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器电源分系统设计
航天器二次电源设计

航天器二次电源设计俞可申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前 言本文根据航天器电源的特殊要求,对电路以定性分析为主,对二次电源的设计进行了阐述。
介绍了二次电源在设计和测试的运用实例。
内容有:电路设计,储能电感设计,运算放大器增益设计技巧,噪声抑制方法等,还介绍使用示波器常见问题分析等内容。
2目 录1 概述 (4)2 航天器电源系统 (5)2.1航天器电源 (5)2.2电源系统结构 (5)3航天器二次电源设计 (6)3.1 二次电源特性及要求 (6)3.2 二次电源设计 (7)3.2.1二次电源基本电路 (7)3.2.2储能电感设计 (8)3.2.3运算放大器增益设计技巧 (10)3.2.4散热设计 (11)3.2.5 噪声抑制方法 (13)3.3使用示波器常见问题分析 (16)31 概述众所周知,所有航天器都需要电源才能工作,而航天器是一个有多种不同功能单元组成的庞大系统,对电源而言,这些单元都是有着各种不同功率和用电要求的负载,必须设计高可靠,高性能,适配性强的电源,才能保证航天器在设计寿命内可靠安全运行,甚至可以延长航天器的使用寿命。
19世纪末,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已经在他的著作中第一次科学地论证了借助火箭实现宇宙飞行的可能性。
1957年10月4日,苏联拉开了人类航天的新序幕,苏联人用卫星号运载火箭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卫星1号送入太空,卫星1号为球状,重约83.6Kg,直径约58Cm, 距地面的最大高度为900公里,卫星绕地球一周需1小时35分,这颗卫星在轨运行了92天。
时隔一个月,同年11月3日,苏联又发射了第二颗人造地球卫星——卫星2号,卫星为锥型,重量约508kg,这颗卫星搭载了一只“莱伊卡”的小狗进行生物试验,还进行了一系列空间环境试验。
1958年1月31日,美国进行了美国人将一颗重18磅的“探险者1号” 卫星送入太空。
1961年4月12日,世界上第一艘载人飞船东方-1飞上太空,苏联航天员加加林乘飞船绕地飞行108分钟,安全返回地面,成为世界上进入太空飞行的第一人。
SpacecraftPowerSystems:航天器电源系统

Solar
Solar Thermal
Photovoltaic Dynamic
0.2 - 300
5 - 300
25 - 200
9 - 15
800 - 3000 1000 - 2000
Low
Medium
High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High
Medium
Medium
Yes
Yes
Medium
High
Low
High
Radioisotope 0.2 - 10 5 - 20 16K – 200K High Low Low No None None
• It varies between about 1310 and 1400 on an annual cycle, with max at perihelion and min at aphelion
Power vs Energy: Power (Watts) is time-rate-of-change of Energy (Watt-hours)
a = Re+H
• Solar array must collect enough energy during sunlight to power spacecraft during entire orbit
• Solar array power
during daylight
( ) Psa =
+ PeTe PdTd
• Orbit - defines achievable solar energy, eclipse periods, radiation environment
• Spacecraft configuration - spinner implies body-mounted solar cells; 3-axis implies solar panels
航天电子设备二次电源输入保护电路设计

文章编号:1001-893X(2011)05-0114-05航天电子设备二次电源输入保护电路设计曹广平(中国西南电子技术研究所,成都610036)摘 要:针对航天电子设备在特殊工作环境下的电源电路设计要求的特殊性,分析了其供电环境和电源变换器的工作原理,提出了采用集成DC/DC变换器时外围保护电路设计的一般原则,结合工程实践给出了常用星载电子设备和火箭(导弹)载电子设备电源保护电路方案,并对保护电路设计参数提出控制指标的建议。
