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样板(精)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调研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调研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调研报告》
一、背景介绍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依据。
二、调研内容
1.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了解
通过文献资料和政府部门的相关政策文件,了解并分析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情况。
2. 调研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走访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了解项目的保护现状、传承情况以及相关的问题和困难,对项目进行科学评估。
3. 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深入交流
了解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听取他们对于保护工作的建议和意见。
三、调研结论
1. 部分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制定不够完善,执行不到位。
2. 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困难,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
3. 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保护意识。
四、建议
1. 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明确责任和义务。
2.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培训和传承,制定科学的保护计划。
3. 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其保护水平和专业能力。
五、总结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现状和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建议。
希望相关部门和组织能够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切实加强力度,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调查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调查报告随着文化多样性的日益重视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本次调查旨在深入了解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与保护情况,为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参考依据。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本次调查共选择了1000名社会各界人士作为调查对象,涵盖了不同年龄、教育背景、职业等方面。
通过问卷调查、专访访谈和实地观察等多种方式进行综合调查分析。
二、调查结果分析1.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受访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具体内容和意义了解不深。
其中,传统技艺类项目、习俗与节庆类项目以及口头传统与表演艺术类项目颇受关注,而一些较为冷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认知度较低。
2.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态度受访者普遍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应该得到有效保护。
然而,对于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意见并不一致。
一部分受访者认为应加强政府支持和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另一部分则认为应该加强社会公众参与和传承力度。
3. 针对性保护举措建议针对调查结果,本报告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以适应时代发展需求;二是发挥各级政府在保护工作中的引领作用,建立健全相关保护机制;三是促进社会公众参与,培养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和爱好者。
三、结语通过本次调查,我们深刻的认识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中的重要性,也发现了社会对于保护工作的关注和期待。
希望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共同的奋斗,能够更好地传承和保护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芒。
愿我们的文化遗产之美永远流传下去,为人类的文明进步贡献力量。
非物质文化遗产社 会调查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调查报告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保护情况,我们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
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实地访谈和文献研究等方法,共收集了有效问卷_____份,访谈了_____位非遗传承人、相关专家和普通民众。
