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与非理性判断

合集下载

理性_百度百科

理性_百度百科
理性认识:认识的高级阶段。与“感性认识”相对,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其特点是它的概括性和间接性。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把所获得的感觉材料,经过思考、分析,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理和改造,就会产生认识的一个飞跃,即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它是认识的深化,是抽象思维,是对事物本质的、整体的和内部联系的概括和反映。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性认识而上升到理性认识。而理性认识之所以重要,就在与它能够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提高。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轻视理性认识的重要,就会陷入狭隘的经验主义错误。真实往往是理性的(或超过理性的),而理性不一定就是真实的,理性的真实的产生往往是根据一个人的思想所造成的反应得来的结论.理性是需要通过认识的,这个认识的过程或长或短,但是是必须存在的.
编辑本段它的特点
有如下的特点:
(1)冷静的态度,对于紧急的事或物能够不紧张且熟练的操作和处理不慌张,就是常说的‘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中的‘色’即是焦急的心不能表露在脸面,俗话就是遇事不慌;
(2)全面的认识,对于人、事或物能够从多个方面去了解再总结,比如:人,他的个人特点(即性格,习惯,做事风格.....);事或物,就要了解事或物的前因后果;
一般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或发展活动。意思和感性相对
,指处理问题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自然进化原则来考虑的态度,考虑问题、处理事情不冲动,不仅凭感觉做事情。
社会学角度来讲,理性指能够识别、判断、评估实际理由以及使人的行为符合特定目的等方面的智能。理性通过论点与具有说服力的论据发现真理,通过符合逻辑的推理而非依靠表象而获得结论,意见和行动的理由。
编辑本段不理性和非理性
不理性
是指人在正常思维状态下时根据单一的感性认知而作出片面的总结和处理事件,易受个人性格等因素影响。

心理学与决策理性与非理性决策的心理机制

心理学与决策理性与非理性决策的心理机制

心理学与决策理性与非理性决策的心理机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决策是一项不可避免的任务。

无论是选择一个菜单上的食物还是解决生活中的重大决策,我们都需要依靠心理机制来做出选择。

决策可以分为理性和非理性两种,而心理学为我们揭示了决策背后的心理机制。

一、理性决策的心理机制理性决策是指基于逻辑和推理,根据对信息的分析和评估来做出决策。

在这种情况下,决策者试图最大化自身的利益,寻找最优解。

理性决策的心理机制如下:1. 信息收集:在做出决策之前,理性决策者会主动收集大量的相关信息。

他们会寻找不同来源的信息,并将其加以分析和评估,以便做出最明智的决策。

2. 评估与比较:理性决策者会将不同的选择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比较。

他们考虑各种因素,权衡利弊,并计算出每个选项的潜在效益,以便做出最优化的选择。

3. 逻辑思维:理性决策依赖于逻辑思维的运用。

决策者会使用推理和决策树等工具来帮助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冲突,以便做出最理性的决策。

二、非理性决策的心理机制与理性决策相对应的是非理性决策,即不受逻辑推理和信息分析的制约,而是受到情感、经验和直觉的影响。

非理性决策的心理机制如下:1. 情感驱动:非理性决策往往受到情感的驱动。

决策者可能会被强烈的情感所影响,导致他们做出决策时偏离理性的思考。

例如,由于情感的干扰,人们可能在投资决策中过于乐观或悲观。

2. 经验启示:非理性决策可能基于个人的经验和直觉。

即使缺乏充分的信息,决策者会依靠先前的经验和直觉来做出选择。

这种直觉判断可能基于潜意识的加工,而非明确的分析。

3. 外界影响:决策者的非理性决策也可能受到来自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他们可能会受到他人的观点和行为的影响,在做出决策时被引导或者倾向于跟随主流。

三、心理学对决策的影响心理学理论和研究对于理解决策的心理机制和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决策者的认知和情感过程的研究,心理学帮助我们认识到决策过程中的偏差和错误。

一些典型的心理学现象在决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例如:1. 確定偏誤:人们往往更倾向于做出避免损失的决策,而不是追求利益的决策。

投资学中的投资者行为理性与非理性决策的比较

投资学中的投资者行为理性与非理性决策的比较

投资学中的投资者行为理性与非理性决策的比较投资者行为是投资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其中,理性和非理性决策是其中的两个核心概念。

