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像摄影大师经典布光之侧光照明
摄影技术基础---拍摄实例(伦勃朗布光)

拓展练习
2018
2018
拍摄实例:伦勃朗布光
伦勃朗布光
伦勃朗式世界著名的荷兰画家。伦勃朗式用光是一种专门用于拍摄人像的特殊用光技巧。在拍 摄时,被摄者脸部阴影一侧对着相机,灯光照亮脸部的四分之三。以这种用光方法拍摄的人像酷似 伦勃朗的人物肖像绘画,因此而得名。
在摄影上伦勃朗布光也称作三角光,分别由眉骨和鼻梁的投影以及颧骨暗区包围形成。摄影家 借鉴了这位油画大师的“布光手法”确定了光斑的形状。
伦勃朗光
伦勃朗布光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来: 主灯在人物一侧45°角左右,闪灯要尽量高于人物,最
低要与被摄者头顶齐平。
辅灯以正面补光为主,用来消除过大的光比,灯为平
视,靠近相机的位置。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光比越大照片 反差越大,感觉越硬,可以根据不同的拍摄主题来制定 合适的光比;
当我们在拍摄鼻骨和眉骨立体感不好的模特时我们要
慎重用三角光,这样被摄者不仅不能体现光线美感,反 而会暴露、夸大被摄者的缺点;
另外主光没有固定的光位,以能打出倒三角形的光块
为目的去选择合适位置进行布光,当三角形光块是朝向 相机一侧时,人物的脸部会显瘦并具有较强的立体感。
伦勃朗布光
伦勃朗布光
伦勃朗布光
其它布光案例
其它布光案例
利用自然光
利用环境光
日落时分拍摄人像的三种用光方法:正光、侧光、逆光

日落时分拍摄人像的三种用光方法:正光、侧光、逆光黄昏的日落是其中一种最受欢迎的拍摄题材,但你有想过利用夕阳的光去拍人像吗?只要运用正确技巧,便能把人像拍得很好,可是一不小心,也能形成“灾难”。
所谓夕阳光,就在日落前的数小时,一般在下午以后。
越接近日落时间,光线也会越变得不足,所以最美丽的夕阳光大概在日落前的两至三个小时(一般为下午三时至五时),要好好把握。
夕阳光之所以美丽,不单单在于其色温较接近日光(看起来橙橙黄黄的),更在于其柔和的性质。
因为光线从侧面来,侧光的阴影较柔,阴影边缘较糢糊,拍起人像相当合适。
现在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三种方式拍摄夕阳人像,学习如何和夕阳合作吧。
(一) 正光让你的主体面向阳光,让脸部得到最充分的光线。
这样光线就能完美勾划出脸部轮廓,阴影也会是几乎没有的,甚至乎能拍到眼神光呢!(也就是眼珠中那一点反光)不过,这样面向太阳,光线较刺眼,主体的眼睛也许睁不大,所以也不妨先让他们拍摄前闭上眼睛,拍摄时才睁大两秒吧。
(二) 侧光要拍摄侧光,有几个方法,视乎你想要的光与影的比例。
越面向阳光,阴影的比例就越少。
主体可以一边膊头面向阳光,然后把脸向阳光转45度,这样光影的变化比较生动,因为阴影散落在身体和脸部不同位置,但注意阴影的分布会否构成“阴阳脸”,如有需要可加反光板补光帮助。
另外,主体也可把脸的角度调至一半面向阳光,此方法需要细心调校角度直至光暗分布平均。
较常见的困难是阴暗面留有少部分光线,除了再调校角度外,也能使用黑卡协助加强阴影,其作用与反光板相反。
(三) 逆光这是三种方式中最有创意又最难的一种。
注意每部相机每枝镜头对逆光的表现都不同,效果看起来都不一样,变化也是最多的。
让你的主体背向阳光,然后使用点测光对准脸然后按快门。
逆光拍摄比起另外两种光更能勾划出主体线条,特别是头发的细节,所以深受大家喜爱。
视乎环境反差和太阳位置,逆光拍摄大有可能牺牲背景的细节,而且镜头内折射所产生的眩光和光斑,也会影响整张照片的色调。
经典伦勃朗布光法(详细灯位)

经典伦勃朗布光法(详细灯位)伦勃朗是世界著名的荷兰画家。
