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导则.doc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导则.doc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导则.doc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导则

DL 755-2001

1范围

本导则规定了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基本要求,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标准以及系统安全稳定计算方法,电网经营企业、电网调度机构、电力生产企业、电力供应企业、电力建设企业、电力规划和勘测设计、科研等单位,均应遵守和执行本导则。

本导则适用于电压等级为220kV 及以上的电力系统。220kV 以下的电力系统可参照执行。

2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基本要求

2.1总体要求

2.1.1为保证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维持电网频率、电压的正常水平,系统应有足够的静态稳定储备和有功、无功备用容量。备用容量应分配合理,并有必要的调节手段。在正常负荷波动和调整有功、无功潮流时,均不应发生自发振荡。

2.1.2合理的电网结构是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在电网的规划设计阶段,应当统筹考虑,合理布局。电网运行方式安排也要注重电网结构的合理性。合理的电网结构应满足如下基本要求:a)能够满足各种运行方式下潮流变化的需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并能适应系统发展的要求;

b)任一元件无故障断开,应能保持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且不致使其它元件超过规定的事故过负荷和电压允许偏差的要求;

c)应有较大的抗扰动能力,并满足本导则中规定的有关各项安全稳定标准;

d)满足分层和分区原则;

e)合理控制系统短路电流。

2.1.3在正常运行方式(含计划检修方式,下同)下,系统中任一元件(发电机、线路、变压器、母线)发生单一故障时,不应导致主系统非同步运行,不应发生频率崩溃和电压崩溃。

2.1.4在事故后经调整的运行方式下,电力系统仍应有规定的静态稳定储备,并满足再次发生单一元件故障后的暂态稳定和其它元件不超过规定事故过负荷能力的要求。

2.1.5电力系统发生稳定破坏时,必须有预定的措施,以防止事故范围扩大,减少事故损失。

2.1.6低一级电网中的任何元件(包括线路、母线、变压器等)发生各种类型的单一故障均不得影响高一级电压电网的稳定运行。

2.2电网结构

2.2.1受端系统的建设

2.2.1.1受端系统是指以负荷集中地区为中心,包括区内和邻近电厂在内,用较密集的电力网络将负荷和这些电源联接在一起的电力系统。受端系统通过接受外部及远方电源输入的有功电力和电能,以实现供需平衡。

2.2.1.2受端系统是整个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作为实现合理的电网结构的一个关键环节予以加强,从根本上提高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水平。加强受端系统安全稳定水平的要点有:

a.加强受端系统内部最高一级电压的网络联系;

b.为加强受端系统的电压支持和运行的灵活性,在受端系统应接有足够容量的电厂;

c.受端系统要有足够的无功补偿容量;

d.枢纽变电所的规模要同受端系统的规模相适应;

e.受端系统发电厂运行方式改变,不应影响正常受电能力。

2.2.2电源接入

2.2.2.1根据发电厂在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规模的发电厂应分别接入相应的电压网络;在经济合理与建设条件可行的前提下,应注意在受端系统内建设一些较大容量的主力电厂,主力电厂宜直接接入最高一级电压电网。

2.2.2.2外部电源宜经相对独立的送电回路接入受端系统,尽量避免电源或送端系统之间的直接联络和送电回路落点过于集中。每一组送电回路的最大输送功率所占受端系统总负荷的比例不宜过大。具体比例可结合受端系统的具体条件来决定。

2.2.3 电网分层分区

2.2.

3.1应按照电网电压等级和供电区域,合理分层分区。合理分层,将不同规模的发电厂和负荷接到相适应的电压网络上;合理分区,以受端系统为核心,将外部电源连接到受端系统,形成一个供需基本平衡的区域,并经联络线与相邻区域相连。

2.2.

3.2随着高一级电压电网的建设,下级电压电网应逐步实现分区运行,相邻分区之间保持互为备用。应避免和消除严重影响电网安全稳定的不同电压等级的电磁环网,发电厂不宜装设构成电磁环网的联络变压器。

2.2.

3.3分区电网应尽可能简化,以有效限制短路电流和简化继电保护的配置。

2.2.4 电力系统间的互联

2.2.4.1电力系统采用交流或直流方式互联应进行技术经济比较。

2.2.4.2交流联络线的电压等级宜与主网最高一级电压等级相一致。

2.2.4.3互联电网在任一侧失去大电源或发生严重单一故障时,联络线应保持稳定运行,并不应超过事故过负荷能力的规定。

2.2.4.4在联络线因故障断开后,要保持各自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2.2.4.5系统间的交流联络线不宜构成弱联系的大环网,并要考虑其中一回断开时,其余联络线应保持稳定运行并可转送规定的最大电力。

2.2.4.6对交流弱联网方案,应详细研究对电网安全稳定的影响,经技术经济论证合理后,方可采用。2.3无功平衡及补偿

2.3.1无功功率电源的安排应有规划,并留有适当裕度,以保证系统各中枢点的电压在正常和事故后均能满足规定的要求。

2.3.2电网的无功补偿应以分层分区和就地平衡为原则,并应随负荷(或电压)变化进行调整,避免经长距离线路或多级变压器传送无功功率,330kV 及以上等级线路的充电功率应基本上予以补偿。

2.3.3发电机或调相机应带自动调节励磁(包括强行励磁)运行,并保持其运行的稳定性。

2.3.4为保证受端系统发生突然失去一回重载线路或一台大容量机组(包括发电机失磁)等事故时保持电压稳定和正常供电,不致出现电压崩溃,受端系统中应有足够的动态无功备用容量。

2.4对机网协调及厂网协调的要求发电机组的参数选择、继电保护(发电机失磁、失步保护、频率保护、

线路保护等)、自动装置(自动励磁调节器、电力系统稳定器、稳定控制装置、自动发电控制装置等)配置和整定等必须与

电力系统相协调,保证其性能满足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要求。

2.5防止电力系统崩溃

2.5.1在规划电网结构时,应实现合理的分层分区原则;运行中的电力系统必须在适当地点设置解列点,并装设自动解列装置。当系统发生稳定破坏时,能够有计划地将系统迅速而合理地解列为供需尽可能平衡(与自动按频率减负荷、过频率切水轮机、低频自起动水轮发电机等措施相配合)而各自保持同步运行的两个或几个部分,防止系统长时间不能拉入同步或造成系统频率和电压崩溃,扩大事故。

2.5.2电力系统必须考虑可能发生的最严重事故情况,并配合解列点的安排,合理安排自动低频减负荷的顺序和所切负荷数值。当整个系统或解列后的局部出现功率缺额时,能够有计划地按频率下降情况自动减去足够数量的负荷,以保证重要用户的不间断供电。发电厂应有可靠的保证厂用电供电的措施,防止因失去厂用电导致全厂停电。

2.5.3在负荷集中地区,应考虑当运行电压降低时,自动或手动切除部分负荷,或有计划解列,以防止发生电压崩溃。

2.6电力系统全停后的恢复

2.6.1电力系统全停的恢复应首先确定停电系统的地区、范围和状况;然后依次确定本区内电源或外部系统帮助恢复供电的可能性;当不可能时,应很快投入系统黑启动方案。

2.6.2制定黑启动方案应根据电网结构的特点,合理划分区域,各区域必须安排一至两台具备黑启动能力机组,并合理分布。

2.6.3系统全停后的恢复方案(包括黑启动方案),应适合本系统的实际情况,以便能快速有序地实现系统的重建和对用户恢复供电。恢复方案中应包括组织措施、技术措施、恢复步骤和恢复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其保护、通信、远动、开关及安全自动装置均应满足自启动和逐步恢复其它线路和负荷供电的特殊要求。

2.6.4在恢复启动过程中应注意有功、无功功率平衡,防止发生自励磁和电压失控及频率的大幅度波动,必须考虑系统恢复过程中的稳定问题,合理投入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防止保护误动而中断或延误系统恢复。

