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说课稿备课讲稿

合集下载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说课稿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说课稿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说课稿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说课XXX:XXX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中的第二节,主要讨论亲代的基因如何传给子代的问题,使学生了解基因的位置和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途径。

本节即是上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的自然延续,又是下一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基础,是学生认识遗传的核心问题,体现了知识的内在逻辑。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②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2、能力目标①通过分析观察图片资料,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处理信息能力。

②将基因传递问题转化成研究染色体传递的简单问题,学会把抽象问题具体化、简单化。

3、情感方针:通过介绍科学家发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减半的事实,对学生进行科学史的教育。

1(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基因、DNA和染色体三者的关系。

2、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说教学方法(一).学情份析•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学生在研究七年级上册关于细胞结构的知识时,曾经有了肯定的了解,因而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回想进一步去精确认识基因的位置。

对于本节内容,学生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但在整个认知过程当中,学生在思维能力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艰巨,由于基因这类问题比力抽象,学生没有肯定的感性思维。

依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研究的同时,知识内容的设计与安排尽可能贴进学生生活实践,使研究与学生的间接经验相联系,与厚实的现实生活相结合,(二).教学方法•1.直观教学法:使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数据等进行直观演示,创设情境,激发研究兴趣。

活泼课堂气氛,促进对知识的把握。

•2.活动探究法:通过探究活动的方式,以学生为主体,自主研究。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

•3.小组讨论法:利用已有的资料,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说课稿范文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说课稿范文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说课稿范文《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说课稿范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说课稿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教材分析与设计构思:在第一节中,学生已经了解到了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本节解决的是亲代基因如何传递到子代的过程,这也是学生认识遗传的核心问题。

但基因对学生来说既耳熟又因抽象而陌生的名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通过图片、录像等手段对基因、DNA、染色体进行形象化展示,使学生对它们有更深刻的理解;引导学生从已经的染色体入手,通过染色体和DNA之间关系的示意图,使学生了解基因在染色体上。

接着通过染色体的传递揭示出基因的传递过程。

教学目标:1、能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2、能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3、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4、通过了解比利时的胚胎学家比耐登的发现,认同科学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明确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2、难点:在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及基因的传递特点。

课时分配:1课时课前准备:每组一根长绳、多媒体、DNA双螺旋结构教学过程:复习练习: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几个遗传学概念,请连线。

遗传一猪生九崽,连母十个样变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性状人的双眼皮或单眼皮相对性状生物所具有的结构特征、生理特性、行为方式2、转基因鼠实验说明性状与基因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答: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引入:师:生物体的各种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每位同学所具有的特征也是由基因控制的,这些基因从哪里来的?生:我认为由父母提供的。

师:生物体的各种性状都是由基因控制的。

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过程把基因传递给子代。

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间传递的“桥梁”。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对象:八年级教学目标:1. 理解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过程;2. 掌握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它们在遗传中的作用;3. 能够运用基因遗传图解分析基因的传递规律。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过程;2. 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它们在遗传中的作用。

难点:1. 基因遗传图解的制作与分析。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教学课件、遗传图解实例、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引发学生对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思考。

2. 讲解基因的定义和特点讲解基因的概念、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以及基因的显性与隐性特点。

3.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过程利用遗传图解,讲解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如孟德尔遗传定律。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身边的遗传现象,如身高、眼皮等,分析其基因传递规律。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入新的知识点。

2. 讲解基因的显性与隐性通过实例讲解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它们在遗传中的作用。

3. 遗传图解的制作与分析讲解如何制作遗传图解,并分析遗传图解中的基因传递规律。

4. 练习与讲解布置一些遗传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讲解答案。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基因的显性与隐性在遗传中的作用。

6.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关于基因遗传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练习题和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估学生对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运用基因遗传图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节奏和内容,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反思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人教版初二下册生物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说课

人教版初二下册生物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说课

人教版初二下册生物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说课一、教材剖析〔一〕说教材位置与作用本节课是人教版第七单元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第二节,主要讨论亲代的基因如何传给子代的效果,让先生了解基因的位置和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途径。

本节课既是上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的延续,又是下一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基础,是先生看法遗传的中心知识,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二〕说教学目的依据课标要求与教材内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艺目的〔1〕描画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2〕描画生殖进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3〕掌握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进程。

