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记录属性参考

合集下载

日志的常用信息

日志的常用信息

日志的常用信息
日志的常用信息包括以下几类:
时间戳:记录日志事件发生的时间,通常精确到秒或毫秒。

事件类型:描述日志事件的性质,例如错误、警告、信息等。

事件描述:详细描述日志事件的内容,可能包括具体的错误信息、操作行为等。

异常详情:如果日志事件是异常或错误,应记录异常的详细信息,例如异常类型、异常消息、堆栈跟踪等。

请求信息:记录与日志事件相关的请求信息,例如请求的URL、请求方法、请求参数等。

用户信息:记录与日志事件相关的用户信息,例如用户ID、用户名、IP地址等。

系统信息:记录与日志事件相关的系统信息,例如操作系统、硬件配置、软件版本等。

操作信息:记录对系统或应用程序进行的具体操作,例如登录、注册、修改配置等。

结果状态:描述日志事件的结果状态,例如成功、失败、错误等。

其他信息:根据实际需要,还可以记录其他与日志事件相关的信息,例如自定义的日志字段等。

这些信息可以帮助开发人员和运维人员更好地理解系统运行状态、定位问题、优化性能等。

设置合适的日志级别和日志格式

设置合适的日志级别和日志格式

设置合适的日志级别和日志格式设置合适的日志级别和日志格式对于系统的监控和故障排查至关重要。

在软件开发和系统运维中,日志被广泛应用于记录系统运行状态、用户行为、错误信息等重要数据,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些日志信息,开发人员需要设置合适的日志级别和日志格式。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日志级别。

日志级别用于指定日志的重要性和优先级,常见的日志级别包括TRACE、DEBUG、INFO、WARN、ERROR、FATAL等。

不同的日志级别适用于不同的场景,设置合适的日志级别可以帮助开发人员快速定位问题,减少不必要的日志输出。

在实际开发中,一般会设置默认的日志级别为INFO,这样可以保证系统正常运行时日志不会太过冗杂。

而在调试和故障排查时,可以临时调整日志级别为DEBUG或者更低级别,以获取更详细的日志信息,帮助定位问题。

除了设置默认的日志级别外,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模块和功能设置不同的日志级别。

比如对于网络模块,可以设置更详细的日志级别,以便监控网络通信的细节;对于业务逻辑模块,可以设置更高的日志级别,只记录重要的业务信息和错误信息。

另外,对于一些特定的功能和场景,也可以通过代码来动态调整日志级别,比如在进行性能测试时,可以将日志级别调整为TRACE,以便记录更详细的性能信息。

除了日志级别,日志格式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合适的日志格式可以使日志信息更易于阅读和分析,提高日志的可读性和可搜索性。

常见的日志格式包括文本格式、JSON格式、XML格式等,其中JSON格式在分布式系统中应用较为广泛。

JSON格式的日志可以很容易地被各种日志分析工具解析和处理,提供更丰富的数据结构和更灵活的查询方式。

在实际开发中,可以根据具体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日志格式。

比如对于分析和监控型的系统,可以选择JSON格式的日志,便于后续的数据分析和可视化;而对于一些传统的系统,可以选择文本格式的日志,以便人工查看和分析。

另外,在设置日志格式时,还可以加入一些额外的信息,比如线程ID、时间戳、日志级别等,以便更好地理解日志信息。

设置合适的日志级别和日志格式

设置合适的日志级别和日志格式

设置合适的日志级别和日志格式在应用程序中,日志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它可以帮助我们跟踪应用程序的运行情况,排查问题,并提供有关应用程序性能和行为的信息。

在编写日志的过程中,设置合适的日志级别和日志格式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常见的日志级别。

常用的日志级别包括以下五个等级:TRACE、DEBUG、INFO、WARN和ERROR。

每个级别都有其特定的用途和含义。

1. TRACE级别:最低的日志级别,通常用于非常详细的调试信息。

它会提供非常详细和具体的应用程序执行流程和变量状态信息,对于问题排查非常有用。

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其详细的信息,它可能会导致日志文件很大。

2. DEBUG级别:用于调试目的,并提供比TRACE级别更明确的信息。

相比于TRACE级别,DEBUG级别的日志通常会更精简,只包含应用程序的关键执行路径和变量状态。

3. INFO级别:用于输出常规的运行时信息,比如应用程序的启动、停止、重启等事件。

INFO级别的日志提供了应用程序的关键事件信息,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应用程序的运行情况。

