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氧反应器的发展历程与应用现状.
简介厌氧反应器的发展历史

简介厌氧反应器的发展历史
• 厌氧处理技术相对于其他污水处理技术来 说,更为绿色和生态,同时具有成本-效果 优势。近年来,厌氧反应器在研究与应用 方面更是取得了长足发展。本文回顾了厌 氧反应器工艺技术,并进一步探讨厌氧反 应器的发展前景。
• 1895 年Donald 设计了世界上第1个厌氧化 粪池。1896 年英国出现了第1 座用于处理 生活污水的厌氧消化池。
•
膨胀颗粒污泥床( Expanded Granular S1udge Bed) ,简称EGSB 是在UASB 反应 器的基础上于20 世纪80 年代后期荷兰 Wageningen 农业大学环境系开始研究的新 型厌氧反应器。
从开始的污水处理设备,到现在的污水处理 设备,发展是何其迅速。由此可见其设备是 改变水质的最好的办法。
• 1904 年德国的Imhoff 将其发展成为Imhoff 双层沉淀池(即隐化池) 。 • 20 世纪初,我国台湾省新竹县的罗国瑞建成 有实用价值的“中华国瑞天然瓦斯库”。
• 19世纪40 年代在澳大利亚出现了连续搅拌 的厌氧消化池,改善了厌氧污泥与废水的混 合,提高了处理效率。
• 但在本质上,反应器中的微生物(即厌氧污泥) 与废水或废料是完全混合在一起的,污泥在 反应器里的停留时间(SRT) 与废水的停留时 间(HRT) 是相同的。
• 从而增大了反应器中厌氧污泥的浓度,使厌 氧污泥在反应器中的停留时间第一次大于 水力停留时间,因此其处理效率与负荷显著 提高。
• 就反应器中污泥浓度通过液固分离、回流 而提高这一点来说,厌氧年,厌氧处理的最大突破是荷兰农业大 学环境系Lettinga 等发展的上流式厌氧污泥 床(Upflow Anaerobic SludgeBed ,简称 UASB) 反应器,其最大特点是反应器内颗粒 污泥保证了高浓度的厌氧污泥。
厌氧生物处理反应器概述及展望

生物工程设备课程论文厌氧生物处理反应器概述及展望学生姓名:2017年11月厌氧生物处理反应器概述及展望摘要:概述了厌氧消化阶段理论与厌氧消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介绍了厌氧生物反应器的发展历史;并对几种典型的高效厌氧生物反应器(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厌氧折板反应器,厌氧膨胀颗粒污泥床和内循环式反应器)的工作原理、构造、技术特点、运行机制及其应用情况等做了详尽的阐述;最后,对厌氧反应器今后的研究方向给予了展望。
关键词:厌氧消化;厌氧生物反应器;工作原理;研究方向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环境保护压力也越来越大,大量难降解工业废水的处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难题。
在废水生物处理领域,常用的有好氧法和厌氧法两种,其中好氧生物处理技术的曝气需要大量的能耗,而厌氧生物处理技术相对而言能耗则低的多,并且能够产生沼气达到资源再利用,符合当今节能环保的主题。
因此研究和开发新型高效的厌氧生物处理反应器及其相关工艺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1 厌氧消化阶段理论厌氧消化,是指在严格厌氧条件下,通过多种微生物(厌氧或兼性菌)的共同作用,将各种复杂有机物进行降解,并产生大量的CH4和CO2等沼气能源的复杂过程[1]。
厌氧消化阶段理论先后经历了两阶段理论、三阶段理论到四菌群学说,其中三阶段理论和四菌群学说描述较为全面和准确,是目前在业内相对得到公认的主流理论,占主导地位。
1.1 三阶段理论M.P.Bryant根据对产甲烷菌和产氢产乙酸菌的研究结果,于 1979 年,在两阶段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三阶段理论[2]。
该理论将厌氧发酵分成三个阶段,即水解和发酵阶段、产氢、产乙酸阶段及产甲烷阶段1.2 四菌群理论1979 年,J.G. Zeikus在第一届国际厌氧消化会议上提出了四菌群理论。
该理论认为参与厌氧消化菌,除了水解发酵菌、产氢产乙酸菌、产甲烷菌外,还有一个同型产乙酸菌种群[3]。
这类菌可将中间代谢物的H2和CO2转化成乙酸。
厌氧发酵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各类群菌的有效代谢均相互密切连贯,处于平衡状态,不能单独分开,是相互制约和促进的过程。
污水处理三代厌氧生物反应器

