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修辞手法有哪些并举例说明
小学语文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和夸张详解和示例

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显得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拟人手法又可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生物拟人化。
例如:
①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高尔基《海燕》)
②每条岭都是那么的温柔,虽然下自山脚,上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老舍《小花朵集》)
3、排比
1、定义
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三句以上),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
2、排比的作用
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这也是排比)
③录音机接受了女主人的指令,“叭”地一声,不唱了。(王蒙《春之声》)
上面这些例句中,把“波浪”、“岭”、“录音机”非生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它们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
【第二种】有生物拟人化。
例如:
①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儿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三)运用排比说理,可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朱自清《匆匆》)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 (谚语)
恰当地运用排比才能表达强效果。运用排比必须从内容的需要出发,不能生硬地拼凑排比的形式。排比句读起来感到琅琅上口,有一股强大的力量,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排比的行文有节奏感,琅琅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深化中心。
小学语文所有的修辞方法加例子

小学语文所有的修辞方法加例子修辞方法是在语言表达中运用特定的手法和技巧,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感染人心。
小学语文中常用的修辞方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倒装等。
下面将逐一介绍这些方法,并给出相应的例子。
一、比喻例子:1.“柳絮飞舞,像无数只小天使在空中飞翔。
”2.“他的笑声像春天的阳光,温暖了整个教室。
”3.“她的眼睛像两颗明亮的星星,发出迷人的光芒。
”二、拟人拟人是将非人事物赋予人的特点,使非人事物具有人的感情、意识和行动能力,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例子:1.“大海张开了它的大口,吞噬着凡人的勇气。
”2.“太阳躲在云层后面,像害羞的小姑娘一样。
”3.“树叶在风中跳舞,好像在讲述一个秘密。
”三、夸张夸张是对事物的特点进行程度上的过分描述,通过夸张表达出强烈的感情、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笔触效果。
例子:1.“我等了一万年终于等到了你。
”2.“他跑得飞快,速度比光还快!”3.“这个蜡烛可以照亮整个城市。
”四、排比排比是通过在句中使用并列词语或句子,使修辞效果更突出,让受众容易记住和领会。
例子:1.“人生长江上,百舸争流。
”2.“既要帮助别人,也要帮助自己,既要珍惜时间,也要珍惜精力。
”3.“亲情,友情,爱情,三者如诗如画,真挚而又美好。
”五、对偶对偶是通过平衡、协调的方式呈现词语、句子的结构和内容,使修辞效果更加鲜明。
例子:1.“蓝天白云,海阔天空。
”2.“月明星稀,风月如画。
”3.“镜中花水中月,人间美丽无边际。
”六、倒装倒装是把句子中的谓语动词或宾语放在主语之前,以突出句子中的其中一部分,倒装常用于祈使句、感叹句、条件句等。
例子:1.“站起来,我们为伟大的祖国鼓掌。
”2.“多么美丽的花啊,我不禁为之驻足。
”3.“只要努力学习,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除了以上所列的修辞方法,小学语文中还有象征、双音法等其他修辞方法。
通过应用这些修辞方法,学生可以使自己的写作更加生动、有趣,增强作文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语文老师总结:小学语文修辞详解,比喻、拟人、排比和夸张!

语文老师总结:小学语文修辞详解,比喻、拟人、排比和夸张!小学语文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和夸张;只要掌握这几种,语文高分不在话下。
小学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顶真、互文、比拟等。
1、比喻:就是打比方,利用事物间相似的地方,借一个事物说明另一个事物的方法。
2、拟人:把人的特征给予事物,让事物如人一样说话、活动、有感情。
3、夸张:对事物进行扩大或者缩小的描述,不同于说大话,而是艺术的扩大或缩小。
4、排比: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组或句子排列起来,借以增强表达效果和气势。
5、反问:(用问的预期表达确定的意思或加重语气)有问答在句中。
设问,自问自答。
6、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而是借用和这个事或人相关的人或事。
7、引用:引用别人的话或成语、典故等。
8、反语:故意说反话,用一种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表达意思。
9、对比:把正反两个事物或者事物的正反两方面进行对照。
10、反复:为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
比喻1、定义比喻就是“打比方”。
是根据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用一种事物来比方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手法。
2、结构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体(被拿来用作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3、构成条件——注意事项构成比喻的关键:①甲(本体)和乙(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之处。
①②两条必须同时成立,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注: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比喻词。
下面几例不是比喻句:①他的性格像母亲。
——同类事物做比较②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
——表示猜测③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
——词的比喻义4、比喻的目的比喻旨在于用形象的语言阐明思想。
即通过比喻的手法,让人对不明白、不理解、不清楚、不认识的事物得到认识和理解。
比喻的具体目的主要有下面几种:【第一种】说明本体的可能性。
小学常用的修辞手法和句式讲解

