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透室护士职业危害及防护
血液净化中心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

血液净化中心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各种先进的医疗设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血液净化中心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医疗设备,其主要的职能是通过血液净化等技术手段,将血液中的过多的废物和毒素卸载,同时使血液的物质平衡达到正常水平,从而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血液净化中心护士是血液净化技术的主要操作人员,他们的工作涉及到血液透析、血浆置换、血泵操作等复杂的技术操作,对其健康与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本文主要就血液净化中心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进行详细的介绍。
1. 职业暴露血液净化中心护士主要通过与患者的直接接触,进行血液透析、血浆换肤等操作,无疑会暴露在患者身上的各种病原体上。
患者中可能包括艾滋病、肝炎等病患,因此对护士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
2. 化学物质的危害在进行血液净化过程中,需要用到一些药物,例如抗凝药、红细胞增值剂等,这些药物会产生一定的化学反应,从而产生气体、蒸汽等化学物质,对长期在该环境下工作的护士造成损害。
3. 眼部危害当血泵不稳定时,血液中的颗粒物可能会进入眼睛,造成角膜炎、结膜炎等眼部疾病。
4. 肝肾危害血液净化中心护士长期接触各种抗凝、红细胞增值剂等药物,这些药物使用过量或长期使用会对肝肾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1. 个人防护1.1 参加职业健康培训,提高职业安全意识,强化个人防护意识。
1.2 戴手套、口罩、护目镜、面罩等一系列防护装备,防范各种病原体。
1.3 穿戴透气舒适的防护服,以保证舒适性的同时也能起到很好的防护作用。
2. 环境防护2.1 血液净化中心应该建立严格的门禁制度,对属于高危人群的患者应该进行分类治疗,并建立独立的感染病房。
2.2 血液净化中心应该配备高效洁净化器设备,不断过滤室内空气,从而保证环境的洁净度。
2.3 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应用可以极大的降低化学药品的使用量,并提高药物的使用效果,同时也能够减少医护人员的暴露。
3. 应急措施3.1 应急基础工作的建设,包括现场救护、应急演习、院内救援等。
血液净化中心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

血液净化中心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
血液净化中心是一种特殊的医疗机构,主要负责提供血液透析、血液灌流等治疗服务。
作为血液净化中心的护士,虽然工作内容较为特殊,但也面临一些职业危害。
下面将介绍
血液净化中心护士的职业危害和相应的防护措施。
一、职业危害:
1. 感染风险:在血液净化过程中,护士常常接触到患者的血液、尿液等体液,容易
受到各种病原体的感染,如乙肝病毒、丙肝病毒等。
2. 肌肉骨骼损伤:长时间站立或坐着执行工作任务,护士易出现腰背疼痛、腰间盘
突出等职业病。
3. 精神压力:血液净化中心的护士需要与患者进行长时间接触,有时会面临生死关
头的抉择,很容易感到心理压力。
4. 化学危害:在血液净化过程中,护士需要使用一些化学试剂和清洁剂,接触这些
化学物品可能会对健康造成危害。
二、防护措施:
1. 感染防护:护士需要严格遵守手卫生操作规程,使用防护手套、口罩等个人防护
装备,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要定期进行必要的疫苗接种。
2. 工作姿势调整:护士需要注意正确的工作姿势,避免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适时
休息并进行体操操练,以减轻肌肉骨骼疼痛的风险。
3. 心理关怀:血液净化中心护士需要通过专业的心理辅导,对自己的情绪进行调节
和排解。
4. 化学物品防护:护士在接触化学试剂和清洁剂时要佩戴防护手套、护目镜等个人
