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卫生学》教案 第9次课的教学整体安排
幼儿健康教育《学前卫生学》教案

幼儿健康教育《学前卫生学》教案第一章:幼儿生理发育特点1.1 教学目标:让幼儿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和功能。
使幼儿认识并关注自己的生理发育特点。
1.2 教学内容:人体基本结构与功能。
幼儿生理发育的阶段和特点。
幼儿生理发展的规律。
1.3 教学活动:观看人体结构图,认识人体基本结构。
观察幼儿生理发展的实例,讨论幼儿生理发育的特点。
进行身体检查,了解自己的生理发育情况。
第二章:幼儿营养与饮食健康2.1 教学目标:让幼儿了解食物的营养价值。
2.2 教学内容:食物的营养成分及其作用。
幼儿饮食的合理安排。
不良饮食习惯的危害。
2.3 教学活动:观察食物模型,了解食物的营养价值。
讨论不良饮食习惯的例子,认识其危害性。
第三章:幼儿运动与身体锻炼3.1 教学目标:让幼儿了解运动的重要性。
使幼儿学会正确的运动方法和技巧。
3.2 教学内容:运动对幼儿身体发育的作用。
幼儿运动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幼儿运动的注意事项。
3.3 教学活动:观看运动视频,了解运动的重要性。
学习正确的运动方法和技巧,进行实际操作。
第四章:幼儿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4.1 教学目标:让幼儿了解自己的心理发展。
使幼儿学会情绪管理和心理健康。
4.2 教学内容:幼儿心理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情绪管理与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和处理。
4.3 教学活动:观察和分享自己的情绪变化,学习情绪管理技巧。
学习识别和处理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寻求帮助和支持。
第五章:幼儿安全教育与自我保护5.1 教学目标:让幼儿了解安全的重要性。
使幼儿学会自我保护的技巧和方法。
5.2 教学内容:幼儿安全的基本知识和原则。
幼儿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巧。
紧急情况下的应对措施。
5.3 教学活动:观看安全视频,了解安全的重要性和基本知识。
学习自我保护的技巧和方法,进行实际演练。
讨论紧急情况下的应对措施,培养幼儿的应变能力。
第六章:幼儿个人卫生习惯6.1 教学目标:让幼儿了解个人卫生的重要性。
使幼儿学会正确的个人卫生习惯。
学前卫生学教案吴丽莺

学前卫生学教案吴丽莺2013年第一章新生儿期保健一、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新生儿期保健的重点;了解母乳是新生儿最理想的营养品,并积极倡导母乳喂养;能初步鉴定哪些是新生儿期特殊的生理现象,哪些是生病的迹象。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新生儿的生理特点与护理要点(一)新生儿的生理特点从出生到生后28天,为新生儿期。
新生儿期保健,重要的是帮助娇嫰的小生命度过“营养关”、“温度关”和“感染关”。
1.体格发育(1)出生体重:体重等于或大于2500克,为“足月正常体重儿”。
不足2500克,属于“低体重儿”。
等于或大于4000克,为“巨大儿”。
出生体重并非越重越好。
(2)出生身长:足月新生儿平均身长为50厘米,男婴略长于女婴。
(3)出生头围、胸围:新生儿的头围平均为34厘米。
头围可以间接地反映脑的发育状况。
但是在正常范围内,并非头围大些就比头围小些的聪明。
出生时胸围比头围小1~2厘米。
(4)新生儿的体型:头大,占去身长的1/4;较长的躯干;短小的四肢。
2. 新生儿各系统的特点(1)骨骼、肌肉、①骨骼:出生后,新生儿不少的骨头还是软骨。
②肌肉:新生儿刚出世,四肢屈肌的力量大于伸肌,四肢呈蜷曲状态。
随着月龄增加,屈肌和伸肌的力量逐渐协调,四肢就会伸展开来。
不要硬把新生儿的胳膊、腿拉直,裹紧,这样就限制了新生儿的运动。
最好给新生儿穿上合身的上衣,被包自腋下包裹,松而不散即可,使新生儿的下肢呈自然的“蛙式”,上肢能自由活动。
(2)皮肤(识记)①表皮:皮肤薄嫩,保护功能差。
②皮下脂肪:较少,环境温度低时,容易受凉。
③汗腺:未发育完善,环境温度高时,容易受热。
④水肿:新生儿生后3~5天可出现,约2~3天后消肿。
⑤胎记:称为“儿斑”或“胎生青记”可逐渐消退。
有些胎记不会消退。
⑥头发: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
不反映体质的强弱。
⑦皮脂腺:分泌旺盛。
(3)呼吸(识记)①腹式呼吸:新生儿呼吸时,腹部可见明显起伏,称为“腹式呼吸”。
