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识字2《传统节日》公开课教学设计
《传统节日》一课时教学设计

《传统节日》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传统节日》是教育部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课,是一首介绍祖国传统佳节得到识字民谣,其中涉及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从中让学生了解祖国的传统节日,感受祖国灿烂的传统文化。
学情分析本文教学对象是二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思维活跃,活泼好动,对一切事物都有着浓厚的兴趣,表现力强,对生动形象的事物很感兴趣。
有了一年多的统编语文学习基础,部分学生已经养成了自觉学习的习惯,比如,认真书写的习惯、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自觉阅读的习惯、一定的积累习惯、大声朗读习惯。
教学目标1、认识“传、统”等部分生字,会写“舟、街”2个字。
2、有节奏、有韵味的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传统节日名称。
3、了解传统节日,初步感受祖国灿烂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1、认识“传、统”等部分生字,会写“舟、街”等2个字。
2、有节奏、有韵味的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传统节日名称。
教学难点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能按时间顺序排列节日,并能够联系生活,说说自己喜欢的传统节日是怎么过的。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准备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游戏激趣,揭示课题。
(一)看图猜节日1、谈话引入,我们一起书写“节日”两个字。
(学生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书写“节日”一词。
)2、游戏激趣,看图猜节日。
下面,咱们来玩一个小游戏 ---“看图猜节日”。
课件依次出示图片,学生根据图片内容猜出节日名称。
贴窗花、放鞭炮(春节);吃月饼(中秋节);吃粽子、赛龙舟(端午节),(二)补充课题,强化“传统”让学生了解传统习俗、传统美食以及传统文化。
过春节的时候贴对联、放鞭炮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习俗,就叫---( 课件出示“传统习俗”、生接读。
) 粽子、月饼是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好美食,那就叫---(生回答“传统美食”,师随后出示课件,这些都是代代相传的文化叫---(生回答“传统文化”教师随后出示课件。
《传统节日》公开课教案 优秀教学设计3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识字-2传统节日(第1课时)人教(部编版)《传统节日》(第1课时)教学设计课文内容分析:《传统节日》是第三单元的第二课,是一篇语言轻快、极富韵律感,充满浓浓节日氛围的课文。
课文按时间顺序介绍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和重阳节这七大中国传统节日。
这延续了数千年的中国传统节日,积淀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是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向学生展现了七大传统节日的习俗文化,这些习俗让传统节日变得庄重,又不失情趣,也更有仪式感,唤醒了人们内心对传统节日的尊重。
课文共八句话,前七句话每一句分别介绍了一个传统节日的习俗。
其中,春节、元宵节、清明节是春天里的节日;端午节、乞巧节是夏天里的节日;中秋节、重阳节是秋天里的节日。
第八句话与第一句话前后呼应,表示新的一年的春节又来了。
全文语言三字一顿,七字一停,读起来长短不一,很有韵律感,朗朗上口,学生乐读易记。
配合课文内容,文中安排了两幅插图:一幅图是几位小朋友欢天喜地贴窗花,一幅是几位小伙子锣鼓振天赛龙舟。
那喜庆颜开的眉眼,那尽情挥舞的手臂,淋漓尽致地描绘了热闹、喜庆的节日氛围。
学情分析:丰富的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世世代代中国人的文化情怀。
可是,当越来越多的西方节日文化被人们所接受,重洋节而轻传统节日的现象日益严重时,每一个有责任感的中国人都会深感不安。
我们的学生,说起“愚人节、圣诞节”这些洋节日那叫一个神采飞扬,可对于古老传统的中国节日知之甚少,不是将传统节日与法定节日混为一谈,就是知道一些传统节日却不知其习俗,对节日的由来和蕴含的意义就更一所无知了。
基于以上认识和了解,本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正确认识和了解传统节日,知道什么是中国传统节日,知道它们的习俗、传说、相关诗词等,感受中国传统节日不仅数量多,而且都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对中国节日文化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部编版二年级下小学语文教案:《传统节日》(通用12篇)

部编版二年级下小学语文教案:《传统节日》(通用12篇)部编版二年级下小学语文教案:《传统节日》(通用12篇)部编版二年级下小学语文教案:《传统节日》篇1活动目的:1、通过活动使学生知道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及日期,了解人们庆祝传统节日的民间传统习俗。
2、通过收集、整理、研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使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中华民族,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活动重点: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及具体日期,了解人们庆祝节日的传统习俗。
