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静电产生原理(精)
静电产生的原理及消除方法

静电产生的原理及防护1.静电的形成所谓静电,就是一种处于静止状态的电荷或者说不流动的电荷流动的电荷就形成了电流;当电荷聚集在某个物体上或表面时就形成了静电,而电荷分为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也就是说静电现象也分为两种即正静电和负静电;当正电荷聚集在某个物体上时就形成了正静电,当负电荷聚集在某个物体上时就形成了负静电,但无论是正静电还是负静电,当带静电物体接触零电位物体接地物体或与其有电位差的物体时都会发生电荷转移,就是我们日常见到火花放电现象;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原子由带负电荷的电子和带正电荷的质子构成;在正常状况下,一个原子的与电子数量相同,正负平衡,所以对外表现出不带电的现象;但是电子环绕于原子核周围,一经外力即脱离轨道,离开原来的原子A而侵入其他的原子B,A 原子因减少电子数而带有正电现象,称为;B原子因增加电子数而呈带负电现象,称为阴离子;造成不平衡的原因即是电子受外力而脱离轨道,这个外力包含各种能量如动能、、热能、化学能等在日常生活中,任何两个不同材质的物体接触后再分离接触分离起电,即可产生静电;当两个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时就会使得一个物体失去一些电荷如电子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其带正电,而另一个物体得到一些剩余电子的物体而带负电;若在分离的过程中电荷难以中和,电荷就会积累使物体带上静电;所以物体与其它物体接触后分离就会带上静电;另一种常见的起电是感应起电;当带电物体接近不带电物体时会在不带电的导体的两端分别感应出负电和正电;2.静电的危害第一种危害,来源于带电体的互相作用;第二大危害,是有可能因静电火花点燃某些体而发生爆炸;工业中的危害静电的产生在工业生产中是不可避免的,其造成的危害主要可归结为以下两种机理:其一:ESD造成的危害:1引起电子设备的故障或误动作,造成电磁干扰;2击穿集成电路和精密的电子元件,或者促使元件老化,降低生产成品率;3高压静电放电造成电击,危及人身安全;4在多易燃易爆品或粉尘、油雾的生产场所极易引起爆炸和火灾;其二,ESA造成的危害:1电子工业:吸附灰尘,造成集成电路和半导体元件的污染,大大降低成品率;2胶片和塑料工业:使胶片或薄膜收卷不齐;胶片、CD塑盘沾染灰尘,影响品质;3造纸印刷工业:纸张收卷不齐,套印不准,吸污严重,甚至纸张黏结,影响生产;4纺织工业:造成根丝飘动、缠花断头、纱线纠结等危害;3.静电的工业防护1使用防静电材料金属是导体,因导体的漏放电流大,会损坏器件;另外由于绝缘材料容易产生摩擦起电,因此不能采用金属和绝缘材料作防静电材料;而是采用表面电阻1×105Ω.cm以下的所谓静电导体,以及表面电阻1×105×108Ω.cm的静电亚导体作为防静电材料;2泄漏与接地对可能产生或已经产生静电的部位进行接地,提供静电释放通道;采用埋大地线的方法建立“独立”地线;使地线与大地之间的电阻<10Ω;3导体带静电的消除导体上的静电可以用接地的方法使静电泄漏到大地;放电体上的电压与释放时间可用下式表示UT=U0L1/RC式中UT——T时刻的电压VU0——起始电压VR——等效电阻ΩC——导体等效电容pf一般要求在1s内将静电泄漏;即1s内将电压降至100V以下的安全区;这样可以防止泄漏速度过快、泄漏电流过大对SSD造成损坏;若U0=500V,C=200pf,想在1s内使UT 达到100V则要求R=×109Ω;因此静电防护系统中通常用1MΩ的限流电阻,将泄放电流限制在5mA以下;这是为操作安全设计的;如果操作人员在静电防护系统中,不小心触及到220V 工业电压,也不会带来危险;4非导体带静电的消除对于绝缘体上的静电,由于电荷不能在绝缘体上流动,因此不能用接地的方法消除静电;可采用以下措施:a使用离子风机——离子风机产生正、负离子,可以中和静电源的静电;可设置在空间和贴装机贴片头附近;b使用静电消除剂——静电消除剂属于表面活性剂;可用静电消除剂擦洗仪器和物体表面,能迅速消除物体表面的静电;c控制环境湿度——增加湿度可提高非导体材料的表面电导率,使物体表面不易积聚静电;例如北方干燥环境可采取加湿通风的措施;d采用静电屏蔽——对易产生静电的设备可采用屏蔽罩笼,并将屏蔽罩笼有效接地;5工艺控制法为了在电子产品制造中尽量少的产生静电,控制静电荷积聚,对已经存在的静电积聚迅速消除掉,即时释放,应从厂房设计、设备安装、操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有关纺织品的静电标准:GB12014-2009 