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毯历史

合集下载

解析新疆地毯的发展历史

解析新疆地毯的发展历史

解析新疆地毯的发展历史民间传说在地毯的故乡——新疆,流传着很多关于新疆地毯起源的传说。

其中最著名的要属“地毯之父”的传说。

这些美丽的民间古时世代相传。

从这些传说中也可以一窥新疆人民朴、勤劳的优良品质和新疆地毯的悠久历史。

1.地毯之父:在新疆和田地区流传着一个著名的“地毯之父”的传说。

玉龙喀什河畔居住着一个穷苦的农民名叫那克西万。

他的爱好就是将大把的羊毛织成地毯,为当地人民造福。

可地毯的编制困难重重。

由于痴迷于地毯的创造,他废寝忘食竟然荒废了自家的庄稼。

在经过多次失败的实验后,那克西万依然没有放弃,最终用羊毛成功的织成了地毯,地毯编织成功后,他还就地取材,用石榴花、橘树皮、红柳花和核桃皮等各种花叶果皮和范有铁屑的生铁经过发酵后对羊毛进行染色,织成了最美丽的孜勒卡地毯。

他不断的提高地毯的编织工艺最终将地毯的织造过程撰写成了一本书,多位青年听闻都来像那克西万学艺,那克西万将自己的地毯编制手艺传授给了三个徒弟。

徒儿们也果然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努力认真的学习地毯的编织、染色技巧。

三位徒弟又像家乡人传授织毯技法,使当地人民都过上了富裕的日子。

而为了纪念那克西万为和田人民做的贡献,他被尊为“地毯之父”。

2.古莱慕地毯:传说在古代于阗(今和田)有一位国王,他的女儿名叫古莱慕,她聪明而美丽,却因为爱上了一个贫穷的樵夫被国王赶出王宫,与自己的丈夫流浪于荒郊野外。

她和丈夫就地取材,就在荒野之地用泥巴筑起小屋栖居其中。

古莱慕的丈夫非常爱自己的妻子,不让她劳动而是自己每天上山砍柴然后背到很远的城镇,去换一些面包谷物等食物。

有一天他用木柴换回了一些羊毛,这些羊毛有各种颜色,白色、黄色和黑色等。

古莱慕看到这些羊毛喜出望外,按照颜色把它们细心的分开,并将这些羊毛捻成绒头然后编成了一块块美丽的地毯。

当早上古莱慕的丈夫看见这些美丽的地毯时,便把他们带到集市上贩卖。

集市上人们从未见过如此美丽而又柔软的新奇玩意,他们又摸又看,争先与古莱慕的丈夫换购。

新疆地毯历史

新疆地毯历史

新疆地毯历史新疆地毯是中国地毯的代表之一,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精湛的技艺闻名于世。

在浅谈其历史发展之前,我们先来看几个考古案例:1、1959年,考古工作者在新疆民丰县汉代精绝国古址的木棺内,发现了东汉地毯残片。

2、1980年,在新疆的楼兰古墓中挖掘到西汉晚期地毯残片。

3、在新疆的库车县(古龟兹),出土过汉代地毯。

4、在新疆巴楚县古遗址中,出土过北朝时期的地毯。

以上这些考古案例已足以证明,新疆织地毯的历史已在2000年以上。

同时,新疆地毯在中国地毯的发展史上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历史上,新疆地毯常以贡品、商品而传入中原,此类事例古籍记载颇多。

现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织绣馆珍藏的大量新疆高级绒毯、丝毯、盘金毯、盘银毯,都是清代时新疆进贡皇帝的。