3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标准

3.1电力系统的静态稳定储备标准

3.1.1在正常运行方式下,对不同的电力系统,按功角判据计算的静态稳定储备系数(Kp%应满

足15%- 20%按无功电压判据计算的静态稳定储备系数(Kv%满足10%- 15%

3.1.2在事故后运行方式和特殊运行方式下,Kp%5得低于10% Kv%不得低于8%

3.1.3水电厂送出线路或次要输电线路下列情况下允许只按静态稳定储备送电,但应有防止事故扩

大的相应措施:

a.如发生稳定破坏但不影响主系统的稳定运行时,允许只按正常静态稳定储备送电;

b.在事故后运行方式下,允许只按事故后静态稳定储备送电。

3.2电力系统承受大扰动能力的安全稳定标准

电力系统承受大扰动能力的安全稳定标准分为三级:第一级标准:保持稳定运行和电网的正常供电;第二级标准:保持稳定运行,但允许损失部分负荷;第三级标准:当系统不能保持稳定运行时,必须防止系统崩溃并尽量减少负荷损失。

3.2.1第一级安全稳定标准

正常运行方式下的电力系统受到下述单一元件故障扰动后,保护、开关及重合闸正确动作,不采取稳定控制措施,必须保持电力系统稳定运行和电网的正常供电,其它元件不超过规定的事故过负荷能力,不发生连

锁跳闸。

a.任何线路单相瞬时接地故障重合成功;

b.同级电压的双回或多回线和环网,任一回线单相永久故障重合不成功及无故障三相断开不重合;

c.同级电压的双回或多回线和环网,任一回线三相故障断开不重合;

d.任一发电机跳闸或失磁;

e.受端系统任一台变压器故障退出运行;

f.任一大负荷突然变化;

g.任一回交流联络线故障或无故障断开不重合;

h.直流输电线路单极故障。但对于发电厂的交流送出线路三相故障,发电厂的直流送出线路单极故障,两级电压的电磁环网中单回高一级电压线路故障或无故障断开,必要时可采用切机或快速降低发电机组出力的措施。

3.2.2第二级安全稳定标准正常运行方式下的电力系统受到下述较严重的故障扰动后,保护、开关及重合闸正确动作,应能保持稳定运行,必要时允许采取切机和切负荷等稳定控制措施。

a.单回线单相永久性故障重合不成功及无故障三相断开不重合;

b.任一段母线故障;

c.同杆并架双回线的异名两相同时发生单相接地故障重合不成功,双回线三相同时跳开;

d.直流输电线路双极故障。

3.2.3第三级安全稳定标准电力系统因下列情况导致稳定破坏时,必须采取措施,防止系统崩溃,避免造成长时间大面积停电和对最重要用户(包括厂用电)的灾害性停电,使负荷损失尽可能减少到最小,电力系统应尽快恢复正常运行。

a.故障时开关拒动;

b.故障时继电保护、自动装置误动或拒动;

d. 自动调节装置失灵;

e.多重故障;

f.失去大容量发电厂;

g.其他偶然因素。

3.3对几种特殊情况的要求

3.3.1为了使失去同步的电力系统能够迅速恢复正常运行,并减少运行操作,经计算分析,在全部满足下列三个条件的前提下,可以不解列,允许局部系统作短时间的非同步运行,而后再同步:

a.非同步运行时通过发电机、调相机等的振荡电流在允许范围内,不致损坏系统重要设备;

b.在非同步运行过程中,电网枢纽变电所或接有重要用户的变电所的母线电压波动最低值不低于额定值的75%;

c.系统只在两个部分之间失去同步,通过预定控制措施,能使之迅速恢复同步运行。若调整无效,应在事先规定的适当地点解列。

3.3.2向特别重要受端系统送电的双回及以上线路中的任意两回线同时无故障或故障断开,导致两条线路退出运行,应采取措施保证电力系统稳定运行和对重要负荷的正常供电,其他线路不发生连锁跳闸。

3.3.3在电力系统中出现高一级电压的初期,发生线路(变压器)单相永久故障,允许采取切机措施;发生线路(变压器)三相短路故障,允许采取切机和切负荷措施,保证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

3.3.4任一线路、母线主保护停运时,发生单相永久接地故障,应采取措施保证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

4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计算分析

4.1安全稳定计算分析的任务与要求

4.1.1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计算分析的任务是确定电力系统的静态稳定、暂态稳定和动态稳定水平,分析和研究提高安全稳定的措施,以及研究非同步运行后的再同步及事故后的恢复策略。

4.1.2进行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计算分析时,应针对具体校验对象(线路、母线等),选择下列三种运行方式中对安全稳定最不利的情况进行安全稳定校验。

a.正常运行方式:包括计划检修方式,和按照负荷曲线以及季节变化出现的水电大发、火电大发、最大或最小负荷、最小开机和抽水蓄能运行工况等可能出现的运行方式;

b.事故后运行方式:电力系统事故消除后,在恢复到正常运行方式前所出现的短期稳态运行方

式;

c.特殊运行方式:主干线路、重要联络变压器等设备检修及其它对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影响较为严重的方式。

4.1.3应研究、实测和建立电网计算中的各种元件、装置及负荷的参数和详细模型。计算分析中应使用合理的模型和参数,以保证满足所要求的精度。规划计算中可采用典型参数和模型,在系统设计和生产运行计算中,应保证模型和参数的一致性,并考虑更详细的模型和参数。

4.1.4在互联电力系统稳定分析中,对所研究的系统原则上应予保留并详细模拟,对外部系统可进行必要的等值简化,应保证等值简化前后的系统潮流一致,动态特性基本一致。

4.2电力系统静态安全分析

电力系统静态安全分析指应用N-1 原则,逐个无故障断开线路、变压器等元件,检查其他元件是否因此过负荷和电网低电压,用以检验电网结构强度和运行方式是否满足安全运行要求。

4.3电力系统静态稳定的计算分析

4.3.1静态稳定是指电力系统受到小干扰后, 不发生非周期性失步,自动恢复到起始运行状态的能力。

4.3.2电力系统静态稳定计算分析的目的是应用相应的判据确定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输电线的输送功率极限,检验在给定方式下的稳定储备。

4.3.3对于大电源送出线,跨大区或省网间联络线,网络中的薄弱断面等需要进行静态稳定分析。

4.3.4静稳定判据为:

dP/d S >0 或dQ/dV >0

4.4电力系统暂态稳定的计算分析

4.4.1暂态稳定是指电力系统受到大扰动后, 各同步电机保持同步运行并过渡到新的或恢复到原来稳态运行方式的能力。

4.4.2暂态稳定计算分析的目的是在规定运行方式和故障形态下,对系统稳定性进行校验,并对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以及各种措施提出相应的要求。

4.4.3暂态稳定计算的条件如下:

a)应考虑在最不利地点发生金属性短路故障;

b)发电机模型在可能的条件下,应考虑采用暂态电势变化甚至次暂态电势变化的详细模型(在规划阶段允许采用暂态电势恒定的模型);

c)继电保护、重合闸和有关自动装置的动作状态和时间,应结合实际情况考虑;

d)考虑负荷特性。

4.4.4暂态稳定的判据是电网遭受每一次大扰动后,引起电力系统各机组之间功角相对增大,在经过第一或第二个振荡周期不失步,作同步的衰减振荡,系统中枢点电压逐渐恢复。

4.5电力系统动态稳定的计算分析

4.5.1动态稳定是指电力系统受到小的或大的干扰后,在自动调节和控制装置的作用下,保持长过程的运行稳定性的能力。

4.5.2电力系统有下列情况时,应作长过程的动态稳定分析:

a. 系统中有大容量水轮发电机和汽轮发电机经较弱联系并列运行;

b. 采用快速励磁调节系统及快关气门等自动调节措施;

c.有大功率周期性冲击负荷;

d.电网经弱联系线路并列运行;

e.分析系统事故有必要时。

4.5.3动态稳定计算的发电机模型应采用考虑次暂态电势变化的详细模型,考虑同步电机的励磁调节系统和调速系统,考虑电力系统中各种自动调节和自动控制系统的动作特性及负荷的电压和频率动态特性。

