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毯的历史

合集下载

地毯的故事 塔赫里·萨巴希教授访谈

地毯的故事  塔赫里·萨巴希教授访谈

■海外手记地毯的故事——塔赫里·萨巴希教授访谈伊朗/裴什曼·穆萨维王振容译几年前一位教授对我说:“我因为坐在日本制造的汽车上而感到骄傲,正如有一天日本市民也会因家中墙上美丽的画框里镶着伊朗挂毯而自豪。

”在日后的多年里我并未感受到这位教授所言的情景,然而我却深知他所想表达的含义。

如今由于某些原因,伊朗地毯的发展现状并不乐观,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伊朗手织地毯将彻底地从大部分世人甚至伊朗人的记忆里淡出。

塔赫里·萨巴希教授是为数不多的一个将毕生精力献给了研究伊朗各部落与民族地毯、挂毯的伊朗人,他至今已经用法语、意大利语和英语编写了二十部符合国际标准的专业著作,唯一的一本关于地毯的专业刊物《结》,在意大利已有十八年的出版历史。

这位在意大利拥有着伊朗地毯独一无二珍贵全集的塔赫里·萨巴希教授,在谈到地毯时,仿佛在描述一位自己生活中最亲密的家人。

以下您将读到我整理完成的与塔赫里·萨巴希教授的对话。

裴什曼·穆萨维:尊敬的萨巴希先生,伊朗人的地毯经历是一个发人深思的故事,而且这样的故事也并不多见。

请您谈一谈那些活跃在这个领域里的人们最初进入地毯世界的动机,是什么促使你们选择了这样一份工作?塔赫里·萨巴希:我出生在一个商人家庭,父亲从事干果买卖的生意,我的外祖父拥有丰厚的家产,我的祖父非常热爱地毯,为此他开办了一家地毯编织工厂。

当然我的父亲除了喜欢挂毯,并且偶尔会玩玩“地毯解梦”的游戏外,对地毯一无所知。

在父亲家里,有许多来自卡尚和克尔曼的珍贵地毯。

甚至在夏天,当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在院子和池塘边度过时,他们仍旧在沙发上铺了两张漂亮的地毯并坐在上面。

这样的情形一直持续到有一日因为我和弟弟太过调皮,父亲决定每天早上把我们带去集市。

在随父亲去店铺的路上,我们都会经过一家出售挂毯的小店。

其中有两条挂毯深深地吸引着我的目光,最后我砸碎了自己的储蓄罐,买下了它们。

地毯知识

地毯知识

培训资料:地毯知识地毯是一种历史悠久、世界性的产品,最早以动物毛为原料编织而成,可铺地御寒湿及坐、卧之用。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逐渐采用棉、麻、丝和合成纤维作为制造地毯的原料。

我国生产和使用地毯起源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游牧部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产品闻名于世。

地毯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艺术装饰的效能,它能隔热保温、隔声防噪、抗风湿、富于弹性且脚感舒适,且于室内装饰,具有其他材料难以达到的那种高贵、华丽、美观、悦目的气氛。

地毯已成为现代建筑室内装饰的重要材料。

地毯溯源地毯的使用可以追溯到3000年以前的中东巴比伦王国、苏美尔王国和亚述王国。

而在中国,早在一千八百多年以前的西汉时代,随着佛教的传入,西藏人民用牛、羊毛制成拜佛垫,后来就制作毯子使用,从而形成了我国萌芽状态的地毯业。

唐宋时代,其制作方法逐渐传到内地,编织技术也逐步改进提高。

清朝康熙年间,宫廷里使用了地毯。

清乾隆年间又逐渐发展到年,但是由于当时地毯仅供朝廷皇亲、官僚贵族受用,且全部是手工加工,生产发展还是很缓慢。

直到二十一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前,我国绝大部分地毯都用于出口,大多数人觉得地毯离自己太远了。

八十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生活水平得体高,地毯,这一古老的艺术品才被人们逐渐熟悉起来。