伦勃朗式用光是一种专门用于拍摄人像的特殊用光技术。
拍摄时,被摄者脸部阴影一侧对着相机,灯光照亮脸部的四分之三。
以这种用光方法拍摄的人像酷似伦勃朗的人物肖像绘画,因而得名。
伦勃朗式用光技术是依靠强烈的侧光照明使被摄者脸部的任意一侧呈现出三角形的阴影。
它可以把被摄者的脸部一分为二,而又使脸部的两侧看上去各不相同。
如果用均匀的整体照明,就会使被摄者的脸部两侧显得一样了。
灯光布置主光的布置:先安装好背景布,在中间偏左位置摆放一个小凳子供模特使用。
将闪光灯套上柔光罩,装在灯架上放在相机右前放。
灯的大概位置摆好之后,请模特就坐。
正式拍摄之前跟模特进行一些沟通,说明我们需要拍摄的效果。
跟模特的沟通很重要,无论你准备怎样拍摄,要让模特感到舒适并配合你的拍摄。
准备工作做好之后开始正式布置主光。
主光放在相机右前方45度角位置,高度基本与模特的头部齐平,光对着模特的脸。
主光布置好之后准备试拍。
由于闪光灯的色温接近于太阳光,我们将相机的色温设置为5500K,感光度设为ISO 100,使用手动对焦。
我们先将闪光同步器接到测光表上,测光表放在模特面部,对着镜头方向测入射光,测得曝光组合为1/60秒,F8。
将相机按测光结果设置,装上同步器试拍。
从试拍结果看,基本合乎预期效果,主光强度、角度比较理想。
反光板补光:现在用反光板对模特进行补光。
将一块32寸的双面反光板固定在架子上,按上图位置放置,用银色面给模特阴影面补光,反光板中心对着模特肩部。
反光板架好后,关闭主光,利用反光板反射的现场光试拍一张:可以看到,原来处于阴影的部位有了细节,调整反光板位置和角度,取得最佳补光效果。
布置发灯:下一步是布置发灯。
将一盏闪光灯放在左侧,模特身后的位置,光线从上方打向模特的头发:布置好发灯以后,关闭主光,拿开反光板,单独用发灯试拍,按头发的高光部位曝光,看发灯的效果:发灯效果合乎预期。
打开主光,放回反光板再试拍:至此,由主光源、补光、发灯创造的立体人像效果已经呈现,目前的唯一遗憾就是背景偏暗,这需要用背景灯来解决。
人像摄影中常用的布光方法

人像摄影中常用的布光方法在人像摄影这块,常用的照明方式还是挺多的。
第一种,最基本的是正面光,你就把光源正对着模特的脸,效果简单明了。
这种正面光照可以突出模特的五官特征,使面部轮廓清晰,整体效果温和自然。
例如,在拍摄肖像时,可以使用一盏大功率的摄影灯正对模特的正脸进行照明,这样可以获得柔和洁净的光影效果。
除了正面光,侧面光也是常用的一种照明手法。
你可以将光源放置在模特的侧面,这样可以营造出立体感和阴影效果,凸显模特的五官轮廓。
比如在拍摄时装大片时,可以使用两盏摄影灯分别照射模特的左右两侧,形成交错的光影效果,增加画面的层次感和张力。
此外,你还可以尝试使用背光照明。
将光源置于模特的背后,可以形成剪影效果,突出模特的轮廓线条。
这种方式适用于一些创意性较强的人像摄影作品,能够营造出神秘动人的视觉效果。
比如在拍摄舞蹈类作品时,可以使用背光照明,让模特的动作轮廓在光影中若隐若现,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再来是侧光,把光源放在模特身边,能营造出立体感。
侧光可以创造出明暗对比,使得模特的轮廓和线条更加清晰可见。
例如,你可以把光源放在模特的左侧,这样就会形成左侧较亮,右侧较暗的效果,突出了模特的面部轮廓和身体线条。
再或者,你可以把光源放在模特的上方,这样就会形成上半身较亮,下半身较暗的效果,突出了模特的立体感。
总之,通过巧妙地运用侧光,你可以让模特的形象更加立体生动,更加引人注目。
还有背光,把光源放在模特背后,可以突出轮廓,特别有感觉。
这种背光技巧在电影和广告拍摄中应用广泛。
例如在拍摄肖像时,可以利用背光突出人物的五官轮廓,营造出神秘、高级的视觉效果。
又如在拍摄汽车广告时,可以用背光照射车身,突出车型的流畅线条,让整体造型更加动感十足。