4.5.4动态稳定的判据是在受到小的或大的扰动后,在动态摇摆过程中发电机相对功角和输电线路功率呈衰减振荡状态,电压和频率能恢复到允许的范围内。

4.6电力系统电压稳定的计算分析

4.6.1电压稳定是指电力系统受到小的或大的扰动后,系统电压能够保持或恢复到允许的范围内,不发生电压崩溃的能力。

4.6.2电力系统中经较弱联系向受端系统供电或受端系统无功电源不足时,应进行电压稳定性校验。

4.6.3进行静态电压稳定计算分析是用逐渐增加负荷(根据情况可按照保持恒定功率因数,恒定功率或恒定电流的方法按比例增加负荷)的方法求解电压失稳的临界点(由dP/dV=0 或dQ/dV=0 表示),从而估计当前运行点的电压稳定裕度。

4.6.4可以用暂态稳定和动态稳定计算程序计算暂态和动态电压稳定性。电压失稳的判据可采用母线电压下降,平均值持续低于限定值。应区别由功角振荡或失稳造成的电压严重降低和振荡。

4.6.5详细研究电压动态失稳时,模型中应包括负荷特性、无功补偿装置动态特性、带负荷自动调压变压器的分接头动作特性、发电机定子和转子过流和低励限制、发电机强励动作特性等。

4.7电力系统再同步的计算分析

4.7.1再同步是指电力系统受到小的或大的扰动后,同步电机经过短时间非同步运行过程后再恢复到同步运行方式。

4.7.2电力系统再同步计算分析的目的,是当运行中稳定破坏后或线路采用非同步重合闸时,研究系统变化发展趋向,并找出适当措施,使失去同步的两部分电网经过短时间的异步运行,能较快再拉入同步运行。4.7.3研究再同步问题须采用详细的电力系统模型和参数。

4.7.4电力系统再同步计算的校验内容:

a. 再同步过程中是否会造成系统中某些节点电压过低,是否影响负荷的稳定,是否会扩大为系统内部失去同步,是否会扩大为系统几个部分之间失去同步;

b. 在非同步过程中流过同步电机电流的大小是否超过规定允许值,对机组本身的发热、机械变形及振动的影响;

c.再同步的可能性及其相应措施。

4.7.5电力系统再同步的判据,是指系统中任两个同步电机失去同步,经若干非同步振荡周期,相对滑差逐渐减少并过零,然后相对角度逐渐过渡到某一稳定点。

5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工作的管理

5.1在电力系统规划工作中,应考虑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问题,研究建设结构合理的电网,计算分析远景系统的稳定性能,在确定输电线的送电能力时,应计算其稳定水平。

5.2在电力系统设计及大型输变电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工作中,应对电力系统的稳定做出计算,并明确所需采取的措施。在进行年度建设项目设计时,应按工程分期对所设计的电力系统的主要运行方式进行安全稳定性能分析,提出安全稳定措施,在工程设计的同时,应设计有关的安全稳定措施,对原有电网有关安全稳定措施及故障切除时间等进行校核,必要时应提出改进措施。

5.3在电力系统建设工作中,应落实与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有关的基建计划,并按设计要求施工。当一次设备投入系统运行时,相应的继电保护、安全自动装置和稳定技术措施应同时投入运行。

5.4在电力系统调度运行工作中,应按年、季、月全面分析电网的特点,考虑运行方式变化对系统稳定运行的影响,提出稳定运行限额,并检验继电保护和安全稳定措施是否满足要求等等,应特别注意在总结电网运行经验和事故教训的基础上,做好事故预测,对全网各主干线和局部地区稳定情况予以计算分析,以及提出主力电厂的保厂用电方案,提出改进电网安全稳定的具体措施( 包括事故处理) 。当下一年度新建发、送、变电项目明确后,也应对下一年度的各种运行条件下的系统稳定情况进行计算,并提出在运行方面保证稳定的措施。应参与电力系统规划设计相关工作。

5.5在电力系统生产技术工作中,应组织落实有关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的具体措施和相关设备参数试验,定期核定设备过负荷的能力,认真分析与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有关的事故,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提出并组织落实反事故措施。

5.6在电力系统科研试验工作中,应根据电力系统的发展和需要,研究加强电网结构、改善与提高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的技术措施,并协助实现;改进与完善安全稳定计算分析方法;协助分析重大的电网事故。

5.7电力系统应配备连续的动态安全稳定监视与事故录波装置,并能按要求将时间上同步的数据送到电网调度中心故障信息数据库,实现故障信息的自动传输和集中处理,以确定事故起因和扰动特性,并为电力系统事故仿真分析提供依据。

5.8电力生产企业、供电企业应向电网调度机构、规划设计和科研单位提供有关安全稳定分析所必需的技术资料和参数,如发电机、变压器、励磁调节器和电力系统稳定器(PSS) 、调速器和原动机、负荷等,并按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要求配备保护与自动控制装置,落实安全稳定措施。对影响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参数定值设置必须经电网调度机构的审核。

有关术语及定义

A1 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安全性指电力系统在运行中承受故障扰动(例如突然失去电力系统的元件,或短路故障等)的能力。通过两个特性表征:

(1)电力系统能承受住故障扰动引起的暂态过程并过渡到一个可接受的运行工况;

(2)在新的运行工况下,各种约束条件得到满足。安全分析分为静态安全分析和动态安全分析。静态安全分析假设电力系统从事故前的静态直接转移到事故后的另一个静态,不考虑中间的暂态过程,用于检验事故后各种约束条件是否得到满足。动态安全分析研究电力系统在从事故前的静态过渡到事故后的另一个静态的暂态过程中保持稳定的能力。

A2 电力系统稳定性电力系统受到事故扰动后保持稳定运行的能力。通常根据动态过程的特征和参与动作的元件及控制系统,将稳定性的研究划分为静态稳定、暂态稳定、小扰动动态稳定、电压稳定及中长期动态稳定。

电力系统稳定与控制作业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研究生结课论文 姓名杨双双 学号201420542396 专业控制工程 性质国家统招(√)单考() 工程硕士()同等学力()科目电力系统稳定与控制 成绩

加强电网三道防线建设的建议 开题报告 1、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随着电网的发展,电网的动态特性日益复杂,电网运行稳定控制的复杂度也相对提升。然而近年来,美国,澳大利亚,瑞典等国家均发生了大面积停电,给这些国家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并严重影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生活,这些引起了国内外对电网安全运行的高度关注。为了确保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一次系统建立了合理的电网结构、配备完整的电力设施、安排合理的安全运行方式,二次系统应配备性能完备的继电保护系统和适当的安全稳定控制措施,这组成一个完备的防御系统,为三道防线。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导则》规定我国电力系统承受最大扰动能力的安全稳定标准分为三级: 第一级标准:保持稳定运行和电网的正常供电[单一故障(出现概率较高的故障)]; 第二级标准:保持稳定运行,但允许损失部分负荷[单一严重故障(出现概率较低的故障)]; 第三级标准:当系统不能保持稳定运行是,必须防止系统崩溃并尽量减少负荷损失[多重严重故障(出现概率很低的故障)]。 三道防线是电力系统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设置三道防线来确保电力系统在遇到各事故时的安全稳定运行,其定义如下: 第一道防线:由性能良好的继电保护装置构成,确保快速、正确地切除电力系统的故障元件。 第二道防线:由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系统、装置及切机、切负荷等稳定控制措施构成,对预先考虑到的存在稳定问题的运行方式与故障进行检测、判断和实施控制,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第三道防线:由失步解列、频率及电压紧急控制装置构成,当店里系统发生失步震荡、频率异常、电压异常等事故时采取解列、切负荷、切机等控制等措施,防止系统崩溃,避免出现大面积停电。第三道防线一般不站队特定的运行方式与

电力系统分析要点复习资料

第一章 1)电力系统的综合用电负荷加上网络中的功率损耗称为(D)D、供电负荷2)电力网某条线路的额定电压为Un=110kV,则这个电压表示的是(C、线电压 3)以下(A)不是常用的中性点接地方式。A、中性点通过电容接地 4)我国电力系统的额定频率为(C)C、50Hz 5)目前,我国电力系统中占最大比例的发电厂为(B)B、火力发电厂 6)以下(D)不是电力系统运行的基本要求。D、电力网各节点电压相等7)一下说法不正确的是(B)B、水力发电成本比较大 8)当传输的功率(单位时间传输的能量)一定时,(A) A、输电的压越高,则传输的电流越小 9)对(A)负荷停电会给国民经济带来重大损失或造成人身事故A、一级负荷 10)一般用电设备满足(C)C、当端电压增加时,吸收的有功功率增加 第二章 1)电力系统采用有名制计算时,三相对称系统中电压、电流、功率的关系表达式为(A)A.S=3UI 2)下列参数中与电抗单位相同的是(B)B、电阻 3)三绕组变压器的分接头,一般装在(B)B、高压绕组和中压绕组