唐代旧都长安就设有专门经营西域毡毯的商店,南宋时,曾在高昌(今吐鲁番)设互市,专门与西北诸地交易丝毯。

随着新疆地毯传入内地,其工艺也随之进入中原,促进了中原地区地毯业的兴起。

到明代,陕、晋、豫、江、浙诸地已普遍生产地毯了。

当时,新疆织毯艺人马托阿洪,受宁夏回人邀请,亲往银川传艺,终于使织毯工艺也流入宁、青、陕、甘诸省。

至今,马托阿洪的墓碑仍然竖立在银川市的诲宝塔下,人们尊称枯为“马托祖师”。

新疆地毯业的较大发展,开始于20世纪初。

抗口战争时期,和田、洛浦巳办起较大规模的织毯工场。

50年代开始,人民政府召集流落各地的织毯艺人,在和田办起了第一座地毯厂,迎来了新疆地毯业的新春。

随后多家国营、合作经营的地毯厂,也在和田、洛浦、莎丰、叶城、喀什、阿克赦巴音郭楞和乌鲁木齐等地纷纷建立起来。

新疆地毯不仅历史悠久,还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新疆是古时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那时往来其间的中西商旅,早就把新疆地毯贩输西方,同时也将古波斯地毯带到新疆,因而两者的地毯在织制工艺、纹饰图案上也互为影响。

16至19世纪,输入欧美的新疆地毯已为不少艺术收藏家们所珍藏。

至今,英国伦敦的维多利亚与阿拉伯特博物馆、德国法兰克福手工艺术博物馆等都收藏着新疆羊毛地毯或丝毯、丝毛混织地毯,作为珍品供人欣赏。

地毯的发明历史由来

地毯的发明历史由来

地毯的发明历史由来地毯,是以棉、麻、毛、丝、草纱线等天然纤维或化学合成纤维类原料,经手工或机械工艺进行编结、栽绒或纺织而成的地面铺敷物。

那么它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呢?接下来小编为大家介绍地毯的发明历史由来,一起来看看吧!地毯的发明由来地毯是中国著名的传统手工艺品。

中国地毯,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以手工地毯著名,有文字记载的可追溯到3000多年以前,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红线毯》诗中有“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的名句,有实物可考的,也有2000多年。

根据文献记载,在唐宋到明清,地毯的品种越来越多。

所制的地毯,常以棉、毛、麻和纸绳等作原料编制而成。

中国所生产的编织地毯,使用强度极高的面纱股绳作经纱和地纬纱,而在经纱上根据图案扎入彩色的粗毛纬纱构成毛绒,然后经过剪毛、刷绒等工艺过程而织成。

其正面密布耸立的毛绒,质地坚实,弹性又好。

尤其以新疆和田地区所生产的地毯更为名贵,有“东方地毯” 的美誉。

那里所生产的地毯不仅质量好,产量也大。

人民大会堂新疆厅编织的一条1250 公斤的地毯,被赞誉为“地毯之王”。

1966 年浙江省兰溪出土了一条棉毯,它长2.51 米,宽度为1.18 米,为平纹组织,两面起绒,且平整厚实。

经过鉴定,所用的材料为草棉纤维。

这条棉地毯是南宋织成的。

这是一条迄今为止所知最早的棉毯。

由此可见,那时织毯工艺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在现时,新疆地毯又逐步的推广了地毯烫光新工艺,使地毯的质量又有提高。

他们发展的五百四十道和七百二十道以上的地毯,工艺精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它始于西北高原牧区,当地少数民族为了适应游牧生活的需要,利用当地丰富的羊毛捻纱,织出绚丽多彩的跪垫、壁毯和地毯。

由于维、蒙、藏各族人民的共同创造,并通过丝绸之路与中东各国互相交流,逐渐形成了卓越的古代中国地毯艺术。

地毯等级分类地毯按其所用场所性能的不同,分为六个等级:(1)轻度家用级:铺设在不常使用的房间或部位;(2)中度家用级或轻度专业使用级:用于主卧室或餐室等;(3)一般家用级或中度专业使用级:用于起居室、交通频繁部位如楼梯、走廊等;(4)重度家用级或一般专业用级:用于家中重度磨损的场所;(5)重度专业使用级:家庭一般不用;(6)豪华级:地毯的品质好,纤维长,因而豪华气派。

西藏编织(一)藏族织毯

西藏编织(一)藏族织毯

探索的开始从塔克拉玛干到青藏高原这近乎异想天开的想法立刻使我产生要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旅行的冲动,由此开始探索中国包括藏区地毯的历史。

中国学界普遍认为地毯在中国始于唐朝,其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产地在新疆和田地区,唐朝之前出现在中国的地毯均为中亚各国的贡品或者是输入的商品。

