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2)

合集下载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的异化劳动?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的异化劳动?

我们知道,雇佣劳动概念是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基础性概念。

由此出发,马克思相继提出了生产价格、利润、平均利润、利息和资本的有机构成等概念,通过对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的研究,完成了他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严格的经济学分析和批判。

然而,文本显示,在《政治经济学批判》手稿和《资本论》中,马克思在从严格的经济学意义上的雇佣劳动概念出发去分析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同时,又重新提出和使用了“劳动的异化”。

这种情况使许多研究者感到困惑不解,而随着马克思早期哲学著作(主要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问世,由此出现了把《资本论》予以“人道主义化”、进而是“人本主义化”的解释思潮。

这种情况在“西方马克思学”研究者和“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那里表现得尤为突出。

前者以M·吕贝尔、伊·费彻尔等人为代表,后者则以卢卡奇、弗罗姆等人为代表。

按照他们的理解,在马克思数十年的经济学研究工作中,一直到《资本论》的写作,他都没有放弃《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1844年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

马克思所做的,不过是使这一理论更加深入和细致化而已。

历经人道主义思潮、实践唯物主义以及实践本体论的争论,国内学术界对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有所批判,但是,由于这种批判主要局限于哲学原理或唯物史观的层面,以“实践”或“生产”为基础性概念而展开,而没有充分认识到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学语境。

事实上,开人本主义的解释思路之先的卢卡奇当时并没有看到《1844年手稿》,他主要是从《资本论》中读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的。

在哲学原理和唯物史观层面,卢卡奇和我们持实践唯物主义、实践本体论的许多学者并无根本分歧,我们甚至可以由实践唯物主义合乎逻辑地推导出对马克思的人本主义解释。

因此,暂时撇开一般的哲学争论,从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和社会批判理论的关系入手,通过一些具体的文本学分析,或许能为上述争论理出一种新的场地。

一根据我们的分析,在《1844年手稿》中,马克思所论述的异化劳动实际上是他在还很不熟悉政治经济学的情况下用以表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人本主义哲学概念。

马哲重点

马哲重点

马哲重点※手稿出题:异化劳动的四个表现。

☆异化劳动理论一、异化劳动的内容马克思认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性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生产劳动。

劳动是人的社会属性,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异化了。

由此出发,《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四个方面全面阐述其异化劳动的规定性:(一) 劳动者和他的劳动产品的异化。

即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占有的对象就越少,并越受其对象(产品)的奴役和统治。

劳动产品是劳动的产物,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劳动产品应属于劳动。

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工人劳动的产品不仅与工人相脱离,而且变成与工人相对立的力量。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工人的劳动产品成了统治自己的力量,“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

很明显,工人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对象,但现在这个生命已经不在属于他,而属于对象了。

因此,这种活动越多,工人就越丧失对象。

凡是成为劳动产品的东西,就不再是他自身的东西。

因此,这个产品越多,他自身的东西就越少。

”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异化之所以成为可能,就根源于“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工人在他的产品中的外化,这不仅意味着他的劳动成为对象、成为外部的存在,而且还意味着他的劳动作为一种与他相异的东西不依赖于他而在他之外存在,并成为与他对立的独立力量;意味着他给予对象中的生命作为敌对的和相异的东西同他相对立。

”(二) 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

劳动产品与工人相异化,外在于工人存在,这已经是一个现实的结果,这个结果从何而来?“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表现在生产行为中,表现在生产活动本身中。

如果工人不是在生产行为本身中使自身异化,那么工人活动的产品怎么会作为相异化的东西同工人对立呢?产品不过是活动、生产的总结。

因此,如果劳动产品是外化,那么生产本身必然是能动的外化,活动的外化,外化的活动。

浅析劳动异化理论

浅析劳动异化理论

浅析劳动异化理论[摘要] 异化劳动是马克思在初步探索科学世界观的过程中形成的巨大成果,表示的是劳动能产生一种异己的外在力量。

异化劳动表现在一系列环节上:工人劳动产品的异化、工人同劳动产品的异化、工人同自身的异化、工人同“人”的异化。

人类至今没有摆脱异化,而且异化在现代社会中表现的更为全面、更为隐蔽,所以全面、正确的分析异化劳动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异化异化劳动新异化[Abstract] Alienation of labor is the great achievements of Marxism in the initial formation process of exploring scientific world outlook, that are working to produce an alien external force. Alienation of labor manifested in a series of links: the alienation of workers labor products, workers with the work product of the alienation of workers, workers with their own alienation, workers with the “human” alienation. Human being has not get rid of alienation, moreover the performance of alienation in modern society is more comprehensive, more subtle. So full and correct analysis of the labor theory of alienation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Keyword] Marx Alienation Alienation of labor New alienation《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形成过程中一部十分重要的著作。

