒸的方式,将草药中的有效成分引入人体,起到驱寒、祛湿、通络、活血等作用。
中草药熏蒸可用于预防和治疗呼吸道疾病、皮肤病等,并且具有疗效明显、安全可靠等特点。
1.3 中医养生指导中医养生指导是中医特色服务项目中的重要一环。
中医养生指导通过针对个体的体质、病症等,制定相应的养生方案,包括饮食调理、运动保健、心理调节等方面。
中医养生指导可以帮助人们改善体质、预防疾病,并且具有个性化、综合性等特点。
二、中医医疗技术项目2.1 针灸针灸是中医医疗技术项目中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通过在人体特定穴位上刺入细针,调整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调理身体的作用。
针灸可用于治疗各种疼痛症状、消化系统疾病等,并且具有疗效显著、操作简便等特点。
2.2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医疗技术项目中的另一项重要内容。
中药治疗通过使用中草药的汤剂、丸剂等形式,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中药治疗可用于治疗各种内科、外科疾病,并且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等特点。
2.3 中医针药结合疗法中医针药结合疗法是中医医疗技术项目中的一种综合治疗方法。
它将针灸和中药治疗相结合,通过针刺和中药的双重作用,达到治疗疾病、提高疗效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特色服务项目一、中药内服二、针刺法三、耳穴治疗四、中药足浴熏洗五、艾灸疗法六、拔罐疗法七、中药灌肠八、穴位按摩中药内服四诊合参,辩证施治,配合中药内服治疗各种常见病、多发病,尤其在各种慢性病、疑难杂症或西医疗效不明显的疾病运用中药内服治疗效果颇著。
我科在优势病种如眩晕、消渴的治疗过程中配合中药内服,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另外,在其他疾病如中风、头痛、失眠、喘证、胃脘痛、淋证、水肿、痹症等治疗中药内服效果明显。
中药的熬制1.熬药的程序A.先将群药用冷水浸泡30分钟。
需要先煎或后下的药无须浸泡。
B.头煎:先用大火煮开,再用文火煮10-40分钟,启锅滤汁。
后下药无须浸泡,注明“后下几分钟”,则在头煎的最后几分钟放下锅。
C.二煎:在头煎药渣中加水,再次大火煮开,再用文火煮与头煎同样的时间,然后启锅滤汁。
D.将两次煎出的药汁混合,装入保温瓶,每日分2-3次喝完。
2.熬药最好用陶瓷器皿,或用不锈钢制品,避免用铁锅。
3.每次熬药的水量由自己控制:保证两次滤出的药汁共有500-600毫升。
每一煎加水要一次加足,不要边熬边加水。
4.需要先煎的药:主要是金石矿物、骨骼、甲介类,需要提前单煎,然后再与群药同煎,以保证其有效成分充分被熬出来。
一般来说,龟板、鳖甲需先煎40分钟;磁石、代赭石、龙骨、牡蛎、石决明、珍珠母、瓦楞子等需先煎20分钟,石膏需先煎15分钟。
还有的药,须久煎以去其毒性,如麻黄需先煎,去沫,一般是先煎15分钟左右,再将煮出来的泡沫去掉。
附子也要先煎,熬到没有麻味为止。
一般来说,少量用附子时候,先煎30-40分钟即可,如果是大量用附子(多于15克),就必须先煎2小时,保证药性下沉,否则,易致中毒。
5.需要后下的药:芳香辛散类药,久煮易失效的药,在煎煮过程中要后下。
一般来说,钩藤在头煎最后7分钟下,藿香、佩兰、绿萼梅、月季花、玳玳花、玫瑰花、厚朴花、紫苏、砂仁、肉桂、天竺黄等在头煎最后5分钟下,薄荷在头煎最后三分钟下,鱼腥草在头煎最后2分钟下。
二煎的时候,后下药一起煮即可。
还有的药,有时候需要后下,有时候不需要后下,比如,大黄,如果要用来通便,则宜后下,如果不用来通便,则不后下。
6.熬药的时间:指煮开后用文火慢煮的那段时间,一般是10-40分钟。
一般来说,走上焦的药,如治感冒、肺部疾病的药,不宜久煮,一般文火煮10-15分钟即可起锅。
走下焦的药,尤其是养肾、滋补类药,需要久煮,宜用文火熬40分钟左右。
其余文火煮20分钟即可。
总体来讲,药熬的时间越长,其性越往下沉,药力越往下走,熬药的时候可根据病位掌握熬药时间。
7.熬药的时间一定要准:熬药熬忘了,导致久煮,这样非常影响疗效。
还有人熬药忘了时间,把药熬糊了,再加水以图补救,这是熬药的大忌,因为此时,药性已经变了,这一剂药已经熬废了,不能再喝了。
8.药物煎煮两次:在以下情况下,也可以煎煮三次:A.第三次煎煮出来的药液,就比较淡了,味淡入脾,三煎药物有健脾之功,对于脾虚者很适宜。
B.内含龟板等贵重且养阴的药材,可以煎第三次,以充分利用其中的有效成分。
C.用于皮肤病的内服药,第三煎的药液可以用来外洗。