现如今许多家庭都以拥有华丽的地毯作为高档品位的象征。

就目前世界各地生产的地毯来看,总的可分味两大类:机器织造的现代地毯和手工织造的东方地毯。

手工地毯根据工艺等不同分为纯羊毛胶背地毯,男工地毯和波丝地毯、皇宫地毯、真丝地毯、仿丝地毯等;根据密度不同又分为90道、120道、160道、200道、300道、400道等,道数越高,工艺价值越高,档次越高,收藏价值就越高。

机器织造的现代地毯是采用机器生产的地毯,其特点是:多以丙纶、晴纶等化纤原料织成,毯面色泽鲜艳,毯子较薄,轻便柔软。

机织地毯分为:A满铺地毯(一般为4X25米)可随意裁剪,多用于房间满铺及走廊、楼梯等的铺设。

解析新疆地毯的发展历史

解析新疆地毯的发展历史

解析新疆地毯的发展历史民间传说在地毯的故乡——新疆,流传着很多关于新疆地毯起源的传说。

其中最著名的要属“地毯之父”的传说。

这些美丽的民间古时世代相传。

从这些传说中也可以一窥新疆人民朴、勤劳的优良品质和新疆地毯的悠久历史。

1.地毯之父:在新疆和田地区流传着一个著名的“地毯之父”的传说。

玉龙喀什河畔居住着一个穷苦的农民名叫那克西万。

他的爱好就是将大把的羊毛织成地毯,为当地人民造福。

可地毯的编制困难重重。

由于痴迷于地毯的创造,他废寝忘食竟然荒废了自家的庄稼。

在经过多次失败的实验后,那克西万依然没有放弃,最终用羊毛成功的织成了地毯,地毯编织成功后,他还就地取材,用石榴花、橘树皮、红柳花和核桃皮等各种花叶果皮和范有铁屑的生铁经过发酵后对羊毛进行染色,织成了最美丽的孜勒卡地毯。

他不断的提高地毯的编织工艺最终将地毯的织造过程撰写成了一本书,多位青年听闻都来像那克西万学艺,那克西万将自己的地毯编制手艺传授给了三个徒弟。

徒儿们也果然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努力认真的学习地毯的编织、染色技巧。

三位徒弟又像家乡人传授织毯技法,使当地人民都过上了富裕的日子。

而为了纪念那克西万为和田人民做的贡献,他被尊为“地毯之父”。

2.古莱慕地毯:传说在古代于阗(今和田)有一位国王,他的女儿名叫古莱慕,她聪明而美丽,却因为爱上了一个贫穷的樵夫被国王赶出王宫,与自己的丈夫流浪于荒郊野外。

她和丈夫就地取材,就在荒野之地用泥巴筑起小屋栖居其中。

古莱慕的丈夫非常爱自己的妻子,不让她劳动而是自己每天上山砍柴然后背到很远的城镇,去换一些面包谷物等食物。

有一天他用木柴换回了一些羊毛,这些羊毛有各种颜色,白色、黄色和黑色等。

古莱慕看到这些羊毛喜出望外,按照颜色把它们细心的分开,并将这些羊毛捻成绒头然后编成了一块块美丽的地毯。

当早上古莱慕的丈夫看见这些美丽的地毯时,便把他们带到集市上贩卖。

集市上人们从未见过如此美丽而又柔软的新奇玩意,他们又摸又看,争先与古莱慕的丈夫换购。

巴州博物馆狮文地毯相关故事

巴州博物馆狮文地毯相关故事

巴州博物馆狮文地毯相关故事巴州博物馆是巴斯廷巴达市一座极富历史文化底蕴的博物馆,收藏着许多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

其中最著名的展品之一就是一条狮文地毯,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和引人深思的故事。

这条狮文地毯被认为是巴州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艺术作品之一,它是由巴斯廷巴达市居民共同参与制作的。

地毯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巴州的自然景色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尤其是狮子这一古老而神秘的动物。