②呼吸道:鼻小,鼻腔狭窄,一旦感冒会出现鼻堵。
幼儿健康教育《学前卫生学》教案

幼儿健康教育《学前卫生学》教案第一章:幼儿生理发展1.1 教学目标让幼儿了解自己身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引导幼儿关注自己的生理变化。
1.2 教学内容人体基本器官和功能介绍。
幼儿生理发展特点。
个人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1.3 教学方法图画展示人体器官。
故事讲解生理变化。
互动游戏培养卫生习惯。
1.4 教学评价观察幼儿对人体的认知程度。
评估幼儿卫生习惯的养成情况。
第二章:幼儿营养与饮食2.1 教学目标使幼儿了解基本营养知识。
教育幼儿合理膳食的重要性。
2.2 教学内容食物中的基本营养素。
幼儿饮食的注意事项。
健康食谱的示范。
2.3 教学方法实物和图卡展示食物营养。
角色扮演讲解饮食注意事项。
制作简单健康食谱的实践活动。
2.4 教学评价检查幼儿对基本营养知识的掌握。
观察幼儿饮食习惯的改进。
第三章:幼儿心理健康3.1 教学目标帮助幼儿认识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增强幼儿的自我认知和自信心。
3.2 教学内容幼儿情绪的认识和管理。
同伴间的情感交流技巧。
提升自信心的活动和方法。
3.3 教学方法情绪脸谱游戏。
角色扮演学习情感交流。
自我介绍和才艺展示活动。
3.4 教学评价观察幼儿情绪管理的进步。
评估幼儿情感交流能力的提升。
第四章:幼儿安全教育4.1 教学目标使幼儿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识。
教育幼儿遇到危险时的自我保护方法。
培养幼儿遵守安全规则的意识。
4.2 教学内容日常生活中的安全规则。
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应对方法。
陌生人防范和自我保护技巧。
4.3 教学方法安全情景剧。
安全海报制作。
紧急疏散演练。
4.4 教学评价检验幼儿对安全知识的记忆。
观察幼儿在实际情境中的自我保护能力。
第五章:幼儿疾病预防与保健5.1 教学目标帮助幼儿了解简单的疾病预防知识。
教育幼儿正确的日常保健方法。
培养幼儿的健康监测意识。
5.2 教学内容常见儿童疾病的预防。
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
健康监测和就医常识。
5.3 教学方法疾病角色扮演。
健康监测工具的使用介绍。
制作健康日记。
《学前卫生学》教案 第8次课的教学整体安排

3岁以下儿童取卧位,3岁以上取立位。取立位时,被测者自然站立,两足分开与肩同宽,双肩放松,上臂自然下垂。测量者面对被测者,将带尺上缘经背部肩胛骨下角下缘至胸前,带尺下缘经过乳头上缘读数,即为胸围。以厘米为单位。
(5)坐高测量
测量时,儿童坐在坐高计的坐盘上,骶部紧靠量板,身体坐直,大腿与量尺成直角,并与地面平行,头部正直,颈部伸直,测试者调整坐高计头板,使之平贴被测者头顶轻压头发,保持头板与量尺垂直读数,即为坐高。以厘米为单位。
(2)色觉
3岁以下儿童可用挑选带颜色毛线的方法测试色觉,3岁以上用色盲表测试。
4.听力检查
常用的检查方法:耳语检查、秒表检查和音叉检查。
(1)耳语检查
耳语检查是以听语音为主的简单易行的测听方法。它只能测知听力的一般情况,而不能准确鉴别听力减退的程度。
(2)秒表检查
秒表检查是测查听力的一种简便方法,可用以估计听力减退程度。
(1)入园前健康检查
1)了解儿童健康情况、有无传染病及慢性病史。
2)了解预防接种完成情况。
3)了解近期有无传染病接触史。
4)测量身高、体重。
5)做全面体检。
儿童入园前的健康检查,只在一周内有效,若超过一周需重新检查。
(2)晨间检查
一摸(有否发烧);二看(观精神、五官、皮肤等);三问(在家饮食、睡眠、大小便、有无咳嗽、腹泻等症状);四查(根据传染病流行情况对易感儿进行检查,同时检查有无可能造成外伤的物品、器械携带入园)。
(3)音叉检查
音叉检查在鉴别耳聋性质——传音性聋或感音性聋方面,是一种简便可靠的常用诊查方法。
5.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是运用眼、手、耳、鼻等感官或借助简便器械对儿童的身体状况进行检查。
幼儿健康教育《学前卫生学》教案

幼儿健康教育《学前卫生学》教案第一章:幼儿生理发展1.1 教学目标:让幼儿了解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生理变化,培养幼儿正确的生理观念。
1.2 教学内容:幼儿身体各部位的功能与发展,幼儿生理发育的特点。
1.3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故事讲解、互动游戏。
1.4 教学活动:1.4.1 展示幼儿成长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讲述。
