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沿江总体规划修编(正式稿)

泰州沿江总体规划修编(正式稿)
泰州沿江总体规划修编(正式稿)

泰州市沿江开发总体规划(修编)

泰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二零零九年十一月

目录

序言 (1)

第一章发展基础与问题 (4)

一、沿江开发条件 (4)

二、沿江开发成就 (5)

三、存在问题 (8)

第二章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 (10)

一、机遇与挑战 (10)

二、沿江开发总体战略与原则 (11)

三、战略定位与目标 (12)

四、空间开发格局 (14)

五、发展途径 (15)

第三章岸线利用功能分区与调整 (16)

一、岸线开发利用原则 (16)

二、岸线功能类型分区 (17)

三、岸线功能定位与调整 (18)

第四章产业发展与升级方向 (24)

一、重点发展行业 (24)

二、新兴培育行业 (26)

三、传统改造提升行业 (27)

第五章重点开发园区建设 (30)

一、核心开发区的建设发展 (30)

二、腹地开发区建设 (32)

第六章城镇发展与布局 (34)

一、中心城市建设 (34)

二、副中心城市建设 (34)

三、小城市建设 (35)

四、临江重点片区建设 (35)

第七章港口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36)

一、港口建设 (36)

二、交通网络建设 (39)

三、电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41)

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42)

第八章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44)

一、污染控制 (44)

二、生态建设保护 (47)

第九章政策措施与规划实施 (49)

一、政策措施 (49)

二、规划实施 (51)

序言

为了全面指导和进一步推进泰州沿江开发,2003年泰州市政府在江苏省沿江开发战略指导下,根据沿江开发条件和需求,编制了《泰州市沿江开发总体规划(2003-2010)》。规划确定了总体开发战略和目标,提出了岸线资源开发、产业和城镇发展、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等方案,统筹了沿江开发格局,全面指导和推动了全市沿江又好又快的开发。

沿江开发历时六年多,当前面临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也发生了较大改变,特别是国家提出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长三角将进入服务经济为主的发展阶段,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经济全球化下世界性经济危机日益加深等,既为泰州沿江开发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带来更大挑战。同时,尚未解决的区域内结构性矛盾与问题,也加大进一步发展的难度。特别是岸线资源优势和港口经济效应没有充分发挥,园区功能和建设较为混乱,总体开发实力不强等等矛盾和问题,将极大地影响泰州未来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为此,需要根据国内外发展的新形势和科学发展的新要求,对沿江开发战略和部署进行优化调整,为实现更好、更快的飞跃做更新、更高的谋划。

《泰州市沿江开发总体规划修编》(简称规划)针对沿江地区现有开发条件、基础和发展背景,进一步明确沿江开发的战略定位、空间格局和发展重点,重点解决沿江岸线开发利用功能分区与调整、产

业发展与升级、园区和城镇建设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方面问题,是指导全市沿江优化开发的纲领性文件。

规划范围包括沿江地区和沿江核心区域两个层面。沿江地区包括泰州市区和泰兴、靖江两市,面积2438.6平方公里;2008年人口266.9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85亿元,分别占全市的51.5%和70.62%;人均生产总值达38170元,是全市平均水平的1.26倍;工业增加值达576.9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75.3亿元,分别占全市的73.28%和74.54%。

沿江核心区域,是沿江开发的重点区域。包括泰州国家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泰州经济开发区;高港区城区及永安洲、许庄、刁铺等镇(街道),含高港高新技术产业园永安洲工业园和科技创业园;泰兴城区及马甸、滨江、蒋华、七圩等镇,含泰兴经济开发区、泰兴虹桥工业园(筹)等;靖江城区及新桥、东兴、斜桥、西来等镇,含江阴-靖江工业园区、靖江经济开发区。2008年核心区人口117.55万人,地区生产总值532.4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5290元,是全市平均水平的1.5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7.21亿元,占全市的36.8%。

规划依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08]30号)

——《江苏省沿江开发总体规划(2003-2010)》

——《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

——《江苏省沿江地区“十一五”产业空间布局规划》——《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泰州市沿江开发总体规划(2003-2010)》

——《泰州港总体规划(2008-2020)》

——《泰州市沿江开发环境保护规划(2004-2015)》

规划时间期限:2009年-2020年,远景展望到2030年。

第一章发展基础与问题

沿江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泰州沿江地区凭借其优良条件,取得了令人瞩目经济社会开发成就。但是与科学发展的要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和问题。

一、沿江开发条件

泰州沿江地区拥有长江黄金水道,自古以来就是苏中特别是里下河地区通江达海的门户,区位与资源优势明显,沿江开发条件优越。

优越的交通区位。沿江地区滨江达海优势区位明显,同时紧邻上海、苏南发达地区,受其辐射带动影响突出,是长三角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交通区位条件不断改善,以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泰州港为主体的港口群已初具规模:宁通、宁靖盐两条高速公路和328国道、沿江高等级公路、宁盐公路、江平线、如泰线和阜扬线等六条干线公路纵横其间;新长铁路和宁启铁路跨境而过;建口线、姜十线、引江河-新通扬-泰东线和高东线、新通扬运河、如泰运河“三纵三横”六条水运主通道汇集于此。江阴长江大桥和在建的泰州长江大桥贯穿南北,沿江地区到上海、南京的可达时间在两小时左右,到苏州、无锡在一小时左右,成为苏中深度融入长三角的重要门户。

优良的岸线资源。沿江地区位于长江下游凹岸地段,深水贴岸,微冲不淤,河势稳定,腹地广阔,岸线资源量多质优。拥有长江主江岸线96.3公里,其中水深8米以上的一级宜港岸线长达46.1公里,

占岸线总长度近一半,是江苏沿江八市中一级岸线最多的地区之一。截至2008年底,尚余未利用岸线44.7公里,其中深水岸线16.5公里,未来可开发利用的岸线资源相对充裕,为港口和工业项目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

较有力的要素支撑。沿江地区处于苏中平原,地势平坦,自然约束小,目前建设用地比例为25%,可利用土地面积潜力较大;2008年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近11万人,较2002年增加了17%,在岗职工平均年工资26600元,相对低廉的高素质劳动力为沿江开发提供了有力保障;自身资金积累、外来资本投资和政府财政支持力度不断增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514.6亿元、实际利用外资8.65亿美元、财政总收入达到194.8亿元,分别是2002年的2.6倍、5.8倍和4.8倍,为沿江开发创造较为有力的资本环境。

较完备的设施条件。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支撑体系基本形成。供电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国电泰州电厂一期投运,220千伏夏仕输变电工程、220千伏园区输变电工程陆续建成,预计2010年发电总装机容量可达2278兆瓦;环境污染处理能力不断提升,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环保设施数目不断增加,2008年工业废水达标率和污水处理率分别达96.36%、87.48%;适应信息化需要的现代信息基础网络也基本建成。

二、沿江开发成就

自2003年沿江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泰州沿江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经济实力不断提升,产业发展已具备较好基础,基

本实现了预期的规划目标。

船舶重工、医药化工、物流等产业发展加快,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沿江地区是投资和产业发展的热点,2008年沿江地区规模以上企业近1722家,实现总产值2120.7亿元,占全市的比重达72%,船舶、机电、化工、医药、材料等主要行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2002年的56%上升到2007年的58%,在全省比较优势不断增强。2007年,物流业增加值达39.3亿元,与2002年相比增长了60%,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了2个百分点。其中沿江核心区集聚了大量船舶重工、医药化工、物流等临港开发项目,10亿元人民币或1亿美元以上项目31个(含在建项目),总投资达到356.3亿元。