在当地文化中,狮子被视为勇敢、威猛和权威的象征。

传说中,狮子是一种守护神,能够带来好运和幸福。

因此,狮子图案经常出现在巴州的建筑、雕塑和艺术品中,而这条狮文地毯也成为了传承历史的见证。

制作狮文地毯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首先,设计师们必须细心观察狮子的形态和特征,并将其转化为图案。

然后,工匠们运用传统的手工织造技巧,将图案融入到地毯的纺织过程中。

这项工艺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和耐心细致的手工操作。

一个精美而完整的狮文地毯可能需要数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来完成。

狮文地毯除了具备艺术价值外,还透露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通过研究这些地毯,我们可以了解到巴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交流和变迁。

狮文地毯上的图案和花纹往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

此外,狮文地毯还散发出艺术和创造力的力量。

通过观赏这些地毯,我们可以欣赏到巴州人民的智慧和美学追求。

地毯上的每一线每一针都代表着制作者的心血和创造力,体现了人类的想象力和精神世界。

巴州博物馆将这条狮文地毯视为文化传承和教育的重要工具。

他们举办了许多展览和教育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狮文地毯的价值。

通过这些活动,人们可以深入了解巴州的历史和文化,感受到传统工艺的魅力,并从中汲取灵感和启示。

狮文地毯是巴州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代表了巴州人民的智慧、创造力和对传统的珍爱。

巴州博物馆的收藏和展示让这一文化瑰宝得以保留和传承,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亲身体验巴州的历史和文化魅力。

正如这条狮文地毯所传达的信息一样,我们应该以勇敢、威猛和自信的姿态面对生活,传承和发扬巴州的文化精神。

地毯的发明历史由来

地毯的发明历史由来

地毯的发明历史由来地毯,是以棉、麻、毛、丝、草纱线等天然纤维或化学合成纤维类原料,经手工或机械工艺进行编结、栽绒或纺织而成的地面铺敷物。

那么它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呢?接下来小编为大家介绍地毯的发明历史由来,一起来看看吧!地毯的发明由来地毯是中国著名的传统手工艺品。

中国地毯,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以手工地毯著名,有文字记载的可追溯到3000多年以前,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红线毯》诗中有“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的名句,有实物可考的,也有2000多年。

根据文献记载,在唐宋到明清,地毯的品种越来越多。

所制的地毯,常以棉、毛、麻和纸绳等作原料编制而成。

中国所生产的编织地毯,使用强度极高的面纱股绳作经纱和地纬纱,而在经纱上根据图案扎入彩色的粗毛纬纱构成毛绒,然后经过剪毛、刷绒等工艺过程而织成。

其正面密布耸立的毛绒,质地坚实,弹性又好。

尤其以新疆和田地区所生产的地毯更为名贵,有“东方地毯” 的美誉。

那里所生产的地毯不仅质量好,产量也大。

人民大会堂新疆厅编织的一条1250 公斤的地毯,被赞誉为“地毯之王”。

1966 年浙江省兰溪出土了一条棉毯,它长2.51 米,宽度为1.18 米,为平纹组织,两面起绒,且平整厚实。

经过鉴定,所用的材料为草棉纤维。

这条棉地毯是南宋织成的。

这是一条迄今为止所知最早的棉毯。

由此可见,那时织毯工艺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在现时,新疆地毯又逐步的推广了地毯烫光新工艺,使地毯的质量又有提高。

他们发展的五百四十道和七百二十道以上的地毯,工艺精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它始于西北高原牧区,当地少数民族为了适应游牧生活的需要,利用当地丰富的羊毛捻纱,织出绚丽多彩的跪垫、壁毯和地毯。

由于维、蒙、藏各族人民的共同创造,并通过丝绸之路与中东各国互相交流,逐渐形成了卓越的古代中国地毯艺术。

地毯等级分类地毯按其所用场所性能的不同,分为六个等级:(1)轻度家用级:铺设在不常使用的房间或部位;(2)中度家用级或轻度专业使用级:用于主卧室或餐室等;(3)一般家用级或中度专业使用级:用于起居室、交通频繁部位如楼梯、走廊等;(4)重度家用级或一般专业用级:用于家中重度磨损的场所;(5)重度专业使用级:家庭一般不用;(6)豪华级:地毯的品质好,纤维长,因而豪华气派。

