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知识之男孩女孩的性别差异以及影响孩子性别角色形成的因素
家庭教育的性别差异及应对策略

家庭教育的性别差异及应对策略在当代社会中,家庭教育是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然而,尽管每个家庭都渴望为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但家庭教育中存在的性别差异却往往被忽视。
本文将探讨家庭教育中的性别差异,并提出针对这一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家庭教育中的性别差异现状1. 学习与能力差异在某些家庭中,对男孩和女孩的学习和能力差异存在普遍的偏见。
对男孩,家长们通常更倾向于强调数学、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学习。
而对女孩,家长们则更关注语言、艺术和社交能力的培养。
2. 行为和角色期望差异在一些家庭中,对男孩和女孩的行为和角色期望也存在差异。
男孩往往被鼓励勇敢、强壮,而女孩则被期望温柔、体贴。
3. 社会化差异社会对男孩和女孩的期望也会在家庭教育中产生差异。
男孩被鼓励追求自我独立和竞争力,而女孩则更注重合作和关系的建立。
二、家庭教育中性别差异的影响1. 学业成绩差异由于家庭教育中的性别差异,男孩和女孩在学习方面可能表现出不同的水平。
男孩可能更容易在数学和科学方面取得好成绩,而女孩则可能在语言和艺术方面取得突出成就。
2. 自信心和自我认同问题由于对男孩和女孩不同的评价和期望,他们在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方面也可能存在差异。
男孩可能更容易感到自信和自豪,而女孩则可能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感到怀疑。
三、应对家庭教育性别差异的策略1. 培养平等意识父母需要培养一个平等意识,对男孩和女孩一视同仁。
不要将性别作为评价孩子能力的标准,并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优势选择学习方向。
2. 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家长应尽量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既包括科学和技术类的学习材料,也包括艺术和社交类的学习资源。
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全面发展,丰富他们的知识和技能。
3. 培养全面的性别观念父母应当教育孩子,男孩和女孩是平等的,他们都可以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要告诉孩子,性别不应该成为限制他们发展的因素,而应该理解并尊重每个人的不同特长。
4. 培养性别角色的灵活性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发展灵活的性别角色。
家庭教育的性别差异与处理策略

家庭教育的性别差异与处理策略对于家庭教育的性别差异问题,我们不可忽视其对孩子成长和发展的影响。
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他们在家庭环境中接受到的教育方式和关注点都会对他们的性格、行为和自我认知产生重要影响。
然而,很多家庭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导致性别差异在家庭教育中得不到合理的处理。
本文将探讨家庭教育中的性别差异问题,并提供一些处理策略。
一、性别差异的存在与原因性别差异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男孩和女孩在生理、心理和社会认知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这导致了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点和需求。
在家庭教育中,由于家长对性别差异的不了解或忽视,往往出现以下问题:1. 对待男孩和女孩的期望不一致。
有些家长更注重男孩的阳刚之气,希望他们勇敢、坚强,而对女孩更加强调温柔和体贴。
这种不一致的期望给孩子造成了困惑,影响了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行为表现。
2. 教育方法偏重一方。
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偏向于使用传统的男性或女性教育方式,忽略了孩子的个体差异和性别特点,导致了教育效果的不理想。
3. 家庭角色刻板化。
在一些家庭中,男性被期望承担更多的经济和外界事务责任,女性则被期望承担更多的家务和照顾责任。
这种刻板化的角色分工使得性别差异在家庭教育中进一步加剧。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家庭教育中的性别差异问题更加凸显。
因此,我们需要正视这些差异,并采取相应的处理策略。
二、处理策略家庭教育中的性别差异需要以平等、尊重和包容为基础,采用合理的处理策略。
以下是一些处理策略供家长参考:1. 接纳和认同性别差异。