活动准备:学生:传统节日的代表图片及相关资料,排练舞蹈、绘画、手工、收集古诗、春联等。
老师:1、各个传统节日的场面及传说的相关图片的课件。
2、收集或上网下载与“传统节日”有关的资料,设计引导性的问题,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
活动过程:一、从实际生活出发,导入主题。
1、欣赏儿歌《爷爷为我打月饼》。
前几天我们刚刚过完的是什么节?(中秋节)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我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2、提示课题——传统节日。
[导入部分选用儿歌,并结合学生过中秋节的体验,使学生感受到了节日的喜庆与欢乐。
引发学生对节日的向往,激起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研究兴趣。
]二、认识传统节日。
1、问题: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呢?(学生汇报课前准备的调查记录卡)2、明确传统节日的具体日期(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及资料汇报)通过课前调查、收集资料,并进行整理、记录,学生对传统节日有了较多的了解,能准确说出传统节日的名称及日期,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问题的答案,提高自我学习并概括能力。
三、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1、说一说你最了解哪一个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2、请同学们查阅传统节日习俗的更多资料。
3、学生汇报交流: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演示课件)4、小结:每当节日到来,人们都用不同的方式庆祝,从古至今一直流传下来。
[学生自己操作微机,提高了独立学习的能力,而且培养了自信心。
通过运用信息技术,使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初步印象得到进一步加深。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识字2《传统节日》教案范文

【导语】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的传统节⽇,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教学⽬标: 1、认识“传、统”等14个⽣字,会写“贴、街”等9个新字,会写“节⽇、春节、花灯、清明节、先⼈、龙⾈、中秋、圆⽉、转眼、全家、团圆、热闹”等词语。
2、了解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节⽇的起源、习俗以及过节时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
3、通过春节等节⽇,使学⽣深刻地认识和领会中华民族的传统⽂化。
4、明确不同的节⽇有不同的⽂化。
5、培养学⽣珍视和热爱⽣活、乐于与他⼈分享快乐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我国传统节⽇的起源、风俗等,感受我国传统节⽇深厚的⽂化底蕴。
教学难点:培养学⽣对中华民族传统节⽇的热爱之情。
教学课时:2课时 第⼀课时 教学⽬标: 1、认识“传、统”等14个⽣字,会写“贴、街”等9个新字,会写“节⽇、春节、花灯、清明节、先⼈、龙⾈、中秋、圆⽉、转眼、全家、团圆、热闹”等词语。
2、了解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节⽇的起源、习俗以及过节时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
教学过程: ⼀、听关键词,猜节⽇。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过节吗? 2、⽼师给⼤家带来了⼏个有关节⽇的关键词,就请⼤家来猜猜是什么节⽇,在哪⼀天过节? 放鞭炮,拿红包(春节正⽉初⼀) 祭祖、扫墓(清明4⽉3⽇—5⽇) 吃粽⼦,赛龙⾈(端午节五⽉初五) 吃⽉饼,赏圆⽉(中秋节⼋⽉⼗五) 师:像这些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地上延续了⼏千年的历史,并成为中华民族象征的节⽇,我们把它们叫做中国的传统节⽇。
板书课题:传统节⽇ 师:上课前,⽼师请⼤家去收集中国传统的节⽇,除了屏幕上的四个传统节⽇,你还知道哪些中国的传统节⽇,它们分别在哪⼀天过? 师:在学⽣回答后再出⽰其余的⼏个传统节⽇,问:从⽇期上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结:对呀,中国的传统节⽇多数都是按农历来过的,只有清明是按公历来过的,它是⼆⼗四个节⽓中的⼀个。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识字2 传统节日》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识字2 传统节日》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会认“传、统”等15个生字,会写“贴、街”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传统节日的时间顺序。
3、联系生活,选一两个节日,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过节日时的趣事。
教学重难点:1、识记生字词,背诵课文。
2、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能按时间顺序排列。
联系生活,选一两个节日,说说自己是怎么过节的。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1、出示:春节、端午、中秋三个节日的情景图片。