调查范围涵盖了城市和乡村,涉及了多种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和分布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等十大门类。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同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
例如,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如云南、贵州等地,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和传统技艺,如傣族的孔雀舞、苗族的芦笙制作技艺等;而在江南水乡,如苏州、杭州等地,则以传统戏曲、民间美术和传统技艺闻名,如昆曲、苏绣、龙井茶制作技艺等。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一)传承人老龄化许多非遗传承人年事已高,而年轻一代对非遗的兴趣和传承意愿不足,导致一些非遗项目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
在访谈中,一位_____岁的剪纸传承人表示,他的子女都不愿意学习这门手艺,担心无法以此维持生计。
(二)传承方式单一目前,大多数非遗传承仍依赖于师徒传承和家族传承,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传承的范围和效果。
此外,一些非遗项目的传承缺乏系统的教材和教学方法,使得传承过程较为艰难。
(三)生存环境变化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些非遗项目与现代生活脱节,市场需求减少,生存空间受到挤压。
例如,传统的手工印染技艺在面对工业化印染的冲击下,市场份额大幅萎缩。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一)政策支持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如设立了国家级和省级非遗名录,对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给予资金支持和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调查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调查报告概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们创造并代代相传的智慧、技艺和实践。
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本报告通过社会调查的方式,对其中的几个典型项目进行了调研,并就其传承、保护、传播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背景:我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拥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如传承不足、边缘化等问题日益凸显。
调查方法与对象: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
我们选择了四个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调查,分别是传统节日、传统手工艺、传统音乐和传统戏曲。
调查对象包括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从业者和民众。
一、传统节日的调查1. 调查结果显示,传统节日在人们生活中仍然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然而,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一些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逐渐丧失了其原有的意义和内涵。
2. 社会对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在不同地区存在较大差异,一些地方政府和社区组织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来保护和传承传统节日。
二、传统手工艺的调查1. 调查发现,传统手工艺技艺的传承面临诸多挑战,包括传承人流失、市场需求减少等问题。
2. 一些传统手工艺项目通过创新和市场化的方式得到了一定的保护和传承,但仍然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和市场培育。
三、传统音乐的调查1. 调查发现,传统音乐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逐渐下降。
许多年轻人对传统音乐不感兴趣,导致传承人逐渐减少。
2. 由于市场需求的减少,传统音乐的传承人面临经济困境,他们需要更多的支持和保护。
四、传统戏曲的调查1. 调查显示,传统戏曲在现代社会中受到了较大的冲击。
观众数量减少,年轻人对戏曲的兴趣不高。
2. 为了传承传统戏曲,一些传统戏曲团体采取了创新的方式,如融入当代元素,吸引更多观众的关注。
总结与建议: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应当共同努力,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非遗调查报告

非遗调查报告一、调查的初衷我呀,一直对非遗特别感兴趣。
非遗就像是隐藏在我们生活里的宝藏,每一个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我就想啊,我得去好好探究探究这些宝贝,看看它们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
我身边其实就有一些非遗的小例子,像奶奶做的刺绣,那针法可讲究了,每次看都觉得特别神奇。
这就勾起了我对非遗更大的好奇心,想知道更多非遗项目背后的东西。
二、调查的过程我就开始在周边找各种非遗的线索。
我先去了本地的一些老街区,那里有很多老手艺人。
我跟一个做糖画的老爷爷聊天,他做糖画可厉害了。
我就问他这糖画的历史呀,老爷爷就特别热情地给我讲起来,说这糖画都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呢,以前是小孩子们最爱的零食兼小玩意儿。
他还现场给我做了一个糖画,那熟练的手法,看着糖稀在他手下变成栩栩如生的小动物,我都惊呆了。
然后我又去了民俗博物馆,在那里看到了好多非遗的展品。
有各种各样的剪纸作品,那些剪纸精致得不像话,每一个图案都像是在诉说着一个故事。
我还在那里找到了一位剪纸艺人,她给我讲了剪纸的一些技巧和寓意。
比如说剪纸里的一些花朵图案,不同的花朵有着不同的含义,像牡丹就代表富贵,梅花就象征着坚韧。