小学主要修辞手法有以下几种:1、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悉的、形象鲜明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事物。
这样可以把事物的形象描写得更生动、具体。
例句:a.远看桃花,就像一片火红的朝霞。
b.红红的柿子像灯笼似的挂在枝头。
c.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2、拟人:是借助想象力,把事物当作人来写。
即赋予它们人的言行、思想、感情等。
例句:a.落叶随着风高低起舞。
b.夜空中的小星星眨着眼睛,似乎在对你微笑c.宁静的夜晚,只有那天上的星星在窃窃私语。
3、排比:运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词组,排成一串。
这样的句子可以加强语言的气势,表达强烈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清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4、夸张:对描写的事物有意识地加以夸大或缩小,以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作者的感情,引起读者的联想,加深印象。
例句:a.他的心眼比针鼻儿还小。
b.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c.教室里静得连根针掉在地上也听得到。
5、设问: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或思考,先自行提出问题,再自己进行回答。
即自问自答。
例句:数学真的很难吗?我看不是。
6、反问:将明确的意思用问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即只问不答,问中有答。
例句:a.那电线上停着的几个小黑点,不正是伶俐可爱的小燕子吗?b.难道我们能随意砍伐树木,破坏绿化吗?c.字典不正是我无声的朋友和老师吗?练习: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1、一串串宝石般的水珠飞腾着,飞腾着,落进深潭。
()2、听了这感人的故事后,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3、别看小草的身躯是那样的柔弱,却有着惊人的生命力。
狂风暴雨休想摧垮它;洪水、干旱不能灭绝它;即使是车轮将它碾得粉身碎骨,不用多久,它又会从地下挺直身躯,开始新的生活。
()4蒲公英妈妈为孩子们准备了降落伞,把自己的娃娃送到四面八方。
小学语文课本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及例句

●比喻(1)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荷花》(2)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长城。
《观潮》(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静夜思》●比拟把物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把此物当作彼物来说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拟可以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
(1)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
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
《金色的草地》(2)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桥》(3)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
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
有两三枝特别长的,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粼的波纹。
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唱歌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
《小桥流水人家》●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本来的名称,而借用和该人或该事物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的名称去代替的一种修辞方法。
(1)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十里长街送总理》(2)我正看得入神,西边又飞起一只大蝴蝶,橘红色的身子布满墨绿色的斑纹,呼扇着翅膀缓缓上升。
《放风筝》(3)他开始教化“星期五”。
“星期五”很快成为他的好帮手。
《鲁滨孙飘流记》●夸张用远远超过客观现实的说法来渲染强调事物的某一特点的修辞方法。
夸张既可以对事物夸大升级,也可对事物缩小降级。
夸张可以渲染气氛,突出事物的特征,增强语势,加强幽默感。
(1)那当然,“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
《可爱的草塘》(2)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
《趵突泉》(3)女人的又矮又瘦,身子很单薄,简直一阵风能把她吹倒似的。
《古井》●对偶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以相关的两个句子或短语对称排在一起,表示相反、相关或相连意思的修辞方法。
对偶给人的美是多方面的:音韵美,节奏美,均衡美,对称美。
(1)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
《开国大典》(2)在朦胧的寂静中,玉立着这棵白桦,在灿灿的金辉里,闪着晶亮的雪花。
《白桦》(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春夜喜雨》●排比用三个或三个以上内容密切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短语和句子接连说出来的修辞方法。
修辞手法大全(含例子)

70种修辞手法介绍:1. 比喻- 明喻:本体、喻体和比喻词(像、好像、仿佛等)都出现。
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 暗喻: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用“是、成为、变成”等词连接。
例如“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
如“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厚障壁”借喻隔阂。
2. 拟人把事物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动作、情感、语言等。
比如“大海是如此的变幻莫测,平静却又很凶猛,温柔的但又很激烈,像光滑的穿衣镜,像肆虐的猛兽,像母亲的抚慰,像父亲的鞭打”。
3. 夸张- 扩大夸张:夸大事物的特征。
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缩小夸张:把事物往小、少、慢等方面夸张。
例如“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4. 排比- 句子排比:多个句子结构相似。
如“心灵是一方广袤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心灵是一片宁静的湖水,偶尔也会泛起阵阵涟漪;心灵是一块皑皑的雪原,它辉映出一个缤纷的世界”。
- 短语排比:如“这个秋夜,是寂静的,是温和的,是梦幻的”。
5. 对偶-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近或相关。
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 串对:上下句意思连贯,有承接、递进等关系。
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6. 反复- 连续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连续出现。
如“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 间隔反复:相同词语或句子间隔出现。
例如“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7. 设问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如“谁是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觉得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8. 反问- 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
如“难道那条街不热闹吗?”实际意思是那条街热闹。
- 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例如“字典难道不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吗?”意思是字典是良师益友。
小学常见的修辞手法