2、同学们,你们从图片中看到了什么?知道图中分别是什么节日吗?(学生自由讨论)这些节日都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哪些?哪位同学来说一说?(出示课题,齐读课题)3、学习“传统”二字的读音。
(传:三拼音节,翘舌音;统:后鼻音)二、读儿歌,随文识字1、请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儿歌。
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节日传递的欢快情感,另读清明节时,应声音低沉,读出缅怀之情。
2、自读检查。
(1)指名轮流读,一人一句。
教师相机正音。
(2)同桌对读,正音。
3、出示带生字的词语,认读字词。
(课件出示)(1)带拼音读词语。
打乱顺序读词语。
(2)去拼音读词语。
(3)保留生字,读生字。
4、教师教学重难点字词。
(1)统、巷、堂、郎、饼、赏:都是后鼻音的字,其中“巷”是三拼音节。
(2)菊:注意音节的拼写,“ü”上两点要去掉。
(3)热闹:读rè nao,“闹”字声母是“n”,两个字连读时,“闹”要读轻声。
5、齐读儿歌。
三、认识中国的传统节日1、指名读儿歌,其他学生画出文中出现的传统节日的名称。
2、文中一共介绍了几个传统节日?分别是什么?(七个: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3、这几个传统节日中你最喜欢哪一个节日?为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4、你知道这些传统节日的具体时间吗?(出示达标检测第2题)重点提示:这些节日里面除了清明节,其他节日的时间都是农历日期,大家记住了吗?四、学习传统节日中的风俗习惯及中国的传统文化1、出示:春节到,人欢笑,贴窗花,放鞭炮。
《2传统节日》(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1

识字2传统节日【教学目标】1.认识“传、统”等15个生字,会写“贴、街”等10个字,会写“节日、春节”等12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解我国的传统节日,能按时间顺序排列,联系生活,选一两个节日,说说自己是怎么过节的。
【教学重点】1.认识“传、统”等15个生字,会写“贴、街”等10个字,会写“节日、春节”等12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能按时间顺序排列,联系生活,选一两个节日,说说自己是怎么过节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好,上节课我们念着神州谣,饱览了中华美景。
这节课我们继续识字,学课文,领略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
1.齐读课题,注意生字读音2.了解什么是传统节日师:什么是传统节日?像春节、中秋节这样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我们祖祖辈辈都在过的节日,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中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我们又是怎样过这些节日的呢?来,你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认生字,边读边找课文介绍了哪些传统节日?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介绍了哪些传统节日1、找找课文介绍了哪些传统节日师:同学们找到了哪些节日?生:我找到了春节、元宵节,我找到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还有重阳节,我找到了七月七。
生:7月7可不是一个节日名称,它是中国传统历法农历的一个日期。
这一天是乞巧节,也有七夕节的叫法。
每年农历7月初七晚上,女子会向天上的织女星乞巧,祈求让他们变得更加心灵手巧。
这里的巧就是灵巧的意思。
大家看看拼音,两个第三声的字碰在一块,第一个字可以变调,读第二声,注意听老师的读音“乞巧”。
师傅板书,生读准节日名称三、深入研读(一)学习第一句师:这些日子里,人们会做什么呢?1.圈一圈“贴窗花”“放鞭炮”师:正月初一,农历新年第一天,人们喜气洋洋过春节。
你来读读这一句。
春节人们做什么?贴窗花、放鞭炮,来学着老师的样子把这两个词语圈出来。
二年级传统节日教案范文

二年级传统节日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学习传统节日的来由和意义,了解传统节日文化。
2. 培养学生传统文化意识和爱国情感,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了解传统节日文化、培养传统文化意识和爱国情感难点: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三、教学方法:听说结合法、情境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在黑板上写出《传统节日》,让学生自己先讲一讲什么是传统节日,听完后,老师与学生进行互动,了解学生现在已知的传统节日。
Step 2:新课讲解老师用PPT或其他教具,介绍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通过图片与文字的结合,引导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来由和意义。
Step 3:小组探究老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己去探究某个传统节日,了解节日的起源和传统习俗,学生可以互相讨论或查找相关资料。
探究结束后,让每个小组来分享自己的成果。
Step 4:情景再现老师为每个小组分配一个节日,让学生围绕这个节日进行情景再现。
例如:春节,可以让学生模拟打鼓、贴福字、包饺子等传统活动。
通过情景再现,让学生更加真实地感受传统节日的氛围,增强民族自豪感。
Step 5:作品展示老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创作一个节日相关的作品,可以是手工制作、绘画、诗歌等多种形式。
完成后,让学生展示自己作品。