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

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

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其哲学思想体系中的一项核心观点,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下工人的剥削和劳动者的异化现象。

不过,许多人对于“异化劳动”这个概念并不清楚,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解释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内涵。

1. 劳动过程中的物化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只被雇用了他们的劳动力,他们的身体和精神都是资本家所不关心的。

这就意味着,工人的劳动并不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而是为了生产资本家需要的商品而存在。

这样的劳动被称为“抽象劳动”,其结果是这个劳动过程中的劳动者像一件商品一样被物化了。

在这个过程中,工人的个人能力和个性都被抹杀,他只是成为一种生产工具。

这样使得工人与他们创造的产品分离出去,工人对于这些产品没有任何的感知和主观的情感,工人的劳动也就变成了一个纯粹的力学行为,这就是劳动过程中的物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受到了破坏,生产活动只是为了满足利润和市场需求,这导致了劳动者对于自己的工作完全失去了控制权。

因此,工人的劳动过程渐渐地变成了一种让人感到枯燥与单调的劳动。

他们必须在枯燥无味的生产线上不停地重复同样的动作,而这些动作却不是他们自己决定的。

另外,工人的劳动往往被细分和精细划分,使得工人们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外效果内空心,而又被要求快速完成任务,使得工人无法在工作中感到任何的乐趣和自我实现的满足。

这就是劳动过程中的异化。

3. 产品的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的生产不再是满足人们的需要,而是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

这导致了一种现象:工人所生产的产品,却不是为工人或其他人使用的,而是为了卖给别人赚钱。

因此,产品的生产与消费之间的联系变得微弱甚至消失了,工人们的产品不再是他们自己需要的东西,也不会引起他们的兴趣或自豪感。

他们只是生产出一种可以给资本家带来利润的商品而已,这就是产品的异化。

4. 社会关系的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私人财产的存在和私有制的制度安排,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相对陌生和互不关心。

第七章 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_74950851_77502702

第七章 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_74950851_77502702
2 指圣灵在肉体化时,由于顾全人性而使神性丧失, 以及 罪人与上帝疏远。 3 马丁.路德最先把希腊文圣经中表述异化思想的概 念翻译为德文的“自身丧失”。
三“异化”概念在近代哲学中的形成
1 卢梭 异化即权利的转让与放弃 2 席勒 社会分工与人性的分裂
3 黑格尔的异化观念
4 费尔巴哈 宗教异化
1 卢梭
宗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不是上帝创 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上帝。
4 费尔巴哈 宗教异化
人同自己相分裂,人使他自己的本质对象化,然后, 又使自己成为这个对象化了的、转化成为了主体的、 人格的、本质的对象。这就是宗教的秘密。 “人之对象,不外就是他的成为对象的本质。人怎 样思维、怎样主张,他的上帝也就怎样思维和主张, 人有多大的价值,他的上帝就也有这么大的价值,不 会再多一些。上帝之意识,就是人之自我意识;上帝 之认识,就是人之自我认识。
1 工人与劳动产品的异化
“凡是成为他的劳动产品的东西,就不再是他本身的 东西。因此,这个产品越多,他本身的东西就越少。 工人在他的产品中的外化,不仅意味着他的劳动成为 对象,成为外部的存在,而且意味着他的劳动作为一 种异己的东西不依赖他而在他之外存在,并成为同他 对立的独立力量:意味着他给予对象的生命做为敌对 的和异己的东西同他相对立。”
1
工人与劳动产品的异化
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是同一个异己的对 象关系。因为根据这个前提,很明显,工人在劳动中 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 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大,他本身,他的内部世界就 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宗教方面的情况也 是如此。人奉献给上帝的越多,他留给自己的就越少。 工人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对象:但现在这个生命已不再 属于他而属于对象了。因此,这个活动越多,工人就 越丧失对象。“

异化劳动

异化劳动

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的形成黑格尔的“异化”黑格尔的异化蕴含着辩证法的因素,黑格尔从唯心主义出发,把绝对理念看作是先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存在而存在的,是异化的主体;由于主体在自身内部矛盾的动力下是一个自我发展的过程,绝对理念首先异化为自然界,接着又在发展中扬弃对自然界的异化,回到绝对理念本身,这是一种精神的异化;但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中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他不满意用人的意识去解释历史的观点,唯心地设想了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人的劳动,但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评价时说“黑格尔把人的自我生产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因而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结果”[1]。