在大项目带动和整体工业化推动下,经济实力明显提升。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85亿元,占全市的70.7%,比2002年的67.2%提高3.5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75.3亿元,比2002年增加了2.4倍,占全市比重比2002年提高了4.3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38170元,较2002年增加17724元,较全市平均高7914元,在全市经济增长中起到了引领作用。2002-2008年间,泰州沿江地区生产总值总增幅达189%,在江苏省沿江8个地区中列第3位,与省内其他沿江地区的经济总体实力差距不断缩小;泰州沿江对全省沿江经济的贡献不断提高,其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沿江的比重从2002年的3.1%提高到了2008年的6.5%。

岸线利用更加充分,港口实力不断提升。利用长江岸线这一不可再生的战略性资源,发展港口经济,是沿江开发的重点。沿江开发以

来,岸线利用步伐明显加快,截至2008年底,全市已利用岸线51.6公里,岸线利用率从2002年的21.4%迅速升至53.6%。为了合理利用岸线资源,市政府专门印发了《关于加强长江岸线开发利用管理的通知》,严格审查利用岸线的项目,明确规定项目进入的投资强度和门槛,鼓励纵向利用布局,通过收购、取缔、参股等方式,加快岸线的整合力度和大项目建设,提高岸线利用效率。

港口实力随之不断提升。2008年共有千吨级以上生产性码头泊位57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达到25个,年通过能力达3000万吨。集装箱和货物吞吐量分别达7万TEU和5750万吨,较2002年增加6.6倍和16.5倍,其中煤炭、石油、矿建材料等主要货类占比近40%,有力支撑了临港重化工业的发展。

园区建设不断加快,沿江产业带初步形成。以临港开发为重点的园区,已成为重大项目和产业集群的主要载体。2008年,沿江地区省级及以上开发区总建成面积达79.4平方公里,进园企业超3000家,实现业务总收入1807亿元,其中38家为全市50强企业。其中拥有岸线的临江开发区建成面积和销售收入分别占67.3%和86.4%。沿江产业带格局初显,初步形成了船舶、医药、精细化工、减速机、微特电机、特种合金材料、粮油加工等7个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或雏形。

城市化进程加快,城镇支撑能力不断增强。沿江地区城市化水平从2001年的43%增加到2008年的55%,比全市平均水平49.1%高6个百分点,年均增长1.7个百分点。2008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达到205平方公里,形成了“一大两中四重点”的城镇格局。一大,指中

心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建成区面积和地区生产总值分别由2002年的46平方公里和141亿元增至2008年的58.5平方公里和325.4亿元;二中,指两个中等城市靖江和泰兴,城镇建成区面积和地区生产总值分别由28.3平方公里、199.4亿元增加到53.5平方公里、474.2亿元,建设用地效率和集聚程度出现较大提升;四重点,指蒋华、新桥、永安洲和斜桥镇等重点镇建设初具规模,建设用地效率从 3.84亿元/平方公里上升到5.56亿元/平方公里。

三、存在问题

泰州沿江开发仍存在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给进一步开发带来严峻的挑战。

产业规模偏小、层次偏低。与全省沿江其他地区相比,泰州沿江地区总体实力与其他地区差距不断缩小,但仍偏弱。2008年工业增加值占比54.5%,比2002年增加了8.2个百分比;服务业增加值占比33.4%,距离43%的发展目标仍有较大差距;大中型企业研发投入125亿元,仅为苏州沿江地区的18.9%;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共15.04万人,占总人口的5.6%,该指标在全省沿江排名中,虽比2002年提升2个位次,仍排第5位。

岸线利用仍需优化,利用效益有待提升。生产性岸线中工业企业占用偏多,公共码头偏少。工业企业占生产性岸线比例高达75.5%,其中船舶企业所占比重近一半,而公共港口岸线不到1/4。饮用水源取水口布局过多,水源地保护区和生态岸线保护难度较大。同时,岸线利用过程中尚存在深水浅用、占而不用、岸线利用与后方陆域功能

不协调等现象,岸线效益未充分发挥。

空间开发分散,集聚程度不高。沿江开发主体过多,拥有省级及以上开发区7家,同一开发区拥有多个园,内部竞争较为激烈;产业布局混乱,园区开发内容较为雷同,大部分均以化工、船舶为主,且停留在产业链低端,产业特色不够鲜明,竞争力偏弱;临港和腹地产业缺乏联动。空间开发效率不高,2008年单位建设用地产出为1.68亿元/平方公里,江苏沿江8地区中排名从2002年的第6位上升到第5位,但效率仍不很高。

生态环境保护压力趋大。伴随经济规模扩张,生态承载压力不断加大,环境治理任重道远。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建设用地不断增多,挤占大量生态用地。单位面积工业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排放强度也不断增加,2008年分别达4.7万吨/平方公里、2553万标米/平方公里、856吨/平方公里,较2002年分别增加14%、286%、229%,环境污染形势严峻,污染控制与治理能力仍需进一步提升,水污染及空气污染尤其是酸雨的高发性均亟需改善。

第二章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

一、机遇与挑战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泰州沿江开发面临着前所未有机遇。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进程深入推进,国际国内资本和产业转移和重组方兴未艾,区域合作与交流日益密切。我国仍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快速发展期,国家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重民生战略举措加快实施,这些都为泰州沿江开发提供有利的发展机遇。同时,国家相继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要求,长三角力图构筑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中心、并形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江苏提出了新世纪新阶段“两个率先”的奋斗目标,江苏形成江海联动态势和分工格局,都在引领泰州沿江地区未来增长模式和产业升级方向。

同时,尚未解决的区域内结构性矛盾与国内外严峻的发展环境影响交织在一起,沿江开发困难进一步加大,一些深层次问题和矛盾亟待解决。随着世界经济下行,在区域间经济社会联系日益广泛的同时也增大了经济快速增长的潜在风险,低碳经济的推行以及土地、劳动力等传统要素成本的不断上升,使得技术创新成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原有粗放扩张的增长模式难以维系,转型更为迫切、压力更大;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等等,均对泰州新一轮沿江开发和创新型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与挑战。

二、沿江开发总体战略与原则

沿江开发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解放思想,推动改革创新,以港口经济发展和开发园区建设为重点,推进产业集聚升级和岸线合理集约利用,以城镇和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政策实施为保障,坚持集聚开发、协调开发、开放开发、联动开发、可持续开发,全面推动工业化及城市化,加快形成综合实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能力均较强的沿江产业带和城镇集聚区,带动和促进全市经济跨越发展、全面融入上海和苏南经济板块,实现泰州在苏中率先崛起的奋斗目标。

统筹谋划,集聚开发。以港口和园区开发为核心,对产业和城镇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等进行全面统筹规划,促进港口、工业和城镇协调互动;打破行政分割,合理利用各种交通资源要素,科学合理布局各类生产要素,突出重点区域开发,突出产业园区分工,着力形成专业特色鲜明、规模集聚明显、产业链配套完善的产业集群。

共生互动,协调开发。通过壮大产业集聚规模,拉动就业需求,增加居民收入,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提高从业人员技术水平,以城镇化服务工业化。以服务制造业为重点,壮大现代服务业规模,以提升现代化生产性服务业为抓手,推动制造业升级,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制造业与服务业共生互动、协调发展。

开拓创新,开放开发。积极探索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入的开发机制。不断以创新的思维、胆略和举措,抓住国际、国内资本和产业转移的机遇。加快对外开放步伐,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

促发展,实现开放与开发的良性互动,开创沿江开发新局面。

跨江融合,联动开发。主动接受上海及苏南地区的经济社会辐射,通过港口、园区共建和企业资本运作带动地区联动,推进与苏南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融合,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同时强化沿江对腹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协作互助、错位发展。

集约环保,可持续开发。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坚持生态优先和集约集聚的原则,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科学合理地确定开发与保护空间,既要强化开发空间的投资强度和开发效益,又要严格保护生态空间以及长江特有的自然风貌,努力建设人与自然相协调的人居环境,做到可持续性开发。

三、战略定位与目标

根据总体思路和发展要求,充分考虑长三角发展新趋势、江苏区域发展新格局以及泰州科学发展、跨江联动等背景,未来沿江地区的发展定位为:长三角临港型先进制造业和新兴服务业的集聚区,全省沿江南北联动、创新开发的引领区,全市经济跨越发展和实现苏中率先崛起的支撑区,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示范区。

