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概念在马克思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
浅谈马克思异化理论及其现实意义(DOC)

浅谈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现实意义摘要:“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在其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
马克思在批判研究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继承和发展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异化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异化劳动观。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全面系统地揭示了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源及其四个表现,并且指出扬弃异化的根本道路是实现共产主义。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的劳动异化现象的理论武器。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强迫性分工和私有制依然存在,所以劳动异化现象将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
因而,在当前经济背景下,重读马克思异化劳动观,对于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异化劳动现实意义和谐社会指导作用Marx's theory of labor alienation and its practical significanceWu XichaoLaw and Politics School, Zh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Zhanjiang, 524048 China Abstract: "alienation labor" theory is Marx in his book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 of 1844", "a very important theory proposed by. Marx criticized the bourgeois classical economics research,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dialectics of Hegel's idealism, view on the basis of feuerbach's humanism alienation,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alienation labor. Marx's alienation labor view of comprehensive system reveals the root causes of alienation labor and its four performance,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fundamental way of sublating alienation is to realize communism. The view of Marx's alienated Labour guide our correct recognition of the theory of labor alienation phenomena at the present stage in China. Is in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in our country, implements the public ownership as the main body, a variety of ownership economy common development of the basic economic system, compulsive division of labor and private ownership still exist, so the labor alienation phenomenon will exist in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 for a long time to come. Therefo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rrent economic, reread Marx alienation labor, to solve the contradictions among the people,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has the reality guiding sense.Key words:Alienation of labor Realistic significance Harmonious society Guiding role一、前言(一)研究背景及意义异化(alienation)一词来源于拉丁文的alientio和alienate,表示脱离、转让、出卖、疏远等义;哲学上指从主体本身中分裂出自己的对立面,这种对立面变为了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并转过来支配主体的现象。
论异化劳动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2

二、异化劳动理论的发展推动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变革《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理论不仅具有坚实的现实基础和社会的物质内容,并且指出了消灭异化的现实道路和手段,奠定了马克思以后哲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尤其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资本论》中,异化理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发挥和论证,也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
首先,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异化思想使马克思的异化观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马克思首先对青年黑格尔派在如何消灭异化,将人们从虚幻的存在物的统治中解放出来的观点进行了批判。
马克思认为,青年黑格尔派的观点是天真的、幼稚的空想而已,思想的批判绝不能代替现实的批判,思想的改变也无法代表更不能代替现实的改变。