防护装备,确保化学物品不直接接触皮肤和呼吸道。
血液净化中心护士还需要定期参加相关职业健康教育培训,提高对职业安全危害的认
识和防护意识。
只有做好职业危害的防护措施,护士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提供安全、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血液净化中心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

血液净化中心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血液净化中心护士是医院中非常重要的一支力量,他们负责为血液透析或血液净化患者提供专业的护理服务。
这一职业也存在着一定的危害,比如接触感染性病原体、染色体异常、职业暴露等。
血液净化中心护士需要做好相关的职业危害防护工作,保护自己的健康。
以下是对血液净化中心护士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的一些介绍。
一、职业危害1. 接触感染性病原体:血液净化中心护士在工作过程中接触大量的患者血液,存在感染性病原体的危险,如乙肝、丙肝、HIV等病毒。
2. 染色体异常:在血液净化过程中,可能接触到一些有毒的物质,导致染色体异常的风险增加。
3. 职业暴露:在对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或血液净化时,可能会有暴露于血液溅射、尖锐器械刺伤等意外伤害。
以上这些职业危害对血液净化中心护士的身体健康构成着一定的威胁,同时也会对患者的安全和生命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二、防护措施1. 严格执行感染控制措施:血液净化中心护士在工作时应严格执行感染控制措施,包括遵守手卫生规范、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等。
2. 定期接受职业健康检查:血液净化中心护士应定期接受职业健康检查,检测病毒感染情况,并根据检查结果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3. 使用防护用品:在处理患者血液时,血液净化中心护士应该正确使用手套、口罩、护目镜等防护用品,减少感染的风险。
4. 注意职业暴露的防护:血液净化中心护士在工作时应当注意避免暴露于血液溅射及尖锐器械等,减少意外伤害的发生。
5. 加强职业危害防护培训:医院应加强对血液净化中心护士的职业危害防护培训,提高他们的危机意识,使其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
以上这些防护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血液净化中心护士在工作中受到职业危害的风险,保护他们的身体健康,同时也能够保障患者的安全。
在实际工作中,血液净化中心护士应当严格执行相关的防护措施,保护自己的健康,为患者提供安全的护理服务。
医院管理层也应该加强对护士的职业危害防护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危险意识,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职业危害对护士的影响。
血透室护士职业危害及防护

血透室护士职业危害及防护摘要:血透室作为一个特殊的工作环境,存在着大量危害健康的因素,因此血透室护士较其他科室护士存在更多潜在的危险因素,面临着更多的职业危害,成为潜在职业危害的高危人群,本文通过对血透室护士面临的职业危害的总结,防护知识的探讨,以提高相关部门和血透室护士自身对血透室职业危害的认识,建立更为健全的防护措施。
1 职业危害1.1 生物性危害血透室是肾病终末期患者和中毒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场所,护士在抢救患者或做操作的过程中,频繁的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因此职业性感染是最主要的生物性感染,职业感染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病毒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而进入体内。
尿毒症的患者,中毒患者,常有呕吐,腹泻,贫血患者常有输血,很多急诊患者未明确的诊断,抢救患者时紧张的氛围,以及透析器材的复用,都使得护士不可避免的接触到患者的体液,分泌物,血液。
