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考地理复习知识点汇总精选
地理高考知识点人教版

地理高考知识点人教版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科学,涵盖了广泛的知识点。
在高考中,对于地理知识的掌握至关重要。
本文将以人教版地理教材为基础,介绍一些重要的地理知识点。
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知识点1. 地球与地球的运动人教版地理教材中对地球与地球运动的知识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地球运动的两个基本要素,对于地球的日照、季节变化等现象有着重要影响。
2. 大气与天气了解大气的组成、结构以及大气的运动规律对于理解天气现象至关重要。
人教版地理教材中也介绍了大气压力带、风系统、云系、气温等相关知识点。
3. 水文地理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人教版地理教材中对水文地理的知识进行了详细解读。
包括江河湖泊、冰川与冰原、海洋等内容。
了解水文地理的知识点,有助于理解水资源的分布与利用,环保意识的增强等。
4. 地貌与地质灾害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形态和特征,人教版地理教材中介绍了地貌的分类及其形成与发展规律。
在地貌的基础上,也对地质灾害进行了介绍。
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了解对于应对自然灾害有着重要作用。
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知识点1. 人口与城市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基本的资源,人教版地理教材对人口的分布、迁移、人口结构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城市化的过程,城市规模与结构等相关知识。
2. 经济地理经济地理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人教版地理教材中介绍了不同地区的经济特征和发展模式。
了解经济地理对于理解国际贸易、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3. 农业与农村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人教版地理教材中对农业与农村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包括农业的类型、区域分布、农业现代化等内容,对于了解农村经济和农村发展有着指导意义。
第三部分:区域地理知识点1. 东亚地区东亚地区是世界上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人教版地理教材对东亚地区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进行了介绍。
包括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地理特征和发展模式。
2. 南亚地区南亚地区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人教版地理教材中介绍了南亚地区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
人教版高中地理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高中地理知识点(整理)研究必备,欢迎下载。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区域1) 定义:地球表面空间单位,根据地理差异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 特征:可变性——有些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整体性——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层次性——区域是有等级的;差异性——区域划分的基础。
2.区域比较的方法1) 区域定位——确定区域的地理位置。
2) 分析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特征差异(气候、水文、地形、土壤、生物、资源等)。
3) 分析在区域地理环境影响下的人类活动差异(工业、农业、商业、交通、城市、人口)。
3.区域差异案例: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比较共性:①都是平原地区;②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
地理环境差异:1) 地理位置差异(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长江三角洲——位于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长江入海口;松嫩平原——北纬43°~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2) 气候条件差异(热量/降水量/光照)长江三角洲——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温暖季节及生长期都较短。
3) 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①水稻土为主;②耕地多为水田;③土地较为分散;④人均耕地少。
松嫩平原——①黑土分布广泛;②多为旱地;③集中连片;④人均耕地面积多。
世界三大黑土区:密西西比河(美国中央大平原)、乌克兰、东北三江平原和松辽流域。
4) 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5) 植被差异长江三角洲——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松嫩平原——温带落叶阔叶林。
人类活动差异:1) 地理环境差异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长江三角洲——①耕作方式:水田耕作业;②主要粮食作物:水稻、油菜、棉花等;③作物熟制:一年两熟至三熟;④其他:水产业发达。
松嫩平原——①耕作方式:旱地耕作业;②主要粮食作物:玉米、春小麦、大豆等;③作物熟制:一年一熟;④其他:西部适宜发展畜牧业。
高考地理人教版知识点归纳

高考地理人教版知识点归纳高考地理作为高中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其知识点广泛而深入,涵盖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人教版高中地理的知识点归纳:自然地理部分1. 地球与地图:地球的形状、运动,经纬度系统,地图的基本知识,比例尺,方向,图例等。
2. 地貌学:地貌的形成过程,包括构造地貌、侵蚀地貌、堆积地貌等。
3. 气候学:全球气候类型,气候形成的基本要素,气候分布规律。
4. 水文学:水循环,河流、湖泊、地下水等水体的基本知识。
5. 生物地理学:生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生物群落的分布规律。
6. 土壤地理学:土壤类型,土壤的形成与分布。
人文地理部分1. 人口地理学:人口分布,人口迁移,人口结构,人口问题等。
2. 城市地理学:城市化过程,城市布局,城市功能区划分。
3. 农业地理学:农业类型,农业分布,农业区位理论。
4. 工业地理学:工业类型,工业分布,工业区位理论。
5. 交通地理学:交通网络,交通运输方式,交通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6. 文化地理学:文化景观,文化扩散,文化区。
区域地理部分1. 世界地理:各大洲的地理特征,主要国家的地理概况。
2. 中国地理: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征,自然资源,行政区划等。