4. WARN级别:用于输出警告信息,表明可能出现潜在的问题或错误。

WARN级别的日志通常用于指出应用程序可能出现的不正常行为或错误,但不会导致应用程序停止运行。

5. ERROR级别:用于输出错误信息,指出应用程序发生严重错误导致无法继续执行。

ERROR级别的日志通常会伴随着异常的捕获和处理,用于记录错误消息和栈轨迹等信息。

在设置日志级别时,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级别。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根据应用程序的运行环境和需求来决定。

在开发和调试阶段,可以将日志级别设置为TRACE或DEBUG,以便详细地了解应用程序的执行情况和变量状态。

而在生产环境中,通常将日志级别设置为INFO或WARN,以避免过多的日志输出对性能产生不必要的影响。

此外,我们还需要设置合适的日志格式来使日志更易读和易于分析。

一个常见的日志格式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时间戳、日志级别、线程ID、类名、方法名,以及日志内容。

网站访问日志扩展记录说明

网站访问日志扩展记录说明

网站访问日志扩展记录配置说明
IIS服务器 ------------------------------------------------------------------------------------------ 1 Apache服务器 ------------------------------------------------------------------------------------ 1 Tomcat服务器 ------------------------------------------------------------------------------------ 2 IIS服务器
在Internet信息服务(IIS)管理器界面。

点击“属性”项(如下图所示),进入日志记录属性配置页面。

配置“高级”选项。

除了默认选项外还应该选择上“Cookie和引用站点”选项。

也可将所有选项均选择。

Apache服务器
配置httpd.conf
在此认为apache服务器安装在/usr/local/目录下;修改apache日志配置文件httpd.conf如下所示:设置日志格式定义
(此种情况发生在原有日志记录,未按天来切割情况)
保存设置,重启apache服务器。

Tomcat服务器
Tomcat已经自带有日志分割功能。

在Tomcat安装目录下的conf文件夹内,找到server.xml
pattern="" 为日志记录字段的配置,为了更加使日志记录信息更加全面,需要将该
(其中XXX 是对应的域名)
虚拟站点的配置
(其中XXX 是对应的域名) 重新启动Tomcat服务器。

日志解析规则

日志解析规则

日志解析规则日志是记录系统运行状态、事件和信息的重要手段。

在系统开发、调试和运维过程中,日志解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日志解析规则,包括日志格式、日志级别、日志内容以及日志解析方法等方面。