关键词:航天电子设备;二次电源;DC/DC变换器;保护电路设计中图分类号:TN86;TN7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1-893x.2011.05.024Design of Secondary Power Input Protection Circuitfor Aerospace Electronics EquipmentCAO Guang-ping(Southwest China Institute of Elec tronic Technology,Chengdu610036,China)Abstract:Acc ording to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po wer circuit design requirement for space electronics equipment working under special condition,this paper analyses its po wer supply environment and the operation principle of power source converter,provides the general design principle of the periphery protection circuit when the inte grated DC/DC converter is used,proposes the commonly used power source protec tion circuit scheme for space borne and rocket/missile-borne electronics equipment,and gives suggestion of control indexes for the protec tion circuit design parameters.Key words:space electronics equipment;secondary power;DC/DC converter;protection circuit design1 引 言在卫星、火箭、导弹等航天平台中,电子设备的种类越来越多,功能越来越复杂,设备内部电路的供电需求各异,而平台一般只提供单组电压供电,需电子设备自行进行电源变换。
我国交会对接任务中航天器电源设计与应用

务中, 天宫一号 目标飞行器先后成功与神舟八号 、 神
舟九 号 载人 运输 飞船 完成 了空 间交 会 对接 ,标志 着
我 国空 间交 会对 接 技术 取得 重大 突破 ,为建 造 运 营 空 间站 迈 出了关键 的一 步 。
3 . 1研 制任务 总 要求
在满足总体质量 、 包络 、 寿命等约束条件下 , 研 制出供电能力 3 . 5 k W的I O O V高压母线 电源分系统
的供 电 能力 、 母 线 电压 、 可 靠 性 等 各 项 功 能 指 标 均
满足总体要求 , 并成功参 与完成 了两航 天器 电源并
网试 验 。交会 对 接任 务 电源 分 系统 的应 用技 术成 果 为 后续 空 间站 工程 的研制 积 累 了宝 贵经 验 。
作 为航 天器 平 台 的主要 组成 部 分之 一 ,电源分 系统 是完 成 空间 交会 对接 任务 的基 本保 障 。交 会 对
次, 太 阳电池翼需经受频繁 的高低温冲击 ; 充放电次
数 多对蓄 电池 的工作 寿命也 提 出更大 挑战 。 ③ 复 杂工况 载荷 设计 目标 飞行 器 任务 期 间 内需 经 历 发射 、 变轨 、 多 次 对接 及 分离 等工 况 ,载 荷输 入较 复 杂 ,对太 阳 电池
3 研 制 工 作 情 况
第 3期
王娜 等 : 我 国交会对接任务中航天器电源设计与应用
5 3
达到 3 . 5 k W, 峰值 达到 6 k w, 为 国 内 首 次 自主研 发 的 低轨 I O O V高压 母 线 ,也 是 国 内低 轨 功 率 最 大 的
电 源分 系统 。
国外航天器电源与供配电标准体系综述

国外航天器电源与供配电标准体系综述
杨东;杜红;付林春;王磊;姜东升;穆浩
【期刊名称】《电源学报》
【年(卷),期】2024(22)2
【摘要】建设完备的航天器电源与供配电标准体系是提升航天器电源与供配电系统设计正确、确保卫星能源安全可靠的重要工具。
本文通过研究欧洲空间标准化合作组织ECSS(European Cooperation for Space Standardization)、美国宇航局NASA(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Japan Aerospace Exploration Agency)、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和美国航空航天学会
AIAA(American Institute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等国外组织出版的电源与供配电系统标准,分析各自标准专业的侧重点,综述国外标准所包含的内容,总结各组织的标准体系,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航天器电源与供配电标准体系建议和参考。
【总页数】9页(P396-404)