首先,家长需要正视男孩和女孩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异,并接纳这些差异的存在。
不应对某一方面的特点加以偏见或否定,而是以平等和包容的态度对待。
2. 个性化的教育方式。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家长应根据孩子的性格和需求,灵活地选择和调整教育方式。
不应只关注性别差异,而忽略了孩子的个体差异。
3. 提供平等的机会和资源。
家长应确保男孩和女孩能够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和资源,不得因性别而限制他们的发展和选择。
家庭教育中的性别教育

家庭教育中的性别教育性别教育是家庭教育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它对孩子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教育既是孩子性别认知的第一阶段,也是性别角色建构的最初舞台。
本文将探讨在家庭教育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性别教育。
1. 意识到性别平等的重要性性别平等是性别教育的核心,家长应意识到男女之间的平等重要性,并将此观念传递给孩子。
家长应避免使用性别刻板化的言语和行为,不给予男孩或女孩特殊的待遇或压力。
相反,要鼓励孩子发展他们的兴趣和才能,不受性别角色的限制。
2. 提供性别多样性的教育家长应教育孩子认识到性别的多样性。
他们可以通过阅读和讨论不同性别角色的故事,帮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性别表达方式。
同时,家长也应鼓励孩子尊重他人的性别选择,并防止对任何性别进行贬低或歧视。
3. 饮食教育的性别平等饮食教育在家庭教育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家长应该给予孩子均衡的饮食安排,不应仅仅因为孩子的性别而对他们的饮食进行区分。
男孩和女孩都需要均衡的营养来保持身体的健康发展,通过教育孩子正确饮食的重要性,可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性别观念。
4. 激励孩子尝试各种活动性别教育也体现在父母对孩子活动的支持上。
家长应该鼓励男孩和女孩都尝试各种不同的活动和兴趣,无论是艺术类的、运动类的还是科学类的。
每个孩子都应该有权利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而不受到性别角色的限制。
5. 公开讨论性别话题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可以与孩子开放地讨论有关性别的话题。
例如,教育孩子有关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知识,帮助他们理解性别差异和性别特性。
此外,家长还可以教导孩子如何携手共同解决性别不平等和歧视问题。
6. 典范教育和性别平等行为家长的行为和态度对孩子的性别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长应该做到性别平等,在家庭中扮演积极典范的角色。
家长应确保男女在分工和责任的安排上平等,共同分担家务和经济责任,并向孩子传递平等对待男女的价值观。
总结在家庭教育中,性别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儿童心理学基础儿童发展中的性别差异与性别角色

儿童心理学基础儿童发展中的性别差异与性别角色儿童心理学基础-儿童发展中的性别差异与性别角色性别差异与性别角色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从儿童的早期性别意识形成到后来的性别角色认同建立,性别差异和性别角色的发展对于儿童的整体成长和社会适应具有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儿童心理学中关于性别差异和性别角色的基础知识,并分析其在儿童发展中的影响。
一、性别差异的形成性别差异的形成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性别差异会随着他们的认知、情感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逐渐显现。
首先,儿童在2至3岁左右开始发展出性别意识,意识到自己属于男性或女性。
这种性别意识的形成是社会化和个体认知发展的结果。
其次,儿童通过观察和模仿家人、朋友以及媒体中的性别角色表现,形成对于性别特征和性别行为的认识。
最后,儿童在学校和社交环境中接收到有关性别规范的信息,从而进一步加强了性别差异的认知和体验。
二、性别差异的表现性别差异在儿童的行为表现、兴趣爱好、情绪表达以及社交方式等方面表现出来。
在行为表现方面,男孩通常更具有冒险精神,喜欢参与体育活动和竞争性游戏;而女孩则更注重细节,偏好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交活动。
在兴趣爱好方面,男孩对于机械、科学和运动等领域的兴趣更高,而女孩则对于人文、艺术和语言等领域的兴趣更高。
此外,儿童在情绪表达和社交方式上也存在差异,男孩更倾向于采取直接表达和竞争的方式,女孩则更倾向于采取间接表达和合作的方式。
三、性别角色的建立性别角色是儿童认同和接纳自己所属性别并承担相应性别角色行为特征的过程。
