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县文化地理

合集下载

开州区地质条件评定

开州区地质条件评定

开州区地质条件评定一、引言开州区地理位置优越,地质条件复杂多样。

本文将对开州区的地质条件进行评定,以期为区域发展和资源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评定内容主要包括地质背景、岩石构造、地质灾害和资源潜力等方面。

二、地质背景2.1 地理位置开州区位于重庆市东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0°45’-31°20’,东经108°40’-109°12’。

东临川渝交界处,南界湖南怀化市,西接梁平区,北连云阳县。

2.2 地貌特征开州区地势相对平缓,地貌类型以丘陵为主。

地势高度从南向北递增,最高海拔为大巴山主峰的3373米。

区内还有众多溶洞、峡谷和河流,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貌景观。

2.3 江河湖泊开州区地内有众多江河湖泊,主要有沅江、赤水江等。

区内水系发展较为完善,水资源丰富,为当地农业和工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三、岩石构造3.1 岩石类型开州区地质岩石类型繁多,主要包括花岗岩、片麻岩、砂岩、页岩等。

其中,花岗岩是该区域的主要岩石类型,分布广泛,为区内的地质构造和地貌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2 岩石构造特点开州区地质构造复杂,主要以断陷岩性构造和古隆起为主。

断陷构造形成了众多的盆地和断层,为区域的矿产资源提供了丰富的储备。

古隆起则带来了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3.3 岩石类型与资源关系各种岩石类型在开州区的形成和分布与丰富的矿产资源密切相关。

例如,花岗岩中含有丰富的铝矿石和锂矿石;砂岩中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页岩是区内天然气的重要来源。

四、地质灾害4.1 地震活动开州区位于长江三角洲地震带,地震活动频繁。

过去几十年来,该区域经历过多次地震,给当地居民生命财产带来了重大的损失。

4.2 地质滑坡开州区地质滑坡灾害频发,主要受到地质构造和地貌条件的影响。

盆地和山区地形易发生滑坡,严重威胁到居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

4.3 地质灾害防治开州区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包括加强监测预警、教育宣传、合理规划和工程治理等。

有关开州文物的知识问答

有关开州文物的知识问答

有关开州文物的知识问答开州是四川省的一个县级行政区,位于四川盆地东部,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

以下是关于开州文物的一些常见问题及回答:问题一:开州有哪些知名的文物古迹?回答:开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文物古迹。

其中最著名的包括开县城墙、金佛山石刻、开州博物馆等。

这些文物古迹都承载着开州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问题二:开州的城墙有多长?回答:开州的城墙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墙之一,全长约10.7公里。

这座城墙建于明代,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是开州城市发展的见证,也是开州历史文化的重要遗存之一。

问题三:金佛山石刻是怎么形成的?回答:金佛山石刻是开州的一处重要的佛教石刻遗址,位于金佛山上。

这些石刻是唐代至宋代时期的佛教信仰艺术作品,包括佛像、浮雕和碑刻等。

这些石刻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当时的宗教信仰和艺术创作活动。

问题四:开州博物馆有哪些收藏品?回答:开州博物馆是开州的一座重要博物馆,收藏着丰富的文物珍品。

其中包括青铜器、陶瓷、书画、古代文书等多个类别的文物。

这些文物展示了开州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发展,为人们了解开州的过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问题五:开州的文物保护工作如何开展?回答:开州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通过加强文物保护法规的制定和宣传,加大文物保护和修复的投入,推动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

同时,加强文物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共同参与到文物保护中来。

问题六:开州的文物对于当地经济和旅游业的影响如何?回答:开州的文物是当地的重要资源,对于促进当地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开州的文物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和旅游,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也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以上是关于开州文物的一些常见问题及回答。

开州丰富的文物资源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开州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也为当地的经济和旅游业带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物遗产,我们能更好地认识和传承开州的历史和文化。

开县文明古史。

开县文明古史。

开县的历史文化开县可考的文明史有4000多年,可溯源的文化史已有3100多年,最早的文史是在公元前11世纪前后的殷商或西周时期。

开县历史悠久,古属梁州之域。

秦、汉属巴郡朐忍县地。

东汉建安二十一年(216)蜀先主划朐忍西部地臵汉丰县,县以汉土丰盛为名。

南北朝刘宋(420—479)又于汉丰境内增臵巴渠、新浦共三县皆属巴东郡;西魏(535)平蜀后改汉丰为永宁;北周天和四年(569)移开州于永宁,辖永宁、万世(巴渠改名)、新浦、西流(新臵)四县。