3. 区域发展:区域发展的概念,区域发展模式,区域发展战略。
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技术:遥感的原理,遥感在地理研究中的应用。
2. 地理信息系统(GIS):GIS的基本概念,GIS在地理信息管理中的应用。
3. 全球定位系统(GPS):GPS的原理,GPS在地理定位中的应用。
结束语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不仅要求我们了解地球的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还要求我们掌握如何利用地理信息技术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系统地学习高中地理,学生可以培养空间思维能力,提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以上的知识点归纳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复习和掌握高考地理的主要内容。
最全面人教版高中地理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最全面人教版高中地理知识点整理完整版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空间的学科,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是国内高中地理教育的重要教材之一。
本文将针对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对最全面的地理知识点进行整理,以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和复习地理知识。
一、自然地理1. 地球与地球运动-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近乎球形的,直径约为12742公里。
- 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周期为24小时。
- 地球的公转:地球绕太阳作椭圆形的轨道运行,周期为365.25天。
- 地球的倾斜轴:地球轴线与公转轨道的夹角为23.5度,引起了地球季节变化的原因。
- 地球的地理坐标:地球表面分为经度和纬度,用于测量和定位地理位置。
2. 大气环境与气候- 大气组成和结构:大气主要由氮气、氧气和少量的其他气体组成,分为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和天真层。
- 大气循环:包括垂直循环和水平循环,如对流循环、大尺度环流等。
- 气候与气象:气候是指长时间的天气统计数据,气象是短时间的天气现象和变化。
- 气候带与气候类型:根据不同的气候要素和气候特点,将地球分为不同的气候带和气候类型。
3. 水资源与水循环- 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地球上水资源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海洋,淡水资源相对较少。
- 水循环的过程: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地表径流、蓄水、地下水等阶段。
- 水资源的利用与管理:合理利用和管理水资源对于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4. 地表水体与地貌- 湖泊和河流:湖泊是较大的静止水体,河流是水的流动形式,分为冲积型、冰川型、裂隙型等。
- 地表形态与地貌过程:包括平原、高原、山地、丘陵、海岸、沉积作用等地形和地貌过程。
5. 生物地理- 生物区系:地球上的动植物分布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形成了不同的生物区系,如热带雨林区系、温带草原区系等。
- 生物多样性保护:保护和维护生物多样性对于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具有重要意义。
二、人文地理6. 人口与城市化- 人口分布与人口变动:世界各地人口分布不均匀,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随时间发生变化。
2024年高考地理知识点

2024年高考地理知识点一、自然地理部分。
1. 地球的宇宙环境。
-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太阳系八大行星的顺序(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地球的普通性(在太阳系中,与其他行星相比,质量、体积等方面的相似性)和特殊性(存在生命的条件:适宜的温度、液态水、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核聚变反应)及其对地球的影响(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维持地表温度、是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等);太阳活动(黑子、耀斑等)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干扰地球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在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等)。
2. 地球的圈层结构。
- 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的划分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各圈层的特点。
例如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厚度不均;地幔上部存在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等。
- 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组成和特点。
大气圈的垂直分层(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对流层的特点(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平流层的特点(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以平流运动为主、适合飞机飞行等)。
3. 大气的受热过程。
- 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到达地面的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地面辐射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例如,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越明显。
- 热力环流: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空气垂直运动,进而导致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产生空气的水平运动),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4. 大气运动。
- 气压带和风带:三圈环流的形成(假设地球表面均匀,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和风带(信风带、西风带、极地东风带)的分布、成因和季节移动规律。
高考地理人教版知识点汇总

高考地理人教版知识点汇总高考是每个学生都要经历的一场重要考试,地理作为其中的一门科目,占据着相当的考试比重。
掌握地理知识是考生备战高考的必修内容之一。
在人教版地理教材中,涵盖了众多的知识点,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等方面。