1.4.2 讲解幼儿身体各部位的功能与发展,通过故事形式让幼儿理解。
1.4.3 开展互动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了解自己的生理变化。
第二章:幼儿心理健康2.2 教学内容:幼儿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如何维护幼儿心理健康。
2.3 教学方法:故事讲解、情景模拟、心理游戏。
2.4 教学活动:2.4.1 讲解幼儿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通过故事让幼儿理解。
2.4.2 创设情景,让幼儿体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第三章:幼儿生活卫生3.2 教学内容:个人卫生、饮食卫生、环境卫生。
3.3 教学方法:讲解示范、互动问答、实践操作。
3.4 教学活动:3.4.1 讲解个人卫生、饮食卫生、环境卫生的重要性,示范正确的方法。
3.4.2 通过互动问答,让幼儿巩固生活卫生的知识。
3.4.3 组织幼儿进行实践操作,培养幼儿的生活卫生习惯。
第四章:幼儿安全常识4.1 教学目标:让幼儿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安全隐患,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
4.2 教学内容:家庭安全、校园安全、交通安全。
4.3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故事讲解、情景模拟。
4.4 教学活动:4.4.1 展示家庭、校园、交通安全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讲述。
4.4.2 讲解家庭、校园、交通安全的基本知识,通过故事让幼儿理解。
4.4.3 创设情景,让幼儿体验交通安全的重要性。
第五章:幼儿营养与饮食5.2 教学内容:幼儿营养需求,健康饮食的原则。
5.3 教学方法:讲解示范、互动问答、实践操作。
5.4 教学活动:5.4.1 讲解幼儿营养需求,示范健康饮食的原则。
5.4.2 通过互动问答,让幼儿巩固营养与饮食的知识。
幼儿健康教育《学前卫生学》教案

幼儿健康教育《学前卫生学》教案第一章:幼儿生理发展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幼儿生理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规律掌握幼儿生长发育的评价指标理解幼儿生理发展的个体差异性1.2 教学内容幼儿生理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规律幼儿生长发育的评价指标幼儿生理发展的个体差异性及适应性1.3 教学活动观察幼儿生长发育的图片,引导幼儿识别幼儿生理特点小组讨论:幼儿生长发育的评价指标案例分析:幼儿生理发展个体差异性的实例第二章:幼儿营养与饮食卫生2.1 教学目标了解幼儿营养需求的特点和规律掌握幼儿饮食卫生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理解不良饮食习惯对幼儿健康的影响2.2 教学内容幼儿营养需求的特点和规律幼儿饮食卫生的基本原则和方法2.3 教学活动食物模型展示,引导幼儿认识各种营养食物小组讨论:制定合理的幼儿饮食计划角色扮演:幼儿饮食卫生的情景模拟第三章:幼儿睡眠与生活习惯3.1 教学目标了解幼儿睡眠的重要性及其影响因素掌握促进幼儿良好睡眠习惯的方法理解不良生活习惯对幼儿健康的影响3.2 教学内容幼儿睡眠的重要性及其影响因素促进幼儿良好睡眠习惯的方法不良生活习惯对幼儿健康的影响3.3 教学活动观察幼儿睡眠状况的图片,引导幼儿认识良好睡眠习惯小组讨论:制定改善幼儿睡眠环境的计划家庭作业:观察幼儿生活习惯,提出改进建议第四章:幼儿身体锻炼与运动卫生4.1 教学目标了解幼儿身体锻炼的重要性及其原则掌握幼儿运动卫生的基本知识和方法4.2 教学内容幼儿身体锻炼的重要性及其原则幼儿运动卫生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运动对幼儿身体健康的影响4.3 教学活动示范幼儿身体锻炼和运动卫生的正确方法小组讨论:设计适合幼儿的运动活动户外活动:带领幼儿进行身体锻炼和运动实践第五章:幼儿心理健康与情感培养5.1 教学目标了解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及其影响因素掌握幼儿情感培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理解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和干预策略5.2 