隋开皇十八年(599)改永宁为盛山县,改开州为万州。

唐武德元年(618)改万州为开州;广德元年(763)改盛山县(贞观初西流县并入)为开江县,开州辖开江、新浦、万岁(万世改名)三县。

宋庆历四年(1044)省新浦入开江,万岁改名清水,时开州辖二县。

元(1271—1368)省县入州。

明洪武六年(1373)降州为县,开县之名自此始。

开县现有馆藏历史文物1000余件,其中有距今五亿至一亿八千万年的古生代化石,新石器时代的磨制石器,商周、战国时期青铜兵器,汉代青铜器、陶器,隋、唐、元、明、清时期瓷器;另有雕刻精细、彩绘精美的艺术精品清代“皮影”2000余件(套)。

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是开县的先民们勤劳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反映历代先民所处各历史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具体活动以及各时期的生活习俗的实物见证,也是祖先留给我们子孙后代不可多得的宝贵历史财富。

1.人文溯源。

开县古属梁州,西周为庸国地。

有文献记载的应是春秋战国时期,即巴人的出现,巴是最早见于文献的开县居民,土著人属百濮系统中的“板楯蛮”即賨人,是今苗瑶语族先民的一部份,有賨、苴、蛮等姓,是巴文化的重要创造者。

2.人文环境。

开县地处偏隅,却有着独特的人文环境。

开县地处重庆东部、万州西北部、长江三峡段支流小江流域中心地区。

东与巫溪、云阳县接壤,北与城口县相连,南与万州三峡城区毗邻,西与四川开江县、宣汉县交界。

全县呈“六山三丘一分坝”地理特征。

开县——精选推荐

开县——精选推荐

开县开县开县 [Kāi Xiàn] 万县市辖县。

北纬31°15′,东经108°25′。

在省境东部。

⾯积 3 959 平⽅公⾥。

⼈⼝ 134.2 万。

辖28镇、27乡。

县⼈民政府驻汉丰镇。

秦巴郡朐 县地。

东汉建安⼆⼗⼀年(公元216年)析县西北部置汉丰县,属巴东郡。

西魏改名永宁县,属开州开江郡。

隋开皇⼗⼋年(公元598年)改名盛⼭县。

⼤业三年(公元607年)罢州,属巴东郡。

唐初复置开州,为州治。

⼴德元年(公元763年)盛⼭县改名开江县。

元省县⼊开州。

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降州为开县,属夔州府。

1914年属东川道。

1935年属第九⾏政督察区。

1960年属万县专区。

1968年属万县地区。

1992年属万县市。

处⼤巴⼭⼭地与川东平⾏岭⾕北段交接地带。

北部⼭地多在海拔 1 300 ⽶以上,⼀字梁⼭岭海拔 2 626 ⽶。

南部多低⼭丘陵,东南缘铺溪乡附近海拔200⽶。

东河源于县北,南流⾄中部与西来南河汇合后称⼩江,再纳西南来之浦⾥河东流出境。

江河沿岸分布冲积平坝及阶地。