理性决策是指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基于信息的理性分析和判断,以最大化效用为目标进行选择。

而非理性决策则是指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时,受到情感、习惯、认知偏差等因素的影响,做出与理性决策相悖的行为。

本文将比较投资者行为中的理性和非理性决策,并探讨它们在不同情境下的影响。

一、理性决策理性决策是基于理性思考和分析的决策过程。

在投资领域,理性决策要求投资者全面收集和评估相关信息,基于客观事实进行决策,并在风险和回报之间做出合理的权衡。

理性决策的投资者通常具有较强的风险认知和资本市场知识,能够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进行投资决策。

理性决策的优势在于它可以避免投资者的情绪和行为偏差对投资决策的干扰,并能够理性应对市场波动和冲击。

此外,理性决策还能够提高投资者的预测准确度,减少不确定性对投资决策的影响。

二、非理性决策与理性决策不同,非理性决策是指在投资过程中,投资者受到各种情感、认知偏差和行为习惯的影响,做出与理性行为相违背的决策。

例如,过度自信、损失厌恶、追逐热点等都是非理性决策的表现。

非理性决策常常导致投资者违背自身的理性判断,过度交易或者追求短期回报,从而容易受到市场的误导,并产生不必要的风险和损失。

此外,非理性决策还会导致投资者对信息的过度解读或者低估,进一步增加投资决策的不确定性。

三、理性与非理性决策的比较在投资者行为中,理性与非理性决策常常同时存在,它们在投资决策过程的不同阶段起到不同的作用。

1. 信息获取阶段:在信息获取阶段,理性决策强调投资者主动、全面地获取和分析相关信息。

投资者应该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信息,进行筛选和评估,并避免盲目跟风或过分依赖他人的推荐。

而非理性决策可能会导致投资者过于关注短期的市场热点,忽视了基本面的分析和长期投资的策略。

2. 决策制定阶段:在决策制定阶段,理性决策要求投资者基于客观的事实和分析,合理地评估投资的风险和回报。

消费者行为的理性与非理性分析

消费者行为的理性与非理性分析

消费者行为的理性与非理性分析现代社会中,消费者行为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消费者行为既包括理性行为,也包括非理性行为。

理性行为是基于效用最大化的决策,在信息充分和理性思考的前提下进行。

非理性行为则是受到情感、社会影响等因素的驱动,超越了纯粹的理性决策。

本文将探讨消费者行为中的理性与非理性因素,并分析其对市场的影响。

首先,理性行为在消费者决策中占据主导地位。

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首先会考虑自己的需求,通过信息搜索和评估来选择最符合自己需求的产品。

他们会比较不同品牌、不同价格的产品,注重性价比。

理性消费者往往进行长期规划,储蓄和投资,以实现持久的财务目标。

这种理性决策模式促进了市场的稳定和合理的资源配置。

然而,消费者行为中也存在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情感和社会影响是非理性决策的主要因素之一。

情感因素包括与产品相关的个人偏好、心理感受和情感联结。

消费者被广告、宣传和包装等手段感性地吸引,往往在决策中受到情感的驱动。

此外,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也受到社会影响的影响。

社会影响是指消费者可能受到家庭、朋友、同事等他人的意见和行为的影响,而产生购买决策。

这种从众心理使得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主流产品,而忽视个体的真实需求。

对理性与非理性因素的深入分析,可以对市场策略和消费者行为产生启发。

首先,理性决策是消费者行为的基础,企业应该提供充分的信息,让消费者能够做出理性决策。

这需要企业提供真实、准确、透明的产品信息,避免虚假宣传和误导。

其次,企业可以利用非理性因素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通过打造有吸引力的品牌形象,设计具有情感共鸣的广告和包装,企业可以在消费者中间营造出购买的情感需求。