【作者】杨东;杜红;付林春;王磊;姜东升;穆浩
【作者单位】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M92
【相关文献】
1.国外载人航天器标志相关标准综述
2.航天电源与供配电标准体系建设
3.企业物流绩效评价标准及体系研究国外综述
4.国外运载器、航天器从地面到空间自然环境标准综述
5.国外载人航天器维修性标准综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空间航天器电源技术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综述

2023空间航天器电源技术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综述CATALOGUE 目录•空间航天器电源技术概述•空间航天器电源技术现状分析•空间航天器电源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空间航天器电源技术的发展前景及挑战01空间航天器电源技术概述1电源系统的构成及作用23利用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为航天器提供电力。
太阳能电池板在夜间或阳光不足时,为航天器提供电力。
储能电池负责管理、调度和监控电力供应,确保航天器的正常运行。
电源管理单元利用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为航天器提供电力。
空间航天器电源技术的分类太阳能电池板技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衰变产生的热能,通过温差发电技术转化为电能。
放射性同位素电源利用霍尔效应产生的电能,为航天器提供电力。
霍尔效应电源空间航天器电源技术的发展历程01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空间航天器电源技术经历了从化学电池到太阳能电池板的转变。
02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太阳能电池板的效率不断提高,成本不断降低,使得其在空间航天器电源技术中得到广泛应用。
03目前,太阳能电池板已经成为空间航天器电源技术的主流方向,而放射性同位素电源和霍尔效应电源则分别在长寿命和高能电源方面具有优势。
02空间航天器电源技术现状分析03锌银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长寿命、可靠等优点,适用于深空探测和载人航天的电源系统。
化学电池技术现状01锂离子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长寿命、快速充电等优点,是卫星电源的主流选择。
02镍氢电池具有高功率密度、长寿命、环保等优点,适用于需要高功率输出的航天器。
具有高转换效率、长寿命、可靠性高等优点,是卫星电源的主要选择。
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具有制造成本低、寿命长、耐空间辐射等优点,适用于大型卫星和载人航天器的电源系统。
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具有轻便、可弯曲、制造成本低等优点,适用于小型卫星和便携式设备的电源系统。
薄膜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池技术现状具有高能量密度、长寿命、可靠性高等优点,是深空探测和载人航天电源的主流选择。
放射性同位素电池具有高能量输出、长寿命、可靠性高等优点,适用于大型卫星和载人航天器的电源系统。
航天器电源系统设计作业【哈工大】

航天器电源系统设计作业1.电源系统在主电源、储能电源、功率调节三方面的方案初步设计步骤包括哪些方面。
确定电源系统的技术指标要求首先要充分了解飞行任务特点、航天器结构构型方案、工作寿命要求、有效载荷方案,从而确认航天器总体对电源系统的设计要求:电源系统的任务、供电要求(长期功率,峰值功率,平均功率,脉冲功率)、工作寿命及可靠性要求、质量及体积要求、环境试验要求、研制经费和航天器总体的制约条件等。
①主电源的方案选择与设计包括:太阳电池类型(品种和规格)、太阳电池阵的布局及安装方式(本体安装、单轴跟踪、双轴跟踪)、太阳电池阵输出功率预估、太阳电池阵的质量和面积预估、可靠性、安全性要求和可靠度指标预估、与航天器其它分系统的机、电、热接口要求、与地面支持设备间的机、电、热接口要求②储能电源的方案选择与设计包括:蓄电池的类型(品种和规格)、蓄电池组的组成形式、蓄电池组容量、放电深度要求(满足各种工况下的航天器对功率的需求)、蓄电池组的最大输出功率需求、蓄电池组充放电循环寿命需求、蓄电池组的质量和体积预估、可靠性、安全性要求和可靠度指标预估、与航天器其它分系统的机、电、热接口要求、与地面支持设备间的机、电、热接口要求③功率调节的方案选择与设计包括:能量传输方式(直接能量传输系统、峰值功率跟踪系统)、母线电压调节方式(不调节、半调节和全调节母线)、母线电压的选择和母线供电品质要求、太阳电池阵、蓄电池组的功率调节与控制方式、电源控制设备的质量和体积预估、可靠性、安全性要求和可靠度指标预估、与航天器其它分系统的机、电、热接口要求、与地面支持设备间的机、电、热接口要求2.空间环境对电源系统的影响包括哪些方面。