下面将对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进行汇总。
自然地理方面的知识点中,地球是重要的起点,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是由内核、外核、下地壳、上地壳、大气层、水圈等组成的。
了解地球结构对于理解地质灾害、地球气候变化等问题至关重要。
此外,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也是重要的地理知识点之一,包括地球自转和公转。
地球的自转导致了昼夜交替和地球的地理经度,而地球的公转则会带来不同季节的变化。
地球的表面被陆地和海洋所覆盖,了解各大洲和大洋的位置和特征是高考地理的重点内容。
在学习大洲方面,欧洲、亚洲、非洲等大洲的地理位置、人口特征和经济发展等都是需要掌握的重点知识。
而在学习大洋方面,则需要了解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等大洋的位置和特征,以及它们对全球气候和经济的影响。
自然地理中的气候和水文也是重要的知识点,它们对于我国的气候和水资源等问题的认识至关重要。
在学习气候方面,需要了解气候带、气候要素和气候季节的变化规律。
同时,要对我国的气候特点进行深入了解,如华北的干旱气候、华东的季风气候等。
而水文方面,了解长江、黄河、淮河等我国重要河流的特点以及它们对我国的水资源和交通运输的作用。
人文地理是地理学的另一个重要分支,以人为研究对象,包括人口、城市和农业等方面。
人口问题是人文地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不仅需要了解全球的人口分布和人口变化趋势,还要深入了解我国的人口问题,如人口老龄化、人口流动等。
此外,城市问题也是人文地理中重要的知识点,了解我国主要城市的地理位置、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等内容是必不可少的。
农业问题也是人文地理中的一个重点,了解我国主要农业区域的地理特点和粮食生产的发展情况对于理解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农村发展非常重要。
总而言之,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的科目,要求学生掌握大量的地理知识。
高中地理全部知识点汇总(人教版)

高中地理全部知识点汇总(人教版)
1. 中国的自然地理特点
-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共有34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 中国地处于亚洲板块和环太平洋地震带的交汇处,地震和火山活动频繁。
- 中国幅员辽阔,地形起伏,包括高山、平原、丘陵、盆地、河流和湖泊等自然地理特点。
2. 中国的人文地理特点
- 中国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人文遗产和文化传统。
- 中国人口众多,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
- 中国经济发展迅速,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和出口大国。
3. 中国的区域地理特点
- 中国分为东、南、西、北四个区域,各具特色。
- 东部地区多为沿海平原,气候温暖潮湿,经济发达。
- 南部地区多为高山丘陵,气候湿润,农业发达。
- 西部地区多为高原和山地,气候干燥,资源丰富。
- 北部地区多为大陆性气候,寒冷干旱,农业发展相对较困难。
4. 中国的重要地理区域
- 长江流域: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流经多个省份,是中国
最重要的经济带。
- 黄河流域:黄河是中国第二长的河流,流经多个省份,是中
国的母亲河。
- 西藏高原:西藏是中国的自治区,地势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
- 东北地区:东北地区位于中国的东北部,气候寒冷,是中国
的重要工业基地。
以上简要介绍了中国的自然地理特点、人文地理特点、区域地
理特点以及重要地理区域。
通过了解中国地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
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
2024年人教版高三地理知识点总结

____年人教版高三地理知识点总结一、地理学概论1.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内容和研究方法2. 地理科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学派3. 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4. 现代地理学的新动向和研究热点二、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大小、结构和运动2. 地球的地理坐标系统和定位方法3. 地球的地理格局与地理分区4. 地图的类别、制图方法与使用技巧三、人口与城市1. 人口问题的现状与趋势2. 人口迁移与人口分布3. 城市化与城市问题4. 城市规划与城市管理四、农业与农村1. 农业资源与农业区位2. 中国农业的发展与现状3. 农业生产技术与现代农业4. 农村发展与农村问题五、工业与能源1. 世界工业发展与产业转移2. 中国工业的地理分布与发展特点3. 能源问题与能源开发利用4. 工业环境问题与工业可持续发展六、交通运输与通信1. 交通与区位的关系与交通优势2. 世界交通通信体系与主要通道3. 中国交通运输体系与发展现状4. 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应用与地理影响七、经济全球化与贸易1.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产业转移2. 世界主要贸易体系与贸易权重3. 中国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合作区4. 中国与全球经济发展的地理联系与地缘关系八、文化、旅游与地理环境保护1. 地理环境与文化形态的关系2. 世界主要文化景观与遗产保护3. 旅游资源与旅游开发4. 地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九、自然地理环境与自然灾害1. 地球系统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2. 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和地理要素3. 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适应关系4. 自然灾害的分类、特点与防灾减灾以上是____年人教版高三地理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可以继续提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考地理复习知识点汇总1宇宙的基本特点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2天体的分类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3天体系统的成因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4天体系统的级别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5日地平均距离1.496亿千米6太阳系九大行星的位置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冥7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冥)8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9