此外,企业还可以利用社会影响来推动销售。

例如,采用明星代言、社交媒体宣传等手段,引导消费者跟随主流趋势。

然而,非理性行为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挑战。

消费者在受到情感因素的驱使时,往往会忽视理性的判断和分析,从而产生不合理的消费行为。

这种非理性决策可能对自身财务状况造成负面影响,甚至导致债务缠身。

理性与非理性的区别与联系-V1

理性与非理性的区别与联系-V1

理性与非理性的区别与联系-V1理性与非理性的区别与联系理性和非理性是人类思维中常用的两种表现形式。

理性通常包含有逻辑性、分析性、科学性等特点,而非理性则包括情感、想象、幻想等方面。

本文将重新整理理性与非理性的区别与联系,以加深读者对这两种思维形式的认识。

一、区别1.思维方式不同:理性思维是一种分析、推理、证明和演绎的思维方式,而非理性思维则是直觉、感性、主观和情感的思维方式。

2.依据不同:理性思维依据的是事实、证据和逻辑推理,而非理性思维则依据的是感性经验、情感和直觉。

3.表现形式不同:理性思维表现为科学、严谨和规范的形式,而非理性思维则表现为个人化、多样化和不可预测的形式。

二、联系1.相互依存:理性思维和非理性思维是相互依存的。

理性思维需要非理性思维提供灵感、创意和想象力,而非理性思维则需要理性思维的辅助来让想象得到实现。

2.互补共存:理性思维和非理性思维是互补共存的。

理性思维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对象和事实,而非理性思维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主观和感受,在实际生活中两者相互配合,才能最好地满足人类的需求。

3.角度不同:理性思维和非理性思维在处理问题时角度不同。

理性思维主要从事实和证据出发,由结果推导原因,而非理性思维则从情感和想象出发,由主观经验推导结果。

三、重要性理性思维和非理性思维在人类思维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理性思维在科学研究、决策制定、问题解决等方面非常重要,能够提供客观、准确和可靠的信息。

而非理性思维则可以加强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个性和创新。

综上所述,理性思维和非理性思维都是人类思维的表现形式,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需要根据不同情况和需求,灵活运用这两种思维方式,来获得最佳的效果。

决策与判断行为经济学的心理学解读

决策与判断行为经济学的心理学解读

决策与判断行为经济学的心理学解读在决策与判断的过程中,人们常常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

行为经济学是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的学科,它将经济学与心理学相结合,揭示了人们决策与判断时所遵循的心理规律。

本文将从心理学角度解读决策与判断的行为经济学。

一、理性与非理性决策理性决策是经济学中常被假设的一个前提,即人们在决策中会根据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进行选择。

然而,行为经济学的心理学解读认为,人们的决策过程远非完全理性。

心理因素会对决策产生重要影响,甚至会导致人们偏离理性决策。

其中,心理账户效应是人们常见的非理性决策现象之一。

心理账户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决策中将资金划分为不同的账户,从而对同一资金的不同用途赋予不同的价值。

比如,有些人会将存款和奖金分开放置在不同账户中,这样会导致在日常购买中可能对存款更加节约,却对奖金或理财产生较大的消费倾向。

二、选择与放弃的困境在决策与判断的过程中,人们常常面临选择与放弃的困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于选择和放弃的态度存在一定的差异。

首先是选择困难。

当面临多个选项时,人们往往难以做出决策。

这与心理学中的选择过载效应有关,即面临过多选择时,人们往往感到纠结不已。

选择的可能性越多,人们的决策时间就越长,同时也越容易出现后悔的情绪。

其次是损失厌恶。

人们对于损失的敏感程度远大于对于获得的喜悦程度。

这一心理现象被称为损失厌恶效应。

在决策过程中,人们常常会避免损失,甚至为了避免可能带来损失的选择而做出次优的决策。

三、风险与不确定性的心理效应决策过程中的风险与不确定性也是行为经济学中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心理学解读发现,人们在面对不确定性的选择时往往具有特定的心理效应。