长三角临港型先进制造业和新兴服务业的集聚区。主动承接国内外先进资本、人才、技术和产业转移;发挥宜港岸线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港口经济,不断壮大本区制造业规模,大力发展新医药、新材料和新机电等优势产业,着力引入高新技术,积极培育新能源、电子信息等行业;以生产性服务为重点,加快物流、商务服务、旅游和商贸等行业发展,形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互动发展的产业结构。

全省沿江南北联动、创新开发的引领区。发挥泰州沿江地区在江苏省“承南接北”和“承东启西”的枢纽优势,突破行政障碍,加快沿江两岸经济合作与交流,促进生产要素流动。以创新开发为出发点,向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促进沿江南北联动,实现沿江南北统筹规划、分工合理、错位发展、互利互惠的双赢目标。

全市经济跨越发展和实现苏中率先崛起的支撑区。以沿江各类开发园区、城镇集聚区为据点,通过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集中、产业集群、特色塑造和空间集聚,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同时,发挥沿江开发的引擎作用,向腹地纵深范围辐射经济势能,带动腹地经济共同发展,从而实现全市跨越发展,实现在苏中率先崛起。

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示范区。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经济社会稳步发展同时,注重资源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积极营造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产生活环境,减少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实现沿江地区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根据沿江开发战略定位,至2020年沿江地区将形成以现代化港口组群、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城镇集聚区为支撑的沿江开发带。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8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0万元;工业增加值达到19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超过1400亿元,服务业比重在40%左右。港口货物吞吐量将达到1500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将超过60万TEU。城镇化率达到65%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0%左右,城市和农村的居民纯收入分别达24000元、15000元。其中沿江核心区生产总值接近16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12万元;工业和

服务业增加值分别达到850亿元和500亿元。

根据沿江开发带的发展目标要求,并结合泰州沿江地区空间开发适宜性分析,确定2020年城镇(包括产业和开发区)开发面积约445平方公里、生态保护面积270平方公里(含长江水面),农村面积约1724平方公里,占全区比例分别为18%、11%、71%左右。

四、空间开发格局

依托长江岸线资源开发、港口建设和城镇发展,形成“一带、三轴”的总体开发空间格局。

“一带”:沿江港口经济发展带是指以长江岸线资源开发和港口物流建设为依托,沿江布局重型装备、船舶修造及配套、新医药、电力能源、粮油加工等以及相关物流商贸产业。由三大板块构成:一是以泰州经济开发区滨江工业园和高港高新技术产业园永安洲工业园为主要载体的高港临港产业板块;二是以泰兴经济开发区和虹桥工业园为主要载体的泰兴临港产业板块;三是以江阴—靖江工业园和靖江经济开发区新港园区等为主要载体的靖江临港产业板块。

“三轴”:是指以高港、泰兴和靖江三大临港板块为起点,沿交通和物流走廊,依托城镇、向腹地延伸的三条发展轴。一是以高港临港产业板块为起点,沿231省道和引江河北上的泰高产业发展轴,主要集聚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和电子信息等产业;二是以靖江临港产业板块为起点,沿宁靖盐高速、229省道等交通走廊北上的靖姜产业发展轴,主要集聚机电、纺织轻工等产业。三是以泰兴临港产业板块为起点,沿如泰运河、334省道(改线道路),串联城东工业园、

黄桥工业园等的泰兴产业发展轴,主要集聚机电、新材料、纺织轻工等产业。

五、发展途径

合理配置和整合岸线开发功能,提高岸线利用效率。根据岸线开发条件和现状,在保留足够的景观、水源、排污、防洪、湿地等生活生态岸线基础上,因地制宜,深水深用和浅水浅用,合理配臵岸线利用功能,加强宜港岸线开发的准入和集约化管理,鼓励产业园区向内陆纵深方向延伸,提高岸线利用效率。

促进港口和产业联动发展,做强港口经济。优化配臵港口岸线资源,重点发展公用码头,做大做优港口后方的配套设施,拓展港口对腹地的服务范围,加强港口与后方产业之间的紧密交融。同时,加强引进产业关联度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的大项目,着力强化产业链的构建,做大做强以新医药、先进装备制造业、新材料等产业为重点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围绕服务于先进制造业,重点推进以港口物流为主的大物流行业,以及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实现港口、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之间的多位互动。

合理配置和整合园区、城镇空间,促进开发效益提升以及与保护空间相协调。根据空间开发适宜性,以建设空间开发和农业、生态等非建设空间保护为导向,比较城镇与开发区适宜性,合理配臵城镇与开发园区的资源要素,明确开发强度与时序,在提升开发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生态效益,确保沿江开发与保护空间协调发展。

第三章岸线利用功能分区与调整

泰州沿江地区是江苏省岸线资源条件最优越的地区,主江岸线总长96.3公里,其中一级宜港岸线46.1公里,占岸线总长47.9%;已利用51.6公里,占岸线总长的53.6%,其中已建和在建项目利用岸线约47.4公里,占岸线资源总长的49.2%,拟建和预留岸线长4.2公里,占岸线资源总长的4.4%。洲岛岸线总长27.6公里,以三级岸线为主。通过岸线功能整合与优化,进一步提高岸线使用效益,充分发挥岸线价值,促进港口经济发展和沿江开发转型提升,加快科学发展。一、岸线开发利用原则

综合开发、协调利用。充分依托岸线资源条件,因地制宜,综合利用,统筹布局生产、生活、生态岸线;注重上下游协调,确保取水安全;注重功能叠加,推进岸线增值。

效益优先、集约利用。坚持深水深用、浅水浅用原则,提高单位岸线投资强度和产出价值;实行公用码头建设优先,增强岸线对腹地产业的带动性;控制企业自备码头建设,引导产业向腹地纵深发展。

开发与保护并重、可持续利用。高度重视生态岸线保护和坍江段岸线的治理,加强河势演变监控、洪水防治和航道疏浚,确保港口和城市安全,促进岸线可持续开发。

近远期结合、梯次开发。明确岸线开发时序,统筹兼顾近、中、远期需要,充分预留远期发展岸线。

二、岸线功能类型分区

根据长江岸线资源条件和主要作用,主江岸线功能划分为生产、生活、生态和预留四类。

生产岸线,包括港口岸线和临水型装备制造岸线。具体岸段主要包括扬泰界—南官河、泰州长江大桥下游1公里—东夹江、东夹江—芦坝港、六圩闸—靖泰界河、上六圩港—老十圩、罗家桥港——焦港岸段。总长约56.5公里,占岸线总长的58.7%。

生活岸线,指为居民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岸线,包括过江通道岸线、城市生活旅游岸线。其中过江通道岸线包括泰州长江大桥、江阴长江大桥和新长铁路火车轮渡控制岸线,靖江至江阴长江铁路过江通道和泰常过江通道预留岸线,川心港—上四圩港之间以及六圩港—七圩港过江通道预留岸线,高港、七圩、夹港、八圩、九圩等汽渡控制岸线,夹港50万伏过江电缆岸线和九圩港—十圩港之间过江通信电缆岸线;城市生活旅游岸线包括南官河——泰州长江公路大桥下游1公里和老十圩—罗家桥港上游岸段。总长约7.5公里,占岸线总长的7.8%。

生态岸线,包括饮用水源保护岸线和在生态保护上具有重要意义、对维持岸线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功能的岸线,主要包括泰州三水厂取水口和雅桥水厂取水口保护岸线以及引江河调水水源保护区、芦坝港—六圩闸岸段以及目前尚不稳定或对河势控制有重要意义的长江洲岛岸线。总长约18.6公里,占岸线总长的19.3%。