在儿童发展早期,他们会通过模仿家庭成员、朋友和媒体中的性别角色行为来建立对于自己性别角色的认知。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对性别角色进行内化和固化,形成对于自己性别角色行为的自我认同和自我评价。
性别角色的建立对于儿童的自尊、自信以及个性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也会在社会化过程中影响他们的行为和表现。
四、影响性别差异及性别角色的因素性别差异和性别角色的形成除了个体认知和社会化因素外,还受到遗传、神经生物学、文化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教育学中的性别差异和性别教育

教育学中的性别差异和性别教育在教育学中,性别差异是一个被广泛关注的话题。
性别差异指的是男性和女性在认知、智力、性格、兴趣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这些差异在教育过程中有时会表现为不同的学习风格、参与程度和职业倾向。
因此,性别教育成为了教育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本文将介绍教育学中的性别差异以及性别教育的意义和实践。
一、性别差异的存在和影响1.1 认知与智力差异性别差异在认知和智力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研究表明,男性在空间理解和数学方面的能力相对于女性更加突出,而女性在语言表达和阅读理解方面更为出色。
这意味着在教育过程中,应该针对不同性别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以促进他们的学习成果。
1.2 兴趣和取向差异男性和女性在兴趣和取向上也存在差异。
一般来说,男性对数理科学和工程技术类学科更感兴趣,而女性则更倾向于艺术、社会科学等方向。
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学校和教师在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并鼓励他们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展。
二、性别教育的意义和目标性别教育旨在消除性别差异,促进男女平等的教育环境。
其目标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2.1 反对性别歧视性别教育要求学校和教师不以性别为基础对学生进行歧视和区分对待。
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学生都应该有平等的机会接受教育资源和发展自己的才能。
学校和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并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和资源。
2.2 培养学生的性别意识性别意识是每个人对自己性别的认知和理解。
性别教育应当在学生中培养性别意识,并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性别认同。
这意味着男性和女性不应该受到固有的社会性别角色和刻板印象的限制,而应该鼓励他们去追求自己的兴趣,摆脱性别限制,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2.3 促进性别平等教育性别平等教育是性别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要求学校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对学生进行性别偏见或歧视,创造一个公平、平等的教育环境。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理解性别平等的重要性,并帮助他们培养尊重和包容的态度。
幼儿发展中的性别差异与教育

幼儿发展中的性别差异与教育性别差异在幼儿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影响着幼儿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还对他们的教育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幼儿发展中的性别差异,并讨论如何通过教育来促进性别平等和全面发展。
一、性别差异的起源和影响性别差异在幼儿发展中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结果。
首先,生物因素对性别差异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男孩和女孩在生理结构、大脑发育和激素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可能导致他们在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其次,社会文化因素也对性别差异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家庭、学校和社会等环境中的性别角色和期望会对幼儿的性别认同和行为产生影响。
