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植树节的由来一
3月12日植树节的由来简介

3月12日植树节的由来简介植树造林带给我们的好处很多,不仅能够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还能扩大森林资源等。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3月12日植树节的由来简介,希望大家喜欢!3月12日植树节的由来植树节是为了纪念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因为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近代史中,第一个重视并大力提倡要植树造林的人,因此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来纪念孙中山先生所作出的贡献。
全国各地在这一天中,都会进行植树造林、美化环境等一系列活动。
中国植树节定于每年的3月12日,是中国为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热情,促进国土绿化,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通过立法确定的节日。
中国的植树节开始时是为纪念孙中山逝世三周年,国民政府举行了植树式。
以后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把他逝世的那天,即3月12日定为植树节。
1979年2月23日,中国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决定,仍以3月12日为中国的植树节,以鼓励全国各族人民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改善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植树节是为了倡导人民种植树木,鼓励人民爱护树木,提醒人民重视树木,因为树木对于人类的生活,乃至整个生态环境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通过植树节,来激发人们对于植树造林的热情,并且让人们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植树造林不仅可以绿化和美化环境,同时还能扩大山林资源,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并且能够起到保护农田、调节气候、促进经济发展等作用。
因此为了保护林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世界各地多个国家,都会根据各国的实际情况而设立植树节。
植树节的重要意义植树造林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不仅可以绿化和美化家园,同时还可以起到扩大山林资源、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农田、调节气候、促进经济发展等作用,是一项利于当代、造福子孙的宏伟工程。
为了保护林业资源,美化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根据本国实际情况设立了植树节。
随着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并积极投身植树造林活动,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将会得到不断的改善。
3月12日植树节的由来简介

3月12日植树节的由来简介
3月12日植树节,作为我国的重要节日之一,是一个有益于环保和生态建设
的节日。
植树节最初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一直延续至今。
1949年国共内战胜利后,新中国迫切需要发展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减少
自然灾害。
因此,1957年4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
通过了《关于在全国范围内每年植树节的请议案》。
全国植树造林大会决定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目的是动员全国人民参与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促
进经济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植树节不仅成为了一项传统,更是一种全民参与的环保活动。
每年的植树节,政府组织各地的机构、学校、企业和普通市民共同参与植树活动。
植树节的由来与意义逐渐深入人心,成为人们共同努力的环保动力。
植树不仅可以净化空气、改善环境,还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防止水土流失等。
因此,每年植树节都被广泛看作是一个重要的节日,鼓励人们积极参与,以实际行动支持生态建设,共同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提升,植树节的影响力也逐渐扩大。
在现代
社会,人们越来越注重环保问题,植树节的意义也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
通过植树节这一平台,人们可以传递环保理念,弘扬爱护地球、绿色生活的理念。
在未来,我们应该继续推动植树节的深入发展,加大对生态建设的投入,共同
努力打造绿色家园,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为美好的家园努力奋斗!。
中国植树节的来历和意义

中国植树节的来历和意义中国植树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一个重要的环境保护活动日。
每年的3月12日,中国人民都会参与各种植树活动,以提高环境意识、增加绿化面积、保护生态环境。
一、植树节的来历植树节最初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一个传说。
相传唐朝时期,湖北省的一位官员名叫李时中,他非常关心人民的生活,并且非常重视环境保护。
为了改善农田的生产状况,他提出了植树造林的建议。
李时中的建议被采纳后,农田开始大规模的植树造林。
人们发现,树木的保护作用非常明显,它们可以防风固沙、净化空气、保护水源。
此后,每年的3月12日被定为植树节,以纪念李时中的贡献并鼓励人们参与植树活动。
二、植树节的意义1. 促进环境保护:植树节是增强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活动之一。
通过植树造林,可以增加绿化覆盖率,改善空气质量,减少土地侵蚀,保护水源和野生动植物的栖息环境。
同时,植树还能促进土壤保持,防止水土流失。
2. 增强生态平衡:树木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们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保持水分平衡,并且为许多生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
3. 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植树活动不仅仅是一种环境保护行为,还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
树木的阴凉可以降低气温,净化空气,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
同时,树木还能美化城市和农村环境,提供休闲和娱乐场所。
4. 树立文化自信:中国植树节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色彩。
植树节不仅是一种环保活动,更是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爱国情怀的重要节日。
植树节的举办,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树立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
三、植树活动的举办1. 政府组织中心:中国植树节是国家安排的一项重要活动。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会派出代表参与植树活动,以示榜样和引领作用。
同时,政府会安排专门的部门负责植树相关的宣传、组织和监督工作。
2. 学校组织活动:植树节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会组织学生参与植树活动。
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了解植树的知识,亲手参与植树行动,培养环境保护意识。
植树节的简单来历