防静电服EN1149-1 防护服装静电性能表面电阻率的测试方法与要求;EN1149-2防护服装静电性能通过材料的电阻垂直电阻的测试方法;EN1149-3防护服装静电性能电荷衰减量测试方法;EN1149-5防护服装静电性能材料的性能和设计要求;纺织品的静电性能评定第一部分:静电压半衰期;纺织品的静电性能评定第二部分:电荷面密度;纺织品的静电性能评定第三部分:电荷量;纺织品的静电性能评定第四部分:电阻率;纺织品的静电性能评定第四部分:摩擦带电电压;纺织品的静电性能评定第四部分:纤维泄露电阻;纺织品的静电性能评定第四部分:动态静电压;GB12703部分资料不齐。
静电知识介绍-20170929

表示.
一.静电系列概念及产生原理
ESDS Component Sensitivity Classification -Human Body Model(Per ESD STM5.1-1998) Class Voltage Range Figure 1: Class 0 <250 volts Typical Human Body Model Circuit Class 1A 250 volts to < 500 volts Class 1B 500 volts to < 1,000 volts Class 1C 1000 volts to < 2,000 volts Class 2 2000 volts to < 4,000 volts Class 3A 4000 volts to < 8000 volts Class 3B >=8000 volts ESDS Component Sensitivity Classification -Machine Model(Per ESD-S5.2-1999) Class Voltage Range Figure 2: Class M1 <100 volts Typical Machine Model Circuit Class M2 100 volts to <200 volts Class M3 200 volts to <400 volts Class M4 > or = 400 volts ESDS Component Sensitivity Classification -Charged Device Model(Per ESD-DS5.3-1999) Class Voltage Range Class C1 <125 volts Class C2 125 volts to < 250 volts Class C3 250 volts to < 500 volts Class C4 500 volts to < 1,000 volts Class C5 1,000 volts to < 1,500 volts Class C6 1,500 volts to <2,000 volts Class C7 =>2,000 volts
静电产生的原因

首先,静电的产生与物体表面的摩擦密切相关。
当两个不同材料的物体相互摩擦时,由于它们对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会导致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这样,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而获得电子的物体则带负电。
这种电子的转移就是静电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例如,在干燥的天气里,脱下毛衣时,毛衣与身体摩擦,就会产生静电。
其次,静电的产生也与物体的导电性有关。
在绝缘体中,电子不能自由移动,因此,当绝缘体与其他物体摩擦时,电子的转移不会立即发生,而是积累在物体表面,形成静电。
而导体则不同,电子可以在导体中自由移动,因此,导体在摩擦时,电子的转移会迅速发生,不会产生明显的静电。
再者,静电的产生还与物体的湿度有关。
在潮湿的环境中,空气中的水分子会吸附在物体表面,使得物体表面带有一定的电荷,从而减少静电的产生。