总之,合理利用背光可以为画面增添独特的视觉魅力,引起观众的注意力。
另外,还可以用环形光,把光源环绕在镜头周围,会让整个脸庞都被光照亮。
这种环形光源可以营造出柔和均匀的照明效果,能够消除面部阴影,突出人物五官轮廓,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
单灯人像摄影布光方法

单灯人像摄影布光方法在人像摄影的布光中,灯具的种类和特性在很多情况下影响着布光的方案与效果。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单灯人像摄影布光方法1.顺光(0°-15°时))——灯光紧靠照相机,与照相机镜头光轴形成30°左右的夹角。
顺光照明特点:被摄体者正面大部分受到光线照射,阴影面积很小,脸部几乎没有阴影,影调比较明快,明暗反差比较平淡,立体感较弱。
在这种照明光线下,被摄者的立体感主要不由照明灯光形成,而是依靠本身的起伏细微地表现出来。
在人像摄影中,如果要求洁净明朗、阴影很少的影调效果,适宜用这种光线。
2.前侧光I(30°角)——灯光与照相机镜头光轴形成30°左右的夹角。
30°前侧光照明特点:被摄者绝大部分收到光线的照射,呈现明亮的影调,光线对应部位脸的侧面出现阴影、鼻子下面的影子较小。
脸的立体感增强,容易取得令人满意的造型效果。
所以,这是人像摄影常采用的一种布光方法。
3.前侧光II(45°角)——灯光与照相机镜头光轴形成45°左右的夹角。
45°前侧光照明特点:光线对应部位脸的侧面的阴影和鼻子下面的影子增大,脸侧面的影子和鼻子下面影子没有交接,大约一指宽的亮区。
脸的立体感增强,这也是人像摄影尤其拍摄男生常采用的一种布光方法。
4.前侧光(60°角)——灯光与照相机镜头光轴构成60°左右的夹角。
60°角前侧光照明特点:灯光对应部位的脸侧面的影子和鼻子下面影子交接上了,在模特内眼角、外眼角到鼻翼延长线形成一个倒三角形的亮区,这种布光可以称之为“三角光”,衡量三角光的标准有两点,一是三角光起始于模特的眼皮,终止于模特鼻子的延长线;二是鼻子下面的影子与另一侧嘴角形成一条连线。
布光时通过调整灯的高低和水平角度来控制光影效果。
这种布光光影效果明朗,层次分明,被摄者的立体形态进一步增强。
人像摄影03-212.3 伦勃朗照明课程讲义_27

图片说明:摄影师采用伦勃朗照明,在模特左眼下形成三角形区域,使模特面部明暗层次丰富,鼻子显得更加挺拔。
拍摄数据:光圈 F 16,快门速度 1/160 秒,I S O 50,焦距为 54mm 。
28 伦勃朗照明Chapter 2 人像摄影的用光造型 63伦勃朗照明是从荷兰画家伦勃朗在群像油画《夜巡》中对光线造型的运用中借鉴而来的。
采用这种布光方式的肖像画面整体为暗影调,依靠强烈的正侧光照明使被摄者脸部的任意一侧呈现出三角形的光斑。
伦勃朗式照明会产生较高的反差,这是其不同于其他布光方式的特点,但如果合理地运用反光板和辅助光减少画面反差,会使整个肖像的表达效果更为出色。
1. 伦勃朗照明的布光方法伦勃朗布光法又称为“暗影面布光法”。
与环形照明相比,伦勃朗式照明的主光位置更低,灯位更偏向侧方。
因为在这种照明方式中主光几乎都来自拍摄对象的侧面,所以画面阴影的位置依赖于被摄者头转离相机的角度。
在拍摄时选择硬光或软光作为主光都可以,两者的画面效果各有侧重。
硬光使得影调清晰明朗,而软光使得影调较为柔和, 能够表现更为丰富的层次。
在伦勃朗式照明模式里,常使用轮廓光塑造面部两侧轮廓, 制造鲜明的亮区,丰富画面的影调。
肖像画面整体为暗影调,所以通常使用深色或暗色的背景,一般不用背景灯,但有时也会稍微打亮背景使画面更有空间感。
光比的控制是伦勃朗照明的难点,拍摄时要学会使用辅助光或反光板来对明亮区和较暗区的光比进行控制。