预留岸线,指在生态保护上不具有重要意义但近期又不具备开发

新济宁,看北湖

新济宁,看北湖 济宁城市总体规划图,滨湖城市中心即为北湖新区所处位置。 北湖新区规划效果图 已经建成的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左)、奥体中心(右) 本报记者郭利民于国鹏 刚入秋的天气,热得还像夏天。暑假一开学就要升五年级的马海奇,假期里从鱼台来济宁串亲戚,跟着大人来到北湖景区游玩,湖、岛、花、树,优美的景色让他兴奋不已,尤其可以和小伙伴在湖边嬉水,更让他流连忘返。 正在建设中的北湖景区,计划今年国庆节正式对公众开放。整个景区面积20.3平方公里,其中北湖湖面

就占8.9平方公里,而整个北湖新区规划控制面积则达到了433.8平方公里。浩渺的北湖,广阔的湿地,水色山光,荷塘苇荡,光凭想像也会感觉美不胜收。 北湖景区属济宁市北湖新区打造的生态景观区。“生态宜居新城”,正是北湖新区的城市定位之一,这里也将成为济宁的城市未来主中心。济宁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振川说:“北湖开发不仅是城市建设问题,更是发展战略问题。” 大气魄的决策,大手笔的布局,济宁市开发建设北湖新区,写下了这座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的华彩一笔,更承载着城市未来影响力和辐射力进一步提升的巨大希望。 顺势布局―― 北湖新区这个新平台,不只是城市外延和老城区的简单拓展,它的开发建设着眼于突破资源型城市发展瓶颈,通过“全面转型”赋予城市持续发展的活力和创造力 尹营村居民尹大妈每天都会看到北湖新区的新变化,通畅宽阔的马路修起来,各种功能先进的设施逐渐成形。“变化太大了,俺这里是越来越漂亮,生活越来越方便了。” 受益于北湖新区的开发建设,尹大妈家住进尹营村回迁安置房里,这里有四栋小高层。原来,村边是一条狭窄的土路;现在,扩建延伸成一条大马路,取名济安桥路,平整宽阔、快捷方便,绿化景观也非常漂亮。尹大妈说:“看着就舒心。” 济安桥路是北湖新区“七纵七横”路网中的“七纵”之一。建成后的现代化路网,实现与老城区有机对接的同时,不仅勾连起整座新城,也大致分隔出新城的四大功能片区。根据北湖新区的整体城市规划,围绕新开挖延伸入城的北湖湾,将形成行政中心、商业中心、文体教育中心、旅游服务中心四个功能区,各功能区既各有所侧重,又相互联系相互支撑,为济宁市的未来发展搭建起一个充满想像力的崭新平台。 前瞻思考、科学谋划,才能保证率先发展、跨越式发展。功能定位为“行政商务中心、科教文化基地、休闲度假胜地、生态宜居新城”的北湖新区这个新平台,不只是城市外延和老城区的简单拓展,它的开发建设着眼于突破资源型城市发展瓶颈,通过“全面转型”赋予城市持续发展的活力和创造力。因此,它的整体规划建设因地制宜、顺势布局的同时,又开阔视野扩大格局,与全省乃至国家层面上的战略发展布局相呼应。 认识的高度,决定着行动的力度。新城建设正在扎实快速推进。与已经基本建成的北湖景区相比,文体教育中心区渐具规模,济宁医学院、山东理工职业学院等新校区都已于去年投入使用。从空间鸟瞰,济宁医学院新校园错落有致的建筑组合起来,轮廓形同一个“细胞核”,形象体现出这所学院的学术特征。山东理工职业学院新校园内,绿树成荫、蝉鸣悦耳,图书馆楼、实训楼时尚大气。市民路春蕾来到这里,禁不住感叹:“耳目一新,这才是大学应有的气质。”同在文教区内的,还有紧张建设中的济宁一中等新校区。济宁一中始建于1902年,曾培养出乔羽等著名校友。“明年,我们将在这里举行110周年校庆。”学校负责人介绍说。 一批设计新颖、功能齐全的标志性建筑已经拔地而起,呈现出新城“生态、典雅、现代、大气”的鲜明特点。作为第23届省运会主体育场的“小鸟巢”,已经进入内部装修阶段,工人们正忙着安装座椅等收尾工作。济宁是2014年省运会承办城市,赛事主要安排在北湖新区举行。开幕式和田径赛事将在“小鸟巢”内将举行。小鸟巢”周围,未来还将镶嵌上三颗“宝石”。综合体育馆、游泳跳水馆、射击射箭馆,形似“宝石”,红、橙、蓝三色,将共同烘托起时尚、大气的新城风貌。

陵水县英州镇总体规划修编说明书(2010-2020)

前言 受陵水黎族自治县英州镇人民政府委托,我院负责编制《陵水县英州镇总体规划修编(2010-2020)》。 本次英州总体规划的修编是在内外因素的推动下,英州进入新的高速发展时期,用地结构和城乡结构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开发带来的人口规模、生态资源的有效保护、市政和公共设施的供给压力、镇区用地发展方向发生改变等系列问题,是本次总规修编急于解决的。 在陵水县英州镇人民政府的领导和陵水县建设与国土环境资源局的大力配合下,2010年我院开始着手编制《陵水县英州镇总体规划修编(2010-2020)》,在2004版《陵水黎族自治县英州镇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城市规划编制方法及深度要求》、《镇乡域规划导则(试行)》和双方所签定的合同为依据,提供规划的全部图纸和文字资料。 在本次调整规划的编制过程中,我院得到县、镇各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在此一并致谢。 三亚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1年4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城镇发展目标及策略 第三章镇域总体规划 第一节村镇体系规划 第二节镇域交通规划 第三节镇域给水规划 第四节镇域供电规划 第五节镇域电信规划 第六节镇域广播电视规划 第四章城镇性质与规模 第五章镇区建设用地布局 第六章镇区综合交通规划 第七章镇区居住用地规划 第八章镇区公共设施规划 第九章镇区工业、仓储用地规划第十章镇区绿地及景观系统规划第一节绿地系统规划 第二节景观系统规划第十一章镇区环境保护规划 第十二章镇区市政工程规划 第一节镇区给水工程规划 第二节镇区排水工程规划 第三节镇区供电工程规划 第四节镇区电信、邮政工程规划第十三章镇区综合防灾规划 第十四章镇区近期建设规划 第十五章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第一节总则 第二节规划建设控制 第三节建筑设计管理 第十六章实施规划的措施和建议第十七章附则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规划成果公示内容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规划成果公示内容 发布时间:2006年09月25日 前言 合肥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地处长江、淮河之间,江淮分水岭南侧,巢湖西北岸,淝河之水穿流而过。合肥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素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之称,以“三国故地,包拯家乡”著称于世。 合肥是安徽省的省会,建国后城市得到快速发展,由一个五万人的小城,迅速成长为现代化大城市。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城市通过超常规、跳跃式的发展,到2005年底,合肥中心城区人口已达224万人,城市建设用地225平方公里。《合肥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所确定的社会、经济及城市建设的各项目标到2005年底均已实现或突破。经建设部同意,合肥市人民政府组织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在新的时期,合肥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国家“中部崛起”及安徽省“东向发展”战略的实施,对合肥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市委、市政府面向未来的“141”城市空间发展布局,紧扣“大环境、大建设、大发展”的主题,充分发挥省会城市和全国科教基地的优势,促进合肥奋力率先崛起,《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提出把合肥建设成为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独具魅力的现代化滨湖城市。 为了更好地谋划合肥的长远发展,体现“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规划编制方式,现将《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草案)予以公示,请广大市民献计献策。 总体规划主要内容简介: 一、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1、人口与用地规模