4)双绕组变压器,Γ型等效电路中的导纳为(A)A.G T-jB T 5)电力系统分析常用的五个量的基准值可以先任意选取两个,其余三个量可以由其求出,一般选取的这两个基准值是(D)D.线电压、三相功率 6)额定电压等级为500KV的电力线路的平均额定电压为(C) C. 525kV 7)已知某段10kV的电压等级电力线路的电抗X=50Ω,若取S B=100MVA,UB=10kV,则这段电力线路的电抗标幺值为(B)A、X*=50ΩB、X*=50 C、X*=0.5 D、X*=5 8)若已知变压器的容量为S N,两端的电压比为110/11kV。则归算到高端压,变压器的电抗为(C)C.X T=U K%/100 X 1102/S N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 D.电阻标幺值的单位是Ω 10)对于架空电力线路的电抗,一下说法不正确的是(B) B.与电力网的频率有关第三章 1)电力系统潮流计算主要求取的物流量是(A)A.U*,S~ B.U*;I* C.I*;S~ D Z ,I* 2)电力线路等效参数中消耗有功功率的是(C)A.电纳B.电感C.电阻D .电容3)电力线路首末端点电压的向量差称为(C)C.电压降落 4)电力线路主要是用来传输(C)C.有功功率 5)电力系统某点传输的复功率定义为(D)A.UI B.U。I。 C.U*I。D.U。I*(点米) 6)设流过复阻抗Z=R+jX的线路电流为I,线路两端的电压为U,则线路消耗的有功功率为(A)A.P=I2R B.P=I2|Z | C.U2/|Z| D.P=UI 7)当有功分点和无功分点为同一节点时,该节点电压是网络中的 B.最低电压8)变压器的励磁损耗(铁损)一般由等效电路中(C)确定C.接地支路的导纳9)电力线路等效电路的电纳是()的,变压器的电纳是(B)的。

DLT723-2000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技术导则

F23 备案号:7783—2000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DL/T 723—2000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技术导则 Technical guide for electric power system security and stability control 2000-11-03 发布 2001-01-01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发布 前言 本标准根据原电力工业部综科教[1998]28号文《关于下达1997年修订电力行业标准计划的通知》中所列项目任务《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技术导则》而编制。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是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措施。这类措施虽然已在电力系统中有较普遍的应用,但尚缺乏较全面、系统的技术规定来指导有关的科研、设计、制造和运行工作。本标准即为了适应这一要求而制定。 原电力工业部曾制定了《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导则》(1981年),并且正在进行修订。该导则提出了对电力系统在扰动时的安全稳定原则要求。本标准是根据这些原则提出对安全稳定控制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编写格式和规则遵照GB/T 1.1—1993《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一单元:标准起草与表达规则第1部分标准编写的基本规定》及DL/T600—1996《电力标准编写的基本规定》的要求。 本标准附录A是标准的附录,附录B和附录C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继电保护专委会提出。 本标准由电力行业继电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分专委会和电力自动化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袁季修、孙光辉、李发棣。 本标准由电力行业继电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解释。 目次 前言

DL755-2001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导则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导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导则 DL755-2001 Guideonsecurityandstability forpowersystem 2001-04-28发布2001-07-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发布 前言 本标准对1981年颁发的《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导则》进行了修订。 制定本标准的目的是指导电力系统规划、计划、设计、建设、生产运行、科学试验中有关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的工作。同时,为促进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要鼓励采用新技术,例如,紧凑型线路、常规及可控串联补偿、静止补偿以及电力电子等方面的装备和技术以提高电力系统输电能力和稳定水平。自本标准生效之日起,1981年颁发的《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导则》即行废止。 本标准由电力行业电网运行与控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主要修订单位:国家电力调度通信中心、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等。 本标准主要修订人员:赵遵廉、舒印彪、雷晓蒙、刘肇旭、朱天游、印永华、郭佳田、曲祖义。 本标准由电力行业电网运行与控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解释。 目次 1.范围 2.保正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基本要求 3.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标准

4.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计算分析 5.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工作的管理 附录A(标准的附录)有关术语及定义 l 范围 本导则规定了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基本要求,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标准以及系统安全稳定计算方法,电网经营企业,电网调度机构,电力生产企业,电力供应企业,电力建设企业,电力规划和勘测、设计、科研等单位,均应遵守和执行本导则。 本导则适用于电压等级为220kV及以上的电力系统。220kV以下的电力系统可参照执行。 2 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基本要求 2.1总体要求 2.1.1为保证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维持电网频率、电压的正常水平,系统应有足够的静态稳定储备和有功、无功备用容量。备用容量应分配合理,并有必要的调节手段。在正常负荷波动和调整有功、无功潮流时,均不应发生自发振荡。 2.1.2合理的电网结构是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在电网的规划设计阶段,应当统筹考虑,合理布局。电网运行方式安排也要注重电网结构的合理性。合理的电网结构应满足如下基本要求: a)能够满足各种运行方式下潮流变化的需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并能适应系统发展的要求; b)任一元件无故障断开,应能保持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且不致使其他元件超过规定的事故过负荷和电压允许偏差的要求; c)应有较大的抗扰动能力,并满足本导则中规定的有关各项安全稳定标准; d)满足分层和分区原则; e)合理控制系统短路电流。 2.1.3在正常运行方式(含计划检修方式,下同)下,系统中任一元件(发电机、线路、变压器、母线)发生单一故障时,不应导致主系统非同步运行,不应发生频率崩溃和电压崩溃。 2.1.4在事故后经调整的运行方式下,电力系统仍应有规定的静态稳定储备,并满足再次发生单一元件故障后的暂态稳定和其它元件不超过规定事故过负荷

电力系统分析考试重点总结全

1.同步发电机并列的理想条件表达式为:f G=f S、U G=U S、δe=0。实际要求:冲击电流较小、 不危及电气设备、发电机组能迅速拉入同步运行、对待并发电机和电网运行的影响较小。 2.同步发电机并网方式有两种:将未加励磁电流的发电机升速至接近于电网频率,在滑差 角频率不超过允许值时进行并网操作属于自同期并列;将发电机组加上励磁电流,在并列条件符合时进行并网操作属于准同期并列。 3.采用串联补偿电容器可以补偿输电线路末端电压,设电容器额定电压为U NC=0.6kV,容 量为Q NC=20kVar的单相油浸纸制电容器,线路通过的最大电流为I M=120A,线路需补偿的容抗为X C=8.2Ω,则需要并联电容器组数为m=4,串联电容器组数为n=2。 4.常用的无功电源包括同步发电机、同步调相机、并联电容器、静止无功补偿器。 6同步发电机常见的励磁系统有直流励磁机、交流励磁机、静止励磁系统,现代大型机组采用的是静止励磁系统。 7励磁系统向同步发电机提供励磁电流形式是直流。 8电力系统的稳定性问题分为两类,即静态稳定、暂态稳定。 9电力系统负荷增加时,按等微增率原则分配负荷是最经济的。 10.同步发电机励磁系统由励磁调节器和励磁功率单元两部分组成。 11.AGC属于频率的二次调整,EDC属于频率的三次调整。 12.发电机自并励系统无旋转元件,也称静止励磁系统。 13.采用同步时间法(积差调频法)的优点是能够实现负荷在调频机组间按一定比例分配,且可以实现无差调频,其缺点是动态特性不够理想、各调频机组调频不同步,不利于利用调频容量。 14.频率调整通过有功功率控制来实现,属于集中控制;电压调整通过无功功率控制来实现,属于分散控制。 15.当同步发电机进相运行时,其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的特点是向系统输出有功功率、同时吸收无功功率。 16自动励磁调节器的强励倍数一般取1.6~2.0。 重合器与普通断路器的区别是普通断路器只能开断电路,重合器还具有多次重合功能。 17同步发电机并网方式有两种,这两种方法为:自同期并网、准同期并网 18同步发电机与无穷大系统并联运行时,调节发电机的励磁不改变有功功率,改变无功功率。 19励磁系统向同步发电机的转子提供励磁电流,励磁电源由发电机本身提供的励磁系统称之为自励系统。 20变压器可以调节系统电压,不是无功电源 21调频方法:1主导发电机法2同步时间法(积差调节) 22画出发电机组功率频率特性: 静态调节方程表达式: 1什么是发电机准同期并列和自同期并列?各自的特点?⑴自同期并列:先将励磁绕组经过一个电阻短路,在不加励磁的情况下,原动机带动发电机转子旋转。特点:自同期并列的优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

