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复习学案1-5《地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新人教版必修2

合集下载

5《地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新人教版必修2

5《地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新人教版必修2

5《地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新人教版必修2【命题分析】近三年高考命题呈现以下特点:1、运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差异性原理分析地理事物、现象是近年命题的热点。

如喀斯特地貌的整体性、湖泊的变迁、农业带的水平地带性差异、垂直地带性差异等。

2、以柑橘广泛分布、长江上游地区雪线高度的经纬向变化、某区域多年平均降雪量与雪期的空间分布为背景考查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高考命题的新形式。

3、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这一考点在xx年高考中出现较少。

【备考策略】1、针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备考时除掌握其基本的规律外,还要结合热点背景、图像,如全球变暖、生物入侵、生态破坏、厄尔尼诺、拉尼娜等气候异常事件、青藏高原的隆起、大型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等,关键是运用原理解释地理事物和现象。

2、相比较而言,差异性比整体性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更高,备考时要学会运用差异性规律解释气候、水文、植被、土壤、农业、工业、城市等地理要素的地带性或非地带性差异。

3、要注重读图分析、提取有效信息能力的培养,学会知识的迁移,用地理整体性观点分析地理问题。

【高考目标导航】最新考纲特别关注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和演变中的作用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整体性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以全球变暖、生态破坏或某一要素的变化考查区域的整体性特征;2、以区域图、模式图、景观图切入考查热点区域的地域分异;3、运用等值线考查地域分异。

【基础知识梳理】地理要素:大气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交换过程: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整体性:相互制约、相互联系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能量交换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1、生产功能: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高考地理复习学案+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高考地理复习学案+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高考地理三轮复习学案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知识点】利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地理问题1.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分析某一区域景观的成因,需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

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的“一发”是哪一要素,进而逐一分析“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与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运动过程的因果关系。

【习题】读“我国某区域农业系统水、气、植被相互作用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环节分别是()A.降水增加、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B.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气温变幅减小、降水增加C.气温变幅减小、蒸发增强、降水增加D.地下水位上升、气温变幅增大、土壤表层盐分积累2.该示意图体现了()A.区域差异性B.区域整体性C.区域的相对稳定性D.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量是无穷的河南省西南部某山村因山韭菜经济效益高,农民在山上大肆开垦坡地种植山韭菜,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

下图为该村山韭菜种植与生态问题关系图。

读图,完成3~4题。

3.该村因过度种植山韭菜,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坡地土壤肥力下降,体现了地理环境的()A.整体性B.区域性C.稳定性D.差异性4.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A.地表的蒸发量增加B.降水量增多C.地表径流变化增大D.地下径流增多流石滩是位于雪线之下、高山草甸之上的过渡地带,是高山地区特有的生态系统。

我国西藏、云南和川西山地多流石滩地貌。

下图为我国某地流石滩景观。

据此回答5~6题。

5.判断流石滩地表岩石所受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流水沉积B.冰川侵蚀C.物理风化D.风力侵蚀6.流石滩分布区的自然环境特征是()A.日温差大,风力强B.云雾缭绕,光照弱C.地势陡峭,多砾石D.植被稀少,多冻土下图是青藏高原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示意图,据此完成7~8题。

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江苏省如东县马塘中学高二地理《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课标导读:1.明确知道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2.通过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过程,说明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树立地理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3.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熟记水平地带性的主要自然带名称和分布的大致位置问题导思:1.地理环境由哪些要素组成,它们通过哪些重要循环过程在各自圈层与其他圈层间进行物质的迁移与能量的转化,从而影响环境的发展?2.植被和土壤是环境的一面镜子,典型的植被和土壤构成了自然带,它综合反映出当地环境下的水热状况。

对照气候分布与自然带的分布图,回答不同地区的自然带名称及其环境特征形成的主因。

3.试归纳出森林植被在我国西北地区,河流中上游地区,城市地区的主要环境价值。

它们的破坏,会对环境带来哪些影响?4.环境的整体性有哪些表现?它要求我们在资源开发时要遵循什么原则?例题导练:1.读“陆地环境各圈层的关联性”图,回答问题。

(1)陆地环境主要由哪些要素组成?(2)我国西北地区陆地环境的形成主要是由要素决定的。

(3)以黄土高原为例说明(植被)生态系统的变化对地貌的影响。

2.读图,属于P环节的是 ( )A.降水多集中夏季—河流有夏汛B.植被破坏严重—易形成红色沙漠C.高温多雨—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D.山区坡陡—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3.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1)E气候类型为,成因是,与之对应的⑤地的典型植被是。