首先是风险规避。

人们在面临潜在风险时,往往倾向于采取保守的决策,即选择不锐利的利润,以避免可能带来的损失。

这一现象被称为风险规避效应。

其次是风险寻求。

然而,在面对具有潜在收益的选择时,人们对于风险的态度又有所不同。

研究表明,人们在面对可能的获利时,往往更愿意承担一定的风险,以便获得更高的回报。

马克思主义关于理性与非理性的科学阐释

马克思主义关于理性与非理性的科学阐释

马克思主义关于理性与非理性的科学阐释马克思主义关于理性与非理性的科学阐释上个世纪的最后二十年,是我国的思想理论界充满活跃气氛的二十年。

中国似乎进入一个狂飙时代,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的思想风暴。

在国门向西开放当中,人们张惶等待,希冀有新鲜的理念来荡涤激活僵化的中国。

尼采、柏格森、萨特、弗洛伊德、海德格尔……一潮接一潮的理论被介绍进来之后,人们如获“启蒙”,变得惊奇、兴奋、热情,源源不断的研究阐释它们。

在这追潮逐新当中,有一股非理性主义的丝线,时隐时现地游走其中,人们似乎对“永恒的沉默之乡”——“非理性”表现出极度的偏爱,以为只有非理性主义才强调人的存在,所以他们认为自己在理论上抓住了根本,而马克思主义见物不见人,是“人学的空场”,是冷冰冰的理性主义。

其实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是错误的甚至是带有情绪化的偏执。

所以我们有必要来澄清这种错误,还马克思主义以科学性。

我们有必要厘清理性、理性主义、非理性、非理性主义的涵义。

理性和非理性是一对多纬度的概念。

从认识论的意义上讲,理性指的是指人类特有的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抽象思维形式和能力,它表现为清晰的逻辑;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方式,认识世界。

具有自觉性、抽象性等特点。

但它不是一种超历史、超现实的先天能力,它存在于现实的活动和思考之中,带有历史、文化、社会和个体的特征。

从人性论的意义上讲,理性指人的思维能力所支配的人的理智的、合理的、自觉的、合乎逻辑的能力和存在属性,是人的精神结构上的非凡特质,表现出一种清醒的价值判断和自我约束等等。

而所谓的理性主义,就是将理性本体化,认为理性是先验的绝对的超时空的永恒原则,“理性在一切思维主体、一切民族、一切时代和一切文化中是相同的。

”[1]( P4)人是理性的动物,鄙视拒斥人的非理性因素,否认感性经验的可靠性和实在性,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强调理性在认识中的作用。

非理性,是在否定理性的基础上包含自身的特定的含义。

简单的说,非理性指不属于理性范围的直觉、无意识、情感、意志和欲望等认识形式和心理因素的总和。

理性与非理性的区别与联系(1)

理性与非理性的区别与联系(1)

理性与非理性的区别与联系(1)
理性与非理性的区别与联系
理性和非理性是人类思维和行为中最基本的两个概念,它们本质上是对立的,但又是互不可缺的。

下面从定义、区别和联系三个方面,探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关系。

一、定义
理性是指能够进行逻辑思维、行动总结的思维能力,是人类智慧的体现。

而非理性则指人类思维中的冲动、情感、直觉等不同于理性推理的思考方式,是人类身体和心理的本能反应。

二、区别
1.思维方式不同:理性是基于思考、推理、验证等“头脑工作”的结果,而非理性则是基于人类的身体、感知和情感等本能反应的结果。

2.适用条件不同:理性通常适用于可以定量分析,符合逻辑的问题。

例如,数学问题等。

而非理性适用于难以预测,无法用逻辑解决的问题。

例如,人际关系、个人情感等。

3.表现形式不同:理性表现为合乎逻辑和原则的表达,而非理性则偏重情感体验和直觉感知。

三、联系
1.互为补充:理性和非理性在个体生活中互为补充,缺一不可。

没有
理性的决策通常是盲目的,没有非理性则生活将失去情感体验和愉悦。

2.相互影响:理性和非理性相互影响,但同时又不是单向的,他们的
互动是复杂多层次的。

即使是最理性的决策,也往往涉及非理性因素
的影响。

3.相互制约:适当的理性和非理性的平衡,与满足对事物的察觉和感
知的需求是有关系的。

双方要有所制约和平衡,避免过分的极端。

总之,理性和非理性在人的生活中是互为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只有正确地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类的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性与非理性判断
有这样一道选择题:
A. 你一定能赚1万元。