相反,在干燥的环境中,空气中的水分子较少,物体表面更容易积累电荷,因此,静电的产生较为常见。
此外,静电的产生还与物体的形状、表面粗糙度等因素有关。
物体表面越粗糙,摩擦时产生的静电就越大。
例如,塑料尺与头发摩擦时,由于塑料尺表面粗糙,容易产生静电,从而吸引头发。
静电的产生还有一些特殊的情况,如电荷感应。
当两个物体靠近时,由于电荷的相互作用,它们之间会产生电荷分布的变化,导致其中一个物体带上部分电荷,而另一个物体带上相反的电荷。
这种电荷分布的变化也是一种静电现象。
静电的产生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方面,静电可以带来不便,如衣物、头发蓬松,电子设备屏幕上出现黑点等;另一方面,静电也有其应用价值,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涂等。
总之,静电的产生原因多样,包括物体表面的摩擦、导电性、湿度、形状、表面粗糙度以及电荷感应等。
了解静电的产生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静电,减少静电带来的不便。
产生静电的原理

产生静电的原理
静电是由于物体带电而产生的现象。
原理如下:
1. 原子的结构:物质由原子构成,原子由带正电的质子、带负电的电子和中性的中子组成。
通常情况下,原子中质子和电子的数量是相等的,从而使物体保持中性。
2. 运动的电子:当物体运动或受到外界摩擦、分离等力作用时,会导致电子从原子中被移出或移入,从而破坏了原子的平衡状态。
3. 电子的移位:当物体中的电子受到力的作用而移入其他物体时,物体会失去一些负电荷,即变得带正电。
而另一物体则会获得这些电子,带负电。
4. 电荷的积累:当物体上带电荷的物质靠近物体时,它的电荷会影响到物体中原子的电子分布,导致带相同电荷的电子聚集在一起。
5. 静电的积累:当物体表面聚集了足够多的同性电荷时,静电开始积累。
这时,物体上表面的电子与聚集的电子相互排斥,使得物体带有静电,即发生了静电现象。
总之,静电产生的原理是由于外界力的作用导致物体中电子的移位和聚集,从而使物体带上电荷,形成静电现象。
静电的原理

静电的原理静电的原理一、概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经常会遇到静电现象。
那么, 静电到底是什么, 它的产生机理以及它有哪些危害, 如何预防和消除这些危害, 这是我们必须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1.什么是静电?静电是一种电能,它存在于物体表面,是正负电荷在局部失衡时产生的一种现象。
静电现象是指电荷在产生与消失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现象的总称,如摩擦起电就是一种静电现象。
2.为什么要防静电?由于电子行业的迅速发展,体积小、集成度高的器件得到大规模生产,从而导致导线间距越来越小,绝缘膜越来越薄,致使耐击穿电压也愈来愈低。
而电子产品在生产、运输、储存和转运等过程中所产生的静电电压却远远超过其击穿电压阈值,这就可能造成器件的击穿或失效,影响产品的技术指标,降低其可靠性。
由此可见,静电是电子行业发展中的一大障碍。
所以预防静电必须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以确保产品的质量。
为使电子器件及产品在购买、入库、发料、检验、储存、调测和安装等过程中免受静电危害,了解静电产生的机理和一些防止静电产生危害的相关知识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二、电子行业中静电障害的形成电子行业中静电障害可分为两类:一是由静电引力引起的浮游尘埃的吸附;二是由静电放电引起的介质击穿;1.静电吸附在半导体元器件的生产制造过程中, 由于大量使用了石英及高分子物质制成的器具和材料,其绝缘度很高,在使用过程中一些不可避免的摩擦可造成其表面电荷不断积聚, 且电位愈来愈高。
表1列出了半导体元器件及其使用环境中部分物品表面的静电电位。
从表1可见,它们的静电电位都很高。
由于静电的力学效应,在这种情况下, 很容易使工作场所的浮游尘埃吸附于芯片表面,而很小的尘埃吸附都有可能影响半导体器件的良好性能。
所以电子产品的生产必须在清洁环境中操作,并且操作人员、器具及环境必须采取一系列的防静电措施,以防止和降低静电危害的形成。