2.才干目的〔1〕经过对染色题、DNA和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生殖进程中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进程的看法,培育先生观察、剖析、判别及推导才干;〔2〕培育先生在观察现象或生物学习进程中发现、提出效果的才干。

3.情感态度目的〔1〕认同生命的物质性。

〔2〕培育先生乐于探求生命微妙的迷信素养。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基因的位置是了解基因遗传规律的基础,所以我把描画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确定为教学重点。

本课的中心知识就是基因的传递进程,所以我把描画生殖进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及基因的传递确定为教学难点。

二、学情剖析基因的传递是一个笼统的微观静态进程,先生没有理性看法,初中生逻辑思想虽然总体上处于优势位置,但笼统思想在很大水平上还依赖于理性阅历,因此在对基因的遗传认知进程中,先生活在着一定困难。

但先生对遗传现象有着浓重的兴味,这是有利条件。

三、教学方法1、说教学方法依据教材内容与学情特点我在教法选择上,掌握化笼统为笼统这一原那么,引导先生对提出的效果停止探求。

因此本节课采用创设效果情境、启示引导、总结归结相结合的教法。

2、说学习方法:新课标倡议自主学习方式,要求先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为了落实这一理念我选择了以下学习方法:自主质疑、观察思索、讨论交流、体验感知等。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1111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1111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08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展开我今天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首先我来说说)《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是初中生物非常重要的内容,主要讲述了基因、DNA染色体关系及基因的传递规律。

在学习细胞结构时,学生对基因和染色体知识有了一定了解,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利于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日常的生活中,培养学生动手和实践能力。

二、接下来我来说说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及学生实际情况,我将确定以下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描述基因、DNA和染色体之间关系及基因传递规律,通过观察、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及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打算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学习,让学生体会学习生物乐趣,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互助的精神。

三、下面我来说说教学重点、难点结合本教材特点,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描述基因、DNA和染色体关系,之所以把它确定为重点,是因为这块内容是本节课核心,也是学生认识生物遗传的基础。

结合本年级学生心理特点,我把教学难点确定为说出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规律,之所以把它确定为难点,是因为这块内容比较抽象、复杂,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存在一定差异。

四、下面我来说说教法、学法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解决重点、突破难点,我打算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实验教学法、分组讨论法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同时我将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于教法和学法具体内容我将在以下教学过程中具体阐述。

五、教学过程关于课前准备,我打算让学生提前做好预习并准备好相关实验材料,我将制作一些多媒体课件。

接下来具体说说教学过程的设计,我将分为以下五个环节1、情景导入,激发兴趣在上课刚开始的时候,我将在这个位置展示一幅多媒体课件,课件的内容是关于人物的图片。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人教版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人教版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人教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基因的概念和作用。

引导学生理解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过程。

1.2 教学内容:基因的定义和特点。

基因在生物体中的作用。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方式。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介绍基因的概念和作用。

采用示例法,解释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过程。

1.4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生物体具有相似性。

通过示例,解释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方式。

第二章:基因的类型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基因。

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类型基因的传递方式。

2.2 教学内容:常染色体基因的概念和传递方式。

性染色体基因的概念和传递方式。

线粒体基因的概念和传递方式。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介绍不同类型基因的概念和传递方式。

采用示例法,解释不同类型基因的传递过程。

2.4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男女的性别不同。

通过示例,解释性染色体基因的传递方式。

第三章:基因的分离和组合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基因的分离和组合规律。

引导学生理解基因的分离和组合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过程。

3.2 教学内容:孟德尔定律的概念和原理。

基因的分离和组合规律。

基因的分离和组合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过程。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介绍孟德尔定律的概念和原理。

采用示例法,解释基因的分离和组合规律。

3.4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基因的分离和组合现象。

通过示例,解释基因的分离和组合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过程。

第四章:基因突变和变异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基因突变和变异的概念。

引导学生理解基因突变和变异对亲子代间基因传递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基因突变的概念和类型。

基因变异的概念和类型。

基因突变和变异对亲子代间基因传递的影响。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介绍基因突变和变异的概念和类型。