教学内容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及其影响因素幼儿情感培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和干预策略5.3 教学活动心理游戏: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小组讨论:制定幼儿情感培养的计划案例分析: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实例及干预方法第六章:幼儿意外伤害预防与处理6.1 教学目标了解幼儿发生意外伤害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掌握基本的幼儿意外伤害处理方法理解幼儿安全教育的重要性6.2 教学内容幼儿发生意外伤害的原因及预防措施基本的幼儿意外伤害处理方法幼儿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及实施方法6.3 教学活动观看幼儿意外伤害的演示视频,引导幼儿学习自我保护技巧小组讨论:制定幼儿园意外伤害预防计划模拟演练:幼儿意外伤害的处理流程第七章:幼儿常见疾病防控与保健7.1 教学目标了解幼儿常见疾病的类型及预防措施掌握幼儿保健护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理解定期体检和疫苗接种的重要性7.2 教学内容幼儿常见疾病的类型及预防措施幼儿保健护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定期体检和疫苗接种的重要性图片展示:幼儿常见疾病及其预防措施小组讨论:制定幼儿园保健护理计划角色扮演:幼儿生病时的护理情景第八章:幼儿园环境卫生与安全管理8.1 教学目标了解幼儿园环境卫生的基本要求及实施方法掌握幼儿园安全管理的措施和制度理解环境与安全对幼儿健康成长的影响8.2 教学内容幼儿园环境卫生的基本要求及实施方法幼儿园安全管理的措施和制度环境与安全对幼儿健康成长的影响8.3 教学活动实地考察:幼儿园环境卫生的实际情况小组讨论:提出改善幼儿园环境卫生的建议安全演练:幼儿园安全管理的实践操作第九章:幼儿家庭卫生与社区健康教育9.1 教学目标了解幼儿家庭卫生的重要性和基本原则掌握家庭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技巧理解社区健康教育资源的使用和推广幼儿家庭卫生的重要性和基本原则家庭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技巧社区健康教育资源的使用和推广9.3 教学活动家庭卫生实物展示,引导幼儿学习清洁技巧小组讨论:设计家庭健康教育计划社区访问:了解社区健康教育资源和活动第十章:幼儿健康教育与全面发展10.1 教学目标了解幼儿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和途径掌握幼儿全面发展的评价标准和方法理解幼儿健康教育与全面发展的关系10.2 教学内容幼儿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和途径幼儿全面发展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幼儿健康教育与全面发展的关系10.3 教学活动观看幼儿全面发展的纪录片,引导幼儿认识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小组讨论:制定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活动计划案例分析:幼儿健康教育与全面发展的实例第十一章: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情绪管理了解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掌握幼儿情绪管理技巧和策略理解幼儿心理健康与情绪管理的关系11.2 教学内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幼儿情绪管理技巧和策略幼儿心理健康与情绪管理的关系11.3 教学活动心理游戏:引导幼儿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小组讨论:制定幼儿情绪管理计划角色扮演: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境模拟第十二章:幼儿性教育与性别平等12.1 教学目标了解幼儿性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原则掌握幼儿性别平等教育的方法和技巧理解幼儿性教育与性别平等的关系12.2 教学内容幼儿性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原则幼儿性别平等教育的方法和技巧幼儿性教育与性别平等的关系12.3 