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10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反应11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12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13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15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16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②影响短波通讯③产生磁暴现象17空间探索阶段的开始1957年10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18空间开发阶段的开始1981年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19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1970年“东方红”一号、1999年“神舟号”载人航天试验飞船.20宇宙自然资源的分类空间资源(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保护宇宙环境清除太空垃圾、加强国际合作.22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23地球的赤道周长4万千米24纬线和纬度,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连接东西的线.每1个纬度为111.1千米;0-30、30-60、60-90.25经线和经度连接南北的线.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26东西两半球的划分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27南北两半球的划分以赤道为界,以北的为北半球,以南的为南半球.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23°26′和66°34′纬线29本初子午线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30南北方向的判断有限方向,北极为最北,南极为最南.31东西方向的判断无限方向,沿着自转方向为向东,逆着自转方向为向西.32东西经的判断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33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34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35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36地球自转的速度角速度(每小时15°),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37地球公转的轨道椭圆轨道.一月初(近日点),七月初(远日点). 38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39地球公转的周期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365日5 小时48分46秒)40地球公转的速度在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在远日点时较慢.41黄赤交角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4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43晨昏线的判断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44地方时的计算每往东1°,时刻增大4分钟.45已知经度求时区数经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46区时的计算每往东1个时区,时刻增大1个小时.47北京时间以东八区(120°地方时)为标准时间.48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时间为标准时.49国际日期变更线180°经线(理论上),不通过陆地(实际).50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不同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51太阳直射点的判断与该点的切线方向垂直,地方时为12点.52春分日(3月21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53夏至日(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54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55冬至日(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56夏半年的概念3月21日至9月23日冬半年的概念9月23日至3月21日58地球侧视图的判读上北下南,左西右东.59地球俯视图的判读逆时针自转,中心为北极;顺时针自转,中心为南极.60昼夜长短的计算以昼弧长度为依据,每15度为1小时.61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根据昼长以标准日出(6时)和标准日落(18时)前后推算.62昼夜长短的判断夏半年,越北白昼越长,冬半年,越南白昼越长.6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天文四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是夏季.65我国传统四季以立春(2月4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来划分四季.66欧美传统四季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四季的起点.67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68五带的名称和范围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69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70大气圈对地球的重要意义保护生物生存,影响地球自然环境,维持生命活动7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72干洁空气的组成氮和氧,二氧化碳和臭氧73氧、氮、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和尘埃的作用生命活动;构成生物体;吸收紫外线;光合、保温作用;成云致雨74大气污染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氟氯烃破坏臭氧层75大气垂直分层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高层大气(电离层)76对流层的主要特征上冷下热,对流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77平流层的主要特征臭氧吸收紫外线.