小学常见的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一种语言艺术手段,通过巧妙的运用,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引起读者的兴趣。
在小学阶段,学生就开始接触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下面我们就来逐一了解一下。
第一,比喻。
比喻是通过对两种事物的相似之处进行对比,以达到生动形象的描述效果。
比如,我们常说:“他像一只无忧无虑的小鸟。
”这个比喻通过将他的情况与小鸟进行比较,表达出他无忧无虑的状态,给人以轻松愉快的感觉。
第二,拟人。
拟人是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特点和行为,以产生一种象征意义。
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这里的床前明月被拟人化,具有了可以使人产生疑惑的特点,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氛围。
第三,夸张。
夸张是为了增强语言表达的效果,把事物描写得比实际情况更重要、更突出。
比如,“我忍饥挨饿,整整三天没吃饭了。
”这里的夸张表达使得饥饿的感觉更加明显,更能引起读者的同情和共鸣。
第四,排比。
排比是通过一系列的并列的词语或短语,来强调同一类事物或相似的思想。
比如,“你唱歌,你跳舞,你画画,你写字,样样都好。
”这个排比的说明了一个人在多个方面都很出色,增强了描述的力度和效果。
第五,对偶。
对偶是通过对两种事物的形象进行呼应,以达到一种平衡感。
比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里的对偶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个人意志的坚定,给人以深思。
第六,倒装。
倒装是指将句子中的主语和谓语的位置颠倒,以突出某种语气或强调某种信息。
比如,“昨日书店中,我与他相见。
”这里的倒装使得与他相见这个动作更为突出,给人以一种特殊的感觉。
第七,设问。
设问是通过提出疑问的方式,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比如,“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这个设问引发了读者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使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目的和价值。
在小学阶段,学生通过学习这些修辞手法,可以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使文字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当然,这些修辞手法只是冰山一角,还有许多其他的修辞手法等待学生们去探索。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运用修辞手法,写出更加生动有趣的文章。
小学常用的修辞方法及例句

小学常用的修辞方法及例句小学常用的修辞方法及例句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基本结构】:本体+比喻词+喻体【常用的比喻词】好像、仿佛、像……似的、如同、像……一样、……是……、……成了……【例句】(1)、梧桐树叶像手掌。
(本体)(比喻词)(喻体)【分析比喻句方法:把(本体)比作(喻体);或者用(喻体)比喻(本体),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区分把或用。
】把梧桐树叶比作手掌;用手掌比喻梧桐树叶【练一练:说一说下列各题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或者用什么比喻什么】(2)十五的月亮像玉盘一样。
(3)火红的太阳好像大火球。
(4)儿童是祖国的花朵,老师是的辛勤园丁。
(5)大榕树成了“鸟的天堂”。
(6)党是阳关,我是花。
(7)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8)蒲公英的花好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
(9)那齐刷刷的麦芒,犹如乐谱上的线条。
(10)我家的后院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2、拟人:拟人就是把物当人写。
【例句】(1)小树在向我们招手。
(2)花儿向我们点头。
(3)小鸟在树上唱歌。
(4)天空中星星快活地眨着眼睛。
(5)夜晚,蟋蟀在平台上弹琴。
(6)金鱼悲伤地在鱼缸里游来游去。
(7)小河唱着欢快的歌儿向东流去。
(8)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3、排比:排比就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和意思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起来。
【例句】(1)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2)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4)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5)当手指跳跃,风儿便不再悲伤;当黑白流淌,思绪便将痛苦遗忘;当旋律激扬,天地便只在我的心泉徜徉……(6)一张贺卡,就是一份温馨的友情,一份热情的祝愿。
它把春的信息捎来,它把爱的种子撒播,它把美好的祝福传达,它把人间的真情传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修辞手法有哪些并举例说明
比喻: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拟人: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夸张: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排比: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对偶: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反复: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设问: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反问: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引用:"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落后",我们应该记住这个真理。
借代: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么?
反语:(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对比: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
作用:能将
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协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增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水准等加以夸大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作用:增强语言气氛,增强表达效果。
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音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
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如: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连续反复)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间隔反复)
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反问: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如: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来提升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落后",我们应该记住这个真理。
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反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增强表达效果。
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