2.介质击穿的分类由静电引起元器件的击穿是电子工业中静电危害的主要方式。
静电的产生原理

静电的产生原理
静电是由于物体表面存在的正电荷和负电荷之间的电荷失衡所产生的一种现象。
它的产生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解释:
1. 摩擦产生静电:当两种不同材料(如羊毛和塑料)摩擦时,会导致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例如,当橡胶梳子梳理头发时,头发会被梳子摩擦而变得带有负电荷,而梳子则带有正电荷。
2. 静电感应:当一个带有静电的物体靠近一个中性物体时,它会对中性物体施加电场影响,使得中性物体的原子中的电子发生移动,使得中性物体的一侧带有相反的电荷,而另一侧带有相同的电荷。
这种电荷分离现象会导致中性物体和带电物体之间发生吸引或排斥。
3. 静电感应导体接地:当一个带有静电的物体接触一个导体,并且这个导体与地相连接时,电荷会通过导体迅速流入地面。
这样,原本带有静电的物体就会失去一部分或全部的电荷,以实现电荷平衡。
总结起来,静电的产生是由于电荷之间的不平衡导致的,可以通过摩擦、静电感应和导体接地等方式进行产生和消除。
这种电荷失衡会引发物体之间的相互吸引或排斥现象,进而产生一系列的静电现象。
静电现象的产生原理

静电现象的产生原理
静电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有以下几种:
1、摩擦起电。
具体表现为脱化纤类的衣服时,黑暗中可以观察到电火花。
其原理是两种不同物质紧密接触且有相对运动的时候,会产生电荷的转移,从而使它们各自表面出现异种电荷。
2、静电感应。
由于电场的存在,导体内部产生了电荷的定向运动,导致导体表面的电荷积聚。
3、电离起电。
当物体处于强电场中的时候,分子和原子可能发生电离,在电场力的作用下,正负离子做定向运动积聚,形成静电。
消除静电的方法:
1、摸墙壁。
将身上的静电给导走,尽量增大接触面积,使得能更快的把静电到出去。
2、勤洗手,洗脸,多喝水;因为静电现象大都是在干燥的季节发生的,所以保持身体的水分是很重要的,也可以一定程度避免静电。
3、少穿或不穿化纤的衣物,或者不容易发生静电的材质的衣物。
贴身衣物和被褥选择纯棉材质或是真丝的材质,勤洗勤换。
4、保持室内的湿度。
室内使用加湿器或者是在房间里放一盆水,这样可以增大室内的湿度,减轻室内的静电现象。
5、对身体的护理。
买一瓶身体乳,洗澡后记得涂抹,保持皮肤的水分,另外,头发的护理也是这样,勤洗加使用护发素,能够有效的消除身体的静电。
静电产生原理

静电产生原理
静电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它产生的原理主要是由于物体表面的电荷分离所致。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来观察静电的产生和作用。
比如,当我们用梳子梳头发时,会发现头发和梳子之间会产生静电,头发会被梳子吸引,这就是静电的一种表现。
静电产生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摩擦产生静电。
当两种不同材质的物体相互摩擦时,会使得它们之间的电荷发生分离,形成正
负电荷。
比如,当我们用梳子梳头发时,梳子和头发之间的摩擦会导致电荷的分离,从而产生静电。
2. 电荷分离。
在电荷分离过程中,原本处于平衡状态的正负电荷被分离开来,形成了两个相
对的带电体。
这种电荷分离的过程是静电产生的基础。
3. 静电的积聚。
一旦电荷分离完成,正负电荷就会在物体表面积聚起来,形成静电。
这种静电
的积聚会导致物体表面产生静电场,从而产生一系列的静电作用。
静电产生的原理虽然简单,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有着广泛的应用。
比如,静电
除尘器就是利用静电原理来去除空气中的尘埃和杂质的设备。
此外,静电还可以应用于喷涂、印刷、静电粉末涂料等工业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总的来说,静电产生的原理是由于物体表面的电荷分离所致,通过摩擦、电荷
分离和静电的积聚等过程来实现。
静电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被忽视,但是它却具