由于其阶级的局限性,只看到劳动的积极一面,看不到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带给劳动老者的苦难的消极一面,他把人通过劳动改造自然的这个自我生产过程抽象化为精神的自我生产过程,是抽象劳动。

在马克思《博士论文》中,他就受到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异化观影响,马克思认为,在伊壁鸠鲁那里“由于有了质,原子就获得同它的概念相矛盾的存在”[2]。

“现象世界”是“完成了的并且同自己的概念相异化了的原子”的产物。

“只有在伊壁鸠鲁那里现象才被理解为现象,即理解为本质的异化,这种异化本身在它的现实性里作为异化表现再来的”[3]。

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开始接触到大量的现实社会问题,需要对实际的法和经济问题发表意见,但马克思自己已有的知识,特别是对黑格尔信奉的哲学思想不能够解释“国家和法实际上是阶级利益的体现,是物质生产,市民社会的产物”。

按照黑格尔关于国家和法是“理性”与“自由”体现的观点,国家与法应该是普遍利益的代表,但当时普鲁士政府的“书报检查令”制度却扼杀了人民的出版自由,在“林木盗窃法”中,林木占有者“占了法的上风”,国家和法却成了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工具,这在黑格尔观点来看也是一种异化,但这种异化不是国家与法的理性异化为私人利益而最终实现自身,不是精神自由异化为出版法令而最终实现自身;而是异化的现实否定了国家的理性本质与法的自由本性,是超出了黑格尔的异化理论框架。

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在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在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在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摘要】劳动异化理论是马克思的理论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通过对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的再认识,结合我国现在的实际情况,分析了现在社会中出现异化现象的历史必然性。

着重阐述了现代社会中存在的一些异化现象,例如拜金主义、技术异化、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发展异化和大众社会心理层面的异化。

【关键词】劳动异化理论异化现象异化一.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马克思最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论述了异化劳动理论。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自由自觉的活动就是劳动,但是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处于异化状态。

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阶段和方面:(l)劳动者和劳动产品的异化。

马克思认为,劳动应该是人本质力量的体现,但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同劳动者相对立。

“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

因为根据这个前提,很明显,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自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

”①(2)劳动者和劳动活动相异化。

因为劳动产品的异化,生产本身就成了一中异化的活动。

劳动从人的内在需要变成了外在的、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

在这种劳动中,工人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受摧残,劳动不是人的需要,而是手段。

(3)人的类本质同人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人的类本质是一种社会关系,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劳动异化、人的自我活动、自由活动的类本质就被贬低为手段。

“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同样使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使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

”②(4)人同人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人同人相异化是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

二.我国社会中出现异化现象的原因探究马克思认为,正是生产力和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一种社会关系,这种社会①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41②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47关系使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所以产生了所有制,所有制是对他人劳动的支配。

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

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

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马克思思想中的异化劳动理论是其社会历史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所面临的种种困境,从而为我们理解社会现实提供了有力的分析工具。

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是指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所遭遇的四种不同形式的异化现象。

下文将对这四种内涵进行详细阐述。

第一重内涵是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物化异化。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往往被剥夺了个人的所有权,成为了资本家的财产。

劳动者所生产的产品成为了商品,而商品的交换往往是在资本家的支配下进行的,劳动者对自己的劳动成果失去了控制和支配权。

这种物化异化不仅使劳动者无法享有自己劳动成果的权利,还使劳动者的劳动成果成为了资本家对其的剥削资本,使劳动者与他们的劳动成果发生了断裂,失去了劳动的满足感和价值认同感。

第四重内涵是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社会异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不再是一个自由的个体,而是成为了社会中的一个孤立的个体。

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竞争和剥削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和敌对,并且在劳动过程中资本家为了利润最大化,使得劳动者之间发生了利益冲突。

劳动者不再是相互合作、相互支持的社会成员,而是被迫成为了一个孤立的存在,使得劳动者的心灵与社会之间发生了断裂。

使得劳动者感到孤独和无助,对社会产生了不信任和不满的情感。

通过上述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的阐述,我们不难发现,异化劳动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者所面临的各种困境和挑战,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劳动者的剥削和压迫。

与此马克思也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异化的根源和实现的路径,指出只有通过社会主义的道路,才能够实现对劳动者的真正解放,建立人类的新型社会。