Step 6:课堂总结老师与学生一起回顾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总结传统节日文化的特点和意义。
同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所学内容。
五、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对传统节日有了更深的了解,对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了更为明晰的认识。
同时,学生也在探究、想象和表达中培养了自己的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小学二年级语文《传统佳节》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导语】《传统节⽇》是⼀⾸以我国传统佳节为题材的韵⽂,全⽂共有8句话,前7句话按时间顺序分别介绍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这7个⼀年中重要的传统佳节和相关习俗。
以下是整理的⼩学⼆年级语⽂《传统佳节》原⽂、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年级语⽂《传统佳节》原⽂ 正⽉初⼀春节到, 吉祥如意乐陶陶。
正⽉⼗五元宵节, 舞起龙灯踩⾼跷。
清明时节⾬纷纷, 郊游踏青把墓扫。
五⽉初五端午节, 粽⼦飘⾹龙⾈闹。
⼋⽉⼗五中秋节, 举杯相聚⽉正好。
九九重阳天⽓爽, 登⾼望远⼜敬⽼。
冬⾄到了始数九, 炎黄⼦孙把根找。
⼤年三⼗除⼣夜, 辞旧迎新放鞭炮。
【篇⼆】⼩学⼆年级语⽂《传统佳节》教案 教学⽬标 1、认识和书写本课要求认写的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背诵课⽂。
3、了解中国的传统节⽇及其庆祝形式,增强学⽣的民族⾃豪感。
教学重点 学习⽣字、积累语⾔。
教学准备 师:⽣字卡⽚,与传统节⽇相关的⽂字或⾳像资料。
⽣:了解我国的传统节⽇及其庆祝⽅式,收集相关的图⽚、资料、诗⽂。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激情引趣,揭⽰课⽂题⽬ 1、多媒体播放春节晚会节⽬⽚断。
(没有这个条件的可展⽰⼀些图⽚)问:你们知道这是在庆祝什么节吗?春节还有哪些庆祝⽅式? 2、像这种重⼤的农历传统节⽇还有许多,你们知道它们分别在哪⼀天,⼈们⼜是⽤什么⽅式来庆祝的吗?学习了今天这⼀课“传统佳节”你就会明⽩。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 ⼆、初读课⽂,⾃主识字 1、指导预习,出⽰预习要求。
(1)⾃读课⽂,勾出⽣字,想办法认识。
(2)⽂中有哪些节⽇?在农历哪⼀天?是怎样庆祝的? 2、⾃主识字。
(1)学⽣回忆学过的识字⽅法。
(加⼀加……顺⼝溜……) (2)⼩组合作认读⽣字。
(3)教师⽤⽣字卡⽚抽查。
重点指导:平翘⾆⾳、前后⿐韵,上声去声的区分和“墓”的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节日》公开课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传统节日》是一首民谣,按时间顺序依次介绍了我国的传统节日以及相关的过节习俗,表达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全文共八句,前七句介绍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这七个节日,最后一句和开头一句呼应,表示新春佳节转眼又至。
课文句式长短相间,变化丰富,读起来朗朗上口。
课文还配了两幅插图,一幅贴窗花,一幅赛龙舟,体现了传统佳节的热闹与喜庆,能唤起学生的过节记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佳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连接着中华儿女的精神血脉,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
教学本文的主旨,是增进学生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和喜爱。
作为识字课文,教师要结合本课生字的特点,引导学生巩固多样的识字方法,比如生字“传”和“转、砖”结合,让学生巩固换偏旁识字,懂得触类旁通。
“巷”看图片识字,引导学生留心在生活中识字。
“祭”结合字理识字,让学生感受字形的演变,从而领略汉字的文化内涵。
结合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容易持久的特点,采取集中识字和分散识字的策略,从而让学生的注意力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提高学生识字的效果。
二、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15个生字,会写“艾、舟、热、闹”这4个生字。
2.了解课文中提到的传统节日,能按时间的先后给这些节日排序。
3.有感情朗读课文,当堂背诵一、二两句。
4.联系生活,选春节和元宵节,说说自己是怎么过节的,激发对传统佳节的喜爱之情。
三、教学准备:
ppt、节日名称贴纸、节日对应时间贴纸
四、教学过程:
(一)初识“传统”,理解“传统”
1.观看学生背诵古诗《元日》的小视频。
2.引出“贴对联”,认识生字“贴”。
3.从贴对联引出“传统”,认识生字“传统”
读音指导:“传统”,一个前鼻音,一个后鼻音。
利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编口诀认识“传”。
比如:车来就是转,转动的转。
石来就是砖,砖头的砖。
人来就是传,传统的传。
4.引导理解“传统节日”“传统习俗”“传统文化”
贴对联是我们过春节的传统习俗,中国人过春节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
像春节这样,世世代代一直流传下来的节日,就叫做“传统节日”。
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一些风俗习惯,就叫做传统习俗。
我们平时背诵的唐诗,《弟子规》《三字经》等,就是流传了很久很久的文化瑰宝,这样的文化,就叫做传统文化。
5.在这首识字童谣里,我们能了解到中国有哪些的传统节日,感受一些相关的节日习俗,甚至还能领略到一些相关的传统文化呢!