另一途径:锐器伤是职业感染最重要的感染途径,护士工作的过程中经常接触到不同的锐器:针头,剪刀,玻璃。
特别是针头:动静脉穿刺针,注射针头,采血针。
因此锐器伤是院内常见的职业伤害,据相关文献报道,护士发生锐器伤占医院锐器伤总数的42%~70%,52%的护士在工作中有过锐器伤经历,95%是被污染的锐器刺伤[1]。
而被污染的锐器则是导致医护人员发生血源性感染的最主要的职业因素,目前已证实20多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而传播。
危害最大,最常见的(HIV,HBV,HCV)。
这些病毒的传播途径中,它们通过血液和血液制品传播的效率最高,一次即可感染[2]。
由于血透室的特殊性,工作过程中被污染的几率更大,据世界卫生组织目前公布的资料:目前中国检测发病的艾滋病毒感染者为14.1万人,我国目前人口中乙肝感染率高达60%左右,乙肝病毒携带者已有1.3亿[3]。
有关报道显示,美国透析室工作人员肝炎感染率2.0%,比一般居民高4倍[4]。
可见透析室护士面临着严重的生物性危害。
1.2 化学性危害因为血透室广泛使用化学消毒剂。
【精品】血液透析室护士职业危害及防护-最新文档资料

血液透析室护士职业危害及防护-最新文档资料血液透析室护士职业危害及防护血透室是医院感染高危险性的工作区之一,血液感染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等的机率很高,各种化学消毒剂,浓度较高的有毒气体随时影响着血透室护士的健康。
因此,如何做好护士的防护工作尤为重要。
本人结合工作中的实际情况,现将血透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总结如下。
1.职业危害因素1.1 化学因素。
主要是化学消毒剂的污染:过氧乙酸、次氯酸钠、醋酸、甲醛等用于各种血管路、透析器、透析机、水处理机的消毒。
含氯消毒液用于各种机械、一次性物品(输液器、注射器、穿刺针、废弃血路管、透析器)的浸泡消毒,机器表面的擦拭消毒及每日的地面消毒。
频繁的血压计袖带消毒。
配液中的污染:透析粉A剂中含有冰醋酸,在配制中冰醋酸易挥发,产生刺激性气体,长期吸入可损害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
1.2 生物因素。
众多研究表明,发生被感染病人污染的锐器伤是导致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最大职业危险,血透室护士因工作的特殊性,随时都可能不可避免的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如:动静脉穿刺意外针刺伤,污血溅到皮肤上、眼睛内,而乙肝和丙肝患者占多数,还有HIV患者,眼、鼻、口腔暴露于污染血液和体液感染HIV的感染率为0.1 %、皮肤暴露感染HIV的感染率为0.1 %。
[1]因此,针刺伤和锐器伤不仅引起皮肤黏膜损失,更危险的是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1.3 物理因素。
1.3.1 紫外线的伤害。
紫外线常用于血透室的空气消毒,是眼和肺最危险的刺激因素之一。
易引起头晕、恶心等症状,长期接触可致肺气肿和肺组织纤维化。
紫外线照射对人的眼睛和皮肤具有刺激性。
紫外线空气消毒过程中,如果直视可造成眼炎、皮肤水肿、红斑、皮炎等症状。
1.3.2 血透室的噪音。
主要来源于透析机、水处理设备、心电监护仪设备等发出的声音,尤其是透析机,由于透析过程中情况复杂,不可避免地经常遇到因紧急情况而报警的警铃音,这些警铃音形成的噪声能引起机体的应激反应,包括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二者常同时发生,互为因果,噪声干扰严重者可使机人员间沟通效果差,影响工作效率。
血液透析室护士的职业危险与防护

2 . 2 学会运用 积极 的心 态来处理 问题 。要不 断提高 自身 的修技 能武装 自 己; 术前充分了解手术情 况 , 做好 术前准备 , 把三人 四次清点 制 度落到实处 ; 加强 医护 、 医患 的沟通 ; 在手术 过程 中可播放令人
1 . 5 特殊工作 环境
手术 室是一个 密闭 的空 间 ,和外界
2 . 5 医院要加 强对护士 的管 理和爱护 。医院主管部 门要
利用 网络 、 刊物 、 讲座 、 座谈 等形 式帮助护士增强心理学 知识储
隔开 , 没有 窗户 , 见不到 阳光 , 长时 间处在这样 的环境 , 极 易使
2 . 1 树立法制 观点 ,维 护 自身权益 。组织护 士认真学 习 《 护士条例》 、 《 医疗事 故处理条 例》 , 做 到心 中有数 , 学会拿起法