针对原子氧侵蚀影响、等离子体环境的表面充放电影响的预防措施。
①地球空间环境:引力场、中性大气、真空、电离层、磁场与磁层、高能粒子辐射环境、微流星体和空间碎片(1)对轨道的影响:地球引力场、高层大气、日月摄动、太阳辐射压力(2)对姿态的影响:地球磁场、高层大气、地球引力场、太阳辐射压力(3)空间环境对结构和材料的影响:辐射损伤(电磁辐射损伤;高能粒子辐射损伤)、材料放气、污染、材料表面原子氧侵蚀、撞击损伤、接触表面黏着和冷焊(4)空间环境对航天器的充电和放电影响:真空放电、表面静电充放电、体内放电、低压放电(5)空间环境对电子器件的影响:热环境、辐射损伤、单粒子事件(6)空间环境影响对航天器研制各阶段的要求:可行性论证阶段、方案设计阶段、研制阶段、发射阶段、运行阶段、发生异常和故障阶段(7)空间环境对电源系统的影响:太阳总辐照度变化的影响、化学损伤的影响、高能带电粒子的辐射损伤影响、等离子体环境的表面充放电影响、机械损伤的影响、温度环境的影响、空间污染的影响②原子氧侵蚀影响的预防措施:(1)选用抗原子氧侵蚀能力强的互联材料,或选择满足任务寿命要求的互连片的厚度,同时开展地面验证试验。
航天器电源分系统

• 顺序部分分流调节 • 脉宽调制开关分流调节
部分分流
开关分流
-16-
6.5 电源变换器
对整个航天器统一的电源母线进行所需要的电压、品质变换的所有变 电路集合,称为电源变换器
电源变换器分类: • DCDC:将输入的电源母线直流电压变 换成一种或者几种具有移动稳压程度和品 质的直流电源电压
• DCAC:将输入的电源母线直流电压变 换成具有一定稳压稳频静的单相、两相或 三相交流电压
6.5 电源变换器
航天器电源变换器设计应以整星母线电源特性和负载设配用电需求为主 要依据,力求机、电、热性能均满足卫星总体技术要求 • 选择合适的电路形式 • 输入端和输出端采用故障隔离措施 • 可靠性 • 散热因素必须进行考虑
Page-19
太阳能 • 硅太阳电池、单结GaAs/Ge砷化镓、三结GaInp2/GaAs/Ge砷化 镓太阳电池 • 光电转换
核能发电 • 热电转换
-5-
6.2 发电技术
化学电池
化学电池:一种将物质反应的化学能直接转换成电能的发电装置或储 能装置
化学电池构成 • 电极、电解质、隔膜和壳体
化学电池按工作性质和储存方式的不同分类 • 原电池、蓄电池、储备电池、燃料电池
一次电源母线(电源主线)
母线:电气用语,用于传输电能,具有汇集和分配电力作用的总导线 母线分类:
• 不调节母线 • 部分调节型 • 全调节型
全调节型母线原理图
-15-
6.4 航天器结构功能及组成
太阳电池阵的功率调节
目的: 将除负载以外太阳电池阵多余的输出功率对地分流,起稳定母 线电压的作用
母线分类:
-6-
6.2 发电技术
核电池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蜕变或放射性元素裂变所释放的热能并通过热能转 换器发电的装置 • 热电转换器有温差电偶和热离子二极管两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6-1 电源分系统基本构型
发电装置: 化学能电池 太阳电池阵 太阳动力 核电源等 电源控制装置与配电: 电源管理控制、调节、 电压变和配电
卫星系统 负载
电源分系统
能量储存装置: 重复充电电池 飞轮 燃料电池 电容器等
卫星轨道对电源分系统设计的影响
地球轨道飞行器的电源分系统设计思路和特 点都是相通的,但是在某些方面还是各有各 的特点。
2、太阳电池参数
图6-3给出太阳电池的输出I-V特性曲线。 3500 转化效率η可通过Imp、Vmp计算得到。 η=(Imp· mp)/(S· V A) 3000 式中,Imp为最佳工作点电流;Vmp为最佳工作点电 压;S为标准条件下太阳常数;A为单体电池面积。 太阳电池的曲线因子EFF可以通过下式计算。EFF越 2500 大,曲线越“硬”,最佳工作点的输出功率越大。 EFF=(Imp· mp)/( Isc· oc) V V 式中,Isc为短路电流;Voc为开路电压。 2000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图6-4的曲线显示了一个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太阳电池 时间(年) 阵在15年寿命期间输出功率的变化。
6.2.5 核电源
将放射性同位素蜕变或放射性元素裂变所释 放的热量通过热电转换器件转换成电能 主要组成:热源、热电转换器和散热器。 热源:放射性同位素源和核反应堆。 热电转换器:种类比较多,常用的:温差电 偶和热离子二极管 采用核反应堆的卫星:前苏联的宇宙“954” 号雷达型海洋监视卫星。 温差电偶在地面上最广泛的的应用领域?