有重要的物理意义和广泛的应用价值。
通过对静电产生原理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静电这一现象,为生产和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效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简述静电产生原理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分子是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电荷的质子组成。
当两个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时就会使得一个物体失去一些电荷,如电子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其带正电,而另一个物体得到一些剩余电子而带负电。
若在分离的过程中电荷难以中和,电荷就会积累使物体带上静电。
所以很多运动的物体在与其他物体接触与分离的过程(如摩擦)就会带上静电。
14、简述静电防护的技术措施
静电防护的安全技术措施包括:
①环境危险程度的控制 1)取代易燃介质 2)降低爆炸性混合物浓度 3)减少氧化剂含量增大空气相对湿度
②过程控制 1)产设备与配备和生产物料相同的材料 2)限制摩擦速度和流速 3)掺入导电材料
③接地和屏蔽④减少摩擦⑤安装放电针⑥金属屏蔽法
⑦油品防静电 1)须有静电电荷产生 2)必须有足以发生火花的静电电荷积累 3)必须使积累电荷发生火花间隙放点 4)在火花间隙中必须有可燃气,并与空气混合比达到爆炸的浓度⑧地下油库防静电⑨防治石油静电 1)尽量避免静电的大量产生 2)防止静电积累,提供静电消散的通道 3)对已产生的静电加以中和 4)尽量避免产生防电火花 5)限制油库、油轮舱中的可燃气体的浓度
15、电磁辐射对人体的伤害有哪些
①可能是造成儿童患白血病的原因之一
②能够诱发癌症并加速人体的癌细胞增殖
③影响人的生殖系统
④可导致儿童智力残缺
⑤影响人们的心血管系统
⑥对人们的视觉系统有不良影响
16、电磁场的安全标准是什么
近几年来,我国陆续制定了几个关于电磁辐射的安全卫生标准,(GB9175-88)《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将电磁辐射强度分为安全区和中间区。
中间区是指在该环境电磁波强度下长期生活、工作和居住的所有人可能产生潜在不良反应的区域,该区域内不能建造疗养院、医院、学校和居民住宅,但是可以建造机关和工厂。
超过中间区的标准只能种植农作物或者作绿化用地。
安全区是指在该环境电磁波强度下长期生活、工作和居住的所有人均不会受到任何有伤害影响的区域。
因此该区域可以建造所有人的活动场所。
GB8702针对电磁环境,以比吸收功率(人体单位质量的吸收功率)作为基本限制作了如下规定:
对于职业工作者,在每天8小时工作时间内,任意连续6min照射,全身平均比吸收功率应低于0.1W/kg;对于公众,在一天24小时内,任意;连续6min照射,全身平均比吸收功率心低于0.02W/kg。
对于脉冲电磁波,除满足上述要求外,其峰值还不得超过安全值得1000倍。
GB10437和GB10436针对作业场所,以功率密度作为基本限值,对30—300MHz超高频辐射和300—300000MHz微波辐射分别做了规定。
对于短时间的照射,当需要在1mW/cm2以上的环境工作时,除日计量不得超过上述限值外,还需配用个人防护用品,并应保证操作部位最大辐射功率密度不得超过5mW/cm2。
17、电气火灾应从哪几方面预防
根据电气火灾和爆炸形成的主要原因,电气火灾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预防:
①要合理选用电器设备和导线,不要使其超负载运行
②在安装开关、熔断器或架线时,应避开易燃物,与易燃物保持必要的防火间距
③保持电气设备正常运行,特别注意线路或设备连接处的接触保持正常运行状态,以避免因连接不牢或接触不良使设备过热
④要定期清扫电气设备,保持设备清洁
⑤加强对设备的运行管理,要定期检修、试验,防止绝缘损坏等造成短路
⑥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应可靠接地或接零
⑦要保证电气设备的通风良好,散热效果好
18、机械制造场所的安全技术应从哪几方面考虑