国际地毯界也普遍认为,中国地毯以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的记述为起点,那个时期中国才出现了地毯编织业,唐朝之前中国各朝代的史官们似乎对地毯并没有予以记载,故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发掘出土的汉代地毯残片均被西方学者认定为古代突厥人的织物。

而西藏学者撰写的《西藏仲丝》一书认为,西藏地区地毯的编织业大约有一千年的历史。

中外学者对中国地毯历史的论述是事实吗?1988年,我刚刚辞去公职,北京市地毯进出口公司正巧开发了经营旧地毯出口的业务,我便去做义工帮忙,从此开始有机会大量接触中国不同地区、不同种类的旧地毯,其中不乏17世纪至20世纪的精品。

1990年7月,我前往新疆和田市查看一批旧地毯,然后参观了和田博物馆。

在和田博物馆的干尸厅里我看到一具汉代干尸脸部有模糊不清的彩色纹饰。

从那一刻开始,我忽然意识到藏族织毯国际地毯界普遍认为,中国地毯以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的记述为起点,那个时期中国才出现了地毯编织业,唐朝之前中国各朝代的史官们似乎对地毯并没有予以记载,故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发掘出土的汉代地毯残片均被西方学者认定为古代突厥人的织物。

而西藏学者撰写的《西藏仲丝》一书认为,西藏地区的地毯编织业大约有一千年左右的历史。

中外学者对中国地毯历史的论述是事实吗撰文、供图/陆晋生26 TIBET GEOGRAPHIC西藏人文地理27干尸脸部的螺纹状符号或许与新疆地毯的符号有关。

这近乎异想天开的想法立刻使我产生要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旅行的冲动,在两位维吾尔族朋友的协助下我次日便从和田出发,历时45天完成了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自费旅行。

这次旅行成了我开始实地考察与研究中国地毯史的起点。

地毯发展简史

地毯发展简史

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在改善的自己的生存环境。

为了驱寒防潮,追求舒适美化装扮着自己的家园,产生出供坐卧和踩踏的地毯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

追溯地毯产生的年代寻求出详细具体的时间是很困难的。

根据历史记载和遗存下来的遗物我们可以从古希腊时期的陶器上的画面看到当时人们编织的情景。

(图1)这是古希腊的黑绘式陶器距今2200年的画面生动的描绘了编织场面,有编织的架子还有垂着的纺锤。

从这个陶器的画面上可以推断地毯的编织早在2000多年已经出现。

1947年9月前苏联的考古学家罗特格在南西伯利亚地区阿尔泰山的伯齐利克一个峭壁洞穴的古墓中,发掘了一块保存完好的古地毯属于公元前5世纪斯基泰王族时代的遗物由于放置不久洪水灌入墓室又结成冰块偶然间,结成了冰冻的天然储存条件由于有水分存在和适合的气候条件才使这2500年前的地毯保存下来。

现存俄罗斯圣彼得堡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图2)由于没有实物的照片只有摹画出来的图案这已说明当时编织的技艺已经达到十分熟练、精湛的地步。

远古时代的编制技艺十分发达,它的历史也和四大古国的历史一样悠远,古埃及的阿克姆和法尼姆等地区也曾出土过古老地毯的残片。

两河文明的美索布达米亚时期的编织技艺更为辉煌也就是今天的古西亚伊拉克地区,其中萨珊王朝时期的水平最高,这一技艺一直延续到今天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古波斯地毯的起源。

(图3)这是萨珊王朝在公元226年孔雀纹地毯图案中出现了4只孔雀色彩艳丽。

(图4)绿地橄榄枝地毯(图5)几何纹图案地毯尽管样式比较简单缺乏精美的繁复的纹样但色彩对比强烈显得朴素大方。

在爱琴海一代由希腊人所建立的帕加马王国(在今天的土耳其境内)就由奴隶们生产专供贵族使用的地毯这也就是土耳其地毯产生的来源。

随着中亚及西亚地区的游牧民族的不断迁徙,每一个家庭的家具很少而地毯又便于携带有可供坐卧挂盖等许多功能,所以织毯在亚洲的许多国家普及开来。

这样渗透了本民族的文化、风俗、宗教、社会信仰、各异的审美情趣而形成了各民族各地区的独具面目,风格迥异的图案。

地毯的历史

地毯的历史

地毯的历史地毯,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物件,经历了历史文化熏陶和智慧人民的双手,涤荡千年,依然闪耀着特有的光芒。

