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培养心得

问题意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培养心得一、问题意识的重要性问题意识是指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思考能力,是个体对事物、现象进行认知和思维的基本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问题意识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促使他们主动地去探究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问题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促使他们形成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问题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二、培养问题意识的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许多方式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在课堂上,语文教师可以提出一些有争议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激发他们的思维和兴趣。
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一些调查研究性的作业或项目,让学生去实地调研,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让学生去采访身边的人,了解他们的生活故事和文化传统,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调研能力,还可以激发他们对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一些有趣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思考问题。
组织学生去户外写景,通过亲身感受和观察,让学生产生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疑问,引发他们的问题意识。
语文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进行多样化的阅读和写作,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通过让学生接触各种类型的阅读材料,如故事、诗歌、报纸、杂志等,引发学生的思考和疑问;通过让学生进行多样化的写作,如记叙文、议论文、作文等,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问题意识。
三、营造良好的氛围除了上述方法外,语文教师还应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培养问题意识创造良好的条件。
语文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密切关注学生的思考和表达,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和困惑。
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提问,鼓励学生勇于质疑,给予学生充分的发言权,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考和观点。
语文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思考问题,不要轻易给出答案,要倡导学生探究性学习,让学生通过不断的思考和实践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语文教学中的“问题意识”

语文教学中的“问题意识”【摘要】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意义重大。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产生一种力求解决的心理状态,并引发敢问、爱问和善问的学习行为。
为此,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敢问;要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爱问;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使学生善问。
【关键词】问题意识;敢问;爱问;善问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也曾说过:“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
”课堂教学过程,其实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有问题才能促使教师教学方法更新,有问题才能使学生在不断求索中得以发展。
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产生一种力求解决的心理状态,并引发敢问、爱问和善问的学习行为。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具有“问题意识”,是产生学习冲动的源泉,是积极思维的导火索,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土壤。
因为创新始于问题,学生具有“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他们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那么,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以下是我从教二十多年来的若干体会。
1.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敢问。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让他们敢问。
众所周知,在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是不分尊卑和主次的。
然而,自古师道尊严,教师往讲台上一站,居高临下,教者为尊,为师就得让人敬畏;甚至有些教师还认为惟有“威严”,才能组织好课堂教学,才能维持好教学秩序,否则无法管理班级。
于是,这些教师在学生面前总是自觉不自觉地以施主身份出现,而不是以知心的、平等的朋友身份出现。
这种僵化的课堂教学管理模式,妨碍了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阻断了学生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学生产生学习是一种苦役的感觉。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只要学生产生了问题意识,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强烈的内驱力,就会在试图精确地提出问题以及在提出问题解决的各种思想时,积极调动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及动手操作能力,就会养成好问、多问、深问的思维品质。
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一、预设文本情境,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学习的过程,只有在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后,预期的学习效果才会达到。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自我尝试、发现、探究、创造,意义重大。