对这四重内涵的深入理解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也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和解决社会现实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异化劳动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异化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探讨和研究的热点。本文首先对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背景和基本内涵进行了必要的阐述,然后分析了异化劳动理论的理论价值和局限性,最后尝试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去理性看待当前社会的异化现象,从而使我们更加坚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仰。 关键词:异化 异化劳动 马克思 异化现象

一、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背景 (一)卢梭的异化观 十八世纪的法国哲学家卢梭是异化思想的首推者。在他的大部分著作中,异化问题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的这一异化思想主要是从政治、经济、伦理和道德方面阐述的。起初,他认为人们创造了财富的同时却给自己带来了不幸,这一社会事实就是异化,而私有财产正是产生异化的根源。他在《论科学和艺术的复兴是否促进了风俗的淳厚》和《爱弥尔》中,批判了科学艺术已经成为封建统治者用来巩固王权的利器,并反过来驾驭人的异化现实。 (二)费希特的异化观 在十九世纪的德国哲学家中,费希特首次用“外化”的概念,从哲学的高度说明了异化问题。他企图利用这一概念来表现他全部的唯心主义哲学。他提出了“自我”和“非我”两个概念,并且认为二者是对立的。但是作为本原的自我具有外化自身的能动性,自我只有通过外化才能达到自我与非我的统一,从而才能实现主客体的统一。这一具有扬弃性质的过程正是费希特所说的外化,即异化过程。自我外化为非我,从而否定自身,使原来与自我同一的东西变成异己的东西。费希特仅仅是注意到了外化及其结果,并没有更细致地考察结果背后的真实关系。因此,在他那里,异化仅仅是一种自我异化。 (三)黑格尔的异化观 黑格尔继承并且发展了费希特的异化理论,起初他在批判基督教“实证性”时,曾指出人们所创造的基督教越来越成为了一种反过来排斥、压抑自己的力量。后来,在《精神现象学》中,他认为“异化”就是“对象化”。在他的唯心主义哲学大厦中,绝对观念成为了世界的本原,而它的发展也经历了三个阶段:即逻辑阶段、自然阶段和精神阶段。绝对观念通过扬弃自身的抽象性而异化出与自身相对立的自然界。黑格尔认为,“自然界是自我异化的精神。”然而它不会只停留在自然的发展阶段上,而是要扬弃自然,复归精神,从而实现绝对观念永不停息的自我运动、自我发展。在整个异化和异化扬弃的过程中,黑格尔始终深信绝对观念是异化的主体,正是绝对观念派生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因此,在黑格尔思辨哲学的世界里,异化被理解为精神的异化或者说是观念的异化。 (四)费尔巴哈的异化观 费尔巴哈否定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异化观,将异化的主体定格在以自然为基础的,感性直观的人身上。他认为宗教就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神或者上帝只不过是人们参照自我形象异化出来的,与人自身对立、异己的存在物。他认为异化问题的核心就是人的类本质同人相脱离。这种异化的直接后果就是人性被摧残,灵魂被扭曲。费尔巴哈作为人本主义的大师,他最杰出的贡献就在于把哲学从虚空的精神领域拉回到了现实的物质世界。但是,费尔巴哈的哲学只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哲学,他把异化的主体限定在离开一定历史条件,脱离社会关系的抽象的人身上。正如马克思所言,“费尔巴哈是从宗教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但是,世俗基础使自己从自身中分离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因此,费尔巴哈的异化观可以称之为人本主义的异化。 (五)马克思的异化观 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卢梭、费希特、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异化学说,认为异化的主体是历史的、现实的人。马克思提出异化劳动思想并不是偶然的,其自身也经历了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认为,“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在《论犹太人问题》中,他又认为,“钱是从人异化出来的人的劳动和存在的本质;这个外在本质却统治了人,人却向它膜拜。”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国民经济学进行了批判,认真分析了工资、利润、地租的相互关系,从雇佣劳动出发,系统论述了他眼中的异化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尖锐的阶级矛盾。在他那里,异化并不是普遍、永恒的规律,而是一个历史范畴,是“过去历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资本的限制就在于:这一切发展都是对立地进行的,生产力,一般财富等等,知识等等的创造,表现在从事劳动的个人本身的异化;他不是把他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当作他自己的财富的条件,而是当作他人财富和自己贫困的条件。但是这种对立的形式本身是暂时的,它产生出消灭它自身的现实条件。”此外,在《资本论》中他强调,“关键不在于物化,而在于异化,外化,外在化,在于巨大的物的权力不归工人所有,而归人格化的生产条件即资本所有,这种物的权力把社会劳动本身当作自身的一个要素而置于同自己相对立的地位。”因此,马克思关于人的异化问题的论述主要体现在他的异化劳动理论上。