采用示例法,解释基因突变和变异对亲子代间基因传递的影响。

4.4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遗传疾病的发生。

初中生物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11(说课) 人教版精品课件

初中生物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11(说课) 人教版精品课件
子女
(23 对 染色体)
亲代
父亲
(23 对 染色体)
生殖细胞
精子
(23 条 染色体)
母亲
(23 对 染色体)
卵细胞
(23 条 染色体)
子代
受精卵
(23 对 染色体)
子女
(23 对 染色体)
亲代
父亲
(23 对 染色体)
生殖细胞
精子
(23 条 染色体)
母亲
(23 对 染色体)
卵细胞
(23 条 染色体)
吃百家饭穿百家衣,我沉默着、绚烂着,也成长着。每天最好的时光便是我踩在小凳上弯腰炒菜,父亲坐在灶前烧火,不时惊慌地去扶一下我脚下的小凳,见很安全了,就呵呵笑起来。现在去想那段日子,总是首先忆起灶间的那片阳光,10岁左右的阳光,竟然是天长地久的样子。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多少年我已经不记得了。我用纸盒子里的钱交学费,买作业本,也偶尔买点肉做给父亲吃,是恬然的安静感觉。这样的日子让人有种惯性的依赖,像一只鸟的飞翔,没有转弯和阻隔。
4、当堂训练
1.一条染色体上有 一 个DNA分子,有 数万 对基因。
2.体细胞中有 23 对染色体,生殖细胞中有 23 条染 色体。
3.在正常情况下,人的体细胞、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
体数目分别是(A)
A 、 23对、23条、23条 B、 46条、46条、23对 C 、 46对、46条、23条 D 、 23条、23对、23条
染色体异常病
先天性愚型
21 三体综合症 是发病率 最高的染色体病,在新生 儿的发病率是1/800~1/600。男 性多于女性。该病的出生风险率 随孕妇的年龄的增加而增大,临 床表现为面部扁平,宽眼距,斜 视,耳小低位,张口吐舌,唇厚, 手短而宽,先天性心脏病,智力 障碍。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说课课件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说课课件

当堂训练
1.一条染色体上有 一 个DNA分子,有 数万 对基因。
2.体细胞中有 23 对染色体,生殖细胞中有 23 条染 色体。 3.在正常情况下,人的体细胞、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 体数目分别是(A) A 、 23对、23条、23条 B、 46条、46条、23对 C 、 46对、46条、23条 D 、 23条、23对、23条
长绳处理成染色体呢?
提示:人的一个体细胞中所有DNA展平,总长约1.7 米,而所有染色体长度仅0.5毫米。
观察与思考
认真观察染色体 和DNA的关系示 意图,简略概括 染色体、DNA和 基因三者之间的 关系?
用语言表示三者间的关系:
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
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关系图解
(23 对 染色体)
子代
子女
(23 对 染色体)
亲代
(23 对 染色体)
父亲
母亲
(23 对 染色体)
生殖细胞
精子
(23 条 染色体)
卵细胞
(23 条 染色体)
受精卵
(23 对 染色体)
子代
子女
(23 对 染色体)
请写出染色体变化的规律 (用n、2n表示)
亲代 ( 2n ) 生殖细胞( n) 子代 ( 2n )
基因 DNA 染色体 蛋白质
注:一条染色体上有一个DNA分子 一条染色体上有数万对基因
基因
基因
、 、 、
基因
染 DNA 色 体



46+46=
子 媳
92

92+92=
184
… …
亲代
(23 对 染色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说课稿
一、教材解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中的第二节,主要讨论亲代的基因如何传给子代的问题,使学生了解基因的位置和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途径。

本节即是上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的自然延续,又是下一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基础,是学生认识遗传的核心问题,体现了知识的内在逻辑。

•教材从经典遗传学的庞大体系中提出基因这一核心概念,并以基因为线索,深入浅出地介绍基因与性状的关系,而解决亲代基因如何传递到子代的过程,是学生认识遗传的核心问题。

•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文字量很少,但人体染色体图以及染色体和DNA之间关系的示意图却为学生提供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合作交流的空间,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便紧紧把握这个关键,引导学生形成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不断生成的问题情境中分析、交流获取知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变化。

②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分析观察图片资料,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处理信息能力。

②将基因传递问题转化成研究染色体传递的简单问题,学会把抽象问题具体化、简单化。

2、情感目标:
通过介绍科学家发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减半的事实,对学生进行科学史的教育。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亲子代间具有遗传性,即在性状上具有相似性,亲代与子代之间具有相同的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因此亲代的基因通过什么途径传给子代确立为本节的重点。