律武器来维护 自己的正当权 益不受侵犯。
血 液 透 析 室护 士 的 职 业 危 险与 防护
李庆 霞 高苗苗 王晓 飞
( 晋城煤业集 团总医院, 山西 晋城 0 4 8 0 0 6 )
随着 医学模 式的转变和新技术 的发展 , 对手术室护 士提 出
了更 高的要求 , 手术室 护士 只有 不断提 高各方 面的素质 , 不 断
适应新 的角色 , 才能胜任手术室护理工作 , 为患者更好地服务 。
参 考 文 献
水泥和溶解剂配 制时产生 的气体也 有致癌作用 ; 高科技 的医疗 仪器广泛应用产生 的电离辐射 , 对人体造成 隐性伤害 。 1 . 6 超 负荷工作 手术室工 作节奏快 , 强度 大 , 一 进人手 术室就进入 紧张状 态 , 而 且各医院 的手术护 士编制配备普遍不 足, 护士常常加班加点超 负荷 工作 , 过后 又不能及 时休 息 , 常处
血透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预防

血透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预防血透室作为医院的高危科室承担着重要的工作任务,而血透室护士作为血透室的主要角色,是完成血透室日常繁重工作的主力军。
日常的繁复工作会对护士身心造成一定的影响及不同程度的职业性损害。
职业危害是指在生产劳动过程及其环境中产生或存在的对职业人群的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一切要素的总称。
以下从几方面分类列举一下影响职业危害的因素及预防措施。
1.化学因素血透室中有为机器做日常消毒的次氯酸钠、过氧乙酸等化学消毒液;A、B型透析液等。
这些化学制剂在不同程度上都会像空气中挥发。
如果长时间处在密闭的这种空气中,必然会对人的身体产生影响。
预防措施:(1)室内定时开窗通风,有条件的可按面积比例配备空气净化装置。
(2)消毒液现用现配,消毒后及时封闭,较少其在空气中挥发。
(3)A、B型透析液用完后及时封闭,减少挥发。
2.物理因素血透室日常的工作不仅需要护士还需要有一个重要的辅助工具—透析机。
作为中型的机器,透析机的主板也由许多电子元件组成,也就不同程度的产生人造辐射。
另外透析机长时间的运转,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轻微噪音。
预防措施:需要工程师定期对机器设备进行检查、维修、保养,以保证机器的正常运转。
3.生物因素血透室的护士不仅会面临一些空气传播的病原体危害,也面临着接触乙肝、丙肝、艾滋病等血液传播的病原体。
预防措施:做好病人之间消毒隔离的同时还要做好自身防护。
要按规定带好手套、帽子、一人一巾、穿好工作服、及时洗手,防止被血液、体液污染和针刺伤。
4.劳动强度过大血透室的护士除了完成对病人的日常护理工作外还要为次日的护理工作做准备,如:准备透析器、准备大量的透析液、准备护理用品以及透析机的日常清洗维护和消毒液的配制。
5.长时间的不良体位血透室的护士每天护理的是躺在床上的病人。
由于病床高度的限制,使护士大部分的护理操作都只能弯腰工作。
而一名护士要分管多名病人为其完成多项护理工作。
长时间的弯腰工作导致腰部骨骼和肌肉产生疲劳,从而影响到护理人员的自身健康。
血液透析室护士职业危害及防护

血液透析室护士职业危害及防护血医院中的工作区较多的都具有危险性,血透室就是其中之一。
在该区,乙肝与丙肝等病毒可能被医务人员感染。
同时,化学消毒剂的种类繁多,有毒气体存在较高的浓度,也是护士常见的身体威胁。
所以,防止护士被外在病毒威胁,是血透室的重点工作。
笔者工作多年,就防止职业病的发生提出几点意见:标签:血透室护士;危害因素;防护措施1 职业危害因素1.1 化学因素化学消毒剂构成的威胁:对透析器、水处理机、透析机以及血管路等进行的甲醛、醋酸、次氯酸钠以及过氧乙酸消毒;对于透析器、废弃血路管、穿针刺、注射器以及输液器等一次性物品与机械等进行的以含氯消毒液浸泡;每天对地面进行的消毒、擦拭机器表面的消毒工作;血压计袖带经常的消毒等。
配液中发生的威胁:冰醋酸在透析粉A中较为常见,其挥发性非常的强,气味有较大的刺激性,工作人员吸入时间过长可能造成其身体与心理损害。
1.2 生物因素许多的研究显示,在医院各工作区出现的最危险的职业威胁就是锐器带有病毒感染源的血源性疾病传播。
因为血透室工作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对患者的分泌物、体液与血液是经常的接触的。
比如,被动静脉穿刺不小心刺破皮肤,眼睛与皮肤被溅到了污血,同时因为患者当中的乙肝、丙肝携带者较多,同时也存在HIV携带。
那么护士暴露出的口腔、鼻、眼存在0.1%的HIV的体液以及血液感染率,存在0.1%的HIV暴露皮肤感染率。