西藏编织(一)藏族织毯

西藏编织(一)藏族织毯

探索的开始从塔克拉玛干到青藏高原这近乎异想天开的想法立刻使我产生要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旅行的冲动,由此开始探索中国包括藏区地毯的历史。

中国学界普遍认为地毯在中国始于唐朝,其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产地在新疆和田地区,唐朝之前出现在中国的地毯均为中亚各国的贡品或者是输入的商品。

国际地毯界也普遍认为,中国地毯以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的记述为起点,那个时期中国才出现了地毯编织业,唐朝之前中国各朝代的史官们似乎对地毯并没有予以记载,故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发掘出土的汉代地毯残片均被西方学者认定为古代突厥人的织物。

而西藏学者撰写的《西藏仲丝》一书认为,西藏地区地毯的编织业大约有一千年的历史。

中外学者对中国地毯历史的论述是事实吗?1988年,我刚刚辞去公职,北京市地毯进出口公司正巧开发了经营旧地毯出口的业务,我便去做义工帮忙,从此开始有机会大量接触中国不同地区、不同种类的旧地毯,其中不乏17世纪至20世纪的精品。

1990年7月,我前往新疆和田市查看一批旧地毯,然后参观了和田博物馆。

在和田博物馆的干尸厅里我看到一具汉代干尸脸部有模糊不清的彩色纹饰。

从那一刻开始,我忽然意识到藏族织毯国际地毯界普遍认为,中国地毯以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的记述为起点,那个时期中国才出现了地毯编织业,唐朝之前中国各朝代的史官们似乎对地毯并没有予以记载,故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发掘出土的汉代地毯残片均被西方学者认定为古代突厥人的织物。

而西藏学者撰写的《西藏仲丝》一书认为,西藏地区的地毯编织业大约有一千年左右的历史。

中外学者对中国地毯历史的论述是事实吗撰文、供图/陆晋生26 TIBET GEOGRAPHIC西藏人文地理27干尸脸部的螺纹状符号或许与新疆地毯的符号有关。

这近乎异想天开的想法立刻使我产生要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旅行的冲动,在两位维吾尔族朋友的协助下我次日便从和田出发,历时45天完成了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自费旅行。

这次旅行成了我开始实地考察与研究中国地毯史的起点。

青海藏毯

青海藏毯

起源的考证,为青海藏毯赋予厚重的历史传承。

1.三千多年前的藏族先民,就用牛羊毛编织帐房、衣服、被褥、卡垫来御寒保暖、装饰,这种被考古界称为“毛席”的织品,藏族叫“溜”(“溜”的制作工艺沿用至今)。

2.公元十八、十九世纪,随着藏传佛教文化的进一步弘扬和清朝政府与藏族高僧喇嘛的亲密往来,藏毯作为高贵礼物,进入内地。

它的制作工艺得到了改进,产生了竖毛集束起绒的编制手法,丰富了藏毯编制工艺。

3.二十世纪中期,青海省都兰县诺木洪古墓群出土了一批“毛席”残片,据考证,这些原始地毯为藏系羊毛编织而成,产于青铜时期,是今天藏毯的原始雏形。

4.20世纪50年代,青海地毯一、二厂相继建成投产,主导产品是手工地毯。

之后,大通、共和、贵德、平安、乐都、同仁等县均建立了地毯厂,主导产品是90道机拉洗羊毛手工地毯,出口最高年份达到600万美元。

上世纪90年代,由于体制、机制等多种原因,全省所有国营地毯企业陆续倒闭。

近年来,此省对藏毯产业予以高度重视,省领导多次作出批示,提出要抓住龙头,突破难点,把藏毯产业做大做强。

1994年,经过整合的青海藏羊地毯(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1996年该公司获得进出口经营权,发展势头强劲。