植树节的简单来历•相关推荐关于植树节的简单来历植树节是按照法律规定宣传保护树木,并动员群众参加以植树造林为活动内容的节日。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植树节的简单来历,欢迎阅读!关于植树节的简单来历:每年的3月12日是我国的植树节,其实这天是孙中山先生逝世的纪念日,确定这一天为植树节,一是从植树的季节考虑;二是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一生提倡植树造林的功绩。
孙中山先生从小就喜爱植树,在他的故居至今仍生长着一棵已满百岁的檀香山酸豆树。
这是1883年,年仅只有18岁的孙中山,千里迢迢从美国檀香山带回幼苗亲手栽种的`,在他的精心培育下终于成材。
孙中山也是我国近代最早极力提倡植树造林的人,他亲自起草的政治文献《上李鸿章书》中提出,中国欲强,必须“急兴农学,讲究树艺”。
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先生提出了在中国北部和中部大规模植树造林的计划。
1924年,他在广州一次演讲中强调:我们防止水灾和旱灾的根本方法就是要不断植树造林,而且要造大规模的森林。
此外,他还在许多著作和演讲中,反复强调毁林的危害性和植树造林的重要性,并且身体力行,亲自植树。
在孙中山先生的倡议下,我国曾于1915年7月30日首次规定,每年清明为植树节,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后,决定将孙中山的逝世日——3月12日定为植树节,以纪念他提倡植树造林的功绩。
植树的好处:1.树木能调节气候,保持生态平衡,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吸进二氧化碳,吐出氧气,使空气清洁,新鲜。
一亩树林放出的氧气够65人呼吸一辈子。
2.树能防风固沙,涵养水土,还能吸收各种粉尘,一亩树林一年可吸收各种粉尘20—60吨.。
3.树林能减少噪音污染。
40米宽的林带可减弱噪音10—15分贝,噪音的污染对人类的生活、学习、工作、休息等方面都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可以说是人们的“敌人”。
因此我们更要重视植树造林。
噪音还可以使人类在长期的生活中听力减弱、耳聋、变傻,心脏、血压、神经等出现异常。
甚至,还能让人在长期的噪音煎熬下死亡,这样树林就能使噪音减小四、五倍。
中国植树节的由来通用版