摘要: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电力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电网体系的结构日趋复杂,电力设备单机容量逐步提高,与之相关的电力系统安全稳定问题也不断涌现。积极研究和运用先进的安全稳定控制技术不但可以使电力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大大提高,而且可以直接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从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的相关概念入手分析了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的相关技术,然后就这些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实际应用进行了说明,旨在为电力部门提高安全稳定控制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技术;应用 电力作为当今社会最主要的能源,与人民生活和经济建设息息相关。供电系统如果不稳定,往往导致大面积、长时间的停电事故,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及社会影响。因此,学习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理论并研究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新的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技术对于实现当前电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我国现有电力系统的输电能力和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概述 1.电力系统稳定的相关概念 电力系统的主要任务就是向用户提供不间断的、电压和频率稳定的电能。它的性能指标主要包括安全性、可靠性和稳定性。电力系统可靠性是指符合要求长期运行的概率,它表示长期连续不断地为用户提供充足电力服务的能力。安全性指电力系统承受可能发生的各种扰动而不对用户中断供电的风险程度。稳定性是指经历扰动后电力系统保持完整运行的持续性。 2.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模式的分类 按照信息采集和传递以及决策方式的不同,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模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就地控制模式。在这种控制模式中,控制装置安装在各个厂站,彼此之间不进行信息交换,只能根据各厂站就地信息进行切换和判断,解决本厂站出现的问题。二是集中控制模式。这种控制模式拥有独立的通信和数据采集系统,在调度中心设置有总控,对系统运行状态进行实时检测,根据系统的运行状态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表,发出控制命令并实施对整个系统的安全稳定控制。三是区域控制模式。区域控制型稳定控制系统是针对一个区域的电网安全稳定问题而安装在多个厂站的安全稳定控制装置,能够实现站间运行信息的相互交换和控制命令的传送,并在较大范围实现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控制。 二、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的关键技术

励磁控制与电力系统稳定

技术讲座讲稿 励磁系统与PSS 2004年10月

1. 前言 根据我国国家标准GB/T 7409.1~7409.3-1997“同步电机励磁系统”的规定的定义,同步电机励磁系统是“提供电机磁场电流的装臵,包括所有调节与控制元件,还有磁场放电或灭磁装臵以及保护装臵”。励磁控制系统是包括控制对象的反馈控制系统。励磁控制系统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都有重要的影响。我国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都对励磁控制系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这里,就励磁系统分类、对励磁控制系统的要求、励磁控制系统与电力系统稳定的关系、电力系统稳定器等几个问题和大家一起进行讨论。 2. 励磁系统分类 同步电机励磁系统的分类方法有多种。主要的方法有两种,即按同步电机励磁电源的提供方式分类和同步电机励磁电压响应速度分类两种分类方法。 按同步电机励磁电源的提供方式不同,同步电机励磁系统可以分为直流励磁机励磁系统,交流励磁机励磁系统和静止励磁机励磁系统。 按同步电机励磁电压响应速度的不同,同步电机励磁系统可以分为常规励磁系统、快速励磁系统和高起始励磁系统。 2.1 直流励磁机励磁系统 由直流发电机(直流励磁机)提供励磁电源的励磁系统叫直流励磁机励磁系统。它主要由直流励磁机和励磁调节器组成。早期的中小容量的同步电机的励磁调节器从发电机的PT(电压互感器)和CT(电流互感器)取得电源;较大容量的同步电机的励磁调节器的电源有时经励磁变压器取自发电机端时,此时,励磁变压器也是主要组成部分(图2-1)。 同步电机的励磁电源是直流励磁机的输出,励磁调节器根据发电机运行工况调节直流励磁机的输出,从而调节发电机的励磁,满足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经济运行的要求。 直流励磁机主要采用由原动机拖动与主发电机同轴的拖动方式,少数(主要是备用励磁机)为由异步电动机非同轴的拖动方式。直流励磁机的励磁方式,主要有它励、自并励和自励加它励三种方式。它励方式的直流励磁机的励磁全部由励磁调节器提供;自并励方式的直流励磁机的励磁全部由直流励磁机本身提供,励磁调节的任务是通过调节与励磁绕组相串联的电阻的大小来实现的;自励加它励方式的直流励磁机的励磁,一部分由励磁

电力系统分析基础知识点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从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20011011.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中一般采用( ) ①欠补偿形式②过补偿形式③全补偿形式④补偿形式不变20011012.在标么制中,只需选定两个基准,常选的是( ) ①电压、电流②电压、功率③电压、电路④电流、阻抗 20011013.电力系统分析中,阻抗指的是( ) ①一相等值阻抗②三相阻抗③两相阻抗④三相不等值阻抗20011017.频率的二次调整是( ) ①发电机组的调速系统完成的②负荷的频率特性来完成的 ③发电机组的调频系统完成的④功率确定的 20011018.同步调相机可以向系统中( ) ①发出感性无功②吸收感性无功③只能发出感性无功④既可为1,也可为2 20011019.电压中枢点是指( ) ①反映系统电压水平的主要发电厂母线②反映系统电压水平的主要变电所母线 ③1或2 ④电机输出线电压 20011020.无限大功率电源供电系统发生三相短路,短路电流的非周期分量的衰减速度( ) ①ABC三相相同②BC两相相同③A、B两相相同④AC两相相同20011021.冲击系数k im的数值变化范围是( ) ①0≤k im≤1 ②1≤k im≤2③0≤k im≤2 ④1≤k im≤3 20011022.电力系统不对称短路包括几种短路类型( ) ①1 ②2 ③3 ④4 20011023.无限大功率电源的内部电抗为( ) ①∝②0.0 ③0.3~1.0 ④1.0~10 20011026.将三个不对称相量分解为三组对称相量的方法是( ) ①小干扰法②对称分量法③牛顿一拉夫逊法④龙格一库塔法20011027.三相短路的短路电流只包含( ) ①正序分量②负序分量③零序分量④反分量 20011029.在系统的初始运行条件、故障持续时间均完全相同的情况下,导致系统的暂态稳

加强三道防线建设确保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摘要)通用版

安全管理编号:YTO-FS-PD732 加强三道防线建设确保电网的安全稳 定运行(摘要)通用版 In The Production, The Safety And Health Of Workers, The Production And Labor Process And The Various Measures T aken And All Activities Engaged In The Management, So That The Normal Production Activities. 标准/ 权威/ 规范/ 实用 Authoritative And Practical Standards

加强三道防线建设确保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摘要)通用版 使用提示:本安全管理文件可用于在生产中,对保障劳动者的安全健康和生产、劳动过程的正常进行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从事的一切活动实施管理,包含对生产、财物、环境的保护,最终使生产活动正常进行。文件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 (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江苏南京211100)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导则》规定我国电力系统承受大扰动能力的安全稳定标准分为三级: 第一级标准:保持稳定运行和电网的正常供电[单一故障(出现概率较高的故障)]; 第二级标准:保持稳定运行,但允许损失部分负荷[单一严重故障(出现概率较低的故障)]; 第三级标准:当系统不能保持稳定运行时,必须防止系统崩溃并尽量减少负荷损失[多重严重故障(出现概率很低的故障)]。 我们设置三道防线来确保电力系统在遇到各种事故时的安全稳定运行: 第一道防线:快速可靠的继电保护、有效的预防性控制措施,确保电网在发生常见的单一故障时保持电网稳定运行和电网的正常供电; 第二道防线:采用稳定控制装置及切机、切负荷等紧