教学活动图片展示:幼儿性教育和性别平等的实例小组讨论:制定幼儿性教育和性别平等教育计划角色扮演:幼儿性教育和性别平等的情境模拟第十三章:幼儿安全教育与自我保护13.1 教学目标了解幼儿安全教育的核心内容和目标掌握幼儿自我保护的技能和技巧理解幼儿安全教育与自我保护的关系13.2 教学内容幼儿安全教育的核心内容和目标幼儿自我保护的技能和技巧幼儿安全教育与自我保护的关系13.3 教学活动安全游戏:引导幼儿学习自我保护技巧小组讨论:制定幼儿安全教育计划实地演练:幼儿安全教育的实践操作第十四章:幼儿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14.1 教学目标了解幼儿环境保护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原则掌握幼儿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方法和技巧理解幼儿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14.2 教学内容幼儿环境保护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原则幼儿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方法和技巧幼儿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14.3 教学活动环境保护手工活动:引导幼儿制作环保道具小组讨论:制定幼儿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教育计划社区访问:了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实际应用第十五章:幼儿健康教育的评估与反思15.1 教学目标了解幼儿健康教育评估的基本方法和原则掌握幼儿健康教育反思的技巧和策略理解幼儿健康教育评估与反思的重要性15.2 教学内容幼儿健康教育评估的基本方法和原则幼儿健康教育反思的技巧和策略幼儿健康教育评估与反思的重要性15.3 教学活动观察记录:收集幼儿健康教育的实例和数据小组讨论:分析幼儿健康教育评估结果重点和难点解析。
学前卫生学教案

《学前卫生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也是一门专业基础课。
它以零至七岁儿童为研究对象,较系统地阐述了学前儿童生理解剖特点、心理卫生、生长发育规律、健康评价与教育、儿童营养、疾病预防、常用护理技术和急救术等基本知识和技能。
第一章绪论【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该学科的学科性质;把握该学科的研究对象与任务;了解该学科的研究方法。
【教学重难点】学前卫生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的任务是要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幼儿时期是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作为对幼儿进行集体教育的机构,幼儿园必须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和消除不利于幼儿生长发育的各种因素,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促进其健康成长。
这就要求每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都要具备幼儿卫生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以确保保育目标的完成,在实际工作中自觉地“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参考书目】1.蔡黎曼著《幼儿卫生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年版;2.万钫著《学前卫生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3.朱家雄著《学前儿童卫生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4.冯志坚主编《幼儿生理卫生与保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年版;5.李林静著《学校卫生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6.郑晓边著《幼儿卫生学》大象出版社 1998年12月版;7.顾荣芳著《学前儿童卫生与健康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7年12月版;8.麦少美主编《学前卫生学》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年8月版;第一节学前卫生学的概念、任务和方法一、什么是学前卫生学学前卫生学是研究3至6岁幼儿生命活动规律和保护幼儿身体健康(PB2),增强幼儿体质的科学。