传统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和性别刻板化的教育方式,往往会限制幼儿的自由发展,使他们在认知和行为上受到性别差异的束缚。
性别差异对幼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认知方面,男孩往往更擅长于空间感知和逻辑推理,而女孩则更擅长于语言表达和社交交往。
在情感方面,男孩往往更倾向于表现出竞争和攻击的行为,而女孩则更倾向于表现出合作和关怀的行为。
在行为方面,男孩往往更活跃、冒险和具有竞争性,而女孩则更注重细节、合作和维系人际关系。
二、性别差异对教育的挑战性别差异对教育提出了一些挑战。
首先,传统的性别角色和期望会限制幼儿的发展空间。
男孩被期望要勇敢、强壮和有竞争力,而女孩被期望要温柔、细心和有同情心。
这种刻板印象会限制幼儿的自我认知和自由发展,使他们在教育中受到性别差异的限制。
其次,性别差异也会影响教育的方式和策略。
由于男孩和女孩在认知和行为上存在差异,教育者需要根据幼儿的性别特点来制定不同的教育计划和方法。
然而,过度强调性别差异可能导致教育的不公平和偏见,使一些幼儿在教育中受到歧视。
三、促进性别平等与全面发展的教育策略为了促进性别平等和全面发展,教育者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打破性别刻板印象:教育者应该鼓励幼儿超越传统的性别角色和期望,培养他们的多元兴趣和能力。
男孩可以参与照顾婴儿和绘画等看似女性化的活动,女孩可以参与运动和科学实验等看似男性化的活动。
“男孩与女孩的差异”教案

本文主要探讨男孩与女孩的差异教案,通过课程设计和教学策略探讨如何让学生认识到男女在性别、心理、思维等方面的差异,培养学生的性别平等意识和正确认识性别。
一、教学目标1.认识性别差异,了解男女性别差异的本质和表现。
2.理解性别差异对人的成长和发展的影响,培养以上性别差异的正确认识。
3.提高学生的性别平等意识,消除性别歧视和刻板印象。
二、教学内容本次教学重点探讨男孩与女孩的差异,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生理差异:男女的身体结构和生理功能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会影响到男女在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表现。
例如男性有更强的肌肉骨骼,适合从事体力劳动和高强度的工作,女性则更适合从事细致的工作和思考问题。
2.心理差异:男女的思维方式、情感表达、兴趣爱好等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例如,男孩更喜欢竞争和冒险,喜欢解决实际问题,而女孩则更注意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更喜欢表达感情和探讨生活。
对此,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和理解这些差异,并尊重和包容彼此的差异。
3.社会差异:在社会交往和职业选择方面,也存在不同的性别特点和偏见。
例如,传统观念认为,男子应该从事决策和管理类工作,而女子则适合从事服务行业和家庭教育。
我们应该消除性别歧视和刻板印象,鼓励男女平等发展,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机会和选择。
三、教学策略1.案例讲解: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际问题对学生进行教育。
例如,让学生体验一些男女生理和心理差异,如运用认知科学的研究结论指出:男性在空间能力,逻辑推理方面占优势,而女性在语言沟通与交际能力上占优势。
或者在职业选择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一些著名女性成功者的事例,如马华腾、小满、梅西等,让学生了解到优秀女性也可以从事各种职业。
2.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和讨论各自对性别差异的认识和看法。
通过互相交流和思考,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不同人的差异性,培养学生的宽容与包容心理。
3.观察互动:在班级互动和教学中,我们还可以观察学生的互动和表现,例如班级里有时候男生更喜欢玩具和游戏,而女生更注重人际和情感交流,这时我们可以及时给予性别差异的指导和引导。
儿童认知发展的性别差异及原因分析

儿童认知发展的性别差异及原因分析儿童的认知发展是指他们在认识、思维和理解方面的成长和进步。
研究发现,男孩和女孩在认知发展上存在一些性别差异。
本文将探讨这些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一、言语和语言发展研究发现,女孩在言语和语言发展方面往往比男孩表现得更出色。
她们更早开始说话,并且在词汇量和语法运用上表现更好。
这一差异可能与生物学、社会文化和家庭环境等因素有关。
例如,女孩在大脑组织方面可能更为发达,使得她们更容易掌握语言技能。
同时,女孩在交流和语言环境中更加受到重视和支持,鼓励她们积极参与言语和语言活动。
二、空间能力男孩在空间能力方面通常表现得更出色。
他们在解决空间问题、图形旋转和方向感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
这可能与生物学因素有关,男孩在大脑的空间处理区域发展得更快。