D.有些特殊的病种所配的方剂,需要用上一剂药的第三煎药液代水来煎下一剂药。
这就要遵医嘱而定。
9.需要另煎的药:很多贵重药需要另煎,以免跟群药同煎造成浪费,如人参、西洋参、藏红花、蛤蟆油等。
另煎药液跟群药煎出的药液混合服用。
10.需要包煎的药:滑石、米糠、旋复花、茅花、密蒙花、蒲黄、五灵脂等,它们本身或所带的毛容易引起药液浑浊,需要包煎;车前子容易沉底,粘附于药罐,导致糊底,也要包煎。
一般用纱布包裹。
包煎药需要同群药一同浸泡。
11.需要冲服的药:很多贵重药物及用量极少的粉剂药物,需要另行冲服。
即在服药时用药液冲服。
如麝香、三七粉、朱砂、川贝粉、珍珠粉、苏合香、安息香、琥珀、柿霜、血竭、熊胆、牛黄、冰片等。
12.需要烊兑的药物:胶类及糖类药物,需要先烊化,再兑入药液,一同服用。
如:阿胶、龟板胶、鹿角胶、虎骨胶、蜂蜜、饴糖等。
烊化的方法,一般采取隔水蒸,将药物放在一个小碗里,加水少许,再将小碗座在沸水中加热,不久小碗中的药物即烊化。
13服药时间:服药的时间也必须根据病情和药性来定,补药宜饭前服,驱虫药与泻下药宜在空腹时服,对胃肠刺激性的药物宜在饭后服,宁神安眠的药宜在睡前服。
其它一般性的药物也宜在饭后服。
15.不喝隔夜药:中药一般都是每天一剂,当天的药当天熬,当天熬的药当天喝,不要使药液隔夜。
有人喜欢头天晚上把药熬好,第二天喝,这是不妥的。
最好起早把药熬好,当天服用。
16.喝药忌放糖:放糖缓解苦味,这是不可取的。
因为糖也是一味药,而且不同的糖作用还不一样,比如:白糖性平,滋阴收敛;红糖性温,能活血;冰糖甘寒生津。
药液加入糖后,等于在原来的方子里又加进去了一味药,方子就变了。
针刺治疗中枢性呃逆选穴:双侧攒竹、内关、足三里用物准备:治疗盘,一次性使用的毫针,75%酒精,棉签,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适应症:中风后呃逆;中风后出现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頻,不能自制,有声无物。
操作规范:1,备齐用物,携至床边,做好解释,取的患者配合。
2,取坐位或平卧位,术者消毒进针部位及手指,取双侧攒竹,内关,足三里,攒竹穴平刺0.5-0.8寸,内关穴直刺0.5-1寸,足三里穴直刺1-1.5寸,患者局部产生酸麻涨重等感觉或向远处传导,即为得气,得气后调节针感,留针20-30分钟,用提插捻转法行针。
3,在针刺及留针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晕针,滞针等情况,如出现意外,紧急处理。
4起针:一般用左手持棉签,右手持针柄慢慢捻动将针尖退至皮下,迅速拔出,随即用无菌棉签轻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
最后检查针数,以防遗漏。
5操作完毕,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1.患者在过度饥饿、暴饮暴食、醉酒后及精神过度紧张时,禁止针刺2.有皮肤感染、溃疡、瘢痕的部位,不宜针刺。
耳穴压豆治疗失眠选穴:心:耳甲腔的正中凹陷处。
脾:耳甲腔的后下方。
神门:三角窝后1/3上部。
皮质下:对耳屏内侧面。
交感:耳轮下脚的末端与耳轮交界处。
适应症:入睡困难;睡眠深度不够,易被惊醒;睡眠时间减少,早醒且醒后无法再入睡;频做恶梦,喜胡思乱想;睡眠质量差,醒后感觉精力得不到恢复。
用物准备:治疗盘、探棒、75%酒精,棉签,王不留行籽压贴。
操作规范: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病人取坐位或侧卧位。
2.术者以拇指食指二指紧拉耳轮后上方,首先在选用区内,以探棒寻找敏感反应点,取心,脾,神门,皮质下,交感等穴。
3.术者核对穴位后,用75%酒精消毒耳廓穴位的皮肤,用王不留行籽压贴贴于穴位上,然后用拇指和食指对压耳穴。
每次按压3-5分钟,手法由轻到重,使之产生酸、麻、胀、痛感,使耳廓发红、发热则效果更佳。
4.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3-4次(每晚睡前必须按压一次),每次按压5-10分钟,以耳廓发红为度。
两天更换压籽一次,两耳交替进行,15次一个疗程。
5.操作完毕,清理物品,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1.严格消毒,注意防水,以免感染或脱落。
2.夏天易出汗,压贴时间不宜过长,以防胶布潮湿或皮肤感染。
3.对胶布过敏者可用粘合纸代替。
4.耳廓皮肤有炎症或冻伤者不宜应用。
5.对过饥、疲劳、年老体弱按压宜轻,急性疼痛宜重手法强刺激。
中药足浴熏洗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适应症:糖尿病神经病变出现肢体麻木,疼痛,甚至足部溃破、化脓、渗液等改变,运用中药水煎足浴熏洗,效果不错。