它的目的是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保护其身心正常发育,增强儿童体质,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打好基础。
学前卫生学(汉)

学前卫⽣学(汉)《学前卫⽣学》教学⼤纲(汉)第⼀部分说明⼀、课程基本情况1.课程编号:0100062.课程名称:学前卫⽣学3.总学时:484.总学分:35.适⽤专业:学前教育6.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7.开课学期:第⼀学期⼆、课程简介《学前卫⽣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之⼀,同时也是学习学前教育学、学前⼉童发展⼼理学等课程的基础。
它以零⾄七岁⼉童为研究对象,较系统地阐述了学前⼉童解剖⽣理特点、⽣长发育规律、⼉童营养、疾病预防、常⽤护理技术和急救技术等,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的必修课程之⼀。
三、教学⽬的、要求和⽅法1.教学⽬的:通过教学帮助学⽣正确认识和理解学前⼉童卫⽣保健领域的各种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学⽣从事学前⼉童卫⽣保健实践活动的专业素养和能⼒。
以及培养学⽣运⽤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即学以致⽤的能⼒。
坚定专业思想,热爱幼⼉教育事业,为毕业后⾛上幼⼉教育岗位奠定基础。
2.教学要求:(1)要求学⽣能够结合⾃⼰的实际情况与所学知识结合起来,更好的理解理论知识。
(2)要求任课教师对教学内容进⾏加⼯,使教学内容⽣活化。
3.教学⽅法:在教学中,多采⽤案例分析、演⽰法、图⽚法等辅助教学⼿段。
四、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1.重点:⼩⼉的⽣理特点、⼉童营养、集体⼉童保健2.难点:预防常见病、传染病五、参考书⽬1.《学前卫⽣学》,万钫编著,北京师范⼤学出版社,2004年版。
2.《学前⼉童卫⽣学》,朱家雄、汪乃铭、⼽柔编著,华东师范⼤学出版社,2002年版。
第⼆部分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教学进度安排汇总表⼆、各章教学⽬的、教学要求及教学重点与难点绪论了解:1.本门课的基本情况以及在⼈才培养⽅案中的地位和作⽤。
2.本门课的学习特点、考试要求、分数构成以及对学⽣学习要求。
3.学前卫⽣学的研究⽅法理解:1.考试改⾰对学⽣学习的积极影响。
2.学前卫⽣学的研究任务。
掌握:1.学前卫⽣学的研究对象。
2.学前卫⽣学的研究内容应⽤:通过引导学⽣分析讨论“学习本门课的重要意义”,让学⽣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在讨论和陈述讨论成果时,锻炼学⽣的语⾔表达能⼒和⼼理素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锌的生理功能
参与人体内多种酶的合成;参与细胞内核酸及蛋白质的合成,与生长发育密切相关;维持正常味觉功能;维持头发、皮肤的健康;促进性器官发育。
(2)锌的主要食物来源
含锌较丰富的动物性食物有牛肉、瘦猪肉、海产品、动物内脏、奶类、蛋类等;含锌较丰富的植物性食物有花生、玉米、谷类胚芽、麦麸、干果类等。谷类和蔬菜中的草酸、植酸可与锌结合形成不溶性物质,降低其吸收率。
中国营养学会1988年修订的维生素A供给量是:
初生至1岁,200微克/日;1-2岁,300微克/日;2-3岁,400微克/日;3-5岁,500微克/日;5-7岁,750微克/日;
维生素A摄入过多可致中毒。常因家长给儿童服用过多的浓缩鱼肝油或维生素A制剂所致。因此,服用鱼肝油或维生素A制剂时要严格掌握剂量,不是“越多越好”。
(四)生长发育所需
1岁以内生长速度最快,故生长发育所需能量也最多,每日每千克体重约需30-50千卡能量,以后逐渐减低,到青春期又增多,这部分能量约占总耗能量的30%左右。
(五)排泄丢失能量
正常情况下,这部分热量约占总热量的10%以下。
以上五个方面之和,即为儿童所需的能量。不同年龄儿童每日每千克体重所需的总能量大致如下:
2.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1)合成和修补机体组织
(2)调节生理功能