此时,需要教师以问引问,激活学生已有的认知,产生探究欲望,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问号转化为新的问号,提出新的问题。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学会不断地预设文本情境,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情境中提出心中的疑问。
这样,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例如,教学苏教版第十册《绝句》一诗时,我先用形象的语言带领学生一起走进诗人的生活:“春光明媚,勾起了诗人的游兴,他乘着小船来到野外,将小篷船系在岸边的一棵古树下,拄着拐杖过了桥向东走去。
杏花开得那样烂漫,花瓣像雨一样飘落,却不会打湿衣服,春风拂着杨柳吹在脸上,一点也不觉得寒冷……”这充满春天般气息的语言,使学生的思维不由自主地跟随教师一起踏上寻春的道路。
接着,我又配上一曲欢快的音乐,启发学生:“这画面、这音乐,让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明快的音乐声中,学生的精神自由、愉悦,提出了很有新意的问题。
有的问:第一句写“两个黄鹂”,为什么不用“两只”呢?有的问:这首诗是赞美春天的,那还写小船有什么用呢?还有的问:春天到了,冰雪都融化了,为什么还要写山上的雪呢?……这些问题是在学生的大胆想象中产生的,既丰富了诗的情境,又增强了学生对诗境的感受、理解,也为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意作好了铺垫。
二、善用评价策略,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学会多元评价学生,一定能唤醒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达 孜 县 中 学 白玛卓 嘎
关键 词 : 问题 意识 中学语文教 学激发培养创新
一
、
问题 意 识 的 研 究 意 义
甚至于 回答 问题 的学生也越来越 少 , 而且 识 的种子 。 然而 , 这颗种子能否萌芽生长 , 总是那 么几个 。传统的语 文教 学 , 往 往是 出疑问 , 这使 得学 生处在一种 “ 待 问” 的被 取决于是 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氛围 。 充足
中, 我们所面临 的问题是 我们的学生或是 提 出问题 。 这就 要求我们教 师要在教学过
或是不能或不善于 产 生一种 怀疑 、 困惑 、 焦虑 、 探索 的心理状 动学 习状态 中 , 所 以不论教 师的“ 问题 ” 设 不敢 或不愿提 出问题 ,
计得 认真 的站在学生 的角 知道什 么?” 因此 。 学 生在课 堂上基 本上是 处于被动 的“ 应答 状态 , 不会思考 自 己到
底会 什么 , 想要探 索什么 , 久而久之 , 失去 了对知识 的求 知欲 。
展 主体 , 真 正 的 以学 生 发展 为本 , 培养学 度思考 “ 我不会什 么? 我发现 了什么? 我 想 会 老 师答不 出来 。 让老 师下不 了台? …… 生 的创新 意识 和创 新 精神 。新课程 改革 最 重 要 的 是 创 新意 识 和 创 新 精神 的培 养. 而 问题意 识是 思维 的动 力 。 是创新精
三 、培 养 学 生 问 题 意 识 的 的 方 法 和
学生的紧张感 、 压抑感 。这就要 求我们教 师应该和学生 建立和谐 的师生关系 , 教师 放下 “ 师道尊严 的架子 , 与学 生沟通 . 做 朋友 。 变 师道尊严 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 的朋 友关 系 ; 尊重学 生的提 问 , 应鼓 励学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的意识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的意识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提高其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培养问题意识。
一、注重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听说、写作等方式积极思考和提出问题,作为教师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创设有意义的问题,引领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究,逐渐形成对现象和事物深入的理解。
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不要怕错误,要在错误中成长。
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需要学生具备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语文课文,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分析形式,或者让学生展开自行探究的小组活动,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也应引导学生合理地探究问题,避免以错误的方法、途径去解决问题。
三、通过提高学生知识质量来培养问题意识学生掌握的知识质量对于培养问题意识至关重要,只有掌握扎实的知识体系,学生才能在复杂的问题面前迎刃而解,自如创造。
教师需要有计划地传授知识,让学生真正做到既有宏观的了解,也要有具体细致的认识和把握。
四、注重激发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语文教学中,教师也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学生从独立的探究中获得的经验和成长最为持久。
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去解决问题,也要善于借助教师的帮助,让教师引导、辅助,让学生在自主性中真正实现问题意识的提升。
问题是源于矛盾的,解决问题是需要有想象和创新的力量的。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具备发掘、抽象、分析和综合等能力,要有勇气和信心进行独立和创新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需要通过大量信息的搜集、分析、总结,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语文作为基础学科之一,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传授,更要提高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通过让学生在学习世界文化知识的同时掌握问题意识,让他们增长见识、富有创造力,走向有成就、快乐的人生。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研讨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研讨1. 引言1.1 研究背景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研讨引言问题意识在当代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是指个体在认识、判断和解决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素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意味着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人才培养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