平流,对高空飞行有利,78大气上界离地面约2000-3000千米.79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太阳高度角80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81辐射定律物质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82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83大气逆辐射夜间有云较温暖,夜间晴朗较寒冷.84大气的保温效应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能力很强.85全球的热量平衡地球多年平均收入的热量与支出的热量是相等的.86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各纬度间的冷热不均.87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88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89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和大小高压垂直指向低压.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越大,风力越大.90地转偏向力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91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由于受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并不平行,而是有个交角.92根据等压线判断风向的步骤①高压垂直指向低压②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③画出合力93小气候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94海平面等压线与风力大小低压中心,高压中心.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95大气环流的意义调整全球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96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东北信风、副高、中纬西风、副极地低压、极地东风、极地高压97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位移大致来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98冬季海陆上的主要气压中心亚洲高压(大陆)、阿留申低压(太平洋)和冰岛低压(大西洋)99夏季海陆上的主要气压中心亚洲低压(大陆)夏威夷高压(太平洋)亚速尔高压(大西洋)100季风的成因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②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101季风的典型分布地区东亚季风(西北、东南风);南亚季风(东北、西南风).102锋面的分类与天气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气温、气压、天气.103锋面对我国天气影响的实例北方夏季的暴雨(冷锋)、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冷锋)春季的沙尘暴104气旋的气压、气流状况、天气特征低气压;上升气流;阴雨.北半球水平气流为逆时针.105反气旋的气压、气流状况、天气特征高气压;下沉气流;晴朗.北半球水平气流为顺时针.106锋面气旋锋前锋后的天气情况.冷气团一侧阴雨.107气候要素气温、降水量.108气候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109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比较日较差、年较差、最高气温月、最低气温月.110世界气候类型的名称热带(四种)、亚热带(两种)、温带(三种)、寒带(一种)111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①判断南北半球,②判断热量带,③判断雨型. 112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受季风影响;大陆东岸20-35°113地中海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受副高和西风交替控制.30-40西岸114温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干燥.季风.40-60°大陆东岸.115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冬暖夏凉,降水均匀.终年盛行西风.40-60°大陆西岸.116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冬季严寒、夏季炎热、全年少雨.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温带内陆117气候的变化地质时期、历史时期、19世纪末以来.118气候资源的特点可再生,普遍存在性,数值特征,有较大的变率119气候资源与农业种植制度(作物的结构、熟制、配置与种植方式). 120气候资源与建筑小区街道与子午线成30°-60°夹角.121风与城市规划工业企业布局在盛行风的下风向,居住区布局在盛行风的上风向122气候资源与交通公路、铁路、机场(暴雨、泥石流、风速、桥涵、云雾、地势等)123台风(飓风)热带气旋强烈发展形成的大旋涡.124热带气旋强度等级热带低气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125台风的监测与预报利用气象卫星确定台风中心位置,估计强度,监测移动方向和速度.126暴雨形成条件①充足的水汽②强烈上升运动③持续的天气系统127洪涝灾害的防御提高预报的准确率,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128干旱的危害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129干旱的防御改善生态、选择耐旱作物、开展水利建设、改进耕作制度等.130寒潮的危害带来严寒、大风、霜冻.对春秋季的农作物危害最大.131寒潮的防御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132全球变暖趋势及其人为原因①燃烧矿物燃料②毁林133全球变暖造成的后果①海平面上升②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 134大气臭氧层总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氟氯烃化合物消耗臭氧.135大气臭氧层总量减少的危害①直接危害人体健康②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造成破坏.136臭氧层的保护①研制新型制冷系统②参与国际合作137酸雨的成因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138我国酸雨区的分布①四川盆地②珠江三角洲③长江三角洲139酸雨的危害①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②土壤酸化③腐蚀建筑物④危及人体健康140酸雨的防治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煤炭中的硫资源综合利用.141大气环境保护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氟氯烃破坏臭氧层,酸雨. 142海洋是大气的主要热源和水源海洋水量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1%.143海岸带从滨海平原到大陆架之间的广阔区域.144海岸带与人类活动全球5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距离海岸60千米的范围内.145人-海岸相互作用阶段①很少干预②开始干预③海岸开发④海岸管理146海水热量的收入太阳辐射147海水热量的支出海水蒸发所消耗的热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