污水处理三代厌氧生物反应器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污水处理成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厌氧生物反应器作为污水处理的重要技术之一,经历了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的发展,其中第三代厌氧生物反应器在处理复杂有机废水方面表现出卓越的性能。
本文将详细介绍第三代厌氧生物反应器的技术原理、特点及实际应用案例,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二、三代厌氧生物反应器的技术发展第一代厌氧生物反应器第一代厌氧生物反应器主要采用传统升流式厌氧消化池,具有结构简单、易维护等优点。
但存在处理效率低、占地面积大等缺点,已逐渐被淘汰。
第二代厌氧生物反应器第二代厌氧生物反应器是在第一代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高效厌氧反应器,通过改变反应器的结构或运行方式,提高反应器的容积负荷和产气率。
代表技术包括:升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厌氧膨胀颗粒污泥床(EGSB)和内循环厌氧反应器(IC)等。
第三代厌氧生物反应器第三代厌氧生物反应器是在第二代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升级的新型反应器,具有更高的处理效率、更低的能耗和更好的抗负荷冲击能力。
代表技术包括:膜分离厌氧反应器(MABR)、升流式固体厌氧反应器(USR)和超级厌氧反应器(SUFR)等。
三、第三代厌氧生物反应器的技术特点1.高处理效率:第三代厌氧生物反应器采用新型的微生物种群结构和运行模式,具有更高的有机物去除率和产气率。
2.适应性强:第三代厌氧生物反应器能够适应不同种类和浓度的有机废水,具有较强的抗负荷冲击能力。
3.能耗低:第三代厌氧生物反应器采用新型的能量回收和利用技术,降低了能耗。
4.自动化程度高:第三代厌氧生物反应器采用先进的自动化控制技术,减少了人工操作和维护工作量。
5.占地面积小:第三代厌氧生物反应器采用紧凑型设计,占地面积小,适合城市污水处理等空间有限的场所。
四、第三代厌氧生物反应器的实际应用案例1.城市污水处理厂:某城市污水处理厂采用第三代厌氧生物反应器技术进行改造,实现了高效去除有机物、降低能耗和减少占地面积的目标。
厌氧膜生物反应器的发展和应用现状

厌氧膜生物反应器的发展和应用现状厌氧膜生物反应器将厌氧工艺与膜过滤工艺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可以克服传统厌氧工艺存在的缺点,具有污泥停留时间长,抗冲击负荷能力强等特点,在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处理领域应用十分广泛。
文章介绍了厌氧膜生物反应器的主要技术特点,并总结了该工艺在国内外的研究及应用现状,为厌氧膜生物反应器工艺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标签:厌氧膜生物反应器;技术特点;研究应用;现状1 厌氧膜生物反应器的主要特点根据反应器需氧与否,将膜生物反应器(MBR)分为好氧MBR和厌氧MBR 简称AnMBR。
世界能源形式的日益严峻以及污水负荷的急剧增长等等都在要求我们找到一种能处理高负荷,能源消耗低,投资低,能够回收能源,产生剩余污泥较少的新型处理工艺。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厌氧MBR应运而生。
相对于好氧技术,厌氧生物处理技术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将污水中的有机物变废为宝转化为甲烷这种可回收利用的能源气体这一优势,同时已经发表的大部分研究表明厌氧生物处理技术的优点大于它的不足,厌氧生物处理技术具有产泥少、工艺相对稳定、基建费用较低、运行费用低廉、二次污染较少等生态、经济、技术优势,另外厌氧处理技术还可以处理季节性污水,降低废水中氯化有机物毒性的同时厌氧MBR还被广泛应用于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处理,其对于常见有毒物质和工业污水的处理能力也被专家学者普遍认同。