所以,皮肤黏膜不仅会因为锐器或针刺出现损失,同时也会有潜在的血源性疾病。
1.3 物理因素1.3.1 紫外线的伤害在对血透室进行空气消毒时,紫外线比较常用,可能对肺与眼睛造成很大的刺激。
护士可能伴随恶心与头晕的情形,接触时间过久则肺部组织纤维化或肺气肿是可能出现的。
人的皮肤与眼睛会受紫外线很大的干扰。
在空气消毒时,以紫外线进行,可能会造成人的皮炎、红斑、皮肤水肿、眼炎等症状。
1.3.2 血透室的噪音心电监护仪器、水处理设施以及透析机等工作时会产生强烈的噪音,特别是透析机,因为存有比较复杂的透析工作,难免会发生紧急情况,触发警铃进而发生报警声响,人体机能因为噪音会形成应激反应,如心理反应与生理反应,发生时间相同,相互促进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透室护士职业危害及防护
摘要:血透室作为一个特殊的工作环境,存在着大量危害健康的因素,因此血透室护士较其他科室护士存在更多潜在的危险因素,面临着更多的职业危害,成为潜在职业危害的高危人群,本文通过对血透室护士面临的职业危害的总结,防护知识的探讨,以提高相关部门和血透室护士自身对血透室职业危害的认识,建立更为健全的防护措施。
1 职业危害
1.1 生物性危害
血透室是肾病终末期患者和中毒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场所,护士在抢救患者或做操作的过程中,频繁的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因此职业性感染是最主要的生物性感染,职业感染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病毒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而进入体内。
尿毒症的患者,中毒患者,常有呕吐,腹泻,贫血患者常有输血,很多急诊患者未明确的诊断,抢救患者时紧张的氛围,以及透析器材的复用,都使得护士不可避免的接触到患者的体液,分泌物,血液。
另一途径:锐器伤是职业感染最重要的感染途径,护士工作的过程中经常接触到不同的锐器:针头,剪刀,玻璃。
特别是针头:动静脉穿刺针,注射针头,采血针。
因此锐器伤是院内常见的职业伤害,据相关文献报道,护士发生锐器伤占医院锐器伤总数的42%~70%,52%的护士在工作中有过锐器伤经历,95%是被污染的锐器刺伤[1]。
而被污染的锐器则是导致医护人员发生血源性感染的最主要的职业因素,目前已证实20多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而传播。
危害最大,最常见的(HIV,HBV,HCV)。
这些病毒的传播途径中,它们通过血液和血液制品传播的效率最高,一次即可感染[2]。
由于血透室的特殊性,工作过程中被污染的几率更大,据世界卫生组织目前公布的资料:目前中国检测发病的艾滋病毒感染者为14.1万人,我国目前人口中乙肝感染率高达60%左右,乙肝病毒携带者已有1.3亿[3]。
有关报道显示,美国透析室工作人员肝炎感染率2.0%,比一般居民高4倍[4]。
可见透析室护士面临着严重的生物性危害。
1.2 化学性危害
因为血透室广泛使用化学消毒剂。
如:过氧乙酸,次氯酸钠、84消毒液、戊二醛、甲醛。
这些消毒液使用浓度较高,却血透室作为一个相对密闭的工作场所,在使用这些化学消毒剂的过程中,护士不可避免的长时间接触这些消毒剂,挥发在空气中可经过呼吸道,皮肤,黏膜而吸收,易至支气管炎,哮喘,过敏性皮炎,结膜炎,接触高浓度的消毒液可灼伤皮肤,滴入眼睛可导致短暂失明,持续大量接触这些有害因子,会导致人体肝肾器官的损害,而且有致癌的危险,透析液的挥发可引起刺激性的干咳。
在这样局限的空间里,各种消毒剂的挥
发,造成空气混合性的污染,而护士又要长时间的呆在这样的空间里,由此对人体造成的危害更为严重,另外,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都得戴手套,而手套上的滑石粉对肌肉组织有一定的危害性:血管瘀血,组织增生,并且可在肌肉组织内长期存在[5]。
1.3 物理性伤害
因血透室的空间有限,且配备众多的机器、仪器、设备。
使得空间较为狭小,而透析机工作时各种情况的报警声、患者的呻吟声、电话铃声、反渗机、电脑、电视机、空调、人员流动等等,这种嘈杂混乱的工作环境,容易使人产生强烈的生理应激反应,使护士容易烦躁、焦虑、紧张,长时间在这种高噪音环境中工作可出现头痛、头晕、失眠、烦躁、听力下降等。
用于空气消毒的三氧消毒机释放出的臭氧对人的呼吸道,眼睛,皮肤都有刺激性,长时间接触会导致人体皮肤癌变和肺气肿。
与此同时,各种设备存在着一定的辐射,都对护士的身体和心理造成严重的危害.