2005年,藏羊集团出口创汇1800万美元。

目前该公司已成为国家和全省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国藏毯产业的“领军集团”。

由于藏羊集团的龙头形成及其带动辐射作用,使全省藏毯产业异军突起,产销量位居全国第一,在世界上仅次于尼泊尔,排名第二。

主要特点就青海藏毯的品质结构和艺术特色而言,大体上可以归纳出如下几个主要特点:第一,图案丰富多彩、民族风格浓郁。

藏毯源于青藏高原,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图案,青海藏毯则除了保留原有藏毯古朴、自然、粗犷的特点外,又吸纳了当今西方国家的民族文化,配以深厚的藏传佛教等含义的图案,并通过多种不同色毛纱交织表现,令人赏心悦目。

第二,材料考究、工艺精湛。

藏毯所选用的原料主要是“西宁大白毛”,是世界地毯行业公认织造地毯的最佳原料,用其织出的地毯具有坚韧耐磨、质地柔软、光泽清亮的特点,被誉为像锦缎样的软浮雕。

地毯发展简史

地毯发展简史

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在改善的自己的生存环境。

为了驱寒防潮,追求舒适美化装扮着自己的家园,产生出供坐卧和踩踏的地毯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

追溯地毯产生的年代寻求出详细具体的时间是很困难的。

根据历史记载和遗存下来的遗物我们可以从古希腊时期的陶器上的画面看到当时人们编织的情景。

(图1)这是古希腊的黑绘式陶器距今2200年的画面生动的描绘了编织场面,有编织的架子还有垂着的纺锤。

从这个陶器的画面上可以推断地毯的编织早在2000多年已经出现。

1947年9月前苏联的考古学家罗特格在南西伯利亚地区阿尔泰山的伯齐利克一个峭壁洞穴的古墓中,发掘了一块保存完好的古地毯属于公元前5世纪斯基泰王族时代的遗物由于放置不久洪水灌入墓室又结成冰块偶然间,结成了冰冻的天然储存条件由于有水分存在和适合的气候条件才使这2500年前的地毯保存下来。

现存俄罗斯圣彼得堡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图2)由于没有实物的照片只有摹画出来的图案这已说明当时编织的技艺已经达到十分熟练、精湛的地步。

远古时代的编制技艺十分发达,它的历史也和四大古国的历史一样悠远,古埃及的阿克姆和法尼姆等地区也曾出土过古老地毯的残片。

两河文明的美索布达米亚时期的编织技艺更为辉煌也就是今天的古西亚伊拉克地区,其中萨珊王朝时期的水平最高,这一技艺一直延续到今天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古波斯地毯的起源。

(图3)这是萨珊王朝在公元226年孔雀纹地毯图案中出现了4只孔雀色彩艳丽。

(图4)绿地橄榄枝地毯(图5)几何纹图案地毯尽管样式比较简单缺乏精美的繁复的纹样但色彩对比强烈显得朴素大方。

在爱琴海一代由希腊人所建立的帕加马王国(在今天的土耳其境内)就由奴隶们生产专供贵族使用的地毯这也就是土耳其地毯产生的来源。

随着中亚及西亚地区的游牧民族的不断迁徙,每一个家庭的家具很少而地毯又便于携带有可供坐卧挂盖等许多功能,所以织毯在亚洲的许多国家普及开来。

这样渗透了本民族的文化、风俗、宗教、社会信仰、各异的审美情趣而形成了各民族各地区的独具面目,风格迥异的图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毯的历史地毯,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物件,经历了历史文化熏陶和智慧人民的双手,涤荡千年,依然闪耀着特有的光芒。

世界地毯的历史发源地主要有中国、波斯、埃及和印度。

中国地毯的起源有文字记载的大约在2000多年前,有实物考证的大约有3000多年的历史。

地毯发展史中国地毯的发展地毯,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物件,经历了历史文化熏陶和智慧人民的双手,涤荡千年,依然闪耀着特有的光芒。