此外,社会文化环境中的性别角色和期望也对空间能力的发展产生影响。
男孩常常受到鼓励去从事与空间运动相关的活动,如拼图、搭积木等,这进一步促进了他们的空间能力的培养。
三、注意力和注意力控制女孩在注意力和注意力控制方面表现得更好。
研究表明,女孩在幼儿期就能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并且更善于抑制不相关的干扰信息。
这可能与女孩的神经发育和大脑连接方式有关。
此外,家庭和学校环境中的期望和教育方式也对注意力发展产生影响。
女孩一般被期望表现出更为安静和注意力集中的行为,这进一步促使她们加强对注意力的控制。
四、数学和科学能力男孩在数学和科学能力方面通常表现更出色。
他们在数学推理、解决问题和科学思维方面具有优势。
这可能与男孩在数学和科学方面的兴趣和动机有关。
另外,社会文化中对男孩在这些领域的期望和鼓励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男孩通常被期望在数学和科学方面取得好成绩,这进一步促使他们投入更多的努力。
综上所述,儿童认知发展存在性别差异,并且这些差异可能受到生物学、社会文化和家庭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了解这些差异可以帮助家长和教育者更好地了解儿童的发展需求,并采取相应的教育和支持措施,以促进每个孩子全面的认知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于男孩和女孩,分别要用不同的方式来养育。
有没有听过这种说法:女孩子要富养,男孩子要穷养。
这表示着男孩子被认为以后是要靠奋斗生存的。
而女孩子要富养,因为免得以后一根棒棒糖就能把她们骗走了。
暂且不说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
这观点其实就反映了社会对男孩和女孩之间有不同的期待。
那么性别差异在儿童发展中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
在三岁以前,男孩和女孩在生理上和行为上的差别是非常小的。
三岁以后他们的差异才会变得越来越大:
男孩子会出现更多的攻击性,而女孩会表现的更有同理心和具有助人的倾向。
女孩会对父母更加的顺从,而且会更加主动的去寻求父母的赞扬。
所以女儿经常被称为贴心小棉袄。
而男孩随着年龄的继续增长,他们会变得更加的调皮。
打架、咬人、发脾气是常有的事情。
女孩在四岁以后,问题行为会不断的减少。
但她们会比男孩子更加容易焦虑和沮丧。
并且这种趋势会一直持续到成年。
作为思想比较传统的家长,可能会希望男孩子就要像个男孩子的样子,而女孩就应该要温柔文静。
但实际上,很多孩子在长大以后和父母期待的并不一样。
有的女孩可能比较阳刚、脾气很大。
有的男孩子则显得过于温柔。
是什么因素影响了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获得性别角色的呢?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种性别差异呢?
对于儿童性别角色的获得,学界一直有很多的争议。
每个学派都给出了不同的看法。
比如说生物趋向的观点认为:男孩女孩
的差异主要是来自于基因、激素和神经发育决定的。
生物学家发现有一些患有先天性肾上腺增生的女孩子,在胎儿期雄性激素就很高,这会直接导致她们的生殖器发生变化,阴蒂增大而尿道敞开,她们长大以后身上会毛发浓密,而且声音低沉,到了青春期没有月经或者月经失调。
就像有的人读书时班里的一些“假小子”同学。
她们很喜欢玩男孩子的玩具,而且对那些粗野的游戏非常感兴趣。
另外一个方面,雌性激素对男孩子的影响相对较小。
但是如果从小就服用大量的雌激素,那么就会导致这个男孩子从小具备女性特征,并且丧失男性的生育能力,例如在泰国经常可以看到的人妖。
虽然激素水平可以影响孩子们的性别特征,但男孩女孩对于“自己的性别到底应该干什么”的认识,主要还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形成的。
当宝宝第一次听爸爸妈妈说“你是一个女孩子”、“你是一个男子汉”时,这时候宝宝就会把女孩或者男孩的概念和自己联系起来。
宝宝会通过自己所在的环境周遭去搜索和自己性别有关的信息。
孩子会思考“我这样的性别应该做什么,应该和谁玩”。
2到3岁孩子开始知道自己是什么性别。
但这个阶段的孩子对自己的性别认识还不太稳定。
等孩子3到7岁的时候,孩子对于性别的概念会逐渐稳定下来。
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曾经把很多三岁宝宝的照片通过
Photoshop修改了一下:给男孩子P上女孩子的头发和女孩子的衣服,然后让孩子们去判断,图片上的孩子是男孩还是女孩?
三岁以下的孩子更容易被头发和衣服所迷惑,而三岁以上的孩子更容易去通过生殖器来判断性别,而不是衣服。
表明这个阶段的孩子们已经具备了性别的恒常性。
根据这种认知趋向的理论来解释孩子性别发展:
儿童会随着年龄的发展把和自己性别相关的概念进行归类,当两到三岁形成自我意识以后,孩子就会把所有符合自己性别的行为当成是“我的东西、我应该做的事情”。
而把不属于自己的性别和行为拒绝掉。
因此,我们会发现5到6岁的男孩女孩会互相嫌弃彼此的性别,比如女孩子会跟她的同伴说“你怎么玩的这么疯啊,像个男孩子一样”,而男孩则可能会对他的同伴说“爱哭鬼,像个女孩子”。
这些对性别的认同都来自于头脑认知当中的“归类”。
尽管这种看法很有道理。
但家庭和文化对孩子的性别角色形成的影响可能更大。
比如一个成年男子的大男子主义是怎么形成的?他不可能天生就是这样吧?