我还参加了一些社区组织的非遗活动。
在活动上,我看到了传统的手工编织。
那些阿姨们用毛线编织出了各种各样的东西,有帽子、围巾还有小玩偶。
我跟着学了一下,才发现这手工编织可不容易,要很有耐心,还要掌握很多小窍门。
三、调查的收获通过这一系列的调查,我对非遗有了更深的认识。
我发现非遗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它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和情感。
这些非遗项目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星星,照亮了我们的文化天空。
而且我还发现,非遗现在面临着一些挑战。
比如说,很多年轻人都不太了解非遗,觉得这些东西很老土。
但其实只要深入了解,就会发现它们特别有趣。
还有就是传承人的问题,有些非遗项目因为找不到合适的传承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这可太可惜了。
我就想啊,我要尽我自己的力量,把我了解到的非遗知识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些宝藏。
非遗文化调研报告

非遗文化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一种特定区域、群体或社区传承的、与其文化身份和集体记忆紧密相关的非物质文化元素。
非遗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本次调研报告旨在深入了解非遗文化的现状、问题和挑战,为进一步推进非遗保护工作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调研方法和过程本次调研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文献研究、实地走访、访谈等。
首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了解非遗文化的基本概念、分类和传承现状。
然后,前往非遗传承基地、文化村落等地进行实地调研,深入了解非遗项目的传承方式、技艺特点和发展现状。
同时,还进行了一系列的访谈,与非遗传承人、相关机构代表和专家学者进行交流,听取他们对非遗文化保护的看法和建议。
通过以上方法,获得了丰富的数据和信息,为后续分析提供了基础。
三、非遗文化的现状和问题通过调研,我们发现非遗文化在传承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首先,非遗项目的传承环境不稳定,一些非遗基地面临着资金不足、场地不够、人才匮乏等问题,导致非遗传承工作受限。
其次,非遗项目的传承人数量较少,年龄普遍偏大,年轻一代的参与度不高,传承的可持续性有待提高。
此外,一些非遗项目在市场需求、传统技艺创新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导致传承人的经济收入不稳定。
另外,非遗项目的宣传推广和传播力度不足,公众对非遗的认知度和了解度需要进一步提高。
四、非遗文化保护的建议为了促进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非遗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增加对非遗基地的资金和政策支持,改善其场地设施和硬件条件。
•提高非遗基地的可持续经营能力,鼓励建立非遗体验和旅游项目,吸引更多的参观者和游客。
2. 培养非遗传承人和传承团队•开展培训计划,吸引年轻一代参与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创新。
•鼓励非遗传承人与高校、研究机构等合作,推动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融合。
3. 推动非遗项目的创新和市场化发展•鼓励非遗项目的技艺创新,推动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时尚产业的结合。
非遗文化调研报告(5篇)

非遗文化调研报告(5篇)篇一:非遗文化调研报告有关非遗文化的调研报告非遗文化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技艺、传统节庆、传统习俗、传统知识等。
这些非遗文化代表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本次调研报告将围绕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展开,以了解非遗文化的现状和问题,进一步推动非遗保护工作的发展。
一、非遗文化的概念和价值非遗文化是指通过代代传承的方式传播的传统技艺、节庆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具有多样性、综合性和连续性三个特点。
非遗文化代表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不仅保留了古代文化的传统风貌,还是当代人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二、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1.非遗保护的现状目前,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工作,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律法规。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颁布是非遗保护的重要里程碑。
各级政府和相关机构也投入了大量资源进行非遗保护工作。
2.非遗保护存在的问题尽管有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支持,但非遗保护工作仍面临一些问题。
首先,非遗资源面临严重流失的威胁。
传统技艺的传承人逐渐减少,年轻一代对非遗文化的兴趣较低。
其次,非遗传承人的生活条件较差,缺乏传承的动力。
再者,非遗传承存在传统与现代产业的冲突。
传统技艺往往难以适应现代市场需求,导致其价值无法得到充分体现。
三、非遗文化保护的对策与建议1.提高非遗保护的意识政府和社会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非遗文化保护的认识和重视,引导更多人参与到非遗保护中来。
2.加强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加大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力度,提供相应的奖励和保障措施,激励更多年轻人参与到非遗传承中。