拍摄女性时,光比一般控制在 4 ∶1 左右,而拍摄男性时, 光比一般控制在 16 ∶1 以内,当然在选择光比的时候还要考虑影调的因素。
伦勃朗照明 卜映彤摄光位图64 光影解密——提高人像摄影水平的80个关键点2.伦勃朗照明的画面效果伦勃朗照明的画面效果是在人物脸部形成一个三角形的光斑,由眉骨和鼻梁的投影及颧骨暗区包围形成,采用这种布光方法能使整个画面明暗对比强烈、层次丰富,如果使用均匀的整体照明,就会使人物脸部的两侧趋于同化。
影室人像布光方法

影室人像布光方法--“伊斯特伍德”式布光“伊斯特伍德”式用光也是一种效果强烈的例光照明技术,由于这种用光最初见于美国西部电影明星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照片,因而得名。
其独特的照明方式能把这位明星面部和下领那种不同凡人的富有阳刚之美的层次表现得淋漓尽致,以突出他那剽悍的牛仔形象,因而又被称作表现男子汉气概的照明方式。
“伊斯特伍德”式布光(图片由样片摄影师曹杰提供)“伊斯特伍德”式用光并不复杂,只用两盏基本灯和一个简单的背景,既可以在摄影室里使用,也可以在其他许多场合下使用。
由于其简单易行而且效果显著,被广泛用于拍摄一些较为严肃的肖像或一些商业性肖像。
运用这种照明技术可以从各种角度突出男士脸部最美的部分。
具体布光如下:主灯,置于略高于被摄者头部的位置,以使在额头下鄂一侧边缘造成强烈的亮光。
这盏灯还会以其强烈的照明将被摄者身躯的这一侧同背景区分开来。
正面放一盏加柔聚光灯。
放置在相机的左侧,基本上对着脸部强光照明的一侧,其大部分光线通过带支架的反光板变成反射光。
但是,须注意反射光不能过量,否则会削弱例光的强烈效果。
置于被摄者左侧的一块白色长柱形反光板将充分地为脸部阴影一侧补光。
整个背景用的是一块反光铝板,目的是提供适当的灰色调。
具体拍摄过程如下:先把主灯放在被摄者身后稍远的位置,但要对着其身体一侧,从而使强光从额头到下领照亮其面部的一侧,并且延伸到面部宽度的四分之一,达到嘴角的位置。
然后在正面放置加柔聚光灯,其位置要既能增加侧光照明的效果,又能刚好为脸部的另一侧提供充分的补光。
补光只需显出细部就够了,不要形成亮光区域。
安放带支架的反光板,必要时可请被摄者配合以适当的角度把住反光板以打出反射光。
这种布光的难度是要使双眼都能得到同样的光亮,尽管脸部两侧的照明是不均匀的。
反光板起着平衡双眼亮度的作用,并增加肖像的立体感。
在作为侧光用的主灯前面要放置挡光板,这样就不会在镜头中产生光晕。
最后进行测光并检查背景。
人像摄影常用的光位

人像摄影常用的光位人像摄影中常用的光位有:1.顺光:光线直接投射到拍摄对象面朝相机的一侧,使人物朝相机的一侧为受光面,光线比较均匀,明暗变化较小,可以很好的表现人物的肤色、服饰及画面中的各种细节。
但由于光线正面直射,画面缺少必要的阴影,所以有时会显得太平,不能表现人物五官的立体感。
2.前侧光:从拍摄对象朝向相机一侧的左前方或右前方照射过来的光线。
前侧光有明显的方向感,能产生很好的光线效果和丰富的影调,但光线强烈时直接照射的地方可能会局部过曝。
3.侧光:又称阴阳光。
来自照相机一侧(左侧或右侧)与镜头光轴构成大约90°夹角的照明光线。
被摄者一半受光,而另一半处于阴影中,形成不明亦不暗的影调,立体感很强,较易表现出人物的个性。
适合拍摄个性写真、低调人像等,但暗部可能会没有层次感、缺少细节。
4.侧逆光:与镜头光轴成大120°~150°夹角的光线。
光源位于拍摄对象的左斜后方或右斜后方,可以照亮拍摄对象身体的三分之一左右。
这类光线同时具有侧光和逆光的特点,既可以为人物增加光线轮廓,又可以增加照片的立体感和层次感。
被摄者小部分受光,绝大部分处在阴影中,由于被摄者的受光面积小,打亮的只是边沿轮廓,所以又称轮廓光。
5.逆光:与镜头光轴成大约170°~180°夹角的光线。
逆光可以照亮拍摄对象的轮廓,为人物打造明亮的轮廓挂光。