在厌氧MBR中,传统活性污泥中的沉淀池被膜过滤的膜组件所代替,由于膜组件具有过滤作用,因此,不但污染物可以被截留在反应器中,而且大分子的有机物也被截留下来,彻底实现污泥龄和HRT的分离,因此厌氧MBR中不存在活性污泥膨胀的问题,相比较好氧污泥膨胀这是一个明显的优势,同时因为厌氧MBR具有较高的有机物去除率,而且膜组件对微生物有很强的截留能力,所以对有毒化合物和物质具有较强的去除能力。
由于厌氧MBR采用膜组件系统,水力状态较好,不易堵塞,此外还有出水水质稳定,操作简单,易于自动化管理等优点。
厌氧膜生物反应器工艺研究现状

厌氧膜生物反应器工艺研究现状近几十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厌氧膜生物反应器 (MBR)成为一种具有良好生态环境效果的水处理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类废水处理工艺中。
目前,MBR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发展势头非常迅猛。
下面就介绍厌氧膜生物反应器工艺研究现状及时间发展趋势。
首先,MBR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厌氧膜技术的改进。
目前,厌氧膜技术有大量研究,如改进厌氧膜材料,提高厌氧膜通量能力,降低厌氧膜出口浓度,优化厌氧膜操作压力等。
在改进膜材料方面,研究者研发出具有优异性能的新型膜材料,如增强的聚乙烯醇(PVDF)膜,聚苯胺 (PAN)和聚乙烯醇/尼龙聚乙烯 (PVDF/NYL)等,具有高渗透性、耐腐蚀性和耐酸碱性,可有效的提高厌氧膜的抗污能力和耐受性。
在提高厌氧膜通量能力方面,主要通过改进膜结构和材料强度来实现,如采用多孔性膜结构,在膜表面形成多孔结构,增加膜的渗透系数和抗污能力,从而提高厌氧膜通量能力。
此外,还可以采用增强膜结构的方法,如采用多种增强分子的添加,双重增强技术等,提高膜材料的弹性和强度,抵抗外界压力,从而降低膜渗透阻力,提高膜通量能力。
其次,MBR技术在发展中,还面临着一系列难题需要克服。
首先,MBR反应器的耐腐蚀性较差,需要改进其材料选择。
其次,MBR运行过程中产生大量污泥,需要控制其污染物的产生,在此基础上,采取合理的污泥管理方案,提高污泥的处理效率。
此外,MBR的运行成本较高,有较强的经济性要求,一般需要采取多种经济措施,以降低运行成本。
最后,MBR技术的发展受到全球水处理行业的关注。
随着环境保护的不断加强,将会有更多的政策措施推动MBR技术的发展,以保护全球水资源环境,提高水处理效率。
未来,MBR技术和应用将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发展方向也将进一步明确,如改进厌氧膜技术、优化厌氧膜工艺、提高厌氧膜反应器使用寿命等,将更加注重在技术、经济、效率、环保等方面的综合性考虑。
从上述论述可知,厌氧膜生物反应器工艺研究目前正处于一个发展阶段,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IC厌氧反应器的应用和发展

IC厌氧反应器的应用和发展【摘要】IC厌氧反应器拥有较大的上升流速、高效的泥水混合强度、突出的承载容积负荷能力、稳定的出水等特性,易于培养高活性的厌氧颗粒污泥,目前厌氧内循环反应器(IC)在啤酒、制药、化工等高浓度废水行业已有应用实例,但因反应器结构复杂、泥水混合不理想,易出现短流现象,三相分离器的分离效果不佳,操作要求严格、反应器启动慢等缺陷使该反应器的推广受到限制。
所以对IC厌氧反应器的改良优化和系统内颗粒污泥的探究拥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本文结合某酒厂对IC厌氧反应器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IC厌氧反应器;应用;实例分析一、厌氧反应器发展历程最初的厌氧反应器雏形来源于1896年英国出现的首座用于处理生活污水的厌氧消化池,其产生沼气用于照明,并逐步被各个国家所采纳。
他们主要用于污泥和粪肥的消化,以及生活污水的处理,而一般容积负荷仅为4~5kgCOD/(m3?d)。
随后,荷兰大学环境系Lettinga等在1974—1988年开发研制了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pflowAna-erobicSludgeBed,UASB)反应器,通过将厌氧活性污泥中的反应槽和沉淀槽相合并,进而建立一套简化的系统反应器。
相比其他厌氧反应器,其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运行费用低廉、处理效率高、生物量高、耐冲击负荷、适应较广范围的pH值和温度变化且操作简单等,而被广泛应用。