其次,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分析了异化的根源,并指出私人利益与共同利益之间的分裂,共同利益对于现实个人的“不依赖”和虚幻存在,是各种异化关系在利益关系上的实质表现,并进一步对异化思想进行了论述,由人们相互作用产生的力量却作为完全异己的力量威慑和驾驭着他们,这种现象即由主体产生了反对自己的异己的力量,就是异化。
再次,马克思分析了消灭异化的社会历史意义。
消灭异化的前提也即生产力的发展是实际的必须前提的原因,生产力及与其相关的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是共产主义的前提,共产主义的实现可以消灭人们对产品的异化。
也就是只有生产力高度发展时,自发性的强制性的社会分工已为自觉自愿的社会分工所代替时,异化才能彻底消灭。
其次,在《资本论》等著作中,马克思把异化同资本主义的具体生产过程和交换、分配领域联系起来,对《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异化思想作了详尽的论证和发挥。
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马克思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真正秘密,进一步从现实的角度揭示了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异化关系。
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工人所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只是发生了价值的转移,没有任何的增值,而工人所支出活劳动才创造出新价值,并最终实现价值的增值。
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

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异化在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
所谓的异化,是指的事物在发展变化中逐步走向对自身的否定。
因此,异化实际上指的就是杨弃。
因此,异化有两个特征: 1、异化是事物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2、异化必然走向异化的异化。
即否定之否定。
黑格尔是提出最早异化理论的人;黑格尔承认,先有自然界,然后有人,有人的精神。
他认为自然界之前还有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叫做理念阶段,或者叫做逻辑的阶段。
这个阶段变出了自然界,这就叫异化。
费尔巴哈把这个概念接过来解释宗教。
以前18世纪唯物论批判宗教比较肤浅,光说宗教是愚昧无知的产物。
人怎么会信上帝?这是愚昧无知,不懂科学!这种批判很简单,费尔巴哈用异化解释宗教的起源,就比以前深了一步,进了一步。
圣经说,上帝按照自己的模样创造了人,创造了亚当、夏娃。
费尔巴哈指出来的却正好相反。
他说,是人按照自己的模样创造了上帝。
不仅如此,人还把自己的本性也放到上帝里去了。
上帝有无比的智慧,这智慧是什么东西?是人的本性。
上帝爱世人,爱是从哪里来的?也是人的本性。
上帝有意志,意志是从哪里来的?也是人的本性。
所以,是人把自己的本性赋予自己创造的上帝,并且把它无限夸张,成了个上帝。
但是在创造出上帝之后,却跪倒在上帝的脚下,向它哀求:伟大的上帝啊!你创造出我啦!请你救苦救难。
我什么都不是,我是卑微渺小的,你是伟大全能的。
一切好的东西都归到上帝那里去了,顶礼膜拜。
这个过程,费尔巴哈把它叫做异化,叫做人性的异化,或者叫做人的本质的异化。
上帝哪里来的?神哪里来的?都是人自己造的。
自己塑菩萨自己拜,不认得了,反而倒过来,让上帝支配自己。
修道士为什么不结婚?因为天国里有个新娘,叫圣母玛利亚。
他把自己需要的,异化成圣母,他就不要新娘了。
修女在天上也有个新郎,就是上帝。
天上有了新郎新娘,就不要人间的了,异化了。
因此费尔巴哈得出一个结论:要克服宗教的异化,人就应该崇拜自己。
上帝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在人之上没有更高的东西,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不要相信上帝,要相信人自己。
异化理论

论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及其现实启示摘要:在马克思理论与思想发展的过程中,异化理论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这一理论启示我们:要把发展作为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第一要务,要注重经济社会与人的协调发展,要注重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关键词】异化劳动异化一、马克思对异化的论述:异化:主体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分裂出自己的对立面,变为了外在的异己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异化是人的生产及其产品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
其产生的主要根源是私有制,最终根源是社会分工固定化。
在异化中,人丧失能动性,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甚至畸形发展。
它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达到最严重的程度,必将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消亡以及僵化的社会分工的最终消灭而被克服。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也是有其诞生和发展的过程的,马克思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将异化概念不断深入完善,最后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1、青年黑格尔派时期(1843年前):马克思开始学习了解异化概念,是从黑格尔的异化理论开始的。
因此,马克思的异化论也是从自然的异化开始的。
“自然对我们的意识来说,不再是恐惧的来源,而正是伊壁鸠鲁使直接的意识形态、自为存在成为一种自然的形态……对自然的任何关系本身同时也就是自然的异化。
[1]”此时马克思认识到的异化仍然是黑格尔的观点,而他自己的思考也停留在思想层面,思索着自然界的本质,进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权衡,并没有超出黑格尔的范围。
2、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时期及巴黎时期:在这段时期里,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及费尔巴哈逐步克服了黑格尔哲学的束缚,认识到了黑格尔哲学中的种种缺陷,逐步开始形成全新的世界观。
在异化论方面,马克思认识到了黑格尔异化论中过于夸大“自我意识”的作用,并扬弃了其中的唯心主义观点,对异化的思考也逐渐深入到政治经济学层面。
(1)马克思对于黑格尔理想的政治制度开始批判。