中国植树节的由来通用版中国植树节的由来中国植树节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的节日,这一节日旨在倡导保护环境,提倡绿化种植,促进生态平衡。
本文将介绍中国植树节的由来及其重要意义。
一、历史背景植树节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寒食节”。
寒食节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日,在每年清明节前一天举行,人们在这一天多会祭祀祖先并且去扫墓。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寒食节逐渐演变成一种活动较少的节日。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化的普及,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
为了解决环境污染和抵御自然灾害的问题,中国政府在1981年提出了植树节的概念,并将其定为每年的3月12日,以鼓励人们参与树木种植活动,推动国家生态建设的发展。
二、重要意义1. 倡导环保意识:中国植树节的举办提醒了人们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通过种植树木,可以改善空气质量,减少土壤侵蚀,保护水域,维护生态平衡等,从而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
2. 推广绿化理念:中国植树节鼓励人们积极参与绿化行动,增加城市和乡村的绿色面积。
绿化不仅可以美化城市环境,还可以提供人们休闲的场所,促进心理健康。
此外,绿色植被还有助于减少城市热岛效应,提高空气质量。
3. 提倡生态平衡:种植树木可以帮助改善生态系统,并提供动物栖息和迁徙的场所。
通过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中国植树节有助于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并帮助维持生态平衡。
4. 追溯传统:植树节作为寒食节的延续,延续了古代中国人对环境保护的关注。
参与植树节的活动,使人们更加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并感受到传统价值观与现代环境保护的结合。
三、植树节庆祝活动为了庆祝植树节,中国各地举行了各种形式的活动。
城市和乡村的政府机构和学校通常会组织群众参与集体植树活动,以增加城市和乡村的绿色覆盖面积。
此外,还有一些志愿者组织自发地举办植树活动,号召更多的人参与绿化行动。
在植树节期间,还会举行一系列与绿色生活和环保理念有关的宣传活动。
这些活动旨在增加公众对环保的认识,强调个人责任和行动的重要性。
植树节的来历

植树节的来历春天,是大地苏醒的季节,也是生机勃勃的季节。
在3月12日,我们迎来了一个特殊的节日——植树节。
那么,植树节的来历是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植树节,又称为中国植树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我国古代的一个传说。
据说,在遥远的古代,有一位叫做老子的圣人,他倡导“万物一体”的理念,提倡人们保护环境、爱护大自然。
根据相关史书记载,大约在公元前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植树节开始兴起。
当时,古代农耕文明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人们开始注重种植果树,提高生活质量。
由于果树的生长需要土壤的保持和水源的供应,因此人们开始注意环境保护,并广泛开展植树活动。
时间一晃而过,到了1979年,中国正式确立了每年的3月12日为植树节。
这一天,不仅成为了全国范围内植树造林的重要节日,更彰显了中国人民对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
植树节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日,不仅在中国有着广泛的影响,也在世界各国得到了认可和推崇。
197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罗马举行的第十届常规大会上,正式批准了每年的3月21日为世界植树节。
这一决定进一步推动了全球植树事业的发展,加强了各国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合作。
植树节的目的,就是通过植树活动,增加绿化面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空气质量,保护野生动植物等。
此外,植树节还有助于提升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促进可持续发展。
每到植树节,学校、社区、农村等各个领域都会积极组织植树活动。
孩子们手捧小树苗,认真地在地上挖个坑,轻轻地把小树苗放入土中,再用泥土把它固定好。
这些可爱的树苗,将在春天的阳光下茁壮成长,为人们提供清新的空气,为大地增添生机。
通过植树节的庆祝活动,我们不仅了解了植树节的来历,更懂得了人与大自然的紧密联系。
我们应该从小事做起,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保护好我们的家园,共同建设美丽的地球村。
总之,植树节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节日,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关心环境、保护生态的重要方式之一。
3月12日植树节的由来及意义