将燃料和氧化剂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负极活性物质:氢气(燃料),正极活性物质: 氧气(氧化剂),电解液:氢氧化钾溶液 燃料和氧化剂分别储存 在两个容器中 单体电压:0.5~0.9V 转化效率:51%~67%。 必备辅助系统:氢氧供 给子系统、排水子系统、 排热子系统、自动控制 和电压调节子系统。 氢氧燃料电池组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发电系统。
表6-1简略介绍了太阳同步轨道(包括近地 轨道)和地球同步轨道太阳电池阵设计条件 的不同特点和差异。
表6-1 两种轨道卫星电源分系统设计特点比较
项目 太阳同步轨道卫星电源分系统 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电源分系统
负载 遥感式有效载荷居多。平台载 通信类卫星居多。除轨控姿控脉冲工 特点 荷脉冲式短期工作,平台服务 作外,有效载荷和服务系统平稳工作, 系统平稳工作,短期峰值负载 脉冲负载不影响设计。 功率影响电源容量设计。 轨道 轨道周期约为100分钟,对电源 轨道周期约 24 小时,对电源分系统的 周期 分系统的设计压力较大 设计压力较小 地影 最长地影时间控制在不大于 36 最长地影时间为72分钟 时间 分钟 轨道 每个轨道圈的光照时间短,约1 光照 小时左右,可充电时间短,对 时间 太阳电池阵设计影响较大,一 般使蓄电池组充电的所需要的 太阳电池的面积几乎与供电太 阳电池相等,即几乎占太阳电 池阵面积的一半。 光照时间长,可充电的时间也长,每 个轨道圈可充电的时间长达22.8小时, 可节约太阳电池阵给蓄电池提供的太 阳电池数量。另外由于地球同步轨道 航天器每年有两个135天的全日照期, 蓄电池会产生所谓的“记忆效应”, 必须进行轨道再调整。
6.2.6 太阳动力电源
用太阳能去加热一种流动工质以驱动一个涡轮交流 发电机 NASA的Lewis研究中心已经实施了世界第一个全尺 寸的太阳动力演示系统 太阳动力电源分系统用热能储存系统代替化学能储 存系统,热能储存系统是融熔盐。 当进入地影时热能量储存系统驱动涡流交流发电机 为负载提供电能。 热能储存系统比在用的蓄电池组寿命更长。技术先 进的接受机和变换器的系统额定功率可以达到 10W/kg。所达到的指标与光伏系统几乎是一样的。
1、放射性同位素温差电源 (RTG)
构成:放射性同位素热源、温差电换能器和热辐射器 从放射性同位素衰变时发射出来的高能带电粒子和 射线通过物质相互作用,最终被阻止和吸收,射线的 动能被转变为热能,使与之作用的物质温度升高。 放射性同位素热源采用238Pu(半衰期89年) 温差电换能器是一种将放 射性同位素的衰变热直接 转换成电能的换能器件。 辐射散热器:在RTG中只 有一小部分热量转换成电 能,大部分废热需要通过 热辐射方式排到空间。 缺点:输出功率较小
6.2 发电
6.2.1 能源转换器件及发电装置的选择
三种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空间能源:化学能、核 能和太阳能 典型转换器件如表6-2所示。 不同寿命的卫星对能源的种类要求不同。
仅几天到十几天寿命的航天器选择银锌蓄电池或锂电池; 执行短期飞行任务的大功率(几千瓦至几十千瓦)飞行器, 尤其是载人飞船,氢氧燃料电池组是最好的选择; 核电源适用于在光照条件差、温度高或有尘埃流的恶劣空 间环境条件下工作的卫星,多用于行星探测和某些长寿命 的军事卫星; 寿命为几个月、几年、十几年的卫星来说,功率为几千瓦 到上万瓦的卫星来说,往往选择太阳电池阵。
温度对蓄电池组 蓄电池组的容量和充放 镉镍蓄电池组如果在 0~10℃范围 设计的影响 电电压都受温度的影响, 内工作, 10 年寿命可以满足。氢 镉 镍 蓄 电 池 组 如 果 在 镍蓄电池组在低温( -20℃)充电, 0~10℃范围内工作,可 在 20℃放电,可以获得好的容量。 以保证较长的工作寿命 如 果 蓄 电 池 组 放 电 时 温 度 达 到 35℃,容量降低20%
第六章 电源分系统设计
如果现代人Leabharlann 活中没有了电,将会怎样? 如果卫星没有了电, 又会怎样?