根据UASB反应器内部结构不同,可以分为常规型和内循环型,后者主要通过增加出水内循环装置,综合内循环区、反应区和气液固三相分离区进而形成调节、厌氧反应和三相分离为一体的厌氧反应系统,从而扩大其COD适应范围、缩短启动周期、减少生物量损耗,进而获得更好地处理效率。
但UASB反应器在运行中容易出现短流、死角和堵塞等一些问题,同时为了进一步增强厌氧微生物与废水的混合与接触,提高负荷及处理效率,扩大适用范围,在其基础上又研究发明了第二、三反应器,包括厌氧颗粒污泥膨胀床(ExpandedGranul-arSludgeBed,EGSB)、厌氧内循环反应器InsideCycling,IC)、厌氧折板式反应器(AnaerobicBaff-ledReactor,ABR)、厌氧序列式反应器(AnaerobicSequencingBatchReactor,ASBR)、厌氧膜生物系统(AnaerobicMembraneBiosystem,AMBS)等。
厌氧膜生物反应器污水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

厌氧膜生物反应器污水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厌氧膜生物反应器(AnMBR)是一种新型的污水处理技术,包括厌氧污泥酸化和膜过滤两个过程。
厌氧膜生物反应器既可以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也可以实现氮和磷的去除,具有运行成本低、处理效果好、占地面积小等优点,在污水处理领域备受关注。
本文综合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在分析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厌氧膜生物反应器的发展前景。
一、研究现状(一)工艺特点厌氧膜生物反应器是利用特定菌群通过厌氧发酵和反硝化作用将有机物、氮和磷等污染物去除,并通过滤膜将悬浮物、微生物和颗粒物截留在反应器内部,达到二次净化的效果。
该工艺能够有效去除有机物,降低氮和磷的含量,并可通过可调控的溶解氧(DO)实现硝化反应。
(二)运行成本低由于厌氧膜生物反应器不需要额外的曝气设备,因此运行成本相对较低。
反应器可以在常温常压下运行,不需要耗费额外的能源,同时占地面积小,所以具有广泛应用价值。
(三)优异的处理效果厌氧膜生物反应器具有优异的处理效果,不仅可以对COD、氨氮、总氮等污染物进行有效去除,而且对浓度较高的有机废水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同时,由于反应器内部的分离膜能够有效截留污染物及微生物,进一步提高了处理效率。
(四)存在的问题厌氧膜生物反应器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1)反应器内部难以清洁,容易出现膜堵塞的情况;(2)膜寿命较短,需要定期更换;(3)反应器运行需要严格控制操作参数,如氧化还原电位、溶解氧浓度等,否则会影响处理效果。
二、发展前景(一)技术创新随着国内外环保要求不断提高,厌氧膜生物反应器技术方面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1.强化膜清洗技术由于反应器内部难以清洁,因此需要开发出高效的膜清洗技术,以延长反应器的寿命并提高处理效率。
2.适应不同水质的菌群培养厌氧膜生物反应器的菌群往往需要使用当地的微生物进行培养,因此需要研究培养适应不同水质的菌群,以提高反应器的应用范围和适应性。
3.优化搭配其他污水处理技术厌氧膜生物反应器与其他水处理技术的组合可能会产生更好的效果。
厌氧膜生物反应器污水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

厌氧膜生物反应器污水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厌氧膜生物反应器是一种新型的污水处理技术,它将膜分离和厌氧微生物处理相结合,具有高效、节能和易于操作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领域。
本文从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从研究现状来看,厌氧膜生物反应器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研究者们通过改变反应器结构、膜材料和运行参数等手段,提高了厌氧膜生物反应器的处理效果。