大男子主义其实是一种对男性角色的强烈认同和刻板印象。
说的简单点,就是大男子主义认为男人就该是这样的:男人不该哭、男人不该在家里煮饭做家务、男人不能总是带孩子、男人在外面要显得比女人更有地位和有面子等等。
这种特征用生理和认知的观点根本解释不通,所以心理学家
班杜拉告诉我们,性别角色的获得来自于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社会学习。
孩子发现自己的爸爸妈妈是怎么看待性别的时候,孩子也会去模仿父母对性别的看法。
也就是说,一个男孩子如果有一个大男子主义的爸爸,这个男孩子则更容易去模仿这种性别的观点。
也容易成为一个大男子主义的人。
而如果一个家庭的爸爸是民主的,那么这个家庭氛围就会不一样。
英国有一项研究发现,那些爸爸有参与做家务活的家庭里,家里的孩子对性别的看法就不会那么刻板,这些家庭的孩子也会更少去参加性别化的游戏。
这意味着这样的家庭养育出来的男孩会更少有大男子主义,而女孩会更少有脆弱和依赖。
还有一个研究很有意思,它发现一个家庭中,大娃的性别角色学习主要来自于父母,而二娃的性别角色学习则主要来自于大娃。
家长可以观察一下,那些有姐姐的弟弟和那些有哥哥的妹妹,是不是在性别表现上会显得更加中性一点?
除了家庭对儿童性别影响之外,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文化的影响。
有一部很火的电影叫做《摔跤吧爸爸》,电影说的就是两个印度女孩在爸爸指导下,成为优秀摔跤运动员的故事。
这故事要是发生在中国,估计没有什么好讨论的。
但是,在印度就不一样了。
因为印度的女人会被那边社会严格定义为“长大嫁人、相夫教子”的角色,印度把女人看作“男人的从属”,所以电影里女孩
从事男孩的摔跤运动就是一次对社会的巨大突破。
因此说女孩或者男孩将来会怎么看待自己性别,这很大程度上也受到文化的影响。
看到这里可以思考一下,为什么很多男人在结婚以后并不知道怎么去履行一个父亲的职责呢?
最近几年,世界教育思想开始反思,媒体的内容究竟会给孩子们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也许更先进的媒体表现可以是这样的:例如在孩子孩童时阅读的绘本里,不应去过分的强调性别的刻板意义。
更优秀的绘本应该让女孩扮演飞行员、救护车司机,而让男孩子也有机会来洗衣服,或者是主持家庭party。
像现在美国很多电视剧里,职场女性出镜很多,做奶爸的也比比皆是。
这样的做法会让孩子对性别产生新的认识。
其实也是让家长与孩子自己有更新的角度去看待生活。
总结一下,关于儿童的性别特征以及性别角色的形成,其中有生物基因层面的原因,也有后天对每种性别角色的学习和模仿的因素。
家长可以遵循传统意义上对男孩和女孩的养育观点,但更前沿的理念是:
如果能够淡化对男孩或女孩的刻板期待,反而会解放孩子在发展中的压力。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家长会培养出一个娘娘腔的儿子或者一个野蛮女孩,而是让孩子在向另一个性别学习的时候能减少一些压力。
比如说男孩对养花或者研究水果沙拉感兴趣,女孩喜欢体育或者机械玩具,这个时候父母是不是可以不去阻止他
呢?
关于性别发展的研究到今天为止还没有定论,具体怎么做,还要未来进一步的研究。
但从趋势来看,世界是将会以更加开放的心态看待儿童性别的发展问题。
本篇文档到此结束,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