(3)供给能量
3.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衡量蛋白质营养价值的高低是以所含必需氨基酸的种类、数量及比例来作为判断依据的。由于动物性蛋白质所含有的必需氨基酸的种类和比例与人体需要相近,故其营养价值较植物蛋白质为高。在植物蛋白质中,豆类,尤其是黄豆,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较高。
(二)营养
营养是指人体不断从外界摄取食物,经过消化、吸收和代谢,转化成机体需要的物质来维持生命活动的全过程。
二、学前儿童需要的能量
能量(包括热量)单位用千卡(kcal)表示。
能量单位有时也用焦耳表示。1000焦耳是1千焦耳。1千焦耳等于0.239千卡。1千卡等于4.184千焦耳。
学前儿童的能量消耗包括基础代谢、劳动和其它活动需要、食物特殊动力作用、生长发育所需能量和排泄丢失能量等。
在我国受碘缺乏威胁的人口达4亿多人。
经常食用碘盐,多食用富含碘的食物就能达到预防碘缺乏病的目的。
食物中以海产品含碘最丰富,如海带、紫菜、海鱼、虾、干贝、海参等。碘盐是在食盐中加入一定量的碘化钾,食用碘盐也是摄入碘的重要途径。
学前儿童碘的需要量为:
初生至6个月,40微克/日;7-12个月,50微克/日;4-7岁,70微克/日。
将不同种类的蛋白质混合食用,其所含的必需氨基酸可以互相补充,提高营养价值,称为“蛋白质的互补作用”。如将谷类和豆类混合食用,则可提高其中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如“八宝粥”将八种豆、米、粮、果混在一起煮食,不仅提高其色、香、味,又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4.蛋白质的食物来源
瘦肉、鱼类、奶类、蛋类是动物性蛋白质的主要来源;豆类、硬果类和谷类是植物性蛋白质的主要来源。
6.氟
人体中的氟90%存在于牙齿和骨骼中。氟在牙釉质及骨质中形成坚硬耐酸的氟磷灰石,防止龋齿并增加骨的强度。食物中氟的含量与地方水质及土质有关。
正常情况下,人体每日需要氟1-2毫克。
(二)维生素
目前已知的维生素有20多种,它们大多不能在体内合成或体内合成不足,必须由食物供给。如果膳食中长期缺乏维生素,可引起机体代谢紊乱,导致维生素缺乏症。
3.铁
(1)铁的生理功能
造血原料;合成酶的原料。
(2)铁的主要食物来源
动物性食物如瘦肉、动物血、肝脏、鸡胗、猪肾、羊肾、鱼类、蛋黄等都是含铁元素丰富的食品;植物性食物中的大豆、黑木耳、芝麻酱、干果、谷类、菠菜、扁豆、豌豆、芥菜叶等含铁元素较多。另外,红糖是一种含铁丰富的食品。
乳类食品含铁元素很少,以乳类为主食的儿童要注意补铁。
1.碳水化合物的分类
碳水化合物又名糖类,主要由碳、氢、氧三种化学元素组成。
碳水化合物按其分子结构,可分为单糖、双糖和多糖。
(1)单糖:指不能被水解为更小单位的糖类物质,如葡萄糖和果糖等;
(2)双糖:指能被水解成为少量(2-6个)单糖分子的糖类物质,如蔗糖、乳糖和麦芽糖等;
(3)多糖:指能水解为多个单糖分子的糖类物质,如淀粉、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等。
讨论、思考、作业:
1.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需要哪些营养素?各营养素对儿童的成长有什么作用?
2.怎样合理的安排孕期的营养。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学前卫生学》第二版,王来圣主编,科学出版社。
《学前卫生学》第3版,万钫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学过程设计:复习10分钟,授新课110分钟,安排讨论10分钟,布置作业5分钟
新生儿期,60-80千卡;
出生后第2-6个月,110-120千卡;
出生后第7-12个月,100-110千卡;
4周岁,100-120千卡;
7周岁,90-110千卡。
三、产能营养素
(一)蛋白质
1.蛋白质的组成
蛋白质是由多种多样的氨基酸组成的。研究发现,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多种,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必需氨基酸。即人体需要,但体内不能合成,必须通过食物供给的氨基酸。另一类是非必需氨基酸。即人体可以合成或可由其它氨基酸转化而来的氨基酸。
四、非产能营养素
(一)无机盐
1.无机盐的种类
人体中已发现有20多种必需的无机盐,约占人体重量的4%-5%。其中含量大于体重0.01%的称为常量元素,也称宏量元素,有钙、镁、钾、钠、磷、硫和氯等七种;含量小于体重0.01%的称为微量元素,有铁、铜、锌、碘、氟、硒、锰、铬、钴、钼和镍等。
2.钙
(1)钙的生理功能