B. 你有80%的可能赚1万5千元,20%的可能什么也得不到。

那么你会选择哪个选项呢?实验研究发现,大部分人都会选择A。

但是,在
传统的经济学假设中,人被认为是理性的,在风险决策时,会尽可能多地根据自己所收集到的信息,来估计将来不同结果的各种可能性。

人们会根据各种结果及其概率,计算出加权结果,然后选择其中能够获得最大期望效用的选项。

如果按此方法计算一下 B 选项中的金额:1500080%+0=12000 ,是高于选项 A 中提供的1万元的。

也就是说上题中的B选项的期望效用大于A,那么为什么大家没有“理性地”选择 B 呢?
如果你心存疑惑,那么,请再看下面的选择题:
A. 你一定会赔1 万元。

B. 你有80%的可能赔1万5千元,20%的可能不赔钱。

此时的你,又会做出何种选择呢?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人会选择B。

细心
的读者一定会发现, B 选项如果赔钱的话,数额也是大于 A 选项的。

而且两道选择题之间的区别仅为“赚”和“赔”,为什么大家的选择差别这么大呢?
前景理论:人的行为是可预期的
2002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卡尼曼教授为我们揭晓了答案。

他发现,第一种情境中,人们在面对收益的时候,多是偏向“风险规避”的,会选择能够带来确定收益的选项,以便把能够获得的收益紧紧握住。

但是人们在面对损失的时候,也就是第二个选择题中“赔钱”的情形时,人们又多是冒险的,愿意为了“能够减少损失”这个可能性,选择勇往直前,挑战一下概率事件,而不是直接承受损失这个结果。

这就是卡尼曼和他的合作者提出的“前景理论”(又称预期理论)的主要思想,即在不同的风险预期条件下,人们的行为倾向是可以预测的。

而且人们的决策并不是完全从经济学角度出发的。

人们在决策时是“有限理性”的,除了金钱数额外,还有更多的“非理性因素”,也就是心理因素在左右着我们的决策。

卡尼曼之所以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也主要是因为他“把心理研究的成果与经济学融合到了一起,特别是在有关不确定状态下人们如何作出判断和决策方面的研究”。

心理账户:你有双重标准吗
同样是100 元,是工资挣来的,还是彩票赢来的,或者是路上捡来的,你的态度会有所不同吗?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看,三者应该是一样的,可是事实却不然。

真实的情况是,我们会更珍视辛辛苦苦赚来的钱,不舍得花,而如果是一笔意外之财,可能很快就挥霍掉了,也不觉得可惜。

在消费者眼中,分别为挣来的钱和意外之财建立了两个不同的账户,而且二者具有
不可替代性。

当然,我们在理财中可能会有更多的分类标准,就像那句著名的理财名言,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入同一个篮子”,从而建立更多的心理账户。

而这些账户之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比如你建立了日常幵支账户、感情经费账户、投资账户和储蓄账户等,但是每个账户都有不同的用途和预算,它们之间不具有等值关系。

这证明了人的理性是有限的:钱并不具备完全的替代性,在我们的心中会根据不同的决策任务建立相应的心理账户。

人们在进行各个账户的心理运算时,实际上就是对各种选择的损益进行估价,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可能并不是追求理性认知上的效用最大化,而是追求情感满意度最大化。

而且同等数量的损失给人们带来的失去感”远大于同等数量的收获给人们带来的愉悦感,这也是促使人们在面临损失时,选择冒险投资行为以避免潜在损失的原因。

那么在得与失之间如何权衡才能够给我们带来更好的体验呢?另外一位研究者,芝加哥大学的萨勒教授提出了以下建议:第一,两笔盈利分幵能够带来更好的体验。

假如送女朋友两件礼物一一一盒巧克力和一套衣服,最好分幵送;要是公司宣布加薪和休假两个好消息,最好分幵宣布,这样带来的满意感远大于同时告知。

第二,两笔损失同时发生时应整合。

若两笔支出必不可少,那么同时支出带来的失去感”会小于分幵的两笔。

如果你有加班和取消休假两个坏消息,就应该同时公布,这样给员工带来的心理冲击会小于分幵得知这两个消息。

第三,如果你有一份收入,同时也支出了一部分,二者间差距不大,并且可以做一些弥补,那么也应该进行整合。

比如加班和给予补助的消息同时通知下去,才不会在员工中引发那么大的反感。

由此可见,在我们的决策过程中,这些非理性的因素不仅影响了我们的决策,还影响了我们的内心感受。

了解这些效应的存在,了解人性中存在的非理性”力量,将有利于我们做出更优的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