喀斯特地貌发育。

年平均⽓温18.5℃,1⽉平均⽓温7℃,7⽉平均⽓温29.4℃。

年平均降⽔量 1 224.7 毫⽶。

蕴藏煤、铁、⼤理⽯、⽯灰⽯等。

森林覆盖率26.38%,以松、杉为多。

农作物有⽔稻、⼩麦、油菜、⽟⽶。

柑橘、桐油、⽣漆、茶叶、⼭⽺板⽪为全国⽣产基地县之⼀。

产黄连、厚朴等中药材。

有煤矿和化肥、建材、⾷品加⼯、纺织等⼚。

开县—开江、开县—宣汉、开县—云阳公路始此。

东河可航⽊船。

有中等专业学校2所、中⼩学 1 080所,医院2所。

有黄陵城、仙⼥洞、盛⼭等名胜古迹。

为开国元勋刘伯承元帅故乡,有刘伯承故居、刘伯承纪念馆等。

汉丰镇 [Hànfēng Zhèn] 开县辖镇。

县⼈民政府驻地。

在县境中部。

⾯积51平⽅公⾥。

⼈⼝6.6万。

辖15居委会、21村委会。

1950年为城关镇。

1981年更名为汉丰镇。

重庆市开州区文化概述

重庆市开州区文化概述

⼆是民间⽂化资源主题,如⽵枝词、祭祀巫舞、抬⼯号⼦、⽯头号⼦、薅草锣⿎、打连厢、舞龙灯、车车灯、彩龙船等;三是旅游观光⽂化主题,如长沙桔海、温泉溶洞群、雪宝⼭风景区、花仙峡、天⽔飞来瀑等;四是饮⾷⽂化主题,如⼀品⾹、⽼亲娘、醉再醉、清真⽜⾁⼩吃、瓮缸饼⼦、味真包点等;五是⼯艺⽂化主题,如⾹绸扇、⽔⽵凉席、⽵制家具等;六是以历史事件为载体的主题,如刘备尝桔置汉丰,张献忠激战黄陵城,李靖枪挑开州蛮⼈冉肇则,红灯罩攻打临江市等;七是宗教⽂化主题,如南雅⼤佛、⼤觉寺、威灵寺、清真寺、天主教堂等;⼋是园林建筑⽂化主题,如盛⼭长廊、⽂峰塔、刘帅纪念馆、盛⼭千步⽯磴等;九是⾰命⽂化主题,如刘帅故居、刘帅纪念馆、杨柳关红军战场遗址、王润波烈⼠纪念碑等;同时,由于开县地处三峡腹区,加之清江、浦⾥河、澎溪河所形成的三浬,三⼤槽冲地的富庶,历史上有较长时间于江、东、浦三地均有县的建置,开县⽅⾔说“⼭”为“三”,继⽽形成开县⼈特殊的“三字”情缘,也形成了以“三”为组合的⽂化现象:三⼤主流⽂化:盛⼭⽂化、帅乡⽂化、桔乡⽂化;三⼤农业⽂化:桔⽂化、蚕丝⽂化、茶⽂化;三⼤⾰命教育基地:刘伯承故居、刘伯承纪念馆、杨柳关;三⼤美誉称谓:举⼦之乡、帅乡、桔乡(总体造就了“⾦开县”的美誉);三⼤特⾊产品(三绝):龙珠茶、⾹绸扇、⽵凉席;三⼤历史名⼈:李宗羲、刘伯承、王润波;三⼤名⼭:盛⼭、⼤垭⼝、雪宝⼭;三⼤名寺:⼤觉寺、南雅⼤佛、威灵寺;三⼤古县城遗址:清⽔县遗址、巴渠县遗址、新浦县遗址;三⼤摩崖艺术遗迹:张永熙摩崖题刻、毗卢寺摩崖题刻、佛爷庙摩崖造像;三⼤传世著作:《⼩桃溪馆诗、⽂钞》、《⽜⼭诗草》、《古今同姓名⼤词典》;三⼤历史碑铭:李宗羲墓志铭、⼤觉寺记、盛⼭灵泉记;三⼤歌咏开州的历史⽂化名⼈;韦处厚、杜甫、韩愈;三⼤咏和盛⼭⼗⼆景的历史⽂化名⼈:张籍、元稹、⽩居易;三⼤古墓遗址:⽵溪东汉岩墓群、余家坝战国墓群、皇室岭汉墓群;三⼤历史古井群:报国寺井、观⾳井、汉丰“九”井;三⼤特⾊民俗:温泉元宵对骂节、正⽉初九登⾼节、节庆送桔(吉)。