主要内容
6.1 概述 6.2 发电 6.3 储能 6.4 电源控制装置与配电 6.5 小卫星电源设计
6.1 概述
负责航天器在各个飞行阶段为卫星的用电负载提供功率, 直至卫星寿命终止。构型如图6-1所示。 包含:发电、电能储存、电源控制、电源电压变换、供配 电等硬件。 1、发电装置 种类:一次化学蓄电池、核电源、太阳电池阵等。 基本原理:是通过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将化学能、核能或 光能转变成电能。 2、电能储存装置 必要性:地影区为卫星的用电负载供电 储存装置:可重复充电的蓄电池组、飞轮和电容等 作用:在光照期间将能量储存起来,到卫星地影期将能量 释放出来给卫星供电。 电源系统一直是航天器质量最大的分系统,约占整个航天 器质量的25%~35%。
2、核反应堆热离子电源 定义:用核反应堆作 为热源、热离子能量 转换器作为能量转换 系统的核电源。 原理:将核反应堆裂 变产生的热能转变为 电能。 组成:反应堆活性区、 反应堆控制系统、冷 却系统、核辐射防护 屏蔽和辅助系统等
核反应堆的构造和原 理图 1-释热元件 2-壳体 3-反射层 4-调节系统 5-下盖 6-上盖 7-载热质进口 8-载热质出口 9-固定释热元 件的栅阵
6.2.7 太阳电池阵
1、太阳电池
将光能直接转换成电能的半导体器件 种类:非晶体硅太阳电池、单晶硅太阳电池及Ⅲ-Ⅴ元素的化 合物电池。 最普遍的:硅太阳电池和锗为衬底的单、双和三结砷化镓电 池。 典型硅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15%;空间最高18.3% GaAs/Ge电池转化效率:18.5%~19.5% 双结Ga0.5In0.5P/GaAs电池批产平均转化效率22%;最高转化 效率26.9% 三结Ga0.5In0.5P/GaAs/Ge电池转化效率:27%(国内批产) 六结砷化镓电池的理论转化效率可达58% 图6-2所示的一组曲线明显地看出,不同种类的电池在1MeV 相等效通量下的损失因子不同
输出功率(瓦)
图6-3 太阳电池的输出I-V特性曲线 图6-4 太阳电池阵输出功率随时间变化曲线
3、太阳电池阵构型及组成 定义:将太阳电池片有序排列、黏贴在基板上,并 连接成为电气整体,具有输出引线,就形成太阳电 池阵。 种类:体装式太阳电池阵和展开式太阳电池阵 展开式:对日跟踪定向太阳翼和固定式,前者设机 构对日定向,后者一般依靠星体对日定向。 对日跟踪定向:单轴对日定向和双轴对日定向 太阳电池阵一般组成:电气系统和基板 展开平板式的太阳电池阵还具 有展开释放锁紧机构、连接支 撑架、驱动机构等部件。
表6-1 两种轨道卫星电源分系统设计特点比较(续2)
布片利用系数对 对平板式的太阳电池板只要采取大并联电路连接方 太阳电池阵设计 式,太阳电池阵的布片利用系数均应达到0.95。 的影响 系统设计对太阳 如果系统设计能使太阳电池阵在寿命末期工作在最佳工作点 电池阵的影响 (方案设计阶段),将使电源功率利用率至少提高1%。 放电深度对蓄电 由于每年约 5000 次的地 池组的影响 影,必须控制蓄电池组 的放电深度以保证蓄电 池组的寿命。镉镍蓄电 池一般可以 用 20% 、氢 镍蓄电池一般可以用 40%的放电深度 每年约有 92 次地影。 10 年寿命的 卫星,镉镍蓄电池一般可以用60% 的放电深度(一个单体失效)。 15 年寿命的卫星,氢镍蓄电池组 一般设计在75%的放电深度(一个 单体失效),最大到80%
6.2.2 锌银蓄电池
负极:锌,正极:氧化银 单体电压:约1.4~1.5V;单体比能量:156~ 238W· h/kg。 能量转化方式:锌银蓄电池组在地面充电,将电 能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在锌银蓄电池组中,在轨 运行时蓄电池组放电,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用途:锌银蓄电池组作 为主电源用于短期飞行 的卫星,也可以作为应 急电源或火工装置的辅 助起爆电源。
6.2.3 锂-亚硫酰氯电池(锂电池)
负极:金属锂;正极:液体亚硫酰氯。 优点:3.3V单体电池平均放电电压、高放电倍率 (1小时放电制)、长寿命(5~7年)、低维修 费用、小质量、高比能量(200~500W· h/kg) 等。 使用锂电池时要 十分注意安全。
6.2.4 氢氧燃料电池
一般设计寿命 2~5 年,粒子等效 通量较小,对太阳电池阵的设计 影响也较小,轨道高度和倾角不 同、量级也不一样,应该加以考 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