二、异化劳动理论的基本内涵 第一,物的异化,即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相异化。马克思从当时国民经济的事实出发,巧妙地发现“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也就是说,劳动的结果反而成为了一种异己的、统治着劳动者的力量。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私人占有,劳动者除去自身劳动力之外,没有任何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的一无所有,没有任何能够实现自己劳动力所必须的物质条件。因此,“工人生产得越多,他能够消费的越少;他创造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工人的产品越完美,工人自己越畸形;工人创造的对象越文明,工人自己越野蛮;劳动越有力量,工人越无力;劳动越投机,工人越愚笨,越成为自然界的奴隶。” 第二,自我异化,即劳动者与劳动本身相异化。劳动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但是在异化劳动中,劳动并不是人们乐生的需要,反倒成为了人们谋生的手段。马克思指出,“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因此,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劳动中则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劳动时觉得舒畅,而在劳动时就觉得不舒畅。因此,他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强制劳动。”工人所从事的生产劳动变成了一种异己的、不属于他的活动,劳动与劳动者之间形成了对抗性的关系。 第三,人与人的类本质相异化。马克思沿用了费尔巴哈关于类本质、类存在物的说法,他认为人的类本质正是人能够自由自觉地活动。但是,在异化劳动状态下,“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能力——变成对人来说是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同样使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使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作为劳动对象和人的无机身体的自然界同人相异化,成为异己的对立物存在着。作为人的本质的自觉自愿的实践活动也成为了压迫、控制人的力量。“异化劳动把自主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也就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因此,人丢掉了自己的类本质,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 第四,人与人相异化。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凡是适用于人对自己的劳动、对自己的劳动产品和对自身的关系的东西,也都适用于人对他人、对他人的劳动和劳动对象的关系。”马克思敏锐地看到了劳动产品和劳动本身最终归属的那个存在物,既不是神也不是自然界,只能是人本身。然而,这个人却不是工人自己,而是工人之外的他人,即资本家。“通过异化的、外化的劳动,工人生产出一个对劳动生疏的、站在劳动之外的人对这个劳动的关系,即生产出资本家——或者不管人们给劳动的主人起个什么别的名字——对这个劳动的关系。”从而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与资本家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或者说是人与人相异化的事实。 三、理论价值和局限性 (一)理论价值 首先,找到了异化现象的真正根源,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初步论证了资本主义的历史暂时性和共产主义历史必然性。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并非像亚尔都塞所说的那样,是“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异化理论遭到了一次黑格尔注射”。相反,他的理论在原则上,与黑格尔的精神异化论和费尔巴哈的宗教异化论截然不同。马克思从客观的社会经济事实出发,用劳动而不是抽象思维去说明社会发展的历史。“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棚舍。劳动生产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了畸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了野蛮的劳动,并使另一部分工人变成机器。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马克思表示异化应根源于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只要私有制的生产关系存在,异化的事实就不可避免。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不仅把人当作商品、当作商品人、当作具有商品的规定的人生产出来;它依照这个规定把人当作既在精神上又在肉体上非人化的存在物生产出来。”这样,异化劳动不仅生产出和劳动者相异化的劳动产品,还生产出不生产的资本家对生产和产品的支配。“整个的人类奴役制就包含在工人对生产的关系中,而一切奴役关系只不过是这种关系的变形和后果罢了。” 其次,是对人本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费尔巴哈和马克思虽然都意识到异化的主体是人本身,但是在如何说明人的本质的问题上,两人的意见是不一致的。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将人的本质看作是一种直观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他用类意识去揭示人的类本质,即理性、意志、心。马克思则批判神性宣扬人性,他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地活动。劳动的异化就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他用现实的生产劳动去说明社会发展的历史,为唯物史观的确立找到了突破口。因此,马克思认为“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绝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人的学说方面,他探究人的本质,探索人扬弃异化,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途径,倡导复归人性,这些尝试无处不折射出马克思本人深邃的哲学思想。因此全面而准确地解读《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和人本主义思想,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加深人地研究、实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保障民生,实现共富,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局限性 首先,马克思在阐述异化劳动理论时,把劳动仅仅理解为体力劳动,而不是脑力劳动。从雇佣工人体力劳动的异化事实出发,从劳动的消极影响出发,揭露了资本家对工人的残酷剥削,以及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尖锐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