维生素可分为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两类。脂溶性维生素,主要有维生素A、D、E、K。它们不溶于水,溶于脂肪。在食物中,常和脂类共同存在。这类维生素在肠道的吸收也与脂类的吸收密切相关。吸收后的脂溶性维生素在肝脏内储存,如果过量摄入,在体内大量蓄积,会引起中毒。水溶性维生素包括B族(维生素B1、B2、B6、B12、叶酸等)和维生素C。水溶性维生素溶于水,不溶于脂肪,在体内不能储存,几乎没有毒性。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基本内容:
一、营养学基础知识(一)什么是 Nhomakorabea养和营养素
(二)学前儿童需要的能量
(三)产能营养素
(四)非产能营养素
二、孕期营养
(一)孕期营养的重要性
(二)孕期合理营养
(三)不同妊娠时期的营养需要
重点:营养素的功能和食物来源;不同妊娠时期的营养需求。
难点:营养素的功能和食物来源。
授课类型:理论课
教学方式:讲授 讨论
教学资源:实物 挂图 音像 其他
备课笔记第1页
第四章学前儿童营养
第一节营养学基础知识
一、什么是营养和营养素
(一)营养素
营养素是指维持人体生存与健康、保证生长发育和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营养成分,主要有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无机盐、维生素及水等六大类。其中,蛋白质、脂肪及碳水化合物在体内氧化后可产生热能,供生命活动需要,称为产能营养素;无机盐、维生素和水称为非产能营养素。
(二)劳动和各种活动
新生儿的活动主要是啼哭、吸奶、睡眠,因而这部分热量消耗不多,1岁以内的婴儿每日每千克体重约需要15-20千卡热能。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活动量、活动时间及活动的复杂程度增加,这部分热能消耗量也不断增加,到7岁时,每日每千克体重约需要25-30千卡。
(三)食物特殊动力作用
食物特殊动力作用是指机体对食物摄取、消化及吸收过程产生的热能消耗。对婴儿来说,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约占总热量的7%-8%左右,而对混合膳食的儿童来说,则为5%左右。
2.碳水化合物的主要生理功能
(1)提供热能
(2)解毒作用
(3)构成组织和细胞
(4)膳食纤维对消化系统的保护作用
3.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来源
人类膳食中的能源物质碳水化合物主要由植物性食品提供。
(1)谷类(2)块茎类(3)蔗糖(4)果糖(5)乳糖
学前儿童所需碳水化合物的供给量较成人多,由碳水化合物供给的热量要占总需要量的50%-70%。若碳水化合物供给不足,机体就要动用体内的脂肪和蛋白质来保证能量的需求。这样既不经济,也会引起生理机能的紊乱,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
(一)基础代谢
基础代谢是人体在清醒、安静、空腹和室温200C-250C的适宜环境中,维持最基本的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学前儿童由于代谢旺盛,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所以基础代谢比成年人高10%-15%。1岁以内每千克体重每天平均需要55千卡热能,年龄渐长,需要量渐减。到7岁左右每千克体重每天需要44千卡热能。婴儿时期,基础代谢所需能量约占总能量的50%左右。
1.维生素A
(1)维生素A的生理功能
合成视紫红质,维持夜视功能;维持上皮细胞的正常发育;促进正常的生长发育,提高机体免疫力。
(2)维生素A的食物来源
1)各种动物的肝脏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动物的肾、心、肺、胰腺以及鱼类、乳类、禽蛋也含有一定量的维生素A。
2)植物性食品中的胡萝卜素,可在人体内转化成维生素A。一般橙黄色、深绿色的蔬菜,如菠菜、豌豆苗、青椒、胡萝卜、南瓜、红心甜薯等含胡萝卜素丰富。芒果、杏等水果也含有较多的胡萝卜素。
学前儿童锌的需要量为每日5-10毫克。
5.碘
碘是构成甲状腺素的主要原料。碘的生理功能是通过甲状腺素来实现的。
碘缺乏时,甲状腺素合成不足,引起甲状腺肿大,叫“甲状腺肿”,又叫“粗脖子病”。
生活在碘缺乏地区的孕妇,由于自然环境中缺碘,使得自身摄取的碘不足,胎儿的生长发育受到严重影响,特别是脑和内耳的发育出现严重障碍。孩子出生后早期碘缺乏,甲状腺素合成不足,致使其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表情呆滞,身体发育比例失调。最严重的后果是智残,称为“地方性克汀病”,也叫“呆小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