开县古文化遗迹

开县古文化遗迹

开县古文化遗迹遗址一、古文化遗址二马井遗址。

在县西21公里的石碗乡平安村。

1957年,该地开发盐泉,出土有新石器时期的石器和鹿角(生产中的打场工具),报省有关部门,确定为新石器时期遗址。

1986年2月经省文管会考古队长胡昌钰,率队前往复查,因无痕迹可考,认为此遗址定性不确。

二、古城遗址巴渠县城遗址。

县东北54公里,即今大进区所在地榨井坝场,其下街尚遗残垣一段,厚1米余,长约20余米,50年代,城门尚在,上有箭楼,后因改建街坊拆除。

现街后河边水中还埋藏一块有巴渠县记事的残碑。

谭家乡明灯村文峰塔碑,亦有“开县城东北百二十里,曰:‘榨井坝’。

考之县志盖古巴渠县也”的记载,亦可佐证榨井坝为古巴渠县城遗址。

清水县城遗址。

县东北30公里,今温泉区温泉乡县坝村。

其地为清江冲积平原,广阔数里,为古清水县城遗址,故名“县坝”。

60年代中期尚有甬壁一幢和镌有“清水县”三字的石碑一块。

甬壁在“文化大革命”中拆毁,石碑亦毁于改田改土运动中。

温泉中学学生,1980年在县坝的清江河畔掘得铁制平底锅(炸制乡土小吃用的)一口和陶碗一只,以陶碗敞口尖底小圈足的形制来看,疑其为宋代遗物,更说明为古之集市。

西流县城遗址。

县西北50公里,与开江、宣汉三县交界处,原三汇口场,现已设入三汇水库内。

据当地群众反映,建库前尚存一块刻有“西流县”三字的石碑,建库时损毁,现城隍庙一隅尚存,咸丰《开县志》亦有记载。

新浦县城遗址。

在县南52公里今南门乡莲池村。

咸丰《开县志》载:“旧县城”一名岫岘城,在县南一百二十里,新浦县曾治此……。

现名“大寨”。

民国时期文庙、紫云庵尚存,解放后,古庙及城墙大部被拆毁,现仅南城门尚屹立未圯,其门上刻有楹联一幅,上联为“城名旧县新浦遗迹”;下联“池带双河垫江流域”。

横额为“岫岘城”。

三、革命遗址黄陵城。

位于县城东2公里,地势高耸,四周陡峭,熊耳山、迎仙山为其屏幛,石柱关雄居于右,彭溪河环流于左,登山环顾,群山尽收眼底,为开县城东制高之地。

重庆市开州区《开县志》第三篇建置沿革

重庆市开州区《开县志》第三篇建置沿革

第一章建置沿革第一节建置演变开县夏商属梁州。

西周为庸国地。

春秋战国时,曾先后并入巴、秦。

秦代为朐忍县的一部分。

东汉建安二十一年(216)刘备主四川时,分朐忍县的西北部置汉丰县,这是开县境特置为县的开始,迄今已1770年。

随着历史上统治王朝的更替,开县的建置变化比较频繁。

夏商(前21世纪-前11世纪):本境属梁州。

《四川通志》载:“夔州为荆、梁二州之域。

”系指全部而言,今唯巫溪、巫山两县属荆,余皆属梁。

西周(前11-前771):本境属庸国地。

《读史方舆纪要》载:“四川首州府,周庸国地。

……四川大宁、奉节、云阳、万县、开县、梁山皆其地也。

”春秋(前770-前476):本境为巴国地。

周平王二十一年(前570),巴、楚、秦三个诸侯国结盟伐庸。

灭庸以后,瓜分其地,巴分到今下川东(含今开县)地。

战国(前475-前221):本境属巴郡朐忍县地。

《四川通志》载:“梁山、万县、云阳、开县皆朐忍地。

”《四川地理尚革概要》记:秦“巴郡治江州,辖七县”,含朐忍县(包括今开县地)。

两汉和蜀汉(前206-263):本境为朐忍县地,后置汉还县,属益州固陵郡(后改巴东郡)。

《汉书·地理志》载:“巴郡秦置。

属益州,领县十一(含朐忍县)”。

《太平寰宇记》载:“本汉朐忍县地,蜀先主建安二十一年于今县南二里置汉丰县,以汉土丰盛为名。

”《华阳国志》记:“汉丰县建安二十一年置,在郡西北彭溪源。

”这是开县境特置县的开始。

西晋(265-316):本境为汉丰县。

属梁州(汉中)巴东郡。

《夔州府志》载:“后汉建安二十一年置汉丰县,属巴东郡,晋初废,后复置,仍属巴东郡,宋齐因之。

”成汉(304-346):306年李雄占成都,建立“成汉”。

这时本境为汉丰县,入成汉版图,隶属荆州巴东郡。

东晋(317-420):东晋穆帝永和四年(348),本境入东晋管辖区,仍为汉丰县,属荆州巴东郡。

刘宋(420-479):这时本境除汉丰县外,又增置新浦县、巴渠县,三县均属荆州巴东郡。