采用中空纤维膜可以增加反应器的传质效果,提高处理效率;通过设置适当的通气条件,控制反应器内厌氧产甲烷菌的生成,实现同时去除有机物和氮磷等多种污染物的功能。
还有研究者结合调控策略和控制策略,优化反应器的运行状况,提高其稳定性和可靠性。
从发展前景来看,厌氧膜生物反应器技术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前,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工艺普遍采用好氧生物处理,而好氧生物处理存在能耗高、剩余污泥处理困难等问题。
厌氧膜生物反应器技术则能够有效降低能耗,解决污泥处理问题,对我国城市污水处理行业具有重要意义。
厌氧膜生物反应器技术还可以用于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和工业废水,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虽然厌氧膜生物反应器技术在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
膜污染问题是目前该技术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
厌氧膜生物反应器中的膜容易被微生物附着和产生胶状物质,导致通量降低和膜堵塞,需要采取适当的清洗和预防措施。
该技术的运行参数和运行管理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需要进一步研究和优化。
厌氧膜生物反应器污水处理技术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新兴技术。
未来的研究应继续关注膜污染问题的控制和运行参数的优化,以提高厌氧膜生物反应器的处理效率和稳定性,为污水处理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厌氧反应器的发展历程与应用现状迟文涛1, 赵雪娜2, 江翰3, 李伟涛3, 王凯军1(1. 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北京100037;2. 天津城建学院, 天津300384;3.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100083摘要:污水厌氧反应器因其能耗少, 运行费用低等优点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对厌氧反应器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重点介绍了第三代厌氧反应器的特点并展望了厌氧反应器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厌氧; EGSB 反应器; IC 反应器; 厌氧流化床; 新型反应器中图分类号:X50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2271(2004 01-0031-03水环境污染和水资源短缺是全球正面临的两大问题。
目前, 我国每年污水排放总量为395亿m 3, 根据预测, 到2050年, 我国污水排放总量将高达1200亿m 3[1]。
研制高效低耗并具有多种附加功能的厌氧污水处理工艺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1100多年的历史。
1860年法国工程师Mouras 就采用厌氧方法处理废水中经沉淀的固体物质。
1896年英国出现了第一座用于处理生活污水的厌氧消化池, 所产生的沼气用于照明[2]。
1904年德国的Imhoff 将其发展成为Imhoff 双层沉淀池(即腐化池 , 这一工艺至今仍然在有效地利用[3]。
在1910年至1950年, 高效的、可加温和搅拌的消化池得到了发展, 其比腐化池有明显的优势。
Schroepfer 在20世纪50年代开发了厌氧接触反应器。
这种反应器是在出水沉淀池中增设了污泥回流装置, 增大了厌氧反应器中的污泥浓度, 处理负荷和效率显著提高。
上述反应器被称为第一代厌氧反应器。
由于厌氧微生物生长缓慢, 世代时间长, 而厌氧收稿日期:2003-12-11作者简介:迟文涛,1977年生, 男, 吉林扶余人, 在读研究生。
消化池无法将水力停留时间和污泥停留时间分离, 由此造成水力停留时间必须较长, 一般来讲第一代厌氧反应器处理废水的停留时间至少需要20~30天[4]。
2:。
(2 反应。