(二)初读读文,集中识字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1.生活识字“巷”。
(1)认读路牌“乌衣巷”“永庆巷”。
(2)理解巷:称之为巷的路都比较窄,路两旁的房子面对面靠得比较近。
(3)借助图片理解“大街小巷人如潮”。
2.字理识字“祭”。
(1)出示“祭”从甲骨文到楷书的变化图。
教师讲解:左上部分是带血的牲肉,右边像手,下面像祭桌。
(2)出示祭祀的图片。
帮助学生理解“祭”的本意。
(3)出示“清明祭扫”的图片,明白清明祭扫是为了缅怀为我们创造幸福生活的先人。
3.比较识字
(1)后鼻音一组:“郎”“饼”“堂赏”。
同桌合作,用组词的方法记住这些生字。
(2)草字头一组:“艾菊”,知道草字头的字跟花草有关。
图片识字“艾”。
课文中的艾香指的就是艾草的香。
端午节的时候,人们把艾草,菖蒲,桃枝,绑在一起挂在门窗上。
传说,这样能辟邪。
4.拍手操。
用《语文素养读本》二下的《巧克力和咖啡树》中的童谣《端阳》,结合龙泉人过端午的语言情境,做拍手操,复现生字,引出四个会写字。
5.写字:
“艾”“舟”“热闹”
(1)写字评价要点:
第一,在间架结构上,特别注意在横中心和竖中线有什么笔画。
做到了得一星。
第二,要注意写出字的笔锋,比如艾的撇捺要伸展,捺的最后要有尖角。
做到了得一星。
第三,写好“热”字。
这四个字里面,最难写的是“热”,注意上部和下部等宽。
第四笔是撇,注意穿插到左下格,再写横斜勾。
下面四点,注意点的方向和点的大小,就会更美观。
写好“热”字,得一星。
(2)学生在课堂学习单上书写,每个生字写一个。
教师巡回指导。
(3)反馈学生书写情况。
(4)反馈后,再把这四个生字写到作业单的童谣当中,争取写得比刚才好。
(三)理清节日,随文生字
端午节和春节一样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那么我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1.默读课文,快速圈出童谣中提到的传统节日。
2.按顺序反馈节日,识字“宵”“乞巧”。
(1)识字“宵”、“乞巧”。
(2)借助古诗《乞巧》理解乞巧的意思。
古时候的女子,在七夕节这一天,对月穿针,谁先把丝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
她们乞求上苍,希望自己能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所以七夕节,又叫乞巧节。
3.节日排序。
教师出示打乱的节日贴纸,请小朋友按时间顺序在黑板上帮助排好。
其他学生在课堂练习纸上完成第二大题。
4.强调节日名读课文。
(四)再读童谣,知晓习俗
1.人们在这些传统节日里,分别会做些什么事呢?
(1)用横线在书中划出相关节日的传统习俗。
(2)反馈。
2.师生合作配乐读课文,感受传统习俗。
3.观察表示传统习俗的词语,说说自己的发现。
小结特点:第一个字都是动词。
4.用动词加名词的方式,结合“春节”“元宵节”来说传统习俗。
贴对联,发红包,拜年……猜灯谜,舞狮子,舞龙灯……
5.带着喜悦的心情来读一读这两个节日。
6.春节和元宵节,你喜欢哪一个,说说理由。
7.再读这两个节日的语句,读出对这两个节日的喜爱。
8.背诵这两个节日的语句。
(五)趣猜灯谜,巩固生字。
结合课文的会写字,进行猜灯谜游戏,巩固识字。
转:专心开车敬:警察不言语团:口中吐真才闹:综合门市(六)推荐阅读,爱上佳节
推荐阅读《跟着伊伊过大节》。
这是一套可以读出传统和爱的童书。
主人公伊伊是个活泼可爱的女孩,她对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充满了热爱。
这套书里,包含了有趣的故事、扮演和游戏。
在书中,我们可跟着伊伊一起心过节。
节日就是这样一个平台,它让一家人一起,幸福永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