如果单独使用逆光进行拍摄,人物面向镜头的一侧会因受光不足而变暗,所以此时需要配合反光板或者闪光灯进行拍摄。
被摄者绝大部分处在阴影中,影调很沉重,一般采用深色背景,因浅色背景没效果。
逆光可以把人物从背景中烘托出来,增强画面的艺术感染力。
6.顶光:会在人物的眼睛、鼻子及下颌形成浓重的阴影,不利于人物的表现,但运用得当也会有与众不同的效果。
光位是由摄影师、拍摄对象以及光源位置三者决定的。
不同的光从不同的角度打在同一人物上,所得到的效果也会不尽相同。
因此,摄影师需要根据拍摄需求和效果,选择合适的光位和光线类型,以呈现出最佳的人像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像摄影大师经典布光之侧光照明
侧光照明具有一种戏剧性,且对人物有某种限定作用(如图21)。
在不平坦的照明条件下,人物脸上的阴影会加深,而且线条轮廓也总是三维的。
我一直以为,最成功的侧光摄影作品需要对每一侧的光进行不同的调整控制,于是,人物的头部就会表现出不同的姿态,使人看上去不会感到是那种四平八稳的对称。
当然这只是个人看法。
在这里展示的几个例子中(如图22),两只灯的亮度是相同的,光比1:1。
但是调整设备的结果会使这个比例有所变化。
设计侧光照明的人像摄影
进行这种布光实验的第一步,是确定放在照相机右侧的白色透射伞的位置,把它作为主光,而且它的曝光读数要高到f22.5.它的位置应该是在人物的正侧面,然后稍稍向前方(照相机)移一点;在机身的左侧要用平坦的光照条件,一般使用一个中号柔光箱,它的位置是在左侧的稍向后方移一点儿。
正如你所见到的那样,它不一定要把两边的灯置于一条直线上以表现两侧的受光,塑造人物的明暗造型和姿态才是最重要的元素。
把一只便携式柔光箱固定在支架上,使它处于人物头顶偏背后的位置,它的光强是f32.由于模特的深色皮肤,以及他的黑头发和黑T恤,都会“吃”掉一些光,所以在大部分来自背景的光被这些部位分散吸收后,余下来的亮度正好够用(如图23、24)。
这样看人物脸上的阴影重了一些。
于是我加了一块白色布肯板来使他的面部稍亮一点(如图25)。
再来考虑背景光。
用另一只便携式柔光箱放在地板上,紧贴背景纸,并且仰起一个角度。
使用它的目的是显示出背景的质感(如图26、27)。
其曝光读数为f22,恰好照到模特的肩部。
第二种侧光照明
这一类作品的布光设计常常是杂志封面人物的偏爱,但是它也常被用于个人肖像和公众领域的大头像。
它能赋予人物一种梦幻般的神态。
即使在一开始就已经决定了这个布光方案是在模特的两边用同样亮度的光,我也会选择不同的调控设备来使两边的光照条件有所区别。
在照相机的左边放置一个大号柔光箱,发出柔和明亮的泛光,既能保持足够的亮度,又不会形成过多的阴影。
机身的右侧是一个便携式柔光箱,而且反差更大,(如图28、29)但是光比是1:1。
现在拍出来的人像照片看上去还不错,但是当我们让模特稍稍转过身来,变成半侧身状态时,就感到阴影部位的光有些凌乱。
我需要改变一下,但又不希望是平坦的效果,于是我把一块布肯板放在了照相机的左侧。
这样一来,阴影部分变得浅而柔和,同时,它还可以唤起视线对鼻侧阴影的注意力,由于双侧光使模特腰部以上形成一些暗区,它们之间就产生了某种呼应与连贯(如图30)。
这个画面的调整方案是把便携式柔光箱向模特的身后移动一点,这样可以使一个侧面的阴影产生变化。
现在,当模特转向照相机,使他的脸正对镜头时,我们看到他脸上的光影依然是不平坦的,这些面部阴影足以形成画面的视觉焦点(如图31)。
为了加重阴影并强调出两边光照的不同,我又在照相机的左侧加入一块“吸光”的黑色布肯板,用来减弱大号柔光箱的一部分光;白色布肯板则移到右侧以打开阴影(如图32、33)。
(注: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