依据这一原则,20世纪60年代末,Mccarty 和Y oung 推出了第一个基于微生物固定化原理的高速厌氧反应器———厌氧滤池。
它的成功之处在于在反应器中加入固体填料(如沙砾等 , 微生物由于附着生长在填料的表面, 免于水力冲刷而得到保留, 巧妙地将平均水力停留时间与生物固体停留时间相分离, 其固体停留时间可以长达上百天, 这就使得厌氧处理高浓度污水的停留时间从过去的几天或几十天缩短到几小时或几天。
在相同的温度下, 厌氧滤池的负荷高出厌氧接触工艺2~3倍, 同时有很高的COD 去除率, 而且反应器内易于培养出适应有毒物质的厌氧污泥。
1972年, 厌氧滤池首次较大规模地应用于小麦淀粉废水处理。
1974年, 荷兰Wagningen 农业大学的Lettinga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研究和开发了UASB 反应器技术, 其最大特点是反应器内颗粒污泥保证了高浓度的厌氧污泥, 标志着厌氧反应器的研究进入了新—13—环境与园林的时代。
1980年, Switzenbaum 和Jewell 推出厌氧固定膜膨胀床反应器, 此外还有厌氧生物转盘和厌氧垂直折流式反应器等陆续问世。
为了进一步提高厌氧反应器的处理效果,1984年由加拿大学者Guiot 等人提出了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和上流式厌氧滤池结合型的新工艺, 即上流式厌氧污泥床过滤器工艺。
后人将上述几种反应器统称为第二代厌氧反应器。
第二代厌氧反应器的典型代表有:厌氧滤池(AF , 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 , 下行式固定膜反应器(DSFF , 厌氧附着膜膨胀床反应器(AAFEB , 厌氧流化床(AFB 。
在已开发的高效厌氧反应器中,UASB 反应器是一种研究最为深入、应用最为广泛的厌氧反应器, 己大量成功地应用于各种废水的处理。
UASB 反应器内有机负荷高, 水力停留时间短,处理周期大为缩短; 反应器无填料, 置, 无搅拌装置, ; 但反应器内可能出现短流现象, 影响处理能力; 当进水中的悬浮物浓度过高时会引起堵塞。
对于这些情况, 无疑传统高效UASB 系统的设计需要很大的改进, 正是对于这些困难问题的研究, 导致产生了第三代高效厌氧反应器的开发和利用。
3第三代厌氧反应器高效厌氧处理反应器中不仅要分离污泥停留时间和平均水力停留时间, 还应使进水和污泥之间保持充分的接触。
第二代厌氧反应器的发展主要基于固体停留时间与水力停留时间的分离而发展产生的一类新型反应器。
但是对于进水无法采用高的水力和有机负荷的情况下, 例如, 在低温条件下采用低负荷工艺时, 由于在污泥床内混合强度太低, 以致无法抵消短流效应。
对于这种情况, 第二代反应器的应用负荷和产气率受到限制。
为获得高的搅拌强度, 而采用高的反应器的设计以获得高的上升流速或采用出水回流。
正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在国际上以厌氧膨胀颗粒污泥床(EGSB , 内循环反应器(IC , 升流式厌氧污泥床过滤器(UBF 为典型代表的第三代厌氧反应器相继出现。
3. 1厌氧颗粒污泥膨胀床(EG SBEGSB 是在UASB 反应器的基础上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荷兰Wageningen 农业大学环境系开始研究的新型厌氧反应器。
EGSB 与UASB 反应器的不同之处仅仅在于运行方式。
上流速度高达2. 5~6. 0m/h , 远远大于UASB 反应器中采用的约0. 5~2. 5m/h 的上流速度。
因此, 在EGSB 反应器内颗粒污泥床处于“膨胀状态”, , , 。
EGSB 反应器能在超高有机负荷〔COD 达到30kg/(m 3. d 〕下处理化工、生化和生物工程工业废水。
同时, EGSB 反应器还适合于处理低温(10℃和低浓度(COD 小于1. 0g/L 和难处理的有毒废水。
目前已建立了许多EGSB 反应器用来处理各种类型的污水(如食品、化工和制药等。
3. 2厌氧内循环反应器(ICIC 反应器是基于UASB 反应器颗粒化和三相分离器而改进的新型反应器, 实际上相当于由2个UASB 反应器的单元相互重叠而成。
一个处于高负荷而另一个处于低负荷, 高达25m 的反应器将只占用相对很小的面积。
第一个反应室包含颗粒污泥膨胀床, 在此大多数的COD 被转化为沼气。
所产生的沼气被下层相分离器收集, 收集的气体产生气提作用, 污泥和水的混合液通过上升管带到位于反应器顶部气液分离器。
沼气在这里从泥水混合液中分离出来, 并且排出系统。
泥水混合液直接流到反应器的底部, 造成反应器的内部循环流。