马克思认为真正的市民处于官僚组织(国家组织)和社会组织(市民组织)双重组织中,前者的物质由市民构成,国家对市民来说是形式的对立面,而后者的物质并不是国家,市民本身对国家来说是物质的对立面。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和异化概念及其演变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和异化概念及其演变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和异化概念及其演变马克思是西方思想史上的权威人物之一,他的理论从19世纪至今影响深远。
这篇文章将从人的本质和异化概念两个方面,分别介绍马克思的思想。
一、人的本质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劳动和创造,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的改造和创造力。
人是有意识、有创造潜力的生物,人的本质在于创造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赞扬人类在发展历程中所赢得的宝贵经验和取得的科技成果,认为人类的本质是为了不断进步的新知识和经历。
二、异化概念马克思在分析今天的社会条件时,注意到工人在生产中失去他们的人性。
其原因在于生产过程被割裂成许多部分,工人只是某种环节的机器,没有机会全面参与整个生产过程。
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受到了异化:工人和生产产品之间的关系被打破,人类失去了自己的本质。
马克思将这种情况称为“异化”。
马克思把异化分四个阶段:一是对自然异化,二是对自己异化,三是对社会异化,四是对人类的异化。
这四个异化的阶段是不可避免的,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下,生产的异化现象,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形态的异化是异化的总和,主要体现为人和产品的异化。
马克思提出发展人类能力和自然科学技术的能力是重要的,而劳动的异化则是工业生产发展中遇到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
马克思认为,解除异化必须从工业生产方式中逐步消灭分工和科学化生产中会出现的机器人化趋势。
三、演变马克思的思想经历了演变过程。
在青年时期,他主要关注人道主义。
成熟时期,他的思想影响包括自然科学、哲学、经济学和历史学等多个领域。
在半年多的时间里,逝世前的马克思重视自然科学,并倾向于科技的发展。
马克思的一些思想在当时被视为冒犯并引起争议。
然而,现在人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在现代文明中有着重要的影响。
马克思的理论成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础。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工业革命的发展,生产过程变得越来越高度分工和机械化,因此,马克思的异化概念具有参考价值,以解决当前的社会问题。
异化论

异化理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政治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他们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最重要的思想武器。
“西方马克思主义”正是通过对当代资本主义异化现象的揭露和对异化新特点的分析,得出当代资本主义是一个不合理的、畸型的、病态的社会的结论的。
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资本主义异化理论作实事求是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政治学说的基本性质。
一异化本属哲学范畴,最早将异化概念引入社会政治学说中,作为考察社会政治问题“概念工具”的是卢卡奇。
早在20年代,卢卡奇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中,就已通过对物化与商品生产内在联系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的必然性。
他认为,物化是商品社会固有的现象,它必然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而发展;而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正是一个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社会,商品交换的原则成为社会活动的最基本原则,一切社会关系,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披上了“物—物”关系的外衣。
因此,商品交换以及由此产生的物化,便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异化成了描述当代资本主义的“普遍的社会存在范畴”。
卢卡奇还分析了物化在主、客观两方面的表现形式。
从客观方面看,物化表现为:一个充满客体的世界拔地而起,控制这些客体的规律虽然正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但人们仍将它视为与自己力量相对立的异在的隐蔽的力量。
尽管人们能掌握其规律,但却无法通过自己的活动来改变这一客观的过程。
从主观方面看,在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地方,一个人的活动成了与他自己相疏远的东西,这种活动变成了附属于社会自然规律的人类以外的客观商品,人的活动是按消费品那样独立于人的方式进行的。
总之,卢卡奇指出:“物化是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每一个人所面临的必然的直接的现实性。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从50年代开始,资本主义进入一个相对的稳定发展时期,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各西方国家普遍推行了福利国家政策,人民生活水平也有较大提高。
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在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在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摘要】劳动异化理论是马克思的理论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通过对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的再认识,结合我国现在的实际情况,分析了现在社会中出现异化现象的历史必然性。
着重阐述了现代社会中存在的一些异化现象,例如拜金主义、技术异化、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发展异化和大众社会心理层面的异化。
【关键词】劳动异化理论异化现象异化一.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马克思最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论述了异化劳动理论。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自由自觉的活动就是劳动,但是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处于异化状态。