世界地毯的历史发源地主要有中国、波斯、埃及和印度。

中国地毯的起源有文字记载的大约在2000多年前,有实物考证的大约有3000多年的历史。

地毯发展史中国地毯的发展地毯,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物件,经历了历史文化熏陶和智慧人民的双手,涤荡千年,依然闪耀着特有的光芒。

世界地毯的历史发源地主要有中国、波斯、埃及和印度。

中国地毯的起源有文字记载的大约在2000多年前,有实物考证的大约有3000多年的历史。

地毯又名地衣,用于铺设在地面的编织品。

中国地毯最早起源于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游牧部落。

1959年,从和田地区民丰县出土的古代地毯残片,便是最好的证明。

它的编织方法与现在当地民间地毯编织工艺基本相似,结扣采用细致的马蹄扣(土耳其结法),经纬密度为330 道,仅比现在和田地毯经纬密度360 道少30 道左右。

1978 年7 月,我国考古工作者先后分別在河南南召和新疆和田地区发现了大约3000 年前的地毯碎片。

遗憾的是,我们的祖先未曾留下地毯编织方法的文献记载。

气候环境较为特殊多变的西北高原牧区早在2000多年前当地少数民族为了适应游牧生活的需要,利用当地丰富的羊毛捻纱,织出绚丽多彩的跪垫、壁毯和地毯,这可能就是最早的地毯雏形。

有研究指出:地毯技术从新疆沿青海、甘肅、宁夏、陝西和榆林到内蒙古等地区在不断的延伸,先后进入北京,天津和山东地区,最后与拥有古老地毯编织艺术的中原华夏文明相交织。

《诗经》、《古乐府》中都曾出现过与地毯相关的记载。

鲜活的历史告诉我们地毯最初是先民为了御寒。

秦汉时期,塞外的游牧民族就已经开始大量编织使用地毯作为御寒地物。

西汉时期就已经有做工比较精细的地毯了。

随着汉武帝消灭了匈奴,一条通往西亚、欧洲的贸易通路——丝绸之路开通了。

丝绸之路不仅运载了丝绸、地毯、瓷器、茶叶和香料,也促使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地毯发展史

地毯发展史

地毯发展史地毯作为一种家居装饰品,历史悠久,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的古埃及。

随着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地毯的材质、制作工艺、用途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起源与发展早在古埃及时期,人们就开始使用羊毛和植物纤维编制地毯。

在中世纪,伊斯兰教的传播使得地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伊朗的波斯地毯、土耳其的基林地毯、阿富汗的布赖特地毯等都是世界闻名的传统手工编织地毯。

从最初的简单图案、简陋材质,到后来的精美花纹、优质材料,地毯在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特色和风格。

20世纪后期,由于科技的进步和机器制造的普及,机织地毯逐渐代替了传统的手工编织地毯,成为了主流的生产方式。

材质与款式地毯的材质也有很大的变化。

最早的地毯多使用天然的羊毛和棉花作为纤维原料,而现今则出现了丰富多彩的纤维材料,比如丝质、尼龙、聚酯等。

不同的材质也给地毯带来了多种风格和款式。

羊毛地毯以细腻柔软、色彩鲜艳、保暖性好而著名;丝绸地毯则以典雅华贵、亮丽柔滑而深受喜爱;纯棉地毯柔和亲肤、吸湿透气,舒适性强。

此外,还有皮革、竹子、草编、纸糊等多种材质地毯,每种材质都给地毯带来了不同的纹理和风格。

除了材质,不同的地域也拥有自己独特的款式和风格。

波斯地毯以精细的图案、独特的纹理和繁复的手工工艺著称,土耳其地毯则以色彩明亮、图案简约为主,风格清新;中亚地区的地毯则常常以几何图案和强烈的对比色为特征,显得沉稳而深邃。