开县盛山文化

开县盛山文化

开县盛山文化(举子文化)综述盛山在县城北面,曾有城门寻盛门,该处细看凤凰山如盛字,故而名盛山,县人又称之为凤凰山。

《寰宇记》曰:“盛山在县北三里,突兀高峰”。

盛山文化是开县举子文化的基础。

从文化内涵和外延来看,可以把二者视为一体,盛山文化起于诗赋和对自然山水的亲近,而举子文化是“学而优则仕”的产物,发展教育和倡导文化才是盛山文化繁荣的根本。

盛山文化是开县历史文化长卷中最灿烂、最瑰丽的缩影,由此确定了开州文化的主流倾向。

盛山文化始于唐相韦处厚滴贬开州刺史,韦公游于盛山,吟就《盛山十二景诗》(见附录二[1])。

唐朝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鼎盛时期,也是盛山文化的鼎盛时期。

《盛山十二景诗》写就传至长安,迅速引起轰响,倾城和诗者众,其中以张籍、白居易、元稹、李景俭、严武、温造等人为代表,(见附录)一代散文宗师、“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为之序(见附录),称“于是盛山十二景诗与其和者大行于时,联为大卷,家有之焉。

慕而为者将日益多……”刊行于世,后录于《全唐诗》,为开县文风盛行开创了一代先风。

在此影响下,开州兴文教重,由巴人之悍而转化为文之柔美,其后,虽历经数百年宋元文化之空白,但盛山文化仍在传承,成为开县人文精神的一大支柱。

就盛山文化亲近自然而言,后代以山水为题的优秀作品多起来,也形成了以山水赋铭、和诗的习惯,除盛山十二景之外,尚有汉丰八景、新浦八景等等,其中胡邦盛及林元凤的《汉丰八景》诗(见附录二)较有成就和知名度,(汉丰八景为盛山积翠,州面列屏,熊耳晓云,迎仙夕照,莲池睡佛,仙境凝辉,清江渔唱,瑞石凌霄)(见乾隆《开县志》)。

盛山文化以多元的思想和不拘一格的诗文描绘着盛山的容颜,并用优秀经典的文化浇铸着开县文化,更以其早期的韦处厚、温造、柳公绰等人的名声、宽广胸怀、“体悉民隐”而为开县历代为官者树起了榜样。

而在此之前,“前年渝州杀刺史,今年开州杀刺史”(杜甫语),为官者是不得民心的,以至民反。

但韦处厚始改变了此格局,现罗列于后:唐时,温造“体悉民隐,士民慕之”;柳公绰,“起居皆有礼法,贤良方正”;宋申锡,“在开有济人利物之政,后卒,时论惜之”;五代,慕容章“才能超卓”;宋,刘源“民号开江长官,立祠祀焉”;王政辅“有善政碑”;陈公景“民恩之,尝立怀古堂以思昔贤”;元,赵寿“安邦器局,峙立精神”;明,王勋“时称贤令”,邱莹“榜其门曰:爱百姓如子,贪一钱非官,卒如其言”;璩镇海“去曰,邑人泣送于道”;赵河,“百姓思之不志”;孟铎“卒于木厂,邑人悲之”;李用中“临行,攀辕载道”;周九龄“升任之日,百姓泣送不舍”;郭惠“民镌去思,永誉二碑”;清代,郭孝穆“士民感德,迫思不忘,”汪瀚“莅政廉勤,爱民如子”,严琥“以疾归,民泣送之”;这些清廉官风形成一道风景线,可以说与韦处厚等人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县文化地理
历史
东汉建安二十一年(216)蜀先主划朐忍西部地置汉丰县,以汉土丰盛为名。

南北朝刘宋(420—479)又汉丰境内增置巴渠、新浦共三县皆属巴东郡;西魏(535)平蜀后改汉丰为永宁;北周天和四年(569)移开州于永宁,辖永宁、万世(巴渠改名)、新浦、西流(新置)四县。

隋开皇十八年(599)改永宁为盛山县,改开州为万州。

唐武德元年(618)改万州为开州;广德元年(763)改盛山县(贞观初西流县并入)为开江县,开州辖开江、新浦、万岁(万世改名)三县。

宋庆历四年(1044)省新浦入开江,万岁改名清水,时开州辖二县。

元(1271—1368)省县入州。

明洪武六年(1373)降州为县,开县之名自此始。

艺术
一是盛唐时期
主要以客居开县的官宦诗人为代表,代表人物:韦处厚,另外在《全唐诗》中可以找到名字的诗人还有杨汝士、杜易简、窦群、毕构、唐次等,其代表作品是《盛山十二景诗》,包括白居易、元稹等人的和诗,当时本土诗人不多,也没有作品流传下来。