F气候类型为,成因是,与之对应的⑧地的典型植被是。

(2)D气候类型为;与之对应的④地的典型植被是G气候类型为;与之对应的⑨地的典型植被是(3)①自然带近年来遭受人类破坏的程度越来越严重,这对全球气候产生的主要影响是,进而对于沿海地区可能造成的主要影响是。

(4)描述环境整体性的几个表现:课标导读: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高三地理复习指导学案——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高三地理复习指导学案——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高三地理复习指导学案——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自然地理要素间物质与能量交换的关系及途径2.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生产功能、平衡功能产生的原因和过程3.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统一性4.理解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改变5.理解各类地理环境地域分异的含义、成因和分布本讲重点: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2.各类地理环境地域分异的含义、成因和分布本讲难点:地理环境地域分异的含义、成因和分布考点点拨:第一课时一、地理环境整体性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地貌(岩石)、大气、水、土壤、生物。

2.关系: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3.能量交换与物质运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壳物质循环等形式来进行的,现将它们的概念、环节、意义等一并总结如下:太阳能(蒸发、水汽输送能(降水、径流)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重力能①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的迁移运动、的流动和转化;②联系自①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②4.生物与其生存环境构成了一个特殊的外部圈层――生物圈(有机圈层)。

生物圈占有水圈的全部、大气圈的底部及岩石圈的上部。

生物的出现,通过光合作用与生物循环,改造了三大圈层。

生物(植被)的分布,受气候(光、热、水)条件影响很大。

[经典例题1]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图10-1(1)从物质交换的一般情况看,图中各代号表示的物质分别是: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2)⑥和⑦的交换是通过作用进行的。

【解析】这是一道考查地理环境各要素如大气、水、岩石、地貌、植物、微生物以及土壤间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关系的题目,突出揭示了有机物质的合成与分解的生物循环过程。

解题必须紧紧把握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的条件、原料、能源以及产物和作用,理解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作用、生物呼吸作用、微生物分解作用等生理过程中与岩石圈(包括土壤)、大气圈、水圈所发生的物质交换关系。

人教版高三一轮复习专题5整体性和差异性学案

人教版高三一轮复习专题5整体性和差异性学案

05整体性与差异性核心知识【p48】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形成基础: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通过不断进行着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三大表现:(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2)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3)一个区域的变化会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差异性成因2.表现(1)地域分异规律(2)非地带性分异规律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陆地自然环境表现出特殊的分布形态及发展状态,呈现出非地带性现象。

三、雪线与林线1.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雪线是指高山地区终年积雪区的下部界线,它是永久积雪和季节积雪区之间的界线。

2.影响林线高度的因素林线高度是指山地垂直自然带谱中的森林分布的上限海拔高度。

林线高度受热量和水分两个因素的共同影响和制约。

(1)影响热量的因素①纬度:通常纬度越低,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越多,热量越充足,林线分布越高;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林线分布越低。

②坡向:一般情况下,同一座山体的阳坡热量充足,林线分布较高;阴坡,林线分布较低。

③海拔:同纬度相比,海拔越高,温度越低,林线分布越低。

(2)影响水分的因素①纬度:受信风带或副高控制的中低纬度地区,降水少,林线分布较低。

②坡向:一般情况下,同一座山体的迎风坡降水丰富,林线分布较高;背风坡降水较少,林线分布较低。

③海拔:同纬度相比较,沿海地区降水丰富,林线分布较高;内陆地区降水较少,林线分布较低。

注意:①温度:温度对林线有决定性影响,温度过低是植物生长不好的首要原因,热量不足使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得不到满足,不能形成干物质。

受温度因素影响,高山林线海拔高度大致由赤道向两极方向逐渐降低。

②降水:降水减少会使植物叶和芽出现干化现象,从而限制树木在更高海拔高度生长。

高山林线高度随降水减少而降低。

③其他要素:主要有地形、积雪、火及人为因素等。

全球来讲,纬度越高,林线越低;同纬度情况下,降水量少的地区林线的高度较高。

高中地理 第5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 第1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2

高中地理 第5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 第1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2

2017-2018年高中地理第5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第1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2018年高中地理第5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第1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2018年高中地理第5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第1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五大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2.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重点)3.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解释有关地理现象。

(重难点)[基础·初探]教材整理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阅读教材P85~P86上部图文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2.物质与能量交换(1)类型: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等。

(2)意义: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正误判断:(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反映了自然环境中的生物循环。