世界地毯的历史发源地主要有中国、波斯、埃及和印度。

中国地毯的起源有文字记载的大约在2000多年前,有实物考证的大约有3000多年的历史。

地毯又名地衣,用于铺设在地面的编织品。

中国地毯最早起源于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游牧部落。

1959年,从和田地区民丰县出土的古代地毯残片,便是最好的证明。

它的编织方法与现在当地民间地毯编织工艺基本相似,结扣采用细致的马蹄扣(土耳其结法),经纬密度为330 道,仅比现在和田地毯经纬密度360 道少30 道左右。

1978 年7 月,我国考古工作者先后分別在河南南召和新疆和田地区发现了大约3000 年前的地毯碎片。

遗憾的是,我们的祖先未曾留下地毯编织方法的文献记载。

气候环境较为特殊多变的西北高原牧区早在2000多年前当地少数民族为了适应游牧生活的需要,利用当地丰富的羊毛捻纱,织出绚丽多彩的跪垫、壁毯和地毯,这可能就是最早的地毯雏形。

有研究指出:地毯技术从新疆沿青海、甘肅、宁夏、陝西和榆林到内蒙古等地区在不断的延伸,先后进入北京,天津和山东地区,最后与拥有古老地毯编织艺术的中原华夏文明相交织。

《诗经》、《古乐府》中都曾出现过与地毯相关的记载。

鲜活的历史告诉我们地毯最初是先民为了御寒。

秦汉时期,塞外的游牧民族就已经开始大量编织使用地毯作为御寒地物。

西汉时期就已经有做工比较精细的地毯了。

随着汉武帝消灭了匈奴,一条通往西亚、欧洲的贸易通路——丝绸之路开通了。

丝绸之路不仅运载了丝绸、地毯、瓷器、茶叶和香料,也促使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中国地毯编织工艺从而随着中国的丝绸之路经过中亚来到了中东和欧洲,同时也让中国人见识了代表波斯文明的波斯地毯。

在波斯地毯图案中,至今仍然保留着许多与中国地毯图案完全相同的花纹。

也有人认为波斯地毯的图案来源于中国,只是在波斯设计师的手中经过精心的修改并加进了波斯的色彩,从而成为具有中东风格的图案。

从西汉起这两个文明古国不断相互学习、交流与借鉴,传统的中国图案和传统的波斯图案以及编织工艺在天长日久的相互融合,从而成就了一项高雅细腻的地毯艺术。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毯从民间进入了宫廷,成为了宫廷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文献记载,从唐朝开始,随着农业的发展,地毯的品种越来越多。

地毯编织技术也从新疆沿青海、甘肃、宁夏、陕西等地进入北京、天津最后汇入中原地区,形成了做工精细、色彩均匀、质地优良、独具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格的古代中国地毯艺术。

玄奘的《大唐西域记》里曾记录过一千多年前当地地毯业兴盛的情况。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在《红线毯》中写道:“披香殿广十丈余,红线织成可殿铺,美人踏上歌舞来,罗袜绣鞋随步没。

”而以御寒为主的地毯价值也悄然发生着变化,“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这句诗句从侧面描述出了地毯的功用已经摆脱了最初御寒的目的,进而开始演变成为装饰、富贵、权利的代名词。

曾有记载唐朝皇帝把地毯用于邦交,作为礼品送给日本女皇,地毯又肩负起了“馈赠”的重要角色。

1966年浙江省兰溪出土了一条棉毯,它长2.51米,宽度为1.18米,为平纹组织,两面起绒,且平整厚实。

经过鉴定,这条棉地毯所用的材料为草棉纤维,是南宋织成的。

这是一条迄今为止所只最早的棉毯。

由此可见,那时织毯工艺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907年契丹的金戈铁马踏入了平原,北京成了辽人的部都,由于宫廷的需要,地毯也传入了北京,不过那时的地毯已经不是民间实用的铺地物,而是皇家独享的、并且象征着权利与等级的宫廷艺术品。