用物准备:治疗盘,药液,熏洗盆(也可备坐浴椅,木浴盆,治疗碗等)水温计,必要时备屏风及换药用品操作规范:1.中药浸泡煎煮取汁(中药制剂室)备齐用品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根据熏洗部位安排体位。
1)下肢麻和/或凉和/或痛和/或水肿者,可采用汤剂泡洗。
鸡血藤30g、伸筋草30g、制川乌10g、制草乌10g、乳香15g、没药15g、红花15g、防风15g、川椒15g、冰片10g、蜈蚣2条2)升麻汤外洗:本院协定方,主要用于糖尿病足部红肿,甚至破溃、化脓等改变。
漏芦15g、升麻10g、芒硝10g、黄芩15g、栀子15g、独活15g、山甲10、大黄10g。
2.趁热在患肢熏蒸,待温度到40度时淋洗患肢,每次45分钟,每天2次,每付药用2-3次,连用10天。
3.熏洗过程中观察患者反应,如有不适,立即停止。
4.熏洗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衣着,安置舒适卧位。
5.清理物品,做好记录并签字。
注意事项1.冬季注意保暖。
2.药温不宜过热,以免烫伤。
3.所用物品需清洁消毒,用具一人一份,避免交叉感染。
4.在破溃化脓部位进行熏洗时,按无菌技术操作进行。
艾灸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取穴:风门,肺俞,脾俞,膻中,膏肓,肾俞,足三里用物准备: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适应症:慢性支气管炎多种病因所致的气管、支气管粘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受凉、吸烟及感冒常使本病诱发或加重。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慢性咳嗽、咳痰、反复感染,或伴有喘息。
操作规范:1.备齐用物,携至床边,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施灸的顺序,一般是从上至下,先背部后腹部,先头身后四肢,将艾条燃着的一端对准穴位,以温和灸或雀啄灸施灸,以局部温热舒适为度。
3.施灸时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防止烧伤。
4.施灸完毕必须把艾条熄灭,以防发生火灾。
5.操作完毕,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1.施灸后还要做好灸后处理,如果因施灸时间过长局部出现小水泡者,注意不要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如果水泡较大,可局部消毒后用毫针刺破水泡放出泡液,或用注射器抽出泡液,再涂以甲紫,并用纱布包敷,以避免感染等不良反应发生。
拔火罐治疗肩手综合征适应证:肩-手综合征又称作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是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常见并发症。
临床主要表现为恢复期偏瘫手突然浮肿、疼痛及患侧肩疼痛,并使手的运动功能受限。
我科在临床上采用拔火罐配合抗炎止痛药物、功能锻炼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
选穴:肩髃、肩髎、肩井、臂臑、阿是穴等穴,留罐15分钟,隔日一次,七次为一疗程。
用物准备:治疗盘、火罐(玻璃罐、竹罐、陶罐)、止血钳、95%酒精棉球、火柴、小口瓶等。
操作规范:1.备齐用物,携至床边,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协助患者取合适的体位,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
3.选择闪火法,用止血钳夹住酒精棉球,点燃后,在罐内转1-2圈然后迅速叩至已经选好的部位上,待火罐稳定后方可松手,防止火罐脱落。
4.留罐10-15分钟,留罐过程中要随时观察火罐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
5.起罐时一手扶住火罐,另一手在罐口旁按压一下即可将罐取下。
6.清理物品,作好记录。
注意事项:1.操作前一定要检查罐口周围是否光滑,有无裂痕。
2.防止烫伤。
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
3.使用过的火罐,均应消毒后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