(电力安全)电力系统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电力系统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安全生产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保证经济建设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和社会安定的基本条件,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电力的安全生产不仅是电力工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电力企业发挥社会效益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保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是电力生产建设的永恒主题。电力生产安全的总体目标是防止发生对社会构成重大影响,对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构成重大损失的事故,尤其要杜绝电力生产的人身伤亡事故。为实现这一总体目标,电力安全生产的重点工作要深入贯彻落实、健全完善安全再生产机制和安全教育机制。把搞好安全生产作为企业管理工作核心和基础,加强对电业职工的安全思想教育和安全技术培训工作,提高全员安全技术素质,以确保电力工业的稳步发展。 1、电力安全生产的含义 在电力生产中,安全有着三方面的含义:确保人身安全,杜绝人身伤亡事故;确保电网安全,消灭电网瓦解和大面积停电事故;确保设备安全,保证设备正常运行。这三方面是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的有机组成部分,互不可分,缺一不可。 2、电力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和基本方针 电力工业是建立在现代电力能源转换、传输、分配科学技术基础上的高度集中的社会化大生产,是供给国民经济能源的基础行业,也是关系城乡人民生活的公用事业。电力工业具有高度的自动化和发、供、用同时完成的特点。发电、输

电、配电和用户组成一个统一的电网运行系统,任何一个环节出了事故,都会影响整个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严重的事故则会使电网运行中断,甚至导致电网的崩溃和瓦解,造成长时间、大面积的停电,直接影响到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正常进行,给社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影响社会的安定,损害党和政府以及企业的形象。所以电力安全生产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为此,我国电力工业一直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并从电网的技术管理、规程制度建设、职工思想行为的规范和职业道德的建设等方面着手,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和改进安全管理工作,努力提高电力生产安全的水平。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是由电力工业的特点和电力生产的客观规律决定的,是电力生产多年实践经验的结晶,坚持这一方针,是电力生产、建设、经营等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和保证,任何时侯都不能有动摇。

电力系统稳定与控制

电力系统稳定与控制 廖欢悦电自101 2 电力系统的功能是将能量从一种自然存在的形式转换为电的形式,并将它输送到各个用户。电能的优点是输送和控制相对容易,效率和可靠性高。为了可靠供电,一个大规模电力系统必须保持完整并能承受各种干扰。因此系统的设计和运行应使系统能承受更多可能的故障而不损失负荷(连接到故障元件的负荷除外),能在最不利的可能故障情况些不知产生不可靠的广泛的连锁反应式的停电。 由此,电力系统控制所要实现的目的: 1.运行成本的控制:系统应该以最为经济的方式供电; 2.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控制:系统能够根据不断变化的负荷变化及发电资源变化情况调整功率 分配情况; 3.供电质量的控制:必须满足包括频率、电压以及供电可靠性在内的一系列基本要求;一.电力系统的稳定性设计与基本准则 首先,一个正确设计和运行的电力系统: 1.系统必须能适应不断变化的负荷有功和无功功率需求。与其他形式的能量不同,电能不能方便地以足够数量储存。因而,必须保持适当的有功和无功的旋转备用。 2.系统应以最低成本供电并具有最小的生态影响 3.考虑到如下因素,系统供电质量必须满足一定的最低标准: a)频率的不变性 b)电压的不变性 c)可靠性水平 对于一个大的互联电力系统,以最低成本保证其稳定性运行的设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通过解决这一问题能得到的经济效益是巨大的。从控制理论的观点来看,电力系统具有非常高阶的多变量过程,运行于不断变化的环境。由于系统的高维数和复杂性,对系统作简化假定并采用恰当详细详细的系统描述来分析特定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二、电力系统安全性及三道防线可靠性-安全性-稳定性 电力系统可靠性:是在所有可能的运行方式、故障下,供给所有用电点符合质量标准和所需数量的电力的能力。是保证供电的综合特性(安全性和充裕性)。可靠性是通过设备投入、合理结构及全面质量管理保证的。 电力系统安全性:是指电力系统在运行中承受故障扰动的能力。通过两个特征表征(1)电力系统能承受住故障扰动引起的暂态过程并过渡到一个可接受的运行工况,不发生稳定破坏、系统崩溃或连锁反应;(2)在新的运行工况下,各种运行条件得到满足,设备不过负荷、母线电压、系统频率在允许范围内。 电力系统充裕性:是指电力系统在静态条件下,并且系统元件负载不超出定额、电压与频率在允许范围内,考虑元件计划和非计划停运情况下,供给用户要求的总的电力和电量的能力。 电力系统稳定性:是电力系统受到事故扰动(例如功率或阻抗变化)后保持稳定运行的能力。包括功角稳定性、电压稳定性、频率稳定性。 正常运行状态下,通过调度手段让电力系统保持必要的安全稳定裕度以抵御可能遭遇的干扰。要实现预防性控制,首先应掌握当前电力系统运行状态的实时数据和必要的信息,并及时分析电网在发生各种可能故障时的稳定状况,如存在问题,则应提示调度人员立即调整运行方式,例如重新分配电厂有功、无功出力,限制某些用电负荷,改变联络线的送电潮流等,以改善系统的稳定状况。 目前电网运行方式主要靠调度运行方式人员预先安排,一般只能兼顾几种极端运行方式,且往往以牺牲经济性来确保安全性。调度员按照预先的安排和运行经验监视和调整电网的运行状态,但他并不清楚当前实际电网的安全裕度,也就无法通过预防性控制来增强电网抗扰动的能力。因此,实现电力系统在线安全稳定分析和决策,得出当前电网的稳定状况、存在问题、以及相应的处理措

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与控制实时仿真决策系统

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与控制实时仿真决策系统 郭炳庆!孙元章!卢 强 "清华大学电机系!北京#$$$%&’ 摘要(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与控制实时仿真决策系统是我国电力大系统灾变防治和经济运行的重 大科学问题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子课题)文中提出了该系统的基本设计原则和体系结构!分析了建立该系统过程中须研究和解决的有关技术问题!如信息的提取*传输与处理!数学模型和专家系统的建立!稳定性理论与非线性控制理论的应用等)关键词(电力系统+实时仿真决策系统+稳定性+分析与控制中图分类号(,-.#/+,-. &0收稿日期(/$$$1$.1#/)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专项经费资助项目"2# 33%$/$0$$’)4引言 为建立我国电力大系统的高安稳度*高效率和低损耗运行的保障体系!需构造全新概念的发电厂与电网控制*调度的计算机实时信息处理系统!即需开创性地研究电力大系统整体和各个组成部分的实时仿真决策系统"包括自动优化调度和实时控制两方面’)为此!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5我国电力大系统灾变防治和经济运行的重大科学问题 的研究67#8 中!将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与控制实时仿 真决策系统列为&个一级子课题之一!以期通过对最新理论成果的有效集成!为我国电力大系统的高安稳度*高效率和低损耗运行提供技术支持) 由于这一课题的研究涉及的理论与技术领域较多!并且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相对较少!因此!其研究过程必然面临许多技术困难!需要不断地加以充实和完善)作为建立最终可应用于实际电力大系统的实时仿真决策系统的起点!我们以清华大学电力系统和大型发电设备国家重点实验室动态模拟分室的&机系统为对象!设计了一套稳定性分析与控制实时决策系统数字物理仿真平台) 本文简要介绍了稳定性分析与控制实时仿真决策系统的体系结构及其设计原则!并分析了建立该系统过程中需研究和解决的有关技术问题) 9实时仿真系统的功能 电力大系统实时仿真决策系统的功能及其在系统中的地位可用图#表示)为这一系统设定的目标 是在现有各大区静态电网能量管理系统":-; ’和离线调度人员培训仿真系统"<,;’的基础上!面向未来我国电力大系统!分层次*分块地建立运行中各发电厂与整个电力系统的实时在线仿真决策系统"简称影子系统或软指挥系统’! 它可以实时给出潮流调度最佳方案和反事故紧急措施的合理建议等 ) 图=电力大系统实时仿真决策系统 >?@A =B C D E F G ?H C I ?H J E D G ?K LD L MM C N ?I ?K LH D O ?L @ I P I G C H K Q G R C E D S @C T K U C S I P I G C H 此外!该系统还将重点研究电力大系统的数据图形建模及高度可视化的动态仿真科学问题)电力系统具有庞大而复杂的数据结构!图形建模可将不断变化的原始数据转化为易于理解的图形形式!以这种高级形式反映实时数据采集*实时分析和处理过程及其结果)高度可视化的动态仿真科学以稳定性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数据图形建模的研究成果为基础! 利用计算机与人工智能技术!科学预测电力系统运行状况的变化趋势!实时显示其稳定域及动力学行为)实时仿真决策系统具有根据电力大系统非线性控制理论"一级子课题之一’的研究成果!实时产生如何将系统状态在最短时间内由临界及紧急状态牵回稳定区域的反事故措施和控制策略的能力!这些措施和策略既可以提供给调度人员作为决 策参考!亦可以自动闭环实施!以做到有效防灾7#!/8 ) 电力大系统实时仿真决策系统不仅为验证有关理论研究成果提供了技术支持!并且也是电力大系 V 第/&卷第#%期 /$$$年3月/V 日 W X Y A /&Z X A #% [ [[[[[[[[[[[[[[[[[[[[[[[[[[[[[[[[[[[[[[[[[[[[[[[[[[[[[[[[[[[[[[[[[[;\]A /V !/$$$ 万方数据