(√)【提示】诗句反映的是植物的枯枝落叶被微生物分解为无机物重新进入环境中的过程,是生物循环的表现.(2)“大河滔滔,泥沙俱下”反映的是能量交换过程。

(×)【提示】河水流动携带大量泥沙,反映了水循环中的物质迁移的地理意义。

教材整理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阅读教材P86~P87上部图文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生产功能(1)概念: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2)过程: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无机盐,通过光合作用,生产出有机物。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2课时)教案-人教版高三全册地理教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2课时)教案-人教版高三全册地理教案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二课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知识构建】考试说明关于本课的“考试要点”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和“地理环境整体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其具体要求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二是整体性的表现;三是整体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其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

【教学目标】1.利用课前准备中的自我诊断部分对“自然地理要素”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考点的掌握程度进行自我检查,找出知识的缺漏。

2.通过师生共同构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图,查漏补缺、巩固知识,积极地在头脑中建模。

3.利用近几年高考题进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部分解题训练,归纳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图1巧。

4.通过拓展训练题的讨论,达到对考试要点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重难点分析】本节的重难点内容的通过探讨厄尔尼诺现象及其成因、影响,理解厄尔尼诺现象是大气、水、生物相互作用的结果,深化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

通过举例说明或运用示意图分析,加深学生对地球圈层间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的理解。

1、复习重点:理解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与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

2、复习难点:通过案例来说明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与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

【课前准备】结合《考试说明》,阅读教材,把握主干知识,构建专题内的知识体系。

结合导学案,进行适当的课前训练,记录有疑问的知识点,尽量分清题目训练中出错的原因。

【课堂活动设计】第一部分:复习导入设计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考向分析投影展示近年来江苏高考题中有关“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内容和题目。

分析试题涉及的考点,理解高考试题中有关“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问题的切入点和分析角度。

考试题的分析和运用。

会学生深入理解高考考点的难易程度,理解完成试题所必须的分析能力。

学习目标展示投影展示《考试说明》中关于本部分的考试要点及具体的考试内容,要求学生说出考点关键词。

2024-2025学年学年高三地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学年高三地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学设计
在教学手段上,我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设备和教学软件。通过展示地理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提高教学效果。通过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教学软件,学生能够模拟分析自然环境数据,加深对地理规律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部分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我在授课过程中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其次,部分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有待提高,需要我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有一定了解,但可能对具体概念和内涵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巩固和拓展。
(3)学生对地理实例分析的能力较强,但可能缺乏对实例背后地理原理的深入挖掘。
2.能力层面:
(1)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能力较强,能够从多角度分析地理问题。
(2)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较好,能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的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教学资源拓展
(1)地理书籍:推荐学生阅读一些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相关的地理书籍,如《地理学导论》、《自然地理学》等,以拓展学生的地理知识。
2.结构清晰,条理分明:板书设计要按照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合理划分板书内容,使板书结构层次分明,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3.简洁明了,突出重点: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避免冗余信息,使学生能够快速抓住关键知识点。
4.准确精炼,概括性强:板书设计要用准确、精炼的语言表达,概括性强,避免冗长复杂的描述,使学生能够快速理解和掌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地理复习学案 1-5《地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新人教版
【命题分析】
近三年高考命题呈现以下特点:
1.运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差异性原理分析地理事物、现象是近年命题的热点。

如喀斯特地貌的整体性、湖泊的变迁、农业带的水平地带性差异、垂直地带性差异等。

2.以柑橘广泛分布、长江上游地区雪线高度的经纬向变化、某区域多年平均降雪量与雪期的空间分布为背景考查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高考命题的新形式。

3.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这一考点在2010年高考中出现较少。

【备考策略】
1.针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备考时除掌握其基本的规律外,还要结合热点背景、图像,如全球变暖、生物入侵、生态破坏、厄尔尼诺、拉尼娜等气候异常事件、青藏高原的隆起、大型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等,关键是运用原理解释地理事物和现象。

2.相比较而言,差异性比整体性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更高,备考时要学会运用差异性规律解释气候、水文、植被、土壤、农业、工业、城市等地理要素的地带性或非地带性差异。

3.要注重读图分析、提取有效信息能力的培养,学会知识的迁移,用地理整体性观点分析地理问题。

【高考目标导航】
【基础知识梳理】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理环境的整体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陆地自然带
(1)成因: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对应与之统一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

(2)特点:具有一定的宽度、呈带状分布。

【要点讲解】
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及变化与其组成要素密切相关,利用整体性原理可分析各要素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及发展变化的影响。

具体表现如下表所示:
二、世界气候类型分布与陆地自然带的对应关系(以北半球为例)
地域分异规律的直接反映是自然带分布,自然带的标志是植被,而植被类型与分布的最重要影响因素是气候,因此自然带的分布、变化与气候类型密切相关,具体分析如下图所示:
四、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的现象分析
非地带性是指陆地环境因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地质构造、洋流、岩性、土壤、水分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造成一些不规律的分布现象。