一、日志格式1. 时间戳:日志中的第一行应包含时间戳,格式为“YYYY-MM-DD HH:MM:SS.sss”,表示日志记录的时间。

2. 日志级别:日志级别用于表示日志的重要程度,常见的日志级别包括DEBUG、INFO、WARN、ERROR和FATAL。

日志级别应记录在时间戳之后,例如“INFO”。

3. 日志内容:日志内容应简洁明了,描述发生了什么事件或问题。

避免使用复杂的术语或缩写,确保日志易于理解。

4. 异常信息:如果日志中包含异常信息,应使用“Caused by”引导,并详细描述异常原因。

5. 日志分隔符:日志之间应使用分隔符进行分隔,分隔符可以是换行符、空格或其他符号。

二、日志级别1. DEBUG:用于记录详细的系统运行状态,通常只在开发过程中使用。

2. INFO:用于记录系统正常运行的信息,例如系统启动、配置加载等。

3. WARN:用于记录可能导致问题的信息,例如“磁盘空间不足”等。

4. ERROR:用于记录系统运行中出现的错误,可能导致系统异常或故障。

5. FATAL:用于记录严重的系统故障,可能导致系统崩溃或不可恢复。

三、日志内容1. 系统启动:记录系统启动过程中的关键信息,例如启动时间、配置加载等。

2. 请求处理:记录系统处理请求的相关信息,例如请求方法、请求参数、响应状态等。

3. 异常信息:记录系统运行中出现的异常信息,包括异常类型、异常堆栈等。

4. 错误信息:记录系统运行中出现的错误信息,包括错误原因、错误代码等。

5. 性能监控:记录系统性能相关的信息,例如CPU、内存、磁盘使用情况等。

四、日志解析方法1. 文本解析:使用文本编辑器或日志分析工具,手动查看和分析日志内容。

2. 代码解析:编写代码,使用正则表达式或其他方法,自动解析日志文件,提取关键信息。

unittest 日志记录

unittest 日志记录

unittest 日志记录
unittest是Python自带的一个标准库,是一个单元测试框架,可以用来进行单元测试和自动化测试。

在使用 unittest进行日志记录时,可以参考以下方法:
- 测试类:测试类必须导入 unittest,并且必须继承 unittest.TestCase。

测试类中的方法名必须以`test_`开头,并且按照ASCII码顺序排列,因为测试运行顺序是按ASCII 进行的。

- 测试用例:测试用例是一个继承 unittest.TestCase的类,类中的方法才是实际的测试用例。

- 测试套件:测试套件可以看作测试用例的集合,可以将测试用例加入到测试套件中。

- 测试运行器:测试运行器的`run`方法用于运行测试。

- 测试加载器:测试加载器用于加载和查找测试用例。

可以通过 unittest 属性调用默认加载器进行加载查找,或者通过 Discover(test_dir, pattern='test*.py')方法通过文件所在目录加载查找测试用例并加到套件中。

- 测试夹具:测试夹具类似一个测试环境的容器,可以对测试环境进行初始化和销毁。

有三个控制级别,即方法级别、类级别和模块级别,常用的是方法级别和类级别。

- 断言:用于判断测试用例结果是否符合预期,符合则通过测试,否则测试不通过。

常用的断言有`assertEqual`等。

通过使用 unittest 框架并结合适当的日志记录方法,可以方便地记录和跟踪测试过程中的问题和错误,提高测试效率和质量。

如何24小时记录电脑的CPU性能等

如何24小时记录电脑的CPU性能等

1、在控制面板中进入‘管理工具’
2、在‘管理工具’中进入‘性能’
3、看到如下窗口:
4、选择‘计数器日志’,鼠标右键菜单‘新建日志设置’,弹出如下窗口给日志文件起名字:
5、我们可以起个名字,比如‘CPU性能日志’
6、弹出如下日志属性窗口:
7、在日志窗口中,点‘添加计数器’,显示如下窗口:
我们可以选择CPU时间,如上图选中‘% Processor Time’在点‘添加’,再点‘关闭’。

注意,在该窗口中还可以选择计算机,缺省就是本计算机。

8,日志属性窗口就显示如下指标(在计数器列表中显示:\\ZN_DELL6400\Processor(Total)\%
Processor Time),其实还是可以添加多个指标的。

可以选择间隔时间,比如下图中就是15
秒一次,另外,在下图的‘计划’页面可以设置日志的启动和停止方式,可以定时也可以手动。

9、在上图窗口中,进入‘日志文件’页面,如下图,选择‘文本文件(逗号分隔)’,日志文件扩展名为.csv,如下图:
9、按‘确定’后该日志就被新建了,如下图:
10,可以启动该日志,如下图上的两个按键:
据时间看到CPU负载,帮助我们检查问题。

TP-LINK 二层网管交换机 TL-SG3109 TL-SL3452 说明书

TP-LINK 二层网管交换机 TL-SG3109 TL-SL3452 说明书

二层网管交换机TL-SG3109/TL-SL3452用户手册Rev2.0.21910040113声明Copyright © 2010 深圳市普联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未经深圳市普联技术有限公司明确书面许可,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擅自仿制、复制、誊抄或转译本书部分或全部内容。