使用与保养地毯在家居空间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不仅能起到美化环境、营造气氛的作用,还能防止滑倒、减少噪音污染,增强空气湿度,产生柔和的光线。

但是地毯的清洗和保养也是很重要的,不能因为平时忽略而给健康带来隐患。

定期使用吸尘器清洁、避免阳光直射、不要穿鞋直接踩在上面等都是保养地毯的好方法。

总体来说,地毯的发展历程也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和研发的创新精神。

未来不仅有更丰富多彩的材质和款式,在保养和环保方面也会有更多的创新和突破。

而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地毯作为一种经久不衰的家居装饰品,永远都会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波斯地毯的名词解释

波斯地毯的名词解释

波斯地毯的名词解释波斯地毯是一种由伊朗地区制作的手工编织艺术品,被誉为世界上最顶级的地毯之一。

它们以其华丽的图案、丰富的色彩和精湛的制作工艺而闻名于世。

波斯地毯是伊朗独特文化的象征,也是世界各地艺术收藏家们追逐的对象。

一、起源和历史波斯地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至少2500年前,远在波斯帝国时代。

它们最早是为了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而制作的,如保暖和装饰。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波斯地毯发展出了独特的风格和技术,成为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工艺品。

二、制作工艺波斯地毯的制作过程需要经过多个步骤,需要耐心和精确的技巧。

首先,毛线需要染色。

使用天然植物染料,这些染料从植物、土地和昆虫中提取而来,保证了色彩的持久性和鲜艳度。

然后,工匠们会将毛线交叉编织成复杂的图案。

他们通常使用传统的手工工具,如织布机和织布梭子,以确保每一根线都被正确地编织在一起。

这个过程需要良好的眼力和技巧,因为波斯地毯的图案通常非常精细和复杂。

最后,制成的地毯需要进行修整和清洁,以确保最终的成品无瑕疵。

三、艺术价值波斯地毯以其高度艺术性而闻名于世。

无论是传统的花纹、抽象的几何图案还是现代的创意设计,波斯地毯都能表达出独特的美学价值。

工匠们经常根据地区、气候、民族和信仰等因素进行设计,使得每一块地毯都具有独一无二的特点。

在波斯文化中,地毯被视为一种奢侈品,也是名贵的礼物和遗产。

四、投资价值由于波斯地毯制作工艺中注入了艺术和品质,波斯地毯因其独特性和投资价值而备受瞩目。

无论是在拍卖会上还是在艺术展览中,波斯地毯往往以高价售出。

一些稀有的地毯甚至被列为文化遗产,成为博物馆和艺术收藏家们的珍品。

对于热爱艺术和文化的投资者来说,波斯地毯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投资选择。

五、保养和收藏保养波斯地毯需要一些专业知识和技巧。

首先,需要定期吸尘和清洁,以去除灰尘和污渍,保持地毯的原始外观。

其次,应避免阳光直射,以免损坏地毯的颜色。

最后,地毯的保存环境应保持干燥和通风,并避免潮湿和虫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毯是用棉、毛、丝、麻、椰棕或化学纤维等原料加工而成的地面覆盖物。

包括手工栽绒地毯、机制地毯和手工毡毯等。

广义上还包括铺垫、座垫、壁挂、帐幕、鞍褥、门帘、台毯等。

地毯最初仅为铺地,起御寒湿而利于坐卧的作用,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民族文化的陶冶和手工技艺的发展,逐步发展成为一种高级的装饰品,既具隔热、防潮、舒适等功能,也有高贵、华丽、美观、悦目的效果,从而成为高级建筑装饰的必备产品。