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阶段和方面:(l)劳动者和劳动产品的异化。
马克思认为,劳动应该是人本质力量的体现,但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同劳动者相对立。
“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
因为根据这个前提,很明显,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自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
”①(2)劳动者和劳动活动相异化。
因为劳动产品的异化,生产本身就成了一中异化的活动。
劳动从人的内在需要变成了外在的、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
在这种劳动中,工人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受摧残,劳动不是人的需要,而是手段。
(3)人的类本质同人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人的类本质是一种社会关系,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劳动异化、人的自我活动、自由活动的类本质就被贬低为手段。
“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同样使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使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
”②(4)人同人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人同人相异化是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
二.我国社会中出现异化现象的原因探究马克思认为,正是生产力和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一种社会关系,这种社会①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41②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47关系使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所以产生了所有制,所有制是对他人劳动的支配。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及其意义

浅析马克思的“异化劳动”及其意义摘要: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主要有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劳动活动与劳动者相异化、人的类本质异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异化等四个方面。
主要通过从黑格尔到费尔巴哈到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的概念来分析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并进一步指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异化劳动;意义一、“异化劳动”概念黑格尔认为异化是绝对观念向自然、社会的外化和退化;异化是思维的对象化与客观化。
他把劳动与异化联系起来并从对过去的探索中发掘了异化产生的原因,这为马克思创立“异化劳动”提供了直接的理论前提。
虽然黑格尔的劳动观包含了深刻的异化劳动的思想,但他致命的缺点却是没有给“异化劳动”提出一个明确的概念。
费尔巴哈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异化观,并建立了人本主义的异化观。
他认为,异化的出发点是具有感性的人。
异化来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恐惧感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依赖感。
费尔巴哈认为精神异化和宗教的产生是由人的异化所造成的,宗教不是克服异化和扬弃异化的方式,它本质上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的结果,人类对上帝的膜拜仅仅是人类把自己的本质赋予了上帝并神圣化的结果。
费尔巴哈的异化观是建立在人本学和唯物论的基础上的,他从人本主义这个观点出发来考察异化,并以人道主义为武器来批判宗教异化,批判宗教世界是世俗世界的幻想,这是他高于黑格尔的地方。
但他只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世俗基础,而并没有看到对于这个世俗基础应当用革命手段解决社会基本矛盾,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阶级对立,形成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黑格尔与费尔巴哈的异化概念对马克思创立异化劳动概念有深刻的影响,马克思在两人的异化概念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把异化概念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他的异化概念主要概括为:异化的主体是”人”,这个“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由自觉的,这个“人”最基本的活动是劳动,这种劳动不是抽象的精神劳动而是现实的生产劳动。
在马克思看来,异化劳动是体现人的类本质的劳动,应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异化概念在马克思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
【摘要】异化概念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中起到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马克思的异化概念继承于前人,但又做了创作性的使用。
在马克思那里,异化概念体现出批判的价值,同时,通过异化劳动,马克思确立了实践思想,为其之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异化;价值;劳动;实践
一、异化概念演变
关于异化问题的热烈讨论,主要由于上世纪30年代发表的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但对异化概念的使用上却可以追溯到很远。
异化一词,在拉丁文里alination表示,英文里用alienation表示,德文用Entfremdung表示。
这三个词都有转让、疏远的意思。
这是异化概念最早在法学的运用,主要是指财产与自身分离的状态。
在十七到十八世纪,异化概念有了在社会问题上的运用。
卢梭为了论证天赋人权和社会制度存在的合理性,提出社会契约论,认为国家的权利来自于公民,是每个公民拿出自己的人权的一部分交给国家,由国家行使自己的意志。
国家就是公民权利的异化。
在哲学领域,异化概念开始于德国古典哲学中对异化概念的运用。