不得以任何形式或任何方式(电子、机械、影印、录制或其他可能的方式)进行商品传播或用于任何商业、赢利目的。

为深圳市普联技术有限公司注册商标。

本文档提及的其他所有商标或注册商标,由各自的所有人拥有。

本手册所提到的产品规格和资讯仅供参考,如有内容更新,恕不另行通知。

除非有特殊约定,本手册仅作为使用指导,本手册中的所有陈述、信息等均不构成任何形式的担保。

目录物品清单 (1)WEB界面用户手册 (2)第1章开始 (4)1.1使用TP-LINK内置WEB界面前所需的配置 (4)1.2启用TP-LINK内置WEB界面 (6)1.3理解TP-LINK内置WEB界面 (7)1.3.1设备表示 (8)1.3.2使用内置WEB界面管理按钮 (8)1.4页面和表单的使用 (9)1.4.1添加配置信息 (9)1.4.2修改配置信息 (9)1.4.3删除配置信息 (10)1.5设备复位 (10)1.6从设备上注销登录 (11)第2章配置设备信息 (12)第3章配置系统时间 (13)3.1配置夏令时时间 (13)3.2配置SNTP (17)3.2.1SNTP概述 (17)3.2.1.1检测单播时间信息 (18)3.2.1.2检测任意播时间信息 (18)3.2.1.3检测广播时间信息 (18)3.2.2定义SNTP全局设置 (18)3.2.3配置SNTP认证 (19)3.2.4定义SNTP服务器 (21)3.2.5定义SNTP接口设置 (22)第4章配置系统日志 (24)4.1定义一般日志属性 (24)4.2查看内存日志 (25)4.3查看闪存日志 (26)4.4定义系统日志服务器 (27)第5章设备安全配置 (29)5.1管理安全配置 (29)5.1.1认证方法配置 (29)5.1.1.1定义访问配置文件 (29)5.1.1.2定义配置文件规则 (32)5.1.1.3定义认证配置文件 (34)5.1.1.4映射认证配置文件 (36)5.1.1.5TACACS+主机设置 (38)5.1.1.6RADIUS服务器设置 (40)5.1.2密码配置 (42)5.1.2.1设定本地用户 (42)5.1.2.2设定连接密码 (43)5.1.2.3设定启用密码 (44)5.2网络安全配置 (45)5.2.1网络安全概述 (45)5.2.1.1基于端口的认证 (45)5.2.1.2基于端口的高级认证 (45)5.2.2定义网络认证属性 (46)5.2.2.1定义端口认证属性 (47)5.2.2.2配置多台主机 (49)5.2.2.3定义认证主机 (50)5.2.3配置流量控制 (51)5.2.3.1管理端口安全 (51)5.2.3.2启用风暴控制 (53)第6章定义IP地址 (55)6.1定义IP地址 (55)6.1.1定义IP地址 (55)6.1.2定义默认网关 (57)6.1.3定义DHCP地址 (57)6.1.4设定ARP (58)6.2定义域名系统 (60)6.2.1定义DNS服务器 (60)6.2.2配置主机映射 (62)第7章接口配置 (63)7.1配置端口 (63)7.2配置链路聚合组(LAG) (66)7.2.1定义LAG成员 (66)7.2.2配置LACP (68)7.3配置VLAN (69)7.3.1定义VLAN属性 (70)7.3.2定义VLAN成员组 (71)7.3.3定义VLAN接口 (73)7.3.4GARP配置 (74)7.3.5定义GVRP (76)第8章定义传输数据库 (78)8.1静态地址配置 (78)第9章配置生成树协议 (81)9.1经典STP配置 (81)9.1.1定义STP属性 (81)9.1.2STP接口设置 (83)9.2快速STP配置 (85)9.3多重STP配置 (88)9.3.1定义MSTP属性 (88)9.3.2配置MSTP实例 (89)9.3.3配置MSTP VLAN实例 (90)9.3.4配置MSTP接口 (91)第10章配置组播转发 (94)10.1启用IGMP侦听 (94)10.2定义组播组 (96)10.3定义全部组播发送属性 (98)第11章配置SNMP管理 (100)11.1SNMP版本1和版本2c (100)11.2SNMP版本3 (100)11.3定义SNMP安全性 (101)11.3.1定义SNMP全局参数 (101)11.3.2定义SNMP视图 (102)11.3.3定义SNMP组 (103)11.3.4定义SNMP组成员 (104)11.3.5定义SNMP团体 (107)11.3.5.1SNMP团体基本表 (107)11.3.5.2SNMP团体高级表 (108)11.4.1定义SNMP报告属性 (109)11.4.2定义报告过滤 (110)11.4.3定义报告接收 (111)11.4.3.1SNMPv1,2通知接收设备 (111)11.4.3.2SNMPv3通知接收设备 (112)第12章配置服务质量 (114)12.1服务质量概述 (114)12.1.1映射到队列 (115)12.1.2QoS模式 (116)12.1.2.1基本QoS模式 (116)12.1.2.2高级QoS模式 (117)12.2启用服务质量 (117)12.2.1启用服务质量 (117)12.2.2定义队列 (119)12.3队列映射 (119)12.3.1映射CoS值到队列 (120)12.3.2映射QoS值到队列 (120)第13章管理系统文件 (122)13.1下载系统文件 (122)13.1.1下载类型 (123)13.1.2Firmware下载 (123)13.1.3配置下载 (123)13.2上传系统文件 (124)13.2.1上传类型 (124)13.2.2软件文件上传 (124)13.2.3配置上传 (125)13.3使用映像文件 (125)13.4复制系统文件 (126)第14章设备诊断 (127)14.1配置端口镜像 (127)14.2查看所有电缆测试 (129)14.3查看光收发器 (129)第15章查看统计信息 (131)15.1查看接口统计信息 (131)15.1.1查看接口统计信息 (131)15.1.2查看以太网类统计信息 (132)15.1.3查看GVRP统计信息 (134)15.1.4查看EAP统计信息 (135)15.2RMON统计的管理 (137)15.2.1查看RMON统计信息 (137)15.2.2配置RMON历史记录 (139)15.2.2.1定义RMON历史记录控制 (139)15.2.2.2查看RMON历史记录表 (140)15.2.3配置RMON事件 (142)15.2.3.1设置RMON事件控制 (142)15.2.3.2查看RMON事件日志 (143)15.2.4定义RMON警报 (144)附录术语表 (147)交换机初始配置指南 (157)第1章交换机初始配置 (158)1.1配置终端 (158)1.2安装步骤 (158)1.3启动交换机 (159)1.4配置总览 (160)1.4.1初始配置 (161)1.4.1.1静态IP与子网掩码 (161)1.4.1.2给默认VLAN分配静态IP地址 (162)1.4.1.3用户名 (163)1.4.1.4SNMP团体名称 (164)1.5高级配置 (165)1.5.1从DHCP服务器上获取IP地址 (165)1.5.2从BOOTP服务器获取IP地址 (166)1.5.3安全管理和密码设置 (167)1.5.3.1设置安全密码 (167)1.5.3.2设置初始控制台(Console)密码 (167)1.5.3.3设置初始Telnet密码 (167)1.5.3.4设置初始SSH密码 (168)1.5.3.5设置初始HTTP密码 (168)1.5.3.6设置初始HTTPS密码 (168)1.6使用启动菜单 (169)1.6.1软件下载 (170)1.6.1.1通过TFTP服务器来下载软件 (170)1.6.1.2通过Xmodem协议来下载软件 (172)1.6.2擦除闪存文件[选项2] (173)1.6.3密码恢复[选项3] (173)1.6.4进入诊断模式[选项4] (174)1.6.5设置终端波特率[选项5] (174)物品清单小心打开包装盒,检查包装盒里应有的配件:¾一台交换机¾一根交流电源线¾带有DB-9连接器的串口线¾一套《用户手册》及光盘¾一张保修卡¾两个用来将交换机固定在机架上的L型支架及其它配件如果发现包装箱内有任何物品的缺失或损坏,请立即与销售该产品的经销商或者与最近的本公司的销售人员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志记录属性参考
日志记录属性参考
本主题列出了日志记录属性的定义以及用于W3C 扩展日志记录格式的值。

分为下列部分:
W3C 扩展日志记录定义:W3C 扩展日志文件格式可用的常规属性。

进程记帐日志记录定义:W3C 扩展日志文件中进程记帐的其他属性。

Microsoft IIS 日志定义:Microsoft IIS 日志文件格式可用的常规属性。

NCSA 公用日志文件格式:NCSA 公用日志文件格式可用的常规属性。

有关W3C 扩展日志格式的详细信息,请参阅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WWW 协会)网站。

W3C 扩展日志记录定义前缀
含义
s-
服务器操作
c-
客户端操作
cs-
客户端到服务器的操作
sc-
服务器到客户端的操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