电力系统分析基础知识点总结(第四版)

填空题 1、输电线路的网络参数是指(电阻)、(电抗)、(电纳)、(电导)。 2、所谓“电压降落”是指输电线首端和末端电压的(相量)之差。“电压偏移”是指输电线某点的实际电压和额定电压的(数值)的差。 3、由无限大的电源供电系统,发生三相短路时,其短路电流包含(强制/周期)分量和(自由/非周期)分量,短路电流的最大瞬时的值又叫(短路冲击电流),他出现在短路后约(半)个周波左右,当频率等于50HZ时,这个时间应为(0.01)秒左右。 4、标么值是指(有名值/实际值)和(基准值)的比值。 5、所谓“短路”是指(电力系统正常运行情况以外的相与相之间或相与地之间的连接),在三相系统中短路的基本形式有(三相短路),(两相短路),(单相短路接地),(两相短路接地)。 6、电力系统中的有功功率电源是(各类发电厂的发电机),无功功率电源是(发电机),(电容器和调相机),(并联电抗器),(静止补偿器和静止调相机)。 7、电力系统的中性点接地方式有(直接接地)(不接地)(经消弧线圈接地)。 8、电力网的接线方式通常按供电可靠性分为(无备用)接线和(有备用)接线。 9、架空线是由(导线)(避雷线)(杆塔)(绝缘子)(金具)构成。 10、电力系统的调压措施有(改变发电机端电压)、(改变变压器变比)、(借并联补偿设备调压)、(改变输电线路参数)。 11、某变压器铭牌上标么电压为220±2*2.5%,他共有(5)个接头,各分接头电压分别为(220KV)(214.5KV)(209KV)(225.5KV)(231KV)。 二:思考题 电力网,电力系统和动力系统的定义是什么?(p2) 答: 电力系统:由发电机、发电厂、输电、变电、配电以及负荷组成的系统。 电力网:由变压器、电力线路、等变换、输送、分配电能的设备组成的部分。 动力系统:电力系统和动力部分的总和。 电力系统的电气接线图和地理接线图有何区别?(p4-5) 答:电力系统的地理接线图主要显示该系统中发电厂、变电所的地理位置,电力线路的路径以及它们相互间的连接。但难以表示各主要电机电器间的联系。 电力系统的电气接线图主要显示该系统中发电机、变压器、母线、断路器、电力线路等主要电机电器、线路之间的电气结线。但难以反映各发电厂、变电所、电力线路的相对位置。 电力系统运行的特点和要求是什么?(p5) 答:特点:(1)电能与国民经济各部门联系密切。(2)电能不能大量储存。(3)生产、输送、消费电能各环节所组成的统一整体不可分割。(4)电能生产、输送、消费工况的改变十分迅速。(5)对电能质量的要求颇为严格。 要求:(1)保证可靠的持续供电。(2)保证良好的电能质量。(3)保证系统运行的经济性。 电网互联的优缺点是什么?(p7) 答:可大大提高供电的可靠性,减少为防止设备事故引起供电中断而设置的备用容量;可更合理的调配用电,降低联合系统的最大负荷,提高发电设备的利用率,减少联合系统中发电设备的总容量;可更合理的利用系统中各类发电厂提高运行经济性。同时,由于个别负荷在系统中所占比重减小,其波动对系统电能质量影响也减小。联合电力系统容量很大,个别机组的开停甚至故障,对系统的影响将减小,从而可采用大容高效率的机组。 我国电力网的额定电压等级有哪些?与之对应的平均额定电压是多少?系统各元件的额定电压如何确定?(p8-9)答:额定电压等级有(kv):3、6、10、35、110、220、330、500 平均额定电压有(kv):3.15、6.3、10.5、37、115、230、345、525 系统各元件的额定电压如何确定:发电机母线比额定电压高5%。变压器接电源侧为额定电压,接负荷侧比额定电压高10%,变压器如果直接接负荷,则这一侧比额定电压高5%。 电力系统为什么不采用一个统一的电压等级,而要设置多级电压?(p8) S 。当功率一定时电压越高电流越小,导线的载流答:三相功率S和线电压U、线电流I之间的固定关系为 面积越小,投资越小;但电压越高对绝缘要求越高,杆塔、变压器、断路器等绝缘设备投资越大。综合考虑,对应一定的输送功率和输送距离应有一最合理的线路电压。但从设备制造角度考虑,又不应任意确定线路电压。考虑到现有的实际情况和进一步发展,我国国家标准规定了标准电压等级。 导线型号LGJ-300/40中各字母和数字代表什么?(p27)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导则.doc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导则 DL 755-2001 1范围 本导则规定了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基本要求,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标准以及系统安全稳定计算方法,电网经营企业、电网调度机构、电力生产企业、电力供应企业、电力建设企业、电力规划和勘测设计、科研等单位,均应遵守和执行本导则。 本导则适用于电压等级为220kV 及以上的电力系统。220kV 以下的电力系统可参照执行。 2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基本要求 2.1总体要求 2.1.1为保证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维持电网频率、电压的正常水平,系统应有足够的静态稳定储备和有功、无功备用容量。备用容量应分配合理,并有必要的调节手段。在正常负荷波动和调整有功、无功潮流时,均不应发生自发振荡。 2.1.2合理的电网结构是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在电网的规划设计阶段,应当统筹考虑,合理布局。电网运行方式安排也要注重电网结构的合理性。合理的电网结构应满足如下基本要求:a)能够满足各种运行方式下潮流变化的需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并能适应系统发展的要求; b)任一元件无故障断开,应能保持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且不致使其它元件超过规定的事故过负荷和电压允许偏差的要求; c)应有较大的抗扰动能力,并满足本导则中规定的有关各项安全稳定标准; d)满足分层和分区原则; e)合理控制系统短路电流。 2.1.3在正常运行方式(含计划检修方式,下同)下,系统中任一元件(发电机、线路、变压器、母线)发生单一故障时,不应导致主系统非同步运行,不应发生频率崩溃和电压崩溃。 2.1.4在事故后经调整的运行方式下,电力系统仍应有规定的静态稳定储备,并满足再次发生单一元件故障后的暂态稳定和其它元件不超过规定事故过负荷能力的要求。 2.1.5电力系统发生稳定破坏时,必须有预定的措施,以防止事故范围扩大,减少事故损失。 2.1.6低一级电网中的任何元件(包括线路、母线、变压器等)发生各种类型的单一故障均不得影响高一级电压电网的稳定运行。 2.2电网结构 2.2.1受端系统的建设 2.2.1.1受端系统是指以负荷集中地区为中心,包括区内和邻近电厂在内,用较密集的电力网络将负荷和这些电源联接在一起的电力系统。受端系统通过接受外部及远方电源输入的有功电力和电能,以实现供需平衡。 2.2.1.2受端系统是整个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作为实现合理的电网结构的一个关键环节予以加强,从根本上提高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水平。加强受端系统安全稳定水平的要点有: a.加强受端系统内部最高一级电压的网络联系;