9、根据论述铸造加工的特点与危险因素
铸造是将熔融金属浇注、压射或吸入铸型型腔中,待其凝固后而得到一定形状和性能铸件的方法。
铸造生产是机械制造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机械制造工业所用的零件毛坯中,约70%是铸件。
常用的铸造方法有:砂型铸造、熔模铸造、壳型铸造、金属型铸造、压力铸造等。
当前在我国,以砂型铸造更为普遍,这种铸造方法劳动条件差,生产中的危险和有害因素较多,故本节侧重以砂型铸造为例进行分析。
铸造加工一般有物料重而多,运输量大而复杂,环境恶劣等特点。
在铸造过程中,浇注工序大多还是手工作业,即繁重又紧张;许多物料温度很高;而有些金属液体还需经特殊处理或运转,所用的运输设备多,运输路线复杂,常是“多层”、“立体”交错进行的,因此容易发生砸伤、碰伤等物体打击事故以及烫伤、灼伤等事故。
同时,铸造生产多是在高温、高辐射热等环境下进行的,易发生火灾爆炸;而粉尘、有害烟气、噪声、振动及照明不良则更进一步危害了操作者的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也常是酿成事故的间接或直接原因。
根据铸造加工的特点,可以分析处在铸造加工过程中存在不安全因素,具体如下:
(1) 由于高温、高辐射热,易发生火灾及爆炸
(2) 由于工作环境恶劣,易发生砸伤、碰伤、烫伤、灼伤等事故
(3) 有害粉尘污染:在型、芯砂运输、加工过程中,打箱、落砂及铸件清理中,都会使作业地区产生大量的粉尘;在铸钢清砂过程中,常含有危害较大的矽尘,若没有有效的排尘措施,易患矽肺病。
(4) 烟害:冲天炉、电弧炉的烟气中含有大量对人体有害的一氧化碳,在烘烤砂型或泥芯时也有一氧化碳排出。
(5) 有害气体:在用焦炭熔化金属以及铸型、浇包、浇注等过程中,会产生能引起呼吸道疾病的二氧化硫;型芯干燥室受热达200-250℃,浇注铁水型芯受热达1000℃时,油质挥发出能引起急性结膜炎和上呼吸道炎症的丙烯醛蒸汽;在浇注铸型时,型芯和涂料中的各有机物质都能释放出大量的有害气体。
(6) 气候因素:在铸造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热,特别是在夏天,车间内的温度经常达到40多度,影响生产,所以要注意改善劳动环境,防暑降温。
(7) 噪声:在清理工序中,清铲毛刺、清理铸件、铸件打箱时产生的噪音也是造成人身伤
害的一种因素。
10、论述在机械制造场所中的职业危害都有哪些及产生的机理
①产生性粉尘:主要的粉尘作业是铸造,在型砂配制、制型、落砂、清砂等过程,都可使粉尘飞扬,特别是用喷砂工艺修整铸件时,粉尘浓度很高,所用的石英危害较大。
在机械加工过程中,对金属零件的打磨及抛光过程可产生金属和矿物性粉尘。
电焊时焊药、焊条芯及被焊接的材料,在高温下蒸发产生大量的电焊粉尘和有害气体,长期吸入较高浓度的电焊粉尘可引起电焊工尘肺。
②高温、热辐射:主要存在于铸造、锻造和热处理工种。
铸造车间的熔炉、干燥炉、熔化的金属、热铸件,锻造及热处理车间的加热炉和赤热的金属部件都产生强烈的热辐射,形成高温环境,严重时发生中暑。
③有害气体:熔炼炉和加热炉均可产生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加料口处的浓度往往较高;用酚醛树脂等作粘结剂时产生甲醛和氨;黄铜熔炼时产生氧化锌烟,引起“铸造热”;热处理时可产生有机溶剂蒸气;电镀时可产生铬酸雾、镍酸雾、硫酸雾及氰化氰;电焊时可产生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喷漆时可产生苯、甲苯、二甲苯等。
④噪声和紫外线:机械制造过程中,使用砂型捣固机、风动工具、各种锻锤、砂轮磨光、铆钉等,均可产生强烈的噪声;电焊、气焊、亚弧焊及等离子焊接产生的紫外线,如防护不当可引起电光性眼炎。
⑤重体力劳动和外伤、烫伤:在机械化程度较差的企业,浇铸、落砂、手工锻造时都是较繁重的体力劳动,即使使用气锤或水压机,由于需要变换工件的位置和
方向,体力劳动强度很大,同时要在高温下作业,容易引起体温调节和心血管系统的改变。
铸造和锻造的外伤及烫伤率较高,多是由于铁水、钢水、铁屑、铁渣飞溅所致;机加工车间发生眼、手指外伤的较多。
另外金属切削的过程中使用的冷却液对工人的皮肤也有一定的影响。
11、论述静电引起的生产事故类型及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