银川市城市中轴线概念规划

银川市城市中轴线概念规划说明 银川,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中国西北璀璨的明珠。 巍巍贺兰山,漫漫黄河水。秀美富饶的塞上湖城,不仅用千古文明、多元文化,支撑着银川不断发展的辉煌。如今,更因为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十二五”规划宏图的实施,拉开了更高发展的序幕。 一、规划范围 银川市城市中轴线全长17.5公里,是城市南北向新主干。主轴南段起点在五里台,现状是宁安大街,北段终点在元宝湖,现状位于万寿路。 二、规划依据 《银川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 《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 《银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等。 三、规划理念 银川城市中轴线以“多彩银川”作为规划理念,不仅表达了银川城市人文生命序列空间的规划诉求,更加体现出“贺兰岿然、长河不息” 的城市精神之魂。 三、规划结构 “多彩银川”城市中轴的规划结构,分为一轴一心,三廊五段,九大节点。 按照城市人文生命序列中轴线由南向北分为历史银川、风情银川、和谐银川、开放银川和未来银川五段。历史银川是表达银川千年人文的底蕴,风情银川是反映银川民俗民风珍贵遗产,和谐银川是打造银川最靓丽的窗口,开放银川是创新银川城市精神的新亮点,而未来银川,则是进一步展示银川可持续发展的新辉煌。 九个城市节点分别为塞上明珠、银川民风、文化中心、城市中央、市民中心、塞上西湖、中阿论坛、北部新城、月坛金凤。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历史文化公园、英贤祠、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宁夏民风街、银川青少年宫、宝鼎广场、宁夏歌剧院、银川图书馆、宁夏博物馆、三馆两中心、曾杏绯艺术馆、中阿论坛、宁夏移民博物馆、人文亭阁等。 银川市城市中轴线概念规划通过集中考虑设置和完善一批大型文化空间,城市公园和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城市人文的精神所向,提高城市居民生活品质和开放性城市旅游价值,同时向全中国及世界人民展示着银川城市人文生命序列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说明

《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 《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是新形势下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适应我市加快建设两型社会(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做出的战略性选择;是通过对城市空间布局的统筹规划确保实现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目标的协调统一,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大战略性举措。 城市总体规划是调控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优化城市发展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手段,《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形势。“十一五”时期,山东省城镇体系发展战略出现新的变化,济宁所依托的发展格局有明显调整,2008年2月省政府出台的《鲁南经济带区域发展规划》,将鲁南经济带作为重点开发区域,以枣庄、济宁为主体建立运河经济区,发挥京杭运河的功能,大力发展运河经济。济宁作为历史上管理运河航运的督府,需要大力弘扬运河文化,依托曲邹济三处历史文化名城实体和对泗水、峄山、九龙山等景观资源的利用,充分挖掘城市发展的文化带动力,打造城市品牌,参与区域竞争。同时,多个重大设施在济宁地域相继落户,包括济宁曲阜机场、济徐高速公路、济宁北湖旅游度假区、京沪高速铁路等,提供了影响济宁市城镇空间布局的新的作用要素,需要重新审视济宁市的区域地位和作用。 人地矛盾突出,城市发展受限。近年来随着我市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中心城区人口急剧膨胀,城市发展空间明显不足,大大制约了我市的城市化进程,迫切需要调整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用地规模作出科学合理的预测。 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中心城区“东拓西跨南联北延”发展战略以及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中心突破、组群发展、城乡统筹、梯次推进”区域发展战略和“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水城风貌、生态宜居”城市发展定位,为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拉开城市框架,促进城市发展新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按照新的发展战略和城市定位,《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济宁现有发展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从外延式、资源粗放消耗型模式转变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内涵式、

宝鸡市城市总体规划主要成果(XXXX-2020)

宝鸡市城市总体规划主要成果(2010-2020) 1、规划期限和规划区范围 规划期限为2010年-2020年,其中:近期:2010年-2015年;远期:2016年-2020年。 规划区:宝鸡规划区范围为宝鸡市辖区,面积为3574平方公里。 2、城市发展总目标 规划期内,将宝鸡建设成为先进制造业主导,商贸、物流、旅游业发达,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环境优良、文化特色突出的创新型现代化特大城市。 3、市域城镇化水平 近期(2015年),市域总人口为410万人,宝鸡市域城镇化水平为56%,城镇人口为230万人。 远期(2020年),市域总人口为425万人,宝鸡市域城镇化水平为62%,城

镇人口为265万人。 4、城市性质 关中-天水经济区副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新材料和装备制造业基地,西部地区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文化名城和生态宜居城市。

5、中心城区人口和用地规模 近期(2015年),城市人口规模为115万人,年均增长3.5%,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120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105平方米; 远期(2020年),城市人口规模为130万人,年均增长3.0%,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143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110平方米。 6、中心城区空间结构 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为“一带一轴五组团”。 一带:为渭河沿线的东西向城市发展带,串联市级商业中心、文化中心、行政中心、商务中心和物流会展中心等城市公共中心,是城市功能的重要载体。一轴:为城市跨越式发展的南北向拓展轴,串联市级商务中心、行政中心、教育科研中心和体育中心等城市公共中心,是城市空间拓展的主要方向。五组团:为福谭组团、金渭组团、代马组团、陈仓组团和蟠龙组团。 7、中心城区综合交通体系 规划形成“双十双环一节点”的城市交通骨架,即:陇海线与宝中—宝成线形成了铁路十字骨架,铁路内环衔接;连霍线与宝平—宝汉线形成了公路十字骨架,公路外环过境;凤翔田家庄支线机场空运集散点。 考虑宝鸡中心城区用地布局形态,以及规划期内社会经济发展预期,规划1条轨道交通线路。线路走向基本沿东西向发展主轴布设,同时串联渭河两岸。快速公交系统(BRT)由5条走廊构成,总长78.3公里。

金乡总体规划说明书

金乡县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 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本次规划修编的背景及动因 一、宏观背景: 1、党的十六大在全面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明确地提出了我国新世纪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特别是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 2、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的五个统筹。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是城市规划的紧迫任务。 3、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对城市规划提出的新的课题。 二、中观背景: 1、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加快山东省城市规划编制修编工作的要求,各市、县都开始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金乡县应从经济和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开展城市发展战略研究,进行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 2、山东省根据本省实际编制了《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济宁都市区规划》,济宁市也编制完成了《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这将对金乡的建设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金乡县需要以区域的观点重新评价和认识自身实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投入到区域合作和竞争中去,争取和寻求有利的区域地位。 三、微观背景: 1、金乡县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标志着金乡县即将进入加速城市化阶段。因此,需要探求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快速城市化道路。金乡县发展战略的调整,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规模和布局迫切需要调整。 2、《金乡县城市总体规划(1994—2010年)》编制以来,金乡县的社会、经济、环境有了较大的变化,同时,城市的用地发展已突破原有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的发展的局限性日益突出,现有用地范围已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金乡县需要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统一考虑城市用地的布局与发展。 3、金乡县经济开发区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城市的主要经济增长点,对城市有很大的拉动作用,使城市适度向北发展成为可能。 4、金乡县城南部和北部压煤的问题极大的制约了城市向南和向北发展,需要重新确立城市的主要发展方向。 以上这一切都迫切需要对金乡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以适应当前的城市发展和建设需求。 第二节本次规划修编的技术路线 通过对目前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宏观背景、中观背景的认知,反思上版总体规