到了元代,皇家铺设地毯有了更为严格的等级制度。

据《大元毡罽工物记》记载,成宗皇帝大德二年(1298年)工部奉旨在北京青塔寺专为皇宫编织地毯,对地毯的尺寸、燃料、羊毛的用量等都有严格的要求。

明清两代的地毯制作已达到十分精湛的地步,尤其是专为宫廷制作的地毯极为考究。

在明代,地毯则作为贡品大量地从我国西北等地征集进京,同时还专门设有为皇宫编织的机构。

随着当时社会生产发展,地毯形成甘肃、宁夏、内蒙等生产基地。

地毯图案上融汇了宫廷艺术、佛教艺术和民间文化艺术等诸多因素,并常用龙凤图案、夔龙纹、传统吉祥图案,借用谐音形意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在生产工艺和规模上也达到了全所未有的水平,使中国地毯在世界许多国家被作为珍贵的艺术品收藏。

在十七、十八世纪的明末清初,中国手工地毯制造工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且消费多在宫廷和寺庙中。

在这期间产生了大量美伦美焕的地毯,在许多国家,中国地毯被作为永久的艺术品而收藏。

比如: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华盛顿特区纺织博物馆、加拿大皇家昂特里奥博物馆、伦敦维多利亚博物馆等都藏有中国地毯。

地毯的功用再一次发生重大变化——收藏。

到了清朝,北京地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据《嘉庆大清会典事例》记载,雍正元年(1723年),在北京染织局里有九名地毯编制工匠专门为皇帝编制地毯,咸丰十年(1860年)西藏达赖喇嘛进京,带来了大批的藏毯进献给咸丰皇帝,皇帝十分喜爱,将一部分藏毯赐给了皇宫大臣,并且准许编织地毯的藏族艺人进京传艺。

到了近代,中国地毯行业得到迅猛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北京、天津、山东等地区。

中国地毯也逐渐开始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使地毯的生产效率和产量迅速提高,中国地毯行业开始步入市场化。

但在机织地毯迅猛发展的同时,传统手工地毯依旧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散发出迷人的艺术魅力。

地毯品种百花齐放,图案花型层出不穷。

1921年起,天津逐步成为地毯重镇,中国第一个现代缫丝厂就设在天津。

此时,成品编织地毯已销往欧美等地。

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天津已成为中国手工地毯的重要出口地区。

因此,天津素有地毯之乡的美誉,至今众多地毯检验机构仍设在天津。

国内最大的地毯是在1981年乌鲁木齐地毯厂为人民大会堂新疆厅编织的一条1250公斤的地毯,被赞誉为“地毯之王”。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外贸出口的需要,特别是近几年来,中国国力的增强,人民安居乐业,沿海及大中城市中追逐高档古典的装饰风格也有不同程度的需要,因此,中国手制地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涌现出许许多多的手工制毯中心,中国真丝地毯、新疆羊毛地毯、西藏羊毛地毯便是其中的代表。

同时,曾经昂贵奢侈的地毯逐渐进入了普通百姓的家中,成为人们美化生活环境,陶冶情操的装饰家庭居室的佳品。

世界其他国家地毯的发展世界各国的地毯历史也是源远流长。

世界手工栽绒地毯的传统产区主要集中在东亚、中亚以及欧洲和亚洲交界处的各个国家。

公元3000年前,北非尼罗河流域居民织制亚麻地毯,并饰以色彩鲜艳的布边;公元前1449——1323年,埃及织制多彩提花地毯;公元前400年,西伯利亚地区出现8字形打结法地毯。

波斯手织地毯是世界地毯的一颗璀璨明珠。

波斯地毯从最初游牧民族手工制作并用来抵御严寒的生活必需品,逐渐应运而生为一门精妙绝伦并带带传承的艺术经过了2000多年的历史发展,也成为了欧洲皇室贵族家庭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

16世纪,波斯地毯以其迷人的图案和色彩享誉欧洲。

公元16世纪是东方手织地毯的黄金时期,波斯萨法维王朝的阿巴斯国王将手织地毯编织艺术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阿巴斯国王将他的王宫迁到了伊斯法罕城,他对手工编织地毯艺术非常热爱与支持,并且派熟练的织工去意大利学习艺术,将欧洲文化融入到波斯文化中。