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学生的需求,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成为了教育工作者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小学语文教学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表达思想的重要阶段,如何在这个阶段就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和学习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研究目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研讨引言小学语文教学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生活的重要途径,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则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关键。
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水平。
具体目的包括:一是分析问题意识的概念和作用,明确问题意识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二是探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包括提问引导、阅读引导和实践引导等具体方法;三是总结和归纳有效提升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和方法,为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旨在为小学语文教育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推动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和发展。
2. 正文2.1 问题意识的概念问题意识是指个体对周围事物存在问题、疑问或困惑的能力和倾向。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动,促进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问题意识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的关键。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我 没 有 讲 过 的 那 方 面 的 问 题 来 自主 探 究 ,可 以 是 一 点 感 悟 体 验 , 或者 一 点 遐
想 .不 在 于 字 数 的 多少 , 而 在 于 学 以 致
位 学 生 . 教 学 中营 造 宽 松 、 在 自由 的 教
重 要 性 , 真 领 会 起 精 神 实 质 , 先 进 的 认 用 教 育 理 念 指 导 自己 的教 学 实 践 。
浅谈语文教 学中如何培养 学生的I题意识 闭
时 庆 芳
( 河子 弟 学校 ) 洪
在 当前 的 语 文 教 学 过 程 中 ,大 多数 教 师采 取 教 师 设 置 问题 、 生 思 考 、 学 回答 的方 式 。这 种 方 式 使 学 生 有 一 个 明确 的 思 考 目标 .有 利 于 教 师 有 序 的完 成 教 学
在 语 文 教 学 中 培 养 学 生 的 问 题 意 识 , 师是 一 个 关 键 性 的 因 素 。 教 有些 教师 由 于 对 培 养 学 生 的 问 题 意 识 认 识 不 到 位 . 不 能 在 教 学 中 积极 、 是 主动 培 养 学 生
有疑 即 问 , 自由提 问 , 师 对 大 胆 发 问 的 教 学 生 予 以高 度 鼓 励 , 极 评 价 , 生 在 课 积 学 堂上能够 “ 自由 呼 吸 ” 充 分 发 表 自己 的 , 见 解 ,问 题 意 识 这 颗 种 子 便 会 发 芽 、 开 花 、 果。 结 因此 教 师 要转 变 教 育 观 念 ,尊 重 每
一
生 提 问题 的 方 法 , 学 生 会 问 。 使
八 、 做 到 课 后 发 问延 伸 要
问题 意 识 的 一 个 重 要原 因 。 因此 , 师在 教 工 作 之 余 ,应 努 力 学 习最 新 的教 育 科 研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引言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对于周围事物、现象提出质疑、思考、探究的意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可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存在较大的难题。
本文将从问题意识的概念、培养问题意识的方法以及小学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等方面展开研究,希望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思路。
二、培养问题意识的方法1.引导学生提问在语文课堂中,老师可以通过提出引人疑问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鼓励学生在课堂学习和课外阅读中提出问题,并帮助学生解答问题,引导学生形成独立提问的习惯。
2.开展情境化教学通过情境化教学,将学习语文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3.鼓励学生探索语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对知识进行掌握,更要求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鼓励学生进行探索,提出新的见解和观点,对问题进行多角度思考是非常重要的。
4.对问题进行引导和解答在学生提出问题后,老师需要适时进行引导和解答。
引导学生深化问题,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从而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学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1. 创设适宜的学习氛围: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 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设计情境、提出问题、安排任务,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讲解有趣的文学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思考和提问。
4. 注重语文素养的培养:通过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进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背后的文化内涵。
5.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在课内外积极参加各种阅读、写作活动,在实践中形成问题意识和提问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问题意识
徐州市第八中学张家群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提倡探究性学习,这需要以“问题”来支撑。
而我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往往停留在认知和判断的层面上,缺乏问题意识。
探究性学习的问题要抓住学生认知或情感发展上的矛盾,适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最近发展区”,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问题探究认知思维发展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倡教学的互动性,即: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文本)互动。