电力系统稳定与控制

电力系统稳定与控制 廖欢悦电自101201010401164 电力系统的功能是将能量从一种自然存在的形式转换为电的形式,并将它输送到各个用户。电能的优点是输送和控制相对容易,效率和可靠性高。为了可靠供电,一个大规模电力系统必须保持完整并能承受各种干扰。因此系统的设计和运行应使系统能承受更多可能的故障而不损失负荷(连接到故障元件的负荷除外),能在最不利的可能故障情况些不知产生不可靠的广泛的连锁反应式的停电。 由此,电力系统控制所要实现的目的: 1.运行成本的控制:系统应该以最为经济的方式供电; 2.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控制:系统能够根据不断变化的负荷变化及发电资源变 化情况调整功率分配情况; 3.供电质量的控制:必须满足包括频率、电压以及供电可靠性在内的一系列基 本要求; 一.电力系统的稳定性设计与基本准则 首先,一个正确设计和运行的电力系统: 1.系统必须能适应不断变化的负荷有功和无功功率需求。与其他形式的能量不同,电能不能方便地以足够数量储存。因而,必须保持适当的有功和无功的旋转备用。

2.系统应以最低成本供电并具有最小的生态影响 3.考虑到如下因素,系统供电质量必须满足一定的最低标准: a)频率的不变性 b)电压的不变性 c)可靠性水平 对于一个大的互联电力系统,以最低成本保证其稳定性运行的设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通过解决这一问题能得到的经济效益是巨大的。从控制理论的观点来看,电力系统具有非常高阶的多变量过程,运行于不断变化的环境。由于系统的高维数和复杂性,对系统作简化假定并采用恰当详细详细的系统描述来分析特定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二、电力系统安全性及三道防线可靠性-安全性-稳定性 电力系统可靠性:是在所有可能的运行方式、故障下,供给所有用电点符合质量标准和所需数量的电力的能力。是保证供电的综合特性(安全性和充裕性)。可靠性是通过设备投入、合理结构及全面质量管理保证的。 电力系统安全性:是指电力系统在运行中承受故障扰动的能力。通过两个特征表征(1)电力系统能承受住故障扰动引起的暂态过程并过渡到一个可接受的运行工况,不发生稳定破坏、系统崩溃或连锁反应;(2)在新的运行工况下,各种运行条件得到满足,设备不过负荷、母线电压、系统频率在允许范围内。 电力系统充裕性:是指电力系统在静态条件下,并且系统元件负载不超出定额、电压与

811电力系统分析基础重点难点

专业课复习重难点 1. 重点 第一章电力系统的基本概念 1. 掌握和理解电力系统、电力网及动力系统的概念,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着重理解电力系统是发电、送电和用电的整体。 2. 了解我过电力系统的发展史。 3. 掌握电力系统运行的特点及对电力系统运行的要求。 4. 掌握电力系统电气接线图和地理接线图的概念和它们的应用。 5. 掌握电力系统各种接线方式的主要特点。 6. 牢固掌握电力系统额定电压等级的概念和各种电压等级的适用范围。能熟练正确地选择用电设备、发电机、变压器的额定电压。 7. 了解电力系统中性点运行方式对电力系统运行的影响,掌握中性点运行方式和分类以及消弧线圈的作用。 第二章电力系统各元件的特性参数和等值电路 1.掌握发电机电抗的计算公式和等值电路。 2.掌握电力线路的参数和等值电路。 (1)掌握电力线路每相导线单位长度电阻、电抗和电纳的计算公式。 (2)了解电力线路电阻、电抗、电导和电纳等参数的物理含义及影响这些参数的主要因素。 (3)了解架空电力线路电晕临界电压的计算方法。熟练掌握如何校验架空电力线路是否发生电晕。 (4)理解架空电力线路采用分裂导线的作用意义,并掌握其参数的计算方法。 (5)掌握电力线路的等值电路(单相等值图)及其参数的计算方法。

(6)了解电力线路长度对其等值电路参数的影响,并能在实际问题中正确处理。 3. 掌握变压器的参数和等值电路 (1)熟练掌握双绕组变压器的电阻、电抗、电导、电纳的计算公式。 (2)熟练利用变压器的短路试验数据和空载试验数据计算各种类型变压器Γ形等值电路参数的方法。 4. 掌握电力网的等值电路 (1)充分理解多电压等级网络进行参数和变量归算的意义。熟练掌握多电压等级网络参数和变量归算的方法。 (2)充分理解表么制在电力系统分析和计算中的意义。熟练掌握表么值的定义和数学表达式,各量表么值求法以及在多电压等级网络中表么值归算的两种方法。熟练掌握表么值和有名值相互转换的方法。 第三章简单电力系统潮流计算 1. 熟练掌握电力线路和变压器中功率损耗和电压降落的公式,正确计算等值电路图中的功率分布。 2. 熟练掌握电力线路和变压器上的电能损耗的计算公式。一般的,对于电力线路,只计算阻抗支路的电能损耗。 3. 掌握电压降落、电压损耗、电压偏移、电压调整、输电效率的概念。掌握运算负荷功率和运算电源功率的概念。 4. 熟练掌握辐射形网络中潮流分布的逐段计算方法。 5. 熟练掌握简单环网和两端供电网的潮流分布的计算。 6. 理解环网和两端供电网中循环功率产生的原因,掌握计算方法。了解纵向和横向串联加压器的原理作用和意义。 7.掌握电力网络简化的等值电源法、负荷移置法和星网变换法。 第四章电力系统潮流计算的计算机算法 一.掌握电力网络的数学模型 1. 了解计算机计算时的一般步骤。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导则

DL 755-2001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导则 各网省电力公司: 强制性电力行业标准《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导则》已由国家经贸委批准发布,于2001年7月1日起实施(自实施之日起,原电力工业部1981年颁发的《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导则》即行废止)。现将国家经贸委《关于发布<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导则>的通知》(国经贸电力[2001]409号,见附件)转发给你们,请认真执行国家经贸委通知中所提出的各项要求,组织学习、贯彻《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导则》,研究落实各项电网安全措施,认真执行《加强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管理的若干意见》(另发),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保障对用户的可靠供电。 附件:关于发布《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导则》的通知 二零零一年五月三十一日 前言 本标准对1981年颁发的《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导则》进行了修订。 制定本标准的目的是指导电力系统规划、计划、设计、建设、生产运行、科学试验中有关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的工作。同时,为促进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要鼓励采用新技术,例如,紧凑型线路、常规及可控串联补偿、静止补偿以及电力电子等方面的装备和技术以提高电力系统输电能力和稳定水平。自本标准生效之日起,1981年颁发的《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导则》即行废止。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SD131-84 电力工业部 1984 电力系统技术导则(试行) SD131-84电力工业部 1984 电力系统技术导则(试行)编制说明 SD131-84电力工业部 1984 电力系统电压和无功电力技术导则(试行) 本标准的附录A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电网运行与控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修订单位:国家电力调度通信中心、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修订人员:赵遵廉、舒印彪、雷晓蒙、刘肇旭、朱天游、印永华、郭佳田、曲祖义。 本标准由电力行业电网运行与控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解释。 DL 755-2001 目次 前言 1范围 2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基本要求 2.1 总体要求 2.2 电网结构 2.3 无功平衡及补偿 2.4 对机网协调及厂网协调的要求 2.5 防止电力系统崩溃 2.6 电力系统全停后的恢复 3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标准 3.1 电力系统的静态稳定储备标准 3.2 电力系统承受大扰动能力的安全稳定标准 3.3 对几种特殊情况的要求 4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计算分析 4.1安全稳定计算分析的任务与要求 4.2电力系统静态安全分析 4.3电力系统静态稳定的计算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