3.发掘非遗文化的商业价值非遗文化的商业开发可以为非遗传承人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也能使非遗技艺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4.推广非遗文化的传统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加大对非遗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力度,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和热爱非遗文化,从小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和传承意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调查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调查报告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发展和文明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社会中具有极高的价值和意义。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旨在了解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程度、对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以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式的期待。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共发放了1000份问卷,其中包括选择题和填空题。
我们选择了不同年龄、职业、教育背景和居住地的受访者,以获取更全面、客观的数据。
三、调查结果分析1.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程度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访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定的认知,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定义和保护对象还存在模糊之处。
约60%的受访者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传统技艺和民俗活动,如传统音乐、舞蹈、手工艺等。
然而,只有少数人能够准确地列举出属于自己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 对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受访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持积极态度。
超过80%的受访者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对于传承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他们希望政府能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并通过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
3.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式的期待调查显示,年轻一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有较高期待。
超过70%的受访者认为应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学校教育,通过课程设置和文化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学习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此外,不少受访者表示希望相关机构组织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培训和展示活动,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和参与其中。
四、结论通过本次社会调查,我们了解到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程度较高,对保护工作重视程度较高,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有明确的期待。
这为我们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我们呼吁政府和相关机构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力度,通过加强教育和宣传,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使其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
调查日期 :2012年 4月 29至 5月 2号
调查对象 :广西北路壮剧
调查地址 :广西西林县
调查民族 :壮族
调查内容
广西北路壮剧
1、介绍 :古老而独具魅力的壮剧艺术,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一朵艺术奇葩。
壮剧又叫“ 壮戏” ,是由壮族民间文学、歌舞和说唱技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由于地域环境、方言土语、音乐唱腔、表演风格及伴奏乐器的差异,产生了广西的北路壮剧、南路壮剧、壮族师公戏以及云南的富宁壮剧、广南壮剧等分支。
2006年,壮剧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09年,北路壮剧发源地广西田林县被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授予“ 中国壮剧传承研究基地” 。
北路壮剧诞生于乾隆三十年,起源于广西田林县旧州镇,流传于广西的西林县、隆林县、田林县、乐业县、凌云县、贵州省的兴义市、册亭县,云南省文山州、富宁县、罗平县等地,至今已有三十六声腔, 上演剧目有 300多个,多数为本民族创编剧目,内容涵盖社会的方方面面,一些剧目曾荣获市、区、全国奖,为广西田林县满载声誉。
中国戏曲舞台上的奇葩