非地带性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
【高考真题感悟】
置,能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o→a距离海洋越来越近
B.o→a海拔高度越来越低
C.o→b年降水量越来越多
D.o→b所处纬度越来越高
2、(2010·海南地理·T16~18)下图示意我国某山的
东坡和西坡的垂直带谱。

读图,完成(1)~(3)题。

(1)该山3 000米以上东西坡各带分布差异反
A.较暖、较湿
B.较凉、较湿
C.较凉、较干
D.较暖、较干
(2)干旱河谷灌丛带所在的河谷终年盛行()
A.干冷北风
B.干热南风
C.上升气流
D.下沉气流
(3)该山可能位于()
A.四川
B.新疆
C.安徽
D.山西
3、(2009·天津文综·T1、2)读某外流湖自然
消亡过程示意图,回答(1)、(2)题。

A.地壳上升
B.水源减少
C.气候变干
D.物质沉积
(2)湖泊消亡引起了湖区自然景观的变化,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
A.整体性
B.差异性
C.稳定性
D.脆弱性
【考点模拟演练】
一、选择题
下图反映了地理要素间的哪一功能()A.生产功能 B.平衡功能 C.消费功能 D.选择功能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关系示意
图,分析回答2、3题。

2.该图反映了地理环境()
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B.整体性特征
C.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D.垂直分异规律
3.下列有关叙述,属于M环节的是()
A.植被破坏严重,易形成红色沙漠
B.山区坡陡,水力资源丰富
C.高温多雨,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
D.水系发育,山、丘、盆、谷交错分布
下图为亚洲东部某区域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读图,完成4、5题。

4.图示自然带的分布主要体现了()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5.自然带P在大陆东岸分布纬度较低,其主要原因是()
A.地形因素
B.洋流因素
C.太阳辐射
D.大气环流
(2011·杭州模拟)读某沿海地区的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据图回
答6、7题。

6.该山地北坡的垂直自然带完整且比南坡高的原因是()
A.北坡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且地处迎风坡
B.北坡坡度比南坡小,地处阴坡和迎风坡
C.北坡的海拔比南坡高,植被覆盖率比南坡高
D.北坡地处阳坡和迎风坡,水热条件好
7.若CD一线的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B、C两点最大温差为28.8℃,则该山地的海拔最接近()
A.3 700米
B.4 800米
C.5 000米
D.4 680米
下图分别是东欧和北亚的植被与农业带分布示意图及东欧和北亚地区简图。

读图回答8~10题。

8.①图中植被和农业带的分布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规律
9.①图中植被和农业带的分布与②图中甲、乙、丙、丁四线段所经地区一致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10.①图中草原带形成的原因是()
A.受到夏季风的影响较为湿润
B.受到西风的影响带来一定降水
C.冬季风从北冰洋带来丰富的水汽
D.多高山冰雪融水,水源较为丰富
新疆西北部山地地势较低,有几个缺口。

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将搜集到的东西走向的天山某山峰(部分)南北坡的垂直地域分异图,作为探究学习天山南北坡垂直带谱差异及其原因
的材料。

据此及所学的知识回答11、12题
11.以下选项可以作为判断天山北坡证据的是()
①山地荒漠带的分布面积更小②山地荒漠草原带分布的上限更高
③山地草原带分布面积更大④森林带分布面
积更大
⑤高山草甸带分布的上限更高
⑥雪线更高
A.①②③
B.③⑤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12.推测出影响该山峰南北坡垂直带谱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
A.热量
B.降水
C.光照
D.放牧
二、非选择题
13.根据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22分)
新疆罗布泊水面在古代曾经超过3 000平方千米,100
多年前尚存500多平方千米,1972年完全干涸。

塔里木河
曾经是罗布泊的主要水源。

20世纪后半期,塔里木河流域
修建水库200多座,耕地面积扩大约1倍。

(1)关于自A地至B地地势的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A.逐渐升高
B.逐渐降低
C.先降低后升高
D.先升高后降低
(2)简述罗布泊面积缩小直至干涸的原因。

(3)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三角洲
位置变化的主要过程。

14. 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
问题。

(22分)
(1)写出图甲数码表示的自然带名称:①_____,②____,③______,④_________。

(4分)(2)图甲中自然带⑤→①表示的是自然带_________规律和_____________规律。

(4分)(3)自然带②在南半球的同纬度是否有分布?______,原因是________。

它在40°N高山上的分布高度约是_______。

(6分)
(4)图乙是沿46°S作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图中A的自然带与图甲中的__________(填序号)自然带相符;B自然带名称是________,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6分)
(5)自然带⑤在__________洲分布最广,自然带④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大陆东部的________________地区。

(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