2、同种生物的染色体形态和数量是相同的,只有保持染色体数在亲子代间的稳定性,才能保持同种生物性状的稳定遗传,在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为本节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
(一).学情分析
•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学生在学习七年级上册关于细胞结构的知识时,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回忆进一步去正确认识基因的位置。

对于本节内容,学生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但在整个认知过程中,学生在思维能力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困难,因为基因这类问题比较抽象,学生没有一定的感性思维。

依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同时,知识内容的设计与安排尽可能贴进学生生活实际,使学习与学生的直接经验相联系,与丰富的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感到所思考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同时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多多,发言就会勇跃,每个新问题的提出必然引起学生进一步探究问题,寻找答案的欲望。

(二).教学方法
1.活动探究法:通过探究活动的形式,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

2.小组讨论法:利用已有的资料,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三、教学过程
导入:
遗传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同学们在自己身边到处可以遇到。

但是我们应该如何解释这些现象?如为什么“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生物是怎样把自己的性状传给下一代的?或者生物通过什么途径把自己的性状传给下一代?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基因在亲子间的传递(板书课题、口述目标)
(1) 基因和染色体
我们知道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又知基因控制性状。

可见,基因就是遗传信息,那么基因在细胞核内怎样存在的?接下来,我们具体来看一下人体内的染色体以及与基因的关系。

染色体存在于细胞核中,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DNA分子很长,在它特定的结构中储存有大量的遗传信息。

(2)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
在生殖过程中,父亲产生精子、母亲产生卵细胞,精子与卵细胞结合之后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在发育成个体,在生殖发育过程中,体细胞与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怎样变化的呢?受精时,精子与卵细胞的结合又意味着什么呢?下面我们来探讨这个问题
1.每一种生物细胞内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

2.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
体上。

3.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
课堂小结:
1.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

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核中,在细胞核中遗传物质又主要存在于染色体上。

2.精子和卵细胞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

基因以染色体为载体在亲子代间传递。

受精卵中的每一对染色体,一条来自父亲,另一条来自母亲,由受精卵经过发育形成的孩子的细胞中就具有了父母双亲的染色体或者说父母双亲的遗传物质了。

父母的遗传物质就是这样传给了子女。

四、巩固训练、达标测评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遗传物质是()
A、蛋白质
B、基因
C、染色体
D、细胞核
2、下列有关人类基因的描述,错误的是()
A、基因是遗传物质中决定生物性状的最小单位
B、基因都是成对存在的
C、一对基因中可能都是隐性的
D、一对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3、人类上一代把遗传物质遗传给下一代是通过()
A、性状
B、受精卵
C、精子和卵细胞
D、胚胎
4、牛的体细胞内含有30对染色体,那么牛的生殖细胞和受精卵中分别含染色体数是()
A、30条、30对
B、30对、30条
C、30条、30条
D、30对、30对
5、人类的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
A、细胞膜
B、细胞核
C、细胞质
D、细胞的各个部分
6、下列关于基因的叙述中。

不正确的是()
A、每个染色体上有许多个基因
B、每个DNA上有许多个基因
C、人类卵细胞中有23个基因
D、基因是遗传物质的单位
7、下列染色体数目,一般不可能是体细胞的是()
A、23
B、24
C、46
D、68
8、某人是双眼皮,他的生殖细胞只有一种,那么他的基因组成是()
A、AA
B、Aa
C、aa
D、AD
9、人的体细胞中含染色体()
A、23条
B、46对
C、23对
D、30条
10、下列基因组成,一般属于生殖细胞的是()
A、AA
B、Aa
C、aa
D、A
11、把下列各项中与基因关系最远的一项选出来()
A、遗传性物质
B、蛋白质
C、DNA
D、染色体
12、水稻的体细胞内含有12对染色体,它的精子和卵细胞内的染色体数应是()
A、12对
B、6对
C、12条
D、24条
13、下列关于基因的说法错误的是()
A、位于染色体上
B、能够决定生物的性状
C、是遗传物质的最小单位
D、是人类特有的遗传物质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1)基因和染色体
(2)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
六、教学后记
掌握DNA 基因和染色体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了解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及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结合教科书上“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图,加深同学们对这一知识点的认识,进一步了解这种变化规律对遗传上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