在家庭装修中地毯满铺或作为地面的局部装饰,都能达到满意的装饰效果。

有地毯的房间应注意通风、防潮,以免地毯发生虫蛀、霉变,如发现,应请专业人员修复。

远古社会,人类在崖洞、草屋内用兽皮铺地或挂于墙壁上,以防潮、御寒,这是地毯的渊源。

新石器时代,人们用兽毛捻纺成线,编织成粗厚的毛织品,用以铺地。

中国古代史籍《尚书•禹贡》等称地毯为毛毡,又称毛席、罽、织皮等,是平纹编织的毛织品。

青海省诺木洪出土的毛席残片和新疆鱼儿沟出土的毡垫等,大多采用平纹编织工艺,是新石器时代的文物。

新疆罗布泊和民丰县东汉墓中出土的地毯残片,证明当时的地毯织造工艺已由单股经线栽绒结发展为双股经线栽绒结,出土的地毯为典型的手工栽绒地毯。

汉代以后,丝绸之路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促进中原地区汉族吸收西域月支(今新疆伊犁河上游一带)以及大夏(Bactria,中亚古国,今阿富汗北部)、波斯(今伊朗)、天竺(今印度)、大秦(古罗马帝国)等国先进的地毯织造技术,从而迅速提高了地毯的工艺水平。

唐代中原地区的地毯生产有了发展。

贞观年间(785~805),安徽宣城进贡宫廷的红丝毯,栽绒厚,质松软,比山西太原和四川成都产的地毯都好。

日本奈良市正仓院还藏有唐朝宫廷赠送给日本朝廷的折枝花卉鸟禽图案毡毯。

元代由于蒙古族人民以游牧生活为主,所以地毯生产比较发达。

南宋景定三年(蒙古中统三年,1262),蒙古朝廷在和林(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哈尔和林)设置局院织毯。

当时称没有图案的地毯为毡,有图案的地毯为毯、剪毛花毯。

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元朝在工部诸司局人匠总管府下设置大都(今北京)毡局、大都染局、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一带)毡局、剪毛花毯蜡布局等。

在这些宫廷地毯作坊中,有一些中亚国家的地毯工匠和中国工匠共同创造了剪毛花毯的栽绒新工艺,图案结构严密,并对毛纱中的羊毛配方比例进行改进。

据《大元毡毯工物记》记载,当时宫廷已有剪毛栽绒花毯、回回剪绒毯等约70个品种,其质量已同手工栽绒地毯相似。

明清两代,除新疆、西藏生产地毯以外,甘肃、宁夏、内蒙等西北地区的地毯生产有了发展。

这一地区的工匠们既继承了新疆、西藏地毯的工艺技术,又吸取了中原地区织锦、刺绣、瓷彩绘、建筑彩绘以及当地牧区少数民族金银器皿、皮革制品等手工艺的艺术长处,特别是受到织锦和刺绣艺术的影响,创造出独特的寓意吉祥的地毯图案,一直流传。

20世纪以来,北京、天津地区出现了一些专门生产出口地毯的工厂,成为中国地毯的重点产区。

北京和天津在继承西北民间地毯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弹性好、光泽强、牢固结实的地毯品种,并继承和改造了工整的传统吉祥图案,称京式图案;创造了风格活泼的工笔花卉图案,称彩花式图案;吸收西方国家写实风格的簇花图案,称美术式图案。

70年代以后,上海、江苏、山东等东部沿海地区地毯生产有了发展。

陕西、甘肃、内蒙古、新疆、西藏等传统地毯产区在保持本地区独特风格的基础上,学习北京、天津地毯的先进工艺技术,质量有了提高。

80年代以来,中国的丝线栽绒地毯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并引进西方国家的机制化纤地毯,在国内外市场上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世界手工栽绒地毯的传统产区集中在东亚、中亚以及欧洲和亚洲交界处的各个国家。

公元前4世纪古代埃及、巴比伦王国的雕刻上,已有反映平纹编织类的地毯。

北美洲印第安人部落中仍保留有手工编织平纹类的地毯,上面大多为抽象几何图案。

栽绒地毯现存最早的实物是苏联东亚阿尔泰山北麓出土的帕兹雷克(Pazyryk)地毯残片,制作年代约为公元前4世纪。

15~16世纪,波斯地毯发展达到高峰。

16~17世纪,土耳其地毯也兴盛一时。

1720年,英国首创布鲁塞尔地毯织机。

19世纪英、美等国又制造了多种仿手工或提花地毯织机。

20世纪40年代,美国发明了效率极高的排针簇绒地毯织机。

60年代随着石油、化学纤维工业的发展,化学纤维机制地毯蓬勃发展,成为普及的建筑装饰材料。

80年代以来,机制地毯已占世界消费总量的99%,手工地毯仅占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