现保存在欧洲和北美博物馆内的大多著名精品手织地毯,都是在他统治的1586 到1628 年之间完成的。

从此伊斯法罕城也成为了极品波斯手织地毯的圣地。

著名的沙哈巴斯地毯纹样就是以阿巴斯王命名,目的是为纪念他为波斯地毯做出的伟大贡献。

自18世纪20年代,英国首创布鲁塞尔地毯织机,机制地毯应运而生,随后进一步改造成为著名的威尔顿织机和阿克明斯特织机,此后这两款织机一直被使用至今,应算是机织地毯的伊始。

至20世纪40年代,英国发明了簇绒机,采用绒纱植入已有织物之上的方法,改变了织机的传统方式。

大大提高了生产速度,这是地毯机械化发展的一大突破,至今簇绒地毯已占地毯总产量的90%左右。

手织地毯的编织历史和一种大家都熟悉的宗教密不可分,那就是伊斯兰教。

随着伊斯兰教的兴盛,手织地毯的编织艺术也不断的发展而再次升华。

现今,丝绸之路西部受到伊斯兰教影响的国家所出产的礼拜用地毯,世世代代仍然延续着传统古典的图案设计。

从手织地毯图案的设计,原料的选择到天然的染料,编织的技艺,都有着严格而繁复的工序。

而每一个工序的前后,工匠们都会吟诵可兰经寄托他们对未来地毯的主人的深深祝福,同时也附于每一张手织地毯以力量。

当站在手织地毯图案的中心,您仿佛也站在了世界的中心,宇宙的中心,连绵不断而富有韵律感的阿拉伯藤蔓图案将那种强大的气场升华环绕着您,那是来自古老的波斯的神秘的力量,也是您财富和地位的象征。

地毯图案的演变地毯图案设计一个广泛性和多样性,是具有一成不变的遗传因素所決定的。

传统的中国图案和传统的波斯图案在天长日久的相互融合中,却产生了一个比较现代且具手工艺术性的真丝地毯,那就是现在已经占据全球工艺真丝地毯半壁江山的河南南阳所产的真丝地毯。

这里的手工真丝地毯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方面,已经远远的超越伊朗和印度的丝毯。

伊朗丝毯由于多方面因素所困扰,一直走不出因循守旧的老框框,其结果就造成了现在的极其被动的出口局面。

印度在這方面更不用说,其在设计和制作方面一直沒有自己的特色,所以到现在仍然沒有使自己的地毯工业有一个更大的起色。

地毯的图案花纹,伴随着人类社会在文字、绘画、生活习惯、社会风俗的不断进步而得以发展。

“彩丝茸茸香拂拂,线软花虚不胜物。

美人踏上歌舞来,罗袜秀鞋随步没。

”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对一块花卉纹样地毯的描述,可见地毯图案的花色之美。

清代以后,地毯逐渐形成京式、彩花式、素凸式和美术式等四种传统的图案构成。

京式图案有浓郁庄重的特点,与内蒙古、新疆、西藏等游牧民族所生产的地毯相比,京式地毯厚实并带有剪花特色。

到了清末及以后的三、四十年代,图形与色彩的运用已非常讲究,这个时期的图案特点是边地疏朗,花枝弯曲有致,色彩沉着,对比色运用较多,以暗灰色调为主。

彩花式图案高雅、清新、活泼,如同工艺花鸟画,在地毯设计上利用合理的空间布局,散点插枝,表现题材多隽秀,婀娜多姿的花鸟,色彩绚丽,构图形式有对角花、三枝花、四枝花、簇团花等多种。

素凸式图案幽静、雅致,以单色凸花编织而成,纹样片剪后清晰美丽,宛如浮雕。

美术式图案富丽堂煌,是借鉴欧洲各种建筑与其它装饰图案,以艺术创新设计的图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