白霓镇总体规划(修编)说明书

白霓镇总体规划(修编)说明书 第一章总则 一规划编制背景 改革开放的白霓镇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两大主题。一方面,现代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拥挤而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使人们既紧张又脆弱,而传统城镇因其平和的生活魅力而具有平衡人们紧张竞争的社会心理的作用,从而赢得现代人的青睐;另一方面,多少年来精心营造的富有湖北民居传统特色的白霓古镇却因其落后的市政设施跟不上现代工业和交通的发展而无法与新时代的生活需求相适应。 白霓镇是崇阳县的工业强镇、商贸重镇。对于村、镇二者来说,无论是保护与发展都是为了满足现代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都是推进城市化发展的需要。随着全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对未来城镇的发展作出宏观调控和引导,是本次规划编制的主要背景之一。 1999年白霓镇编制了白霓镇新区规划,对于当时的城镇建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随着城镇建设的发展,新的矛盾与要求不断出现,如白霓镇老区的保护与城镇建设发展的需要、工业与商贸经济发展的需要、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等,都急需城镇建设管理与服务工作给予科学、可靠的支持。在此背景之下,本规划的编制工作便具有了特殊的时代意义。 二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规划指导思想 1.城乡协调、共同发展,建立城乡融合一体的发展原则。以实现“农村现代化,乡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为目标,注重城乡社会的共同进步、经济的共同繁荣和生态系统(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互补。 2.以镇区建设为龙头,提高全镇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完善城镇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建设,形成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提供多种就业岗位,合理引导人口的迁移转换。 3.协调好村镇建设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关系,发展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集约化生产,逐步合理地缩并零散的自然村,从而有效地节约耕地,使乡村与城镇的发展更加有序。 4.强调文化、历史的延续,建立以人为本、物质与精神并重的社会发展原则,保护和继承传统的文化和技术遗产,保护文物村落特色,充分保证子孙后代延续历史文脉的可能性。 5.“预测长远、决策近期”,建立长期、动态的发展目标,立足于资源存量和环境容量,搞好长远规划和控制,立足现实经济技术条件,抓好近期决策,保证发展阶段的近期决策调整符合长远规划的利益导向。 (二)规划原则 1.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严格土地管理措施,少占或不占农田耕地。 2.强化白霓镇经济产业特点,发挥旅游资源及区位优势,积极开发旅游业和商业贸易,发展高新技术含量的环保性工业项目,加强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使其在崇阳县城镇职能分工体系中保持特色。 3.坚持高起点规划,贯彻科学性、超前性、现实性、可操作性的原则。 4.按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学原则,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生态环境系统。 1

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办法(试行)

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办法 (试行)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办法(试行) 第一条为加强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四十六、四十七条的规定,制定本办法。进行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工作,应当依据本办法。 第二条城市人民政府是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工作的组织机关。 城市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政府组织、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的原则,建立相应的评估工作机制和工作程序,推进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定期评估工作。精品文档,超值下载 第三条城市人民政府可以委托规划编制单位或者组织专家组承担具体评估工作。 第四条城市总体规划的审批机关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决定对其审批的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 前款规定的评估的具体组织方式,由总体规划的审批机关决定。 第五条城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相关部门,为评估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技术和信息支持。各相关部门应当结合本行业实施城市总体规划的情况,提出评估意见。 第六条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情况评估工作,原则上应当每2年进行一次。 各地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确定开展评估工作的具体时间,并上报城市总体规划的审批机关。 第七条进行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形式,了解公众对规划实施的意见和建议。 第八条进行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要将依法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与现状情况进行对照,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全面总结现行城市总体规划各项内容的执行情况,客观评估规划实施的效果。 第九条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将规划评估成果上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原审批机关备案。 国务院审批城市总体规划的城市的评估成果,由省级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 第十条规划评估成果由评估报告和附件组成。评估报告主要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下一步实施的建议等。附件主要是征求和采纳公众意见的情况。 第十一条规划评估成果报备案后,应当向社会公告。 第十二条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报告的内容应当包括: (一)城市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是否与规划一致; (二)规划阶段性目标的落实情况; (三)各项强制性内容的执行情况; (四)规划委员会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公众参与制度等决策机制的建立和运行情况 (五)土地、交通、产业、环保、人口、财政、投资等相关政策对规划实施的影响;

城市空间结构的集中与分散实例--银川

城市空间的集中与分散实例分析----银川 摘要: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每个城市都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集中与分散则是研究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一个基本视角。本文从集中与分散的角度分析城市空间的演化过程,选取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城市银川市作为实例进行分析。银川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城市空间结构,建国以来,由民国初期的“哑铃状”发展到“带状组团式”,改革开放后进行了一次大的规划,最终形成银川市“三中心并联式”的格局。在这一系列的变革中,城市空间经历了集中---分散---再集中—再分散的过程。 关键词:城市空间结构集中分散银川市规划 一.城市空间结构的集中与分散 城市空间结构指的是城市物质要求在特定社会生产和生活水平以及自然环境资源多种背景下所形成的城市功能组织方式以及背后社会政治、经济、生态、文化等内在机制相互作用所决定的空间布局特征。集中与分散是城市空间演化中的基本表现,它们贯穿于城市发展运动的全过程,并体现于不同尺度的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组织上。因此,集中与分散是研究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一个基本视角。 集中是城市空间的基本特征,它是城市空间演化过程中集聚与扩散等作用引力聚焦的过 程。集中的相对性决定了集中的复杂性。集中主义的代表是勒柯布西埃,他提出用城市的 三维结构来解决大城市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著名的“平行城市”方案。 分散是城市空间的一种异化现象,是对城市空间过度集中的—种反动,也是城市空间结构演化过程中的必然行为。分散的相对性只有与集中空间联系起来考察后才有真实的意义。分散的城市形态所反映的正是空间内人类活动分散化了的表征,同时也是受制于各种自然条件与环境的结果。分散主义的代表是霍华德,为了解决城市中存在的问题,他提出了田园城市理论。 集中与分散作为城市空间结构的一种状态,所反映的是空间结构内在的相互关系。集中与分散的空间运动总是在一定的人类行为动力的驱使下以或聚或散的空间表现而呈现两相依依的社会与空间关系。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空间的演化遵循从集中—分散—再集中—再分散的轨迹,其中每一个阶段都有完全不同的意义,每后一个阶段也不单单是前一个阶段的简单重复。 二.城市空间结构的集中与分散实例分析----银川 本文选取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城市银川作为实例进行城市空间结构的集中与分散的探讨、分析。选取该城市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以银川为中心半径500公里范围内,包括内蒙古西部的阿拉善盟、巴彦淖尔盟、乌海市,陕西北部的榆林市、延安市及甘肃的庆阳地区,它们的经济、文化、商业触角均远离其本省区的核心辐射,而在这10万多平方公里、1000万人口的区域范围内,只有银川是省会城市,同时又是城市人口超70万的大城市。因此有理由认为,银川的强盛会带动在包头、太原、西安、兰州一带形成新经济三角带,在中国西部城市规划编制史上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具有可操作性。2、作者本人来自宁夏,对银川的城市发展有一定的了解,银川作为我的故乡,借这次机会可以更好的了解银川的历史发展及规划现状。 1.银川城市空间的历史演化。 1)银川古代城市空间形态为横向发展、均衡对称的矩形城廓。银川自公元前119年始建,