—23—环境与园林在反应器的较低部分, 液体的上升流速在10~20m/h 之间。
经过下部反应室处理后的污水进上部反应室, 所有剩余的可生化降解的有机物(COD 将被去除。
在这个反应室里的液体的上升流速一般在2~10m/h 。
很多生产性规模的IC 系统目前已经在欧洲运行。
在荷兰IC 厌氧反应器被选为处理大型啤酒厂废水的工艺。
经过一年的运行, 这套工艺系统对于总COD 的去除率为80%, 可溶性COD 的去除率为93. 5%。
IC 系统的平均容积负荷为14kg/(m 3. d 。
3. 3厌氧升流式流化床(UFB该工艺是由美荷Biothane 系统国际公司所开发的一种新型反应器, 它是介于流化床和UASB 反应器之间一种反应器。
可以在极高的水和气体的上升流速(二者都可达到5~7m/h 下产生和保持颗粒污泥, 所以不用采用载体物质。
由于高的液体和气体上升流速造成进水和污泥之间的良好混合状态, 因此系统可以采用15~30kg/(m 3的负荷,COD 去除率为60:(1 应器之中, 反应器单位容积的生物量更高。
(2 能承受更高的水力负荷, 高达40kg/(m 3. d , 并具有较高的有机污染物净化效能。
(3 具有较大的高径比, 一般在5~10以上, 负荷高, 所以体积小、占地省。
(4 污泥床处于悬浮或膨胀状态。
(5 污泥龄长, 污泥产量少。
(6 动力消耗小。
4厌氧反应器的应用现状据资料报道, 截止到2000年12月底, 世界范围内可统计到的各种厌氧装置分布情况见图1, 统计表明, 国内外已建成的厌氧处理工程中约60%的项目均采用了UASB 反应器技术, 以UASB 反应器为基础的EGSB 反应器也已占厌氧工艺应用总数的11%左右, 可见第三代厌氧反应器的发展十分迅速。
对于国内大量中、高浓度的有机废水, 高效厌氧生物处理技术是最合适、最经济的处理工艺。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 大批高速厌氧生物处理技术迅速发展, 到今天, 其早期的一些缺点已经不复存在, 厌氧生物处理技术作为高效、低耗的废水处理工艺已经得到国内外众多研究者的普遍承认。
图1全世界范围不同厌氧处理工艺类型分布5结论与展望今后厌氧反应器的研究应着眼以下几个方面:(1 研究开发具有高稳定性, 高负荷, 并能处理低浓度有机废水以及含高浓度有毒物质废水的厌氧反应器。
(2 , 提高污水处理效率。
3 研究内、外循环和沼气循环的复合循环方式来保证在厌氧反应器内维持厌氧细菌所需要的最佳生存环境。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人口的增多, 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总量也迅速增加。
为了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研究能在线反映反应器内重要参数的传感器, 开发具有多种附加功能(脱氮、脱硫的新型高效厌氧反应器是我国厌氧反应器的主要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1]Wang B Z , Wang L , Y ang L Y. Case studies on pond eco 2sys 2tem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and utilization in China[A ].G lobal Water and Wastewater Technology[C ].London :World Markets Research Center , 1999. 64-71.[2]贺延龄. 废水的厌氧生物处理[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8. 9-13,111-165.[3]王凯军. 低浓度污水厌氧-水解处理工艺[M ].北京: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1. 10-12.[4]任洪强. 厌氧膨胀颗粒污泥床工作特性研究[D ].无锡轻工大学,2000.[5]Frankin R j ,et al. Application of Biobed Upflow Fluidized BedProcess for Anaerobic Waste Water Treatment [J ].Wat. Sci. Tech. ,1992,25(7 :378.—33—环境与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