从清代康熙年间的第一代“ 台师” 杨六练开始, 北路壮剧到今天已传了十代艺师。
每一代艺师都有自己的名号,比如第一代杨六练是“ 台师” ,第二代岑和、岑宗是“ 歌师” ,第三代岑秀龙、岑会明是“ 原师”…… 如今的第十代艺师名叫闭克坚,他被后辈们尊称为“ 新师” 。
北路壮剧在一代又一代艺师、艺人的传承、创新和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深刻的思想性特征,演出内容多伴随着民族的活动而产生和发展,上演剧目大多来自本民族的生活实践,反映
壮民族的生活意愿和审美习惯,讴歌真、善、美,鞭挞假、丑、恶,并经历了八音班,八音坐唱,板凳戏、门口戏、地方戏、搭台戏等阶段。
北路壮剧一般都在婚嫁、喜庆、节日、歌圩才登台演出,具有浓烈的民间习俗,壮剧行当也比较齐全,主要有生、旦、武、丑四大行当。
在演出时,唱、念都用壮语,引用本民族谚语、比喻、俚语和格言,语言生动、词汇丰富,对仗工整、押韵上口,醒人耳目。
有些演出剧目还是由古代神话故事改编而成。
其表演的音乐风格古朴,素雅洗练,意味浓烈,感人心肺。
既有源于本民族的土曲、土调、民间杂耍和民间舞蹈的继承,也有对民歌、八音、时令、小调的吸收,还有从兄弟剧种的音乐、曲牌、表演形式、技巧的引进,壮剧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戏剧语言特征和自身艺术的多源性。
北路壮剧主要唱腔为正调, 是由田林县当地民间山歌基调发展而成, 其调式稳固明朗, 旋律恬静优美,吸收了当地古老山歌中的成份,而又优于当地山歌,具有浓郁的壮族田园风味,唱腔上素来男女通用。
“ 北路壮剧” 经常上演的剧目有 300多个,多数为农民自己创编,内容涵盖社会的方方面面。
其中有歌颂美满姻缘的《农家宝铁》、《那妯姑娘》,有揭露封建社会的《文龙与肖尼》、《龙图公案》,有颂扬民族英雄的《农智高》、《刘二打番鬼》,有反封建婚姻制度的《四姐下凡》、《血泪姻缘》,有反映人文道德的《观音堂会母》、《一天卖两起》等。
目前, “ 北路壮剧” 在田林县当地逢年过节和婚嫁等重要节庆日时都要演上几场,特别是每年农历三月的歌圩节,遍布全县各个村寨的业余演员们便自发搭起露天的舞台,演上几天几夜。
“ 这个时候,十里八乡的群众都会赶来看,戏台前人山人海” 。
舞台上的演员们全部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平时只有农闲的时候才能一起排练。
由于田林戏团早就名声在外,附近县的村寨、远一些到贵州,云南等地的观众,都
经常用马车、牛车来拉他们过去演出。
至于演出费, “ 一般是给多少就拿多少, 农民演员们完全是义务出演, 拿到的演出费用一般是用来置办服装道具”。
2、道具介绍:
在北路壮剧的主要乐器中,马骨胡琴最具特色,是壮剧艺师一种独创的伴奏乐器, “ 琴筒” 是用马的大腿筒骨制作的,它音色高亢嘹亮,声音清脆,余韵悠远,是其他剧种所没有的。
北路壮剧的服装,则是用土棉布为面料,用牛胶调配颜料绘制,图案多具民族风格,有狮、龙、凤、花、壮锦等,戏帽用黄牛皮雕花上色而成。
3、传承人:
广西北路壮剧第十代传人 74岁高龄的闭克坚老人。
闭克坚老人 1933年 7月出生于广西田林县利周乡百达村一个壮戏世家。
闭克坚祖父闭必熙集壮戏的编导、演员、乐器师为一身,远近闻名,能演 49幕不重复的
壮剧。
在这种环境中,闭克坚从八岁起开始跟父亲学乐器、学演戏,九岁上台伴奏,十岁开始上台演出, 十二岁拜田林县八桂乡平路村第八代壮剧传人艺师黄福祥为师,正式开始了舞台生涯。
闭克坚对自己被选为北路壮剧传承人也有所想法。
黄大师一语道明:“ 北路壮剧和许多传统戏剧一样, 对传人的要求很高,不但要求具备过人的天分,更要讲艺德,还必须是各个行当都拿得起放得下的全才。
一是人品质要好,二要有北路壮剧艺术的事业心,三要有对北路壮剧创新发展的领导能力,四是要不会喝酒的人才能担此重任” 。
几十年过去了,闭克坚一刻也没有忘记传承人的责任,硬是把北路壮剧传得红红火火,他从生、旦、武、丑等各种角色,到正调、卜牙调、升堂调、山歌调、喊板、哭板等多种声腔和演唱,再到马骨胡等独特乐器的演奏和剧本的改编创作, 样样都能独当一面。
并且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 对北路壮剧的唱腔、伴奏、身法等方面做出了改革,创造和加入了多种新的元素。
北路壮剧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
对此,
已是桃李满天下的闭克坚老人依旧很惭愧:“ 北路壮剧的每一代艺师, 都为完善和发展这门艺术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只是站在他们的肩膀上,做了我该做的事情……”
闭克坚认为:“一个剧种只所以能长数百年不衰落,真正的活力在于不断地创新。
北路壮剧从乾隆年间起到光绪年间,发展到 9个调,而到如今已有 40多个调,这关键还在于不断的创新。
”
毕业于田林中学的闭克坚自小也学过很多种乐器,过去所学的戏都是由师父口口相传,没有乐谱记载, 不利于推广和教授。
闭克坚早就意识到这一弊端。
于是,闭克坚去书店买了一本《怎样学简谱》一书,经过半年的苦学,掌握了乐理知识和应用,为北路壮剧的创新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经过几十年的不懈的努力,创新了 40多个北路壮剧板调,并全部刊录出版了《北路壮剧古今音乐集》。
如今,广西、贵州、云南各地北路壮剧团都在享用闭克坚创新的成果。
创新是永恒的主题,过去北路壮剧中的武打戏所表演的武功较简单,缺少高难度的惊险动作,需要增加动作设计,增强舞台演出效果,闭克坚就采取走出去的办法,去外地看别的流派的演出,仔细观模、体会、学习、研究,对武功技能进行改革,现在北路壮剧中的武打戏舞台演出效果已不断增强。
闭克坚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 祈望上天把更多天资聪颖、热爱北路壮剧的年轻人送到他的面前, 让他把所有的技艺传授给他们,让北路壮剧有更多、更好的传人。
4、调查过程:
(1 带着目的去调查,首先了解所到的目的地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带着疑问去采访,走访。
(2 疑问一般都不是一开始就有的, 是在田野调查过程中随着所见所闻而产生的, 所以在走访过程中产生的疑问通过采访,查阅当地相资料一一解决,并且记录下来。
(3 文字有时候不能形象具体地描述出没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 形态等, 这就需要借助相机把它们拍摄下来,并整理分类注释清楚。
(4 有时候由于当地群众对非物质 i 文化遗产的保护缺乏意识,对你的突然采访产生有所回避的行为,这时就需要你的聪明才智,善于与群众沟通,拉家常,推到群众心里回避的那堵墙。
(5 采访,走访结束,对所调查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并保存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