092济宁铁塔寺片区整治改造规划{W}

委托 济 项目名称:济宁铁塔寺片区整治改造规划 委托单位:济宁市城乡规划局 设 计单位:济宁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规 划甲级资质证书编号: │建│城规编第()号 院 长:史衍智 研 究 员 审 定:郭庭良 研 究 员 工程负责人:王 尧 高级施工全过程管理人员 项目组成员 丁 芝 工 程 师 田冬梅 工 程 师 韩冬梅 工 程 师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汇报框架 一、项目概述 二、规划总则 三、溯源与展望 四、认知与行动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项目概述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线古槐路东侧 区位条件:位于城市历史文化轴 线古槐路东侧,处在济宁历史城区核心 部位,是济宁铁塔寺及太白楼历史文化 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有形制:“铁塔寺”原名 “崇觉寺”,又名“释迦寺”, 始建于北齐皇建元年(年),后经 历代扩建和重修,至明代形成基本格局, 铁塔寺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占地 近十七亩,由左、中、右三路组成,各 类建筑八十多楹。现仅剩铁塔、大雄 宝殿、声远楼、僧王祠、汉碑室等 建筑铁塔寺—太白楼街区保护规划图 楹。 济宁崇觉寺铁塔为国家级文物保 护单位,是中国四大铁塔之一。 始建于北 宋崇宁四年(年)共九层, 为八角形楼阁式建筑,基座为砖砌,塔 身为铁汁铸造而成,通高米。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潘家大楼保护与利用规划图 片区周边重要文物古迹潘家大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潘家大楼创 建于世纪年代,是潘洪均的私邸。 潘家大楼原是一组庞大豪华的近代建筑 群体。现仅存第二进院北厅。利用现有 戏台,将潘家大楼逐步恢复为传统戏院, 弘扬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 河道总督衙门:恢复河道总督衙门,河道总 督衙门是运河、黄河的最高行政管理机 构。河道总督衙门最初建于元代,兴于 明清,多次重修,现已不复存在。规划 拟于原址建设,位于古槐路、云路街、 西门大街、院后街四条街道形成的地块, 规划用地公顷。 吕家宅院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吕德镇字 静之的私人住宅,系清末建筑。现仅 存原建筑的两进院落。整个建筑,民族 特色突出,传统风格浓厚是研究明、清 时期私人宅院的实物教材。 潘家大楼保护与利用规划图 河道总督衙门规划总平面图吕家宅院保护与利用规划图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镇总体规划(十二五)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规划原则、期限与范围 (1) 第三章区域协调发展 (1) 第四章经济与社会发展 (1) 第五章城镇发展战略 (2) 第六章镇域村镇体系布局 (2) 第七章镇域总人口规模预测 (2) 第八章镇域综合交通规划 (2) 第九章镇域空间管制规划 (2) 第十章镇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3) 第二部分镇区规划 (3) 第十一规划指导思想 (3) 第十二城镇性质与规模 (3) 第十三镇区规划用地布局 (3) 第十四对外交通与道路规划 (5) 第十五绿地系统规划 (5) 第十六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6) 第十七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区划 (7) 第十八镇区环境保护规划 (8) 第二九镇区综合防灾规划 (9) 第二十章镇区近期建设规划 (10) 第二十一规划实施措施与建议 (11)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了正确指导阿苇滩镇的城镇建设,实现城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地规范镇区的建设行为,合理、经济地使用土地,确保城镇健康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第1.02条本规划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等各项相关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结合阿苇滩镇区建设的实际情况,在阿苇滩镇人民政府的组织领导下,由城市规划专业设计单位,汇总各系统、各单位的发展要求而制定的。 第1.03条阿苇滩镇规划区范围内的一切建设活动均应遵守本规划,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遵守本规划的义务,并有对违反本规划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的权利。 第1.04条阿苇滩镇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本规划的要求,对镇规划区的所有建设开发行为,实行统一的规划管理及“一书两证”的核发。要坚决维护总体规划的权威性、科学性、严肃性,要大力宣传阿苇滩镇总体规划和各项规划管理制度,自觉遵章守法,严格依法办事。 第1.05条本规划所称镇域是指阿苇滩镇行政所辖范围,镇区是指阿苇滩镇政府所在地的建设用地区域。 第1.06条因客观情况变化,需要变更阿苇滩镇总体规划的,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规定报批,下一轮总体规划修编,应继续保持本规划的科学性和延续性,确保阿苇滩镇健康合理地持续发展。 第二章规划原则、期限与范围 第2.01条合理定位,从区域分析入手,分析阿苇滩镇所处的区域关系和发展条件,合理确定阿苇滩镇的区域定位和发展战略。 第2.02条把阿苇滩镇建设成为阿勒泰市独具特色的城镇,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城市空间结构和配套设施,提升阿苇滩镇的城市建设水平,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2.03条根据阿苇滩镇的实际情况和将来总体规划的实施要求,制定城市规划实施和管理的有关措施和要求,促进阿苇滩镇总体规划的顺利实施。 第2.04条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统筹协调城市发展与生态建设关系,立足以人为本,创造优美人居环境,逐步实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第2.05条充分吸收上版规划中的合理内容,注重规划的延续性。 第2.06条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 第2.07条本次规划期限分为两个阶段:近期2010年—2015年;远期2015年—2025年。第2.08条本次规划编制按地域范围分为镇区规划。 镇区:阿苇滩镇政府所在地的建设用地区域,总面积166.16公顷。 第三章区域协调发展 第3.01条加强与阿勒泰市、北屯镇、布尔津县等经济发展方面的合作,同时加强与周边市、县在山区、荒漠地区、水源地区等的生态保护合作。 第3.02条加强山区、沙化地区的生态恢复的合作,共同维护生态环境的稳定,保护生存基础,主要加强生态建设与生态恢复工作。 第四章经济与社会发展 第4.01条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科教更加进步,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富裕,为与全市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大幅提高,初步建立起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新型工业化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新型工业化取得重大突破,服务业发展水平稳步提高。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城镇规模适度扩大,城镇功能更加完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重点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初步建立起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进一

济宁市城市规划管理简明技术规定(参考Word)

济规〔2006〕17号 济宁市城市规划管理简明技术规定 (2006年版) 第一条为加强本市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以及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本规定。 本规定适用于济宁市城市规划区。各县(市)的城镇可参照执行。 第二条城市各项建设用地,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规定,城市规划确定的人均用地指标、用地性质和规模,在已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地段内进行。凡需改变规划用地性质的,须先提出调整规划,按程序审批。 第三条建筑容量 (一)对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工程的容积率、建筑密度按如下指标控制: 居住建筑:多层住宅容积率1.0~1.5,建筑密度不大于28%;高层住宅容积率1.5~3.0,建筑密度不大于25%。办公建筑:多层容积率0.6~2.5,建筑密度不大于38%;高层容积率2.5~5.5,建筑密度不大于35%。商业建筑:多层容积率0.8~2.5,建筑密

度不大于40%;高层容积率2.5~5.5,建筑密度不大于40%。

1、属于以上建筑类别的单个建筑项目的建筑容量,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周边环境、交通、地价和配套服务设施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后确定。 2、不属于以上建设类别的其它项目,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有关规范另行确定建筑容量指标。 (二)建设用地最小面积小于(表一)规定的建设用地下限指标的,不应单独零星建设永久性建筑。 (表一)建设用地下限指标 建设项目用地面积小于(表一)的规定,但有下列情况之一,且不妨碍城市规划的实施,可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 1、社区配套用房、垃圾收集和中转站、变配电室、泵房、公厕等涉及社会公益性的建设项目。 2、邻近土地为完成规划或建设的河道、道路或其他类似情况,确无法与周边土地整合的建设项目。 3、被具有法定资质的机构鉴定为危房的拆翻建。 第四条工业项目容积率不得低于0.6,建筑密度不低于35%,绿地率不高于15%,厂前区用地比例不高于7%。

某某镇总体规划(修编)

某某镇总体规划(修编)

第一章总则 1.0.1条为贯彻新修编的《XX团部所在地(哈木呼提镇)总体规划》,科学 合理的指导哈木呼提镇的城镇建设,提出规划管理及相关的总体 控制标准,特制定本总体规划文本。 1.0.2条 XX团部所在地--哈木呼提镇镇区规划范围内的一切规划、设计和 建设活动均应依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其他有关法 规的规定执行本规划。 1.0.3条《XX团部所在地(哈木呼提镇)总体规划》(2007年-2020年)是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哈木呼提镇发展需要,在编制批准的原 《XX(哈木呼提镇)》总体规划(1992年-2010年)的基础上修订 编制的,本规划批准后,原规划停止执行。 1.0.4条本规划由规划文本、规划图纸和规划附件(规划说明书和规划基础 资料汇编)三部分组成。规划文本与图纸同时使用,二者不可分 割。 1.0.5条文本所涉及的规划指标和技术规定是根据国家标准、规范,结合目 前哈木呼提镇的实际情况和考虑今后发展制定的,未涉及的指标 应符合国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兵团的有关法规、标准的规定。 1.0.6条本规划文本和说明书中,哈木呼提镇镇区是指XX团部所在地,哈 木呼提镇镇域是指XX团域。 1.0.7条团域村镇体系规划范围:同XX行政区划范围一致,总面积773.33 平方公里。团部规划范围:北部至国防公路,南端原XX园林路 为界,南北长1400米;西临近原XX四支渠,东至原XX六支渠, 东西宽1700米;总面积210.59公顷。 1.0.8条规划编制的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国家建设部)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镇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1993 年 5. 中华人民共和国《镇规划标准》(GB 50188-2007) 6.《镇规划编制办法》(执行),建设部建村[2007]36号文 7.《XXXX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 8.《XXXX(哈木呼提镇)总体规划》(1992年-2010年) 9.《XX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深度规定》 10.《关于加快兵团团场小城镇建设的决定》新兵党办发 [2001]41号 11.《XX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和《223 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12. 《兵团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建设规划》 1.0.9条规划期限 基期2006年