在中国文学史上,开县文学近2000年的发展,到现在,也只有这段历史可以在中国文学史上找到一点影子。

二是晚清时期
本土诗人群体的出现,代表人物:陈昆,除陈昆外,稍有成就的仍然以官宦诗人为主,如林元凤、罗珍、胡邦盛等,这个时期的代表著作有陈昆的《小桃溪馆诗钞》九卷和《小桃溪馆文钞》四册。

三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时期
这个时期成长起来的作家比较复杂,在县内外有影响的作家也比较多。

就文学创作著术的成就而言,代表人物应当是儿童文学作家王代轩,他在四川、重庆儿童文学界都是权威,被称为重庆儿童文学界的“三架马车”之一。

这个年龄段有影响的本土作者还有吴大宇、朱益华、李晓泉、陈宇光、张昌畴(五人影响的特点)。

开县籍的县外有影响的作家有王楚华、熊建成、邓启权,他们都是中国作协会员。

四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
这个时期是开县文学发展过渡期,时间虽然不长,但成长起来的文学作者和市级作协会员比较多,山野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当时山野的诗歌在三峡诗坛、四川诗坛都较有影响,与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冰心、著名作者雷抒雁、现任《诗刊》主编叶延滨及现任《星星》诗刊副主编李自国等都有很深的交往。

这个时期较有成就的作者有山雨(彭瑞雪)、王子(王端正)、
山河(彭晓东)、梁兴、汪渔、彭世祥、谭凯鸣,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有山野的诗集《呼唤温柔》和汪渔的散文集《曾经杉木尖》
五是21世纪初
主要以游睿为代表,游睿是目前中国小小说作家群中较有影响的实力派作家,是全国小小说作家前50强。

从创作成就来评价,这个年龄段较有成就的本土作者有杨明安、曾信祥、周成芳、刘蒙(北京读书)、程鹏(居广东,诗人)、庄昌平(居广东,中篇小说)、王富中(居重庆)、游刚、泥文、黄建新、谢开成、梁经武等文学新锐,不少作者都在外地谋生和发展。

这个时期,还有一位特别的作者值得一提,那就是张毓汉,原县政协的副丅主席,他的杂文比较有特色,他的主要创作成是在近10年形成的。

总体上讲,开县现代文学创作情况还是比较好的。

从本土作者获奖情况说,王代轩、游睿、程鹏、杨明安四人获得过全国或省级权威奖,从本土作者正式出版物看,王代轩出版了儿童文学《浅浅的天河》、《一条会唱歌的蛇》、《滴泪谷》、《三峡流浪儿》、《发黄的照片》等五部,是重庆第一位获得重庆出版集团出版基金的作家;山野出版了诗集《呼唤温柔》、《男人的吻声》(合集)、《桔熟为谁红》、《行走在开县》等,游睿出版有小小说集《请输入你的爱情密码》、《点燃一个冬天》两部,山雨、陈宇光、彭晓东、刘蒙、周成芳、游刚等都正式出版过文学集。

除这些公开出版的外,还有不少作者出过内部集子。

同时,在创作风格上,我县近三十年来,一些作者也基本形成了自己的创作特色,有了个性化。

比如,王代轩的儿童文学、山野的诗歌、游睿的小说、彭晓东的散文,基本上有了一定的代表性。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县作协主席陈宇光老师的赋体文,虽然量不多,但在县内较有影响,还有当年汪渔的散文,也很有特色,曾掀起过汪渔散文风,但他已移居万州。

环境
开县处于四川盆地东部温和高温区内。

三里河谷浅丘平坝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北部大巴山支脉1000米以上山地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

年平均气温18.5℃(丰乐海拔165.7米)~10.8℃(马云海拔1490米),低高差7.7℃。

开县幅员辽阔(总面积3969平方千米),地形复杂,随海拔高度引起的气温立体差异十分明显。

盛夏季节,县城平坝地区酷热难耐,气温高达40℃左右;而北部高山则凉爽如秋,身穿夹衣,晚盖薄棉被。

开县年降水1200毫米左右(北部山区年降水1600毫米左右),特点是雨季长、雨日多、降水丰富。

开县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夏季最长;气候温热、无霜期长;降水丰富,多水旱风雹灾害。

民族
开县第五次(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包括未识别民族在内,全县共有31个民族: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傈傈族、佤族、高山族、土族、达斡尔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仡佬族、塔吉克族、独龙族、门巴族等。

在常住人口中,汉族占99.9%,少数民族占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