1.4 环境、心理、社会性的危害
1.4.1 作为血透室工作的特殊性,要搬运患者,搬运透析液,搬床,这些对于护士来说都是一个严重的体力问题。
血透室地面采取的是耐腐蚀性的地板,地面光滑,很容易导致护士摔倒致伤,因此护士不可避免的要面临一些意外的发生:创伤、腰背部扭伤、肌肉拉伤,甚至骨折。
还有经常加班加点的工作,使得护士的躯体长时间疲劳。
这些由于工作环境而造成的躯体上的危害也是不容忽视的。
1.4.2 心理社会危害是血透室护士最主要的危害之一。
血透室的工作量大,技术性强,急、危重症病人多,使得护理工作人员要不断的学习新知识,迅速掌握并熟练操作技术。
工作过程中,机器出现各种情况,患者病情发生变化,动静脉穿刺的高难度,为了避免任何一个环节发生突然事故,护士必须异常集中注意力。
护士的家庭压力、社会地位、待遇、业绩、人事制度、职称评定,以及各种各样的躯体危害都会增加护士的心理负担,给护士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使得护士精神紧张、身心疲惫,而影响工作热情及工作质量。
2 防护措施
2.1 生物危害的防护
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血透室工作人员防护知识,预防院内感染的学习。
操作过程中严格按照医院管理规定,科室规章制度,正确的操作规程从事治疗。
充分了解每个透析病人的检查结果,养成工作时采取个人防护措施的习惯: 着长袖工作服,戴帽子,口罩,手套,换鞋,透析器材复用过程中戴防护面罩,眼套,防水围裙。
工作服每周清洗,口罩每日清洗消毒,每周更换一次,拖鞋每周用84液浸泡消毒,一旦污染立即更换,尽量穿袜子。
为防止锐器伤,操作时戴手套,还应该做到尽量不回套针帽,传递各种锐器时尖端朝向自己,拆安瓿时用纱布包裹,分离针头时用钳子,针头及时放入锐器盒中,不要随意弄弯或弄直针头,对与明确HIV、HBV、HCV患者的透析器材尽量不复用,对于烦躁或不合作的病人请求他
人的帮助,采取相应的方法,一旦发生锐器伤应立即挤出伤口血液,流动水下冲洗,用碘伏或酒精消毒包扎[6]。
在伤后48小时内填写护士锐器伤报告表上报,视锐器的污染情况作相关检查,注射相应的疫苗,如为HIV、HBV特殊病毒污染时,24小时内上报,进行检测,并注射抗病毒血清和疫苗,周期性复查6个月,平时,医院应该加强对护理工作人员锐器伤的重视,特别是血透室这样高危环境下的护士,应定期组织检测血液中的抗体情况,落实疫苗的注射。
2.2 化学伤害的防护
除了生物性的防护措施外,定期开窗通风,加强室内空气流通,降低室内化学消毒剂的浓度,认真检查化学消毒剂的存放,防漏出,溢出。
在室内尽量戴口罩,减少呼吸道的吸收,如不小心,溅到皮肤或眼睛应在流水下反复冲洗,鉴于手套上滑石粉的危害,尽量在医用手套下面戴一层薄膜手套。
2.3 物理伤害的防护
空气消毒时,人不要留在室内,各种仪器进行正确使用,定期检查维修,保持室内安静,减少流动人员,水处理的房门随时关上,对于不可避免的机器报警,病人呻吟,可以在透析前认真做好机器和管路的检查,透析过程中,严密观察病人病情,尽量减少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也可适当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和病人采取有效的沟通,护士养成良好的心里应对技能和业务水平,沉着、冷静的采取有效方法,应对各种应激源。
2.4 环境、心理、社会的防护
2.4.1 负重、搬运重物时寻求他人帮助,并正确运用人体力学原理和技巧,保护自己,进入血透室更换鞋子,上班时可穿弹力丝袜,防止下肢静脉曲张,对于加班加点,科室应合理调整人员配置,及时调整减轻护士的体力消耗,合理提供休息时间,缓解紧张心理,稳定家庭生活。
2.4.2 医院实行人性化的管理,改善护士工作环境,满足其健康的生理需要[7],确实关心血透室护士的家庭、工作、心理、生活、学习,积极组织新业务,新技术的培训,加强透析室的管理,最大限度控制医源性感染,保障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国家和医院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给于一定的防护工具的配置和适当的应用激励因素,一定限度上缓解工作人员的心理压力,使预防与防护贯穿于整个医疗护理过程中,大大减少其职业危害,使血透室护士在工作中得到满意和激励,调动自身内在积极性,提高对工作的热情度。
3 小结
血透室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存在着很多的安全隐患,给血透室护士的身心带来很大的危害,很多不可避免的危害可以通过相应的措施而减小其危害性,但这些措施不仅只是需要护士有着自我防护的意识和采取自我防护的措施,更重要的是国家和医院相关部门对这个薄弱
点的关注,从而降低血透室护士的各种职业危害,保障身体健康,更好的为医学事业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