3月12日植树节的由来及意义3月12日植树节的由来及意义中国的植树节,因时代的演变,先后作了三次改定。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关于3月12日植树节的由来及意义,欢迎大家参考!3月12日植树节的由来及意义1植树节的由来3月12日,是中国的植树节。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意识到森林的重要意义和倡导植树造林的人。
辛亥革命后,民国4年(1915年),在孙中山的倡议下,由农商部总长周自齐呈准大总统,以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指定地点,选择树种,全国各级政府、机关、学校如期参加,举行植树节典礼并从事植树。
经当年7月21日批准后,通令全国如期遵照办理。
民国17年(1928年)北伐完成后,4月7日由政府通令全国:“嗣后旧历清明植树节应改为总理逝世纪念植树式”,民国18年(1929年)2月9日农矿部又以部令公布《总理逝世纪念植树式各省植树暂行条例》16条。
而政府行政院农矿部长易培基遵照孙中山先生遗训,积极提倡造林,于民国19年(1930年)2月呈准行政院及政府,自3月9日至15日一周间为“造林运动宣传周”,于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日举行植树式。
北方地区以3月初旬,寒气未消,还不适于栽树之故,特规定植树式仍于3月12日举行外,造林宣传运动周延至清明节行之。
并由该部公布《各省各特别市各县造林运动宣传周办大纲》7条,以便全国照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79年2月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林业总局局长罗玉川提请审议《森林法(试行草案)》和对“决定以每年3月12日为我国植树节”进行说明后,大会予以通过。
1981年12月13日,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
从此,全民义务植树运动作为一项法律开始在全国实施。
次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实施办法》。
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差异较大,各地适合植树的时间也不相同。
因此,许多省市还规定了自己的植树日、植树周、植树月。
植树节的由来3月12日是我国自己的植树节日,同时这一天也是孙中山逝世纪念日。
植树节的由来简介

植树节的由来简介
植树节,又称为三月12日植树节,是为了宣传植树造林等在造林、复绿方面取得的成绩,并号召全社会积极参与到植树造林活动中来,
这一节日的由来源于我国20世纪初开始的一场运动。
1905年3月12日,武昌起义爆发,被称为“二次革命”。
在此次革
命中,革命指导组织者毛泽东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伟大理念。
这一理念的核心在于通过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加入到革命队伍中来,
以实现革命的伟大目标。
为了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参与植树、造林活动的热情,毛泽东在武
昌起义的成功背后,提议将起义的日期3月12日定为植树节,使革命
性的行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认同。
此后,植树节逐渐得到全国人民的认可和支持,植树造林活动在全
国范围内展开,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每年的植树节,人们走上街头,
沐浴春风,一起参与植树活动,共同建设绿色家园。
植树节的由来简介到此结束。
愿我们在未来的植树节中,共同携手,努力为美好环境而奋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植树节的由来一
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的中华民国南京政府成立不久,就在1912年5月设立了农林部,下设山林司,主管全国林业行政事务;1914年11月又颁布了我国近代史上第一部《森林法》。
1915年7月,在孙中山的倡议下,当时的北洋政府正式下令,规定了以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指定地点,选择树种,全国各级政府,机关,学校如期参加,举行植树节典礼并从事植树。
经当年7月21日批准后,通令全国如期遵照办理。
自此我国有了植树节。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
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逝世三周年,国民政府举行了植树式。
以后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把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
1928北伐完成后,4月7日由国民党政府通令全国:“嗣后旧历清明植树节应改为总理逝世纪念植树式”,民国1929年2月9日农矿部又以部令公布《总理逝世纪念植树式各省植树暂行条例》16条。
而国民政府行政院农矿部长易培基遵照孙中山先生遗训,积极提倡造林,于1930年2月呈准行政院及国民政府,自3月9~15日一周间为“造林运动宣传周”,于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日举行植树式。
北方地区以3月初旬,寒气未消,还不适于栽树之故,特规定植
树式仍于3月12日举行外,造林宣传运动周延之清明节行之。
并由该部公布《各省各特别市各县造林运动宣传周办大纲》7条,以便全国照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79年2月,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根据国务院的提议,正式通过了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的决议。
这项决议的意义在于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植树造林,加快绿化祖国和各项林业建设的步伐。
将孙中山先生与世长辞之日定为我国植树节,也是为了缅怀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象征中山先生生前未能实现的遗愿将在新中国实现。
中国植树节的由来二
每到3月12日植树节,大家总会挥汗如雨地大植、特植树木,可是你知道植树节的由来吗?
我国的植树节,因时代的演变,先后作了三次改定。
辛亥革命后,民国4年(1915年)由农商部总长周自齐呈准大总统,以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为了纪念这位伟人,1930年国民党政府把植树节改为每年的3月12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79年,在邓小平提议下,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每年3月12日为我国的植树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