费希特在自己的哲学体系中以自为主体,以自我设定非我,非我就是自我的异化。
但异化概念到了黑格尔那里才真正成为一个哲学概念。
黑格尔以绝对精神作为发展的基点,绝对精神能动的本性必然要显示自身,把自己外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最后在人类的自我意识中认识到自己,从而完成异化的回归。
这里异化和外化是没有区别的。
而且,异化并不具有贬义。
以上讨论只是涉及到异化概念的使用。
异化概念开始具有贬义色彩的使用开始于文艺复兴之后。
由于有了文艺复兴时期人类理想,对比现状,人们开始有了异化的感觉。
到了费尔巴哈那里,费尔巴哈把异化用于对宗教的上帝的批判,异化完全表现为宗教对人的本质的压迫。
马克思直接继承了费尔巴哈对异化的批判性使用,发起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猛烈批判。
在马克思之后人们对异化的讨论也主要是侧重于它带来的压抑性感觉和批判性使用。
在这个意义上,弗洛姆把异化扩大化,异化不止是在社会分工上,制度、语言都有可能造成异化,我们就是生活在一个异化的世界中。
而且,从异化对人的压抑角度,他把异化的源头追溯到上帝、宗教以至到了柏拉图。
二、马克思对异化概念的使用
马克思对异化概念的使用直接继承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他看到了黑格尔哲学中异化概念所蕴含的辩证的能动性,同样也批评黑格尔只是“站在现代国民经济学家的立场上”,把异化只是看做思想的异化,“只是为历史的运动找到了抽象的、逻辑的、思辨的表达”,而不是真正的人的现实的生产活动。
马克思也看到了费尔巴哈运用异化概念对宗教发动的而强有力的批判,并创造性的把异化批判运用与对社会的批判。
纵观整个人文主义历史,对人的关怀总是要设问:人是什么,人的生存状态应该是什么样的,为此总要设定一个人之为人的目标或称为价值悬设,然后设定的价值目标来反观现实。
只不过流派不同,对人的解释不同,设定的目标也不一样,可能是自由、生命意志、存在等等。
有了一个设定的价值目标就可以简单的根据理想与现实的差别进行批判和改造,凡是与人应该有的东西不一致的都被定性为异化,都是应该扬弃的东西。
所以,异化首先体现出对人的价值的关怀。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把人的本质设定为自由自觉的活动。
在《手稿》中,马克思论述到:“生产生活就是类生活。
这是产生生命的生活。
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更进一步这样说道:“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
一当人们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
三、异化概念在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作用
异化概念在马克思的理论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表现为两个方面:
首先是异化劳动所具有的价值批判功能。
批判体现的是人文关怀。
批判就要有批判的标准,就要进行价值设定。
对人类价值的关怀,对人的幸福的关注是马克思思想一贯的指向。
从他的中学毕业考试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就可以看出来。
“选择一种能给我们提供广阔场所来为人类进行活动、接近共同目标即完美境地的职业”。
在其后的《莱茵报》时期、及《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的写作中我们都可一看出,马克思始终思考的一个主题就是:人的幸福在哪,怎样才能实现人的幸福。
所以对人的价值关怀是马克思思想工作的最终指向。
异化概念为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现实社会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现实的社会就是异化的世界,要摆脱异化的状态就要扬弃异化劳动,实现人的类本质。
在后来的论著中,马克思为避免异化概念素具有的思辨色彩引起误解,放弃使用异化概念。
但是为人类前行设定的价值悬设却一直没有放弃,从现实世界寻找人的幸福这一价值追求一直没有放弃,而且,把人的幸福定位于现实生活,通过劳动改造现实世界实现人的幸福这一途径是从异化、异化劳动开始的。
后来,马克思把人的发展目标定为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这一目标是通过劳动生产力的逐步发展而实现的。
但是这一转变是从异化劳动开始的。
其次,异化劳动最重要的是把马克思的理论研究引向了实践。
退去异化概念的批判色彩,看到的就是劳动,也就是实践。
由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正是机器工业大力发展时期,人们当时看到主要的实践就是劳动。
虽然之前,马克思已经意识到“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认识到历史的发源地就在市民社会。
但是明确把生产劳动确定为全部历史的发源地开始于《手稿》,开始于异化劳动。
在明确了当下劳动为异化劳动之后,马克思就开始进一步探讨,既然异化的劳动不属于我,那它属于谁,是什么造成了劳动的异化的。
马克思在《手稿》中开始
深入具体地探讨了工资、地租、资本利润等现象的实质,指明异化劳动只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产物,它会随着共产主义的到来而扬弃。
最重要的,是马克思指明了劳动是全部历史的发源地,“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是自然对人的生成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
”从古希腊的神话“那喀索斯之死”开始,人类实际已经意识到,要想认识自己就要外化自己。
劳动的实质是外化,是对象化。
“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
从这个意义上说,劳动,进而实践,就获得了本体论的地位。
社会就是劳动实践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解释社会现象也应该抓住实践这一根本,改造社会也只能从实际的社会实践出发。
这样,克思解开所谓的额“历史之谜”,为其之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不过是在实践观点的展开和运用。
总的来说,异化概念为马克思思想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中介作用。
在对异化问题的思考下,马克思把人的价值目标设定为自由,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就是实践。
实践概念确立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基石。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1972年5月第1版;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第3版;
[3]孙强《与唯物史观的形成》,《复旦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
[4]舒也《价值——探讨异化范畴的新视角》,《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