泰州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

第一章总则 第1条修编目的 抓住国家推动区域发展的战略机遇,借助区域交通等条件变化带来的城市发展动力,适应城市快速增长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指导泰州“又好又快”的发展。 第2条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积极融入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一体化进程,大力促进要素集聚,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区域地位,构建适应城市长远发展的综合交通体系、空间结构体系、基础设施保障体系和生态安全体系。 第3条规划原则 1、交通引导。以完善的区域交通体系引导市域差别化发展,以多层次的公共交通体系引导城镇集聚发展,以交通走廊和枢纽体系引导土地高效利用与现代服务业发展。 2、集聚发展。整合产业园区布局,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城市服务功能,全面提升泰州区域战略地位,加快推进中心城市建设。 3、特色发展。保护历史文化资源,挖掘城市文化内涵,提升沿江和里下河湿地生态环境,彰显水乡城市特色,建设富有文化内涵的生态宜居城市。 4、和谐发展。统筹城乡,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低碳生态,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关注民生,全面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 第4条修编重点 1、区域协调与联动发展 研究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符合泰州发展要求的区域合作形式与内容,提升泰州区域地位与综合竞争力,为泰州在新时期发展实现重大跨越奠定基础。 2、城市化战略与统筹发展 制定新时期促进泰州市域集聚发展的城市化战略,全面提升城市化质量,形成互补共进、协调发展的格局。加强泰州中心城区与姜堰、泰兴等邻近县(市)的统筹发展。 3、交通体系构建与空间引导 构建畅达、高效、安全、生态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实现交通的有效整合、优化与转型,促进新时期泰州城市空间总体布局的形成与土地开发的集约经营。

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成果审查内容标准【模板】

附件: 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成果审查内容标准为进一步规范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成果审查工作,提高规划成果质量,根据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河北省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办法补充规定》,现就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成果审查内容制定如下标准: 一、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成果要求 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成果应当包括规划文本、图纸和附件三部分。 其中,附件中应当包括规划说明书、规划纲要技术审查会审查意见、规划公示意见和对意见落实情况的说明、省直有关部门意见和对意见落实情况的说明、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意见、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市政府对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的研究处理意见、规划修编大事记、规划编制单位内部技术审查会纪要,以及其它相关会议的记录文件。 规划文本、图纸和附件一律采用A4纸规格装订,规划图纸一律按照A3纸规格成图,并折叠成A4纸规格装订。规划强制性内容必须在文本中明确,并采用黑体字加下划线表示。 二、总体规划成果审查的主要内容 凡提请省规委会、政府常务会审议的城市总体规划,在完成规划成果的基础上,城市政府应当组织编写专门的汇报材料,并制作PPT(幻灯片)形式的多媒体汇报稿。设区市按照20分钟汇报时间准备,县级市按照15分钟准备。审查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城市发展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城市定位 在简要总结现行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情况、分析城市发展现状、发展条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规划修编重点解决的主要问题;确定城市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城市性质,明确城市在区域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1-

1、明确市域城镇发展战略,分析城镇化发展现状,提出规划到2010年、2020年市域总人口、城镇人口和城镇化水平。 2、提出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结构,明确城镇的等级结构、职能结构和空间布局。 3、确定市域交通、通讯、能源、供水、排水、垃圾处理、防灾等重大基础设施网络以及重要的社会服务设施,提出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则。 4、提出市域空间管制原则和措施,明确划定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的范围。 5、县级市的城镇体系规划,还应当编制市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专章,确定市域村庄发展的控制原则和措施,提出村庄空间布局调整和用地整合的意见,明确市域现状及规划调整后的村庄数量。 6、区别不同情况,有的城市还应当在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中增加重点地区发展规划的专章。 (三)中心XX区规划 1、分析中心XX区用地发展现状、发展条件和制约因素,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 2、确定中心XX区规划到2010年、2020年的城市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 3、确定中心XX区的总体布局结构,明确城市的功能分区。 4、确定城市各类用地的布局。其中,居住用地规划统一调整为居住用地和住房建设规划,要明确住房保障的基本原则和目标,分别提出2010年、2020年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和中小套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的建设规模、居住人口和用地布局。提出XX区内棚户区改造、旧住宅区改善的目标、措施和步骤。 5、确定中心XX区公共设施规划布局,提出城市中心的位置和规模,统筹安排行政中心、文化体育中心、商业中心、科研教育中心等主要公共设施布局。 6、确定城市交通发展策略,明确城市道路网结构,提出主次干路和支路的路网密度、人均城市道路面积、万人拥有公交车数量等规划指标。明确城市主干路功能和城市对外交通联系。 -2-

济宁2018-2025年全市停车位、停车场规划

目录 1总则 (1) 2停车发展战略 (4) 3停车供给目标 (6) 4建筑配建停车标准优化 (7) 5路外公共停车场规划 (8) 6路内公共停车场规划 (10) 7充电设施布局规划 (12) 8非机动车停车设施规划 (14) 9停车政策研究 (16) 10近期行动计划 (18) I

附表目录 附表1 停车区域划分表 (19) 附表2 停车总量目标 (19) 附表3 供应结构目标 (19) 附表4 停车配建指标 (20) 附表5 一类区路外公共停车设施布局一览表 (21) 附表6 二类区路外公共停车设施布局一览表 (23) 附表7三类区路外公共停车设施布局一览表 (27) 附表8 路外公共停车场泊位分配 (32) 附表9 路内临时停车设置控制表 (33) 附表10 占用机动车道设置停车泊位的 V/C比值 (33) 附表11 占用非机动车道设置停车泊位的V/C比值 (33) 附表12 占用机动车、非机动车混行道设置停车泊位的V/C比值 (33) 附表13 任城区近期路内停车设置情况一览表 (34) 附表14 兖州区近期路内停车设置情况一览表 (35) 附表15 各类用地配建充电桩统计一览表 (36) 附表16 充电桩近期主要布点位置统计一览表 (37) 附表17 公共停车场充电设施布局 (39) 附表18 路内停车泊位充电桩布局数量 (40) 附表19 非机动车停放区设置宽度要求 (40) 附表20 济宁城区停车收费标准 (40) II

附表21 严格违停执法工作分工表 (41) 附表22 近期公共停车场建设计划一览表 (41) III

1总则 【第01条】规划背景 国家不断出台指导意见,系统的对停车设施的规划、建设、管理和 运营提出更高的要求。 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对城市建设重点和方向提出了 新的要求,现有停车规划有必要进行优化和调整,满足济宁城市的 发展要求。 【第02条】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济宁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中心城区范围,包括任城区、兖 州区、高新区、太白湖新区、经开区等,规划用地面积385平方公 里,规划人口350万 重点范围:任城老城区和兖州老城区。 【第03条】规划年限 近期:2017--2020年; 远期:2021--2030年; 规划基准年为2016年。 【第04条】规划目标 1.近期着重解决停车供需矛盾,弥补城区停车缺口,缓解停车压力, 远期建成与济宁城市特征和公交优先交通战略相适应的可持续 停车发展模式; 2.建立以配建停车场为主,路外公共停车场为辅,路内停车场是公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