而这种互动要通过对问题的探究来实现。
那么,语文课堂教学究竟要有怎样的问题意识呢?即拿什么样的问题来探究呢?先请看两个语文课堂教学的场景。
场景一:问答式。
一位老师在教《刘胡兰》一文时,与学生进行了这么一段问答。
师问:这篇文章是写谁的?生答:是写刘胡兰的。
师问:你怎么知道?生答:题目就是刘胡兰。
师问: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生答:1947年1月4日。
师问;你怎么知道?生答:课文第一句就是这样写的。
师问:这个云周西村在什么地方?有学生答是在陕北,有学生答是在延安。
师说:云周西村在革命根据地。
课文中有敌人对刘胡兰说的这么一句话:“你说出一个共产党员给你一百元钱。
”师问:谁知道那时发什么钱?有学生答是发银元,有学生答是发铜板,而另有一位学生则说:那时候的钱是有窟窿的。
教师最后作总结说:反正那时候的钱比现在的钱值钱。
场景二:讨论式。
一位老师在教《端午的鸭蛋》一文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习惯?让学生分组讨论(四人一组,前后位合作),然后请各组代表回答。
有学生说吃鸡蛋吃粽子,有学生说扎手脖,有个学生则说还有赛龙
舟,话音刚落就有个学生起来反驳说:我们这个地方没有赛龙舟。
老师总结说:反正有地方有,总之,端午节的风俗习惯很多。
纵观以上两节课的问题,可以发现,虽然问的形式不尽相同,可是问题的本质层次是相同的,都是在考查学生的记忆,为问而问,毫无探究的价值和意识。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最普遍的现象就是:由过去的“满堂灌”变成了现在的“满堂问”。
问来问去,平面滑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什么都是对的。
这种倾向发展到极端,一切由学生说了算。
诸如:潘金莲的反封建意识,玛蒂尔德的勤劳守信等等,不一而足。
事实上是,一千个学生说了都算,这就完全放弃了教师的职责。
那么,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应具有怎样的问题意识呢?什么样的问题才值得去探究呢?笔者认为:它至少应符合以下两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问题的提出,要抓住学生认知或情感发展上的矛盾。
问题,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
然而,在语文课堂中并非所有的问题都有如此的功效。
如果只是在记忆和是非的层面上设问,学生只是简单的一问一答。
那么,问题再多,也不能起到开启学生心智的作用,更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情感的升华。
只有抓住了学生认知与情感发展上的矛盾,并就此设计问题情境,才能使学生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尘封的情愫,从而极大地调动探究的热情。
教师要善于巧用教材,激活课堂,让学生的思维之“河”掀起“波澜”,在矛盾的冲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求得真知与真情的深层感悟。
例如:在学习《祝福》一文时,就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祥林嫂到底有没有抗争精神?对于这个问题,学生的意见分歧可能很大。
肯定的理由可能有:(1)第一次丧夫后,婆婆逼她改嫁,她逃婚来到鲁镇。
(2)被逼再嫁时,她坚决不从,撞破了头。
(3)当鲁镇的男人和女人们已经听惯了她的故事,不再感兴趣的时候,她“单是一瞥他们,并不回答一句话”。
(4)她用自己的辛苦钱去捐门槛,试图改变自己的命运。
(5)她怀疑灵魂的有无。
否定的理由可能有:(1)再嫁前逃婚和再嫁时的反抗都只是为了守节。
(2)捐门槛的前提是认为自己有罪。
(3)怀疑灵魂的有无,是由于害怕到地狱里受到处罚,希望在地狱中见到自己的儿子。
(4)无论是在婆家还是在鲁家,她都是逆来顺受,毫无抗争。
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可得出这样的结论:祥林嫂是具有抗争精神或者说是有抗争意识的,当然有人说她具有反抗封建思想和封建秩序的斗争精神,也是拔高了人物的境界。
祥林嫂抗争的对象只是
自己的命运,而不是那个社会,她的抗争行为完全是自发的,具有浓厚的封建宗法色彩,她不仅没有也不可能认识到封建礼教是残害她的刽子手,反而寄希望于它,这就使祥林嫂的悲剧更多了一层悲剧色彩。
但从这些行为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她孱弱的形骸中有着一个不屈的灵魂。
经过讨论,学生在探讨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提高了认识,加深了情感体验。
第二:问题的难度,要适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最近发展区”。
语文教学在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要关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情感状态,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知识积累、思想认识水平和情感特征来设置探究领域。
超出相应的领域则太难,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甚至还会不同程度地挫伤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若低于相应的领域,则容易流于肤浅,冲淡学生的探究欲望,即使勉强开展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也只能限于低水平的课文阅读与理解,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
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的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
显然,最佳的问题情境应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什么是“最近发展区”呢?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儿童认知的发展有两个水平。
第一个水平,是不需任何外力的帮助,自己能达到的高度。
第二个水平,则是需要外力的帮助才能达到的高度。
通俗的讲就是“跳起来摘桃子”的境界。
儿童认知发展的第二水平就叫做“最近发展区”。
维果茨基指出,教学的最有效的功能就在于推进儿童心理的最近发展区,只有建立在这一发展区内的教学活动,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项链》一文时,就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玛蒂尔德是虚荣还是诚实?认为玛蒂尔德虚荣的理由可能有:(1)为自己吃的穿的粗陋而痛苦哭泣。
(2)梦想漂亮衣服、珠宝、被人追求等。
(3)为参加一次晚会,见到上层人物,倾其所有做一件新衣,并向朋友借项链。
(4)为自己的漂亮而陶醉。
认为她诚实的理由可能有:(1)大胆追求幸福生活,表达自己的想法。
(2)丢了朋友的项链,主动归还。
(3)借别人的债,按时偿还。
对这一问题的理解,既需要学生的生活经验,又需要了解东西方道德价值观念的差异,才能真正理解玛蒂饿尔德的形象意义。
这就需要老师的帮助,才能解决这一问题。
通过讨论,学生既对玛蒂尔德的形象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又学了多角度探究问题的方法。
总之,我们的语文教学,在设计探究的问题时,一定要有问题意识。
不要为问而问,要难易适度,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教与学研究》刊号ISSN1671-430X CN22-1338/G42005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